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合集下载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文物保存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和记忆。

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文物面临着腐蚀、退色、变形等问题,导致它们的保存和传承受到威胁。

对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日益增强。

馆藏文物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保存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同的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并不相同,光照、温湿度和空气质量等因素都会对文物的保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馆藏文物,有必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只有在深入了解环境因素的作用机制和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确保馆藏文物的长久保存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文物保存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馆藏文物面临着严峻的保存挑战。

研究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只有明确了这些环境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馆藏文物的长期保存和传承。

通过探讨预防性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文物受到的损害和腐蚀,延长文物的寿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只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性保护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文物保存过程中的风险和危害。

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探讨预防性保护措施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这不仅可以加强对文物保存工作的认识,提高文物保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还可以为未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中,我们将采取多种途径来探讨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我们将对各类文物保存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调研和分析,包括光照、温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等因素,以了解它们对文物保存的具体影响。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馆藏文物保存是博物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而文物保存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存的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文物保存质量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紫外线、空气质量等诸多因素,它们对文物材料和结构的破坏程度以及保存状况均具有直接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文物保存意识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环境因素对文物保存的重要性,因此也开始重视对馆藏文物的环境进行保护和调控。

文物保存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环境因素所带来的挑战,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人们努力寻求更好的方式来保护馆藏文物。

本文将围绕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展开分析,探讨温度、湿度、光照、紫外线、空气质量等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预防性保护的探讨,以期为馆藏文物的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通过分析温度和湿度、光照和紫外线、空气质量等因素对文物保存的影响,旨在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文物保存环境的理解,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提高,保护和传承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分析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分析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包括温度和湿度、光照和紫外线、以及空气质量。

首先是温度和湿度。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过高的温度会导致文物膨胀变形,过低的温度则容易导致文物脆性增加。

而湿度过高则容易引发霉菌滋生,过低的湿度则可能导致文物干裂。

控制好保存环境内的温湿度是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是光照和紫外线。

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使文物色彩褪色,甚至出现裂纹。

紫外线更是文物的天敌,会直接破坏文物表面的有机物质,导致不可逆的破坏。

需要避免文物直接暴露在强光下,可以通过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紫外线过滤器来保护文物。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馆藏文物是博物馆宝贵的财富,然而它们受到保管环境、灰尘、风化、化学物质、时间等多种影响,要求博物馆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性保护措施,以保证其保存状况。

本文将介绍馆藏文物保管中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性保护措施。

一、馆藏文物的影响因素1.保管环境气候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关键因素。

博物馆内的气候应该控制在温度与相对湿度均匀、恒定、适宜的范围内,以保证文物不会收缩或膨胀。

干燥的环境会使文物变脆,而潮湿会使纸张和纺织品失去力量和耐久性。

相对湿度过高还容易使文物面临霉菌和昆虫的侵害。

2.灰尘尘埃可以让文物表面变得模糊不清,同时还可能在文物表面形成一个微型氧气传感器。

含有许多化学物质的尘埃会促进文物的衰退和劣化。

因此,确保博物馆干净整洁,经常清洁展示柜的内部和外部,定期清扫地面和通风,以降低尘埃对文物的影响。

3.风化自然环境中的紫外线、酸雨、海水等广泛存在的环境因素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紫外线会导致文物颜色的变浅,酸雨会腐蚀石头和金属,海水会腐蚀金属和盐类晶体。

4.化学物质各种化学物质都可能对馆藏文物造成损害。

例如,二氧化硫可以对纺织品和石头造成损害,过氧化氢可以影响金属和纸张。

5.时间时间是导致馆藏文物腐烂、劣化和损坏的最终因素。

年份越长的文物所面临的飞蛾、霉菌、蛆等食害问题就越大。

时间也会导致文物的色彩、形状和物理性质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最终会造成主要损坏。

二、预防性保护措施控制博物馆的相对湿度和温度是文物预防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保证博物馆内的相对湿度为50%至55%,温度为18°C至22°C之间。

在更改相对湿度和温度前,必须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在纪录和数据管理系统中记载所有的调整。

