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
第二章 防污整理

>72 43 18-22 >72
2.8 >72 9.3-15 4.3-9.9
结论:1.含氟整理剂适合作拒油整理剂。 2. 聚丙烯酸系整理剂适合作易去污整理剂。
第四节 防污整理剂及整理工艺
一、拒油整理剂及整理工艺
1、聚全氟丙烯酸酯乳液 结构:
一般浓度为30%。CnF2n+1至少为 C3F7 为C7F15以上效果更为理想。
作业:
1. 拒油整理与易去污整理的区别是什么? 2. 污物可分为哪几类?污物与织物的结合方式主
要有哪几种? 3. 利用拒油整理原理和易去污整理原理分析未经
整理的棉织物、涤纶织物及经全氟整理剂和 聚丙烯系易去污整理剂整理后的织物的拒油 性和易去污性。 4. 两性结构防污整理剂的结构如何?分析它们双 重作用机理。
丙烯酸酯类为疏水性组分 试验证明,共聚物中羧基越多,易去污性越好,但耐洗性
越差,手感也越粗硬。根据经验,羧基含量控制在40%左 右较为合适。
4、 整理工艺举例
整理工作液组成:(重量比)
甲基丙烯酸、丙烯酸
和丙烯酸丁酯共聚液(含固量20%)20-25
渗透剂
0.5-1
水
79.5-74
共
100
整理工艺过程:
一、拒油原理 cosθ=γs-γos/γo θ→ 180°;cosθ → -1,γs远远低于油类的γo 根据测定:
油类γo为20-40dn/cm,水γw=72.8dn/cm。 具有拒水作用的纤维表面不一定能拒油,但拒 油性的织物一定可以拒水。
1)天然纤维素纤维既无拒油性,也无拒水性。
因为其临界表面张力(空气中)高于 72.8dn/cm(200 dn/cm)大于油类的平均表面 张力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防污与易去污整理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五章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一节织物沾污一、污可将污视为存在于不清洁地方的物质或者是纺织品上不应有的物质。
常见的污有:①液体污,例如油;②粒子污,例如泥沙;③更多的可能是由液体和固体污组成的混合污。
混合污可为流体,如使用过的机油,或固体物质,如含有油性物质的煤烟。
在衬衫的衣领和袖口上的污主要是皮肤的细胞组织和皮脂的混合物。
从皮肤转移到织物上的上皮组织含有黄色或棕色色素(三聚氰胺、氧化血红蛋白等),从而污染了沾污面。
皮脂的主要组成如下表所示:另一类常见污是分泌的汗液,含有99%水,0.5%氯化钠和其他无机盐类,及0.5%有机物质(尿素、乳酸、丙酮酸等)。
经常遇到的另一类有机污为食品残留物(如脂肪)和着色剂(如青草或葡萄洒)。
最难去除的有机污之一是血液,除非迅速去除,否则在空气中氧化会转变为不溶性物质。
通过空气流动而吹入房间和地毯的街道尘污主要是无机物。
其组成相当恒定,它由七种成分组成:二、沾污沾污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自发进行的沾污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直接沾污,例如一滴落在台布上的脂肪污或通过空气流粒子沉积在织物上产生沾污。
②污从沾污表面转移到清洁物的表面,例如,与皮肤接触的衣领的沾污,椅子的扶手由于手的接触而沾污。
⑧静电沾污,由于纺织品表面的静电荷对空气中悬浮污的吸引作用,例如窗帘的沾污。
沾污作用不仅发生在纺织品使用过程中,在洗涤中也可能沾污,织物的湿沾污可有积累性,而且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的表面沾污。
在洗涤时的湿沾污包括通过洗涤液从沾污的织物转移到另一织物上或重新沉积在已去除污的织物上。
(1) 液体污的沾污液体污有有机油性物质如动植物油脂或矿物油,以及水溶液如含有着色剂的葡萄酒。
水性污实际上是水挥发后水中的溶质残留在织物上所引起的沾污。
液体污对织物的沾污就是液体对织物的润湿、渗透或粘附。
液体在织物上的铺展性能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织物固体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
易去污整理

• 涤纶的性质:疏水/亲油
• 疏水性的聚酯纤维浸入水中时,它在水 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比在空气中的临界表 面张力43mN/m还要高,这一数值比油污 的表面张力如何?
• 沾污情况如何?
