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从我国与英国小说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处理看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与交流

作家张爱玲女 士所 著的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中也看到 了。英 国小说在 1 9 世 纪 中 叶 后 迅 速 发 展 , 这 不 仅 符 合 文 学 发 展 的客 观 规律,而且也是 社会演变 的必然 结果 。这一 时期英 国资本 家进 一步加强 了对 工人阶级 的剥 削,使劳动人 民的生活极端 贫 困。英 国社会现存 制度 的腐败 、道 德的沉沦和 劳资的冲 突 更 趋 恶 化 。这 种 现 象 不 可 避 免 地 引起 了文 学 家 的关 注 ,并 在 他 们的作 品中得到 了充分 的反 映[ 7 】 。 以狄更斯 为首 的一批具 有 社 会 责 任 感 和 改 良主 义 思 想 的 作 家 以现 实 主 义 为 创 造 原 则 ,对 现存 社 会 的 种 种 弊端 和 丑 恶 现 象进 行 了无 情 的揭 露 和 严 厉 的抨 击 。而 狄更 斯 晚 年 的健 康状 况 不 断恶 化 ,作 品都 带 有 感 伤 的情 调 或梦 幻 色彩 ,如 《 荒 凉 山庄 》和 《 艰 难 时 世 》【 8 ] 。 在 中 国 , 小 说 虽然 从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就 已经 有 了 。但 真 正 为 汉 代 目录 学 家 确 认 的 小 说 只 有 《 汉书 ・ 艺 文 志 》 中 的 十 五 种 小说。其他 的多是后 世追认 的[ 9 】 。在 汉 代 作 品 中 , 与 方 术 有 关 的 占大 多数 。我 们从 作 品名 中也 能看 出 ,如 《 封禅 方 说》 《 待 诏 臣 饶 心 术 》 等 。 这 是 由于 方 术 本 起 源 于 古代 的 巫 术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有 限,认为 天主 宰一切。 遇 到大 的问题 就要 占 卜,并用祭祀 来消 灾祈福 。鲁迅先生 也说 过: “ 中国本信巫 ,秦汉 以来神仙之说盛 行,汉末又大 畅巫 风 。【 1 。 ] ”。六朝小说所包括 的不 同类型 的作 品,虽然在题材 和 性 质 上 各 有 不 同 ,但 在 形 式体 制 上 却 有 共 同 之 处 。他 们 都 是 用 笔 记 体 写成 的 笔 记 体 是 文 言 小 说 最 早 的形 式 , 也 是 后 世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

2010年第2期N o.2,2010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na l of Tianjin N o rmal Univ 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09期Sum No.209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曾 艳 兵摘 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
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对中国文学和读者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鲁迅;布鲁姆 我们通常以为,英国文学经典也就是在中国我们看到的、译为中文的英国文学经典,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确切地说,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化的英国文学经典,正如中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英国化的中国文学经典一样。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生成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情况:1.一些英国文学经典自然而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与狄更斯的作品。
2.一些英国文学经典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渐渐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譬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作品。
3.一些非经典的英国文学却在中国突然成为了经典,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的代表,譬如哈葛德的《迦茵小传》。
这类作品由于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因此,考察和辨析英国文学经典,尤其是上文提及的后两项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由,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还是杰出的翻译家。
他一生中为翻译、介绍外国文学所耗费的精力和时间,多得惊人。
在《鲁迅论外国文学》一书中,鲁迅论及的英国作家共18位: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彭斯、司各特、骚塞、拜伦、雪莱、济慈、卡莱尔、阿诺德、史文朋、道登、王尔德、哈葛德、肖伯纳、吉辛和柯南道尔。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之一,一直在各个方面对世界文化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其中,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
在当时,英国卷入了所谓的鸦片战争,导致很多英国人开始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了解中国和学习中国文化。
这一时期,英国文学中也开始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古老的代替品与当前开化的精神》中就出现了中国的神话、哲学等。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
首先是由中国文化启发的传统英国诗歌,如伦敦大火后出现的“灰烬诗人”们,他们的诗歌中深受中国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如贝利夫的《天籁行》,寓意深刻,富有东方哲学的意境。
另外,萨克雷这位英国文学经典人物,其作品《芝加哥大学讲座》和《现代戏剧的艺术原则》中也强调了中国戏剧中文化的重要性,如中国京剧的艺术手法、构思形式等对西方现代剧的启示。
更进一步地,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甚至会涉及到当下的科技文学领域。
比如英国科幻小说家亚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地球的孪生》中,主人公因为与与某种虫类生物交流而找到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一想法就有中国道家哲学的影响。
同样,英国作家马丁·阿米斯的小说《科技黎明》中,对社会情感和人类意志受制于科技的探讨,也有了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包容,例如秉承中国传统思想的“道”,尤其是“无为”及“逆之者存”等。
中国文化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背后的一个趋势,伴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化而不断增加。
同时,这一影响也表明了人类文明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并为未来文化交流和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英国文学经典化的溯源研究——回顾与启示

S e p. 2 01 3
天 津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第 1 5卷 第 5期
构 经典 的工 程性 质大 抵相 同 。但 是 自 2 O世 纪 7 0年代 以后 , 受各种 左翼 激进 思潮 的推 动 , 美 国学 界开 始掀起 大规模 批判 和修 正 以已故 欧洲 白人男 性 为主 的西方 文 学 经典 的潮 流 。面对 经 典 拓 宽 的趋 势 , 也 有 一 些 传 统 的人文 主义 者 , 如艾伦 ・布鲁 姆 , 哈罗德 ・ 布鲁 姆 , 发
中寻找适 用于 经典 化研 究 以及 一 般 文学 研 究 的启 示 ,
提 出笔者 在这个 问题 上 的总体 立场 以及对 切 行 的研 究
角度 的思 考 。
一
、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化 研 究 概 述
出 了反对 拓 宽 经 典 、 坚 决 捍 卫 西 方 文 化 传 统 的声 音 。
中 图分 类 号 : 1 0 - 0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43 3 9 ( 2 0 1 3 ) 0 5 - 4 6 8 - 0 8
2 0世纪 前 5 O年是英 国文学 在 学科 体 制 内实现 经 典化的 5 0年 。白璧 德 、 艾略特 、 利 维斯 、 布鲁 克斯 等知
坛 结束 后 的几年 时 间里 , 参 与 讨论 的学 者 相 继 出 版关
于英 国文学 经典 化 问题 的专 著 , 在英 美 文 学 研 究 界产
生 了一 定 的影 响。本 文 拟 对 2 O世 纪后 半 期 涉 及 英 国 文学 经典化 问题 的研 究 进 行 梳 理 , 使读 者 对 这 个 复 杂 问题 的不 同侧 面 以及 整 体 概 貌 有 所 了 解 。在 此 基 础 上, 本 文将 对研究 者 的观点 、 方 法进 行 归 纳 和 分 析 , 从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个 极 有 意 义 和价 值 的课 题 。
鲁迅 是 中国现 代最伟 大 的作 家之 一 ,他 不仅 是
伟 大 的小说 家 、 评 家 、 批 理论 家 , 而且 还 是 杰 出 的翻
布 鲁 姆 自己也 意 识 到 了这 一 点 ,他 又 补 充 道 : 为 “ 何不选斯宾塞 、 ・ 生 、 本 琼 斯威 夫 特 、 莱 克 、 布 亨利 ・ 詹 姆 斯 、 郎 宁 、 芝 、 伦斯 和其 他 许 多人 呢?” 布 叶 劳 ②
伍 尔夫 等 , 则根 本不 在鲁 迅 的视 野 之 内 , 管在 鲁迅 尽 先生去 世之 前这 些现 代 主义作 家早 已是 蜚声海 内外 的著名 小说 家或 诗人 了。 专就 浪漫 主义 文学 而言 , 鲁 迅 论及 了 5位作 家 。在鲁 迅 眼中拜 伦与雪 莱显 然是 经典 , 于骚 塞 , 迅 只是 在 论 及拜 伦 时 偶 尔提 及 : 至 鲁
译家 。 《 在 鲁迅论 外 国文 学》 一书 中 , 迅论及 的英 国 鲁
① 鲁迅 :坟 ・ 《 摩罗诗力说》 见《 , 鲁迅全集》 第一卷)北京 :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0 5年版 , 7 20 第 5页。
