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薄壳结构中薄与壳的读音问题引发的思考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下册《蛋壳与薄壳结构》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活动5:日常生活中的拱形结构建筑物 教师引导:因为拱形结构的承重能力比较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 以看到很多的拱形结构的建筑物。 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2幅图片,学生观察这2幅图片找一找这2幅图片中 的拱形结构。
预设: 图片1,桥梁桥洞是拱形的,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 图片2,南京紫金山下灵谷寺景区内有一座无梁殿也是利用拱形结构建造 而成的。 除了书上列举的拱形结构的建筑物之外,你还见过哪些拱形建筑或建筑 上的拱结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要比较这个实验结果, 就要让铅笔从同一个高度落下。 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活动结果,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因为蛋壳内附着的一层富有弹性的薄膜所产生的预应力,能拉紧整个蛋壳, 增加了蛋壳的抗压能力。
问题三:4枚鸡蛋能支撑多重的物体? 教师引导:鸡蛋究竟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一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本次实验所需的材 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先请学生做出自己的预测,预测一下,4枚鸡蛋究竟可以承受 多少本书的压力,并且把自己的预测结果填写在书上。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五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6.蛋壳与拱形建筑
鸡蛋
拱形
(椭球形)
【拱形结构】 坚固、能承重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科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小学科学《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案例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科学思维—《蛋壳与薄壳结构》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上课之前对蒋老师的先行课进行了前后3次观摩,观摩后我也有了一些自己思考,再在蒋老师的课堂活动基础上进行调整。
那接下来我谈一谈本节课蒋老师及我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
活动一、观察鸡蛋壳,描述其特点蒋老师开课拿出一枚鸡蛋,引导学生观察鸡蛋的形状,通过交流与质疑揭示鸡蛋的形状是椭球形。
我和蒋老师在此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但是我接下来又给学生出示了半个蛋壳,注重将学生注意力放到蛋壳上,通过观察学生找到蛋壳的特点之一薄。
但是在观察鸡蛋外形以及作用时,我采取的是先上学生猜,接着请学生观看鸡蛋与乒乓球在桌上被推动的视频,发现鸡蛋外形上尖下圆是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进一步对鸡蛋的外形结构进行了探讨,引发学生关注其结构特征。
活动二、通过小实验研究蛋壳的精妙之处实验一:大力士PK鸡蛋,请生上来握鸡蛋。
提前阐述我鸡蛋的要求,请更多的同学上台体验,这个地方我和蒋老师都只请了一名学生上台体验。
发现鸡蛋不会破,再告知学生可以在家尝试踩,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验二:哪种情况的蛋壳不容易被戳破?通过观看小鸡破壳的视频,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
蒋老师和我在此处都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步骤,蒋老师通过谈话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实验,而我则是帮助学生理清实验器材后,直接出示实验步骤,边演示边强调,及时板书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并将吸管改为直尺,并请用铅笔尖分别在10cm、15cm、20cm、25cm、30cm处高度进行自由下落,并强调直尺的放置位子。
老师们在教学时尤其需要注意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及过程。
此环节蒋老师的板书设计的非常好,能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实验方法。
所以我也借鉴了蒋老师的板书,板书中还有收集实验结果的内容,就是请小组在实验时观察铅笔下落高度使蛋壳被砸破的位置,请组长上台贴上花,呈现实验结果,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也可评价小组完成实验的情况。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探索薄壳原理”。
通过学习,让幼儿了解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薄壳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认识到薄壳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运用观察、实验、思考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薄壳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薄壳模型、实验材料(纸杯、气球、胶带等)、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材料、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薄壳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其特点。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结构吗?它们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薄壳原理。
举例说明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利用实验材料制作薄壳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各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受。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薄壳原理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薄壳原理的定义和特点。
