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
我国近现代大学课程的发展与问题研究
辽宁教育 研究 ・ 0 年第 1 2 6 0 O期
我 国近现 代大 学课程 的发展 与 问题研 究
白 宗新
(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4 2 ) 30 5
摘
要: 国近现代大学发展仅有 10 我 0 余年 历史。在这短暂的时期, 大学课程改革经历 了向西方国家学
有科学与民主的问题, 高等教育制度 与课程设置面 临着两难。这个时期, 国高等教育选 择 了美国模 我
式 , 于 12 并 9 9年 颁 布 了 ( 学 组 织 法 > ( 学 规 大 和 大
程> 。在课程体系上, 程分为公共必修课、 课 各系必 修课和选修课, 课程设置注重基本训练 、 尊重学科 体 系、 由基本而专深, 实行了通识 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结
待兴, 高等学校恢复教学秩序, 沿用“ 文革” 前的课程
体系和课程 内容。 2 自行 探 索阶段 .
体现终 身教育的思想。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根本
转变在课程领域的真正体现, 是从重视“ 专才” 教育 到重视“ 全才” 育的转变, 以“ 教 是 社会需求” 为本位 向以“ 人的需求” 为本位的转变。 20 00年。 为了实现新世 纪高等教育 的新 发展, 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 、 重视素质教育、 深化教学改革 、 加强教学建设、 全面适应新世纪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 才的需要, 教育 部又
作者简介 : 白宗新( 94一) 男, 16 , 湖北 洪湖人。 长江 大学农 学院党 总支副 书记, 高教 所副研 究员 。 教育 学硕 士, 主要 研究 方 向: 育基本 理论 、 想政治教育。 教 思
・
65 ・
维普资讯
教育部高校教材使用依据
教育部高校教材使用依据为适应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建设发展需要,提高普通高等学校教材建设的水平,提升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这是贯彻落实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构建“双一流”建设长效机制的切实抓手。
一、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明确高校教材方向在全国教育大会的中指出,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高校教材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教育目标能否实现。
此次印发的《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特别强调高校党委对本校教材工作负总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实行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核、统一使用。
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党对高等学校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明确了高校教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实践导向。
二、编写优质教材,夯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基础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实现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新时代的战略任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把握好着力点是关键。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曾明确提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
由此可鉴,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是通往内涵式发展目标的快速路,而优质教材的建设,则是铺就这条道路的基石。
高校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构建起与之相匹配的高校教材体系。
2016年中央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将教材建设明确为国家事权,提出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依法依规推进教材体系建设;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成立,负责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标志着我国学校教材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年,国家教材委把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列入年度工作要点。
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方案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涵盖了从清朝末期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学习和掌握中国近现代史成为了当代青年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养。
一、培养目标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了解。
该方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自清朝末期以来的历史发展,深入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该方案还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培养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培养方案的内容涵盖了清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政府、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多个时期和事件。
其中,清朝末期的崩溃和辛亥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北洋政府的建立、国共内战的爆发和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的开展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培养方案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要涉及革命、建国以及各个时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等,经济方面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等,文化方面主要涉及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等,社会方面主要涉及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等。
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培养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历史文献、历史著作和历史资料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和变迁。
其次,学生需要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和历史文化景点等来亲身感受历史的氛围和历史的现实意义。
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听取专家讲座、参加历史研讨会和历史讲座等来提高历史知识和认识水平,从而更好地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8.09.26•【文号】教材厅函〔2018〕8号•【施行日期】2018.09.2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通知教材厅函〔2018〕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教育部各直属单位:为加强教材研究,健全教材建设支撑体系,提高教材质量水平,决定组织开展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地建设基本要求(一)建设目标搭建凝聚各学科、各方面专业力量共同研究课程教材建设的平台,构建灵活、开放、有效的创新研究机制,实现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专业化、专门化、专项化,发挥重要的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整体提升课程教材建设的支撑能力,成为专门研究课程教材的专业智库。
(二)基地任务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要围绕以下任务持续进行实践探索。
一是聚集专业力量。
培养课程教材建设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课程教材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二是探索教材建设规律。
梳理课程教材建设的已有经验、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规划研究课题,围绕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国际比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发布研究报告。
三是建设教材数据中心。
整合教材编写、使用、跟踪评估等各种资源,收集、分析并报告国内外教材研究及教材建设动态信息,为教材研究、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
四是促进研究成果交流传播。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拓展交流渠道,把握世界同类教材发展趋势,吸纳借鉴先进经验,同时推动中国教材走出去。