• 易去污原理:赋予织物良好的亲水性, 使沾污在织物上的污垢容易脱落,也能 减轻在洗涤过程中污垢重新沾污织物的 倾向。
拒污和易去污效果
因此,拒污原理为: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 以及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
易去污原理
•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 常作为粒子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洗 去,则粒子污也易于去除。
• 织物在洗涤液中应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因为纤 维在水中和空气中的临界表面张力是不一样的。
• 亲水性的棉纤维在水中的临界表面张力大大低 于其在空气中的表面张力,也明显低于油污的 临界表面张力。因此,棉纤维上的污垢易洗除, 且不易发生洗涤再沾污。
• 在重复洗涤中,织物的湿沾污有积累性,而且 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表面沾 污。
液体污的沾污
• 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 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 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 液体污垢作为颗粒的载体和粘结剂而使 沾污更为严重。
粒子污的沾污
• 粒子污的沾污分两步:
–污先转移到纤维表面 –纤维对污产生吸附
• 不利的影响因素:尘屑粒子小;尘屑形状不规 则如呈多角形;纤维不平滑、线密度小、表面 较软;织物上有一层油、脂肪或柔软的热塑性 高聚物时;织物更易沾污且不易除去。
拒污、易去污、湿再沾污
• 拒污:纺织品抵抗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在纤维 或织物表面发生润湿,以及抵抗尘埃和微粒在 纤维或织物表面吸附的能力。
• 易去污: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 下容易洗净。
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的使用无处不在,从我们身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的布料,从汽车内饰到工业用布。
然而,这些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各种污渍的侵袭,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因此,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纺织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纺织品污渍的来源和种类要了解纺织品的抗污整理技术,首先需要清楚污渍的来源和种类。
纺织品上的污渍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如饮食、工作、运动等。
常见的污渍包括油污、水渍、汗渍、血渍、果汁渍、咖啡渍等。
油污通常来自烹饪、机械操作或与油性物质的接触,其特点是难以清洗,容易在纺织品表面形成顽固的污渍。
水渍则多因水的渗透和蒸发留下痕迹,尤其是含有杂质的水。
汗渍是由于人体出汗,其中的盐分和有机物会附着在纺织品上。
血渍一般来自受伤或生理原因,其成分复杂,清洗难度较大。
果汁渍和咖啡渍等则是常见的食品污渍,含有色素和糖分等成分。
二、传统的纺织品抗污方法及其局限性在抗污整理技术发展之前,人们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方法来处理纺织品的污渍。
常见的方法包括及时清洗、使用洗涤剂和漂白剂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及时清洗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渍的残留,但对于一些顽固污渍或无法及时处理的情况效果不佳。
洗涤剂和漂白剂在去除污渍的同时,可能会对纺织品的纤维结构造成损伤,导致其强度下降、颜色褪色等问题。
而且,频繁使用强力洗涤剂和漂白剂也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现代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的原理和分类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技术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理:1、表面改性技术通过改变纺织品的表面性能,如降低表面能、增加表面粗糙度或形成特殊的微观结构,使污渍难以附着在纺织品表面。
例如,利用等离子体处理或化学涂层,可以在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的薄膜,从而达到抗污的效果。
2、纳米技术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纺织品抗污整理中。
