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7)
六、实施建议——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教学与评价建议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历史教师要准确把握历史学科的性质及其功能,深刻领会历史课程的本质和教育价值,全面认识历史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完整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对某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尤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订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例如,必修课程中“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学习专题的教学,对于“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的学习内容,如果在教学目标中设定为“通过了解秦汉大一统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就显得过于简单、空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指向也不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不强。
此外,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
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设计为:“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秦始皇巩固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胡㊀勤㊀㊀一㊁以语文核心素养支撑课程结构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㊁思维发展与提升㊁审美鉴赏与创造㊁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要素.新课标不是按照单一标准抽象的逻辑方式来定义核心素养,而是以开放包容的宏观思维来确定的.新课标采用了传统的融通法,贴近当下社会,避开了语文本质㊁属性之类的概念之争,为语文核心素养注入了新的内涵,以支撑宏大的语文课程结构.二㊁以学习任务群构建语文课程内容新课标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 语文学习任务群 .从学习内容看,增加了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语言积累㊁梳理与探究 四个学习任务.过去虽然在必修中有这些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没有单独列出,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很模糊,随意性很大.这次单列出来,对师生来说是个新的挑战.语文学习任务群构建的语文课程,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语言思维发展为基础,保留了原有的文体教学,整合了整本书阅读㊁跨媒介学习和文化探究等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三㊁在言语活动中展开语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 语文活动 这个概念,课标专家组认为,语文活动是基于言语活动的转化.言语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㊁情感活动与言语交流的统一,言语活动必然受其自身的文化背景㊁个体经验和具体的㊁特定的活动情境的影响,所以它必然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活动 这个概念突出了新课标对语文学习性质的认知,将引导教材编写和教学设计围绕语文学习活动展开.观察各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以往的语文学科是最忽视活动设计的,新课标实施后有望改变这一现状.摘自«语文建设»(京),2018.4.13~17«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徐㊀蓝㊀㊀一㊁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认知观㊁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要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核心素养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注重对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二㊁将教㊁学㊁评㊁考各个环节聚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将 教 学 评考 一体化,即将教学目标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定关键问题和重点难点.通过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㊀㊀㊀专题文摘95㊀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㊁学会自我拓展知识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三㊁以新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能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情境,如 学习情境 生活情境 社会情境 学术情境 等.通过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问题解决好,为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创造条件.四㊁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认真考虑如何构建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方式.所谓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史料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要设计以史料研习为基础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搜集㊁整理㊁辨析㊁运用史料解释历史.五㊁根据学业质量水平评价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教师要全面深刻地学习㊁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准确把握学业质量不同水平所描述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表现特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的细化评价目标指导教学与评价.摘自«人民教育»(京),2018.8.44~52«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季㊀浏㊀㊀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是新课标的核心精神和关键要求,是未来深㊀㊀㊀化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是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的主线,有助于落实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和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身育人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㊁体魄强健㊁全面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领课程目标㊁教学内容㊁学业质量㊁教学方式和学习评价,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和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和实施.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好了,就是落实了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就能体现出高质量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要特别重视每堂课中复杂情境的创设㊁结构化知识和技能的学练㊁运动负荷的保证㊁多种体能的练习等关键要求.因此,要改革传统的军事课㊁纪律课㊁说教课㊁单一技术课㊁安全课等体育课堂教学形态,摒弃每堂体育课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法,改造无运动负荷㊁无战术㊁无比赛的 三无体育课 .未来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贯彻和落实.唯有如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才会充满希望㊁充满生机㊁充满活力,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存在的三大难题 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㊁学生上了12年的体育课却一项运动也未掌握㊁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才有望得到解决.摘自«体育科学»(京),2018.2.3~2096㊀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8年第6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新人教[整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想比,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就其本身来分析,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的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现做详细的阐释与解读,以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概由我个人负责,并期盼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立足于《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解读07 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解读
2017年版课程标准增加了学业质量要求部分(下附学业质量水平等级原文),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明确了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习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了育人的合力。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学业质量标准解决的是这些核心素养我们培养到了什么程度。
所以这两项内容密切相关,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之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什么是学业质量(Learning quality)标准是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以教育质量观为基础所规定和设计的学生课程学习活动所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水平。
是指学生在不同的课程领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心发展程度和状态,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过程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程度和发展状态。
也就是说,学业质量指向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或学科的学习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变化涉及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变化。
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了多少;质——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好不好。
是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教育的发展功能和水平。