2. 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制作薄壳结构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薄壳结构,并记录下来。
答案:例如:鸡蛋壳、乌龟壳、贝壳等。
2. 作业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制作一个薄壳结构。
答案:根据幼儿的制作情况,给予适当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清晰度4. 随堂练习的组织与指导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薄壳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这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要深入浅出,使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科学课的教学中,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的分析很重要。
我这次设计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学中重点和难点明确,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进行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明确了教学目标:一、掌握蛋壳结构的特点和规律;二、能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三、体会物理知识与科学文化的联系;四、会利用实验探究蛋壳结构作用和规律;五、能运用课本中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从微观角度看,蛋壳结构在宏观上和微观上有何不同?2、在蛋壳结构中有什么现象呢?3、在具体实验中要怎样利用薄壳进行测量?4、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和查阅资料可以找到哪些现象?5、本节课通过哪些实验分析了蛋壳结构不同特点?6、学生结合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例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观察方法一、课前认真备课备课是进行课前准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课前备课就是为课堂的组织与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备好课,学生听好课,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以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备课时充分发挥多媒体工具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增强教师备课时的感染力同时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2)备教材本课是在整体把握教材理论基础上组织设计科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知识条理清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3)备学生认真备课《蛋壳与薄壳结构》这一节课是一个由薄至厚的结构图,而且还有蛋壳在空间上的不同特征以及不同方法来观察蛋壳结构。
所以我从每一种方法分析、找出不同的特点并用这些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每一种问题。
在课堂中也通过这些办法引导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课堂活跃起来。
二、活动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认识蛋壳和薄壳:认识蛋壳结构有哪些特点?薄壳结构有哪些特性?老师设计了下面这两个问题,学生积极发言,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
关于薄的字音辨别

关于"薄"的读音
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课文,第7课《人类的“老师”》中提到“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这里的“薄”当念“bó”还是念“báo”呢?上课前我们也查了词典,在《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均未出现“薄壳”一词,但我们根据“báo”的意思是“扁平物体的厚度小,如这本书很薄,薄棉袄,薄板等”,判断“薄壳”中的“薄”应取“厚度小”的意思,因此确定它的读音为“báo”。
谁知,上午刚上完课,下午就有学生找来了,原来他手头有一本词典,在“bó”这个读音中有一个词是“薄壳建筑”,意思即是根据“薄壳结构”设计出的建筑。
毫无疑问,这个字在这儿该读“bó”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去查了2002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在“bó”的读音中还有一个解释条: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
看来本课的“薄壳结构”当属此列了。
于是我们只好分头到各班纠正读音了,这么一折腾,孩子们就被折腾得更糊涂了。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教学反思】
《蛋壳与薄壳结构》是《仿生》单元的第二课,作为单元的具体案例探究,通过让学生充分经历从蛋壳形状特点得到启发,从而设计薄壳结构这一仿生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到了仿生的方法和价值。
这堂课在学生互动方面。
一堂学生参加程度较深的课,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反响出的内在思想性。
给学生留有参加的空间,也给学生以有效的评论。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让学生终生得益。
感情目标的实现尤重于认知和能力领域,假如留给学生参加活动的时间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从讲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状况看。
老师率领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处于紧张思想的状态′转入下个教课活动′静默的思虑和冥想,整个讲堂是个完好的情绪体操。
教课资源开掘与利用恰到利处。
教课资源无所不在,重点是自己能否有一双慧眼擅长发现那些缄默的资源。
