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二)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专题讲座(二):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

山东德州跃华实验学校小学部特级教师李怀源

李怀源:各位老师好,现在我们进行第二讲,第二讲的题目是──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能力提升。

当我们问很多作家应该如何去指导学生阅读?很多作家都会给出相同的一句话,相信大家也听过,“阅读还需要什么指导?只要给他书,让他去读,学生自然就学会阅读了”。我们很多老师可能也抱持着相同的观点,认为阅读就是让学生有书读就可以,认为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就会有兴趣。其实我认为不是这样的,阅读不仅要有书,而且需要我们去指导。很多老师也问如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也想问老师们,你认为孩子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阅读或者对其他的学习最有兴趣?我想大家会慢慢地找到相同的答案,就是当学生听得懂,学的会,知道的多的时候,他就会对这件事情,会对这个学科的学习感兴趣,对阅读同样如此。学生要具备阅读的兴趣,首先要应该读的懂,能够和文中的人物进行沟通,能够和作者有情感上的交融,能找到相同的感觉,也就是共鸣,这个时候孩子才会对阅读本身产生兴趣。对我们学校体制内的阅读教学而言“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持续”大家思考过没有,其实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能够读懂文章,能够理解文中每一个他感兴趣的词语的意思。学生的慢慢地知道了越多,他就越有感受,就会对阅读产生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们先来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就是如何让学生增强体验,读懂文章,才能使学生产生能够和文中的人物沟通对话的过程。

下面我出示的这篇文章是我在上一讲里边简单提到的《桥》。大家看这篇文章,很多老师可能也比较熟悉,这篇文章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有他本身的特色,是什么呢?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他用非常简洁的语言,用典型环境当中人物的表现来表达人物的形象。这篇小说我们如果想让学生读得懂的话,就应该明白怎样把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上一讲我已经提到了,我们可以给学生讲发生自然灾害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某些人是怎么做的,他们是抱着什么情感,这是对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的理解。下面我们来看,我们对这篇课文中人物的内心应该怎么理解,怎样贴近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篇文章根据它的特色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计,老师们自己也可以思考。如果我们把所有描写洪水的大雨的这些自然环境的文字去掉,然后去感受人物的表现,这样读起来就非常地突兀。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内心表达出来,就得通过周围环境的这种剧烈的变化。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碰过最大的雨或最大的山洪或是最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他的内心有没有这种恐惧,他的那种恐惧是源于什么?其实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对大自然的本质的恐惧。这时候我们就加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中人物的这种情感的对接,就能让学生体验到那一群人的恐惧,才能凸显老汉信仰的坚定与崇高。这样就能够让学生读得懂这篇文章,他就会懂得这个老汉。学生除了知道身边的人有人出于善良,出于信仰来这样做,也能体会到一群逃命的人对于生命的那种渴望,对于自然的那种恐惧,才能更加地体会到双重的更多层的含义,而不是只凸显老汉一个人,这样就建立起一种联系。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还要去了解小说的结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小说的结构呢?我们可以把这篇故事读给学生听,在某些点上我们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下面的情节是什么。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接触,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情况下,我们给他去读。比如说我们在“人们跌跌撞撞的向那桥拥去”在这里停下来,下面会发生什么事,让学生去猜测。然后我们还可以从“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的呻吟”在这里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儿。我们还可以从“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它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停下来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儿,还是不发生呢?后面出现了一位老太太,她就是这位老人的丈夫,她来祭奠他的丈夫和他的儿子,就是那个年轻人。这样我们也是让学生懂得故事结构的推进,学生就真正地能够读懂这篇文章,就会建立自己的阅读兴趣,他在碰到类似的文章或者是下一篇的文章的时候,他就可以自己试着去推测,试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那就是我们要让学

生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内心的追问来理解文中的人物,这样就架立起读者与文章的作者沟通的桥梁。这就是我们如何加深体验,让学生去读懂一篇课文,所以不管这篇文章的年代离这个我们现实有多远,我们都能够和作者进行对话。

下面,我们看第二个问题──阅读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词语教学。大家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对词语的教学,可以不客气地说是在削弱了。我们有些词语是让学生自己去查,自己去感受,或者自己去讨论,甚至是有些老师就不再进行词语的教学了。其实词语的教学是我们汉语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但是词语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自己背过意思,或者说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或者是查出字典里边词语的简单的意思。当然词语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还要有一些基本的规律在里面。

词语教学第一方面应该是发现词语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斯霞老师《我们爱老师》的这个案例中他对“关心”这个词是怎样来引导学生来一步一步地理解的。比如说“关心”是什么意思,这个是我们平时词语教学中比较容易问到的话,但是斯霞老师在后面又追问了一句“老师平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这就不一样了,这就一下子搭了一座桥梁,这个桥就把“关心”这个词从课本当中直接拽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学生就会想到在平时老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那知道关心的意思以外,他也知道了关心有哪些行为,可以作出哪些事情来。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斯霞老师这个案例非常简单,但是给我们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很多词其实是和我们的内心结合在一起的,学习语文和学习做人所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通过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词语的现实意义。

第二,进入词语营造的意境。我们看霍懋征老师在执教《月光曲》时有一个片断,他问“清幽”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但是老师是怎么说的,他说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批上了一层银纱,显得幽静、美,这才是清幽啊!你看霍老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又尽情的描述,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清静而优美的环境当中,让他们通过老师的描述来理解我碰到某种情境的时候,这种情境才叫清幽,而不是清静。再看看他的其它片断,老师说“什么叫微波粼粼?”学生说形容海中波浪不大,这个意思是通的,但是老师说“微波是小的波浪,但是被月光一照,粼粼怎么样?”学生就反馈出来,不光是波浪大小的问题,还要像粼一样闪闪发光。接着老师又对这个词语进行了描绘“静静的海面,小小的波浪,月光一照,霎时间整个大海怎么样?撒遍了磷光。”就把学生带入到海面波光粼粼的意境之中,并且是微波,小小、动态的。这就是词语营造的情境,一定要让学生走入这种情境。

我们再来看,我们要发觉词语的表现力,我们看袁榕老师执教《狼和小羊的》的时候,老师说“这个时候狼不想再争辩了,龇个牙逼近小羊。想想这个时候狼是一副怎样的神情?它有哪些行动?”学生就进行想象,老师接着说“狼逼近小羊大声嚷”,“嚷”是什么意思?学生来解释,“嚷”就是大声喊,老师说,我们把“嚷”字换成“喊”字行不行?学生说行。但是这里为什么用“嚷”不用“喊”呢?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这里面包含着无理取闹,“嚷”就是故意用那种声高来掩饰自己内心的那点龌龊的想法。老师就通过对学生的这种比较,让他比较“嚷”和“喊”的用词的不同来理解词语的表现力。表现什么?表现人物的内心,表现作者的情感都在这里面,所以说要来了解词语的表现力。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要通过词语教学来掌握词语的解释方法。大家可以看左先生在执教《伟大的友谊》的时候,有一个片段,片断当中老师说“同学们注意,这个‘汇’是什么意思?”学生说就是“寄”的意思,左老师又说“有一封信请你寄一寄的话,能不能说有封信请你汇一汇?”学生一听,对啊,不能用这个词啊。同学说“汇”是“送”的意思,老师又说了“这支笔你送给我,能不能说你汇给我?”。学生又体会,对啊,“送”也不对。“汇”是什么呢?“汇”是寄钱到某个地方去,学生最后理解了。老师说“汇”有“寄”的意思,我们平时是这么说的,爸妈每个月都要寄钱给奶奶和外婆,但是书面语言“寄钱”,一般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