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根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去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去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去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去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到达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响的物质。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NK细胞(IgG Fc受体、FcγR Ш),识别杀伤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 毒感染细胞。
2.分泌细胞因子
NK细胞具有强大的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是机体 IFN-γ的主要来源,还可大量分泌其他因子。
3.免疫调节
活化的NK细胞通过杀伤效应或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而对免疫应答发挥正负调节作用。
NK细胞杀伤活性的调节
、 1O 2
杀灭病原体
RNI系统(反应性氮中间物系统) 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合成酶催化L-精氨酸生成NO, 由NO杀灭病原体
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pH、溶菌酶、防御素)
乳酸降低PH值;溶菌酶破坏G+菌细胞壁;防御素(defensin)破坏细菌胞壁或 包膜
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消化和清除 被杀死消化的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多种水解酶对病原进一步消化降 解,大部分降解产物通过胞吐作用排出胞外。 部分产物被加工为小分子肽段与 MHC 分子结合,被MΦ 细胞提呈,启动特 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3.调节免疫应答
活化的MΦ能分泌多种活性分子,如IL-1、IFN-、 TNF-、 IL-12,IL-8、IL-10、TGE-β等,促进或抑制免疫应答。
4.介导炎症反应
感染部位组织细胞产生细胞因子,MΦ的细胞因子受体,这 些受体被吸引募集到达感染局部并被活化,增强了其吞噬杀菌力 。 活化的MΦ又能分泌各种炎症介质。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Fas/FasL途径
颗粒 颗粒酶
穿孔素
穿孔素形成的孔洞
级联反应 凋亡
3.分泌TNF-α TNF-α + 靶细胞(I型TNF受体)结合→形成TNF-R三聚体 → 胞浆内的 死亡结构域相聚成簇 → 激活caspase8 → 导致靶细胞凋亡。
4. 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防御素(defensin)最具代表性。
5.其他效应分子
其他重要的固有免疫的免疫分子还有一氧化氮(NO)、 活性氧(ROI)、C-反应蛋白(CRP)及白三烯等。
13
(三)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 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固有免 疫样淋巴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和B-1细胞)、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皮细 胞等。
2.表面特征
表面标志:MHC分子、黏附分子等。参及细胞黏附、对颗粒抗原的摄取 和提呈、介导相应配体触发的跨膜信号转导等。 表面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RR)
3.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单核/巨噬细胞是体内具有最活跃生物学活性的细胞之一,可产生、分 泌1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
NK细胞(IgG Fc受体、FcγR Ш),识别杀伤及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或病 毒感染细胞。
32
2.分泌细胞因子
NK细胞具有强大的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是机体 IFN-γ的主要来源,还可大量分泌其他因子。
3.免疫调节
活化的NK细胞通过杀伤效应或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而对免疫应答发挥正负调节作用。
33
NK细胞杀伤活性的调节
活化性或激活性受体调控NK杀伤活性
不杀伤

KIR
NK
+
NCR
MHCⅠ 靶细胞
杀伤

KIR
NK
+ NCR
MHCⅠ 靶细胞
34
第四节 固有免疫样细胞
固有免疫样细胞(ILL)包括B-1细胞、 T细胞和NKT细胞。
1.γδT细胞 γδT细胞是指表达γδ型TCR的T细胞,其成熟分化属于胸腺非依赖途径。γδT细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 第三版 龚非力 重点归纳 WF

医学免疫学 第三版 龚非力 重点归纳 W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免疫学总复习-进修班