"能不可以用”是能力问题,用得能否“恰到利处”,就是艺术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

大班上学期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上学期科学领域教材,主要围绕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二节《探索薄壳原理》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薄壳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以及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了解薄壳原理,认识到力的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薄壳结构的特点,知道薄壳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薄壳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薄壳原理,将薄壳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薄壳模型、图片、实物等。
2. 学具:彩泥、卡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薄壳模型、图片等教具,让孩子们观察并思考薄壳结构的特点和应用。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讲解薄壳原理,让孩子们了解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动手实践(15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用彩泥、卡纸等学具制作薄壳结构,观察并记录其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相关练习题,巩固薄壳原理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探索薄壳原理2. 内容:薄壳结构的概念薄壳结构的特点薄壳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个生活中的薄壳结构实例。
(2)简述薄壳原理及其应用。
2. 答案:(1)鸡蛋壳、椰子壳、乒乓球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了解了薄壳原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孩子对薄壳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薄壳结构的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2)组织孩子们参观薄壳建筑,深入了解薄壳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践情景引入。
从“薄”“壳”之辩看儿童的思维火花

从“薄”“壳”之辩看儿童的思维火花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人类的“老师”》中有一段文字:“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
”“薄”“壳”都是多音字。
这两个较难辨音的字同时出现在一个词语中,课文、教参中并没作特别说明,这两个字该怎么读。
研读字典:“薄”字在字典中其义项区别于“厚”时,读“bó”,用于合成词或成语。
在有些字典中这个义项之后还会解释一句:用于专用词语或外国译音。
而“薄壳结构”中的“薄”字正是取这个意思,加之“薄壳结构”本身也是合成词,更是建筑行业的专用词语,所以此处“薄”应读“bó”。
“壳”读“qiào”音时与其读“ké”音时的意思是相同的,指坚硬的外皮。
字典中明确标明“ké”音只用于口语,而“薄壳结构”在文中出现时,都加注了双引号,属于广泛应用的建筑行业的专用术语,应该属于书面用语,读“qiào”。
综上所述,“薄壳结构”中的“薄壳”二字自然应该文读,读作“bóqiào”。
二、案例描述本课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检查预习环节,进行开火车朗读课文时,涵把“薄壳”读成了“bó ké”,有同学打断:“不对不对!是‘báo ké’!”这一下,叽叽喳喳,争执四起,四种组合的读音都出来了。
我拍了拍手,阻止了喧闹。
然后分别请了声音最大的几个孩子,让他们说说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读音。
有的说是查字典、有的说是问爸妈……孩子们各执一词,相峙不下。
我心里一动:新课程标准着重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探索薄壳原理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有趣的物理》第四章《力的世界》第三节《薄壳原理》。
详细内容包括:薄壳结构的定义、特点和应用;探究薄壳结构如何承受外力;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薄壳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薄壳原理的基本概念,知道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分析薄壳结构如何承受外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薄壳原理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薄壳结构的特点,学会通过实验探究薄壳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薄壳模型、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硬纸板、胶水等),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出示薄壳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模型有什么特点?它和我们常见的物体有什么不同?2. 探究薄壳原理(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薄壳结构是如何承受外力的?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例题: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薄壳原理的例子?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给出答案。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薄壳原理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针对错误进行讲解。
5. 实验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薄壳结构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拓展延伸。
