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介绍底栖动物,也称为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体底部或附近的动物。
中国近海是中国的沿海地区,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海域。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是根据不同的分类学特征和关系,将底栖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群体。
分类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底栖动物的特征、生态习性和系统进化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近海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分类体系一般来说,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分类体系。
界(Kingdom)底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
动物界是生物分类中的最高一级,包括了所有的动物类群。
动物界的特征是多细胞、异养和有性生殖。
门(Phylum)在动物界下面是门,底栖动物所属的门是无脊椎动物门(Invertebrata)。
无脊椎动物是指没有脊椎骨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门下有很多类群,包括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节肢动物等。
纲(Class)在无脊椎动物门下,底栖动物所属的纲是甲壳纲(Crustacea)。
甲壳纲是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纲别,包括了鳃足类和多足类动物。
鳃足类动物包括了虾、蟹、蚝等,多足类动物包括了蜘蛛、螃蟹等。
目(Order)在甲壳纲下,底栖动物进一步被分为不同的目。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常见的目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十足目(Decapoda)十足目是甲壳纲中最大的目,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底栖动物类群,如螃蟹、龙虾等。
十足目的特征是有十只脚,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蜘蛛目(Araneae)蜘蛛目是多足类动物中的一个目,包括了蜘蛛类动物。
蜘蛛目的特征是有八只脚,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
科(Family)在目下面是科,在科的层次上,底栖动物被分成了更加具体的类群。
根据中国近海底栖动物的特点,这里以两个科作为例子进行介绍。
蟹科(Portunidae)蟹科是甲壳纲十足目中的一个科,包括了许多种类的螃蟹。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
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底栖动物英文名称:zoobenthos定义1: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定义2: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3: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定义4: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基本信息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
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
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
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
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
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海洋生物的生物学特征与分类
海洋生物的生物学特征与分类海洋生物是指在海洋环境中繁衍和生活的各种生物。
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洋生物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分类。
一、海洋生物的生物学特征1. 适应性强:海洋环境具有高盐度、低温度、高水压等极端条件,海洋生物具有较强的适应力。
例如,深海鱼类的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防止它们在高水压下受损。
2. 水分依赖性:海洋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需要足够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因此,它们通常具有高度发达的水分调节机制,以保持正常的水分平衡。
3. 耐酸碱性:由于海洋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酸碱性变化,海洋生物通常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pH值。
4. 高度多样性: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在海洋中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
二、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按照其分类特征和分类原则可以被分为多个类群,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分类方式。
1. 按照生活方式分类:海洋生物可以根据它们在海洋中的生活方式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两类。
浮游生物指生活在水体中漂浮的生物,包括浮游动植物、浮游动物等;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海底或沉积物上的生物,包括底栖动物、底栖植物等。
2. 按照体型分类:海洋生物可以根据它们的体型和形态进行分类。
根据体型大小可以将海洋生物分为微型生物(如浮游动物、微生物)、中型生物(如鱼类、贝类)和大型生物(如鲸类、海豹)等。
3. 按照种群特性分类:海洋生物可以根据它们的种群特性进行分类。
例如,一些生活在近海岸边界的生物会形成特定的种群,被归类为近岸生物;而一些栖居在大洋深海的生物则形成了深海生物群落。
4. 按照进化关系分类:海洋生物可以根据其进化关系进行分类,即依据它们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式通常使用系统发生学的方法,通过比较物种间的遗传信息和形态特征来判断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水生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水生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水生生物在广义上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各类生物,包括水中植物和动物。
