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完整版)中药的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
中药含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Pharmacological method of the drug-contained serum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vitro概述中药血清药理研究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取血液,分离所得血清,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以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意义:1、采取的含药物血清与机体内环境相一致且排除了中药制剂的各种影响因素(如pH,渗透压等),将其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可行性;同时,使中药的研究易于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于创建中药细胞分子药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于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采取的血清,其体外药理实验的效应及其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真实的血药浓度及其变化,无疑开创了对于许多成分不明或复方中药制剂药动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
3、如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中药药效学研究时,同时分析测定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避免盲目地筛选药物有效成分的繁重工作,使中药药效与中药成分的研究更能协调一致。
从1988年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正式提出了“血清药理学”这一新概念,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
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可行性探索研究2、方法学研究3、应用研究阶段。
可行性探索研究以含药血清进行体外的药效学试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即有所探索,自田代真一提出“血清药理学”的概念以后,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可行性探索研究。
一.抗菌、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杨奎等应用中药血清药理方法进行了中药体外抗菌实验,发现黄芩、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的血清分别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抑制率高达70%以上。
该研究发现一些含中药血清相对于正常血清表现为促进细菌繁殖作用,表明一些中药可以降低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中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独特完整,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且数千年间积累了大量临床案例,为人类的健康生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是我国一直大力推广和发展的特色医学。
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疗效稳定问题持续困扰着现代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它的影响力,阻碍国际社会对它更广泛的认可。
中医的疗效稳定问题与中药质量息息相关,而反映中药质量的关键是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由于多数单味及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被阐明,相关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化学方法分步提取、体外实验逐个验证的状态[1]。
因此,现行中药质量控制指标采用的“有效成分”,或称为“指标成分”,更多是指中药中含量较大或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成分,但多数学者认为这些“指标成分”并不能与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有效成分”或药效物质基础划等号。
地理环境、品种、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中药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中药的指标成分甚至与药效完全无关[2]。
这使得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指标及方法并不能准确反映其质量,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中药质量控制“血清药物化学”最早是由日本科学家田代真一[3-4]提出的,原理为口服给药后药物成分无论直接吸收还是经代谢分解成活性或次级代谢物,其药效物质最终均会进入血液,并以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因此只有进入血液的成分才可能是药效物质。
此后,我国学者王喜军[5]将该理论完善并成功应用于中药研究,如王喜军[6]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发现越桔入血成分为熊果苷和秦皮苷,并进一步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即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以人或动物口服给药后的血清为样品,应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位联用技术,分离、鉴定血清中的移行成分,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阐明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及体内动态的应用科学[7]。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
“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三维整合体系研究中药复方的构建及其在茵陈蒿汤分析中的应用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宝贵财富,多成分、多靶点是其特色和优势所在。
然而中药复方成分复杂,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不清,量-效关系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持,已成为其深入研究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这需要整合中医药理论、现代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复方研究新模式。
该文扼要介绍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现状、系统生物学理论及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整合体系方法来研究中药复方,以期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及其配伍科学内涵,并结合茵陈蒿汤研究进行相关说明。
标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生物标记物随着现代生物学理论的进展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人们一直在努力筛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探索其作用机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王喜军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确认及其体内过程等相关问题[3]。
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借助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的科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链上发挥着“桥梁学科”的作用,在中药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多组分、多靶点作用模式与机制、方剂配伍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新出现的系统生物学也为中医药体系在基因、蛋白质和代谢物层面上提供了整体表征的思路和方法,受到了长期从事中药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期望[4]。
