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型犯罪的正当性及适用性
“曾经持有”能否认定为持有型犯罪

“曾经持有”能否认定为持有型犯罪李勋文司法实践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形,行为人承认自己曾经持有一定量的毒品,相关证人也能证实该情况的存在,但该毒品已被其吸食掉了;或者行为人承认曾经非法持有枪支,相关证人也能证实这一点,但枪支却无法查找到,此种情况下能否认定非法持有犯罪成立?肯定观点认为:既然行为人自认持有事实的存在,相关证人也能证实这一点,从证据上讲已经达到确实充分的证明程度了,如若因持有物不存在而无法定罪,则存在放纵犯罪的嫌疑。
另外司法机关在认定贩卖毒品罪时,并不要求其贩卖的全部毒品的现实存在。
既然认定重罪都不要求毒品现实存在,轻罪自然也不应要求。
笔者认为,司法实践中认定持有型犯罪必须要求持有物现实的存在,理由如下: 首先,既然被持有物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行为人利用该持有物危害社会的可能性也就消失了。
此时行为已无社会危害性,对行为人定罪处罚的依据也就不存在。
从刑法的谦抑性角度讲,也不宜扩大打击面。
其次,从证据认定的可操作性角度讲,也要求持有物的现实存在。
所谓“持有”当然是现实的持有,而不是曾经持有,否则这不符合一般人对“持有”的理解。
如果可以把“持有”理解成曾经的状态,那么在没有物证的前提下,由于曾经的事物往往有时候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相关证据特别是证言难以固定不变,有可能导致出入罪随意化,不利于维护法治的权威与统一。
再次,从立法本义上看持有型犯罪的认定必须要求持有物的现实存在。
持有型犯罪的适用过程中,司法机关往往更多地强化了法益保护的功能,而弱化了人权保障的功能,容易偏离立法本义。
因此,应在坚持公平正义这一最高价值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平衡法益保护与人权保障两大基本功能。
设立持有型犯罪,往往是司法机关在无法查实可能存在的上游或者下游关联犯罪证据的情况下,为了堵截犯罪,不得已而作出的选择,故持有型犯罪具有法律适用上最后性的特点,只有在没有更多证据证明毒品持有人涉嫌其他毒品罪名时方可适用该罪名,否则容易滋长司法的惰性与司法腐败。
论英美刑法中的事态——兼论我国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

凯
沈阳 !!##%$)
中国 刑警 学院 , 辽宁 !!""#$ ;
摘
要: 英美 刑法 学界 主流观 点认 为犯 罪有 时并 不需 要 行为 只 要 特定 事 态 就可 以 构 成, 受其 影 响, 我国
刑法 学界 也开 始反 思事 态形 式之 一— — —持 有 的 行 为 性 质, 主 要 形成 三 种 观 点, 但 都 有 混 淆作 为 与 不 作 为 之 嫌 。事 态也是 行为 , 但 既不 是作 为也 不是不 作为 , 更 非独 立于 作 为 和不 作 为的 第 三 行为 形 态, 事 态特 别 是 持 有 通常 是作为 但也 可以 是不 作为 , 两 者都只 是事 态的 表现 形式 。 关 键词: 英美 刑法 ; 事态 ; 持 有; 不 作为 ; 作为 中 图分类 号: &’"# 一、 问题 的由 来 史 密斯和 霍根 合著 的 《 英国 刑法》 中, 认 为有 的犯 罪尽 管没 有行 为 “ ./0 ” 也 可 成 立。 “ 没 有必 要 存 在 ‘有 意志 的肌 肉运 动’ , 只要 证 明存 在 着 特定 ‘ 事态 ’ ( 10.02 34 .44.561) , 犯 罪即 可成 立。 例如 : 根据 《 !’)) 年 道 路交 通法 》 第 - 条第 , 款 的 规定 , 任何 人 因 为 饮 酒 或 药物 而不 适宜 开车 , 在 道 路 上或 其 他 公 共 场 所驾 车 , 即构 成 犯罪 。开车 时不 清醒 , 就 不能 开车 , 但是 , 构成 犯罪 的 仅仅 是开车 状态 或不 适宜 开车 的状 态, 而 不是 开车 或 不适 应开车 这种 行为 本身 。… …这 些例 子中 , 被告
收稿日期: ,##" F #+ F #%
关于持有型犯罪问题的思考