织物的去污与防污

轻化092 组员:范慧勇 叶宗材 李冲冲 汪 星
• 去污与防污是纺织品保养的必要内容。 • 因为被沾污的纺织品不仅外观变差,造成视觉的 不舒适与厌恶感,而且会使织物的透气性下降, 热传递性增强,甚至促进微生物繁殖,引起机械 性能下降,且危及人体健康。 • 污垢是指吸附于基质表面、内部,不受欢迎,可 改变清洁表面外观及质感特性的物质。 • 污垢可能来自:织物的纺织加工过程;外界环境; 人体;洗涤残余或洗涤中产生。
• 根据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解离出离子所带电荷的不 同,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及非离 子型等。前两种最常用,它们都具有吸附、润湿、 乳化、分散、增溶等作用。 • 常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肥皂,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硫酸钠。 • 常用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聚醚 • 各种助剂:大多数助剂本身没有去污能力,但可 以是洗涤剂的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是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
• 干洗方法:干洗工艺包括洗涤、脱液、烘 干和冷却四个过程。 • 洗涤对象:内衣类、外衣类、家用装饰类、 服务行业用纺织品、特殊整理纺织品(经 过阻燃、抗静电、抗菌、卫生等功能整理 的纺织品)等 • 洗涤标志:针对保护纤维、织物原定型效 果、染色效果而设立的控制条件,或称洗 涤指导。
织物的防污
• 对丝绸织物和羊毛织物:蛋白质不耐高温和碱性, 忌用碱水,可用中性肥皂或洗涤剂。温度不宜太 高。耐光性差,洗涤完后轻挤干水分,垂直悬挂 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不易曝晒及烘干。 • 对粘胶纤维植物:粘胶纤维缩水率大,湿度低, 不可长时间浸泡。遇水发硬,洗涤时要轻洗,以 免起毛或裂口。忌强力拧绞和曝晒。 • 对涤纶织物及其他化纤织物:易护理,可先用冷 水浸泡,一般用合成洗涤剂,水温不宜超过45度。 可轻拧,不可曝晒,不宜烘干。
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与整理技术研究

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与整理技术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家居用品,它们为我们提供了舒适和美观。
然而,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污渍不仅影响纺织品的外观,还可能降低其使用寿命和性能。
因此,提高纺织品的抗污性能成为了纺织行业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深入探讨纺织品的抗污性能以及相关的整理技术。
一、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的原因要了解纺织品的抗污性能,首先需要明白为什么纺织品容易沾染污渍。
纺织品的纤维结构和表面特性是导致其容易吸附污渍的主要因素。
纤维的孔隙和缝隙为污渍提供了藏身之处。
例如,天然纤维如棉和羊毛,具有较大的孔隙,容易吸附液体和微小颗粒。
纺织品的表面能也对污渍的吸附有影响。
表面能高的纺织品更容易吸引和吸附污渍分子。
此外,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与各种物质的接触也是沾染污渍的重要原因。
例如,与食物、油脂、灰尘等的接触。
二、抗污性能的评估指标为了准确衡量纺织品的抗污性能,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
常见的指标包括污渍的沾附程度、清洗的难易程度以及经过多次清洗和使用后抗污性能的保持情况。
对于污渍的沾附程度,可以通过观察污渍在纺织品表面的扩散面积、渗透深度以及颜色变化来评估。
清洗的难易程度则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清洗方法和条件下,污渍的去除效果来判断。
而抗污性能的持久性则需要对纺织品进行多次使用和清洗循环测试。
三、常见的纺织品抗污整理技术1、拒水拒油整理这是一种通过在纺织品表面形成一层低表面能的薄膜,使水和油无法轻易润湿和渗透的技术。
常见的拒水拒油整理剂有氟碳化合物和有机硅类化合物。
这些整理剂能够改变纺织品的表面性质,使水滴和油滴在其表面形成球状,容易滚落,从而达到抗污的效果。
2、易去污整理易去污整理的原理是在纺织品表面引入亲水性基团,使得污渍在沾染后容易被清洗掉。
这种整理技术通常适用于那些容易吸附油性污渍的纺织品,如聚酯纤维制成的衣物。
3、纳米技术应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其应用于纺织品的抗污整理中,可以显著提高纺织品的抗污性能。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织物的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