② 【 哈罗德・ 美】 布鲁姆著 、 江宁康译 :西方正典》南京 : 《 , 译林出版社 , 0 年版 , 12 2 5 0 第 — 页。
我 们 通 常 总 以 为 ,所 谓 英 国文 学 经 典 也 就 是 中 国 的英 国文 学 经 典 ,二 者 之 间 几 乎 没 有 什 么差 异, 即便 有 些 差异 , 完全 可 以忽 略不 计 。然 而 , 也 实 际情 形恐 怕 并 非 如此 简 单 。确 切地 说 , 国文 学经 英 典 并 不 等 同于 中 国的 英 国 文 学 经 典 ,正 如 中 国 的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并 不 等 同 于 英 国的 中 国文 学 经 典 一 样 。英 国文 学 经 典 在 中国 经 历 了一 个 生 成 与 演 变 的过 程 , 个 过程 漫 长 而 复 杂 。在 这 一 过 程 中 , 这 应 当存 在 以下 三 种基 本 情 况 :. 些 英 国文 学 经典 自 1一 然 成 为 了 中 国的 英 国 文 学 经 典 , 莎 士 比亚 、 更 如 狄
《英国文学发展史》刘炳善中文版

《英国文学发展史》刘炳善中文版.doc英国文学发展史英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发展道路。
本文将简要介绍英国文学的发展史。
古代英国文学古代英国文学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口头传承文化。
在公元前5世纪,罗马帝国征服不列颠岛后,拉丁语文学开始对古代英国文学产生影响。
古代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贝奥武夫》和《亚瑟王传说》等。
中世纪英国文学中世纪英国文学主要以宗教文学为主。
修道院和教堂是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中心。
著名的中世纪英国文学作品有《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彷徨者之歌》等。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对艺术和文学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著名的文艺复兴作家包括莎士比亚、斯宾塞和伊丽莎白一世等。
17世纪英国文学17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诗人约翰·米尔顿的史诗《失乐园》。
此外,该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宗教和政治著作。
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是亨利·菲尔丁的小说《汤姆·琼斯》。
此时英国文学开始流行小说和戏剧等形式。
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查尔斯·狄更斯、疯狂病人、乔治·艾略特等作家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现代英国文学现代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品有《飘》、《1984》等。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思想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
以上是关于英国文学发展史的简要介绍。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文学继续发展,并且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中英对照

英国文学发展史及每个阶段的特点British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毋庸置疑,英国小说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大景观。
它如同促使其滋生与进化的社会土壤一样,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改弦易辙,急剧演变。
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英国小说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艺术工具,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像英语一样,自它形成的那一天起,英国小说便建立了自己的规则和体系,虽东学一点,西借一点,却以坚定的步伐向前发展。
引人注目的是,尽管英国小说起步较晚,其历史比诗歌和戏剧短得多,但它却发展迅猛,变化巨大,流传甚广,其影响和作用早已大大地超过了诗歌和戏剧。
究其原因,英国小说不仅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和人物形象生动等特征,而且还因其篇幅灵活、形式多样,语言通俗和艺术精湛而备受广大读者的青睐。
经过无数作家的认真探索和反复实践,当代英国小说在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上与它早期的雏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说,英国小说的崛起完全符合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其小说艺术的发展既是社会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文学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Undoubtedly, the English novel is a great landscape in the world art tries. It as urging its growth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soil, as in history stream of continuous converted, sharp evolution. Since the Renaissance, England has novel has developed into a dynamic and charm of the art tools, to the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changes the vivid description. Like English is same, since it formed the day, the English novel, he set up his own rules and system, although east, west borrowed learn a little bit, but with the firm steps forward development. Remarkably, although English novels startting evening, its history than poems and plays a much shorter, but it is developing rapidly, dramatic change, widespread, its influence and effect already greatly exceeds poetry and drama. Investigate its reason, English novels not only has the rich content and plots and characters vivid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ength, but also because of its flexible and diverse forms, colloquial English and art consummate and has extensive readers' favor. After countless writer's earnest exploration and repeated practice, contemporary English novels in artistic form and creative skills on early embryo of with it already is obvious. If, say,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novel completely accord with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o, its novel artistic development is both social evolution a distinctive sign,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modern literature.应当指出,英国小说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doc 《英国文学演进史》刘炳善中文版简介《英国文学演进史》是刘炳善所著的一本关于英国文学发展历程的书籍。
本文档将对该书进行简要介绍。
内容概述《英国文学演进史》涵盖了英国文学的演进历程,从中世纪晚期一直延伸至现代。
该书以时间线为基础,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和代表作品。
结构该书分为多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以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为中心展开叙述。
以下是该书主要章节的简要概述:1.中世纪晚期:介绍了英国文学在中世纪晚期的发展状况,包括骑士文学和宗教文学等。
2.文艺复兴时期:探讨了文艺复兴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介绍了莎士比亚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18世纪启蒙运动:介绍了启蒙运动对英国文学的推动作用,包括强调理性和科学的作品。
4.浪漫主义时期: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包括布莱克和拜伦等作家的作品。
5.维多利亚时代:介绍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学的特点,包括狄更斯和勃朗特姐妹等作家的作品。
6.现代主义时期:探讨了现代主义对英国文学的影响,包括乔伊斯和伍尔夫等作家的作品。
重要作品《英国文学演进史》中介绍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成就。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 中世纪晚期:《坎特伯雷故事集》-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8世纪启蒙运动: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浪漫主义时期:拜伦的《唐璜》- 维多利亚时代:狄更斯的《雾都孤儿》- 现代主义时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总结《英国文学演进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系统的英国文学发展历史,涵盖了多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作家的作品。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学的演进过程和文学作品的变迁。