关于持有型犯罪问题的思考一、案例及衍生问题(一)案例2010年7月,陈某计划持枪抢劫。
7月中旬,陈某以打猎为名,托其弟陈某某找熟人购买一支双管猎枪。
陈某某到某市买回猎枪。
因陈某在外地未归,陈某某叫其妻弟包某将枪存放在包某的房间内。
两日后,公安民警传讯包某调查其参与盗窃作案的事情,包某的妻子林某心中惧怕,私自从房间取出猎枪,走到村中一高山处,将枪丢落山崖。
后公安民警到山下提取枪支时,发现枪支已被摔坏损毁。
(二)问题1.陈某未取到猎枪,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2.陈某某仅是帮买猎枪,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3.包某仅是简单的存放,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三)衍生问题1.如陈某取到猎枪进行抢劫,是以非法持有枪支罪与抢劫罪两罪并罚还是单以抢劫罪论处?2.如陈某某是直接到包某处将枪存放在包某处,将事情告知在外旅游的包某,包某同意。
三天后陈某某又到包某处将枪取回,此种情况下,包某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3.如果包某并未知道陈某某将猎枪藏于其家中,其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4.如陈某某买到的是假枪,却误以为是真枪,是否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以上问题,笔者将会在下文对持有型犯罪的剖析中一一解读并作个人之答。
二、持有型犯罪思考(一)持有型犯罪内涵思考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刑法规定,支配或控制刑法禁止的特定物品,根据证据尚不能确认是构成其他犯罪的一类犯罪。
“持有”,新华字典及辞海均将它解释为”掌管、保有”一义,指掌管有某物或保有某物,明显地文义上倾向于对物品的实际掌有状态,倾向于有形的控制。
有形控制指可根据表面情况来确定行为人是否占有该物。
而在英语的法律词汇中,“持有”(Possession)一词与“占有”一词同义,都有“支配、控制、保持”之含义。
法律意义上的持有不同于国文意义上的持有,不仅仅指行为人对物的有形控制,还包括行为人对物的无形控制。
无形控制指对物的无形支配,从表面现象看,行为人并没直接占有特定物,但从法律的观点来看,行为人仍然对物品具有支配、控制能力,行为人可以通过其他人或其他途径而间接地使用、影响特定物,无形控制多指行为人与特定物品存在一定空间间隔但依然存在支配、控制能力的情形。
持有型犯罪中“持有”的性质及表现形式

规 范 的 应 有之 义 。 因此 ,持 有 ” “ 的性 质 应 当认 定 为 “ 为” 表 现 形 式 则 应认 定 为“ 立 行 为 ” 行 , 独 。 关 键 词 : 有 ; 为 ; 为 ; 立 行 为 持 行 作 独 中 图分 类号 : 2 D9 4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2 3 (0 2 0 — O 1 0 2 9 — 0 12 1 )4 0 9 — 7
表 现 形 式
袁学亮
( 西南政 法 大学 法 学院 , 重庆 4 12 ) 0 1 0
摘 要 : 持 有 型 ” 罪 自设 立 以 来 , 于 行 为 与状 态 , 为 、 作 为 与 独 立 行 为说 的观 点 引来 了诸 多争议 。 态说 单 “ 犯 关 作 不 状
纯 从 自然状 态 出发 。 除 了主 观 意 思 , 之 片 面 ; 为说 结合 了主观 意 思 和 客观 状 态 , 合 刑 法犯 罪构 成 要 件 ; 为说 排 失 行 符 作
① 该独立行为说的首倡者 当 属储槐植教授 , 其在《 三论第三犯罪行为形式“ 有’详细分析 了独立行 为说 的合理性 。 持 ’ 》 后来杜
宇博 士的 类 型 化 思 维 也 为 其 观 点 开拓 了新 的理 论 分 析 方 法 。
・
91 ・
范畴 。因为 “ 为” 刑法 规范 意义 上 的 主观 见之 于 行 是
试论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一)

试论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一)一、持有型犯罪的概念、特征(一)持有型犯罪的概念何谓持有型犯罪,理论界的看法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刑法明文规定根据行为人实际上支配或控制法律禁止持有物品的不法状态作为追究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一类犯罪。
”○1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对法律禁止持有的某些特定物品在事实上处于支配或者控制状态,刑法规定为犯罪的一类犯罪行为”。
○2第三种观点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即因故意非法持有法律所明确规定的特定物品而构成的犯罪。
”○3第四种观点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实施支配或控制国家法律禁止持有的管制物品,触犯刑法,依法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第五种观点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刑法规定以行为人支配、控制(包括持有、拥有、私藏、携带等)特定物品或财产的不法状态为构成要件的一类犯罪。
”○5上述几种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他们从不同角度给持有型犯罪下了定义,但是他们也都存在着不足:其一、他们在给这类罪下定义时,均使用了“持有”二字,在逻辑上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即定义项直接包括了被定义项。
其二,他们都缺少了持有型犯罪自己特有的一个特点,即根据证据尚不能确定构成其他犯罪。
据此,要正确界定持有型犯罪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为违法。
即行为人持有特定物品是违反刑法规定的;第二、对象特定。
即行为人持有的物品是刑法中明文规定禁止的;第三、根据证据尚不能确定构成其他犯罪,换句话说,无法证明是为其他犯罪而非法持有刑法禁止的特定物品。
根据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刑法规定,支配或控制刑法禁止的特定物品,根据证据尚不能确认是构成其他犯罪的一类犯罪。
(二)持有型犯罪的特征根据犯罪构成理论,持有型犯罪,应符合以下几个要件:1、犯罪客体。
持有型犯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总的来说侵犯国家对特定物品的管理秩序。
试论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