医学免疫学:免疫学总复习-进修班
和提呈内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 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 Ⅱ类:由分子量大小相近的α链和β链构成,肽 结合区由α1+β1共同组成,分布于APC、活化的T
细胞表面,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与辅助受体 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限制作用。
固有免疫细胞
■ 抗原提呈细胞 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 提呈给T细胞识别的一类免疫细胞。分为专 职APC和非专职APC两类。
的主要功能。 · 中和毒素、阻止病原体入侵:Ab结合抗原
后可发挥中和病毒或毒素,阻抑细菌吸附 的作用。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C区的功能
■ 激活补体:IgG1-3,IgM ■ 结合Fc受体 · 调理作用: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上的Fc受
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 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具
固有免疫
■ 模式识别受体 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 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识别病原相关 分子模式(PAMP)的受体,主要包括TLR、 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等。
抗原与抗原提呈
■ 抗原: 能被TCR或BCR识别而特异性诱导免疫应答, 并且能够与应答产生的抗体和效应细胞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
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自身免疫病
■ 免疫耐受 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 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疫 应答。
■ 自身免疫病 因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份发生免疫应答 而导致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免疫缺陷病
HIV致使机体CD4+T细胞数量减少的机制 ■ HIV复制直接杀伤靶细胞
出芽;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融合;干扰细胞 代谢; ■ HIV的间接杀伤作用 CTL特异杀伤; 诱导T细胞凋亡;ADCC;诱导产 生细胞毒细胞因子

(2021年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2021年整理)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完整)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编辑整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尊敬的读者朋友们:第十章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第十一章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 dgT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期末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免疫术语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分类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 细胞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先(0~96小时)♦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无记忆性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作用特点:♦获得性(需抗原激发)♦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特异性(TCR/BCR)♦记忆性♦耐受性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术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及特点:♦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骨髓的功能:♦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胸腺的功能:♦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淋巴结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过滤作用脾的功能:♦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 40%,B 占60%)♦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过滤作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IgA淋巴细胞再循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目录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3)❖免疫术语 (3)❖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的主要功能 (3)❖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4)❖免疫术语 (4)❖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4)第三章抗原 (5)❖免疫术语 (5)❖抗原的分类 (6)第四章抗体 (7)❖免疫术语 (7)❖抗体的基本结构 (8)❖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8)❖抗体的功能 (8)❖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9)第五章补体系统 (10)❖免疫术语 (10)❖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 (10)❖补体的生物功能 (12)第六章细胞因子 (13)❖免疫术语 (13)❖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3)❖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 (14)❖细胞因子的分类(了解) (15)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5)❖免疫术语 (15)❖黏附分子的功能 (15)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6)❖免疫术语 (16)❖经典的MHC I类和II类基因的结构 (16)❖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16)❖HLA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17)❖HLA分子的功能 (17)第九章B淋巴细胞 (17)❖免疫术语 (17)❖B细胞的表面分子 (17)❖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18)❖B细胞的分类 (18)❖B细胞的功能 (18)❖抗原识别受体多样性产生的机制(了解) (18)第十章T淋巴细胞 (19)❖免疫术语 (19)❖T细胞的表面分子 (19)❖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 (20)❖T细胞的分类 (20)❖效应T细胞的功能 (22)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22)❖免疫术语 (22)❖专职性APC的种类和特点 (23)❖MHCⅠ类分子途径(内源性抗原加工提呈) (24)❖MHCⅡ类分子途径(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提呈) (24)第十二章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24)❖免疫术语 (24)❖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24)❖Th的免疫效应 (26)❖CTL的免疫效应(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和机制) (26)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7)❖免疫术语 (27)❖B淋巴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过程 (27)❖B细胞与Th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2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比较) . 29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 (29)❖免疫术语 (29)❖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29)❖NK细胞的活性调节(NK细胞细胞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机制) (32)❖固有免疫的应答特点 (32)❖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 (33)❖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33)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33)❖免疫术语 (33)❖外周耐受的机制 (33)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34)❖免疫术语 (34)❖超敏反应的分型 (34)❖四种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常见疾病。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固有免疫细胞及其应答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 龚非力