学业质量标准是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的。
学业质量标准划分原则(1)将每个核心素养划分为4个水平,水平1为最低等级,水平4为最高等级,在划分时,进行纵向与横向的通盘考虑。
◆从纵向看,每个核心素养自身的第1—第4层次,具有连续性和递进性。
每高一级水平的表现涵盖前一级的表现。
◆从横向看,五个核心素养的每一个层次,处于同样的水平上;在五个核心素养的同一水平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的水平等级。
水平2是合格等级。
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解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教学指导文件,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1.课程性质:高中历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社会和科学的价值。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规律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课程内容: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四个部分。
课程设置既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又兼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3.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史料分析、历史解释、观点阐述等。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探究、实践等。
4.课程资源: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历史图片、遗址、博物馆、网络资源等。
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5.课程评价:高中历史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考核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也考核历史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多样化,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实践活动等。
6.实施建议:高中历史课程实施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相互渗透,形成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全面规定,体现了我国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
教师和相关人员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全面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
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第一部分前言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分析】《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本课设置了三个子目: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
三个子目都属制度范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具体表现,呈现并列关系。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度的确立。
政权组织形式的最大变化是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维系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
唐朝赋税制度的发生重要变革,实行以庸代役的租庸调制和以资产为主的两税法。
可以看出,本课的三个子目并列呈现,同等重要,编排顺序上也有考虑。
官吏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所以先讲如何选官,再讲国家政权的官僚机构如何组织的,最后讲述国家经济方面的管理手段,即赋税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内容理论性较强,名词术语也多,高一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授课时,应注意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精心设计聚焦制度的核心内容,降低难度,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1.教学目标立足时空观念,了解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演变,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科举制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证;梳理三省六部制的发展脉络,借助史料对其运作方式及特点进行历史解释;通过对比论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认识两税法相较于租庸调制的创新之处。
2.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确立、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和两税法的特点。
难点: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3.教法学法讲解法、史料研习法、合作探究法4.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学生预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尝试绘制本课思维导图。
回忆初中所讲的相关概念,如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
教师可选取优秀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通过前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
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本文档是针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修订)》而制定的解读,旨在解释该大纲的目的和背景。
该大纲是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促进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该大纲的制定背景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的快速更新,历史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背景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历史课程进行修订是必要的。
因此,本大纲的制定就是为了明确研究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历史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本大纲的解读,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课程标准的宗旨和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本大纲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计划,并根据其中的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评价和反馈。
学生可以更加明确研究目标和要求,有助于他们系统地研究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总之,本大纲的制定和解读是为了促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发展和进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和综合能力。
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学生做出贡献。
该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如下:研究内容:通过历史文化的遗迹来了解中国的历史变迁;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来理解历史事件的真相。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该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促进学生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讨论如何评估学生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中的研究成果。
以下将提供有关考试、论文和其他形式的评估方式的详细信息。
考试评估考试是评估学生研究成果的一种常见方式。
通过考试,学生需要回答与历史课程相关的知识、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课程结构——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一)设计依据设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是: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并考虑到与初中、大学相关专业的衔接,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学分结构、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类型及其布局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
3.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
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
4.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历史教育的优秀成果。
在充分吸取近年来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注意解决新问题,使课程结构的设计更有利于改革的不断深化,顺应国际历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结构1.课程的类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采用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方式。
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使高中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有所区别和衔接。
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而选择修习的课程,设《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个模块。
各模块由若干学习专题构成,在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依照时序进行表述,呈现中外历史多方面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等不同视角深入认识历史。
学#科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标准的背景与意义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和记录,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宝库。
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修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充分调研和借鉴国内外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对历史学科的目标、内容、教学组织、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范和指导。
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的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
其次,历史教育的重要性。
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再次,历史学科的发展与变革。