试论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论文摘要]在刑法理论界,刑法中持有的行为方式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
主要有作为说、不作为说、独立行为说和择一行为说。
文章通过对持有行为方式在逻辑学角度和刑法规范学角度来论证持有行为不可能是不作为、作为的择一说,同时更通过持有行为与作为和不作为相较在法律方面所具有的特征,进一步分析持有行为作为一种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之外的另一种行为方式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刑法;持有;行为方式一、理论依据在刑法界,持有的行为方式的四种说法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独立行为说。
根据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从逻辑学和规范学中找到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从逻辑学角度分析储槐植教授在《三论第三犯罪形式“持有”》中从“逻辑学角度、实践需要、实际价值、消除误解和形态辨析五个方面论述了持有作为第三种犯罪行为形式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同时,杜宇博士的类型化思维为该学说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
在研究形式逻辑时,当然要格外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同一律中,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对象的思想必须是确定的,一个思想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
同一律要求,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个概念,它就必须表达这个概念。
要求语言有确定的意义。
利用语词歧义的诡辩、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都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错误。
”同时,根据同一律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同一性质的内容在同一场合下的“作为”与“不作为”两种矛盾的态度之间不能存在两不可。
然而不同内容或不同场合是可以存在“两不可”的情形。
这并没有与排中律的内容相反。
我们不难得出,作为与不作为这两种行为方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所以作为独立于作为与不作为的第三种形式,其存在是有逻辑学依据的。
(二)从刑法规范学角度分析德国刑法学家宾丁在实定法构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刑法的“规范说”。
他认为,“规范是关于行为的禁止或命令,之所以这样说,因为它对行为能力者,是举动的规矩,是其自由的栏栅。
”目前,关于对刑法规范的违反,主要包括三类即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以及授权性规范。
浅议持有型犯罪

浅议持有型犯罪[摘要]持有型犯罪作为刑法中一类特殊的按照行为方式规定的犯罪,关于该类犯罪的认定一直是刑法学界热议的问题。
文章通过介绍持有型犯罪主客观上的特殊性,立法论上的意义,揭示了持有型犯罪被惩处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持有型犯罪;严格责任说;双重法定性一、持有型犯罪的含义及其立法意义持有型犯罪并非是一个具体的刑法上的罪名,由于它不是普遍按照犯罪客体所进行的分类,而是依照行为方式的特点所划分出来的一类犯罪。
具体说来,持有型犯罪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持续地支配或者控制某种物品,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有关持有型犯罪最早的立法见于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也就是后人所称的“拿破仑刑法典”。
如今,世界各国的刑法典都规定有持有型犯罪,我国刑法也不例外,典型的如第128条“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第172条“持有假币罪”,第348条“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95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等。
持有型犯罪界定关键在于“持有”行为的认定,学者们一致认为这一行为的根本特征是行为人对财物在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支配与控制。
立法者们事先将“持有型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在刑法中加以规定,严密法网的同时也能行之有效的打击犯罪,体现刑法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的价值取向。
二、持有型犯罪的主观特征一般说来,对于持有型犯罪的主观方面,学界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严格责任说,其二是故意说。
严格责任说是指对持有型犯罪的规定是严格责任的要求,即对这类犯罪没有具体犯罪心态的要求,不管此前行为人是多么小心,在道德的层面多么无辜,但是只要出现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或者结果,就构成了犯罪。
严格责任说起源于英美法,简单说就是一种不问主观过错的刑事责任,即在犯罪构成中不强求主观要件,因为主观的故意或者过失可能很难被证明,但是只要行为或者结果符合法律的规定,就可以对行为人定罪处罚。
严格责任说是为了避免因为行为人主观方面难以证明,而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此种做法虽然有可能侵害到无辜者,但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意义汇总

一、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意义持有型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故意支配或控制法定违禁品的行为,是以持有行为本身作为追究刑事责任客观基础的一类犯罪。
持有”在客观上表现为占有、携带、藏匿、拥有等行为。
持有是事实上或法律上的支配,行为人与物品之间存在着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持有从本质上说表现为行为人对特定物品的一种支配力、控制力,但又无须特定物品处于行为人的物理控制之下,只要求行为人与物品之间存在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事实状态和关系即可。
即使物品与行为人的人身或住所等分离,但根据事实,物品仍为行为人所支配、控制,也构成持有。
有的特定对象主要包括那些对国家或社会公共利益具有潜在危害或危险性的物品,具体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方面特定物品。
如枪支、弹药等。
二是具有危害、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尤其是金融秩序方面的特定物品,如假币等。
三是具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方面的特定物品,如国家机密、绝密文件、资料、毒品等。
四是妨害公务员职务行为廉洁性的物品,如非法所得的巨额财产。
我国现行刑法中规定了八种持有型犯罪,即第128条第1款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第172条持有假币罪,第282条第2款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第348条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52条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130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第297条非法携带武器、管制刀具、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罪,第395条第1款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也是持有型犯罪。
仅仅持有某类特定物品,就会构成犯罪,这些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根据和意义何在?单纯的持有行为所保持的状态或事实,从其本身来评价,即不会侵害他人,也不会损害社会,然而,从持有的对象来看,某些物品本身具有“恶”的属性(如枪支、弹药、毒品等)或者持有对象本身就是违法之物(如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的“巨额财产”在法律上属于非法财产),持有这些特定的物品蕴含着对公共安全、公共秩序、经济管理等秩序的侵害。
刘凤科刑法要点(部分)

