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九章德育
德育反思的途径
包括自我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 、专家指导等,这些途径可以帮助教 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德育工 作。
提升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更新德育理念
丰富德育内容
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德育 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丰 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参与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导向性原则
德育应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又要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提出严格要求 。
知行统一原则
既要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道德实践的训练,使知行合一。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 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和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 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熏陶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才艺和风采,营造健康向上、 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02
德育过程与原则
德育过程的阶段性
01
02
03
04
认知阶段
学生通过感知、理解和记忆等 方式,形成对道德规范的初步
认识。
情感阶段
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 道德规范的情感体验,形成道
德情感。
意志阶段
学生在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形 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愿意为履
行道德规范而付出努力。
行为阶段
学生将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 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形成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备考之德育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备考之德育原则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备考之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发展。

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论

第九章德育理论第一节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涵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思想、品德、法制、心理等教育。

狭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施加积极影响的教育活动。

德育形式上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

内容上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二)德育的重要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二、德育目标(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总体要求。

它是德育内容、方法、管理和评估的依据。

(二)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3.德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

三、德育内容(一)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2.学生的年龄特征。

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

(二)中学德育的内容它由几方面组成。

1.政治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政治敏感性、政治纪律性。

2.思想品质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包括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点等。

3.道德品质教育。

培养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明礼貌的言行习惯等。

三者既有区别, 又有密切联系。

在不同学段, 各有侧重。

德育属于学校教育的范畴, 它与社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公民道德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 但内涵又有差异, 不能混为一谈。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教育学 第9章 学校德育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4.实际锻炼法 指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得 到锻炼,从而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 要注意做到: 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际锻炼,提出具体明确要求 并进行检查;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我锻炼; 要给学生以必要帮助,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实现积 习成德。
一、德育过程及其认识 (二)德育过程的要素 构成德育过程的因素广泛而复杂,包括教育 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 方法、德育环境以及德育过程管理调控等。 其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 方法等四个因素,被称为德育过程的“结构 性”因素,简称德育要素。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 育 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 4. 实际锻炼法 5. 修养指导法 6. 品德评价法 7. 心理咨询法
第三节 学校德育的实施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是指通过说理传道,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学生,从 而提高其思想觉悟的教育方法。 要求做到: 说理要民主平等,不能以强制方式迫使学生接受现成 结论。 说理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 说理要有感染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与运用说理的方式,注意各种 方式的有机结合。
返回到上一级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学校德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目标
学校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 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结果的质量标准。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二)任务
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 立场;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 生活习惯。 这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它们共 同服从于合格公民培养的需要。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9第九章德育ppt课件
• 德育工作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依靠和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 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的内部 矛盾的积极转化。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2)创设情景,启发思考,及时诱导,给正 方向的品德素质的发展以扶持和助力。
最新课件
19
5.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依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对学生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严肃批评,
最新课件
27
•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是指同时涉及两仲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 得的情境或问题。
•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 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 的镭锭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 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到处借 钱,可最终只凑得了1000元。海因茨恳求药剂师 说: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 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 “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别无 它法,就破门而入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
•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活动范围、交往空 间越来越大,市民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 拓展,必然要求德育内容不仅要有私德成 分,而且不断扩大到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共 道德等方面。
最新课件
8
(三)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主要内容
1.政治教育,主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国家政 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思想教育,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 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 认知模式——重知 • 体谅模式——重情 • 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的概述 一、什么是德育(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 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 学校德育 ,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言之, 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补充:道德有私德、公德与职业道德。

(二)德育的特点永恒性(社会性):学校德育的历史悠久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历史性: 不同的历史时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不同。

阶级性:不同的社会中,德育体现不同阶级的需求。

共同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社会乃至国家,德育原则、内容、方法有共同性。

继承性:就德育原则、方法而言。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功能(一)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生存性功能2.发展性功能: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3.享用性功能: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二)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1.德育的政治功能①德育对现存的社会政治制度具有维系作用。

②德育具有培养政治人才的功效。

③德育对于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作用。

2.德育的经济功能①宏观层次②微观层次3.德育的文化功能德育具有传递与选择文化的功能。

德育具有更新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它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