英国文学简史汉语版

英国文学简史由以下八个部分66章组成,从早期、中世纪英国文学一直到二十世纪英国文学;Part 1: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Part 2: The English RenaissancePart 3:Part 4:Part 5: Romanticism In EnglandPart 6:Part 7: Prose-Writers And Poets Of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 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 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的科幻小说;文艺复兴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 1552-1599的长诗仙后The Faerie Queene歌颂女王,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他创造的“斯宾塞诗体”每节诗有九行,韵律复杂,具有柔和动听、萦绕耳际的音乐性;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对文学的主要贡献是论说文集Essays,共58篇;这些文章题材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制度以及婚姻、爱情、友谊、园艺、读书等,文笔典雅,略带古风而又明白畅达;英国戏剧起源于中世纪教堂的宗教仪式,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神秘剧和奇迹剧在 14、15世纪英国舞台上占有主导地位,随后出现了以抽象概念作为剧中人物的道德剧;到了16世纪末,戏剧进入全盛时期;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冲破旧的戏剧形式的束缚,创作了一种新戏剧;帖木儿大帝Tamburlaine、浮士德博士的悲剧The Tragical History of the Life and Death of Dr. Faustus、马耳他岛的犹太人The Jew of Malta等剧作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精神;马洛将戏剧情节集中于一个主要角色的做法、他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体诗戏剧对白,对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8部一说39部戏剧;莎士比亚的主要剧作有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哈姆莱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 IV,传奇剧暴风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亚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交替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宣扬了人文主义和个性解放;他的剧作思想内容深刻,艺术表现手法精湛,历经几个世纪,长演不衰;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他娴熟地运用英语,将英语的丰富表现力推向极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或稍后还有一批剧作家在进行创作,本·琼森Ben Johnson, 1572-1637是其中最主要的作家,莎士比亚曾在他的喜剧人人高兴Every Man in His Humor中扮演角色;琼森的讽刺喜剧狐狸Volpone、练金术士The Alchemist揭露了当时社会人们追逐金钱的风气,喜剧性很强;三、17世纪文学1603年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国国王与议会矛盾日趋激烈,政局动荡;16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同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积极投入资产阶级革命,曾任共和国政府拉丁秘书,写了不少文章扞卫共和国;1660年,查理二世回国复辟,弥尔顿一度被捕入狱,在朋友帮助下才得免一死,获释回家;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他完成了长诗失乐园Paradise Lost和复乐园Paradise Regained、诗剧力士参孙Samson Agonistes;这些作品反映了王政复辟后弥尔顿内心的痛苦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始终不渝的态度,文体雄伟庄严;17世纪英国诗歌另外的一支是玄学派诗歌,代表诗人有约翰·邓恩John Donne, 1572-1631和安德鲁·马韦尔Andrew Marvell, 1621-1678;玄学派诗歌的特点是采用奇特的意象和别具匠心的比喻,揉细腻的感情与深邃的思辩于一体;玄学派诗歌在18和19世纪一直为世人所忽视,直到20世纪初,才从历史的尘封中重见天日,对现代主义诗风产生很大影响;王政复辟时期最受人欢迎的作家是约翰·班扬John Bunyan, 1628-1688,他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梦幻的形式讲述宗教寓言,但揭开梦幻的面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17世纪英国社会的一幅现实主义图景;查理二世复辟后,被清教徒关闭的剧院重新开放,英国戏剧获得新生;这一时期出现的风俗喜剧是当时戏剧的最高成就,威廉·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 1670-1729的以爱还爱Love for Love、如此世道The Way of the World等剧作是风俗喜剧的代表作品;17世纪下半叶,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驰骋文坛,集桂冠诗人、散文家、剧作家于一身;德莱顿关于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论述构成英国戏剧史上第一组有分量的戏剧评论,他那简洁明朗的散文文体影响了18世纪许多作家的文风;四、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约翰逊在英语词典编纂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他克服重重困难,一人独自编纂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历时七年得以完成,这是英语史上第一部也是随后一百年间英国唯一的标准辞书;约翰逊青史留名,也得益于詹姆斯·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 1740-1795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son,该书逼真地再现了约翰逊的神态容貌及人格力量,标志着现代传记的开端;18世纪被称为“散文世纪”的另一个原因是小说的兴起;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1660-1731的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 Crusoe采用写实的手法,描写主人公在孤岛上的生活,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开拓者和殖民主义者形象,具有时代精神;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之作,为笛福赢得“英国小说之父”的称号;笛福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摩尔·弗兰德斯Moll Flanders叙述女主人公摩尔在英国因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和小偷的经历;现实主义小说在亨利·菲尔丁Henry Fielding, 1707-1754的笔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的汤姆·琼斯Tom Jones故事在乡村、路途及伦敦三个不同背景下展开,向读者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风貌的全景图;小说以代表自然本性的汤姆与代表理智、智慧的索菲娅终成眷属结尾,表达了感情要受理性节制的思想;全书共十八卷,每卷都以作者对小说艺术的讨论开始,表现出菲尔丁对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与菲尔丁同时代的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 1689-1761采用书信体创作了帕米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 Harlowe;他将视角投入年轻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心理刻画淋漓尽致,令读者潸然泪下;托比亚斯·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 1721-1771是18世纪中叶颇具特色的小说家;他的蓝登传The Adventures of Roderick Random继承欧洲流浪汉小说传统,布局松散,是一连串发展迅速、好恶交替、变化急剧的冒险经历的组合;劳伦斯·斯特恩Lawrence Sterne, 1713-1768的项狄传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打破传统小说叙述模式,写法奇特;小说各章长短不一,有的甚至是空白;书中充满长篇议论和插话,并出现乐谱、星号、省略号等;斯特恩对小说形式的实验引起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的注意,项狄传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评论家指出20世纪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可以追溯到这部奇异的小说;18世纪中叶,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许多作家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给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破坏发出悲哀的感叹,以大自然和情感为主题的感伤主义作品一度流行;奥利弗·哥尔德斯密斯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的长诗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伤主义诗歌的杰作;他的世界公民The