本文在简要介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系统生物学的发展,探讨整合“血清药物化学-药代(效)动力学-系统生物学”(SPS)三维体系建立符合复方特点的评价方法,将证候-血中移形成分-药效组分-生物标记物四者研究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完整、系统、深刻的理解和揭示中医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指导中药复方新药的创制,而且还提供了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从而能够更好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展望【摘要】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中药血清药理学所存在的问题的逐步解决、方法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完善,它将更广泛地应用于:(1)复方药物的评价,具有直接的、快速的、敏感的、准确的作用等特点;(2)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血清药理学是复方药物的机制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随着化学分析手段的的完善,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的逐步确认,其药理学机制也终将被揭开;(3)老年痴呆等慢性病及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和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研究。
【关键词】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综述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研究中药药效较为科学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该方法就是将动物灌服给予中药或复方制剂后,在一定时间采集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体外药效实验。
1990年,姜廷良教授将它引入我国,之后国内许多学者和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中药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已将它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范围,现就其研究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1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对中药解热作用的研究杨奎等研究含黄芩、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内DNA合成、Ca2+内流的影响,发现:含黄芩血清能明显抑制单核细胞内DNA合成,抑制Ca2+内流,因而能阻止内生致热原的合成;而含藿香、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对单核细胞的合成的抑制作用依次增强,含香薷血清呈明显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含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的血清两者在大剂量时却呈促进作用;对单核细胞内流的影响,香薷的作用较九味羌活汤弱,但均呈量效递增性抑制作用,而羌活胜湿汤则与此相反,在较大剂量时翻转为促进Ca2+内流作用;时效关系表明,九味羌活丸对内流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90min达高峰,对DNA合成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后30min和90min间较明显,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在给药后120min内呈轻微促进作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_闫广利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
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收稿日期]2015-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E-mail :gancaosuan@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doi :10.4268/cjcmm20151715·6043·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独特的药物理论。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综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
作者回顾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念的提出及独立理论体系形成的整个演变过程;总结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成功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及具体方案;预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必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到中医药研究的的各个领域,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不断地发展壮大,最终成为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学科。
[关键词]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中药现代化;药物代谢[中图分类号]R 28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020789205[收稿日期] 2005208212[通讯作者] 王喜军,T el :(0451)82110818,E 2mail :wxj @hljucm 1net 中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1]。
传统的研究方法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大多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但所含成分极为复杂,活性成分的研究很少有人涉足,甚至不想涉足,或是能力有限,生物体内环境(如pH 值、肠内菌丛、酶等)对中药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也常被忽视。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李骏飞;李清林【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创新》【年(卷),期】2015(000)026【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现阶段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药效物质基础是准确评价中药质量的首要依据,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当前应用“血清药物化学”进行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以期能为建立更准确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和方法提供参考。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research the potential basis of TCM in this stages.Material basis of pharmacodynamic is the primary basis for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CM quality,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reports of using the way of serum Medicinal Chemistry to control the TCM quality,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re accurate and reasonable quality control of TCM models and approaches.【总页数】3页(P145-147)【作者】李骏飞;李清林【作者单位】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22;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杭州310022【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卢磊;刘晓丹;张培影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J], 胡律江;曾文雪;雷景邦;赵晓娟;郭慧玲3.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张雅秋;渠弼;杨巧荷4.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J], 房方;李祥;陈建伟5.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J], 崔素华; 梁枫; 张瑞; 黄维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转化过程,从而揭示中药有效成分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