它们根据不同的特征和生态环境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本文将探讨水生生物的分类和特征,并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水生生物。
一、环境适应性分类1. 海洋生物海洋是地球最大的水域,是许多水生生物栖息的地方。
海洋生物可根据生活的深度、生活的区域以及所需的氧气含量等特征进行分类。
常见的海洋生物有:海藻、鱼类、海豚、鲸鱼等。
2. 淡水生物淡水生物生活在河流、湖泊、沼泽等淡水环境中。
它们适应了不同的水流速度和溶解氧含量等特点。
淡水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但不限于:藻类、浮游生物、螺类、甲壳类等。
3. 半咸水生物半咸水生物生活在盐度介于海水和淡水之间的水域中,如河口、海湾等。
它们通常能够适应较高的盐度和周期性的淹没。
一些代表性的半咸水生物有:红树林、河豚、濑尿虾等。
4. 湿地生物湿地是指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地带,包括沼泽、河岸、湖滨等。
湿地生物具有适应湿润环境的特殊生理和形态特征。
常见的湿地生物有:苔藓、莲藕、苇藤、鹅卵石螺等。
二、生物形态分类1. 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以其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形态而著称。
它们通常具有气孔结构,能够在水中进行光合作用。
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浮萍、水蕨、睡莲、藻类等。
2. 水生昆虫水生昆虫是指在水中的不同阶段都有生活的昆虫。
它们具有水生和陆生两种形态,通过变态生活史完成水生和陆生的转换。
典型的水生昆虫包括:蚊子、蜻蜓、水蚁等。
3. 水生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和濒危的哺乳动物等。
它们具有适应水中生活的特殊形态和器官,如鱼类的鳞片、鳃呼吸器官等。
三、生态位分类1.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那些随着水流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的生物,如螺类、蟹类、甲壳类等。
它们多以底部的沉积物为食物来源,是水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海底生物的介绍
海底生物的介绍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广阔的领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在海洋深渊中,隐藏着各种形态奇特、生活方式独特的海底生物。
它们在无尽的黑暗和巨大的压力下,适应了这个极端的环境,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
一、深海巨型生物深海是海洋的最深处,光线无法穿透,温度低、压力极高。
在这个环境下,生命依然存在,甚至繁衍生息。
深海中的巨型生物是海底生物中最受关注的一类。
例如,巨型热带鱼是深海的居民,它们的体长可以达到数米,是普通鱼类的好几倍。
此外,深海巨型生物还包括巨型章鱼、巨型水母等。
它们的巨大体形和奇特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二、珊瑚礁生物珊瑚礁是海洋中的热点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之一。
珊瑚礁生物是海底生物中最为美丽和多样化的一类。
珊瑚虫是珊瑚礁的构建者,它们生活在珊瑚的骨架内,通过与藻类共生来获取养分。
除了珊瑚虫外,珊瑚礁还生长着各种颜色鲜艳的珊瑚,如硬珊瑚和软珊瑚,以及各种热带鱼、海葵、海胆等。
珊瑚礁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景观吸引了众多潜水爱好者和自然摄影师的关注。
三、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底的生物群落。
它们适应了海底的特殊环境,如沉积物、寒冷的水温和低氧环境。
底栖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海星、海胆、海螺、海葵等。
它们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底栖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漂浮在海水中,被海流带动,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浮游生物的种类繁多,包括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浮游细菌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调节大气中的碳平衡,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
五、深海热液生物深海热液生物生活在海底火山喷发的热液口附近,这是一个极端的环境。
热液生物以化学能为生存和繁衍的依赖,它们适应了高温、高压和高浓度的硫化物等极端条件。
热液生物的代表物种有烟囱虫、烟囱蠕虫等。
底栖生物复习材料
3 节肢动物的气管及其功能?
答:体壁内陷形成的高效的呼吸器官, 由开口于体外的气门、气管和许多分支的支气管 组成, 体内还有纵行和横行的器官。 由于气管把氧气直接输送到靶组织和器官, 所以非常有效, 是节肢动物利用空气中氧气 的一种方法。
1. 底栖动物按照摄食方式如何划分?
5 刺细胞为 海绵动物 所特有。
6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 角质层
棱柱层
珍珠层 。
7 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 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
节肢
动物甲壳类 和 棘皮动物 5 个主要类群。
8 伸缩泡的主要功能是 调节水分的平衡 。
9 软体动物的贝壳由外向内依次分为角质层
棱柱层 和 珍珠层 。
10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主要有 鞭毛 纤毛 和 伪足 。
B 担轮幼虫
C 钩介幼虫
D 浮浪幼虫
12 水螅为淡水生活的腔肠动物, 是科学研究中的好材料, 下列哪种叙述是不
正确的( C )。 A 水螅有多种运动行为,如捕食运动、尺蠖运动和翻筋斗运动等。 B 具有两个胚层和消化循环腔 C 神经系统发达,有感觉运动中心 D 具有辐射对称的体制。
13 底栖生物群落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对象,目前对
答:浒苔为同形世代交替生活史,包括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藻体中空分枝管状体, 鲜绿色;株高 5-100cm。藻体分为固着器、主枝和分枝 3 部分。固着器盘状,主枝和分枝 均由单层细胞构成中空管状,细胞排列较整齐。有性生殖为同配或异配,配子也可进行单
性生殖。藻体断裂后可进行营养繁殖。生态分布:生于上潮间石沼或中潮带和下潮带岩礁,
3 为什么说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海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