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9.3: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免费范文精选

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9.3: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免费范文精选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三、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所以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积极向上。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德育原则ppt课件

德育原则ppt课件

案例二
某中学实施"德育学分制" ,将德育表现纳入学生评 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 与德育活动。
案例三
某高校开展"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益事 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奉献精神。
家庭教育德育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家庭制定"家庭公约",明确家 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孩子
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案例二
某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如勤俭节约、尊重长辈等,帮助孩 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发展。
02
CATALOGUE
德育原则的主要内容
导向性原则
总结词
德育工作应具有明确、正确的导向作 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
详细描述
德育的导向性原则强调教育者应通过 德育活动,引导学生明确道德认知,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 德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整体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
总结词
德育工作应以正面教育为主,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自觉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
详细描述
疏导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应采取耐心细致、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 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因材施教原则
总结词
德育工作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 育方法。
全球视野
未来的德育原则将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关注人类共同 面临的道德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责任感。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德育工作应全面考虑学生的身心 发展特点,将德育渗透到教育教 学的各个环节中。
详细描述
德育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应 将德育与其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 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全面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德育的原则

德育的原则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 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使集体成员团结起来,及时互通 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的方案,互相配合 开展教育活动。
2、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 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只有掌握了每一个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思想特点,才能 对中学德育作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 连贯性和巩固性。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 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 生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 大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 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 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品质,不能离开集 体的生活与活动,而必须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来 实现。
因材施教的范例: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 他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他擅长根据学生特点进 行有区别的教育。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和冉有先后来向他请教一 个问题,可是孔子却做了不同的回答。这使在场听的另 一个学生公西华感到惊讶!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做? 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怕事。所以鼓励他遇事要积极去 干;而子路过于胆大莽撞,则要求他慎重些,遇事先于 父兄商量好之后再做。、这儿故事成了我国因材施教的 范例。
所谓严格要求就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 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

(七)疏导原则 含义:它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说理疏导也就是循循善诱。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利势导、循循善诱 3.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页,共四十三页。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 的原则
当前您正浏览第一页,共四十三页。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行统一原则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形结合原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七)疏导原则
– 2、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导之以行。
当前您正浏览第五页,共四十三页。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理论、
事实和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 在动力,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 贯彻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 2、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 3、表扬为主,严禁体罚。
要求:
–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 考虑青少年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思想。
当前您正浏览第十四页,共四十三页。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即优点、 长处、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即缺点、短处、落后 因素。

德育原则必考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则必考知识点总结

德育原则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内涵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培养的指导原理和准则。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规范。

德育原则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以人为本。

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尊重和关爱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格,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其全面发展。

2. 国情为本。

德育工作要结合国家的具体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民族的情感,注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3. 社会为本。

德育工作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遵纪守法、关心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

4. 科学为本。

德育工作要遵循科学教育规律,注重德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5. 教师为本。

德育工作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要求教师做品德楷模,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和言传身迹,影响学生的言传身教和行为规范。

6. 学生为本。

德育工作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需求。

二、德育原则的重要性德育原则在教育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利民长远。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是为了学生能担当社会责任,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2. 为学生长远。

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对其未来的发展影响至深,只有品德立身,方能成材。

德育原则的贯彻执行,对学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社会稳定。

一个道德风尚良好、人人守法的社会,会更好的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4. 领导责任。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负有导向学生处世的责任,德育原则的贯彻是对这一责任的深刻体现。

三、德育原则的内容1. 爱国主义教育。

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民族大义,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国际视野。

2. 道德教育。

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3. 团队合作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4. 精神文明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与人文精神。