Citizen of the World原名为中国人信札Chinese Letters,虚构了一个在伦敦游历的中国河南人李安济Lien Chi Altangi,把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写成书信寄回北京礼部官员,以中国人的眼光对英国的政治、司法、宗教、道德、社会风尚进行批评;詹姆斯·汤姆逊James Thomson, 1700-1748的四季歌The Seasons、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1721-1759的黄昏颂Ode to Evening、托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的墓园哀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表达诗人对时代纷乱状态的厌恶和对“自然简朴安排”的向往,吐露了他们的内心感受;英国诗歌开始逐渐摆脱新古典主义的束缚,理性的优势地位为感情或感受所代替;五、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798—1832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诗风大变;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给英国诗坛带来一股新鲜的气息;他的抒情诗自然生动、感情真挚,讽刺诗尖锐锋利、妙趣横生;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是版画家兼诗人,想象奇特,极富个性;他的短诗意象鲜明,语言清新,后期的长诗内容比较晦涩;他在诗歌中建立起自己一套独特的神话体系,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布莱克的革命性、独创性和复杂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1798年,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与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其中大部分诗歌出自华兹华斯之手,用简朴的语言描写简朴的生活;抒情歌谣集的问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在 1802年诗集再版时写的序中对诗歌作出了着名定义:“好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浪漫主义是对新古典主义的反拨:诗歌内容不再是对现实的反映或道德说教,而是诗人内心涌出的真实感情;诗歌语言不是模仿经典作家去追求高雅精致,而是要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用语;浪漫主义诗人崇尚自然,主张返朴归真;浪漫主义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每个诗人各有其特征;同样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疗效作用,使人的心灵净化和升华,柯勒律治则赋予自然神奇色彩,擅长描绘瑰丽的超自然幻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和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属于革命诗人,但拜伦自我表现意识强烈,而雪莱深受柏拉图哲学影响,憧憬美丽的理想和理念;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一生追求美,是创造艺术美的天才诗人;19世纪20年代初,济慈、雪莱和拜伦相继英年早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由强转弱,风势渐衰;六、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9世纪30年代-1918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1819-1901登基;在她统治时期,英国一度取得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垄断地位,科学、文化、艺术出现繁荣的局面;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诗歌表现出与浪漫主义截然不同的诗风,诗人们不再沉湎于主观感情的发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对诗艺精益求精;罗伯特·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早年从事过戏剧创作,后来专门写戏剧独白;戏剧独白是一种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或议论来抒发情感的无韵体诗;在皮帕走过了Pippa Passes、指环与书The Ring and the Book等作品中,诗人带上“面具”,进入戏剧人物内心世界,以其口吻娓娓而谈,语言极为生动,说话者跃然纸上;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哲理诗和叙事诗,诗风凝重、典雅;丁尼生的剑桥挚友哈勒姆溺水而死,对他诗歌创作产生深远影响;诗人在挽诗悼念In Memoriam A. H. H中表达了真切的伤感和悲痛,同时反映了对生活本质和人类命运的思索和忧虑,成为时代的心声;19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物质丰富,国力昌盛;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流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基督教受到科学思想的挑战,日益衰微,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潜伏着焦虑不安的暗流;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在写于雄伟的卡尔特寺院的诗章Stanzas from the Grande Chartreuse中揭示了人们的处境:“彷徨在两个世界之间,一个已经死去,另一个无力诞生;”阿诺德是19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杰出代表, 他有关文学与文化的论述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诗歌相比,19世纪英国小说成就更为辉煌;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的浪漫主义历史小说为他赢得“西欧历史小说之父”的声誉;密得洛西恩监狱The Heart of Midlothian、艾凡赫Ivanhoe等小说的特点是讲述卷入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人物的故事,并展示导致书中人物所作所为的那些社会力量和历史力量;与此相对照,简·奥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则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锐和细腻刻画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思想;她认为:“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爱玛Emma等作品涉及婚姻、爱情、门第和财产,小说结构精巧,人物对话机智,语言幽默含蓄,耐人寻味;勃朗特三姐妹在 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1816-1855的简·爱Jane Eyre是一部关于女主人公克服男性统治社会对女性的种种压制最后取得自主独立的成长小说,浪漫爱情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严肃的思想内容,受到20世纪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青睐;艾米丽·勃朗特Emily Bronte, 1818-1848想象奇特,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采用间接叙述手法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恋情,小说中野性与文明、浪漫与现实反差强烈,具有神秘恐怖色彩;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 1820-1849在简·爱和呼啸山庄问世的1847年也发表了小说阿格尼斯·格雷Agnes Grey;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是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的笔名,这位才女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真正代表;弗罗斯河上的磨房The Mill on the Floss、织工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写实手法展现英国的社会人生图画,对人物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的刻画十分生动细致,艾略特因此被誉为心理小说的先驱;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着名小说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均以孤儿为主人公,这与作家的不幸童年经历有关;荒凉山庄Bleak House揭露了英国司法制度的腐败与黑暗;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生动再现了当时伦敦和巴黎的局势,情节跌宕起伏;狄更斯在他的小说中展示了一幅幅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但他是一位具有浪漫、幽默气质的作家,笔下经常出现性格怪异的人物;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ray, 1811-1863是19世纪另一位出色的小说家,曾一度与狄更斯在文坛上平起平坐;名利场VanityFair通过女主人公丽贝卡·夏普不择手段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对势利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萨克雷的亨利·埃斯蒙德The History of Henry Esmond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19世纪中下叶其他重要的小说家还有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 1815-1882,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发表小说达47部之多,主要作品是“巴塞特郡系列小说”Barchester