海洋底栖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研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多样的生物资源。
底栖生物是指在海洋底部,如海床、岩石、沉积物等地区繁衍生息的生物。
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底栖生物的分布底栖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水深、水温、盐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对底栖生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
有些种类的底栖生物更适应高温、高盐度或者低光照环境,而有些种类则更适应低温、低盐度或者高光照环境。
因此,底栖生物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和水平分异特征。
在垂直分布方面,底栖生物可以分为浅水区、中层水区和深水区三个主要分布区域。
浅水区通常指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这里光照充足,海水温度相对较高,是很多海洋植物和动物的主要栖息地。
中层水区通常指200-1000米之间的海域,这里光照相对较弱、温度相对较低,是一些特定种类的底栖生物如海绵、多毛类动物等的聚集区。
深水区则指水深超过1000米的海域,这里光照极其微弱,温度和压力等环境条件极端,只有一些特殊适应深海环境的生物能够在此生存繁衍。
在水平分布方面,底栖生物的分布与海洋地理特征息息相关。
不同洋流的运动、海底地形的细微变化等都会对底栖生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洋流可以为底栖生物提供养分和氧气,并将它们带到不同的地区。
海底地形上的山脊、裂谷、海沟等也会为底栖生物的繁殖和迁徙创造特定的环境条件。
二、底栖生物的多样性海洋底栖生物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浮游生物、底栖藻类、底栖动物等。
这些生物各具特点,相互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关系。
对底栖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研究表明,海洋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水深增加和距离岸线的远离而逐渐降低。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剖析
《海洋底栖生物学》期末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海洋底栖生物:指那些生活于海洋底部以及海中物(包括非生物体和生物体)为依托而栖息的生物类群。
2海洋底栖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科学,其内容包括形态、分类、生态和生理四大部分,是阐明有关生活在海中底栖生物生命活动的各规律,并探讨其控制利用的学科。
3污损生物:附着于船舶、码头、网箱、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此种破坏干扰人类海事活动和生产建设的底栖生物4二分裂:即细胞核先分裂,一般是有丝分裂,但少数情况下是无丝分裂(如草履虫的大核),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二,因此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如变形虫、眼虫、草履虫等为无性生殖)。
5出芽:与二分裂基本相同,但是形成的2个个体则各不相同,通常是一大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子体由母体产生芽体,成熟后芽体自行脱离母体而成新个体。
有的可以形成许许多多的芽体(如夜光虫)。
6单沟型:如白枝海绵在薄的体壁上有许多孔细胞沟通外界和中央腔。
水流途径是:外界→进水小孔(由孔细胞构成)→中央腔→出水孔→外界;7双沟系:如毛壶。
这是单沟系体壁凹凸而成。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管子:一种与外界相通(流入管);另一种与中央腔相通(辐射管)。
领细胞在辐射管上,两管间的壁上有孔相通或由孔细胞组成的前幽门孔相联络,中央腔由扁平的皮层细胞包围。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辐射管→后幽门孔→中央腔→出水口→外界;8复沟型:如浴海绵。
这是最复杂和最高级的类型。
在中胶层中形成数目众多的领细胞组成的鞭毛室。
鞭毛室借流入管与外界相通,又借流出管与中央腔相通。
水流的通道是:外界→流入孔→流入管→前幽门孔→鞭毛室→后幽门孔→流出管→中央腔→出水口→外界;在水流进入体内的时候,海绵动物得到了食物,进行呼吸和排泄作用。
9逆转现象:某些海绵动物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具鞭毛的动物级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植物级大细胞瘤在外面成为外胚层,这与其他多细胞原肠胚的形成恰好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逆转现象。
海水中的微生物知识
海水中的微生物知识引言海洋中富含各种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海水中常见的微生物及其特点。
海洋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海洋中最重要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通常以微小的体型存在于水中。
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主要由藻类组成,包括硅藻、钙藻和甲藻等。
蓝藻是一种光合作用细菌,也是浮游植物的一种。
1.硅藻:硅藻是一类富含二氧化硅的微生物,常见的有栅轮藻和硅藻。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是海洋中重要的氧气来源。
同时,硅藻的尸体会沉积在海底形成硅藻土,被用于制造瓷器和砂纸等。
2.钙藻:钙藻是一类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的微生物,包括放射虫、放线菌和鳞虫等。
它们广泛分布于海洋中,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3.甲藻:甲藻主要由硅酸盐或石英或甲壳素构成,在海洋中数量庞大。
它们是浮游动物的主要食物来源,并通过光合作用提供氧气。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海洋中各种微小动物的总称,通常以浮游状态存在于水中。
浮游动物包括浮游幼虫、浮游甲壳动物、浮游腔肠动物等。
1.浮游幼虫:浮游幼虫是一类未成年的海洋生物,它们在水中漂浮以寻找食物或探索新的栖息地。
浮游幼虫包括浮游目、浮游软体动物和浮游饵等。
2.浮游甲壳动物:浮游甲壳动物是一类硬壳类动物,它们通常以浮游状态存在于水中。
浮游甲壳动物包括多种种类,如枝角类、磷蝇目、枪石目等。
3.浮游腔肠动物:浮游腔肠动物是一类以浮游状态存在的多细胞生物,它们通过胞外消化获取营养。
浮游腔肠动物包括海葡萄、巴氏藻、链壳虫等。
海洋底栖生物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生物,它们分布在海洋底部的石块、沙滩、珊瑚礁等地方。
底栖生物包括底栖动物和底栖植物两大类。