本文旨在概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及其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将回顾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近年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有效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以及中药配伍禁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体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实验技术的局限性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的应用,如高通量筛选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药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物质基础,为中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和中药现代化需求的提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将在中药质量控制、新药研发、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也应看到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深入发展。
二、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动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探讨中药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的真实成分,从而揭示中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也呈现出许多新的动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核磁共振(NMR)等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中。
这些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更准确、快速地分析中药在体内的代谢成分,从而揭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柴芩清肝汤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
收稿日期:2010-08-14; 修订日期:2010-11-10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资助项目(No .GC 08C322)作者简介:付 克(1955-)男(汉族),吉林榆树人,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学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及复方质量标准和新药研究工作.柴芩清肝汤血清药物化学的初步研究付 克,张 丽,闫广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目的分析柴芩清肝汤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
方法采用HPLC-UV 法建立柴芩清肝汤体外样品和灌胃前后大鼠血清样品的指纹图谱,通过三者之间的比较确定柴芩清肝汤血中移行成分。
结果检测了大鼠血中移行成分14个,8个为柴芩清肝汤中原型成分,6个为代谢产物。
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柴芩清肝汤药效物质基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柴芩清肝汤; 血中移行成分;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DO I 标识:do:i 10.3969/.j issn .1008-0805.2011.08.041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8-1897-01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以传统药物化学方法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现代技术,分析鉴定口服给药后血清中移行成分,研究其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应用学科[1]。
柴芩清肝汤是由柴胡、黄芩、白芍和甘草等制成的中药汤剂,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慢性肝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本实验根据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对大鼠口服给予柴芩清肝汤后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为进行有效治疗控制和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奠定基础。
1 仪器与材料1.1 仪器W aters 600-2487型高效液相色谱仪,E m pow er 色谱工作站(美国沃特斯公司);AG 135型电子天平(瑞士M ETT LER -TOLEDO 公司);KQ -300VDE 型双频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XW -80A 旋涡混合器(上海琪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KDC -160HR 高速冷冻离心机(科大创新股份有限公司中佳分公司)。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的重要分支领域。
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和临床需求的增加,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对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
中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十分复杂,因此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难度很大。
目前,研究人员主要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分析技术,来探究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
中药血清药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药效动力学等方面。
其中,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药效学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则探究中药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和剂量效应关系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中药在体内的代谢和转化过程。
研究人员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结合质谱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分析工具,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和其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和鉴定,以揭示中药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未来,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将继续发展,且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中药在体内的药效和代谢过程,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将被引入到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研