第一节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对 入侵的微生物产生快速应答.
吞噬细胞 phagocytes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PS)
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中性粒细胞
neutrophils
单核细胞 (Mon) 巨噬细胞(Mφ)
monocyte
macrophage
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既具有固有免疫功能,亦可以参加适应性免疫
1.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及免疫自稳
(1)抗感染(尤其是胞内寄生菌与某些病毒感染):
MΦ通过受体识别摄取了病原体后,通过两个系统
对病原体杀伤:
两个 杀伤 系统
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ROI系统(反应性氧中间物系统) 巨噬细胞产生活性氧O-2、OH- 、H2O2 、1O2 杀灭病原 RN体I系统(反应性氮中间物系统)
防御素(defensin)最具代表性。
5.其他效应分子
其他重要的固有免疫的免疫分子还有一氧化氮(NO)、 活性氧(ROI)、C-反应蛋白(CRP)及白三烯等。
(三)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巨 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NK细胞、固有免 疫样淋巴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和B-1细胞)、 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皮细 胞等。
2.表面特征
表面标志:MHC分子、黏附分子等。参与细胞黏附、对颗粒抗原的摄取 和提呈、介导相应配体触发的跨膜信号转导等。 表面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RR)
3.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单核/巨噬细胞是体内具有最活跃生物学活性的细胞之一,可产生、分 泌100余种生物活性物质。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近年来,医学免疫学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作为医学生或从业医生,深入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知识体系和最新发展成果,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而龚非力教授的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学大纲,作为该领域的重要教材,不仅系统性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医学生学习和医务工作者参考的重要资料。

在龚非力教授的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学大纲中,首先对免疫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等内容。

在这一部分,龚非力教授通过对免疫系统相关知识进行全面评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免疫学基础知识的机会。

特别是,在大纲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中,龚非力教授以简单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免疫器官的功能,为读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上,龚非力教授注重从浅入深地展开对免疫学相关主题的探讨。

在讨论免疫系统的基础知识后,大纲随即深入到免疫系统的功能调控、免疫力的检测和免疫相关疾病等更为专业和深入的内容。

这种由简到繁的安排方式,既满足了读者对免疫学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为进一步学习免疫学相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龚非力教授的教学大纲体现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学大纲在总结和回顾性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

在每一章节的结束,都设置了重点知识回顾和习题训练,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

在大纲末尾还附有免疫学常用实验方法的介绍,为读者在实验操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设计既考虑到了读者的实际需求,又体现了龚非力教授对教学过程全方位、深入思考的用心。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不仅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免疫学知识,而且强调了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全面、深入的内容安排,有助于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免疫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我也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结合龚非力教授的教学大纲和实际的病例,加深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科目之一,也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而龚非力教授编写的《医学免疫学》第3版教学大纲,则是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学科。

1. 教学大纲的概述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是一部系统介绍医学免疫学的教材。

它以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为主线,全面论述了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内容全面,涵盖了免疫学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知识体系性和逻辑性。

2. 深度和广度的评估龚非力教授的教学大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做了全面的评估。

在深度上,教学大纲对于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在广度上,教学大纲涵盖了免疫学的各个方面,如先天免疫、获得性免疫、免疫系统的器官与细胞、免疫应答的调控等内容,使得学习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3. 主题文字在文章中的运用在本文中,我们将多次提及“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这一主题文字,以突出其在医学免疫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4.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从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全面了解了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而且还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大纲内容的丰富和深度,使学习者更全面、深刻、灵活地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相关知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认为,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作为一部经典的教材,不仅对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而且还对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它的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有助于学习者全面、深刻地了解医学免疫学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激发学习者对免疫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对医学免疫学龚非力第3版教学大纲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们不仅对免疫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免疫应答的调控等方面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第一讲绪论1、概念: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

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

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

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

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1、概念: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

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4)、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5)、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书:指两个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体(或抗原)与不同抗原(或抗体)发生的反应。

Ppt:抗原(或抗体)除与其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外,有时还可与其他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抗原的基本特性:抗原一般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两种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抗原自身因素:(1)异物性(foreignness):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

凡是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接触过的物质,自身成分发生改变,都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视为异物。

抗原与机体间的种系亲缘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2)、理化性质:①化学性质: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多糖、核酸蛋白质的免疫原性强于其他,蛋白质一般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②分子大小及其结构:一般而言,抗原的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

>10000有强免疫原性,<4000为弱免疫原性或无免疫原性;③结构复杂性④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其免疫原性。

例如构象表位丢失,则抗原会失去免疫原性。

⑤易接近性:抗原表位能被淋巴细胞抗原受体所接近的程度。

易接近性越好,免疫原性相对越强。

⑥物理状态:一般状况下,聚合状态 >单体,颗粒状>可溶性。

2)、宿主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两方面。

3)、免疫方式: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

●剂量剂量适中●途径皮内>皮下注射 >肌内>腹腔>静脉●次数与间隔:次数不宜太多,间隔适当●佐剂(adjuvant) 完全和不完全弗氏佐剂4、抗原决定基(表位)的分类:(1)、根据表位的结构分类: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