首要措施是保证室内环境干净整洁。

确定博物馆的排风设备、空调设备和过滤器是否有效。

如果有需要,可以通过安装特殊过滤器等方式来限制博物馆内部的尘埃,避免其对文物的影响。

博物馆必须识别和控制对文物有害的化学物质。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

4.热电偶温度计
缺点
1测量准确度难以超过0.2℃2必须有参考端,而且温度要保持恒定3高温 或长期使用时,因受被测介质影响或气氛腐蚀作用(如氧化)而易发生劣 化
5.红外线测温仪
缺点
测量精度不高
原理
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 出红外线,且物体内分子和原子运动愈剧烈, 辐射的能量愈大,反之愈小普朗克定律:温 度、波长和能量存在一定关系
温度
1.平衡状态
01
热力学 系统
02
平衡状 态
热力学系统
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1.绝热系统2.封闭系统3.孤立系统
系统的组成成分
单元系统 一种化学成分组成
多元系统 多种化学成分组成
各部分的宏观性质
单相系统 均匀系统
复相系统 非均匀系统
热力学系统
选择用于研究的
1.孤立系统2.单元系统3.单相系统
平衡状态
成各种形状4、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间短、功率小,适用于远距离的测量与控 制5、价格低廉、化学稳定性好
原理
热电效应/塞贝尔效应
两端温差与电势差有关
4.热电偶温度计
优点
1结构简单、制作方便、价格便宜2对温度的测量、控制,温度信号的放 大、变换等都很方便3范围宽、性能稳定、复现性好4温度计探头体积小、 响应时间短
结果
01
压力迫使石质的裂隙加宽、加 深
0 2 融化凝固反复,多孔材质文物最终崩 裂成碎块
5.可溶盐的溶解与结晶
机理
文物表面,因为温度的变化,导致 可溶盐进行反复的溶解与结晶
结晶伴有体积膨胀,膨胀在文物表 面的多孔框架间产生压力,溶解时
压力消失 与溶液的表面蒸气压有关,造成可 溶盐溶解与结晶对文物产生损害最

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与文物材料分析研究、文物修复技术 之

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与文物材料分析研究、文物修复技术 之

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与文物材料分析研究、文物修复技术之文物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一旦文物遭到破坏,修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般来说,存放文物的环境以小空间为主,比如展示柜、收纳盒等。

但由于环境参数和环境中有毒气体的统计显著特征,以及文物质量的明显差异,一些保存过程容易受到周围空气中各种因素造成的不利现象,如虫害、霉菌、腐蚀等。

严重时还会造成文物损毁,最终导致历史文献资源的重大损失,对{如前所述,博物馆等相关文保单位有必要重视各类文物资源的保护。

保护文物,要以预防为主的保护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充分结合文物特点,科学调整和保存当前正常环境的数据参数,达到营造稳定安全局面的目的,为大幅延长文物寿命奠定基础,不断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

文物环境对文化保护的影响(一)室内湿度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湿度是会对纸质材料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之一。

一旦湿度偏高,收藏材料中一些吸湿性较高的文物就会吸水过度,导致纸纤维膨胀、弯曲、变形,在高湿度环境下非常容易发生霉变和虫蛀。

但是对于一些已经被害虫吃掉的珍贵材料,修复基本上很难实现,文物也会损失很多。

此外,当湿度处于波动状态时,还会导致纸纤维难以应对储存环境,进而引发纸纤维湿胀干缩等现象,导致文物收藏寿命逐渐缩短。

(二)外界温度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在文物液体分子相互转化的情况下,加上一些化学作用的发生,温度是导致此时文物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

在高温条件下,纤维文物的老化过程会不断加快,会进一步加快化学浆的降解速度,同时会显著促进纸质植物纤维的变化,最终显著降低文物的强度。

在上下波动的恒温下,比如空调状态的快速切换和常温现象,两种温度的快速切换可能会诱发不同风格之间的水结冰现象,导致文物的腐烂。

(三)雾霾污染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基于对我国部分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的长期分析,雾霾污染对精品文物的影响难以避免。

具体影响如下:周围空气中的物理因素和纸质文物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最终导致博物馆展览文物脱落、破碎的现象,空气中二氧化氮的存在,可能会对文物的金属骨架造成严重的腐蚀,同时会使纺织制品和纸质材料脆化、破损,而文物交流中的一些绘画、彩塑等作品则暴露在空气中。

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探讨

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探讨

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探讨博物馆是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因此文物保护工作在博物馆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保存性。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是指对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文物的保存。

文物保存的环境应该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出现大幅度变化。

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50%左右,光照控制在较弱的情况下,避免暴露于强烈的阳光下,空气质量也需要控制在符合标准的范围内。

二、文物运输和搬运的规范化文物在博物馆之间运输时往往需要经过长途跋涉,需要采取专业的运输工具和方案,保证文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在搬运过程中也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如佩戴适宜的防护用品、使用特制的运输箱、采取专业的搬运工具等。

三、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在文物的保护和修复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的处理。

首先需要了解到文物的具体情况,包括其材质、历史背景、受损情况等方面,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文物的修复需要遵循最小干扰原则,尽量保持文物的原汁原味。

四、文物保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博物馆建立文物保管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制订完善的制度有利于规范文物的使用和保管,彻底解决文物流失、毁损等问题。