积极推动课程育人、教材建设及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共享,实现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开展中外教材合作编写研究。
五是进行咨询指导服务。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历史类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社会、政治和文化事件的影响。
建设一个全面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对于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本课程至关重要。
1. 教学大纲和课程结构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核心元素。
教学大纲应该包括所有的主题和单元,以及相应的课程时间分配,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所有的教学资料都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开发。
2. 教学资料教学资料是指课程与教学有关的所有文本、视频、音频、图片、演示文稿等教学资源。
应该根据单元和主题来编写和组织这些资料,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和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调整。
3. 参考书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有很多相关书籍和文献,这些书籍和文献可以作为学生参考的资源,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在课程的相关阅读列表中加以包含。
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参考书目作为学生研究和讨论的依据。
4. 课程作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因此,开发课程作业是教学资源库的另一个关键要素。
作业内容可以包括阅读笔记、作业问题、研究论文、演示文稿、课堂检查和项目任务等等。
在资源库建设之前,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和期望,进一步确定如何管理、分享和评估这些资源。
这样可以确保所开发的教学资源库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表明,合适的技术工具和平台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库的使用效率和质量,为教学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建议在课程教学资源库中使用电子书、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工具,以提供学生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同时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建设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资源库,需要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广泛的师生参与以及评估机制。
高等教育学测试题与答案
高等教育学测试题与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我国近现代大学诞生于( )A、民国时期B、中日甲午战争之后C、1949年之后的新中国D、鸦片战争时期正确答案:B2、雅典的第一个永久性高等教育机构是( )A、君士坦丁堡大学B、希波克拉底医学校C、吕克昂D、柏拉图的学园正确答案:D3、有关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终身的B、有阶段的C、创新的D、以上全是正确答案:D4、高校课程的设置和组织超越以往对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过分强调,越来越重视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相联系这种倾向指的是( )A、课程实施多样化B、课程性质职业化C、课程内容综合化D、课程方向人文化正确答案:B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高校现场教学形式的是( )A、讨论B、实习C、调查D、参观正确答案:A6、在我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 )A、蒋梦麟B、胡适C、蔡元培D、竺可桢正确答案:C7、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是( )A、战略分析B、实施战略C、评估战略D、确定战略目标正确答案:D8、教师职业不属于( )A、脑力劳动B、专门职业范畴C、第三产业D、普通职业范畴正确答案:D9、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 )A、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B、高标准的教材建设C、配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D、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正确答案:A10、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 )A、对课程方案实施过程的评价B、对课程方案实施结果的评价C、对课程方案制定结果的评价D、对课程方案制定过程的评价正确答案:B11、高校课程内容的推陈出新、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科研又从教学中汲取营养,体现了高校课程的( )A、前沿性B、基础性C、专业性D、高深性正确答案:A12、高校组织的结构特征是( )A、二元性B、复杂性C、学术性D、分散性正确答案:D13、主张学习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C、行为主义学习论D、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正确答案:D14、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开端的标志是( )A、“书院”的出现B、“右学”的出现C、“鸿都门学”的出现D、“太学”的出现正确答案:D15、通过研究进行教学是( )A、洪堡提出的办学思想B、哈佛大学首创的原则C、我国古代书院确立的原则D、中世纪大学的特色正确答案:A16、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学习的主体因素的是( )A、学习任务B、学习材料C、兴趣D、学习目标正确答案:C17、根据教学是否为学生后续知识学习做了充分准备来判断教学质量,这种教育质量观是( )A、个适质量B、控制质量C、内适质量D、外适质量正确答案:C18、高校组织的权力特征是( )A、学术性B、二元性C、分散性D、复杂性正确答案:B19、高校人事管理中一般不会采用( )A、股权激励法B、情感激励法C、事业激励法D、待遇激励法正确答案:A20、主张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高校培养目标的是( )A、社会本位论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C、个人本位论D、政治统帅论正确答案:A21、对于高等教育而言,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亚文化类型极为重要,这表明了( )A、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B、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C、高等教育对文化的影响D、高等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正确答案:A22、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布鲁纳B、贝格尔C、阿德勒D、郝钦斯正确答案:A23、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 )A、经费充裕B、办学特色C、学科综合D、规模效应正确答案:B24、与柏林大学的诞生有关的院校职能是( )A、社会服务B、科研C、教学D、知识创新正确答案:B25、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A、高级专门人才B、学者C、技术人才D、研究型人才正确答案:A26、高校组织的目标特征是( )A、二元性B、复杂性C、模糊性D、学术性正确答案:C27、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本质就是解决( )A、教师的尊重与被尊重的矛盾B、师生之间的平等与不平等的矛盾C、师生之间的民主与不民主的矛盾D、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正确答案:D28、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 )A、上述三种趋势B、大众化和普及化C、民主化和终身化D、国际化和全球化正确答案:A29、大学毕业的总量与规格受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与专业需求制约,这表明( )A、高等教育受人的发展的制约B、高等教育受文化的制约C、高等教育受经济的制约D、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正确答案:C30、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不同,下列哪一种学习策略会最大限度帮助理解知识结构的复杂性?