Series;塞缪尔·勃特勒Samuel Butler, 1835-1902的埃瑞璜是一部讽刺小说,“埃瑞璜”是英文nowhere的倒写,通过一个游客在埃瑞璜的所见所闻,记述了这个乌托邦国家的生活,以此抨击和讽刺英国社会;他去世后出版的众生之路The Way of AllLife批评英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矛头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宗教、道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不少小说家创作出以“幻灭”为主题的小说,最为典型的是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哈代的小说一直以故乡多塞特郡和该郡附近的农村地区作为背景,早期作品描写的是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和明朗的田园生活,后期作品明显变得阴郁低沉,其主题思想是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和内心冲动决定着个人命运,并造成悲剧;他的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和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讲述了英格兰南部农村青年男女走投无路、陷于绝望的悲剧故事;与此相对照,以海外为题材的小说作为英国当时海外扩张的折射,基调并不那样灰暗,如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 1865-1936的吉姆Jim宣扬了英雄主义的可能性,带有帝国主义色彩;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展示了西方扩张主义转型的历史过程,并对此进行反思;黑暗的心Heart of Darkness表现出他对西方特别是比利时帝国主义的扩张、对民族剥削和压迫的不满;吉姆老爷Lord Jim的故事发生在东南亚马来地区,主人公执着于道德理念,因自己的过失常常遭受良心的谴责,为了赎罪,最后导致悲剧性结局,作品包含着对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英雄主义的批判;康拉德在小说布局、叙述角度及象征手法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一系列革新,他的小说成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声;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是这个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阿诺德·本涅特ArnoldBennett, 1867-1931的老妇谭Old Wives' Tale等自然主义小说描绘了英格兰北部生产陶瓷的工业城镇生活;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的创作也深受法国自然主义影响,他的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展现了主人公摆脱精神枷锁的过程;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1866-1946创作的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等一批科幻小说,将科学幻想与社会批评结合起来;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 1867-1933在福尔赛世家The Forsyte Saga中以批判的眼光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家庭、社会关系;E. M. 福斯特E. M. Forster, 1879-1970的霍华兹别墅Howards End针对英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富人与穷人、男性与女性之间愈益尖锐的矛盾冲突,探索建立“联结”关系的途径;在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中,他将“联结”的思想运用于英帝国与殖民地关系这一更大的国际范围;柯南道尔Arthur Conan Doyle, 1859-1930塑造了智力超凡、逻辑严密、个性鲜明的福尔摩斯这一着名侦探形象;在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中,犯罪威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侦探的作用是通过破案来恢复平衡和稳定;19世纪末迎来英国戏剧的复兴;英国戏剧在18世纪除了哥尔德斯密斯的屈身求爱She Stoops to Conquer与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登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1751-1816的讽刺喜剧造谣学校The School for Scandal之外,没有太多的建树;在随后的一百年间,英国戏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到了19世纪90年代,在易卜生等欧洲大陆剧作家的影响下,英国发生了新戏运动,戏剧才摆脱了衰退、委顿的状况,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喜剧天才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风俗喜剧对上层社会进行揶揄讽刺,妙语连珠,充满似非而是的怪论、机智诙谐的俏皮话;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以易卜生为榜样,倡导一种有思想的“问题剧”,将社会问题引入剧坛,使戏剧走向现实;萧伯纳一生写了许多优秀的剧本,如皮格马利翁Pygmalion、圣女贞德Saint Joan等;他擅长表现舞台对话,人物语言锐利、简洁、风趣;王尔德和萧伯纳是戏剧复兴的里程碑,他们的戏剧创作活动使英国剧坛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改英国戏剧百年不振的局面;1918-194520世纪初,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创作,用写实的方法记载社会转型时期资产阶级社会和家庭发生的变化;但他们很快就受到来自现代主义文学的挑战;按照弗吉妮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的说法,1910年是英国小说从传统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变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战争中,大批无辜青年充当炮灰,白白丧生;一战之后,不少英国人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有关人性、人类前途的基本观念乃至基督教文化传统的信念发生了动摇;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使现代主义文学蓬勃发展,英国小说也面目一新;D.H.劳伦斯D. H. Lawrence是煤矿工人的儿子,他将视线投向两性关系,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查特莱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曾因为大胆的性爱描写而在英美两国被查禁;他的儿子与情人Sons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恋爱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探索巧妙结合起来,猛烈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作为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反拨,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心理真实,注重直接观察人物的心理活动,直接体验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内心世界这面镜子上折射出丰富多彩的外部现实;出生于书香世家的伍尔芙的突出成就是意识流小说;她的达罗卫夫人Mrs. Dalloway和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传统的时空观,将意识流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还体现出女作家对于女性存在的历史及现状的独特反思;来自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后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旷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给英国传统小说带来一场革命;尤利西斯情节简单,主要记载迪达勒斯、布卢姆和布卢姆的妻子莫莉三个人物的日常琐事;小说实际上只写了爱尔兰首府都柏林一天里的事情;这一天是1904年6月 16日,乔伊斯与他未来的妻子娜拉曾在这一天首次幽会,除此以外,它是都柏林历史上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日子;乔伊斯在小说中力图展现的是生活的本质和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尤利西斯因此被有的评论家誉为表现了西方“现代社会的全部生活和全部历史”;尤利西斯的成功在于意识流描写表面上纷纷扬扬,漫无边际,实际上结构齐整,周密严谨;。
英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

英国文学的发展与进步英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艺大师涌现,其中的文学作品更是经久不衰,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充满着变迁和进步,本文将从历史、文学流派、文学大师和现代英国文学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英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英国文学主要体现的是基督教和骑士精神。
11世纪的《贝奥武夫》以其高度的简洁清晰的叙述风格、多元丰富的主题和寓言式的风格获得了公认的地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石英运动的开始也在文学艺术上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在15世纪和16世纪,英国文学在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经历了一个“黄金时代”,莎士比亚、马洛、斯宾塞、纳思、约翰·密尔顿等文学巨匠的作品代表了当代文学的巅峰。