其实大家口中的三防易去污其实是两个概念:三防和易去污。
三防即防水、防油、防污;而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回沾。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剂。
其实大家所说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我们有些客户也称之为拒水易去污整理剂。
其原理都是:在织物表面形成强附着力的防污保护层,能抵御水性、油性或油脂类造成的污渍;被沾污的污渍很容易被清洗掉,并使洗下的污垢在洗涤过程中不会再回沾,不影响手感,不黄变。
关于此纳米三防易去污整理剂的适用性:广泛的应用于沙发面料、袜子、家纺、工装面料、产业用布等等。
德科纳米的三防易去污整理剂,初始的易去污等级4.5-5级,测试标准是AATCC-130;产品的环保说明:不含APEO、PFOA和PFOS的含量低于2015年Oeko-Tex®Standard 100的限定值<1ug/㎡。
采购咨询:139.2216.6891谢芳。
纺织品功能整理

第七章纺织品功能整理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第二节阻燃整理第三节抗静电整理第四节卫生整理第五节生物整理第六节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七节微胶囊整理第八节柔软整理第九节抗皱整理第七章要点第一节防水、拒水和拒油整理拒水拒油原理rθr sr Lr sL表面粗糙拒水拒油条件=r<0 珠缩失,r L、r s L形成常见拒水拒油剂:拒水拒油剂:整理工艺:烘干40℃,70%轧余率150℃,3min.有机硅类拒水剂与有机硅柔软剂混用工艺流程多浸多轧整理液:甲基含氢硅烷乳液30g/L羟基硅烷乳液70g/L胺化环氧交联剂14.2g/L醋酸锌10.8g/L氯氧化锆 5.4g/L一乙醇胺 4.5g/L水至1000拒油整理工艺:整理液:有机氟FC-208 133g/LVelan PF 80乙醇80醋酸钠26水至1000拒水拒油性能测试:第二节阻燃整理纺织品的燃烧性:化、熔融氧化燃烧模式纤维热裂解玻璃化温度(Tg)熔融温度(Tm)热裂解温度(Tp)燃烧温度(Tc)LOI = 燃烧热火焰最高温度需氧指数LOI燃烧骨架效应:阻燃方法二、阻燃机理棉织物在~200℃开始裂解,500℃以上炭化,其间温度分解形成可燃物。
棉阻燃剂涤纶的阻燃机理:气体焦油状物残渣裂解成分30种以上。
产生烟雾火焰反应ROOH RO ROO 2 2 OH + CO CO涤纶阻燃剂MX M + X MX HX + M‘+ HX H OH + HX H 截获H ·、·OH ,阻燃。
阻燃剂:阻燃剂金属氧化物、卤化物硼砂磷酸盐有机磷阻燃剂阻燃剂使用:多种复合,综合效果。
阻燃整理工艺: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不耐洗阻燃整理半耐洗阻燃整理耐洗性燃整理工艺:浸轧42、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3、涤/棉混纺织物阻燃整理纺织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第三节抗静电整理---摩擦带电序+抗静电方法:-P-ONa OHO抗静电整理剂及其应用: 1、非耐久性抗静电整理剂2、耐久性抗静电剂静电大小的测量:第四节卫生整理卫生整理目的:微生物细菌---原核细胞型真菌---真核细胞型病毒---非细胞型致病性有益型抗菌机制卫生整理剂和卫生整理工艺: 1、有机硅季铵盐抗菌整理剂DC-5700℃)织物增重0.1~1%2、二苯醚类抗菌剂3、芳香族卤化物抗菌剂4、其它抗菌剂卫生整理测试:养基上,隔时检查菌落数,与空白对比。
防污和易去污整理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教案第五章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第一节织物沾污一、污可将污视为存在于不清洁地方的物质或者是纺织品上不应有的物质。
常见的污有:①液体污,例如油;②粒子污,例如泥沙;③更多的可能是由液体和固体污组成的混合污。
混合污可为流体,如使用过的机油,或固体物质,如含有油性物质的煤烟。
在衬衫的衣领和袖口上的污主要是皮肤的细胞组织和皮脂的混合物。
从皮肤转移到织物上的上皮组织含有黄色或棕色色素(三聚氰胺、氧化血红蛋白等),从而污染了沾污面。
皮脂的主要组成如下表所示:另一类常见污是分泌的汗液,含有99%水,0.5%氯化钠和其他无机盐类,及0.5%有机物质(尿素、乳酸、丙酮酸等)。
经常遇到的另一类有机污为食品残留物(如脂肪)和着色剂(如青草或葡萄洒)。
最难去除的有机污之一是血液,除非迅速去除,否则在空气中氧化会转变为不溶性物质。
通过空气流动而吹入房间和地毯的街道尘污主要是无机物。
其组成相当恒定,它由七种成分组成:二、沾污沾污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自发进行的沾污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①直接沾污,例如一滴落在台布上的脂肪污或通过空气流粒子沉积在织物上产生沾污。
②污从沾污表面转移到清洁物的表面,例如,与皮肤接触的衣领的沾污,椅子的扶手由于手的接触而沾污。
⑧静电沾污,由于纺织品表面的静电荷对空气中悬浮污的吸引作用,例如窗帘的沾污。
沾污作用不仅发生在纺织品使用过程中,在洗涤中也可能沾污,织物的湿沾污可有积累性,而且比应用过程发生的干沾污更易使纺织品的表面沾污。