( )A、目标策略B、再认策略C、意义策略D、组织策略正确答案:C31、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首创于( )A、斯坦福大学B、牛津大学C、哈佛大学D、北京大学正确答案:C32、主张高校课程应注重反映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结构,高校教学应着重传授各门学科特有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的课程理论是( )A、科学主义课程观B、改造主义课程观C、结构主义课程观D、永恒主义课程观正确答案:C33、提高高校师资学术水平的基本途径是( )A、学历提升B、教学改革C、社会实践D、科学研究正确答案:D34、具体规定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是( )A、教材B、课程方案C、教学大纲D、教学计划正确答案:C35、终身教育应体现于( )A、整个教育体系和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B、基础教育中C、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中D、大学教育中正确答案:A36、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民办高校的特点是( )A、以发展科研为主B、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C、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D、以发展学术为主正确答案:B37、哪一种学习策略会实现在学生看来与高分相关的任何目标?( )A、意义策略B、再认策略C、目标策略D、组织策略正确答案:D38、说到底,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 )A、优势学科B、高水平的教师和高质量的毕业生C、校长的卓越领导和创新实践D、先进的办学理念正确答案:B39、相对于中小学教育,高校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A、历史性B、操作性C、前沿性和职业倾向性D、系统性正确答案:C40、高校不仅为本地区服务、为本国服务,甚至还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全人类服务这体现了高校服务的( )A、专业性B、直接性C、广阔性D、合作性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高校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的、正确的人生发展观,需要做到以下观念的转变( )A、就业观的转变B、发展观的转变C、学习观的转变D、择业观的转变正确答案:ABCD2、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课程改革出现的课程内容综合化的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模式( )A、哈佛模式B、剑桥模式C、麻省理工学院(MIT)模式D、筑波模式E、牛津模式正确答案:CDE3、下列学习差异中,会导致个体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有( )A、认知水平差异B、学习动机差异C、学习能力差异D、学习风格差异正确答案:ABCD4、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有( )A、做中学B、向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习C、为人师表D、多读书,读好书正确答案:ABD5、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我们( )A、形成职业观B、认识高等教育C、更好地理解高校D、形成专业发展观正确答案:ABCD6、转变教师角色具体表现在( )A、教师要从“解惑”者转向使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B、教师要从“授业”者转向帮助学生“创业”的指导者C、教师要从“平等中的首席”转向教学的控制者D、教师要从“传道”者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正确答案:ABD7、高等教育民主化表现在( )A、教职员工参与院校管理B、入学机会均等C、学生参与院校管理D、开设选修课程正确答案:ABC8、在实行市场经济模式的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A、复合型B、集中型C、分散型D、配置型正确答案:ABC9、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有( )A、强调学生自学能力培养B、重视学生研究能力培养C、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D、倡导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正确答案:ABCD10、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如下原则( )A、实践原则B、适时原则C、完整原则D、经济原则E、量力和满足原则正确答案:ABCDE11、下面属于侵犯大学生知识产权的行为有( )A、没有参与合作创作的事实,却在学生的作品上署名B、在教材之外强行向学生“推荐”自己主编、参编、撰写的书籍C、将学生的实验成果或论文以自己的名义发表D、大学教师借学生完成作业之名占有学生收集的资料或实验数据正确答案:ACD12、高校教学组织形式有( )A、社会实践B、课外活动C、课堂教学D、社团活动正确答案:ABCD1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是( )A、人才集中B、投资少、见效快C、教学与科研结合D、机构灵活E、学科齐全正确答案:ABCDE14、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调节力量是( )A、高校自主办学B、国际因素C、市场调节D、国家宏观调控正确答案:ACD15、学习的内部条件包括( )A、学习材料B、非智力因素C、智力因素D、学习目标正确答案:BC16、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发展其( )A、素质B、研究能力C、学习能力D、实践能力正确答案:ABCD17、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哪些策略?( )A、提高自我修养,健全自身人格。
高等教育学填空题
选择、填空1.(欧洲中世纪大学)是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2.中世纪大学主要是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
3.随着(产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又开始了新变化,表现为:层次的(多样化)、形式的(复杂化)。
4.(民主问题)始终是教育与政治间关系的核心。
5.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人力资本理论学派)为典型代表。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7.高等教育不仅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而且对(个人收益)有贡献。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高等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9.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包括(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
10.高等学校的出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而我国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11.代中国最早建立的新式大学有:建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学堂),1897年建产的(南洋公学)。
12.19世纪初(德国大学)确立了(发展科学)的职能。
13.发展科学职能产生的背景是1810年(洪堡柏林大学)的创办。
14.19世纪末美国大学确立了(社会服务)的职能,其产生的背景是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
15.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16.(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社会服务)是现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17.教育方针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18.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的途径。
19.1998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0.(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建设目标
二、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1.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面对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步伐的加快、我校向研究型大学转型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所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目的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满足一定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技能或基础的人才,而更多的在于培养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明显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引领综合竞争力。
因此,以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为根本,营造基础理论扎实、理论与实践融合、知识与技能有机统一、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氛围,是专业建设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
2. 专业建设目标鉴于我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强势发展的,以及该专业全体师生团结拼搏,勇于创新,不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绩,本专业确立的建设目标为:培养主动适应21世纪的化工类专门人才,即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的控制与管理、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的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的人才。