历史学科是不断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促进历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全面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解读。
二、目标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修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具体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是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核心能力就是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事实认知、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解读和历史评价能力等。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应当通过分析历史问题、理解历史事件、比较历史文化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和人文精神。
历史学科研究的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各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对历史的认识不仅仅是事实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解与把握。
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操和人类文明的关怀。
3.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专题二: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理念与结构专题三:对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探究必修课程《历史Ⅰ》内容标准解读必修课程《历史Ⅱ》内容标准解读历史必修(Ⅲ)若干问题探究专题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一)为什么要进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学习要点: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必须通过课程改革,吸收国内外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解决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全面发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提高现代公民素养方面的作用。
[材料1]对江苏省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问卷调查(略)[材料2]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外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略)(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思路与目标是什么学习要点:总体思路:要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1、在课程目标上,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2、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重复,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3、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学分管理的实行。
4、在课程实施中,要力争做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更新。
[材料]如何理解标准内容研制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略)(三)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有哪些主要特点学习要点:1、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解读及新教材培训(2019年5月)
识
释。在认识现实社解会释时历,史能问够题将认识的对象
置于具体的时空条考件察下现进实行问考题察。
史料实证
知道史料是知通道向(观历念史、方认法)识的桥梁,了
解史料的多种类史型料,的掌作握用搜集史料的途 径与方法;能够史通料过的对类史型料的辨析和对
证
史料作者意图的研认习知的,方判法断史料的真伪
据
和价值,并在此做过到程(运中用体)会实证精神;
时空观念
知道特定的知史道事(是观念与、特方法定)的时间和空间
相联系的;能够知道时划空分联历系史时间与空间的
历
多种方式,并能够运划用分这方些式方式叙述过去;
史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 件、历史人物、做历到史(现运象用之)间的相互关联;
意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建框构架历下史对史史实事作出合理解
历史认识
中国:爱国主义 世界:国际视野
现实认识 主流观念
自身认识 人生态度 价值观念
(一)从素养目标的角度理解 1.知晓内容——分之而致其精 2.理解本质——合之而见其大
唯物史观
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
类社会社会形态知从道低(级观到念、高方级法)的发展、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之社间会的发辩展证趋关势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社相会互发作展用原、因人民群众在社会
知道(观念、方法) 史料的作用 史料的类型 研习的方法
做到(运用) 辨析史料 提取信息 解释事物
历史解释 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 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 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 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 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 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 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历史】关于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解读(最新版)
如何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所必备的综合性品质 或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 实生活情境时,分析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 合性品质;是个体解决真实的专业领域和现实 生活问题时所需的关键能力或必备品格。核心 素养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 民必备的条件。
.
核心素养的根本特点:
•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 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
表现; •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开展; • 核心素养具有开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 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
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的内容: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根底决定上层 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每一个后 者都会对前者产生反作用;人类社会是有规 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开展的;.Βιβλιοθήκη 五大支柱 具体指标内涵
学会求知 学会学习、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
略
学会做事 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 取、冒险精神
学会共处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他人的能力、同理 心、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学会发展 促进自我的精神、丰富的人格特质、多样 化表达能力、责任承诺
学会改变 接受改变、适应改变、主动改变、引领改 变
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同样是深化和推进我国当前 根底教育课程改革,增强根底教育国际竞争力 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开
.
• 研制学生开展核心素养,特别是 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国家任 务,是国家对根底教育课程改革 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所提出的任 务,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必 须完成的任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3年版2023年修订)解读引言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需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2023年进行了修订。
本文将对此次修订的内容进行解读,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新的课程标准。
1. 修订背景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本次修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1.加强时代性:针对当代社会的历史事件、人物和问题进行适度增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时代责任感。
2.增加国际视野:加入了国际历史的研究内容,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3.强调原始资料的运用: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进行独立研究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提高评价要求:修订了评价体系,更好地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能力的掌握,鼓励学生发展综合性的历史思维。
2. 课程目标新版课程标准明确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历史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事实的理解、历史事件的分析和历史现象的解释等。
2.发展研究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培养他们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开展独立研究和论证的能力。
3.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历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4.增强责任感: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
3. 重点内容本次修订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更新。
新的课程标准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包括中国古代与近代史、世界古代与近代史、地方历史与文化传承等。
1.中国古代与近代史模块:此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等。
2.世界古代与近代史模块:此模块旨在拓宽学生的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作为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
