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

傅守祥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行政学院,北京100024)

摘要: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

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

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

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

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

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关键词:大众文化;现代性;技术物性;日常感性;经典艺术;市场逻辑

中图分类号:%0文献标识码:&

当代大众文化利用大众传媒制造身体幻象、提供游戏化的心理经验、克服认同焦虑,使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充实了文化生活;它也许是趋时的、媚俗的,但是它却为文化消费者欣然接受。所以,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又称为信息时代或高科技时代)--这个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人们"满足的源泉和社会理想行为的标准不再是工作劳动本身’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①

-大众文化的发达是必然的。而消费时代技术的专制与市场逻辑的横行,使早先谦卑的人类接连宣--

布"上帝之死"、"人之死"和"作者之死";从物质丰盈、思想平面化和艺术划归生活的部分现实参照及理论臆想出发’有些人又不断探讨"艺术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甚至"宗教的终结"和"哲学的终结"等问题,将高高在上的一个个精神圣像掀翻在地。同时,消费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神话,它不仅可以用性和暴力满足人们的欲望,而且可以用世俗化的方式溶解经典艺术,使其纳入市场的范畴,变成消费对象;市场成为传统意识形态最有力的解构力量,它以世俗化的方式拆散了历史曾赋予艺术品原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单一的意识形态指向逐渐脱去,已不再向人们述说那曾经存在的高于天的革命理想和审美乌托邦。面对这种深刻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浪潮,高雅文化的至高地位和传统研究的学科视野经受到强大冲击,传统的经典艺术的创造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完全适用于新兴的大众文化或者大众艺术。②

人类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飞跃发展,使专属于人类的文化不断泛化,人类文明成果日新月异。在新近发生的这场数码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全面渗透,促使人类文化走向彻底泛化,人类的文化重心也由思想精英型走向消费大众型,物质世界极其丰富却又极不均衡,文化影响极其广阔却又极不厚重;单一性的工业文化独霸世界,许多大众被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快速的流行时尚所左右,沦为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奴隶,成为无思想、无主见、无个性的精神盲流,整日沉浸于替代性和虚拟性的满足之中而不能自拔。法兰克福学派的诸多思想并非耸人听闻,但是一味抵制和反对也是不切实际的唐吉诃德行为,像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③那样的审美避世论更是一种虚幻的、一厢情愿的审美乌托邦;只有认真彻底的分析和解剖,加以批判性的引领,才有可能在适当的时机促成现行被资本异化了的"文化工业"转变为代表大众的"民间文化",即真正含义上的"大众"文化。因此,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所提倡的审美主义的精神救赎理论有相当大的价值和参考意义。毕竟审美趣味的转向已

92

江淮论坛》2006年第3期成事实,但是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转向之后思想精英们彻底边缘化了,他们不再具有掌控审美文化发展

方向的权利,那么现在大众文化的掌舵人又是谁呢?--

-是那些完全听命于资本和市场的所谓"文化

经济人"和"经济文化人",归根结底还是资本和市场。因此,对于当代居主流地位的大众文化,人们的思

想中存在一对主要矛盾--

-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的对抗。

大众文化的崛起引出了许多全新的话题。大众文化审美化或曰审美泛化是一场审美日常化的变

革,这次美学变革实质上就是使神圣美学世俗化、高雅艺术大众化的过程,其主要表现就是日常生活的

文化化与审美化,这也是自启蒙主义思潮以来历代思想精英们渴望实现的理想。现在,这个理想表面上

实现了,但是深层里却存在许多严重问题,尤其是这次变革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的

控制,而非历代启蒙主义者所期待的自上而下的大众的文化自觉或曰审美自觉,启蒙现代性"自由解

放"的理想预期与"人自身不断被物化和异化"现实结果之间出现了巨大反差。正是缘于这种深层的现

代性分歧,当代边缘化的思想精英们不顾自身地位的变化而不遗余力地大声疾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地坚持批判市场资本和技术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全面的控制,揭露大众文化产销中的"迎合"与"媚俗"阴

谋,抵制大众文化发展中潜藏的消费主义原则。正如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也就是说,如果人人都知道美,那么这反而成了一种恶;如果人人都了解什么是善,那

么这反而成了一种不善,因为人们遗忘、忽视和掩盖了相反东西的存在。在"为胸部和下半身"写作或制

作风行的时代,在像动物一样坦诚地、赤裸裸地高歌欲望和表白功利的时候,思想精英们凭借审美主义

依然坚守着人性升华和精神进化的立场,反对各种形式的人类异化,并试图打动那些习以为常的大众

以改变现状、防止文化恶果的出现。

经典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别,即:是以生产者的情感表现为主体,还是以消费者

的欲求宣泄为主体。审美主义的文化观念建立在艺术家的自我主体性基石之上,因此它强调个体生命

经验的自由出场;而大众文化的文化观念建立在消费者的趣味选择基石之上,因此它强调表现最普遍

的生命经验,如性幻想等等,唯有如此它才能获得最好的市场前景。也正是在这层意义上,霍克海默、阿

多诺等人认为大众文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极权社会对大众思想实行控制的一种方法,这种控

制方法以极大满足物欲的形式消除大众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合理性的怀疑;而天马行空式地超越世俗

社会的经典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正是在反抗消费社会中人的物化和单面化这一点上得到了法兰

克福学派思想家们的赞赏。

经典艺术是意义表现者在面对世界时的一种发现,而大众文化的意义是表现者面对消费者的一种

"代言"。因此,经典艺术的意义产生于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之中,有着极强的指涉性,而大众文化的意义产生于作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之中,倾向于一种体验性或者游戏经验。审美主义常常带着审美救世的观

念从事艺术活动,所以艺术对他们来说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艺术活动就是要揭示世界的本源意

义,甚至是为芸芸众生制定普遍有效的理解方式和价值原则。这种创造经典的冲动使高雅艺术中充满

了关于世界意义的言说,无论这意义是荒诞还是和谐、是虚无还是原始生命力,也无论这意义怎样让接

受者感到晦涩、陌生,面对大地的言说总是支撑着经典艺术的意义生产体系。精英艺术坚持一种纯艺术

品位和与现实社会操作保持距离的文化思考,从文艺本体出发的艺术追求和从文化批判着眼的哲理追

求是它的两个基石。大众文化则不甚关心国计民生等大事,它拒绝承担言说大地的重任,它的意义不是

来自于指涉而是来自于共鸣,来自于制作者替大众消费者代言。大众文化无须探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而

只是揣测文化市场的动向,琢磨世俗社会中人们的情感欲求;大众文化要为消费者搭建一个宣泄情感

或者实现梦幻的现实舞台或者虚拟空间,所以,无论是哲理化的本质真实还是事件性的生活真实,对于

大众文化都没有太大意义。譬如,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借强者的徒劳告知人们他对世界的意义--

-的发现,而好莱坞巨星施瓦辛格主演的系列电影终结者》却编织一个虚假的故事替人们实现荒诞--

"强者惩恶扬善"的愿望; 西西弗斯神话》的意义是加缪深刻反思世界的结果,而终结者》的意义是电影制作集体与观众"共谋"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