六、板书设计1. 探索薄壳原理2. 内容:薄壳结构定义薄壳结构特点薄壳原理应用实验步骤及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生活中应用薄壳原理的三个例子,并简要说明原因。
设计一个薄壳结构,并解释其原理。
2. 答案:例子:蛋壳、乌龟壳、建筑物的圆顶等。
设计:例如,一个圆顶形的薄壳结构,利用圆顶的几何形状,将外力均匀分散,从而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实验和讨论,学生对薄壳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及反思3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及反思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工程结构与力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围绕蛋壳与薄壳结构的特性、应用及其设计原理进行展开。
重点探讨蛋壳结构的力学原理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薄壳结构的设计与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力学特性和应用领域。
2. 学会分析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受力情况,并能进行简单的设计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结构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受力分析及设计计算。
教学重点: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基本概念、力学特性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力学计算器。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蛋壳和薄壳结构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思考其结构特点及力学原理。
2. 知识讲解:1) 蛋壳结构:介绍蛋壳结构的基本概念、力学特性,结合实例讲解其在建筑、汽车等领域的应用。
2) 薄壳结构:讲解薄壳结构的设计原理、优化方法,展示其在大型场馆、桥梁等工程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设计计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设计计算。
六、板书设计1. 蛋壳结构:1) 概念: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结构。
2) 力学特性:抗压、抗弯能力强,重量轻。
3) 应用:建筑、汽车、船舶等。
2. 薄壳结构:1) 设计原理:利用材料的力学性能,实现结构轻量化和高强度。
2) 优化方法:形状优化、拓扑优化等。
3) 应用:大型场馆、桥梁、水坝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受力情况,并进行设计计算。
3) 举例说明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模型、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蛋壳结构与薄壳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024年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及反思3

2024年蛋壳与薄壳结构教案及反思3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工程结构与力学》教材第四章第五节,主题为“蛋壳与薄壳结构”。
详细内容包括蛋壳结构的生物力学原理,薄壳结构的设计与应用,重点探讨蛋壳式薄壳在工程实践中的优势及设计要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蛋壳结构的生物力学原理,掌握薄壳结构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2. 学习薄壳结构的设计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对工程结构与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蛋壳结构生物力学原理的理解,薄壳结构设计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薄壳结构的分类,蛋壳式薄壳的设计要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力学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电脑,绘图工具,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鸡蛋壳的承重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蛋壳结构的力学原理。
2. 知识讲解:a. 介绍蛋壳结构的生物力学原理。
b. 分类讲解薄壳结构,重点介绍蛋壳式薄壳。
c. 分析蛋壳式薄壳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薄壳结构设计。
b.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c. 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进行评价与讨论。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蛋壳式薄壳设计的实际案例,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蛋壳结构的生物力学原理。
2. 薄壳结构的分类与设计方法。
3. 蛋壳式薄壳设计要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蛋壳式薄壳结构,满足给定的承载要求。
2. 答案要求:提交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图、计算书和分析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蛋壳结构生物力学原理的理解仍有不足,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蛋壳式薄壳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蛋壳结构的生物力学原理的理解。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

蛋壳与薄壳结构教学反思
在制作蛋壳与薄壳结构的教学中,我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很多值得总结和
展开的经验和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这些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是不够深入的。
他们仅仅停
留在表面层面上的认知,不了解薄壳的结构特点、力学原理、强度和稳定性等方面。
