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教案-课题3一氧化碳 精品
课题3_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课时)精品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2. 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H2CO3 ), 化学 方程式是: 方程式是:CO2 + H2O=H2CO3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是: 3. 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⑶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与哪些气体有关? 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与哪些气体有关?
答: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
⑷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答:温室效应会造成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 温室效应会造成两极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 城市,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城市,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自 学】
请同学们看P115--117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P115--117的内容,两分钟后回答下面的 P115--117的内容 问题: 问题: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 什么是温室效应? ⑵什么是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与哪些气体有关? ⑶温室效应的产生还与哪些气体有关? 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⑷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加强? ⑸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加强?
紫色石蕊变 紫色石蕊遇酸变红 遇酸 Ⅰ 紫色石蕊变红色 紫色石蕊遇酸变红
Ⅱ.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Ⅱ.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第二朵小花喷上水 现象
Ⅱ 无明显变化
结论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Ⅲ.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 Ⅲ.第三朵小花直接放入盛满二 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3)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
(4)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21~122页,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二氧化碳__(2CO +O 2=====点燃2CO 2),火焰呈__蓝色__,煤炉里上层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再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一氧化碳前必须__检验其纯度__。
(2)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_血红蛋白__结合,导致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__缺氧_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3)还原性:一氧化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_金属单质__和__二氧化碳__。
3.一氧化碳的用途(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矿石来炼铁。
4.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合作探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一氧化碳》精品教学课件
课堂小结
物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理 物变 质 化 只是形状、状态的变化 的
变 化
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学
变 常伴随有颜色的改变、 化 放出其他、生产沉淀等
现象,还有能量的变化
随堂训练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 的是( D ) 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 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 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
× 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总结】此类现象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 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讲授新课
例2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同时 发生
新物质生成
有水蒸气放出, 液态的水 玻璃片上出现小
无
水珠
(2) 块状的胆矾 块状变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蓝色的硫酸铜 有蓝色沉淀生成 蓝色的氢氧化
溶液
铜沉淀
有
(4)颗粒状石灰石 有气泡放出,澄 二氧化碳气体
有
(或大理石) 清石灰水变浑浊 等
讲授新课
归纳与小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①作燃料:如管道煤气 2CO+O2 点燃
2CO2
②冶炼金属:如炼铁等 CO+CuO △ Cu+CO2
讲授新课
5.一氧化碳的来源 大量CO的会造成大气的污染 ,主要来源:
汽车排放的尾气,其余来自煤等含碳燃料的燃烧和石油 的炼制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进行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气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气体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了解不多,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认识这两种气体。
另外,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2.掌握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2.难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实验药品、仪器设备。
2.教学课件: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的图片和动画。
3.教学资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相关文章和研究报告。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气体的来源和性质。
提问:“你们知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法、用途。
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展示它们的制法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
一氧化碳的教案一氧化碳的教案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氧化碳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氧化碳的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
能力:通过有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结合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教学方法边讲边实验。
教学用品仪器;烧杯、尖嘴玻璃导管、硬质玻璃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铁架台、酒精灯、试管。
药品;氧化铜、一氧化碳气体(贮气瓶中贮存)、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CO和CO2,本节主要学习CO的性质。
从贮气瓶中排出一瓶CO气体。
(集气瓶倒置)回忆观察引出本节主题1。
通过观察和推理可得出CO有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后给出CO的密度(1。
75克/升)2。
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煤气中毒事件,说明CO有什么气味?讲述:CO无色、无气味,不易被人察觉,所以易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因此科天燃煤或使用液化石油气热器时应注意空气流通,防止煤气中毒。
观察并回答:CO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结合实际回答:分析后得出结论:CO无气味思考、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进行有关环保和安全教育将一盆水放在煤炉上能否防止煤气中毒?为什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CO的物理性质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验分析。
回答不能,因为CO难溶于水。
归纳小结:CO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嗅、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学生完成边小结物性边完成及时落实及学知识达到承上启下作用说明:上面所说的煤气中毒就是由于CO的毒性引起的,这是它的化学性质。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为什么会发生CO中毒,中毒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
99CO的毒性记录:学生阅读课文并理解:CO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比O2强,使之丧失载氧能力,造成人体缺氧。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雪碧饮料为学习主线,以探究过程、探究方法为学习暗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为了使本课的知识点更加系统,最后将知识点从课堂抽取出来,让学生从知识上、方法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反思,从而使这节课的学习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明线暗线寻找二氧化碳提出问题↓↓猜想:雪碧气泡中含有CO2→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猜想↓↓雪碧气泡中含有CO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实验↓↓雪碧中含有碳酸→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得出结论↓↓生活中的各种碳酸型饮料循环上述步骤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点燃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初中物理一氧化碳讲解教案