最新第九章 德育的内容 原则 途径和方法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第九章 德育的内容 原则 途径和方法教学讲义PPT课件
生产劳动是指人民使用工具创造生活资料和 生产资料的劳动。
社会公益劳动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 劳动。
自我服务性劳动是指<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并且为自己生活的集体服务。
(四)共青团活动
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青少年的群众组织,是 广大青年学习共产主义学校,更是学生自己的素质。通过共青 团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 上进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 培养良好品德。
通过共青团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团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上进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上进行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
第九章 德育的内容 原则 途径和方法
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德育呢?
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又称为德育的组织形式,是指德育的实施渠 道或形式。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来自• 化疗后病人的饮食指导
• 化疗后病人常出现白细胞下降,宜补充 动物肝脏、胎盘、骨髓、猪脚、瘦肉、鱼 类、大枣、桂圆、蘑菇、赤豆、甲鱼等。
用药间歇期应加强营养
• 另外,化疗病人如出现恶心呕吐,应适当调整
饮食结构和进食方法。例如:少吃多餐,避免出 现胃饱胀感;进食时不要多次饮水,最好在进食 前后约一小时饮水;避免吃甜食、油炸或过于油 腻的食物;食物温度适当,避免过烫或过凉;进 食速度慢一点,不让胃在短时间内填满食物;充 分咀嚼,以便食物消化;避免接触不喜欢的气味。
往,都是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德育的内容,方法,德育的过程的
承载体。总的来说,德育途径分为社会,家庭, 学校等三大途径,其中以学校德育途径为主。
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的实施例子: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教育学第九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法制、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

二.德育的功能: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

从宏观上讲,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说,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德育对个体品德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学校德育对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方面所具有的作用。

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1.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2.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第二节德育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目标和内容概述: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时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或质量标准,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德育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三.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会因素人的因素四.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第三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含义:1. 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 2.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3.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三.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

㈡德育过程与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德育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

德育原则知识点总结大全德育是指教育人的品行和道德品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品德的教育。

德育原则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在德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规律,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德育原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德育目标和任务1. 德育目标: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勇挑重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合格公民。

2. 德育任务: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这是一个全面的任务,要求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中心,突出道德素养的培养,实现三维一体的育人目标。

二、德育原则1. 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 自愿原则:德育工作应该根据学生的自愿,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道德知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3. 严格要求原则:对学生应该严格要求,保持教育的严肃性,促进自律与自强,培养学生崇尚品德美德的良好风尚。

4. 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工作应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智力、体能、美感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5. 教育与示范相结合原则: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德育手段1. 课堂教育:课堂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学习道德礼仪知识,增强道德修养。

2. 集体活动教育:集体活动是加强学生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3. 个别辅导教育:适当进行个别辅导,有助于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切实解决道德问题。

4. 标本兼治原则:标本兼治即只有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找准问题的症结,才能达到德育的目标,形成有益的德育局面。

四、德育方法1. 说教教育法: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心灵成长。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德育原理,讲义第九章 学生品德评价

第九章学生品德评价第一节品德评价概述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内涵(一)学生品德评价的定义及内容(识记)对学生品德的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品德要求和目标,采取科学的评价方法,对所搜集的品德信息进行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其所包括的内容有: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的水平及其日常表现等。

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也包括家长及其他校外教育工作者。

除了他人评价之外,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评价。

(二)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识记)当前学生品德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品德评价的主体已经拓展到与品德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群体。

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也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

2、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人们对德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心理学、测量学等相关学科也在不断研究和实践中日益完善,这为德育评价方法的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依据。

3、评价结果的客观化学生品德评价运用了心理学中关于人格测量,社会学中的团体、社区实验,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组、个体测量等方法,更为全面、立体地展示评价对象品格发展的各个维度,从而使得学生品德评价工作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4、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学生品德评价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德育工作中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

现代品德评价更强调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二、学生品德评价的基本功能(识记)(一)导向功能所谓导向功能,主要指的就是品德评价将引导学生的品德朝着德育目标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二)诊断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诊断功能,主要指的是通过品德评价,可以科学地鉴别学生品德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进一步优化学校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供依据。

(三)强化功能所谓学生品德的强化功能主要是指在评价学生品德时,教师通过扬善抑恶,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可以达到强化良好品质、抑制不良品质的教育效果。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教育学第9章 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一般说来,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德育随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性,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我国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贯穿于物质文明和政治建设之中。

社会主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必要场所,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从长远看,学校德育具有战略意义,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把他们培养成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气、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时期,他们思想单纯,爱学习,追求上进,充满幻想,富于理想,可塑性强,但知识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种思想道德影响。