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
(二)具体目标新的教学计划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培养目标的要求。
1、在知识方面包含了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与修养,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还要求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以便能及时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动态,有效地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
课程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分为六个体系:①人文社科体系;②数理体系;③化学基础体系;④工程基础体系;⑤化工体系;⑥选修课体系。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提纲)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等的解读一、关于“纲要”教材教学的目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历史知识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教育具有资政、资治的特殊作用。
“夏鉴”、“殷鉴”为代表的历史鉴戒思想。
唐太宗在谈到史籍的作用时说:“不出岩廊,神交千祀之外;穆然旒纩,临睨九皇之表。
是知右史序言,由斯不昧;左官铨事,历兹未远。
发挥文字之本,通达书契之源: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清代的龚自珍:“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近人梁启超:“史学者,学问之最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也。
”又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早在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在其史学名著《史学要论》一书中,即以专章阐述“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
他认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不觉对之感历兴起,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种敬仰心”,从而激发人们“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
[]毛泽东:“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
我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江泽民:“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加强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切实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在已有基础上,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努力在近三年将本课程通过学校优秀课程评估、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二、建设措施1. 不断充实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由于授课的对象已经是九零后的大学生, 受互联网的影响, 接受信息量大, 仅依靠书本的知识、按章节的内容讲授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的要求了;该课程的内容在学生(特别是文科生)中学已经学过了, 重复教授已无意义。
为此必须改革现有的授课内容与方式。
课程组要认真研究新教材, 根据社会发展现实和大学生思想特点, 具体规划教学内容, 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机把握, 创设自己特色, 逐步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变。
同时, 逐步探索按专题进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2.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 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 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 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 不断研究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 不用“灌注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自觉学习。
3. 切实开展教研、教改树立教学质量中心意识, 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理念, 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 通过集体备课, 利用学术前沿资源, 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适当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教研课题, 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
4. 继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中央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要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 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
因此, 要根据“纲要”课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 探索出一套学生乐于参加且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目标化教学及方法摘要:根据中宣部、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本科生从2006级起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目标,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不断进行研究、探讨和改革教学方法,是成功施教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育部在其颁布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大纲》中就该课程的目标明确指出:“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普通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上述目标,不断进行研究、探讨,改革教学方法,实行目标化教学。
一、明确教学目标在高校实施《纲要》课教学既不能按照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模式进行,也不能将其等同或划归为普通高校的一般专业课。
它与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普通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学相比,既有共性,更有特殊性。
因此,正确、全面地理解普通高校实施《纲要》课教学的目标尤为重要。
首先,应当看到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与高校历史专业课教学方面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教学对象不一样,普通高校培养的不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而是祖国建设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教学摆位不一样,普通高校中的《纲要》课不是专业课,课时少且授课时间集中;教学深度不一样,中国近现代史虽然体系庞大、内容繁多,但《纲要》只能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堂上。
其次,应当正确理解高校《纲要》课的教学目标。
虽然它与大学历史专业课有区别,但作为高等院校公共课的教学目标仍然是明确的,即它同高校中的其他课程一样,都是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世纪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这个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的,正如教育部等颁发的《大纲》中指出的那样,《纲要》课能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可见,《纲要》课又是一门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不可缺少的必修课。
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的五个基本范畴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第11卷,2013年9月(Research of Modern Basic Education )Vol.11,Sept.2013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的五个基本范畴李乾明(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浙江绍兴312000)摘要:从50本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看,它们有五个基本范畴———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分析这五个基本范畴的内涵,不仅有助于当今教学论教材的编写,而且有助于增加教师的教学智慧。