究中,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中药分析方法将被逐渐发展和应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教学讲义ppt课件
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
总结词
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的药效学研究是中药血 清药物化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对于揭示中药 的作用机制和开发新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详细描述
药效学研究应采用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观察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对机体生理功能 和病理过程的影响。同时,应采用现代药理 学技术和方法,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等,深入研究中药血清中化学成分 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为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 依据。
04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 与展望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可以鉴定出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阐明其药效物质 基础,为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科学 依据。
指导中药质量控制
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有助于建立更加 科学、合理的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确 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发现新药先导化合物
通过血清药物化学分析,可以发现具有潜在药理活性的新化 合物,为新药的研发提供候选分子。
优化药物设计和改造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对先导化合物进行结构 修饰和改造,以提高其药效和降低副作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食品和保健品领域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教学讲义 ppt课件
目 录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述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基本原理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应用与展望 •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教学实践
01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概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进入体内后,其化学成分在血清中的 变化及其药效作用的科学。
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作者:代启良来源:《健康之友·下半月》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重点整理和分析了最近几年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情况,不仅涵盖了药物血清的制备和药物血清与疗效的关系,而且还包括血清药物化学在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中价值作用。
同时,还归纳出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在体外药效研究中优缺点,大胆提出了中药血清指纹图谱同微透析取样技术的联合使用,从而有效促进中药血清药理学和血清药物化学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理学;血清药物化学【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4-0288-011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的提出日本著名药理学家田代真一在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提出了血清药理学。
田代真一认为中药经口服吸收后,需要借助体内胃肠道菌群的代谢和排泄才能充分发挥重要治疗效果。
因此,中药和其他复方中存在的生物活性成分都属于中药经过人体生物转化后的产物。
当这些产物被人体吸收进入血液以后,将与血浆蛋白结合,顺着血液流向靶器官和组织。
所以,传统的体外药效学实验方法,一旦直接将中药水提液直接加入细胞反应体系和离体组织中,其药物生物活性和血清化学成分远不如静脉给药或整体口服药物疗效。
2 血清药理学研究2.1选择含药血清供体动物为了取得可靠的实验数据结果,避免和降低动物血清与人类血清在生物、理化等方面的不同,专家学者们需要选择与人类生物学特性非常接近的动物制备含药血清,从而更加真实地模拟人体内部环境。
现阶段,家兔和大鼠是常见的实验室动物。
在探索菝葜抗炎活性部位时,谢长等人发现健康动物是不能有效诠释病理状态下药物入血活性成分和活性成分代谢过程。
相关研究人员需要结合药效试验结果来进一步确定选择模型动物还是健康动物。
2.2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现代方式是在原处方用量基础上,增加3-20倍,根据目标成分,对患者连续给药5-7个半衰期。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讲解
二、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
• 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 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 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 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 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 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 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 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 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 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背景
•
中药具有几千年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是 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传统医学的精华,在中国乃至世 界人民的健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中 药及复方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 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 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 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 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 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 质量标准化研究 通过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 究确立被国际认可的有效成分,以此为指 标通过 HPLC,GC 等手段,建立国际标准 化的定性定量方法,从而使中药及复方质 量标准化。