这是教育部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后,继续推进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新颁布的《高中课标》,就其内容来看,密切联系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反映了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基本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实际。
总的来看,《高中课标》与《初中课标》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想比,体现了在继承中发展的特点。
就其本身来分析,在结构设计与内容选取上又体现了稳中求变的创新的特点。
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的部分工作,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或许有更多的个人理解和体会,现做详细的阐释与解读,以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概由我个人负责,并期盼指正。
一众所周知,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尤其在课程目标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高中课标》是立足于《初中课标》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鉴于此,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
————选修课程
模块1 史学入门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介绍。
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
探寻历史的真相,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阐释,是历史学的科学价值所在。
进行历史探究,不仅要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而且要具有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情怀,对历史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真诚的敬畏之心,还要具备必要的史学方面的常识。
1.1 历史与历史学
理解“历史”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到客观存在的历史与被记述的历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对历史的建构和阐释;认识历史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历史学所具有的科学功能、社会功能及育人功能。
1.2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
知道历史观对于史学研究和史学发展的重要性;知道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及认识历史的基本原则;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尝试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对历史问题
进行分析和解释。
1.3 史学的优秀传统
知道中外史学发展的大致经过,了解史籍编纂的主要体例及其编纂特点;知道历史上著名史学家的治史情怀和治学态度,以及对史德、史才、史学、史识的推崇;知道近代以来新史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4 读史常识举要
知道有关历法的知识,了解主要的历史纪年方法;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与名的称谓方式,了解中国古代在称谓方面的一些用法;了解历史地图的种类、特点及作用,以及古今地名的变化情况,能够尝试制作有关的历史地图和历史年表。
1.5 历史探究的主要方法
知道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对史料的来源、性质及其价值进行鉴别和考证的重要性;了解鉴别史料的主要方法,认识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历史论述的证据;了解探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
1.6 历史的解释与评判
知道历史著述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的联系与区别,认识到对历史的理解是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通过一些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了解史学家对历史的论述会有不同的解释与评判,并分析造成历史不同解释与评判的主要因素。
1.7 综合探究: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论文习作
选定一个与历史有关的问题,自行拟定研究的计划和方法,在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的基础上,搜集、整理、辨析相关的历史材料,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所写的论文有一定的逻辑层次,体现出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论文中的引文与注释符合规范。
【教学提示】
1.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以学生所学习的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通过对一些具体而典型的材料(如史料、史家的论述等)进行分析与理解,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了解有关的史学知识,掌握并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技能及方法。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重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评判等活动,在对问题的研究及解决过程中提高历史核心素养。
3.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进行拓展性的深入阅读,开展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和广泛探讨,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进行观点交流。
【学业要求】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历史学的学科性质和功能,了解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常识;知道史料在历史探究中的重要性,了解史学家是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论证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够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探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在理解史事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评述历史问题,做到史论结合,清晰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史学的优秀传统,理解史学探究的目的是求真求实,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好历史的信心(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模块2 史料研读
【内容要求】
本课程是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
本课程由 7个专题组成,是在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
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2.1 史料及搜集、运用史料的原则与方法
知道什么是史料、史料的类别与史料的特点;了解搜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知道综合运用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与价值。
2.2 文献史料研读
依据主要的文献史料类别,选择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研读;认识文献史料的价值,知道它是史料中最重要的部分;了解搜集和运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文献史料应包括:史书;档案
与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2.3 实物史料研读
知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物史料进行研读;知道对实物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考古学、科技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实物史料应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
2.4 口述史料研读
知道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回忆是重要的史料,知道神话、传说、史诗等也是口述史料的组成部分;选择有代表性的口述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性;学会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和整理口述史料。
所涉及的主要口述史料应包括:回忆录与其他口述史记录;神话、传说、史诗。
2.5 图像史料研读
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知道对图像史料的运用不仅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也需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图像史料应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
2.6 现代音像史料研读
知道现代科学技术导致了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了解录音、录像、纪实性影视作品等在记录一百多年来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尝试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记录当今社会的不同侧面,掌握整理、利用
这类史料的基本方法。
所涉及的主要音像史料应包括能反映不同历史内容的录音、录像及纪实性影视作品。
2.7 数字资源的利用
在有条件的学校,学会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资源,以更为方便地获取所需史料;知道数字资源的价值与特点;尝试围绕特定历史研究主题,通过数字资源寻找相关史料;主要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电子期刊、网页、多媒体资料等;初步了解数字资源与大型数据库的利用给历史研究带来的变化。
【教学提示】
1.本模块的教学以开展学生历史阅读活动为主。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分析和认识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并尝试运用各类史料探究历史问题。
本模块的教学过程,重在对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是应注意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二是要确定提供给学生阅读的范本及适当的数量,三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研习不同类型史料的问题,四是将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
3.在本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设计并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活动,提出相关的要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对史料进行研习的体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交流。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应了解搜集、整理和运用史料的基本原则
和主要方法(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尝试解读不同类型的史料,知道不同类型史料的价值和局限性,知道如何获取不同类型的史料并将其用于历史研究(史料实证);在对不同史料特点和研究范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知道综合运用不同史料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