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人员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都能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五、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文物的安全,如安装监控摄像头、定期检查文物保管区域、采取科学的安保策略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防范文物被盗和被破坏等情况的发生。

总之,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技术,才能做好博物馆文物的保护工作。

在日常的管理中,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确保文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初步评估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初步评估

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初步评估文物保存环境对于文物的长久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内蒙古地区重要的文化宝库,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对其保存环境进行评估是一项基础且关键的工作。

内蒙古博物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昼夜温差较大,且降水相对较少。

这样的气候条件对文物保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例如,温度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文物材质的热胀冷缩,从而引发文物的损坏;干燥的空气则可能使一些有机材质的文物失去水分,变得脆弱易损。

在博物院内部,展厅和库房的温湿度控制是文物保存环境的重要方面。

通过实地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部分展厅在夏季高温时段,温度有时会超过适宜文物保存的范围。

而在冬季供暖期,由于室内外温差大,部分库房的湿度又会偏低。

此外,光照条件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过强的光线可能会对一些对光敏感的文物,如书画、纺织品等造成褪色和老化。

空气质量同样不容忽视。

内蒙古地区风沙较大,空气中的灰尘含量相对较高。

如果博物院的通风过滤系统不够完善,灰尘可能会进入展厅和库房,沉积在文物表面,不仅影响文物的外观,还可能对文物造成细微的磨损。

而且,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也可能对文物产生化学腐蚀作用。

文物保存的微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展柜的密封性不够好,可能导致外界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增大;存放文物的展架和橱柜材质选择不当,可能释放出有害气体。

此外,在文物的陈列和存放方式上,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一些文物的摆放位置不利于观赏和保护,可能会增加文物受损的风险。

为了改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进一步优化温湿度控制系统。

增加温湿度监测点,确保对各个区域的环境参数有更精确的掌握。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空调和加湿除湿设备,使温湿度始终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其次,加强对光照的管理。

采用合适的照明设备和遮光措施,减少光线对文物的损害。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要求

根据研究总结,各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指标如表:
表文物存放环境的基本要求一览表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文物存放环境分两大类,即无机质类文物和有机质类文物。

无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 30—55%,光照度:150—300 Lux,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灰尘、无酸性气体。

有机质类文物的存放环境总体为:温度:14—20℃,相对湿度 50—60%,光照度:50Lux,无紫外线,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性气体,防尘、防虫、防霉。

由于无机质文物与有机质文物的存放环境要求不同,在考古工地条件许可的前提下,文物临时库房应该是两间房屋以上,将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分开放置,同时分别进行不同指标的调节与控制。

如果条件不许可,只能有一间文物库房,就要根据当地主要环境特征来确定临时库房的执行指标。

如果当地主要环境适合有机质类文物保存,就将有机质类文物保存环境作为临时库房的主要环境。

把无机质文物放入文物柜或文物箱内,进行小环境控制,反之亦然。

如果出土的大宗文物是归属某一类文物,就根据该类文物的需要制定临时库房主体环境标准。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发展与现状我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有着非常浓郁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这几千年的沉淀中,积攒下来了数不尽的历史文物。

这些文物的绝大部分都被博物馆收藏保护。

这些文物凝聚了其历史时期的智慧结晶,它们的意义不仅在于本身的不可复制,还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使这些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

标签: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一、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定义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所代表的是博物馆、纪念馆、储藏柜等的室内环境,空间内的各种条件都属于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用于保存文物。

保存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气体辐射等因素极大地影响着文物保存的时长。

只有有效地管控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将影响文物保存时长的因素控制在一个可控的安全范围内,为馆藏文物营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以实现馆藏文物长久保存的目的。

二、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一)馆藏文物的发展现状经过“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项目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下的馆藏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中,有50%以上的馆藏文物存在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病害,其中重度腐蚀及以上的馆藏文物占接近17%。

尤其是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的文物,如纺织品、纸质、竹制木制漆器等,中度以上病害发生率占半数以上。

馆藏文物中的金属文物,中度腐蚀比例接近43%,重度腐蚀及以上达16.6%。

文物腐蚀损失现象不断加重,这也是当下的大多数博物馆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影响是博物馆藏品损害的主要因素。

主要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因素的交替作用导致文物材质劣化。

我国博物馆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足,文物保护技术措施不够发达等,对于博物馆内部的文物存储环境改善研究工作应该给予关注。

(二)影响馆内文物保存的因素1.光辐射对文物保存的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光辐射是指照明系统所产生的光照度和紫外线产生的辐射。

光是一种能量,光的照射会起文物材质的光化学反应,使文物材料老化或变色,尤其是纺织品、纸质等有机质地文物以及彩绘器等对光敏感的文物。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浅论博物馆展厅文物保存环境及调控措施