• 复方配伍机理的阐明 中药复方的配伍从传统中医 理论方面解释为君、臣、佐、使。然而就一个确 立的复方而言各家说法不尽一致,君药如何确立 及各药的配伍意义等都存在各舒己见的现状,缺 乏客观的现代研究基础资料进行印证,给新药 (中药)研究带来了许多困扰。而中药血清药物 化学的成分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可在某种程度上解 决此问题。即应以血中主要移行成分的来源生药 确定为君药,其它药物根据血中移行量和活性来 确定。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进展发表时间:2019-12-30T14:02:53.85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6期作者:汤丽[导读] 血清的药理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摘要:血清的药理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察血清中的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
药理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关键,是中药质量控制的基础。
阐明中药药理活性物质的基础,寻找适合于复杂中药系统研究的方法,一直是中药及其化合物研究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药物只能通过血液循环起作用,因此研究过渡血液成分和传统药物的代谢产物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药物质;基础中药化学血清是传统的口服中药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口服后只有移行人血的成分才可能发挥药效,现代开采和综合分析技术的原型药物口服后血清中含有及其代谢产物的分析研究,通过这种方式,中药直接、快速、有效的成分物质基础,同时证明了中药的机制和辅助作用,加快和促进了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一、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和研究进展中药及化合物在我国中药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中药成分复杂,特别是中药复方未知的基础,非物质的物理常数,直接阻碍中药复方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和中药化学药物血清现场的确需要血液中为角色(胃肠道的直接作用和药物使用情况外,这种精神,通过研究传统或复方口服后吸收入血,动物的活性成分和间接、快速检测机制,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探明成分的传统,也值得为澄清作用机理、新陈代谢和草本植物和生物转化的化合物,以及随后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
直接口服人血消化道或食物成分或消化液后的中医消化酶和植物次生代谢物在体内分解代谢的血液被吸收或肝微粒体酶P450()的代谢活性代谢物或某些激素引起的生理物质,无论物质手段,多亏了绝大多数流向各组织、器官的血液病变的支架,发挥各自的作用。
因此,给药后血清是真正的“制剂”,血清成分是直接作用于中医体内的物质。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
以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清为样品,按传统 药物化学相同的研究方法,多种现代技术 综合应用,从血清中分离、鉴定移行成分, 研究血清中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 阐明体内直接作用物质代谢及体内动态的 领域称之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
三、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
给药样品成分分析 及品质评价 实验动物的选择 确定给药方案
•
目前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停留在 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所确定 的成分是否是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尚待商榷。 多数中药或复方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 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为主要药物的 主要成分或称其为指标成分,并无充分依 据证明其为有效成分。很多成分即使体外 有活性,体内却无明显的作用,或不能被 吸收,或经代谢后才能产生活性物质.如何 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 成为快速、准确的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 基础的有效途径。
• 中药给药方案的科学化 虽然中药现代化研究已 经开展多年,成分、药效研究已取得了很多的研 究成果,但尚不能确定中药的科学给药方案。中 药剂量不固定,不规范,给药间隔不清楚,给药 周期不稳定,各环节均凭经验掌握,随意性很大。 千篇一律的“早饭前,晚饭后”这一俗语即说明 此类问题。这类问题不解决,中医药很难达到疗 效稳定,很难实现规范化。通过中药及复方给药 后血中移行成分分析确定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 根据该移行成分的经时变化规律来建立中药及复 方科学给药方案,即根据血中移行成分的半衰期 确定给药间隔;通过生物利用度,分布容积,及有 效浓度确定给药剂量,加之整体代谢规律确立配 伍用药方案,从而使中药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 化,加入真正药物学行列。
二、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
• 中药中虽含有众多成分,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 成分才能产生作用,否则没有成为有效成分的可 能。传统中药多为口服给药,口服给药后药物成 分或经过消化道直接吸收入血;或经消化液、消 化酶及肠内菌群的作用分解成次生代谢产物被吸 收入血;或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成有活性的代谢产 物。无论经过上述何种途径,其有效物质必须以 血液为介质输送到靶点,从而产生作用。因而给 药后的血清才是真正起作用的“制剂”,血清中 含有的成分才是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精准诊断及方剂疗效精准评价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医证候精准诊断及方剂疗效精准评价王喜军;张爱华;孙晖;闫广利【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7(019)001【摘要】中医方证代谢组学(Chinmedomics)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兴学科,它整合了系统生物学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及技术,形成了鉴定证候生物标记物,建立方剂有效性评价体系,并发现药效物质基础的应用科学.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理论及方法有助于实现建立中国式精准医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研发的原始创新能力.【总页数】5页(P30-34)【作者】王喜军;张爱华;孙晖;闫广利【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研究中心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相关文献】1.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开心散干预老年痴呆症大鼠的效应物质动态分析 [J], 初航;卢盛文;孔玲;韩莹;韩金伟;刘志东;张爱华;王喜军2.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男仕口服液治疗肾阳虚证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J], 张爱华;刘琦;赵宏伟;孙晖;周小航;南洋;孔玲;关瑜;邹士玉3.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技术的六味地黄丸干预脑瘫大鼠模型研究 [J], 李秋菊;王萍;王美佳;康舒宇;张也;张爱华;王喜军4.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策略研究知柏地黄丸质量标志物 [J], 刘绍博;孙晖;卢盛文;张爱华;王慧;魏文峰;韩金润;王喜军5.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学术思想概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喜军教授团队介绍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单味中药及中药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摘要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成分研究及中药配伍药效对比研究、体外成分分析、药代动力学研究等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血清药物化学这一研究方法在中药基础成分及中药配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且提出了综合应用多元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配伍前后血清指纹图谱以及不同时间取血点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整体分析,同时结合血清药理学对入血成分与药效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将中药血清指纹图谱技术与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结合起来,深入的研究血清药物化学的思路。