初中物理一氧化碳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定义、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3. 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危害;3.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危害。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2. 实验室仪器和试剂;3. 安全防护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体?常见的气体有哪些?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无固定体积的物质,常见的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一氧化碳的定义: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化学式为CO。
2. 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一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分子结构为线性。
3. 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低,难溶于水。
4. 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可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与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碳化物。
5. 阐述一氧化碳的危害: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组织缺氧,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一氧化碳与氧气的反应:将一氧化碳通入氧气中,观察气体的变化。
2. 演示一氧化碳与铁的反应:将一氧化碳通入铁片中,观察铁片的变化。
3. 演示一氧化碳中毒的实验:将小白鼠置于一氧化碳环境中,观察其症状。
四、预防一氧化碳中毒(10分钟)1. 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燃气泄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一氧化碳中毒?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注意燃气安全,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在一氧化碳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环境中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
2.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和材料。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瓶汽水,并询问学生:你知道汽水中的气体成分是什么吗?2.引导学生思考,关联到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醒学生汽水中的气体成分可能是二氧化碳。
3.教师简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概念和性质,并引导学生观察汽水瓶中的气泡,问学生气泡是什么?是气体吗?有哪些气体可以生成气泡?第二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1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包括:不可燃性、溶于水、化学反应等。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及展示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作汽水、泡椒凤爪等。
第三步:学习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25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氧化碳的来源、危害和防治措施。
2.学生听取教师讲解,以及展示相关实例,了解一氧化碳的来源,如:车辆尾气、工业排放等。
3.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如:中毒、窒息等,并学习防治措施,如:使用燃料气体要通风、及时检查家用燃气设备等。
第四步:实验操作(30分钟)1.教师安全讲解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或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3.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第五步: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总结。
2.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一氧化碳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学会识别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掌握自救和互救方法。
3.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
2.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性。
2. 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和自救、互救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安全教育教材、一氧化碳中毒案例等辅助教材。
3. 安全演练场地、模拟中毒场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氧化碳是什么吗?它有什么危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危害极大。
二、讲授新课1. 一氧化碳的性质(1)无色、无味、无臭(2)不易溶于水(3)燃烧时火焰呈蓝色(4)具有还原性2. 一氧化碳的危害(1)对人体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2)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甚至死亡(3)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3. 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1)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2)保持室内通风(3)使用一氧化碳含量低的产品(4)定期检查燃气设备4.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和自救、互救方法(1)症状: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昏迷等(2)自救:迅速离开中毒环境,打开门窗通风(3)互救:对中毒者进行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三、课堂活动1. 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场景,让学生体验自救、互救过程。
2. 安全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与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一氧化碳的危害性极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会预防中毒和自救、互救。
2. 学生反思: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安全的征文。
2. 向家人、朋友宣传一氧化碳安全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和防护措施掌握程度。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实验,讲解一氧化碳的氧化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与其他碳的氧化物进行对比。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一氧化碳的制备、性质验证等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氧化碳的结构、反应原理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碳的基本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将其与二氧化碳混淆。
2.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其毒性的原因。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一氧化碳的毒性防护意识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教学案:人教、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该课题位于化学课程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部分,是学生在学习碳的基本性质后,对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的学习。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学生对碳的基本认识,又为一氧化碳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教资面试一氧化碳教案初中
教资面试一氧化碳教案初中教案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特点,掌握一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和防范方法,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2.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和生成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重点:1. 一氧化碳的性质。
2. 一氧化碳的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教学难点:1. 一氧化碳的生成原理。
2. 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氧化碳中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关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一氧化碳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一氧化碳的化学式CO。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教师讲解一氧化碳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 教师介绍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如汽车尾气、燃煤等。
3. 教师讲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如引起中毒、窒息等。
