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感知运动智慧的前三个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阶段 典型的适应性行为
客体永久性
反射图式 (0 -1 月 )
初级循环反应 (1 -4 月 )
二级循环反应 (4 -8 月 )
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由刺 激物引起)
重复自己发出的简单动作 ( 练 习 ), 对 事 件 作 有 限 的 预期
为再次引起环境中的有趣 变化而重复先前做过的动 作 ;开 始 发 现 动 作 间 的 联 系
1. 寻物实验(客体永久性)
• 知识: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物体(没有
必要寻找)
• 问题解决策略:期待先前成功的动作会
再次使物体出现
• 对新地方的注意与寻找动作缺乏协调
2. “三山”实验(观点采择)
• 儿童缺乏将三维模型转化为二维图片的能
力
3. 守恒实验
• 相关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对实验者意图的推测
小学儿童根据主试手 里泥团的颜色判断;青少 年能正确判断。
2、三段式推理 假设1:所有的动物都是 紫色的 假设2:MM是紫色的 结论:MM是一种动物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 (sensorimotor stage)
4. 群集结构
对群集结构的理解 6岁儿童
“黑牛多还是牛多?” 25%答对 “黑牛多还是睡着的牛多?”50%多答对
5. 系列化运算
系列化概念与传递推理 4-5岁儿童
前提只出示一次——一般答不对 重复前提使儿童记住——3/4儿童答对
(二)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质疑
低估了儿童的认知潜能? 认知发展的结构性和阶段性
重复提问偏离交际规则,可使儿童换答案
儿童故意出错 •不配合/争取早结束 •为好玩/任务吸引力过大
儿童 为表现“精明”
把简单问题 复杂化
对儿童在实验中失败表现的可能解释
研究方法的改进
提供有意义的实验场景 避免及不符合交际常规的重复 避免可能使幼小儿童迷惑的语言 控制记忆因素
(三)对经典皮亚杰实验结果的新解释
第四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简介 研究方法和描述儿童认知特点的基本概念
认知发展的阶段特征 关于认知发展过程的解释 关于皮亚杰理论的新近研究
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20世纪最有影响 的认知发展理论家。
其代表的理论流派 被称为:认知心理学 /日内瓦学派/发生认 识论
(12-18 月)
其特性,模仿不熟悉的动作, 个地方
表象思维开始 对物体和事件进行内在表征, 能找到在未看见时被
(18-24 月)
延迟模仿和假装游戏
移走的物体
5. 向下一阶段的过渡
延迟模仿——记忆并重现不在眼前的行为范型 假装游戏——以物代物、假装动作、装扮角色、
想象画
(二)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
假设—演绎推理: 儿童在单摆振动实验中的表现
7岁前——漫无目的地尝试,且不能理解和报告实际发生 的情况;相信自己的动作使钟摆摆得更快。
11岁左右——改变绳子长度,改变物体重量。但不知道 在改变一个方面时,使另一个方面保持恒定。
12岁开始——认识到四个因素中(绳子的长度、悬挂物 的重量、起始高度、推动力)某一个或某几个的组合 影响钟摆的速度。能设计实验,在改变一个因素时保 持另一个因素恒定不变。经过实验确定只有绳子长度 决定钟摆的速度。
客体永久性
白拉金等的实验结果: 3.5个月婴儿对事件 c 产生去习惯化反应。
皮亚杰寻物实验: 儿童1岁左右才建立客体永久性
2. 鲍克(Borke 1975)改进的“三座山”实验
增添的景物 湖上小船、马、
牛、小房子
情节 少儿节目主持人
驾车绕行
被试任务 转动桌子
观点采择 / 去自我中心化思维
鲍克的实验: 大部分3、4岁儿童能识别他人的观察立场
唐纳森:3.5岁-5岁儿童 90%能了解他人的立场和视角
皮亚杰与英海尔德的实验: 7岁儿童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 表现出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
3. 格尔曼(Gelman 1972)的研究
胜
失
利
败
者
者
数量守恒
格尔曼的研究: 3岁儿童能排除颜色和形状的影响, 说出装三个物体的盘子是胜利者。
皮亚杰的研究: 6-7岁儿童才掌握数量守恒
组织化反映内部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主体的认知结构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不断
从原来的分散状态整合为更高级的更有组织性的 状态,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系统,对环境刺 激作出更为适应的反应。
4. 平衡(equilibration)
个体(机体)总是倾向于使认知结构保持一种稳定 的状态(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在 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之间来回转换。
无 无
开始找寻自己 熟悉的事物
4. 感知运动智慧的后三个阶段
感知运动智慧 阶段
典型的适应行为
客体永久性
二级循环反应 有意识或指向一定目的而发出 能够到最初藏物体的
的协调(8-12 一系列动作;模仿与自己日常 地方搜寻 AnotB 错误
月)
行为略有不同的行为
三级循环反应 尝试以新方式操纵物体以探索 能够为找物体搜寻几
(阶段内差 / 水平滞差) ? 方法不恰当?
皮亚杰的认知任务不一定反 映他所讨论的认知能力。
认知任务的测验效度?