关键词中药成分;中药配伍;血清药物化学1中药成分的研究中药研究的基本困难在于药效物质基础不明,因此对于其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过程等系列研究也就成了无的放矢;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直接造成中药不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导致我国中药出口率低、市场竞争力薄弱,已成为严重制约中药发展的“瓶颈”。
传统的中药化学的研究思路主要是利用色谱、光谱等技术,寻找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其结构、性质、组成,从而揭示中药作用物质基础,在中药的现代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卓越的成就。
但大多所谓“活性成分研究”,多半只是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在测定结构之后,再进行活性筛选,收效甚微,很少有人采用活性指导下的导向分离方法,因此那些含量甚微又难于分离的活性成分在分离途中可能丢失,且丢失了也难于察觉。
可见,传统中药研究方法停留在分步提取、药效追踪的体外水平,所确定的成分是否是药效的代表性成分尚待商榷。
多数中药现行质量标准中所谈及或测定的所谓“有效成分”多为主要药物的主要成分或指标成分,并无充分依据证明其为真正入血后的有效成分。
血清药物化学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上,它既吸收了前人的精华,也在方法上有所创新,另外从入血成分的全面分析的角度认识中药成分基础的,避免了体外化学成分研究的盲目性。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王喜军
【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年(卷),期】2002(004)002
【摘要】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总页数】4页(P1-4)
【作者】王喜军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
【相关文献】
1.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思路探索 [J], 冯瑜娟;邓翀;孟宪丽;张艺
2.血清药物化学应用于中药复方的研究现状 [J], 谭玉柱;黄君梅;杨国政;王道清;罗碧强;董小萍
3.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J], 李国霞;何嘉琪;
4.基于液质连用技术联合血清药物化学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况 [J], 何思
仪;郑惠婷;王淑美;王峰
5.中药复方安替威血清药物化学和抗SARS病毒试验研究 [J], 曹洪欣;王喜军;于友华;张宁;张华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
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进展
肖秋元;马超英
【期刊名称】《时珍国医国药》
【年(卷),期】2009(20)5
【摘要】血清药物化学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领域。
文章主要论述了近年来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并结合作者自己的思路,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总页数】2页(P1061-1062)
【关键词】血清药物化学;中药物质基础
【作者】肖秋元;马超英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03
【相关文献】
1.基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方法的逍遥散治疗黄褐斑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J], 张宁;李会娟;祁永华;陈巧云;王喜军
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及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进展 [J], 陈卓;潘明佳;邢雪飞;张艳军
3.基于液质连用技术联合血清药物化学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概况 [J], 何思仪;郑惠婷;王淑美;王峰
4.基于中药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 [J], 崔素
华; 梁枫; 张瑞; 黄维琳
5.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进展 [J], 代启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概况及其理论和方法拓展闫广利,孙晖,张爱华,韩莹,王萍,吴修红,孟祥才,王喜军*(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重点研究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是从中药/方剂口服给药后的血中移行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设计,其理念及方法符合中药整体作用模式,并体现了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转化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相互作用,现已成为公认并被普遍应用的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方式。
该文对以往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在进一步认识中药复方给药形式的特殊性及方证对应疗效的专属性基础上,提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新研究策略:以证候为切入点,以方剂为研究对象,在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阐明证候生物标记物的前提下,评价方剂整体效应,在有效的状态下,筛选与效应生物标记物高度关联的中药血清移行成分,发现并确定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通过整合系统生物学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扩展,将开启诠释中医药理论的新篇章。
[关键词]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药效物质基础;方剂;系统生物学;未来发展[收稿日期]2015-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173500,81373930,8147358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81202639,81302905)[通信作者]*王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及中医方证代谢组学,Tel /Fax :(0451)82110818,E-mail :xijunwangls @[作者简介]闫广利,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E-mail :gancaosuan@ Progress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further development of its theory and methodYAN Guang-li ,SUN Hui ,ZHANG Ai-hua ,HAN Ying ,WANG Ping ,WU Xiu-hong ,MENG Xiang-cai ,WANG Xi-jun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Heilongjiang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designed to screen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from the constituents absorbed into the blood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The theory and method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ffect char-acteristics of TCMs ,and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drugs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researching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of TCMs which has been recognized and used widely.In the paper ,the previous research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ere review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further validity of the special administration form of the TCM for-mula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perty to TCM syndrome ,the new strategy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integrating the metabonomics technologies was put forward.