我在
教学中强调了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分析,并且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更
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忽略一些细节问题,从而影响整个制作的效果。
他们未能
完全按照结构图纸上的要求来制作薄壳结构,或者在制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材料的厚度
和质量等。
我在制作前具体讲解了制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并且提供了相关的参考资料和
技术支持,以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制作技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反复尝试和比较,以便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和更
准确的结论。
这需要他们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理解。
我在实验过程
中注重让学生们了解实验目的和流程,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学习自信心。
在教学反思和总结中,我认识到有很多需要改进和深化的地方。
我希望能在教学中更
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也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不断的深化和研究,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和质量。
“这个句子怎样缩句”等9则

这个句子怎样缩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燕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燕子从这边的稻田里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这句话如何缩句,我校教师争论不休。
有的主张缩成“燕子飞”,理由是“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是“飞”的补语成分。
有的认为应缩写为“燕子飞到柳树下边”,理由是在小学生看来,“燕子飞”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该将后面的补语成分简要地加进去才行。
请问:这个句子究竟怎样缩句?湖北省松滋市八宝小学杨晓琼这里的“到”字不是介词(介词后面是加不进“了”字的),因而“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不是介宾短语,这样就排除了“到了……下边”是补语成分。
其实,这个“到”是趋向动词,它与前面的动词合起来可以充当谓语中心语。
吕叔湘先生把“飞到”“拿到”“说清楚”“老实人”等“整体不易拆开、组成部分未加扩展的组合”称为“语法词”,即在语法上可以认为一个词。
(见吕叔湘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到”字过去曾被确定为是动、介兼类词,但当今的辞书及语法学著作都取消了它介词的功能。
如《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中有这样一个缩句的示例:“他有一次在梦中飞到天上。
一他飞到天上。
”这里把“飞到”看作谓语中心语,把“天上”看作“宾语”,并没有把“到天上”看作补语。
准此,《燕子》中的那句话应当缩简为:“燕子飞到柳树下边。
”(令怡)这句是比喻还是拟人“一位旅客正望着车窗外的卫士出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中有这样一句话:测试卷中要求说出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有的填“比喻”,有的填“拟人”。
我认为这是把白杨树喻为“卫士”,应填“比喻”。
但又一想,句中不提“白杨”而直呼“卫士”,把白杨当作人写,好像又是拟人。
请问:这句是比喻还是拟人?贵州省遵义市同济小学刘芙蓉这一句的本体是白杨树,喻体是“卫士”,两者的相似点是形象伟岸、挺拔,对人有保护作用,因此是比喻。
由于本体白杨树没有出现在句子中,因此属借喻。
拟人在词语运用上与比喻有明显的区别。
拟人就是用适合于写入的词语来写事物,其中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其次是代词和“们”。
薄壳的正确读法

薄壳的正确读法薄壳常指的是一种杯状或碗状外壳很薄的物体,具有轻便、柔韧的特点。
它们通常用于包装食品、饮料、化妆品和药品等,以保护内部物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薄壳的正确读法是“báo ké”。
薄壳的制作材料及其应用领域:1. 塑料薄壳:塑料薄壳主要由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等塑料材料制成。
它们具有耐腐蚀、轻便、低成本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
2. 金属薄壳:金属薄壳常采用铝、锡、钢等金属材料制成。
它们具有较强的抗压性能,可以保护物品免受外力的损害。
金属薄壳广泛应用于饮料罐、灌装食品罐头、化妆品包装等领域。
3. 纸质薄壳:纸质薄壳主要由纸浆或纸张制成,常用于一次性食品包装,如面条盒、蛋糕盒等。
纸质薄壳具有可降解、环保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薄壳的优点和应用:薄壳具有以下优点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1. 轻便便携:薄壳通常非常轻巧,便于携带和使用。
例如,铝罐的薄壳材料可以减少包装的重量,提高运输效率。
2. 保护性能好:薄壳能够有效地保护包装物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保持食品的新鲜度、防止药品受潮和防止化妆品的挥发。
3. 美观外观:薄壳的外观设计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增加产品的美观和吸引力。
4. 成本低廉:与其他包装材料相比,薄壳的制作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应用。
薄壳在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薄壳的铝罐广泛用于装饮料和啤酒,塑料薄壳常用于包装牙膏、洗发水和沐浴露等日用品。
同时,薄壳的使用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例如,包括智能感应、防伪标识和环保材料等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薄壳的功能和价值。
总结起来,薄壳是一种轻便、柔韧的外壳,由塑料、金属或纸质等材料制成,用于保护商品、食品、药品等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它具有轻便便携、保护性能好、美观外观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并在食品、饮料、药品和化妆品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究竟怎样区别薄的读音