刘凤科刑法要点(部分)1、常见罪名关于定罪身份的要求:(1)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放纵走私罪:海关工作人员。
(3)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税务机关工作人员。
(4)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查禁犯罪活动职资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5)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掌握国家秘密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2、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法定性:单位犯罪以刑法明文规定为前提。
某种犯罪行为“由单位实施”,但刑法没有将单位规定为行为主体时,应当而且只能对自然人定罪量刑。
单位实施贷款诈骗的,按照自然人贷款诈騙罪论处。
单位犯罪的法律后果:(1)双罚制:既处罚单位(对单位只能判处罚金,而不能科处其他刑罚。
),也处罚直接责任人员。
(2)单罚制: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而不处罚单位本身。
常见的单位犯罪:(1)单位受贿罪:主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人民团体。
(2)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与单位受贿罪一样,注意与贪污罪的界限。
(3)强迫劳动罪:自然人与单位都可以成立本罪。
3、结果加重犯1.基本犯罪行为造成了加重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2.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有的只能是过失,有的包含故意)。
3.具有法定性。
常见的结果加重犯:(1)劫持航空器(故意或者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2)故意伤害(故意或者过失)致人重伤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的;(3)强奸(故意或者过失)致使被害妇女重伤或者(过失)致使被害人死亡的;(4)非法拘禁(过失)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5)绑架(过失)致使被梆架人死亡的;(6)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过失)致人死亡的,虐待(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的,包括引起被害人自杀的;(7)抢劫(故意或者过失)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8)非法行医(过失)致使就诊人死亡的;(9)抢夺(过失)致使被害人重伤或者致使被害人自杀的,成立抢夺罪,属于“情节严重”;抢夺(过失)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成立抢夺罪,属于“情节特别严重”。
持有犯罪——精选推荐

持有犯罪我国持有型犯罪严格责任之否定严格责任起源于英美法系,但其实体和程序法上的实质表现却是⼤陆法系容纳并值得借鉴的。
它与我国的主客观相统⼀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刑罚⽬的、刑法谦抑也是相契合的。
因为我国刑法条⽂中也有严格责任的规定,所以在司法上也应该完善其适⽤。
⼀、概述严格责任是19世纪20世纪初,英美国家⼯业⾰命的产物。
因为⼤⼯业的发展,先进技术的运⽤急剧增多,相应地出现了⼀些对公众有很⼤危害⽽犯罪意图⼜难以证明的犯罪,如⼯业灾害、环境污染、伪劣产品等损害公众利益、破坏经济秩序的现象。
⽴法者宁可冒有可能冤枉个别⽆辜的风险,也要从保护社会和公众利益出发,在⽴法上表明对这种⾏为不可容忍和统⼀处理的态度,可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严格责任虽然在英美刑法中已经客观存在,但在理论上并未能取得⼀致的理解与认同。
由此,刑法中的严格责任便应运⽽⽣。
(⼀)英美刑法的严格责任⽐较权威的阐释有如下⼏种,⼀是“绝对严格责任说”,该主代表者为英国学者克罗斯与琼斯,他们指出:“在某些特殊的犯罪中,即使被告的⾏为不具有对被控犯罪必有后果的故意、放任或过失,即使被告对必要的犯罪条件没有犯罪意思或者⾏为过失,即使被告的⾏为是基于合理的错误认识即认为⾃⼰具有犯罪定义所规定的某个特殊的辩护理由,他也可能被定罪。
在这种情况下,被告⼈本⼈虽然没有过错,但却要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责任称为严格责任”。
①⼆是“相对严格责任说”,该主张代表者是英国学者史密斯和霍根,认为严格责任犯罪是指某些对于特定⾏为的⼀个或者多个⾏动要件不要求故意、轻率甚⾄疏忽的犯罪,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构成该犯罪的其他要件也不要求犯意,某⼀罪⾏属于严格责任并未完全排除主观要件。
严格责任犯罪的责任是严格的,但不是绝对的。
三是“实体性与程序性严格责任区分说”,此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胡萨克所⼒倡,认为严格责任应分为实体性严格责任与程序性严格责任,他指出:“由于两种不同的原因,不必要求有犯罪意图的证据。
论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及刑法评价