“儿童在认知实验中的错误反应并不一定 反映其概念的限度或能力的缺乏……”
—《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一种新皮亚杰学派观》 西戈和张新立,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237页
临床法的对话方式?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主体将其遇到的外界 信息直接纳入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可以理解为以自 己既有的方式解释世界,或对刺激作出反应。 (2)顺应(accommodation)
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主体调节自身认 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即产生新的认知 结构。
3. 组织化(organization)
0-2岁 1. 基本特征: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来思
考和适应外部世界。
2. 认知表现
循环反应——乳、婴儿通过动作尝试引发 先前被自己的动作偶然引发的事件。
功能性游戏——身体动作游戏 客体永久性
大约1周岁左右出现。标志儿童将主客体 分化开来,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去自我 中心化。皮亚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四、对认知发展过程的解释
(一)基本观点
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图式)具有质的 差别;处于相临两阶段之间时,儿童时而表 现前一阶段特征,时而表现后一阶段特征。
在同一发展阶段,儿童各方面的认知表现水 平基本一致。
阶段出现的顺序相对固定,且具有一定的普 遍性。
(二)认知发展机制
1. 图式(scheme)与认知结构
经典测试与解释认知特点 的基本概念
1. 寻物实验
客体永久性
(object permanent) 当客体在眼前消失时,儿童依然认为它
是存在的。
婴儿在寻物实验中的一些典型表现
AnotB错误——婴儿目睹物体从掩盖物A下转移
到另掩盖物B下,但坚持在物体最初消失的A处寻 找。
无视觉下的AB错误——在看得见的情况下能到
的运算作用于客体而产
的根本因素。
生的经验
(四)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式的教育(建构主义)
• 发现式学习和儿童的自我建构 • 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保持敏感:学习建立
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 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个别化教学或小组
教学、自我参照的评价
五、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后续研究
(一)主要研究结果
1. 白拉金(Baillargeon 1991 )等人的 研究关于“可能事件”和“不可能事件” 的研究。
4. 总结:儿童认知表现不如成人的原因 特殊范畴知识的多少(新手与专家) 元认知水平:确定任务要求、选择相应的策略、计
划和监控完成任务的过程 具有隐性知识或程序性知识,但不一定有相应的陈
述性知识或概念性知识(能做但不能说出理由)
皮亚杰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认知领域,他给当代儿童 心理学家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
——John Flavel, 1998
二、研究方法和描述儿童认知特点的基本概念
源自文库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基本概念
• 自然观察
认知:认识、思维、智慧。
• 临床法(认知测试
+谈话)
包括记忆、表征、分类、 问题解决、想象、梦想、 创造等。
物体最终藏匿的地方寻找,但在没有看见的情况 下到A寻找。
2. “三座山”实验:自我中心(egocentrism)
自我中心:个体从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经验认识事物,
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角度如何表征事物。
3. 守恒实验
守恒(conservation)
两种等量物质,只要无增无减,即使 把它们重新安排,它们(在质量、重量、 长度、数量、容量、面积或体积等方面) 仍然是相等的。
10岁在瑞士纳沙泰尔的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科学报告。 16岁已在动物学杂志发表大量有关软体动物的科技文章。 22岁在纳沙泰尔大学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后在为西奥多·西蒙工作期间,逐渐转入对儿童智力的研
究。力图发现“某种智力的胚胎学”。 1955年在日内瓦大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中心”。
2-7岁 思维的符号性:摆脱具体动作,通过表象、
言语及其他符号表征外部或内心世界,思维 可以超越此时此地的限制。 认知的局限
• 自我中心:泛灵论、人为论 • 中心化: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
事物表面的明显特征
• 缺乏多层次分类能力
(三)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环境信息
忽略
状态甲
不
不平衡
同化
状态甲
平
状
衡
态
顺应
状态乙
甲
平衡
(三) 认知发展的原因
认知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四方面因素:
生理成熟
社会传递
经验
语言或教育传递
• 物理经验:客体自身属 平衡
性的反映
反映主体的主动
• 逻辑数学经验:由主体
性。平衡过程是自我
通过自己的动作及其后
调节的过程,是发展
4. 类包含关系理解:群集结构 (hierarchical classification)
典型问题:花多还是黄花多?
5. 排序(1)系列化运算(seriation)
(2)传递推理(transitive inference) 实物测试:观察棍子A比B长,B比C长,
进而推导A比C长。 语言测试:亮亮比明明高,明明比齐齐高,
图式是认知结构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它是动作 的结构或组织。
最初的图式来自先天具有的动作和无条件反射。 随着儿童的成熟,儿童对客体的动作不断演变
出新的认知结构。
2.适应(adaptation)
适应反映了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包括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同化(assimilation)
问亮亮和齐齐谁高?
6. 问题解决实验:(假设-演绎推理)
• 单摆振动实验、杠杆平衡、化学混合实验、 竿碰桌面等
7. 思考假设性的问题:命题思维
(propositional thought)
1、下面两个判断正确吗?
• “我手里的泥团或者是
绿的,或者不是绿的”。
• “我手里的泥团既是绿
的,又不是绿的”。
7-11岁 运算(operation):内化(在头脑中进
行)的可逆动作 守恒:同一率、补偿率、逆转率(交换率) 思维的去中心化 / 离中化:从多个维度认
识事物 群集结构形成:多层次分类、系列化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12岁之后 进行命题思维:思考假设的问题 儿童能够提出并验证假设,能监控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