究竟怎样区别薄的读音“薄”作为形容词,表示与“厚”相对的概念时,有两种读音,一读báo,一读bó。
两种读音的“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在语体色彩不同。
读báo,是白读,也就是口语中的读法,此时的“薄”一般是单独作形容词用,如“薄棉袄”、“这种纸很薄”等。
读bó,是文读,也就是书面语中的读法,此时“薄”一般用在合成词和成语当中,如“薄弱”、“薄命”、“薄情寡义”、“如履薄冰”等。
浅谈“薄”的读音众所周知,“薄”的读音有三个:báo、bó、bò。
其中bò比较易于区分,而其他两个在有的时候则很难区分。
省编语文教材第一册第21课《过万重山漫想》中有这样一句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奇的色彩。
”第26课《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在这里出现了两次“薄”,而且都与“雾”有关,那么,这两处“薄”该读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这两个读音的解释上是这样的。
薄 báo ①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
②(感情)冷淡;不深。
③(味道)不浓;淡。
④不肥沃。
薄 bó①轻微;少。
②不坚强;不壮实。
③不厚道;不庄重。
④不肥沃。
⑤看不起;轻视;慢待。
迫近。
《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薄雾”这一词条,也没有义项可以和“雾”直接联系起来。
因此无法确切的判断究竟读哪个音。
但是在吕叔湘、李荣、许嘉璐、李行健等著名学者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却有“薄雾”这一词条,明显的注音为“bówù”,解释为“淡薄的雾气,薄是厚度小的意思。
”然而,既然是“厚度小的意思”,为什么不读作báowù呢?进一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这两个读音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比如:在感情冷淡这个义项上:她待他感情不薄(báo),可是他竟是个薄(bó)情的人。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中“壳”之读音探究

【教育资料】小学五年级语文《金蝉脱壳》中“壳”之读音探究于是我先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再次认真审读教材,与同科组的符爱莲老师共同探讨,发现题目与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并没有标出读音,而是在第二自然段金蝉脱壳这个词后才标出读qio,除此全文再找不到有第二种读法,这是不是表示只有这个词中读qio音,而其他处读k呢?认真翻阅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看到附录《一年级上册至五年级上册生字表》中壳字的两种读音都出现过。
这可如何是好呢?通过查阅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同时期的字典有类似的解释,却又没有明确的指示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因此我先后查阅中国社科院20xx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壳读k时可加儿化音(~儿)是口语化的读法,为名词性,义同壳qio,在以下词语中使用该读音:贝壳、脑壳、鸡蛋壳儿、子弹壳儿;当读qio时可解为坚硬的外皮,如甲壳、地壳、金蝉脱壳。
我们是否可以把词典中的解释理解为口语时读qio,书面语和专用名词中读k呢?在中国社科院20xx年编写并出版的《古代汉语字典》中虽然也有k的读音,但仍然偏向于读qio音的。
怎么办?语文教师,作为普通话的传播者自然要教给学生标准的普通话读音,我认为越是有争议的,越是要研究清楚,于是我又翻阅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实用普通话》一书。
书中明确指出:躯壳,指肉体,相对于精神而言。
读qio,适用于书面语的合成词。
意表物体坚硬的皮甲。
另有地壳、甲壳、金蝉脱壳、物质外壳等词。
在汉语的口语中,壳可读为阳平的k音,并成儿化韵,如脑壳儿、子弹壳儿、卡壳儿、贝壳儿、空壳儿、鸡蛋壳儿等。
再回头来去了解编者这样注音的意图。
我在凤凰语文论坛上找到了南京培训会上汪晓铅主任关于教材修订的说明,他在发言中讲到:生字的规范依据是国家语委的规定和相关的工具书,主要是《简化字总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普通话异读词审验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辞海》等等。
由薄壳结构中薄与壳的读音问题引发的思考

由“薄壳结构”中“薄”与“壳”的读音问题引发的思考四语备课室在讨论四下《人类的“老师”》里出现的“薄壳结构”中“薄”与“壳”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问题本身得到了解决,而且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首先是因为多音字(或称多音多义字)数量众多,是汉字字音特点“三多”之一(另外两多是同音字多,形声字多且声旁表音的情况复杂、规律性不强),所以我们要重视多音字的问题。
汉字中的多音字有多少?我统计了一下:在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中,多音字分别有317和87个,共404个,占11.5%多一点。
(我看到过的一份统计是405个,占11.6%。
)这已经不少了。
另外,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还有344个“统读”的汉字(在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中分别为223、121个)本来也是多音字,审定注明为“统读”后才“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例如“蔬菜”的“蔬”原来有shū和sū两个读音,现统读为shū。
)如果把这些定为“统读”的也计算在内的话,那么,3500个常用字中多音字就有748个,比例就高达了21.4%。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多音字?多音字的现象是汉字经历了从古至今长时期的发展变化形成的。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一)多义多音。
一个汉字起初只有一个意思,即所谓“本意”,以后引申、再引申,甚至多次引申,就出现了以多音来区别多义的情况。
大多数多音字都属于这个类型。
(二)文、语之异(“文读”即“书面语”,也称“读书音”“读音”;“语音”即“口语”,也称“口语音”“白读”)。
“文、语”并存,各有其用。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
(三)用法有别。