【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

由博物馆的定义可知,博物馆是以其馆藏为基础,以向公众展示为第一要义。

由此可见,博物馆馆藏是博物馆的立身之本,也是其开展各项教育、研究与欣赏活动的基础。

对博物馆而言,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文物的保存环境为第一要义。

但事实上,许多珍贵文物的保存状况令人堪忧。

仅从2002年至2005年国家文物局历时三年进行的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害情况调查结果来看,全国2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文物多达230万件,占馆藏文物总量的16.5%。

一般认为,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影响因子有温度、湿度、光照及紫外辐射、空气污染物、自然性灾害(如地震)等,这些因子在展陈或者保存过程中经常接触到文物,从而对其产生损害。

1 博物馆环境影响因子对大多数有机材质文物而言,温度变化能导致其出现热胀冷缩现象,湿度变化也会导致其发生湿胀干缩现象,这些文物包括纸张、木质品、漆器、纺织品、皮革等种类。

湿度的较大变化还会造成发掘出土的多孔材质文物内的可溶盐溶解或结晶,长时间会造成该类文物表面出现苏粉、粉化现象,这些文物主要指陶器、壁画类文物。

实际上,无论是金属、非金属无机物,还是有机物质,都有可能受湿度的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而发生破坏作用。

湿度参与各种文物材质的化学腐蚀,这些化学作用会导致金属文物产生青铜病、铁腐蚀、银腐蚀,还会导致染料褪色等;湿度的变化还会引发不同材质的文物发生物理形变;最重要的是,高湿环境也是虫霉滋生的必要条件。

光可以引起文物材料老化,光辐射能导致染料褪色、丝织品降解,光辐射对文物尤其是有机质文物的安全保存影响极大。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空气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颗粒物也会对文物的保存产生较大影响。

如空气中的酸性气体、氧化性气体、甲醛以及挥发性有机酸等对各类材质文物都有较严重的腐蚀作用。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而失去原有的价值 。自然因素导致文物逐渐损毁、 衰亡这 而且湿度忽高忽低也会引起纤维湿胀干缩 ,大大缩短藏

问题 ,已经成为文物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首要 品寿命 。相 比较而言, 湿度变化对文物造成的伤害远大于
温度 的影 响 。
问题 , 所 以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变得极其重要。


2 0 1 4年 第 2期 总第 2 6 7期
绸2吻 . , T H E S I L K R 0 A D
文博工作 。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 因素与保护对策
杨 博
( 西北师 范大学 历 史文化 学院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
[ 摘要】 作 为文 物典 藏 、 陈列 和研究 机构 , 博 物馆 要重 视 和加 强对 文 物 的保 护 工作 , 尤 其对 环 境 因素应 该 着重 考 虑 。本 文 从 导致 文物 品质 劣化 的几 种环 境 因素入 手 , 讨论 影响 馆藏 文物 的环 境 因素与 调控 方法 以及 在包 装 和运输 中的保护 方法 。 [ 关键 词 ] 文 物保 护 ; 馆藏 文物 ; 环境 因素
[ 中 图分类 号 】 G 2 6 4 . 3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3 1 1 5 ( 2 0 1 4 ) 0 2 — 0 0 6 9 — 0 2
文物是一个 国家和民族长久积淀的文化瑰宝 ,具有 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 文化价值 、 科学价值 。出于保护及
藏 品 尤甚 。 光化 学反 应致 害 文物 的机理 主要 是 化学 变 质反 应 , 由
蚀矿化, 有色材料变色 、 褪色 ; 灰尘与微生物的传播有密切
联系 , 微生 物会 造成霉 变和虫 蛀 , 从而损 伤文 物 。

文物保护的环境控制和保护材料

文物保护的环境控制和保护材料

文物保护的环境控制和保护材料文物的保护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需要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还需要对文物所处的环境进行控制。

环境控制可以确保文物在理想的条件下保存,而保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则可以有效延长文物的寿命。

本文将探讨文物保护中环境控制和保护材料的相关问题。

一、环境控制保持稳定的温湿度是文物保护中最基本的环境控制要求之一。

温湿度的变化会导致文物的膨胀和收缩,进而引发开裂、变形等损坏。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文物保护机构通常会使用恒温恒湿的系统进行环境控制。

这种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和材质设定适当的温湿度范围,确保文物处于最佳保存状态。

除了温湿度的控制,光线也是需要被考虑的因素。

强烈的光线会导致文物表面颜色的变化或者退色,同时还会引发光化学反应,损害文物的结构。

因此,在展览场馆或者储藏设施中,需要采取措施,例如使用特殊玻璃过滤掉紫外线和红外线,减少光线对文物的影响。

此外,空气污染也是文物保护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空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会与文物表面的湿气发生反应,形成酸性物质,对文物造成腐蚀和损害。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对文物的影响,文物保护机构会采取通风换气、使用过滤设备等方法,保持空气的清洁。