底栖动物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动物群体,它们通常以附着于底部的方式存在。
底栖动物包括海葵、海绵、珊瑚、海星等。
底栖动物的测定(B)
底栖动物的测定(B)底栖动物,指栖息生活在水体底部淤泥内或石块、砾石的表面或其间隙中,以及附着在水生植物之间的肉眼可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普通认为体长超过2mm,不能通过40目分样筛的种类,所以亦称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它们广泛分布在江、河、湖、水库、海洋和其它各种小水体中。
它包括许多动物门类。
主要包括水生昆虫(aquatic insecta),大型甲壳类(macrocrus taceans),软体动物(mollusks)、环节动物(annelids)、圆形动物(roundworms)、扁形动物(flatworms)以及其它无脊椎动物(aquatic invertebrates)。
底栖动物不同于浮游生物,它们具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本身移动能力差。
在未受到干扰的状况下,底栖动物的种群和群落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但因为生活周期的不同,某些种类(如水生昆虫的羽化)的生物量会有较大的变动。
在正常环境下比较稳定的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比较多,每个种的个体数量适当,群落结构稳定,多样性指数高。
某些河口区则是少数种类占优势。
另外,瀑布下及山区或丘陵区急流中,则主要是几种适应急湍流水的种类,它们多栖息于砾石或乱石之下。
水体受到污染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幻,而底栖动物可以稳定地反应这种变幻。
可以应用其群落结构的变幻来侦察和评价污染。
有机物(农药、城市生活排水)污染和重金属等无机有毒物质的污染都能造成底栖动物结构组成的变幻。
严峻的有机污染影响时,水中溶解氧将大幅度降低,以致多数较为敏感的种类和不适应缺氧的种类逐渐消逝,而仅保留耐污染的种类。
这些种类的密度增强,成为优势种类。
另一方面,重金属及其各种盐类在水体中的严峻污染,也会影响底栖动物区系组成,乃至底栖动物所有消逝。
例如化工或冶炼厂的废水挺直排入江河,长年累月,底质中重金属含量极高,在相当一段废水流经区域内的底栖动物将濒于绝迹。
应用底栖动物对污染水体举行监测和评价,已被各国广泛应用,尤其在底部基质相像的河流或湖泊。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鲎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弧
边
招
潮
屠士招潮蟹
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能通过0.042mm的筛网;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在0.042-0.5mm筛网之间; 大型底栖动物(macrofauna):不能通过0.5mm的筛网。 巨型底栖动物 (megazoobenthos),即通过水底摄影照片
可清晰辨别类群的大型底栖动物 (深海或大洋)。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形态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形态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底栖动物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海洋环境中起着关键的生态功能,不仅参与能量循环和物质转化,还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的生态系统形态,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适应策略以及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底栖动物的形态特征底栖动物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动物,其形态特征主要包括体型、体色、触角和鳃等方面。
首先,底栖动物的体型各异,大部分底栖动物体型较小,适应于海床复杂多变的环境。
它们的体型通常扁平或呈管状,能更好地适应底部沉积物的覆盖和水流的影响。
其次,底栖动物的体色也多样,以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部分底栖动物拥有伪装色,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降低被捕食者的发现几率。
另外,一些底栖动物具有明亮鲜艳的体色,用于迷惑或警告天敌。
再次,底栖动物通常具有发达的触角和鳃器。
触角能够帮助它们感知和探测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寻找食物和避免危险。
鳃则是底栖动物进行氧气交换和废物排泄的重要器官。
二、底栖动物的适应策略底栖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采取了多种适应策略,以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和资源竞争。
首先,底栖动物通过形态和行为适应来应对底部沉积物的物理特性。
一些底栖动物具有扁平的体型和黏附结构,能够更好地附着在底部沉积物上。
此外,它们还通过粘附和挖掘来获取食物,并通过体色伪装来躲避捕食者。
其次,底栖动物利用互利共生策略来应对资源竞争。
例如,一些底栖动物与底部沉积物中的藻类和细菌形成共生关系,它们通过摄食这些生物来获取营养物质,同时为这些生物提供生境和废物处理。
最后,底栖动物还通过季节性迁徙和繁殖策略来适应环境变化。
一些底栖动物会在繁殖季节选择特定的地点进行繁殖,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而在环境条件恶劣时,一些底栖动物会通过自身的机构调节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三、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底栖动物与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与底层生物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与底层生物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为广阔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浮游动物和底层生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浮游动物是指那些无法自由游动的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而底层生物则是指栖息在海洋底部或近底层水域的生物。
一、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类。
浮游植物是指那些随着水流漂浮在海洋表面的微小植物,如浮游藻类。
浮游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是海洋中重要的氧气产生者。
浮游植物的繁殖速度快,数量庞大,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浮游动物则是指那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如浮游动物浮游虫和浮游甲壳类等。