二、文学流派英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
在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探索的是“简洁、实用和纪实”,强调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经验方面的价值。
而在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倾向于强调情感和个性的表达,充满奇怪、神秘和超自然的异想天开。
在现代主义时期,文学形式愈加多样化和复杂化,涌现出一批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三、文学大师英国文学的发展与的大师们的确切而深刻的作品密不可分。
在英国文学的历史中,有许多巨匠和经典之作。
莎士比亚可以说是英国文学的顶峰,他写了38部戏剧,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李尔王》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房间里的一天》是流派的经典之作,她的作品倾向于探索人内心的世界,着重描绘人物的想象力、情感和思想。
约翰·密尔顿的《失乐园》被视为英国文学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诗歌之一,其中反抗天堂是其主题。
四、现代英国文学现代英国文学代表了一种文学上的技术美学和文化上的多样性,给人的印象是形式多样,主体丰富。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英国文学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之一,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英国文学也有着广泛的受众和研究者,对于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和加深两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史诗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是《贝奥武夫》和《亚瑟王传说》,它们塑造了英国人民伟大的文化精神和国家纪念物。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也是独树一帜的,莎士比亚、培根、斯宾塞、马洛等伟大的文学家留下了无与伦比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在中国,英国文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从20世纪初开始,英国文学作品就被翻译成了中文,如丘吉尔、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名著引起了广泛的读者兴趣。
随着中英关系的不断深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英国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如《哈利波特》、《傲慢与偏见》等,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很高的评价和销售成绩。
除了作品的阅读和翻译,英国文学也被广泛研究。
随着文化研究学科的不断发展,英国文学被纳入到了研究的范畴中。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英国文学研究在国内外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涵盖了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家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推动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文学领域的。
随着中英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英国文学在经济、教育、人才等多个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英教育交流项目的开展,也为中英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总之,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介绍、研究及影响,不断推动着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教育交流和人才交流,促进了两国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理解。
相信,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英国文学对于国际文化交流和和平发展都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英国文学简史(中文版).doc

英国文学简史(刘炳善)第一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古英语文学一从“不列颠”到“英格兰”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上,很早就居住着克尔特人。
他们当中的布里顿族,在大约公元前5世纪进入不列颠,“不列颠”一词便来源于克尔特人的“布里顿”一词,意为“布里顿人的国度”。
克尔特人的口头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内容有多神教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其中亚瑟王的故事不断流传、扩展,成为英国和西方文学的创作素材的一大源泉。
公元前55年开始,罗马人由侵略到逐渐征服了不列颠,把不列颠划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并带入了罗马文明。
他们的许多军事要塞发展成为今天的重要城市,他们修建的大道有的到十八世纪还是交通要道。
在古英语文学中保存下来的一首短诗《废墟》中,一位生活在七世纪的诗人凭吊被撒克逊人摧毁的罗马人的城镇,寻觅当时当地大厅浴堂的盛况而不可得。
罗马的势力维持到5世纪初期。
北欧的日耳曼人的骚扰不列颠的同时也大举入侵罗马帝国,罗马人不得不从401年起撤回本土,专心御敌,9年后罗马帝国皇帝宣布放弃对不列颠的主权。
罗马人在统治不列颠的350年中,对不列颠的语言文学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世纪中期,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部落从欧陆渡海来到不列颠。
他们遭到了当地居民猛烈的反抗,大约150年后才征服不列颠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一些土著克尔特人沦为奴隶,又有一些克尔特人被驱赶到北部、西部的山区、威尔士、苏格兰,甚至渡海到爱尔兰、布列塔尼半岛。
盎格鲁人把不列颠称为“盎格兰”,这便是“英格兰”一词的由来。
克尔特的不列颠被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所替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征服和国家形成过程中,氏族制度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多神教也逐渐为基督教所代替。
盎格鲁—撒克逊语便是古英语,英国文学史就是从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族的征服开始的。
二来自北欧祖先的史诗:《贝奥武甫》如同许多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诗歌来源于人民的口头集体创作,反映了远占部落人们的生产劳动、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幻想性解释。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

和演 变过 程 、 规律 及其 原 由 , 当是 一个 极有 意义 应
我们 再来 看 看美 国 当代 文 艺 理论 家 、 评 家 批
和 价值 的课题 。
布鲁姆 是 如何 评选英 国文 学 经 典 的 。1 9 9 4年 , 布
鲁 姆 在其 久 负 盛 名 的 《 方 正 典 》 书 中选 出 了 西 一 2 6位经典 作 家 , 中属于英 国文 学 经典 作 家 的有 其 1 位 , 乎 占去 了其 经典 的一 半 。他 们 是 莎 士 比 1 几
是伟 大 的文 学 家 , 且 还 是 杰 出 的 翻译 家 。他 一 而 生 中为 翻译 、 绍 外 国文学 所耗 费 的精力 和时 间 , 介
多得 惊人 。在《 迅 论 外 国文 学 》 书 中 , 迅 论 鲁 一 鲁 及 的英 国作家 共 1 8位 : 士 比亚 、 尔顿 、 莎 弥 斯威 夫 特、 斯 、 彭 司各 特 、 骚塞 、 拜伦 、 雪莱 、 济慈 、 卡莱 尔 、
变发 挥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 用 , 至 在 某种 程 度 上 影 响 并 改 变 了 中 国文 学的 基 本 精 神 和 特 征 。 甚 关 键 词 : 国 文 学 经 典 ; 国化 ; 迅 ; 鲁 姆 英 中 鲁 布
我们 通 常 以为 , 国文 学 经 典 也 就 是 在 中 国 英
2 1 年 第 2期 00
N o 2, . 201 0
天津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 fTini r lUnv riy( o ilS in e o r a a jnNo ma ie st S ca ce c ) o
总第 29 0 期
Su o. 09 m N 2
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演变

关键词 : 经典 ; 西方文学 ; 中国; ; 生成 演变
中 图分类 号 : 0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号 :0 1— 9 1 2 0 )4— 1 6— 5 1 0— 3 A 10 5 8 (0 9 0 0 2 0
我们通 常总 以 为 , 方 的文 学 经典 也就 是 中国 西 的西 方文学 经典 , 二者之 间几乎 没有什 么差异 , 即便
哪里 ?如果 我们 对 这些 问题 没 有 清 晰 的认 识 和 梳
理 , 便无 法谈 论 “ 方 文 学 经典 ” “ 国的 西 我们 西 与 中 方 文学经典 ” 之间 的联 系和 区别 。
的《 国》 拉伯雷 的作 品那样 令人 厌倦 的 书。《 天 或 约 伯记 》 《 曲》 《 克 白》 等都是一 些永垂史 册 的 、神 、麦 等 著作 。 当然 , 它们 的将 来 , 了知道它们 与现在 不 对 除 同之外 , 我们 是一 无所 知 的 。 … 因此 , ” ‘ 我们 必须 注
第3 3卷 第 4期
20 0 9年 7月
湘 潭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 a o i g nU i rt( h ooh n oi cecs or l f a t nv sy P ispyadSca Si e) n X na ei l l n
V I3 o 4 o. 3 N .