论持有型犯罪的客观方面及刑法评价作者:赵肖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1期摘要持有型犯罪不同于作为或不作为犯罪,它是一种具有独立行为方式的犯罪类型。
由于尚未造成任何法益的实际损害或危险状态,持有型犯罪因而是一种“抽象危险犯”。
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持有型犯罪包括涉及假币、枪支弹药、毒品等管制物品或限制流通物品的犯罪,不包括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罪。
刑法对持有型犯罪的规定体现了国家刑罚权的扩张,对持有型犯罪的刑罚设置应当谨慎,应当体现现代刑法理论中的轻刑化思想。
关键词持有型犯罪抽象危险犯轻刑化作者简介:赵肖童,重庆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经济刑法学。
中图分类号:D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263-02一、持有型犯罪概述关于“持有型犯罪”的概念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形成了花样繁多的看法,但始终没有产生较有影响力的定义。
有的学者认为持有型犯罪是指“以持有毒品、枪支、弹药、爆炸物,持有国家秘密、巨额非法所得以及因持有其他管制物品、危险物品而危及公共安全为主要特征的犯罪。
”亦有学者认为“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某种不法状态客观存在该不法状态在现象上又直接归属于某个特定主体,因而引起该主体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
”等等。
通说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持有型犯罪包括第128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第172条规定的持有假币罪,第282条规定的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第348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52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等。
持有型犯罪究竟包括哪些犯罪類型,国内外学界有争议。
如我国刑法第395条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①,以及意大利刑法典第707条、708条关于有特定犯罪记录的人持有变造、伪造,并不能说明用途的钥匙、撬门入室的工具,或持有不能说明来源的贵重物品的规定。
有学者认为,上述第二类行为是“作为实质预备犯规定的持有特定犯罪工具或凶器的独立犯罪构成”,一般不具有可罚性,“但在例外情况下,基于刑事政策的特别需要,仍得选择性地处罚个别预备行为。
论我国刑法中“持有”的属性

在型 的立法方式在分则 中规定 了八种持有型犯罪 ,
状 态说存在以下几点缺陷。首先 , 状态说将持 有视为一种状态而非行为 , “ 与 无行 为则无犯罪” 这 原则相违背。行为是犯罪的核心概念 , 整个 的犯
贺晓红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刑事司法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7 ) 3 03
【 要】 摘 从刑法规范立场以及立法原意的角度, 持有是一种违反 了刑法中的禁止性规范的行为, 且属 于作为, 持 有型犯 罪 中的持 有是指 行 为人 以事 实的或法律 的 方式控 制 、 支配法律 规 定的特 定物 品 的行 为 。
【 收稿 日期 】21— 0 l 00 1- 1 【 作者简介 】 贺晓红(97 , , 18-)女 湖北大冶人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专业 O 级硕士研究生。 9
・
1 ・ 4
贺晓 红 : 论我 国刑 法 中‘ 有” 特 的属性
为。其次 , 将持有视为一种状 态 , 则其中并不包 含行
为人 的认 知 内容 , 就 违背 了 主客 观 一 致 原 则 , 客 这 有
也 可 在 不 作 为 犯 罪 中 ( 当持 有 而 不 持 有 ) 只是 立 应 , 法 与 司 法 实 践 中 尚无 不 作 为 的 实例 。 其 二却 认 为 ,
观归罪 的嫌疑 。第三 , 特定 物品的存在状态是持有
般追溯持有型犯罪的源流都得提及我国唐代 《 擅兴 律》 中的私有私造禁兵器罪 、贼盗律》 《 中的私有袄书
罪 、职制律》 《 中的私有禁玄象器物罪 , 以及 1 1 80年 《 国刑法典 》 2 8 法 第 7 条之规定 :乞丐或游民持有价 “ 值超过一法郎之物品而未能证实其来源者 , 处第 26 7
持有型犯罪的构成及特点

持有型犯罪的构成及特点沈斌【学科分类】刑法分则【出处】本网首发【关键词】持有型犯罪构成特点【写作年份】2000年【正文】明确把持有违禁物品规定为犯罪行为,是我国刑法修订的一大突破。
在刑法分则中共有七个条款涉及违禁物品犯罪,它们是:“违反枪支管理规定,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的(128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危及公共安全(130条)”“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数额较大的(172条)”、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者其它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282条)”“违反法律规定,携带武器、管制刀具或者爆炸物参加集会、游行、示威的(297条)”“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348条)”“非法持有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348条)”“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数量较大的(352条)。
”这类犯罪有一共同特征,就是违反法律规定,非法持有违禁物品。
因此,称之为“持有型”犯罪。
所谓持有型犯罪,笔者认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非法持有违违禁物品,根据现有证据不能认定构成其他犯罪,或者拒不说明来源和用途,危害社会的行为。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探讨此类犯罪。
一、犯罪对象具有特殊性,即一般为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违禁物品。
在这类犯罪中,行为人持有的物品,即犯罪对象,如枪支、弹药、毒品、伪币、绝密的文件、背包袱、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物等,不同一般物品,有其特殊性,具有非交易性、管制性、危险性等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对这类物品的制造、供应、使用、管理等都有特殊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禁止任何人非法持有、拥有或使用。
浅谈刑法中持有行为的性质