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为上层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同时,浮游动物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转换者,通过摄食和呼吸作用,参与了能量的传递和循环。
二、底层生物底层生物主要指栖息在海洋底部或近底层水域的生物。
它们通常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上,如沙子、泥土和岩石等。
底层生物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两类。
底栖植物主要是指那些附着在海洋底部的海草和海藻等植物,它们不仅可以提供庇护和栖息的场所,还为底层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
底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光能,进行养分的合成和转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底栖动物是指那些栖息在海洋底部的动物,它们根据生活方式可以分为底层游动动物和底栖定着动物两类。
底层游动动物指的是那些在底部水域中游动的动物,如底栖鱼类和底栖甲壳类等。
底栖定着动物则是指那些附着在海洋底部的动物,如贝类和海葵等。
底层生物通过摄食、呼吸和排泄等作用,参与了海洋的能量和物质的循环。
三、浮游动物与底层生物的相互关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与底层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浮游动物为底层生物提供了重要的食物资源,而底层生物则为浮游动物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场所和庇护环境。
浮游动物通过进行摄食作用,摄取到水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等有机物,从而转化为自身的能量和养分。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是海洋科学中的重要课题。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生物群落,包括各种底栖动物和植物。
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首先,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海洋底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生物群落,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底栖生物,如海藻、珊瑚、海绵、甲壳动物等。
研究表明,底栖生物多样性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例如,海底珊瑚礁是一个典型的底栖生物聚集区,不仅提供物种多样性,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对评估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随着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
例如,某些底栖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当它们的数量减少或消失时,可能意味着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态系统出现问题。
因此,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有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为海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可以促进可持续的海洋管理。
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底栖生物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底栖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底栖生物多样性,可以了解不同底栖生物的生命周期和个体间的关系,识别濒危物种和保护重点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此外,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还可以为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
总之,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深层环境生物分类与分布规律分析
海洋深层环境生物分类与分布规律分析海洋深层环境是指海水深度超过200米的水域,也被称为深海。
深海是地球上最大、最未知的生态系统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在海洋深层环境中,生物种类繁多,适应了极端环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分布规律。
本文将对海洋深层环境生物分类与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一、海洋深层环境生物分类海洋深层环境中的生物可以根据其形态、生活习性和营养特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根据形态分类可分为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
浮游生物主要指那些无法自由游动的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则包括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各类生物,如底栖植物、底栖动物和底栖微生物等。
此外,还可以将海洋深层生物根据其营养特性分为光合生物和化能生物。
光合生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如浮游植物;化能生物则通过化学反应或利用有机物质获得能量,如底栖动物和底栖微生物。
二、海洋深层环境生物分布规律1. 深度梯度分布规律海洋深层环境中的生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深度梯度分布规律。
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降低,气压增加,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同时水分和氧气含量也会降低。
这些因素使得深海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受到限制。
一般来说,深海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在200-1000米之间最为丰富,而在1000米以下逐渐减少。
在4000米以上,海洋环境变得极端恶劣,只有少量特殊适应深海环境的生物能够生存。