在洗涤时的湿沾污包括通过洗涤液从沾污的织物转移到另一织物上或重新沉积在已去除污的织物上。
(1) 液体污的沾污液体污有有机油性物质如动植物油脂或矿物油,以及水溶液如含有着色剂的葡萄酒。
水性污实际上是水挥发后水中的溶质残留在织物上所引起的沾污。
液体污对织物的沾污就是液体对织物的润湿、渗透或粘附。
液体在织物上的铺展性能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织物固体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
纺织品功能整理

功能整理:凡是能赋予纺织品某种特殊实用功能的整理加工统称为功能整理。
包括:抗皱、防缩、防水、防油、阻燃、抗菌防臭、防霉防蛀、防静电、防紫外线、防辐射、香味整理、陶瓷(保健)整理等等。
止血整理:整理手段:化学接枝变性(赋予织物新的化学和物理性能)止血机理:1、物理作用:吸收水分而膨化(增加血液粘度,减缓流速)紧贴产生压力(膨化胶体堵塞毛细管末端)2、化学作用:粘附及凝集血小板3、生理作用:促活凝血因子-----活化凝血酶抗冻疮整理整理手段:纤维上连接(化学嫁接(为经得起重复使用中酸性汗液和碱性洗液的侵蚀))某种化学物质。
抗冻疮机理:制止动脉的痉挛收缩(通过生理性舒解、物理性扶摸)消痒整理整理手段:选择一种在结构上近似组织胺(致痒的代谢产物,脱羧的组胺酸),活性又比组织胺较强的物质,连接在纤维上。
抗菌整理整理手段:抗菌剂化学结合等方法留存在织物上。
抗菌机理:抗菌剂直接作用或缓慢释放作用,抑制菌类生长。
抗霉腐整理整理手段:在织物上生成不溶性的抗霉腐物质、伯醇基化学变性、与纤维素纤维中羟基结合形成共价键。
抗静电整理整理手段:物理方法(带不同电荷的纤维混纺或交织添加油剂、给湿、车间接地)化学方法(用抗静电剂进行整理来消除,在疏水性纤维表面形成导电层:提高纤维的吸湿性表面离子化)。
防臭整理整理手段:抗菌法(使杂菌无法在织物上繁殖生长)吸收法氧化法。
防紫外线整理整理手段: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吸收能力(选用适当的纤维,用紫外线吸收剂,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增强织物对紫外线的反射能力(选用适当的纤维,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用反光性强的物质)。
防污整理易去污整理:指通过这种整理后的织物沾污后在水中易于洗除。
拒污整理:拒污整理是指通过这种整理后的织物在空气中不易被污物沾污。
1.含氟整理剂适合作拒油整理剂。
2. 聚丙烯酸系整理剂适合作易去污整理剂。
污物分类(1)油脂类物质:乙醚溶解物、食品油脂、汗脂。
(2)水溶性物质:盐、糖、尿、汁、酸、碱,果汁、菜汁、难除的淀粉、胶水、蛋白质、牛奶,易再沾污。
纺织品的防污去污整理

纺织品的防污去污整理纺织品的防污去污整理张魁城(天津棉纺织三⼚)[摘 要] 本⽂通过⽇常⽣活现象,将污渍的类别、防污⽅法及去污途径进⾏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 防⽔;防油;防污;表⾯张⼒分泌物;微⽣物1 瞄准消费者⽬光的纺织品整理技术瞄准消费者⽬光⼀语,泛指消费者的⼼理就是产品的追求⽅向,市场需要就是⽣产⼚家的拓展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企业才能发展。
尤其是与消费者⾐着福祉相系的印染后整理⾏业,就更应突出⼀个理念,那就是研究为民所需,设计为民所想,产品为民所求的经营思路。
从⽽集中⼈才优势,不断增加新技术,屡屡呈现多功能,促使产品新颖化。
事实证明,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潮中,求得⽣存和发展,进⽽实现做⼤做强,久盛不衰。
再引深⼀步说,瞄准消费者⽬光,就是深⼊社会了解⼈群,或者说要依靠信息化⼿段,掌握市场变化。
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每个国家或地区,⽆论是为了满⾜国内或本地区⼈民购买需要,还是为了扩⼤外贸出⼝,⽆不在遵循这条途径前进。
放眼五彩缤纷的纺织品市场,诸如除汗消臭内⾐、具有防漏和透湿性能的游泳⾐、防⼿机电磁波⼲扰的园领衫、防⽔防污的免烫服装、可防⽔透湿抗菌防臭防油污的多功能绸缎、能除去过敏的织物、抗紫外线幅射的舒适织物、有知觉的聪明T恤衫等等,那真是琳琅满⽬美不胜收。
然⽽就消费者⽬光所及,较普遍关注的,其焦点⼤多还是集中在⽇常⽣活中解决起来最具实惠的,如衬衫⾐领、袖⼝的去污;幼⼉及学⽣服、运动服的防污;登⼭服、滑雪服的防潮防污;餐饮业、加油站、机车修理业⼯作服的防⽔防油防污的⽼⼤难问题。
对于这些易污染不易去除,要投⼊⼤⽓⼒洗涤的问题,多少年以来,⼈们⼀直都在动脑筋想办法进⾏解决,现今科学技术发达,就应进⼀步使得防⽔防油防污去污技术为⼈民所享⽤。
这才是印染后整理⾏业,瞄准消费者⽬光,开发纺织品后整理技术,有地放⽮的⼀举。
2)常温320′(冷⽔洗)(4)乳化:WE软⽚3%(5)130℃33′3 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纯碱的加⼊要慢,否则会达不到效果。
非织造后整理知识点

1.非织造布后整理:对非织造布产品进展深加工的过程,是纤维网经固网形成非织造布后,所经过的一系列旨在改善产品外观和内在质量、提高产品使用性能、赐予产品特别功能的加工过程。
例如:染色整理、印花整理、抗静电整理、阻燃整理、抗菌整理、亲水整理、拒水整理、防紫外线整理、防电磁波整理。