线性表位又称顺序表位,是由连续排列的氨基酸残基所形成的表位。

构象表位由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通过折叠形成特定构象又称非线性表位。

(2)、按抗原决定结合对象分类:可分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即B细胞的BCR识别的表位,主要存在于天然抗原表面,以构象表位为主,不需要APC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T细胞表位即T细胞的TCR识别的表位,属于线性表位,需要先被APC识别,并之后与MHC 形成复合物才能最终被相应的T细胞识别。

5、抗原分类(亲缘关系):可分为异种抗原(xenogenice antigen)、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自身抗原(autoantigen)和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

异种抗原(xenogenice antigen)指来源于另一物种的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指来自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间的抗原,也成为同种抗原。

自身抗原(autoantigen)指那些能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的自身成分。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讲抗体1、概念:(1)抗体(antibody,Ab):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特异性识别、结合和清除相应抗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3)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结合后,其Fc段(即可结晶片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促使细胞释放细胞毒颗粒,杀伤靶细胞,称为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4)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通过其Fc段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相应IgG Fc受体结合,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能力,此即抗体的调理作用。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四肽链的基本结构经化学结构和X线晶体结构分析证实,所有Ig分子的单体结构都是由四肽链的对称结构,包括两条完全相同的分子质量较大的重链(H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分子质量较小的轻链(L链),彼此以二硫键链接而成“Y”字形。

⏹重链:约450个氨基酸,根据重链恒定区的分子结构和抗原特异性的不同, 将重链分为γ、α、μ、δ、ε;相应的人类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D、IgE⏹轻链:约210个氨基酸,根据轻链恒定区抗原性不同,分为和两种。

在不同种属的动物与链的比例不同,人:2:1,小鼠:20:1(2)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重链和轻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其组成和排列有较大差异,并决定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在V区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高度可变,此为HVR。

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FR)V区中非HVR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相对保守,此为FR。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C端),在同一种属中其氨基酸的组成或排列比较恒定,相对保守。

例:CH1,CH2,CH3,CH4铰链区(hinge region),位于CH1和CH2之间可转动的区域,含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Ig V区与抗原互补性结合;有利于暴露补体结合位点;对蛋白酶敏感。

结构域(domain),免疫球蛋白的多肽链分子可折叠成若干个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的球形结构域。

每个球形结构域约由11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故又称为功能区。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V区的功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C区的功能:激活补体;细胞亲嗜性(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在一定条件下,免疫球蛋白肽链的某部分易被蛋白酶水解。

木瓜蛋白酶(papain)和胃蛋白酶(pepsin)是最常用的Ig蛋白水解酶,并可借此研究Ig的结构和功能。

木瓜蛋白酶水解:水解部位在重链链间二硫键的近氨基端(即N端)。

水解为2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Fab)和1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Fc)。

胃蛋白酶水解:水解部位在重链链间二硫键的近羧基端(C端)。

水解为1个具有双价活性的抗原结合片段F(ab’)2(能与不同抗原分子上的两个相同抗原表位结合,且,可发生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和多个没有功能的片段(pFc’)。

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尤其记忆具有特征性的特点(1)IgG:⏹血清中的主要抗体成分(75-80%);半寿期长(20-23天);⏹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水平;⏹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均属IgG类⏹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发挥自然被动免疫功能;⏹具有活化补体经典途径的能力(IgG3>IgG1>IgG2);⏹具有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结合SPA(葡萄球菌A蛋白)等;⏹参与Ⅱ型、Ⅲ型超敏反应,某些自身免疫病的抗体也属IgG。

(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个体发育中最先出现的Ig,胚胎晚期即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内感染(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抗原初次刺激机体时,是体内最先产生的Ig;血清IgM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有强大激活补体能力和调理作用,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作用;⏹天然血型抗体是IgM;⏹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记忆B细胞mIgM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