2. 地理分布规律海洋深层环境生物的地理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根据实地观察和研究,科学家发现各个海洋深层环境之间的生物种类和组成存在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海域的水体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等环境因素不同,从而影响了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
例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深海生物种类较为类似,但某些特定物种在不同海域中的分布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3. 适应性分布规律海洋深层环境中的生物对极端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通过一系列自身的特征和生理机制来适应深海环境的高压、低温、暗环境等极端条件。
海洋底栖生物概述
三、海洋底栖生物的研究
作为海洋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的 研究历史无疑地也融汇于海洋生物学研究进程中。
△底栖生物作为海洋生物一大生态类群的调查研究在我
国起步较晚,主要工作始于解放之后。海洋底栖无脊椎动 物研究课题很多,任务繁重,形态、分类研究仍是基础。
△继续开展资源调查,尤其深海、远洋资源探索开发。
△牡蛎是世界普及养殖的经济食用贝类,我国已有千年历史。
△还有缢蛏、泥蚶、花蛤、江珧、珍珠贝、扇贝、鲍、海参、
青蟹等人工养殖生产已广泛推广。
△我国是世界确认的养蛏大国,世界珍贵的文昌鱼资源主要
在我国,近年在生物学研究、人工育苗、驯化养殖方面的攻 关已有可喜的成果。 总之,经济底栖无脊椎动物人工增养殖有广阔的前景, 有待人们去开拓。
7、为其他研究提供依据 △研究有孔虫沉积物,可以鉴定古地质年代和勘探石油资 源,提供依据。 △有许多现生的底栖种类,如海豆芽、鹦鹉螺等被誉为 “活化石”,它们是地质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对象。
△热带暖海的珊瑚礁,具有独特的地貌和景观。独特的地
质生态类型,是海洋地质学、海洋生态学热表研究的对象。
(二)、有害方面 1.许许多多海洋底栖生物也给人类带来了困扰和危害 △附着于船舶、码头、网箱、管道等海洋工程设施,此种 破坏干扰人类海事活动和生产建设的底栖生物被称为污损生
5、环境污染监测指标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污染已成为公害,海洋底栖生 物首当其冲,研究其种群、群落结构的变化,测定生物重
金属积累,可提供作环境污染监测依据。
6、应用于仿生学
某些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器官结构与生理功能被应 用于仿生学。如:根据鱼的复眼中的许多单眼之间存在的 相互制约的技能,人们设计了鲎眼的电子模型,仿造出电 子计算机及仿造雷达系统的聚焦装置,提高雷达的效率等。
国际海洋学常用表
国际海洋学常用表一、海洋生物分类表1. 无脊椎动物类1.1 海绵类1.2 腔肠动物类1.3 软体动物类1.4 环节动物类1.5 篮水母类1.6 刺胞动物类2. 脊椎动物类2.1 鱼类2.2 爬行动物类2.3 鸟类2.4 哺乳动物类二、海洋环境参数测量表1. 温度测量1.1 表层温度1.2 深层温度1.3 温度梯度2. 盐度测量2.1 表层盐度2.2 深层盐度2.3 盐度梯度3. 海水密度测量3.1 表层密度3.2 深层密度3.3 密度梯度4. 海洋pH值测量4.1 表层pH值4.2 深层pH值4.3 pH值梯度5. 光照强度测量5.1 表层光照强度5.2 深层光照强度5.3 光照强度梯度三、海洋观测数据整理表1. 海洋温度观测数据整理表 1.1 海洋温度观测站点1.2 温度观测记录时间1.3 温度观测数据2. 海洋盐度观测数据整理表 2.1 海洋盐度观测站点2.2 盐度观测记录时间2.3 盐度观测数据3. 海洋pH值观测数据整理表 3.1 海洋pH值观测站点3.2 pH值观测记录时间3.3 pH值观测数据四、海洋生物调查表1. 海洋生物多样性调查表1.1 海洋生物种类1.2 海洋生物数量1.3 海洋生物分布范围2. 海洋底栖生物调查表2.1 海洋底栖生物种类2.2 海洋底栖生物密度2.3 海洋底栖生物分布五、海洋保护区规划表1. 海洋保护区划分范围1.1 海洋保护区位置1.2 海洋保护区面积1.3 海洋保护区生态特征2. 海洋保护区管理措施2.1 保护区管理机构2.2 保护区管理规定2.3 保护区监测与评估六、海洋污染监测表1. 水质监测表1.1 水体污染指标1.2 污染源调查1.3 污染物浓度测量2. 海洋生物污染监测表2.1 生物污染指标2.2 污染源调查2.3 生物污染物浓度测量七、海洋气候变化观测表1. 海洋表面温度变化观测表1.1 海洋表面温度变化趋势1.2 温度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2. 海洋酸化观测表2.1 海洋酸化趋势2.2 酸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上是国际海洋学常用表的一部分,这些表格对于海洋学研究和海洋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分类
海洋生物是在海洋环境下生活的生物群体,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
性和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也非常多样。
根据生态角度的不同,可以将海洋生物生态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1. 海洋浮游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游泳能力比较强的生物,包
括浮萤、海藻、浮游植物等。
它们通常在海洋表层活动,并且会随着
海流漂流,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作用。
2. 海洋底栖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海底上的生物,包括
珊瑚、海葵、海星等。
它们主要依靠海洋底部的沉积物和礁石等提供
生存环境,起到了保护海洋生态的作用。
3. 海洋深水生物:这一类生物主要指生活在深海环境中的生物,
包括巨型浅海生物、珍稀海洋小生物等。
它们可以在缺氧和极端温度
等环境下存活,进而发展出独特的生态特征。
4. 海洋中上层掠食者:这一类生物主要指海洋食物链中处于掠食
者位置的生物,包括鲨鱼、鳐鱼、剑鱼等。
它们以小型浮游生物和小
型鱼类为食,从而维持了海洋食物链的平衡。
综上所述,海洋生物的生态类型种类繁多,每一类生物在海洋生
态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生态类型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
才能实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与海底地貌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与海底地貌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庞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是指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各种生物,它们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之相伴的是海底地貌,即海洋底部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底栖生物和海底地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共同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栖生物通过适应不同的海底地貌来生存和繁殖。