刑法中持有行为的性质刑法中持有行为的性质一、持有行为的含义持有行为是刑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概念,其含义是指蓄意接受、保管、使用、交付或转让非法物品的行为。
例如毒品、盗窃或抢劫得来的财物、伪造的文书或货币等物品都属于非法物品。
对于非法物品的持有行为,在刑事立法中有着明确的定义和规定,因为持有行为直接涉及到犯罪分子的犯罪成果(非法物品)。
二、持有行为的性质持有行为在刑法中被认为是客观违法行为,它是指犯罪分子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非法物品进行既定的占有、使用和交易等行为的行为。
从刑法的角度来看,持有行为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危害性持有行为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其促进了非法物品的流通,这无疑会使得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大。
例如,若没有人进行毒品的持有行为,那么这些毒品无疑就不会在社会上出现。
由此可见,持有行为直接危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人的健康权益。
2. 独立性持有行为是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犯罪分子对于犯罪成果所持有的一种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因为持有行为独立于犯罪分子实际犯罪活动,所以往往具有较高的隐蔽性。
3. 触犯法律的程度持有行为只是非法物品犯罪中的一个环节,其触犯法律的程度不如实施犯罪行为的高。
在我国的刑法中,持有行为通常也被视为犯罪行为的一种,但是它往往是对于其他的犯罪行为(如制造、贩卖或运输等)的附带行为,其触犯法律的程度较低。
4. 协助和共犯的性质持有行为具有协助和共犯的性质。
犯罪分子在持有非法物品时,常常需要将其藏匿或转移;而转移或藏匿非法物品,就需要其他人的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持有行为就可以成为犯罪分子与协助者之间的“协作”行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
三、持有行为的应用一般来说,在我国的刑法中,持有行为通常是作为附带行为来处理的。
但是,在特定情况下,持有行为也可以成为直接犯罪行为,例如持有枪支、弹药、炸药等,这些物品的持有与犯罪行为的直接危害程度和后果有关。
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
善
张广永
【期刊名称】《政法论丛》
【年(卷),期】1998(000)003
【摘要】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再探讨──兼论我国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张广永从1810年《法国刑法典》规定持有型犯罪伊始①,各国刑法典纷纷效仿,我国也在1997年新刑法典中规定多种持有型犯罪。
但该种犯罪的诸多问题在刑法学界仍存在争议,笔者拟就争议的中心问题即持有行...
【总页数】3页(P11-13)
【作者】张广永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8
【相关文献】
1.我国刑事法律中真的有证明责任倒置吗?——兼论"推定"下持有型犯罪的证明责任 [J], 田力男
2.论英美刑法中的事态——兼论我国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 [J], 张殿军;张凯
3.论持有型犯罪的行为形式 [J], 于洪伟
4.持有型犯罪立法完善之构想 [J], 雍自元
5.持有行为的法律性质和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J], 张广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严格责任在中国持有型犯罪中应限制性适用