使用的情况不同,因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削”字,[xiāo]音用于“削果皮、削铅笔”等单纯词;[xuē]音用于“削弱、剥削”等合成词。
普通用法和特殊用法的不同也会造成读音不同。
有关薄壳结构的作文

有关薄壳结构的作文薄壳结构是建筑学上的术语。
壳,是一种曲面构件,主要承受各种作用产生的中面内的力。
收集了有关薄壳结构的作文,欢迎阅读。
当我在周六周日休息时,总爱拿着鸡蛋去包煎饼吃,在去的路上,我常常无意间用手掌去使劲握着生鸡蛋,但是只要不用手指去扣鸡蛋,鸡蛋总是完好无损,薄壳结构作文450字。
这在我心中产生了一给巨大的问号。
直到有一天,我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做了一个小实验:用手去握一个生鸡蛋,而鸡蛋仍然像一块金刚石一样坚硬,毫发无伤。
在这之后,我查阅了资料,因为鸡蛋壳的力量分布很均匀,在你的手紧握着鸡蛋的时候,鸡蛋的壳就会把你的力量分解开来,所以鸡蛋承受的压力也就会变小,。
”那么为什么煮熟的鸡蛋就那么容易握破呢?资料上显示:“熟鸡蛋在受过热度以后鸡蛋壳的力量也就消失了,所以握破很容易。
”科学家把生鸡蛋握不破这种现象称作为“薄壳结构”。
科学家还把这种“薄壳结构”引进与建筑工程,“薄壳结构”也广泛的应用于建筑,中国的人名大会堂,故宫,还有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都是利用“薄壳结构”建筑而成的。
因为这样的建筑可以防震加固。
在地震来临时可以减轻损伤。
真想不到鸡蛋的“薄壳结构”竟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类的“老师”》这一课,让我感慨万分。
回到家,我突然心血来潮,想亲自体验一下“薄壳结构”。
我从冰箱里拿出啊一个鸡蛋,用手握住横的一面,用力地捏,不管我怎么捏鸡蛋都破不了,于是我使上了吃奶的力气捏,还是破不了。
我心想:用这种方法破不了,我就用巧招。
哼!鸡蛋呀鸡蛋,咱们走着瞧!第二次,我先用一些力气捏,然后放松,在鸡蛋不加防备时又是用力一捏。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十分钟过去了,一切无济于事。
我就感到奇怪了:我的力气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大,可是在这小小的鸡蛋上就如同蚂蚁和大象拔河,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好奇地翻开了电脑查了一下,原来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薄壳结构”中“薄”与“壳”的读音问题引发的思考四语备课室在讨论四下《人类的“老师”》里出现的“薄壳结构”中“薄”与“壳”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问题本身得到了解决,而且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首先是因为多音字(或称多音多义字)数量众多,是汉字字音特点“三多”之一(另外两多是同音字多,形声字多且声旁表音的情况复杂、规律性不强),所以我们要重视多音字的问题。
汉字中的多音字有多少?我统计了一下:在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中,多音字分别有317和87个,共404个,占11.5%多一点。
(我看到过的一份统计是405个,占11.6%。
)这已经不少了。
另外,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还有344个“统读”的汉字(在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中分别为223、121个)本来也是多音字,审定注明为“统读”后才“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例如“蔬菜”的“蔬”原来有shū和sū两个读音,现统读为shū。
)如果把这些定为“统读”的也计算在内的话,那么,3500个常用字中多音字就有748个,比例就高达了21.4%。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多音字?
多音字的现象是汉字经历了从古至今长时期的发展变化形成的。
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现代汉语中的多音字主要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
(一)多义多音。
一个汉字起初只有一个意思,即所谓“本意”,以后引申、再引申,甚至多次引申,就出现了以多音来区别多义的情况。
大多数多音字都属于这个类型。
(二)文、语之异(“文读”即“书面语”,也称“读书音”“读音”;“语音”即“口语”,也称“口语音”“白读”)。
“文、语”并存,各有其用。
语体不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语体的作用。
(三)用法有别。
使用的情况不同,因而读音不同,读音有区别用法的作用。
如“削”字,[xiāo]音用于“削果皮、削铅笔”等单纯词;[xuē]音用于“削弱、剥削”等合成词。
普通用法和特殊用法的不同也会造成读音不同。
如“单”字,一般都为[dān]音,如“单纯、简单”等;姓“单”、“单县”等人名、地名为[shàn]音;在“单于”这古代匈奴的君主名称中则要读[chán]音。
(四)古义又读。
如“横”字有[hénɡ] [hènɡ]两个读音,两音中表“不顺情理的;蛮不讲理的”之义虽与表“粗暴,不讲道理”之义意思相近,但在“横加干涉、横行霸道”等成语或文言词中读[hénɡ]音,在“强横、蛮横”等词语里读[hènɡ]音。
(五)又音两存。
又音,不辩义,也非“文、白”之分,长时期两读。
如“谁”字的[shuí]与[shéi]等。
(六)方音影响。
这是因方言词汇进入普通话,方言的音与义也同时带入,由此造成的多音,在意义上一般无联系。
(如“忒”字,“差忒”是“差错之意”,读[tè]音;“风忒大”是“风太大”,读[tuī]音。
(七)特定读音。
如“迫”字读[pò],但在“迫击炮”中必须读[pǎi]。
“薄壳结构”如果确实是专业术语,就应按业内人士的特定读音去读。
再就是怎样处理好多音字的问题。
多音多义字的大量存在,给汉字教学、使用和汉字信息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们在说话、阅读、朗读中遇到多音字时,最基本的办法是“辨义定音”,即根据该字在上下文中的意义来决定其具体的读音。
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者请教别人,也可以解决多音字的问题。
我们凤凰语文网上所进行的有关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对于一些既不影响表达,又不会引起歧义的情况,不妨宽厚一些。
最后,我认为老师们可以就“薄壳结构”中“薄”与“壳”的读音问题跟学生加以说明,但没有必要认错,因为这不是对与错的问题。
说实话,我在没看到“薄壳结构”有特定读音
时,根据课文: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无论怎样用力也不能把它捏碎。
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我认为“薄薄”和“薄壳结构”中的两处“薄”,从字义上看,读bó或báo都可以;“鸡蛋壳”“蛋壳”和“薄壳结构”中的“壳”,我会因为一般习惯和在语言环境中相对一致的考虑,都读ké音;“薄壳结构”我就会读作“bó(或báo)ké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