二、保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合适的保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文物的损伤和老化。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保护材料及其适用范围:1. 酸性纸张和纸浆:用于包裹和填充文物,具有良好的酸碱平衡,能够保持文物周围环境的稳定。

2. 塑料薄膜:用于文物的包装,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空气和湿气对文物的侵蚀,同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透明度。

3. 防腐剂:通常用于木质文物的保护,能够抵御真菌、昆虫等生物的侵害,延长木质文物的寿命。

4. 反射层:用于镜面文物的保护,能够减少光线的直接照射,防止文物表面的氧化和褪色。

5. 降解酶抑制剂:适用于纺织品和纸质文物的保护,能够抑制酶的活性,减缓材料的老化过程。

选择合适的保护材料需要考虑文物的材质、年代和保存状态等因素。

试论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

试论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

试论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摘要:文物是我国重要的历史遗产,通过考古对文物的挖掘和探索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社会的文化。

在文物考古过程中环境因素中的酸雨、水污染以及光化反应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对文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考古活动进行中环境也会因此而产生变化。

提升文物保护和考古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环境因素;文物;考古;环境保护一、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探究历史文物历经多年都是在地下的环境当中存放的,但是近些年由于人们寻求经济发展而对大自然进行过度的资源利用和开采,很多的污染物质进入到大气、水源、土壤当中。

而这些环境因素对考古文物有很大的影响,水源、大气的污染虽是无形的,但是危害却很大,不仅对已经挖掘出来的文物有不良的影响,对还没有挖掘的历史文物来说潜在的危害更大,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很容易对文物造成破坏,损坏文物表面。

下面将对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1.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对文物的影响大气环境中的污染主要是人们工业生产、尾气排放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污染气体,这些污染物质进入到大气层中造成了污染,而这些污染气体与大气环境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形成具有腐蚀性的酸雨。

酸雨是近些年主要的污染现象,具有较强的腐蚀性,酸雨落到地面的物质表面就会出现严重的腐蚀现象,这是由于酸雨当中含有硫酸、硝酸等强腐蚀的化学元素,酸雨一旦沾染文物的表面,文物就会出现腐烂的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果酸雨落在古建筑的表面就会侵蚀建筑物结构,建筑物的墙体厚度会逐渐变小。

而且酸雨的渗透力比较大,落到地面上后会逐渐渗入到地下,会对地下还未挖掘的文物造成伤害,尤其是地下环境当中的铁质文物。

2.水环境中的污染源对文物的影响关于水环境中的污染源对文物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水环境的污染源具有流动性而且扩散的范围比较大,扩散的速度也比较快。

人类生产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污水,污水流入环境中就会扩散到周围的水源当中,水环境中的污染元素主要有酸、碱以及有机污染物质等。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推荐]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推荐]

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推荐]第一篇:谈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推荐]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物的形式保留了丰富的信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了研究和利用其中蕴藏的信息资源,必须保存好文物的物质形态。

然而,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性及其内部不停运动的普遍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衰败、损坏甚至消失的倾向,即文物的自然损坏,其实质是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发生物理作用或者化学作用,使文物日益改变其本来的形态和组分,危害文物的长期保存。

文物保存环境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就是环境与文物保存之间的关系,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机理,并找到适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最终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

文物保存环境,可以理解为以文物为中心的周围环境因素的总和。

具体到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或称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主要包括博物馆室内的空气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和有害生物等因素。

博物馆不利环境因素对文物的作用一般进行缓慢,但日积月累,其破坏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博物馆各种环境因素与文物材料作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影响。

空气温湿度温度和湿度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最基本、最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它们是直接影响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的两个基本因素。

1.1温度通常,博物馆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单一因素对文物材料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由于环境中同时存在着光照、各种气体等因素,当文物材料受到它们联合作用而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时,温度在后续反应中具有加速化学发应的作用。

根据范特霍夫(Van’t Hoff)近似规则,对一般反应,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4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温度变化会引起相对湿度的变化,从而对文物产生影响。

1.2湿度与温度相比,博物馆相对湿度对文物的影响更大。

相对湿度的变化对大部分馆藏文物保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湿度对有机材料文物的影响:有机材料文物的共性就是其内部含有一定的水分,当外界空气湿度较高时,它们吸收水分,引起水解、增重、体积膨胀等变化。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四、计划课时:36课时五、学分:2学分六、任课教师:杨璐七、课程简介: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