关。西方经典还必须经受现代性 的考验才能成为中国现代社会 的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 中国化” , 后 就成为 中 国文学的一部分 , 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 , 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 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对 甚至在某种
程度 上影 响 并 改 变 了 中 国文 学的 基 本精 神 和 特 征 。
英国文学史简介(中文版)

Early and Medieval English Literature(449-1485)英国中世纪文学史大致可分为盎格鲁-撒克逊(The Anglo-Saxon Period,449-1066)和中古英语(The Middle English Period,1066-1485)两个时期。
公元前八九世纪高卢(Gaul,今法国)人迁入不列颠岛,成为英国最早的居民。
公元1世纪至410年,英伦三岛为罗马人占领。
449年开始,北欧日耳曼部族的朱特人(Jutes)、盎格鲁人(Angles)和撒克逊人(Saxons)陆续入侵不列颠。
他们的语言——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或古英语(Old English)——也开始广为传播。
597年,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604)率40余名修士来到英格兰传教,基督教开始在不列颠岛盛行。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最重要的文学作品是长达3 000多行的头韵史诗《贝奥武甫》(Beowulf,700-750),讲述了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的民间传说。
古英语散文的杰出代表是比德(the Venerable Bede,673-735)的《英吉利人民宗教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731-732),其中包括英国第一宗教诗人开德蒙(Caedmon)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平事迹。
该作品用拉丁文写成,后译成英文,是了解早期英国历史的珍贵史料。
公元891年,韦塞克斯(Wessex)国王艾尔弗雷德(Alfred,849-901)开始组织修士汇编《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The Anglo-Saxon Chronicle),后人一直续编至1154年。
这是第一部用英语写成的散文巨著,文风简约、质朴,对英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William,Duke of Normandy)打败英军,夺得王位,成为英国威廉一世(William I),史称“诺曼征服”(the Norman Conquest).此后今300年的时间里,法语一直是英国统治阶层的语言,教会学者用拉丁文写作,英语只在民众中通用,以至于在12世纪之前几乎没有用英文写成的文学作品。
《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中译本序

《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中译本序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序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老文明,自古以来,它就吸引着外国人前往发掘它的秘密,并在文学作品中展示出它的精彩。
17、18世纪是英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家们不仅创作了历史文学、神话文学、哲学文学等等,而且也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并在英国文学作品中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
17、18世纪的英国文学家们热衷于中国文学,并将其翻译成英文,让英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17世纪,英国文学家约翰·史特洛普(John Sterup)翻译了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翻译的作品被称为《老子的精华》,为英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17世纪英国诗人查尔斯·辛普森(Charles Simpson)也译有《西厢记》,这部作品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英国,让英国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美风采。
18世纪,英国文学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文学,李·伯顿(Joseph Burton)译有《三国演义》,让英国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孔子家书》被英国文学家约翰·克里斯托弗(John Christopher)译成英文,以此让更多的英国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文学。
温斯顿·史密斯(Winston Smith)也译有《聊斋志异》,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神话文学的魅力。
17、18世纪英国文学家们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为英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也为英国文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部《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的研究,将为我们深入了解17、18世纪英国文学家们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影响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
英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英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就出现了众多翻译了英国文学作品的文学家。
英国文学通过翻译,让中国的读者接触到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伟大作家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新诗歌运动也受到了英国诗歌的影响。
英国的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等流派,都为中国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同时,英国的小说和短篇小说也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家陈忠实曾经说过:“我最喜欢的外国小说,是英国小说。
”英国的小说家毛姆、奥威尔、哈代等,都是中国读者喜爱的作家。
另外,英国的犯罪小说、幽默小说等类型也在中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更是在中国拥有了众多的读者。
总的来说,英国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英国的文学作品通过翻译和阅读,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英国文学也为中国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经典名著节选等

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经典名著节选等摘要:一、前言二、英文版中文诗歌辞赋1.英文版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代表性英文版诗歌辞赋及其特点三、经典名著节选1.经典名著的英文版选择2.代表性节选及其特点四、意义与影响1.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2.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五、结语正文:一、前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华文化逐渐走向世界。
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和经典名著节选成为国际间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和经典名著节选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其特点及意义与影响。
二、英文版中文诗歌辞赋1.英文版诗歌的起源与发展英文版中文诗歌辞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一些西方汉学家开始翻译中国古典诗歌。
随着翻译技术的进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英文版中文诗歌辞赋出现在世界各地。
2.代表性英文版诗歌辞赋及其特点英文版中文诗歌辞赋在翻译过程中,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和韵律,又融入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其中,《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诗歌选集的英文版广受好评。
这些英文版诗歌辞赋在翻译上注重音韵、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经典名著节选1.经典名著的英文版选择经典名著的英文版节选主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
此外,一些现代文学、历史和哲学著作也受到英文读者的欢迎。
2.代表性节选及其特点英文版的经典名著节选,往往选取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部分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力求保留原文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四、意义与影响1.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推广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和经典名著节选,使得更多的国际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
这些译作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促进英文版的中文诗歌辞赋和经典名著节选,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通过这些译作,中文和英文读者可以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从而增进友谊和理解。
拆书-读懂英国小说的兴起,看完三本书就够了

读懂英国小说的兴起,看完三本书就够了若是谈到中国古典小说,你可能会想到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譬如《搜神记》;然后发展茅盾到被鲁迅先生赞为“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宋代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的唐代传奇,譬如《虬髯客传》;再到宋元时期的话本、拟话本;最后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达到巅峰,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四大名著。
对于中国小说,或许你可以如数家珍,即使不大了解,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也能一窥中国作品浩瀚的历史轨迹。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英国小说,你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英语里“小说”一词的由来吗?你又清楚“英国小说之父”是谁吗?在中文里,“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中,“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此处指琐碎的言论,与如今包括人物、情节、背景等社会关系表现形式的小说概念相差甚远。
可在英文里,“小说”对应的词汇是novel,主要指长篇小说,这个词其实还有“新奇的”这一层含义,足以体现“小说”从保有诞生起就具备了新鲜感这一典型特征。
具体谈谈英国小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