4. 教师介绍一氧化碳的防范措施,如通风换气、安装报警器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实验,如燃烧木炭、煤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一氧化碳的生成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氧化碳的生成原理。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编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科普文章,宣传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2. 学生绘制一幅关于一氧化碳的手抄报,提高大家对一氧化碳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产生、危害和防范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生活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202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备课资料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学生将学习二氧化碳的溶解性、酸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一氧化碳的毒性、还原性和燃烧反应。
B.引起火灾和爆炸
C.腐蚀呼吸道
D.导பைடு நூலகம்温室效应
填空题:
1.二氧化碳能溶解在水中,形成________。
2.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的________。
简答题:
1.请简述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酸性。
2.请简述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
教学反思
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促进自主学习的过程。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2.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制作PPT和教学资料,准备相关的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相关的化学现象或实验,引发学生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兴趣。
2.讲解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通过实验演示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酸性。
3.讲解一氧化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毒性和还原性。
③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和环境影响。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利用色彩和图案,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区分和强调。
②设计有趣的图表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是在学习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两种碳的氧化物。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是在系统学习氧气性质后展开的,对氧气性质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身边的物质如金属、酸、碱、盐等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一操作兴趣一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
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澄清石灰水的反应。
2、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学法指导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达到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的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设计思路本节课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在设计时以探究实验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教学用具仪器:大烧杯,折形薄铁片,集气瓶,玻璃片,软塑料瓶,酒精灯药品:蜡烛、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试液、二氧化碳气体、稀醋酸、干紫色石蕊花朵九、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展示一瓶可口可乐,振荡,提出问题:观察到什么现象?是什么气体?怎样验证?关于二氧化碳,同学们还有哪些了解?下面我们进一步来学习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复原性,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比照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才能和思维才能;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进步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的: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展微观分析,提醒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比照、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
内容严密联络实际。
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消费联络严密,有利于进步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
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进步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才能。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才能程度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合适,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
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
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第五节 一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第五节一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气味、状态、密度和溶解性。
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理解一氧化碳在生活和工业中的用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一氧化碳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化学物质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2、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理解一氧化碳中毒的机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与一氧化碳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煤气中毒的新闻报道、工业炼铁的场景等,引导学生思考一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和危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一氧化碳。
2、讲授新课物理性质展示一瓶一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介绍一氧化碳的密度和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可燃性演示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生成物等。
写出一氧化碳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CO + O₂= 2CO₂,强调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还原性讲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和装置。
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写出化学方程式:CO + CuO = Cu + CO₂,解释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夺取氧化铜中的氧,表现出还原性。
毒性结合生活中的煤气中毒案例,讲解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强调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如保持通风良好等。
3、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组织学生讨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异同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六单元课题3中的课后练习题,重点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的题目。
-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基本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掌握。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一氧化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个人对于一氧化碳安全意识的认识和体会。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一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收集与一氧化碳相关的新闻、案例等资料,下节课分享,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家庭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观察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用蜡烛、火柴、小烧杯等材料,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并分析其可燃性。
3.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b.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c.举例说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化学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详细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课时)第二课时[引言]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就使得它们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