关键词: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五个基本范畴基金项目:本文为李乾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代教学论学术思想的中国气派研究”课题(12FJX007)最终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李乾明(1966-),男,重庆万州人,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学论原理研究。
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是中国近代师范生使用的、探讨教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的课本。
日本学者汤本五比古著《教授学》于1901年译介到中国,而朱孔文编《教授法》(1903年)是我国自编最早的教学论教材———它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教学论教材。
因此,笔者研究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的范围限于1901年至1949年期间的50本教授法、教学法课本(其中包括8本译自日本、美国的教学论教材)。
它们的一般特征是:就其思想来源来说,主要不在中国的历史传统的范围内,而是西方资产阶级教学论体系的产物;教学论教材是为建设新学校、建立新教学秩序服务的,具有反封建传统教学观的进步倾向;我国学者开始自觉地建构教学论学科(教授法、教学法)的独立体系,而且在教材结构上表现出多样化;将心理学的知识引进教学论教材,强调教学方法要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1]我们通过研究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中教学条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五个基本范畴的所指,不仅能够了解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建设的具体内容,而且能够体会到中国近代转型时期的教学观念。
一、中国近代教学论教材所谓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即罗廷光所谓“优良教学之条件”,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师生状况、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办学经费、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汪禄应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造就工业化向信息化时代转型和发展过程中各行各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行业特色型人才。
这种人才主要不是“学问家”,而是熟悉现代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掌握当今各类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人员。
为适应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尽快走出传统的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建立应用型、实践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和把握,不仅涉及到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涉及到我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同时也关联到我们对于我国在21世纪全球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和把握。
1.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应用型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早在19世纪,柏林大学的创办者洪堡就主张:高等教育的实质在于引导学生对科学进行自由的研究和探索,教学与研究应当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做到有机结合。
而几乎在同时,拿破仑对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则恰恰相反,他把高校当作主要传授实用知识和技术的场所,最终它们的主要职能全都归结为教学。
为此,法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因为高校被认为主要是发展专门实用技术,培养各种专门和职业人才的场所,对实用和效用的追求便完全压倒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
虽然法国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一度成为强大的军事大国,但其发展缺乏后劲,很快就丧失了在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就中国来说,在京师大学堂创办之前的30多年间,“专门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直到20世纪初,才有了蔡元培等对高等教育本质的一系列比较清晰的论述。
蔡元培认为,在高校,“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借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1]。
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应在上述两方面都有所作为。
既要“术”,也要“学”;既要讲教学,也要讲研究;既要抓科技的应用,也要抓基础理论的研习和探讨。
作为“应用型院校”,自然侧重于“术”,侧重于“教学”,侧重于“科技的应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意义及思考
收稿日期:2013-12-02基金项目:2012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研究”;湘南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湘南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蒋红艳(1977—),女,湖南资兴人。
湘南学院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Leshan Normal University第29卷第06期2014年06月Vol.29,No.06Jun .201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的现状、意义及思考蒋红艳(湘南学院思政部,湖南郴州423000)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唯物史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认识不到位、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考核评价不科学,致使“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没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务必发挥学生主体性,拓展实践教学新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以促使“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8666(2014)06-0115-04ThePresentSituation,Significanceand Thinking onthePracticeTeaching in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JIANG Hongyan(Department ofIdeologies and Politics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s an important links in cultivat -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but it can not play its due role because ofproper awareness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unscientific evaluation.Therefore ,the teacher must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 ’s subjectivities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o develop new model and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eform ofpractice teaching ,so that the teacher can pro -mote the optimizing ofthe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basic link ,and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the teach-ing practice.Key Words: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社会实践教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1. 