严格责任在中国持有型犯罪中应限制性适用摘要:持有型犯罪中是否应该适用严格责任争议不断。
然而,否定说存在诸多弊病,持有型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对象的非常规性、行为的静态性、行为的特殊性、责任罪过的缺陷性等决定了我国持有型犯罪可适用严格责任。
当然,严格责任必须契合中国司法实践,充分考虑实体和程序两方面问题,限制性适用。
关键词:持有型犯罪;严格责任;限制严格责任在英美刑法中是重要概念。
近年来,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复杂的犯罪形势赋予了这一古老概念新的内涵。
我国严格责任的研究也日益深化,研究领域也由概念界定深入到我国是否存在严格责任及其严格责任在各罪的适用等问题上了。
持有型犯罪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就是热议问题之一。
一、严格责任在持有型犯罪中的适用之争严格责任是源于英美刑法的一个特有概念。
中外学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可其概念至今未形成一致意见。
中国是否存在严格责任也是饱受争议的问题之一。
早期学界认为严格责任是绝对严格责任,即“排除犯意或不允许辩护的无罪过责任”。
随着严格责任研究的深化,后期学界出现了相对严格责任,即“不需证明犯意但允许辩护理由存在”。
相对严格责任这一现代意义上的严格责任,正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
严格责任概念之争依然存在,但肯定我国刑法存在严格责任的观点,几乎都认为持有型犯罪是其主要的适用对象。
所谓持有型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以行为人支配、控制(如持有、拥有、私藏、携带等)特定物品或财产的不法状态为构成要件的一类犯罪。
在我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包括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持有使用假币罪等罪名。
持有型犯罪主观恶性的证明难,使得是否适用严格责任之争日益激化。
二、持有型犯罪可适用严格责任关于持有型犯罪是否应该适用严格责任,学界的争论不断,出现了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认为我国持有型犯罪不适用严格责任的学者观点如下。
第一,行为人与违禁品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并不能必然表明行为人对公共生活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有型犯罪的正当性及适用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正当性根据的追问国内很早就开始关注持有型犯罪的储槐植教授曾经指出:“制定持有型罪名,就是为了在公诉机关难以证明现状的来源或去向的情况下,不使狡猾的犯罪人逃脱法网,提高刑法威慑力……根据有些国外立法,设立持有型罪名的意义还在于以惩罚早期预备行为来防止严重犯罪的发生,例如,持有凶器罪、持有犯罪工具罪等。
”问题是,在能够查明来源或去向时,为何理论与实务还是以持有型犯罪定罪处罚?例如,认为吸毒者为了自己吸食而持有毒品,如果达到了非法持有毒品罪中“数量较大”标准,也应以非法持有毒品罪定罪处罚;即使查明毒品系盗窃所得,也以盗窃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数罪并罚;对于明知是假币而盗窃的,仍弃盗窃罪不用,而以持有假币罪定罪处罚;刑法虽未将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发票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司法实践中在查明所持有的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发票系购买所得时,实务部门仍然毫不犹豫地以持有伪造的发票罪定罪处罚;使用假币时被查获,在去向明确的情况下,仍以持有假币罪定罪处罚,等等。
二、持有与相关行为辨析(一)持有与私藏、储存、运输、窝藏司法解释指出,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中的“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中的“非法储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而为其存放的行为,或者非法存放爆炸物的行为。
这种严格界分持有与私藏、储存的立场,恐会导致非法私藏毒品、假币、伪造的发票,以及非法持有大量的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无罪的局面。
其实,私藏属于持有的一种,两者系种属关系;在仅规定“持有”的持有型犯罪中,私藏假币、毒品、伪造的发票的,完全可以“持有”进行评价;储存与持有、私藏,“只能从行为对象的量上来考虑。
即大量保存、储藏枪支、弹药的行为是储存,而少量储藏、存放枪支、弹药的行为是非法持有或私藏”,因而大量持有、私藏毒害性、放射性等危险物质的,完全可以非法储存危险物质罪论处。
(二)持有与贩卖、出售司法实践中,对于查获部分贩卖、出售事实或者正准备贩卖、出售时被查获,同时从其身上或者住处查获大量毒品、假币或者伪造的发票的,是将从其身上或住处查获的一并计入贩卖、出售的数额而以贩卖、出售犯罪一罪论处,还是分别作为贩卖、出售与非法持有进行评价,存在明显对立。
有法院判决主张一并计入贩卖、出售数额而以贩卖、出售一罪论处,亦有法院判决坚持分别评价进而数罪并罚,还有法院判决仅评价为非法持有。
对于贩毒时被查获,同时从贩毒者身上或其住所查获毒品的,最高法院似乎主张一并计入贩卖数额而以贩卖毒品罪一罪论处。
例如,2000年4月初,被告人丁某携带500克海洛因从云南省返回宁夏同心县,以每克海洛因140元的价格贩卖给靳某200克,将其余300克先交由马某保管。
4月20日丁某指使马某将其保管的300克海洛因贩卖给他人。
次日,马某按照丁某的安排与他人进行毒品交易时被抓获,当场查获海洛因300克。
当日下午公安人员在丁某租住房内当场搜缴海洛因克。
最高法院复核认为,“被告人丁某单独或指使他人贩卖海洛因的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
贩卖毒品数量大,应依法惩处。
在丁某租住处查获的海洛因,亦应计入其贩卖海洛因的数量,一并处罚。
一、二审将其认定为非法持有毒品罪不当,应予纠正。
”(三)持有与购买从理论上讲,若购买行为单独构成犯罪,就不必以持有犯罪论处,如购买枪支后持有的,直接认定为非法买卖枪支罪。
问题是,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外的抵税发票和普通发票,刑法并未规定为犯罪,而且刑法虽规定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构成犯罪,但其法定最高刑仅为五年有期徒刑,而低于持有伪造的发票罪的七年最高刑,如何处理购买伪造的发票并持有的行为,就成为难题。