2.非织造布后整理的作用: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物理化学的方法改善非织造布的手感和外观。
改善非织造布的内在质量。
赐予非织造布特别的功能。
增加最终产品的附加值。
3.后整理的方法及分类后整理方法分类物理机械整理具有代表性整理方法轧光、轧花、磨毛、收缩依据加工的工艺性质分类按整理剂的施加方式分类按整理加工使化学方法整理物理-化学综合法整理浸渍整理浸轧整理涂层整理复合整理喷洒整理干整理树脂整理,阻燃整理等吸尘整理、抗静电整理等亲水整理、抗静电整理和阻燃整理等抗菌整理、拒水整理等树脂整理、静电植绒非织造布之间叠层或与其他机织、针织布层压芳香整理、阻燃整理等热收缩整理、机械松软整理、轧光、轧花整理等拒水整理、亲水整理、阻燃整理、抗静电整用的介质分类湿整理理及染色、漂白等常规性整理烧毛、磨光、磨绒整理等按非织造布产品防污、防紫外线、抗静电、抗菌、拒水、拒油整的功能性质分类特别功能整理理以及涂层、复合、芳香整理等。
4.外表活性剂:是指含有亲水亲油基团,能在相界面上进展有效的定向吸附,并在极低的浓度下,显著降低溶液〔水〕的外表张力的物质。
面 5. 外表活性剂的分类阴离子外表活性剂 R-COONa羧酸盐R-OSO3Na硫酸酯盐 R-SO3Na磺酸盐R-OPO3Na 磷酸酯盐离子型表表 面活性剂活 性 剂 R-N+H3·Cl - 伯铵盐R-N+H2R ’·Cl - 仲铵盐阳离子外表活性剂 R-N+HR’2·Cl - 叔铵盐R-N+R’3·Cl - 季铵盐R-NHCH2-CH2COOH 氨基酸型两性外表活性剂 R-N+(CH3)2CH2COO-甜菜碱型 两性咪唑啉型非离子型外表活性剂 R-O(-CH2CH2O) nH 聚氧乙烯型R-COOCH2C 〔CH2OH 〕3 多元醇型6. 临界胶束浓度〔 CMC 〕:水外表张力到达最低值所对应的外表活性剂的最小浓度叫做外表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涤棉织物抗皱加耐久性三防易去污整理工艺

涤棉织物抗皱加耐久性三防易去污整理工艺抗皱整理是指纺织品通过某些热固性高聚物高温整理后,获得一定的尺寸稳定性,并具有较好的抗皱性能,抗皱整理只是对纤维素纤维才具有其价值。
三防整理是通过物理的和机械的作用,再织物表面形成一层由低表面能原子团组成的保护膜,不损伤织物天然手感的情况下赋予织物耐久性的拒水拒油拒污的性能,使水、油等液体污渍不能润湿并在织物表面形成小球而滚落,但不封闭织物的孔隙而保持织物原有的透气性能,使织物的亲水性降低到最小,疏水性达到最佳状态。
但三防整理无法做到织物在水中纤维溶胀或者干态高温状态下,纤维再次被污染的问题,那么就要考虑易去污整理。
易去污整理使织物获得将污染织物的污垢在织物洗涤过程中容易被去掉的性能。
所以,易去污整理使织物具有一定的亲水性,与三防整理协同作用于织物时,使织物获得全面的防污性能,良好的易去污性能会损失掉部分三防性能,拒污和去污同时作用于织物,须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即要保持织物最佳的拒污性能又要保持好的去污性能。
二、抗皱整理和三防易去污整理的特点1、抗皱整理的化学和物理机理一般有两种观点:(1)现代的抗皱类树脂,至少有两个官能团能与两个纤维素分子链中的羟基共价健合或形成分子桥,由于将纤维素中相邻的分子链相互联合起来,于是就限制了纤维素中相邻分子链的相对滑移,改善织物的变形,满足抗皱需要。
如果只有一个官能团的化合物处理,很难达到上述效果。
(2)抗皱用的热固性树脂的初缩体是微小的粒子,能够扩散到纤维非晶(无定型)区内,树脂化合后即沉积于纤维中和纤维分子建立氢健,将纤维分子链互相缠结起来,结果限制了分子链的相对滑移作用,从而改善了织物的变形,满足抗皱需要。
2、抗皱整理加耐久性三防易去污整理的特点(1)抗皱整理赋于织物一定的平整度,穿着平整挺括,洗后无需熨烫,保持穿着平整外观,每时每刻衣冠楚楚,清新怡人。
同时,提高了织物的穿着寿命。
(2)抗皱整理工艺中柔软剂赋于织物柔软、厚实、丰满的感觉,穿着舒适。
功能性整理

“功能”性整理功能整理:通过特殊的化学助剂作用于织物表面,赋予织物特殊的效用的一种整理方式。
1.防水整理1.1防水整理:利用防水剂作用于织物上,使织物表面形成对水的表面张力降低,形成织物表面拒水的一种整理方式,通过高温焙烘170℃×3min,使之在织物表面固着,提高耐洗性。
1.2助剂类别:硅系、氟系两类。
硅系一般初始状态尚好,但不耐水洗,一般在五次以内,有的不耐洗。
价格也不相同,氟系的初始状态较好,一般耐10次以上水洗,同时具有防油功能,成本较高。
1.3工艺流程:染色布(半漂布)→浸轧烘干→焙烘→预缩→成品(注意布身的PH值:弱酸性,洁净度:不含表面活性剂)1.4指标和价格:1.5检测标准:AATCC-193-2004拒水性测试(滴水法):本测试用以确定处理后布料对液体的耐湿性能。
将具有不同表面张力的水、醇混合溶液滴在布料表面,观察润湿表面的扩展。
本测试提供了一种耐水性沾污染的大致评估方法。
一般来说,耐水级别越高,处理后布料耐水性沾污物性能越好。
标准测试溶液的成分如表1所示。
测试步骤:1. 将待测布正面向上放置于水平板上的白纸中央。
开始时以一号测试液进行测试,在待测布面的3个点上小心地将待测液滴成5毫米直径的圆形或约0.05毫升的量3。
2. 以45°观察这些滴点约10秒钟。
3. 如果3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未渗透或润湿织物纤维,则请用2号测试液滴于其邻近地方,并重复第2步骤4. 持续此步骤,直到三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渗透为止。