海底地貌可以分为陆架、大陆坡、大陆坡下、海沟和海山等几个主要类型。
这些地貌特征不仅提供了底栖生物生活的空间,并且对其生存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例如,陆架是靠近陆地的浅海区域,水深较浅,光照充足,底栖生物种类繁多。
而海山是海底地形中的凸起部分,形成了不同的水流和湍流,对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有直接影响。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底栖生物与海底地貌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底栖生物通过生物活动对海底地貌产生影响。
底栖生物可以通过生物侵蚀作用改变海底地貌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某些底栖生物如贝类和蠕虫可以通过啃食和掘土活动改变海底地壳的结构。
他们的活动不仅改变了地壳的形状,还对水流和沉积物的运动产生影响。
这种生物活动对海底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海底地貌对底栖生物的分布和生态特征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
不同类型的海底地貌提供了不同的底栖生物栖息环境。
例如,陆架上水流较浅,温度和盐度相对稳定,适合大面积生长底栖植物,提供了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存环境,这对于底栖动物的繁殖、捕食和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大陆坡和大陆坡下的水流较快,氧含量较低,温度和盐度梯度较大,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环境条件的底栖生物而言是理想的生存场所。
最后,海底地貌还为底栖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
不同类型的地貌特征会形成不同的生态位,为不同种类的底栖生物提供了适合它们生存的场所和食物来源。
例如,海底的沉积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是底栖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软甲亚纲
三星梭子蟹
锈斑蟳
三疣梭子蟹
拟穴青蟹
对虾 大闸蟹
口虾蛄
鲎
锦绣龙虾
可供观赏的虾
甲壳动物端足类
鼓 虾
附着在红树 上的藤壶
寄居蟹
长腕和尚蟹
寄居蟹
弧
边
招
潮
屠士招潮蟹
蟹
装死的弧边 招潮蟹
(13)苔藓动物门
特征:
群体营固着生活,个体
称为个员,有发达的触 手冠,个员之间的消化 腔是不相通的,只用骨 骼互相联络。
即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有些种类是多态的群体型。 水螅型的消化腔没有咽管、隔膜
和刺细胞;
中胶层没有细胞,全为中胶质; 生殖腺由外胚层产生。
绿水螅及 其食物
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
桃花
水母
水母
刺胞动物门-珊瑚纲
只有水螅体;
海葵
六射、八射,或多
射;
辐射左右对称;
口端扩大成口盘;
有空心触手。
底 栖 植
海物 洋 底 栖 生 物底
栖 动 物
单细胞植物
蓝藻细菌(蓝绿藻)、 硅藻类(羽纹硅藻)
海藻
绿藻(如浒苔) 褐藻(如海带) 红藻(如江蓠)
维管植物
秋茄 米草
底内动物 底表动物 树栖动物
沙蚕 缢蛏
蟹守螺 牡蛎
黑口滨螺 难解不等蛤
海洋底栖生物的组成
潮间带底栖生物
牡蛎、滨螺、蟹守螺、招潮蟹等;
海洋 底栖 生物
潮下带底栖生物
牡蛎、海参、海星、海胆等;
附着生物(污损生物)
牡蛎、贻贝、藤壶、海鞘等
热液喷口、深海底栖生物
牡蛎、偏顶蛤、海百合等
海洋底栖植物——单细胞植物
蓝藻细菌(蓝绿藻)
硅藻类
海洋底栖植物——海藻
孔 石 莼
条浒苔 石莼
海带
马尾藻 条斑紫菜
江 蓠
︱
龙 须 菜
海洋底栖植物——维管植物
互花米草
秋茄
黑口蛙螺
龟甲笠螺 扶 轮 螺
菱角螺
突丘叶 海牛
叶海牛
大脑炎海兔
泥螺
指甲履螺
石磺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
双壳纲特征:身体左右扁平,二侧对称。分躯干、足和外 套膜三部分;有2枚合抱身体的贝壳,故名;具瓣状鳃。
普通双壳纲贝壳方位的辨别
壳顶
(1)壳顶尖端所向的 通常为前方;
(2)由壳顶至两侧距 离短的一端通常为 前端;
(3)有外韧带的一端 为后端;
(4)有外套窦的一端 为后端;
(5)具有一个闭壳肌 的种类,闭壳肌痕 所在的一侧为后面。
外套窦
贻贝贝壳方位的辨别
贝壳较尖的一端为前
方;相对的一端为后 端。
靠近鳃的一方称“腹
面”;相对的一方称 “背面”。
翡翠贻贝
毛蚶
青 蛤
太 阳 蛤
栉江珧
长 肋 日 月 贝
西施舌
每一个员在1小室中,
称虫室。
分类:狄唇纲 裸唇纲
(14)内肛动物门
特征:
内肛动物单体或群体。 身体小,2-3mm,分化为萼
和起支持作用的茎杆。
群体种类的茎干部具有蔓延
生长的匍匐根,如 Pedicellina(海花柄)。
萼为身体主要部分,其上缘
生有一环短的触手,触手内 侧长有纤毛。取食时触手展 开呈花形,避敌时则向内屈 折。
隔膜。 生活在海底泥沙中。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特征:
身体不分节,左右
对称;
躯体多分为头、足
和内脏囊三部分;
口腔有颚片和齿舌
(双壳类除外);
神经系统为四对神
经节。
(11)软体动物门——多板纲 石鳖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足部发达,常位于
身体腹侧;
体扭转。
腹足类的贝壳各部名称图解
分类:帚虫纲
(17)棘皮动物门
特征:
幼体两侧对称; 成体辐射对称,通常
是五辐对称;
体表具许多棘和疣; 具水管系统。
分类: 海百合纲、海参纲、海
星纲、海胆纲、蛇尾 纲
海 百 合
紫海胆 马粪海胆
扁拉文海胆
棘刺锚参
海星
刺 蛇 尾
(18)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又称隐索动物,
是一些口腔背面有一条 短盲管前伸至吻内的海 栖类群。
软体动物门-腹足纲
篱凤螺 Strombus luhuanus
(Linnaeus, 1758)
杂色鲍 Haliotis diversicolor
大笋螺 赤蛙螺
瓜螺
长条锥螺
细角螺
金口
蝾
鹑螺(Tonna)
斑
东
风
螺
棒
锥
螺
唐冠螺
橙口榧螺
嫁戚
万宝螺
蜒螺
蟹 守 螺
大蛇螺
长刺星螺 黑线车轮螺
特征:体圆筒形或扁筒形, 有原体腔,无消化管, 体壁具纵肌、环肌和管 道系统,前端有一具倒 钩的可收缩的吻以及特 异的生殖系统等。
分布:成虫全部寄生于脊 椎动物(由鱼类至哺乳 类)。
(8)环节动物门
特征:
具有真体腔; 同律分节现象; 体分为头部、躯干部 触柱
和尾部。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 沙蚕疣足横切面
消化管呈“U”字形。 常固着于海藻或其他动物体
身上。
(15)腕足动物门
特征:
不成群体,外表构造与
软体动物的双壳类很相 似。
但不同的地方:贝壳分
被腹瓣,前端是贝壳张 开的部分,也有外套腔, 腔中有触手冠,其基部 有口。 分类:无关节纲
(16)帚虫动物门
特征:群居生活,圆柱状 的虫体,虫体常具革质 或膜质的管子,固着生 活。其前端有外散开的 触手冠,很似一扫帚。
海洋生物生态调查与研究
海洋底栖生物形态分类
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 蔡立哲
2019年8月8日
1. 什么是海洋底栖生物?它包括哪些形态系统分类 门类?