本文概述教材建设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而且也是国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教材建设的实践历程和发展经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本文概述中,我们将首先回顾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沿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材建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教材体系的不断完善,再到21世纪以来教材建设的现代化转型,这一过程凝聚了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同时,我们也将总结我国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等原则,这些经验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教材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如何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变化、如何更好地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何加强教材内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文章将展望未来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出推动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2. 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回顾我国教材建设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经史子集,到近现代的教育改革,教材始终是教育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教材建设经历了多次重要的变革和发展,这些变革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也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演进。
古代教材建设:我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强调道德修养和经典文化的传承。
这些教材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教材建设: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理念的传入和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教材建设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尤其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后,我国教育界开始重视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教育,教材内容逐渐从经史子集扩展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材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ppt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二、水运与航空
1.水运 (1)1872年,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二)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三) 国内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人(才二培养)模人式 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意 义
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是带动其他教学改革的火车头 是教学资源变革的推动力
(一) 何为人才培养模式
1.定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和所面向岗位(群)任职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 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 = 目标 + 课程 + 培养过程 + 方式方法
2.涵义
专业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 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 与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为实现目标、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为实现上述过程的管理制度、评估制度
5.人才培养模式
6.面向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7.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 8.实践教学体系 9.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二) 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的主要内容
10.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 11.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的教学进程计划表 12.各教学环节、各类课程教学总学时(学分)比例统计表 13.其他培养措施 14.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15.专业教学队伍 16.校内外实训基地 17.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意见 18.学校各级有关人员的签字
爱国主义教育育英才——近代南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践
项红专:爱国主义教育育英才——近代南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践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自然、最朴素和最深厚的情感。
近代南开学校是一个由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等组成的完整教育体系。
南开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典范,其中南开中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爱国的学校”。
鉴往知来,南开学校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
一、植入育人目标南开学校始终把爱国看作学校育人工作的第一要义,把培育爱国精神和爱国情感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原则。
校长张伯苓明确指出:“广义之言学校,则教之为人。
何以为人?则第一当知爱国。
”为了育才救国,他亲自将校训确定为“允公允能”,目的是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与夫服务社会之能力”。
张伯苓强调:“允公是大公而不是小公。
”“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
”可见,他把爱国为公作为“公”的内涵。
张伯苓还说:“南开学校系受外侮刺激而产生,故教育目的,旨在雪耻图存;训练方法,重在读书救国”“藉以灌输民族意识,及增强国家观念。
”他还问学生及其家长:“将来是为国?抑为私?来宾中或有诸生之家长,必以为供给子弟十数年之费用,今日毕业后,宜略为家庭打算。
但试问若无国,何能有家?”“诸生功课已毕业,此后应思如何为国为公,方不愧为南开学生。
”张伯苓反对只空喊口号不做实际工作,认为学生只有爱国热情和救国能力兼具,方可实现救国之宏愿。
二、依托课程载体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南开教育的一大特色。
1927—1928年,张伯苓为警醒国人,揭露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意图,在校内组织“东北研究会”,先后两次率领师生亲赴东三省考察东北的自然资源、经济、人文、地理等方面情况,积累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发表了不少调查报告。
学校还在校刊上开辟“东北研究”专栏,出版“日本问题专号”,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野心与罪行。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1.高等教育: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本质)。
2.高等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主要指全日制的大学教育,同时也包括非全日制大专层次以上各种形式的教育。
3.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
4.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5.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学校教育制度.6.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萌芽:商朝右学;形成:《学记》《大学》《论语》;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隋炀帝时期,宋朝,书院成为教育机构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1998年8月《高等教育法》颁布宋代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
1998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颁布。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又称“新学制”,在旧中国施行时间最长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大学拥有自治权和学术自由;大学具有宗教性和国际性;大学兼具专业性和学术性。
7.外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把科学研究工作作为教授的职业)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西欧最早的一所学术研究机关:柏拉图在雅典开办“学园”。
最早出现大学的国家:意大利和法国8.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高等教育的特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现象相对于一般教育现象而言具有特殊性、专业性。
