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课走出课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音乐课走出课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
杨颖春
摘要: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窄的生活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
紧密联系。把音乐置于大千世界生活中,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与大自然、社
会对活相融合,让学生用手,用脑去触摸、感受生活。
关键词:音乐教室;音乐课室;大自然;生活实践;社会
主要内容:
学生对音乐的聆听,音乐的表演,音乐的创作不能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要充分地利用大千世界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料材料和广大活动空间。
. 一、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音乐与自然相结合,使学生情感升华。
二、走进生活,让音乐表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增强
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的音乐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
而发展。
音乐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并不意味着课程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在社会生活中进行音乐教育,要紧紧地围绕着教育、学习、实践的中心展开活动。让社会
生活给音乐教育,音乐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正文: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其价值在于
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如果把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只局限于小小的教室里进行,不就是”坐井观天”了吗?将学生的整个精神生活定格在固定的课室里,学生就像生长在温室中的花草,周围气氛过于贫缺,根基疏浅,经不起自然的风雨,缺乏生活和生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教室这一狭小的生活空间,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音乐学习课程空间,另一方面把音乐课学习置于社会生活大背景下,让学生在广阔的天空下,在大千世界多彩多姿的生活中,与自然、社会对话,把生活材料作为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世界沟通中,感受生命与音乐的融合。
要求把课程的视野相应地扩拓,让课程学习从感知世界发展为认识、创造世界。
一.把学生带进大自然,让音乐与自然相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升华。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式,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应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只是单调地播放录音或VCD已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的需求。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闻其香,看其色,听其音,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得学生的音乐课变得更生动,并丰富学生的视野,同时对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早上,太阳普照,茂树成阴,鸟语花香,这是大自然最美的时候,可以领会学生进入这清雅优美的地方,享受音乐,欣赏境现,展开联想。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相结合,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与自然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随着音乐哼着歌儿,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模仿小鸟叫声,为音乐和自然增添了几分色彩,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
学生走进大自然,与之产生强烈的景、乐、情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
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并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崇尚的审美情趣。
二.走进生活,让音乐表演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增添学生的生活情趣,增强学生的表演能力。
音乐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音乐课就应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音乐,反用于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添色彩。我们唱歌并不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唱,是使我们学到更多更多的生活、劳动知识。音乐表演以成为当今音乐课题的基本内容之一,但我认为应把实践与音乐表演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音乐在实践中的作用。
把音乐作为表现实践中的语言是很常见的,如山歌、劳动号子等,它们都在表现劳动号子的形式和作用。要学生感受音乐的作用,就要让学生真正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一年级教材中,“爱劳动”这课中有一首歌《洗手绢》,其歌词是“红太阳,白云彩,妈妈洗衣我也来,哎啰哎啰哎啰!白手绢,花手绢,自己洗来自己晒,哎啰哎啰哎啰哎啰哎啰哎!”也许在课堂课室里表演,也能表演得有声有色,但下课以后,他们只是记住这首歌,对于怎样洗手绢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如果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太阳高照、白云飘飘的环境下,真正地进行“洗手绢”表演。让学生唱着歌儿,搓着手绢,随着音乐的强弱变化,洗手绢的力度也进行大小变化的活动。在这样的课堂下,学生不但能学习怎样洗手绢,还感受到音乐不同变化在劳动中的表现作用。使音乐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培养他们唱歌时联想着劳动;劳动时想唱歌的生活情趣。对学生的生活、劳动的积极乐观的态度有重要的作用。
三.走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让学生的音乐创造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
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观视能力有着很大的提高。学生通过音乐了解以前的社会状况,但更多地要求通过现代的社会材料创造新的音乐内容。
走进社会让学生清楚知道不再是旧社会的“小白菜”,“织纺女”,不再是革命时期的“买报童”,而是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驾驶者和社会公德、社会纪律、秩序的执行者。在音乐创造中,不再是诉说出身悲惨凄凉,受苦受难了,而是积极面对人生,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建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以往音乐课只不过是从一间课室走进另一间课室,还是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学习。但老师的知识是有限的,最好能把学生带进工厂里、农场里、商业场等公共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听听机器声,动物叫声,看看厂房规模,看看小动物并与它们进行“交流”,这一切很难在课室里体会得到。模仿小动物叫声,很多小朋友见都没见过,怎样模仿呢?如果在教室进行模仿活动,模仿的只是老师的“叫声”。所以音乐课堂应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学生从社会中学会更多的社会知识,扩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音乐感受更亲切、更真实。
学生的创造源于社会实践,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就要把学生融入社会环境中。在大自然社会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使音乐、情感、生活共融一体,让学生多听、多唱、多触摸,多体会、多感受。把学生的再创联想升华到创造想象。
音乐课程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回归,并不是意味着课程对社会生活的简单复制。有些人认为所有社会生活中的事物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的内容,是课程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消失了。这只是对课程庸俗化的片面认识。音乐的回归是课堂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积极构建,是课程课堂深广的扩展,把音乐实践活动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