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一、文物保护的意义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三、原真性原则四、最小干预原则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1. 平衡状态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3. 热力学第零定律二、温度的定义第二节温标一、热力学温标二、摄氏温标三、华氏温标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二、冰冻风化三、线性膨胀系数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五、玻璃化转变温度六、相变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第四节环境温度的测量一、环境温度测量的理论依据二、玻璃液体温度计三、双金属温度计四、电阻温度计五、半导体温度计六、红外测温仪第五节环境温度的控制一、环境温度控制的传导方式二、建筑体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1.屋顶的形态2. 屋顶的结构3. 侧墙的结构与功能4. 隔热材料的使用5. 色彩的影响三、常用的环境控制手段1. 过渡间的设立2. 风帘的使用3. 中央空调的维护与使用4. 其他温度调控手段思考题:一、博物馆通过哪些方法来缓解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对室内的影响。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作者:何将军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7年第7期1 引言能够对馆藏文物产生重要影响的莫过于环境因素,如过于潮湿的空气、受到污染的空气、光线的辐射作用等,这些细微而不显著的因素在漫长的时间中会对纸质产生腐蚀作用,导致文物逐渐出现损毁、败亡的现象,最后致使文物价值丧失。

本文将从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光化学反应、空气污染物等多方面入手,分析其中的环境影响因素。

2 馆藏文物在存放的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2.1 空气湿度对馆藏文物产生的影响湿度对于纸质材料的影响最为明显,当空气的湿度偏高时,馆藏资料中吸湿性较高的文物会因为吸收水分过多而膨胀,造成纸质纤维出现弯曲、变形、断裂等现象,而且潮湿的环境最适合益菌的生存和生长[1],极易导致有机质文物出现霉变生虫现象,而被害虫啃噬后的资料将无法复原,造成极大的文物损失;忽高忽低的湿度也会引起纸质纤维的不适应性,引起纤维出现湿胀和干缩的现象,缩短文物的馆藏寿命。

2.2 空气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空气温度对馆藏文物的影响是指通过文物分子之间的相互转变和一定的化学反应而导致文物状态出现变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温度过高时,加速纤维质地文物的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化学纸浆的分解速度,促使纸质木质素变化速度加快,降低文物的强度;而温度的忽高忽低,如冷气状态和平常温度状态切换过快,而其切换的次数过于频繁,会引起不同纸质材料之间的热胀冷缩现象,致使文物衰变。

2.3 空气污染对馆藏文物的影响基于当前我国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想要避免空气污染对馆藏文物的影响是较难的。

空气污染物对馆藏文物的影响主要是指空气中的化学因素与纸质文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文物出现纸质脱落、断裂、衰变的现象,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可以腐蚀文物的金属框架,致使纺织品和纸质材料脆化、破碎,使绘画作品和彩塑作品出现退色、变色现象等;酸雨会腐蚀博物馆的外部建筑和摆放于外部空间的各种石刻作用和雕塑作品等;硫化氢会腐蚀银质品,使其失去光泽;空气中的灰尘与微生物等使得文物蒙尘,也容易使得微生物停留于文物中导致霉变或者虫蛀现象,损伤文物。

文物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如何控制

文物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如何控制

文物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如何控制文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价值。

然而,文物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导致文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从而损害其完整性和稳定性。

因此,控制文物保护中的环境因素至关重要。

温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

例如,高温可能加速文物材料的老化和劣化,使纸张、木材等有机材料变脆、干裂;低温则可能导致文物内部产生应力,引发开裂等问题。

对于大多数文物来说,适宜的保存温度通常在 18 至 25 摄氏度之间。

为了控制温度,文物库房和展厅可以采用空调系统进行调节。

同时,还需要注意温度的均匀分布,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

湿度对文物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湿度过高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导致文物发霉、腐烂;而湿度过低则会使文物失水干裂。

不同类型的文物对湿度的要求也有所差异。

例如,书画、古籍等纸质文物适宜的相对湿度在 50%至 60%之间,而金属文物则相对要求较低的湿度。

为了控制湿度,可以使用加湿器、除湿机等设备,同时结合通风系统来调节室内的湿度水平。

此外,还可以采用密封展柜、放置干燥剂等方法来局部控制文物周围的湿度。

光照是另一个需要严格控制的环境因素。

强烈的光照,尤其是紫外线,会使文物的颜色褪色、材料老化。

例如,纺织品、书画等文物在长期光照下会变得暗淡无光。

因此,在文物展示区域,应尽量减少自然光的直接照射,采用低紫外线的人工光源,并控制光照强度和时间。

对于特别敏感的文物,可以使用遮光设施或在暗处保存。

空气污染也是文物保护的一大威胁。

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等,会与文物表面发生化学反应,造成腐蚀和损害。

此外,灰尘颗粒会附着在文物表面,不仅影响外观,还可能在吸湿后产生酸性物质。

为了减少空气污染的影响,文物保存环境应保持清洁,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定期对文物进行清洁和保养。