若所使用的测试液号码越高,且织物的三个点中至少有两点未湿透或现出中心,则其抗水等级越高。
••AATCC-22-2001沾水度检测方法:洒水法2.“三”防整理2.1“三防”包含的内容是:防水、防油、防污。
防水、防油可以检测一般为初始:W/O :6/5,10次水洗后:4/3,为合格,防污是概念,无指标。
通过高温焙烘170℃×3min ,使之在织物表面固着,提高耐洗性。
纺织品防污原理及防水、防污、防油检测

纺织品防污原理及防水、防污、防油检测防污是防止纺织品被沾污,易去污是纺织品被沾污后,容易去除,并在洗涤过程中不易被回沾。
生活中常见的污分为固体污(如灰尘)、液体污(如油)和固体、液体组成的混合污(如机油、煤烟)。
固体污对织物的沾污是对纤维的机械粘附作用,液体污对织物的沾污是液体对织物的润湿、渗透或粘附,是靠分子间的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吸附,主要靠机械力、范德华力吸附,是通过机械沉积、表面接触摩擦或静电引力粘附到织物上的。
一般织物上的污多是混合污,液体污作为固体污的载体或粘合剂使污渍更难去除,只要液体污去除了固体污也就去除了。
01防污防污主要是防止液体污对织物的润湿和渗透,液体在织物上的铺展取决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织物的临界表面张力。
当液体的表面张力高于织物的临界表面张力时,液体不能在织物表面铺展。
织物的防污可以通过拒水拒油整理实现,通过拒水拒油整理,将织物的表面张力降低到油性污的表面张力以下,就可以使织物不被水和油性污润湿,从而达到防污目的。
02去污净洗过程分三步:1、水和净洗剂向油污-纤维界面内扩散;2、借助卷缩机理,使油污和纤维分离;3、通过机械作用,油污进入水中去除。
对于亲水性纤维,水可通过纤维向油污-纤维界面扩散,对于疏水性纤维,需要引入亲水基团或使用亲水整理剂对织物进行处理,提高织物的亲水性,缩短净洗的初始阶段。
易去污整理剂含有亲水基团,作用于织物后亲水链段在织物表面定向排列,使织物亲水化,使水和净洗剂更容易向油污-纤维界面扩散,当其界面和纤维表面被水化后,油污-纤维界面被水-纤维界面和水-污渍界面所取代,从而使油性污与纤维分离。
易去污整理是使织物亲水化,防污整理是降低织物的表面能,如果使织物具有防污易去污性,就要使织物在液相中具有亲水性,空气中有很低的表面能。
三防易去污整理剂含有极低表面能的氟碳链段和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干态时,聚氧乙烯链段成螺旋状,氟碳链段定向排列于纤维表面,呈现拒水拒油性能,湿态时,聚氧乙烯链段定向排列于纤维表面,呈现亲水性,从而达到防污易去污性能。
第二十章防污、易去污、防再沾污整理剂

①是在纤维表面覆盖有一层薄膜, 减少纤维表面的不均匀性;
②降低纤维的表面能和抑制油性污在织物表面的自发铺展;
③是提高纤维表面的亲水性;
应用含有低表面能的含氟链段与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的混 合型嵌段共聚物,可同时达到相对立的两种效应,这种亲水性含 氟防污易去污整理剂的结构如下所示。
一、基本概念 防污: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
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原因而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 织物表面。
使纺织品具有防污性能的整理称为防污整理。 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 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 20世纪70年代,美国3M公司研究开发了具有防污和易去污双重 功能的整理剂。
根据上述分析,易去污的条件是:γof应尽可能大,γwf和 γow应尽可能的小。γow的值尽可能小是指从织物上脱离下来的小 油滴能稳定悬浮、分散在水相中。γow的大小决定于洗涤剂的品 种和浓度,一般情况下其值是小的。对于极性纤维而言,由于它 与水有强烈的相互作用,γwf的值也小,而γof值较大。
即纺织品必须具有高的亲水性能,这是易去污整理技术一项 重要的指导原则,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非极性纤 维表面引进亲水性基团或用亲水性聚合物进行表面整理,可提高 纤维的易去污性能。
第三节 “三防”整理的原理
由嵌段共聚物类的整理剂,在空气中以及在水中疏油性链段 和亲水性链段排列的方向不同,可达到三防整理的效果。 一、空气中
亲水性的聚氧乙烯链段呈卷曲状态折叠在分子内侧,而拒油 性含氟链段则在纺织品表面定向密集排列,形成具有低表面能的 表面而使织物具有拒油性能。 二、在水中
纺织品的拒污、易去污性能及其测试

纺织品的拒污、易去污性能及其测试1织物的沾污1.1沾污的种类沾污是指油脂和颗粒状物质不必要地沉积在纤维构成的纺织品的表面或内部的现象[1]。
一般污物可分成三类:a、固体粒子(干污),如泥土、尘埃、铁锈等,通常固体粒子是无机和有机的混合物;b、液状污物,这类污物主要是油脂类和脂肪类物质,如食物油脂、灰尘中的油脂、机械油脂及人体排出的油脂等;c、水溶性物质,这类污物主要是各种水溶性或半水溶性固体物质及着色物质,如盐、糖以及一些着色物质等。
污物往往是以上几类的混合[2]。
1.2污物的吸附纺织品沾污通常是上述污物沉积于纤维表面,有时污垢会渗入纤维表面或纤维束之间。