遥远的英国历史上出现过《贝奥武夫》这类史诗,《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这种骑士文学,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乃至于影响了无数代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真正意义上的成熟小说则是兴起于十八世纪。
此时的挪威早已在1688年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政体日益稳固,中产阶级日益壮大,工业革命随之拉开序幕。
此时,英国文学史上时有三位巨头,他们的作品对于英国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功不可没。
这三位大家白苞是笛福、理查逊和菲尔丁,三部代表作分别是《鲁滨逊漂流记》、《帕梅拉》和《汤姆·琼斯》。
鲁滨逊经历冒险和荒岛求生的传奇出海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而作品的创作者就是鼎鼎大名的“英国小说之父”笛福。
首次出版于1719年,TheAdventuresofRobinsonCrusoe至今已经问世三百年,可以住说是经受住了时间的多灾多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之生成与演变
摘要: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那些成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必然经过了文化的过滤和转换。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与中国译介者的眼光和视野是分不开的,并与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主流文学传统紧密相关。
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后,就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关键词:经典;英国文学;生成;演变
我们通常总以为,所谓英国文学经典也就是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即便有些差异,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实际情形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确切地说,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正如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并不等同于英国的中国文学经典一样。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生成与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
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存在以下三种基本情况:1.一些英国文学经典自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狄更斯;2.一些英国文学经典并没有都成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或者只是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之后才渐渐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譬如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3.一些非经典的英国文学却在中国突然成为了经典,并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的代表,譬如《迦茵小传》,由于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这些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甚至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因此,考察和辨析英国文学经典,尤其是上文提及的后两项在中国的生成和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原由,应当是一个极有意义和价值的课题。
一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批评家、理论家,而且还是杰出的翻译家。
在《鲁迅论外国文学》一书中,鲁迅论及的英国作家共18位:莎士比亚、弥尔顿、斯威夫特、彭斯、司各特、骚塞、拜伦、雪莱、济慈、卡莱尔、阿诺德、史文朋、道登、王尔德、哈葛德、肖伯纳、吉辛和柯南道尔。
这里所涉及的显然并非都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作家,而对于英国的现代主义作家,譬如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等,则根本不在鲁迅的视野之内,尽管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前这些现代主义作家早已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或诗人了。
专就浪漫主义文学而言,鲁迅论及了5位作家。
在鲁迅眼中拜伦与雪莱显然是经典,至于骚塞,鲁迅只是在论及拜伦时偶尔提及:苏惹(骚塞)亦诗人,以其言能得当时人群普遍之诚故,获月桂冠,攻裴伦其力。
裴伦亦以恶声报之,谓之诗商。
{1}而对于另外两位更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鲁迅先生则不著一字。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当代理论家、批评家布鲁姆是如何评选英国文学经典的。
1994年,布鲁姆在其久负盛名的《西方正典》一书中选出了26位经典作家,其中属于英国文学经典的有11位,几乎占去了其经典的一半。
他们是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萨缪尔·约翰逊博士、华兹华斯、简·奥斯汀、狄更斯、乔治·艾略特、乔伊斯、伍尔夫和贝克特。
当然,即便布鲁姆的选择具有权威性,但也并不意味着以上作家就代表英国文学经典的全部。
显然布鲁姆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又补充道:为何不选斯宾塞、本·琼生、斯威夫特、布莱克、亨利·詹姆斯、布郎宁、叶芝、劳伦斯和其他许多人呢?{2}即便加上这个补充的名单,英国文学经典在这里依然是有限的。
比较一下鲁迅和布鲁姆各自挑选的英国文学的作家名单是颇有意味的。
在鲁迅那里极受推崇的拜伦和雪莱根本就不入布鲁姆的法眼,即便在他后来补充的名单中也难列其中;而布鲁姆心中的那些代表了民族之经典与文类之经典的崇高性和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家也大都难以引起鲁迅的兴趣和关注。
他们之间选择的差异是如此鲜明而突出,而他们的选择又都绝不是随意的、任意的,这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深思。
美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主要讨论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书中重点分析了华兹华斯
和柯勒律治,还有雪莱、哈兹里特、基布尔及其他,却没有论及拜伦{1},这大概颇能代表西方学术界的观点。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而持久,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他对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的影响。
1979年出版的由杨周翰先生等主编的《欧洲文学史》,是一部在国内影响了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文学史。
书中对于英国湖畔派诗人有这样一段论述: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在法国革命初期对法国革命还表示欢迎,雅各宾专政时期,他们又感到恐惧,深怕法国人民的革命行动会影响英国人民,因而开始转变,仇视革命和民主运动,颂扬统治阶级的国内外反动政策,推崇国教,拥护神圣同盟。
&&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都曾系统地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他们强调作家的主观想象力,否定文学反映现实,否定文学的社会作用。
湖畔派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美化封建中古。
他们笔下的大自然往往带有神秘色彩。
{2}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段文字几乎成了我国评价英国湖畔派诗人的经典之论,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外国文学史著述之中。
其实,早在1956年中山大学编的《文史译丛》创刊号上就刊载了译自《苏联大百科全书》的《英国文学概要》,其中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评价与《欧洲文学史》上的这段文字大体相同{3},这就意味着后者基本上沿用了苏联学术界的观点。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朱维之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中,编者索性将浪漫主义分为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
关于英国的消极浪漫主义,书中只提到半句,在英国有所谓‘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4},编者甚至都不愿意用一个完整的句子。
书中重点分析的仍然是雪莱和拜伦。
因此,这时期在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作家就是拜伦和雪莱,而湖畔派作家则几乎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有所改观,1999年由郑克鲁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就专门为华兹华斯安排了一节,置于拜伦之前。
在新版的《欧洲文学史》中不再将浪漫主义分为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而是将浪漫主义诗人分为两代: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为布莱克、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为拜伦、雪莱和济慈。
华兹华斯以心灵的历程与平凡中的瞬间等文思影响了乔治·艾略特、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柯勒律治则以有关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理论影响了现代批评观,尤其是新批评派。
从某种意义上,即使不提他那才华横溢的诗作,他在理论上的贡献也可使其稳居伟大作家的高位。
{5}书中对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评论文字要略多于拜伦与雪莱。
2003年修订再版的由朱维之等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虽然仍为拜伦、雪莱安排了专节论述,但对于湖畔派三诗人也增加了千余字的论述。
二
英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生成与演变过程也就是英国文学经典中国化的过程。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国文学经典被译介到中国,并在中国传播及发生影响;二是英国文学作品在中国被经典化,并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和意义。
英国文学经典并不一定成为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英国文学经典进入中国必定经过了一个翻译、过滤、转换、变形的阶段,经过了这一阶段的英国文学经典便成为了中国的英国文学经典。
英国文学经典的中国化大约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据郭延礼考证,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当始于19世纪的70年代&&小说以1873年初(同治十一年腊月)蠡勺居士翻译的英国长篇小说《昕夕闲谈》为代表。
该小说凡三卷,55节。
小说通过一个贵族的私生子康吉的生活经历,描写了法国波旁王朝后期伦敦和巴黎社会生活的淫靡和堕落。
但这部小说绝对算不上英国文学的经典,在当时中国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昕夕闲谈》虽知是英国小说,但何人所写?至今也不大清楚。
{1}小说作者都不大清楚,其经典性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