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全文)

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全文)

浅谈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及文物考古环境保护问题[ [ 一、引言文物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所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不同的文物则能体现不同时期的社会状态、社会关系、社会活动,为人们还原当时的历史真实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研究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社会背景及发生原因提供依据;为正视历史,揭示人类社会进展的规律,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展,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环境因素成为文物损坏的重要因素,文物考古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引起考古界的关注,文物与环境互相依存,不可缺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保护文物考古环境意识从无到有,标志着文物保护工作的又一里程碑。

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人们对文物环境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入,文物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文物环境的研究已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主要组成部分。

而进一步研究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工作及普及全社会各界的文物环境保护意识成为目前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环境包括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文物环境亦然,既包括其存在的有形环境,也包括自然界中的无形的大气环境和不定形的水环境。

而近年来由于种种人为原因,环境污染日趋严峻,大气和水质污染对文物古迹是一种潜在的、持续的破坏因素。

1、大气污染对文物的影响。

大气污染对文物的损坏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酸雨的腐蚀。

人们在生活中向大气层任意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与大气中的一些杂质发生化学或者是物理反应从而形成酸雨。

酸雨中含有硫酸和硝酸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加快对地表文物的侵蚀,破坏极大,损失难以挽回。

酸雨不仅对地上的、地表的文物有损害作用,对地下的文物也有损害。

酸雨降落在地上,渗到地下从而改变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存放在地下的文物,如青铜器等。

2、水污染对文物的影响。

受到污染的水质渗到地下,大多含有酸、碱、有机污染物,不仅影响地下的文物的开采,同时对文物的贮藏环境影响重大,减少其存在的寿命,如陶制品、墓葬、化石等。

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

第32卷第2期2020年4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CcV32,Nc.2Apr,2020文章编号:1005-1538(2020)02-0095-08文物的赋存环境及其预防性保护问题汪怡珂J,罗昔联",陈思宇I,2,夏寅I",马涛J顾兆林I,2(1.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49;2.陕西省能源环境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49;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西安710611;4.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摘要: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史、科学、社会及经济价值的文物。

本研究尝试综述了从文物与其赋存环境关系的角度,将文物赋存环境分为全曝露自然环境、半曝露自然环境及人工营造环境,通过分析赋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探讨文物赋存环境的转化过程,提出不同环境条件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问题。

关键词: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博物馆;文物保护规划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0引言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高度。

文物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们创造的或与创造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遗存,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发展的见证[1]+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拥有为数众多的具有历、科学、社会价的物+在长期不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光、灰尘、虫、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文物的原本形态和组分产生渐变,发生文物病害。

尤其是在多种环境要素复合作用于文物时,相较于单一因素对于文物的影响效果增强,危害性更强[2]。

突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也会危及文物本体,造成重大损失[3]。

稳定、适宜的文物赋存环境能够有效地保护文物,保持文物原貌,这也是展开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基础工作+由于文物种类和数量众多,需要从文物的质地、用途、器形、级别、国别、民族、来源、通称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和考虑,要认真、细致、科学、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一、课程名称:文物保存环境概论
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二年级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杨璐
七、课程简介:
文物保存环境是文物保护的基础,是大多数文物常见病变产生的主要诱因,因此该方面的研究也是预防文物产生病变或控制文物病变发展的主要手段。

本课程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中温度、湿度、光辐射、空气污染物等因素的介绍,使学生系统了解文物保存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各种材质文物的作用方式及其调控技术及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及实地考察使学生了解保存环境对文物安全展陈及存放的重要影响,熟悉文物保存环境因素的监测手段,掌握文物保存环境的调控技术,为学习文物保护其他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八、参考教材:杨璐,黄建华. 文物保存环境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九、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2课时)
第一节文物保护的意义、研究方法及原则
一、文物保护的意义
二、常用的文物保护方法
三、原真性原则
四、最小干预原则
五、两大原则规范下的文物保护方法
第二节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文物保存环境的研究内容
二、文物保存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三、调控文物保存环境的意义
第三节文物保存环境实例分析
思考题:一、文物保护中的宪章和宣言都是做什么用的。

二、保存环境对文物都会产生哪些影响。

第二章温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温度的定义及温标;
(2)理解温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温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温度的调控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温度的调控方法;
难点:过渡间控温的原理及隐藏式设计。