沾污是纤维性能、污物性能以及污物与纤维相互作用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污垢在纺织品上一般通过静电效应、物理接触及洗涤沾污而粘附。
污垢主要吸附于纤维或纱线间、纤维表面的凹陷处、缝隙和毛细孔中,也有颗粒状污垢粘附于纤维表面的光滑部分,但这种粘附粒子大部分属“油粘附”。
作为油性污一旦沾污纤维后,它们会在纤维上扩散,随着扩散的进行,使去除难度提高[2]。
1.3织物的沾污原因织物沾污的原因一般有物理性吸附、化学性吸附、静电吸附和再沾污等[3]。
a、物理性吸附:织物在服用中与外界接触,发生污物的转移。
如与皮肤、大气、其他衣服或物体的接触。
污物粒子越小,比表面积就越大,沾污接触面也就越多,越易沾污。
这种吸附作用与织物的组织、密度、纤维性能有关。
稀疏织物,污物颗粒保持量多,紧密织物虽然不易积尘沾污,但清洗污尘较困难;织物表面平滑不易沾污,高低不平的织物凹陷部分容易积污;不规则截面的纤维较圆形截面的纤维易藏污。
另外,当织物上有一层油脂或柔软的热塑性高聚物时,更会粘上污物。
b、化学性吸附:悬浮和溶有污粒的液体透入纤维内部,污粒如果和纤维分子上的活性基做化学性的结合,以纤维作为固体溶剂而溶入其内,污粒固着于纤维[1]。
c、静电吸附:在没有与污物结合的情况下,静电效应会使织物沾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知识
理想的衣着用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能防污,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织物的表面;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即从织物上洗下来的污垢,通过洗涤液转移到其他部位,这种现象称为湿再沾污。
在重复洗涤中湿再沾污有积累作用)。
织物一旦沾污后,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如系地毯或挂毯等可用刷子或吸尘器方便地除去。
使纺织品具有这种性能的整理就是防污和易去污整理。
一、织物沾污的分析
1、织物沾染污物的原因及污物在织物上的分布
织物在使用过程中沾污的原因,一是由于静电效应而吸附的干微粒、尘埃等;二是通过接触而沾污固体污(皮肤屑)、油性污(动、植物油脂)和水性污(污水);三是在洗涤时再沾污的固体污和油性污的污胶粒。
污垢主要是依靠机械力、化学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和油粘附)和静电引力粘附在织物上。
研究表明,织物上的污垢主要分布在纤维之间或纱线之间、纤维表面的凹凸不平凹陷处及缝隙和细毛孔中。
当然也有颗粒状污粘附在纤维表面的光滑部分,但这种粘附的污粒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油粘附”。
2、污垢的组成
织物上的污垢来源于人体和环境两个方面。
服装、室内装饰用和产业用织物上的污垢,总是混合物,按其形态可分为液态和固态两种。
二、沾污过程及其防止的原理
1、沾污过程的分析
⑴液体污和纺织品的毛细管作用
液体污主要通过润湿在纤维表面沾污,然后通过毛细管作用向织物内部、纤维之间和纱线之间沾污。
⑵颗粒状污
颗粒状污在纺织品表面的不规则处和交叉点上,其沾污机理主要是机械的吸附作用。
2、防污原理
纺织品的防污原理主要是:降低纺织品或纤维的表面能和在易于沾污的部位预先用化学品占领,以达到防污的目的。
1
3、易去污原理
纺织品上实际沾污的污垢一般是由液体污和颗粒污所组成。
易去污主要是去掉油性液体污,因为液体污常常作为颗粒污的载体和胶结剂,若液体污易于洗去,则颗粒污也易于去除。
洗涤过程中,污垢脱离纺织品的表面,除与洗涤液的组成和条件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决定于纺织品的表面性质。
非极性纤维表面引进亲水性基团或用亲水性聚合物进行表面整理,可提高纤维的易去污性能。
湿再沾污的产生是由于“水/纤维”与“水/污”界面的破坏,形成“纤维/污”界面。
织物要既有易去污又能抗湿再沾污性能,它在液相介质中要有很高的可湿性,而在空气介质中又对常见的油性污有很低的界面能。
三、防污和易去污整理工艺
1、防污整理工艺
⑴拒油剂的防污整理
含氟烷基拒油剂曾用于防污整理,它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污渍有良好的防污性。
含氟烷基拒油剂作为防污剂不仅用于一般服装的面料,在室内装饰物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⑵预沾污防污整理
对绒面纺织品,特别是地毯的防污整理,可用无色的颗粒进行预沾污处理,减少它在使用过程中对灰尘的吸附。
2、易去污整理工艺
⑴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的整理
嵌段共聚醚酯型易去污剂(简称聚醚酯)是涤纶最早的一种耐久性易去污剂,它能使纤维及其混纺织物具有优良的抗湿再污、防静电性能。
⑵聚丙烯酸型易去污剂的整理
聚丙烯酸型易去污剂一般系共聚乳液,具有良好的低温成膜性能,对纤维有良好的粘着力。
四、防污和易去污性能的检验
经防污和易去污整理的纺织品,其整理效果的检验方法由沾污试验(测定沾污率)和洗涤后试样上残留沾污程度(测定去污率)两部分组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