一直以来,理论界对于片面对向犯的不处罚根据认识不足,基本上停留于立法者意思说立场。
由于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不处罚片面的对向一方,要么因为缺乏违法性,如嘱托自杀未遂的被害人,要么因为缺乏有责性,如本犯让他人藏匿自己,故而实质说基本妥当。
至于购买淫秽物品,虽然难言其为被害人,但由于单纯购买淫秽物品供自己欣赏的行为,不具有值得科处刑罚的传播淫秽物品的危险性,即因不具有实质的违法性而不受处罚。
总之,不能因为立法上缺乏明文规定,就简单地得出片面对向一方的行为当然不值得科处刑罚的结论,而是应从是否具有违法性(包括实质的违法性)、有责性的角度进行实质性判断。
三、共犯问题的处理(一)共犯的成立范围1.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共犯持有并不限于亲自、直接占有毒品,因而受委托保管毒品的人,能够与委托人成立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共犯。
但是对于空间的占有者而言,除非对空间存在排他性支配,或者改变了持有的现状而使得毒品的藏匿更为隐蔽,否则,不能仅仅根据共同占有某个空间的事实便认定为共同持有。
在其他场合,即使行为人与实际持有人相伴而行,通常也不应肯定共同持有。
2.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共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共犯的认定是持有型犯罪共犯认定的难点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该罪实行行为的性质问题。
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主要存在“不作为说”、“复合行为说”、“非法获取说”以及“持有说”的认识分歧。
“不作为说”与“复合行为说”的问题在于,由于客观上存在行为人难以说明的情形,根据不作为犯理论,因缺乏作为可能性而只能作为无罪处理,这显然不合适。
“非法获取说”的明显缺陷在于,有违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初衷,因为如果能够查明来源于贪污受贿等非法所得,则完全没有必要以该罪论处。
应该说,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是拥有来源不明的巨额财产,属于一种持有型犯罪,这也可谓是司法实务中的主流立场。
(二)追诉时效与溯及力问题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持有型犯罪属于继续犯,追诉时效应从结束非法持有状态之日起计算。
但这样处理会形成明显的悖论:30年前捡到一包毒品后一直私藏的未过追诉时效,而20年前制造、走私、贩卖一吨毒品的已过追诉时效;30年前购买面额5000元的假币后一直持有的未超过追诉时效,而20年前伪造并出售面额100亿元的人民币已过追诉时效而不应追诉的局面。
笔者认为,为了与相应即成犯与状态犯的追诉时效处理相均衡,即便坚持认为持有型犯罪均为继续犯,除非法持有枪支外(因为非法持有枪支的行为本身对公共安全具有持续性的抽象危险),不宜认为持有型犯罪的追诉期限均从结束非法持有状态之日起计算,而是应从明知是禁止持有的违禁品而非法持有之日起计算。
此外,为了与贪污罪、受贿罪在追诉时效的处理上保持均衡,如果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系持有型犯罪,追诉时效也宜从国家工作人员结束非法敛财之日起(通常为退休之日)开始计算。
(三)自首的认定如果认为说明来源是行为人的义务,就可能得出持有型犯罪不可能成立自首的结论。
事实上,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能否成立自首,存在“自首否定论”与“自首肯定论”的尖锐对立。
笔者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系持有型犯罪,国家工作人员主动交待其拥有超过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的,应当认定成立该罪的一般自首或者特殊自首;主动交待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巨额财产来源于贪污、受贿等犯罪所得的,应当认定成立贪污、受贿罪等罪的自首。
交待其住处等其他地方还存在毒品时,没有认定成立自首。
笔者认为,不说明来源是当事人行使的自我防御权的体现,其并没有说明来源或交待还持有其他未查获的违禁品的义务;而且事实上,由于行为人的主动交待而节省了司法资源,扩大了办案效果。
因此,如果行为人交待所持有的毒品等违禁品来源于制造、购买所得,或打算用于贩卖、出售,则应认定为相应犯罪的自首;如果主动交待在住处等其他地方还持有违禁品,则应认定成立持有型犯罪的自首或准自首。
(四)既判力的处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决生效之后又得以查明财产的真实来源的,应否改判,理论与实务向来争议很大。
理论界多认为不应改判,而实务界多主张应当改判。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作为一种持有型犯罪,具有持有型犯罪的共性,是在无法证明基本罪名构成要件时作为补充性规定而适用。
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和由控方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原理,被告人不应承担举证不力的责任。
所以,既然查清了来源和用途,通常就不应让行为人就同一事实两次受罚。
例如,以非法持有枪支罪、持有假币罪定罪之后,查明枪支、假币系行为人非法制造、伪造的,而制造、伪造之后的持有属于共罚的事后行为,故以非法制造枪支罪、伪造货币罪定罪,就能够对持有枪支、假币的事实进行包括性评价。
因此,对于持有型犯罪而言,由于被告人并不负有证明责任,不应承担证明不力的后果,在查明来源与用途后,应当撤销原判,以基本罪名定罪处刑。
当然,在我国建立起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后,只要不及时进行财产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申报的,就可直接以拒不申报财产罪、虚假申报财产罪定罪处罚,而没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适用的余地。
但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的现阶段,当司法机关责令国家工作人员说明财产来源时,如果行为人积极地进行了说明,只是因为达不到优势证据的证明程度,不能说服控方而被推定为非法所得,如果事后查明行为人关于来源的说明是真实的,而且有证据表明行为人已尽其所能说明举证的,就应启动审判监督程序撤销原判,重新作出判决,否则便是让被告人承担举证不能的责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