因此,必须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抵制错误思想道德影响的能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否则就可能误入迷途。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0第九章 德育

10第九章 德育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又是个体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 德育过程的最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要实现矛 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最根本的是受教育者 盾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转化, 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思想内部矛盾的转化。 •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从简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 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不断 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上升的。因此, 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螺旋式发展上升的。因此,学生 的德育,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的德育,我们要坚持长期抓,反复抓,抓反复。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 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 一、德育原则 •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 求。 • 1、导向性原则 •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 它是指在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 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良好的思想品 德的德育原则。 德的德育原则。 •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做到: • 1.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以马列主义、 1.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确 保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乃至德育过程的科学性、 保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乃至德育过程的科学性、 思想性。 思想性。 •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2.把德育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 •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 3.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 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疏导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与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阻止、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的目的的要求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 –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进行教育。 – 考虑青少年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思想。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含义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
素,即优点、长处、先进因素,克服学生身上的消极 因素,即缺点、短处、落后因素。 一基本要求:
–第一,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学
(七)疏导原则 含义:它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说理疏导也就是循循善诱。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利势导、循循善诱 3.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八)因材施教的原则 含义: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
生的观点
–第二,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扬长避短,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 如何取长补短? • 首先要善于认识“长短”。
–认识了学生中的“长”与“短”,才能做到“有的 放矢”,“对症下药”。
• 其次,要善于“短中见长”。 • 再次,要善于弥补“短”处。
最后,要善于创设“取长补短”的环境
二、中小学德育原则 1、知行统一的原则
–含义 –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基本要求:
• 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晓之以理 • 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导之
以行 • 教师明辨是非、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பைடு நூலகம்
2、因材施教原则 含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当前的思想实
际,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要求: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
学生既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又要提出合理的要求,进行严格管 理,把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结合起来。 – 贯彻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尊重学生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 – 2、要敢于、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 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我怎样能够以简单的公式概
第九章 德育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
一、德育原则
(一)什么是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 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它以个体品德 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 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二)德育原则的意义
二、基本的德育原则
现阶段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是谁!查出来要处分。可是总是禁而不绝。

后来,一位音乐老师找到了这个学生。他却生生
地站在老师面前,等待批评和处分。但老师没有责备 他,笑着说:“你参加乐队打鼓好吗?”学生愣了,
以为老师讽刺他,不敢答话。老师接着说:“我们乐
队缺一名鼓手,觉得你有条件当。但是,你在上课时 要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不要再敲桌子了,好
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1、德育的要求、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德育。 4、要客观地全面地深入地了解研究学生。
第三节 德育的原则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德育原则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确定德育原则的依据 1、教育目的、德育任务 2、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3、人们长期以来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学生相应的实际锻炼和行为 训练,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联 系起来,使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 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做到: – 1、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晓之以理。 – 2、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导之以行。
(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
用理论、事实和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觉 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 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 贯彻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 2、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 3、表扬为主,严禁体罚。 – 4、强调纪律,约束行为。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根据
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当前的思想实际来提出要求、确定 内容和方法,使德育更具有针对性。
学生的“实际”有三个方面: • 首先是学生的年龄特征。 • 其次,是学生的个性差异。 • 再次,是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
(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
括我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时,我就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 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重
视和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重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 用,通过个人教育集体,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关系。 – 贯彻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做到: – 1、重视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 马卡连柯称:“平行教育论”; – 2、善于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各方
面的教育影响要加以组织和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德 育内容和要求应循序渐进,前后连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 地进行。 – 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要求做到: – 1、统一校内教育力量,对学生形成一致的要求。 – 2、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 3、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 赞可夫的比喻:在我们面前有一块搀着石子的劣质土 壤,它既不会叫人高兴,也没有希望提供起码的收成,
可是来了一批地质工作者,经过一番勘探,结果在地 下深处发现了巨大的宝藏。——教师也应该发现差生 深处的宝藏,产生热爱差生的情感。

有一个学生,在老师上课板书时,常用两手食指
敲打桌沿,发出“哒哒哒”的响声。有的老师警告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