2. 什么是潮间带生物? 3. 什么是污损生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什么区域? 4. 为什么海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高? 5. 海洋底栖动物有哪些生态功能?
1. 什么是海洋底栖生物?它包括哪些 形态系统分类门类? 海洋底栖生物是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 分时间生活于海洋沉积物以及海水中 物体(包括生物体和非生物体)内部或 表面的生物。
(1)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
(1)海绵动物门(多孔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形态特征:
初级辐射对称,或两
均辐射对称;
有刺细胞; 有空腔,即消化循环
腔;
有口没有肛门。
(2)刺胞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分类:水螅虫纲、钵水母纲、珊瑚纲(已有更新)
管海葵
刺胞动物门-水螅虫纲
水螅虫纲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
海 洋
植 物
海藻
褐藻类(如海带、马尾藻) 红藻类(如紫菜、江蓠等)
底 栖 生
维管植物
双子叶植物(如秋茄、桐花树等) 单子叶植物(如大米草、喜盐草等)
物 底
大型底栖动物:如多毛类、贝类、甲壳类等;
栖
动
小型底栖动物:如自由生活的线虫、
物
底栖猛水蚤等
微型底栖动物:如纤毛纲的原生动物。
一、海洋底栖生物的组成
竹蛏
华 贵 栉 孔 扇 贝
缢蛏
魁蚶
丽文蛤 Meretrix lusoria (Roeding, 1798)
光滑河蓝蛤
菲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律 宾 蛤 仔
彩虹明樱蛤
A
B
C
沙筛贝
附着在木版上的沙筛贝
牡蛎
1:紫贻贝 2:寻氏肌蛤 3:绢安乐贝 4:短壳肠蛤 5:脆壳肌蛤 6:鞘偏顶蛤 7:偏顶蛤 8:翡翠贻贝
(4)扁形动物门 分类:涡虫纲,自由生活
吸虫纲,寄生 绦虫纲,寄生
(5)纽形动物门
特征:
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的动物。 消化管有口、具肛门。 在消化管的背方有一条能伸缩的吻,
并且具有原始的循环系统。
多雌雄异体。绝大部分生活在海底。
分类:无针纲、有针纲
(6)线虫动物门
特征:原体腔构造。消化管有口和肛门。体表具角质膜,没 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除自由生活外,有寄生于动、植 物的。
伪豆维沙蚕
须鳃虫
磷沙蚕
刺沙蚕
沙蚕
缨鳃虫
长吻沙蚕
双鳃内卷齿蚕
索 沙 蚕
不倒 翁虫
长手 沙蚕
小头虫 Capitella capitata
欧努菲虫
奇特的海底景观 和固着生物群落
大旋鳃缨虫
Filogranella elatensis
环节动物门——寡毛纲
蚯蚓
海洋寡毛类
(9)星虫动物门
可
特征:
口
体圆长,不具体节,无 革
生物监测(包括全球气候变 化和污染)的敏感指示生物
(三)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类群
(1)海绵动物门 (2)刺胞动物门 (3)栉板动物门 (4)扁形动物门 (5)纽形动物门 (6)线虫动物门 (7)棘头虫动物门 (8)环节动物门 (9)星虫动物门 (10)螠虫动物门
(11)软体动物门 (12)节肢动物门 (13)苔藓动物门 (14)内肛动物门 (15)腕足动物门 (16)帚虫动物门 (17)棘皮动物门 (18)半索动物门 (19)尾索动物门 (20)脊索动物门
杯萼 海桑
秋茄的根
桐 花 树
互花米草的根
贝克喜盐草 (Halophila beccarii)
底栖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