[活动与探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观察贮气瓶内一氧化碳的颜色和状态,然后在贮气瓶的导管口点火,观察火焰的颜色;把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现象并分析。
现象分析[交流]一氧化碳是无色的气体,一氧化碳可以燃烧,火焰呈蓝色;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一氧化碳点燃时生成二氧化碳。
[讲解并板书]二、一氧化碳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2CO2[介绍]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教师]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你知道中毒的原理吗?[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
[学生描述]通入一氧化碳后,血液由深红色变成鲜红色。
[教师]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板书]3.一氧化碳有剧毒[讨论]1.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2.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3.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4.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含有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当怎么办?[总结]1.如果煤气泄漏,室内通风不良,或生煤炉火的房间不装烟囱,都有可能导致煤气中毒。
2.水不能预防煤气中毒,因为CO难溶于水。
3.首先室里应装烟囱,其次应注意睡觉时头不要靠墙边,因为CO的密度略小于空气,它会沿着墙壁慢慢地向上飘。
4.因为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煤气泄露不易被察觉,所以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一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的]1、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3、能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德育目标] 1、了解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2、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课堂讨论法
[实验准备] 试管、集气瓶、烧杯、蜡烛、可口可乐、干花、石灰水、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二课时
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色态味、溶解性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2)还原性(3)毒性 3:一氧化碳的用途:气体燃料,冶炼金属。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时1、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二氧化碳实验报告、共同探讨二氧化碳的应用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时1、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课堂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时1、二氧化碳性质探究。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又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验证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能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1.课堂结束前,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存在的疑问。
2.学生互相评价,鼓励学生积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以亲切的语言、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能够放松心情,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讲授新知
1.物理性质:讲解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通过实验和现象讲解二氧化碳的特殊性质。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化学教案-一氧化碳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及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检测方法。
2.难点: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空气成分,进而引出一氧化碳。
2.讲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a.颜色、气味、密度等。
b.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等特征。
3.讲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a.可燃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
b.还原性: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过程。
c.毒性:讲解一氧化碳的中毒机理,让学生了解其危害。
4.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a.演示实验:使用检气瓶检测一氧化碳。
b.介绍其他检测方法:如红外光谱法、电化学法等。
5.一氧化碳的危害和预防措施a.危害:一氧化碳中毒、爆炸等。
b.预防措施: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避免在密闭空间使用燃气等。
6.实验操作a.学生分组进行一氧化碳的检测实验。
b.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
b.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
8.作业布置a.复习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b.完成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积极参与,观察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在预防措施方面,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合理的预防方法。
4.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学生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危害的理解程度。
2.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提高。
3.学生对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一氧化碳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安全意识,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认知性目标:1、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2、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
的产生途径,致人中毒的机理及对环境的污染。
技能性目标:1、熟练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2、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体验性目标: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的毒性的了解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
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对比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台、有关实验仪器(一氧化碳性质实验)。
板书设计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无气体无比空气略小难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
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中毒。
(2)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点燃
2CO+O2===2CO2
(3)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
CO+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有利的一面: 如作为能源、冶炼金属等。
不利的一面: 如果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等。
附:
课堂练习一
1、不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的途径是()
A、燃着的香烟
B、煤炉烤火
C、紧闭门窗的空调房间
D、浴室中使用着的燃气热水器
2、不适合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气体是()
A、氢气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有毒是因为()
A、它具有还原性
B、它具有可燃性
C、它能与血液里的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D、它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的跟氧气结合
4、用哪些方法可以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随堂检测:
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体缺氧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燃烧时有蓝色火焰
D、一氧化碳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2、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而且是化合物的是()
A、氢气
B、碳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有A、B、C、D四种气体,A和B、B和D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点燃都会爆炸;A和B化合生成C,C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B和D化合生成E;C 溶解在E里生成F,F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写出它们的化学式:A ,
B ,
C ,
D ,
E ,
F 。
4、符合下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作业:书P119-120页1,2,5, 题
教学反思: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任何事物的两面性。
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注意家庭中使用一氧化碳时要注意安全,学会自己检查泄漏的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