9.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设备开放服务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核心内容:培养目标)1.高等教育的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
'()* 年第 )' 期
高教探索 !7AC?5$6=>98723$Q1:2598723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
李&辉
摘&要# 纵观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教材始终作为重要教学资源& 支撑中国近代人才培 养目标的实现)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材建设同时也在推动和诠释着其时的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以我国近代不 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为主线& 就支撑实现其时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建设特点进行梳理& 以期把握其中的 规律& 为推进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历史借鉴)
$二%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 清朝政府不甘受辱& 试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 术& 同时又担心引进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革命思想 而导致民众反抗& 这使其在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上奉 行 '中体西用( 的方针)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深& 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 广大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 民的道路& 更多关注西方的政治* 经济学问) 这一 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 '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到 ' 中 西 并 重() 清朝末年& 出现了封建主义教育体系和帝国主 义奴化教育体系的矛盾斗争) 洋务派* 维新改良派 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应运而生) 教材也逐步从 ' 中学 为体& 西学为用(& 过渡到 ' 中西并重(& 甚至偏重 西学).-/ 京师同文馆* 上海同文馆和广州同文馆开办 之初& 所译之书主要是西方科技知识类书籍) 学生 所学大部分教材& 特别是社科哲学类教材仍以中国 传统书籍为主& 所学西方科技知识也多是较为粗浅 的制造技术) 封建思想禁锢严重& 中国被迫开放& 在教材方面翻译了西方和日本更多的科技书籍) 同 时& 随着思想的开放& 眼界的开阔& 也开始引进国 外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 且占据的比重 越来越大& 超过了科技方面的书籍) 教材也由 )- 世 纪六七十年代的以中国传统教材为主变成以西方科 学和社会教材为主).*/ 二是大学堂等译书机构成为教材编译主体) 清 朝末年& 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教材编译机构& 大 量引进和翻译西方政治* 文化* 经济* 军事书籍& 为满足近代高等教育创始阶段的教材需求做出了重 要贡献) 关于京师大学堂引进的西方教科书的具体 数目& 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 大学堂从 )-*/ 年 到 )*)) 年& 翻译* 出版的西方教科书大约是 /( 余部 )(( 多 册& 其 中& 属 于 社 会 科 学 和 人 文 类 的 有 1( 本& 自然科学的有 '. 本& 教育方面的有 '( 本& 而 属于应用科学的只有 ) 本) 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大约 为 '((( 余部 /((( 余册) 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 ++. 部 .''+ 本& 其中& 自然科学* 应用科学为 '+. 部&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为 .(( 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作者:李辉来源:《高教探索》2019年第12期摘要:纵观我国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教材始终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支撑中国近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教材建设同时也在推动和诠释着其时的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以我国近代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为主线,就支撑实现其时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建设特点进行梳理,以期把握其中的规律,为推进当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历史借鉴。
关键词:教材建设;历史特征;培养目标;中国近代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宏观层面讲,是近代大学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所要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从微观层面讲,是近代各类大学对所培养的学生提出的不同要求,即大学具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剖析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演变轨迹,集中反映了人才培养满足其时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发展需求的价值主张。
而如何实现这些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实践客观地要求解决“如何保障人的培养”的问题,也就是需要研究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所应具有的师资队伍、教材、课程、实验室以及教学制度等教学资源。
[1]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的固化。
教材建设是在一定时期、服务于一定教育机构教学、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行为。
[2]从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教材诞生起,教材建设始终围绕“培养人才,传授知识”的主题。
在不同的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传授什么样的知识,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历来体现了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高等教育教材在发展与变革中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一)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肇始于1861年清朝政府批准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898年,清朝政府创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当时规定学堂的办学方针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
1902年诞生的“任寅学制”,其中所包括的《京师大学堂章程》第一章“全学纲领”中规定:“京师大学堂之设,所以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谨遵此次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全学之纲领。
”1904年1月13日,清朝政府颁布了《奏定大学章程》,在其第一节中规定:“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才足供任用为成效。
”[3]这个时期,不同派别的教育思想家们常常会就“人才观”来表明自己的教育思想,应该就是“大学培养什么样人才”的命题,也就是教育思想家们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观点和见解。
[4]戊戌变法时期至辛亥革命前夕(1895-1911年),就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康有为主张培养变法维新的人才[5];梁启超认为,要变法图强,必须广设学校,培养各种人才,尤其是要设立“政治学院”,培养懂得政治法律,并能管理国家行政的专门人才[6];洋务运动后期的代表人物张之洞认为“古来时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7]。
(二)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清朝政府不甘受辱,试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又担心引进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革命思想而导致民众反抗,这使其在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上奉行“中体西用”的方针。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深,资产阶级力量逐步壮大,广大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更多关注西方的政治、经济学问。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中西并重”。
清朝末年,出现了封建主义教育体系和帝国主义奴化教育体系的矛盾斗争。