第一节温度的定义
一、温度定义的理论基础
1. 平衡状态
2.物质的微观模型及布朗运动
3. 热力学第零定律
二、温度的定义
第二节温标
一、热力学温标
二、摄氏温标
三、华氏温标
第三节环境温度因素对文物的影响
一、阿仑尼乌斯经验公式
二、冰冻风化
三、线性膨胀系数
四、可溶于溶解与结晶
五、玻璃化转变温度
六、相变
七、温度引起的湿度变化
第四节环境温度的测量
一、环境温度测量的理论依据
二、玻璃液体温度计
三、双金属温度计
四、电阻温度计
五、半导体温度计
六、红外测温仪
第五节环境温度的控制
一、环境温度控制的传导方式
二、建筑体对环境温度进行控制
1.屋顶的形态
2. 屋顶的结构
3. 侧墙的结构与功能
4. 隔热材料的使用
5. 色彩的影响
三、常用的环境控制手段
1. 过渡间的设立
2. 风帘的使用
3. 中央空调的维护与使用
4. 其他温度调控手段
思考题:一、博物馆通过哪些方法来缓解外界环境温度波动对室内的影响。

二、红外测温仪与其他温度计在测温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章湿度(10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常用的湿度表达方法;
(2)理解湿度导致文物病害的原因;
(3)掌握不同湿度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湿度的调控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湿度的调控方法;
难点:饱和盐水体系调节湿度的原理及焓湿图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湿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一、湿度的定义
二、湿度的表示方法
1. 绝对湿度
2.饱和湿度
3. 相对湿度
4. 露点温度
第二节湿度对文物的影响
一、对有机质文物的影响
二、对无机质文物的影响
三、湿度急剧变化对文物的影响
第三节湿度的测量
一、干湿球湿度计
二.阿斯曼湿度计
三、毛发湿度计
四、自计式毛发湿度计
五、电阻湿度计
第四节湿度的调控
一、焓湿图
1. 焓湿图的相关基本概念
2. 状态点及状态参数
3. 焓湿图的使用
4. 焓湿图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常用的湿度控制手段
1. 常用的加湿方法
2. 常用的除湿方法
3. 过渡间
4. 缓冲物
5. 其它
三、牺牲墙法
思考题:一、湿度缓冲的常用方法。

二、可溶盐在多孔体系中随着湿度波动不断溶解、结晶的原理。

第四章光辐射(8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光辐射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方法;
(2)理解文物光老化的原因;
(3)掌握光辐射测量设备的使用及文物展陈环境光辐射的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博物馆光辐射的调控方法;
难点:特定文物相应的照度和紫外辐照度的控制。

第一节光
一、光谱
二、光辐射的热效应
三、短波辐射的能量效应
第二节光老化
一、光老化发生的机理
二、能量累积效应
三、热效应
第三节色度学
一、色度的基本理论
二、光对色色度的影响
三、文物表面状态对色度的影响
四、不同色彩的心理作用
五、色度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第四节光辐射对文物的影响
一、对有机质文物的影响
二、对无机质文物的影响
三、对文物保护材料的影响
第五节光源
一、光源的定义及分类
二、不同光源的工作原理
1. 自然光源
2. 白炽灯
3. 荧光灯
4. 卤钨灯
5. 发光二极管
三、不同光源对文物的影响
第六节光辐射的监测
一、照度计
二、紫外线辐照度计
第七节光辐射的利用与控制
一、光辐射的利用
1. 文物展陈过程及保护修复过程对光辐射的不同需求
2. 光辐射种类的选择
3. 光辐射的照射方式及排布方法
4. 光辐射的强度
5. 博物馆展陈过程中的用光艺术
二、光辐射的控制
1. 光源的控制
2. 展柜的改造
3. 常用的紫外线吸收剂
思考题:一、博物馆展陈中不同文物的光照度标准。

二、哪种光源是当前博物馆文物照明的推荐光源。

第五章空气污染物(6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
(1)了解常见的对文物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2)掌握空气污染物的基本监测、控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空气污染物对不同文物的影响;
难点:博物馆各种空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第一节空气污染
一、空气污染源
1. 自然
2. 人工
二、空气污染的特性
1. 迁移
2. 转化
3. 持久及活性
第二节对文物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一、含硫化合物
二、氮氧化物
三、氯及氯化物
四、灰尘
五、其它污染物
第三节空气污染物的检测分析
一、环境科学的空气污染物与文物保护的空气污染物的异同
1. 检测对象
2. 污染因子
3. 污染标准
二、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
三、采样原则
四、大气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第四节对文物有害污染物的防治
一、灰尘的去除
二、气态污染物的去除
三、部分文物的脱氧保存
四、文物保存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物标准
思考题:一、常见硫化物对文物的影响有哪些。

二、Oddy实验法的目的及具体实验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