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we take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s of TCM syndrome as a research starting point ,tak-ing TCM formula as object ,using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of syndromes or diseas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formula and screen the compounds of TCMs in serum which a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metabolic biomarkers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by further bio-logical validation to finally confirm the efficacy material basis of TCMs.Integrating with the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i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CM will further develop ,and open a new chapter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ory of TCM.[Key words ]serum pharmaco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fficacy material base ;formula ;systems biology ;future developmentdoi :10.4268/cjcmm20151715·6043·中药是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天然药物,具有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方剂配伍等独特的药物理论。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解析中药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其独特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中医药学的关键科学问题[1]。
中药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巨系统[2],传统的药效追踪分离及活性成分筛选的天然药物化学方法繁琐费时,虽然从中药中成功发现了一批确有疗效的活性成分,诸如抗疟新药青蒿素[3]、治疗老年痴呆病的石杉碱甲[4]、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川芎嗪[5]等,但此方法是一条以发现新化合物和活性成分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模式,而不能体现中药多成分协同作用发挥整体生物效应的特点,所获得的“活性成分”对于诠释中药的作用模式及特点仍十分有限。
根据现代药物学理论,中药发挥功效的前提应该是其活性成分能够被吸收进入血液(个别直接作用肠道的药物除外),进而被输送到作用靶点,然而这个过程涉及肠道菌群代谢、肝药酶代谢、跨膜转运吸收等生物过程,而且期间存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中药真正发挥功效的活性成分与其所含的固有成分往往不同,只有从血中发现直接作用的活性物质及追朔前体化合物才能真正阐明表达中药临床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
基于此,20世纪90年代初,王喜军教授经过大量实践,率先提出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理论及研究内容,并将其内涵定义为:以经典的药物化学研究手段和方法为基础,运用现代分离技术及多维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或表征口服中药后人/动物血清中移行成分,阐明其活性与中药传统药效相关性,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并研究其体内过程的应用科学[6-7]。
该理论及方法体现了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吸收、代谢)和药物之间在体内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为解析方剂配伍规律、阐释中药药理学特性及创新药物设计等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方法[8-10]。
1研究概况1.1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根本任务是解析中药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所含成分虽然复杂,但只有被吸收入血的成分才能发挥作用,这些成分包括中药所含成分的原形成分和代谢产物;通过分析中药口服给药后血液中的成分,确定中药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是快速、准确地研究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
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早期主要是应用HPLC-DAD技术和柱色谱制备技术对中药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和鉴定[11]。
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堪称是早期中药血清药物化学应用的典范。
首先利用HPLC-DAD技术对六味地黄丸及口服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析,建立含药血清HPLC-DAD指纹图谱,并通过与体外样品指纹图谱、空白血清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确定7个原形入血成分和4个代谢产物[12-13]。
为对血中移行成分进行鉴定,以建立的含药血清指纹图谱为导向从药材中靶向分离制备原形入血成分;收集足量给药大鼠的尿液,从中靶向分离制备代谢产物,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技术进行准确结构鉴定[14]。
随着液质联用技术,特别是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引入,中药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能力和鉴定速度得到迅速提升[15-16],促进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普及和深化。
作者首先利用UPLC-Q/TOF-MS技术分析了茵陈蒿汤化学成分及灌胃给予大鼠后的血中移行成分,根据精确质量匹配和二级质谱解析共鉴定了21个血中移行成分[17],进一步经体内经时变化规律分析,优选出具有良好体内行为的药动学标志成分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京尼平苷和大黄酸[18]。
随后利用UPLC-Q/TOF-MS技术对茵陈四逆汤[19]、生脉散[20]、温心方[21]、开心散[22]、芍药甘草汤[23]、双黄连方[24]、知柏地黄丸[25]、酸枣仁汤[26]等中药方剂的血中移行成分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这些方剂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
国内很多学者也利用LC-MS技术进行了大量中药及复方的血中移行成分分析,例如黄连解毒汤[27]、麝香保心丸[28]、葛根芩连汤[29]、四逆汤[30]、少腹逐瘀汤[31]、四逆散[32]等中药方剂以及复方丹参片[33]、仙灵骨葆胶囊[34]等中成药,使从中药口服后被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中筛选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