洋务派、维新改良派思潮及其代表人物应运而生。
教材也逐步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渡到“中西并重”,甚至偏重西学。
[8]京师同文馆、上海同文馆和广州同文馆开办之初,所译之书主要是西方科技知识类书籍。
学生所学大部分教材,特别是社科哲学类教材仍以中国传统书籍为主,所学西方科技知识也多是较为粗浅的制造技术。
封建思想禁锢严重,中国被迫开放,在教材方面翻译了西方和日本更多的科技书籍。
同时,随着思想的开放,眼界的开阔,也开始引进国外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方面的著作,且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超过了科技方面的书籍。
教材也由18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以中国传统教材为主变成以西方科学和社会教材为主。
[9]·教育史研究·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教材建设二是大学堂等译书机构成为教材编译主体。
清朝末年,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教材编译机构,大量引进和翻译西方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书籍,为满足近代高等教育创始阶段的教材需求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于京师大学堂引进的西方教科书的具体数目,有学者做过一个统计,大学堂从1896年到1911年,翻译、出版的西方教科书大约是60余部100多册,其中,属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类的有40本,自然科学的有23本,教育方面的有20本,而属于应用科学的只有1本。
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大约为2000余部6000余册。
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553部3225本,其中,自然科學、应用科学为253部,社会科学和人文类为300部。
[10]三是突出建设政治人文方面的教材。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学堂、译馆引进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类的数量多于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
当时的教材建设已转向政治人文方面,这也与当时的翻译出版界引进西方教科书从洋务运动时期的以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为主,到清末“新政”时期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现状是相适应的。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日益认识到,解决中国的基本问题不能全靠军工技术,还必须具有现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知识,特别是要学习和引进西方的教育制度与教育方法,反映了中国人学习西方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的升华。
此外,清末新学制中有关教材编辑与审查以及选用的相关规定,也标志着中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开始,为现代教科书出版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民国时期(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1912年10月2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专门学校令》规定:“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1912年10月24日,教育部颁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1924年2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国立大学校条例》20条,在其中仍规定“国立大学校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即该时期大学仍以培养适应国家所需的“硕学闳材”为目标。
[11]根据北洋政府的大学人才培养宗旨,各大学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北京清华学校近章》(1914年7月)第三条规定:本校以培植全才,增进国力为宗旨;《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组织大纲》(1923年3月28日)第三条规定:本大学以改进农业及农民生活,培养各种农业专门人才,期与农民通力合作蔚成农村立国为宗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大纲》(1924年8月8日)第二条规定:本校以造就师范学校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并研究专门学术为宗旨。
[12](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法规,提出大学要培养专门人才。
1929年7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1934年4月28日修正公布),规定中华国民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
1931年9月3日,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规定训育应以三民主义为中心,养成德、智、体、群、美兼备之人格。
为实施通才教育,20世纪30年代末,教育部依据“注重基本训练,先注意学术广博基础之培养,文理法各科之基本学科定为共同必修,然后专精一科,以求合于由博返约之道,使学生不因专门之研究而有偏固之弊”的要旨,开始整理大学本科课程。
1948年1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法》中规定:大学依中华民国宪法第一百五十八条之规定,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
[13]根据中华国民教育宗旨和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各大学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国立清华大学规程》(1929年6月12日)第一条规定:国立清华大学中华民国教育宗旨,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之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国立北京大学组织大纲》(1932年6月16日)第一条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专门人才、陶融健全品格为职志;《国立北平大学组织大纲》(1934年3月)第三条规定:本大学根据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以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为宗旨。
[14](三)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主要特点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高等教育受政局影响,教育宗旨倒退、反复,教材建设也随之变化,历经曲折。
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主要反映出以下特点。
一是高等教育历经曲折,教材建设艰难发展。
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间,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呈现“之”字形的发展,即改革、倒退、冲击,教材的变化也是如此。
其中国文、修身科教材是变化的集中体现,其他教材也无不浸透着这一过程所带来的不同要求(编审方针),教材的演变和政体改革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15]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建立起爱国和革命的传统,高校师生治学严谨,学习刻苦,具有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精神。
西南联大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使用的教科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段历史的教材建设。
西南联大在教材选取上,尤其是数学等专业,尽量使用欧美一流教材的原本及国内高水平的教材,代表了民国时期的普遍特点,即大学一般重视教师搞研究而不提倡编书,只要有现成的书就不自编。
只要有现成的国外一流教材,就尽量选用。
由于采用欧美教材,教师授课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教学。
同时,在这一时期,民国政府“教科书编纂纲要审查会”“教授要目编纂会”的成立,以及其他有关章程的颁布,对编辑的各类教材在逻辑性、严谨性、切合实际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国时期编定的一批高质量的教材都是这种制度推行的结果。
二是中国共产党围绕革命需要开展教材建设。
1921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由于信仰的主义、追求的目标不同,国共两党在政治上日渐分歧,并且必然地在其各自统辖范围内,实施不同的教育主张。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人民政权,其推行的教育是以工农大众为重点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树立了高等教育要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服务,教材建设也要为此服务的理念。
如,1931年4月21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通过《关于目前教育问题决议案》指出:学校教育的实施方针是共产主义的教育与目前实际斗争的教育,两者要密切地联系起来。
由此,革命根据地的教材建设自然也就集中表现为:首先,政府高度重视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