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8)汉语文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1.这篇论文的意图在于回顾汉语文教学过去和现在一些主要做法的得失利弊,展望一下今后改革的趋向。
2.这里所谓“过去”,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之后,直至1949年那段时间。“现在”指的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但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期间的不正常情况不考虑在内。
3.对过去和现在汉语文教学情况的概述和评价,对今后前进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和
应当重视的趋向,完全是本文作者个人的观点,不反映任何政府部门、任何学校、任何学术团体的意见。在那些地方,可能有人完全或者部分同意我的观点,也可能有人很不同意或者不完全同意我的观点。
4.谈汉语文教学本来应当包括国内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也就是国内的双语教学问题,
以及外国人学习汉语文,也就是把汉语文作为外国语文的教学问题。但是限于篇幅,本文不涉及这两个方面。
①198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召开“应用语言学研讨会”,这是作者提交给会议的论文。
一20世纪20年代之后
1.19世纪末,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办新学堂,从
学制到课程设置,以至各级各科教材,大都是从东西方几个国家引进的。只有“国文”(即汉语文课》教材无法从别的国家引进。因而这门课从内容到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率由旧章,只不过形式上变一变,教材编成一本一本的,每个学期一本,每本里边分成若干课,如此而已。
真正有所改革,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
2.20世纪20年代之后,进行了哪些改革。
①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国语”(即现在说的“普通话”,在台湾仍称“国语”,推行的成绩很好,香港不少人也习惯于称为国语).发起国语运动。经过了相当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胜利,白话文合法化了;与此同时,教育界人士认为小学语文教科书应当以白话文为主,因为这才符合儿童的语言实际。’此后,国民政府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改称“国语”(中学仍称“国文”,以文言文为主)。虽然当时的白话文也还只是比较接近实际口头语言的一种新的书面语言,但毕竟不是与实际口头语言完全脱节的文言了。虽然在全部普通教育阶段(小学至中学毕业)学生仍旧是以读文言文、写文言文为主,但是毕竟可以读一部分白话文,至少小学阶段可以写白话文了。打破以往从启蒙开始一直完全读文言、写文言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一项重要的改革。
②1898年马建忠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他的意图是作为教
材使用,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一点科学因素,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他的尝试没有成功,就是几年后全面废除科举考试和八股文,开办新学堂之后,也没有把语法教学纳入国文课之
内。直到1924年黎锦熙发表《新著国语文法》,陆续有了一些学校在国文课之内照黎氏著作多少讲一点语法。另外,与此先后,唐钺发表了《修辞格》,张弓发表了他的修辞学讲义,到30年代,陈望道发表了《修辞学发凡》,陆续有少数学校也教一点修辞学知识。还有,
叶圣陶(当时用名叶绍钧)、夏丐尊等发表了《文章例话》《文心》等著作,讲作文的知识,有些学校也教一些。虽然并不普遍,教的也不多,大都不成系统,但是,毕竟打破了国文课内完全不教有关语文的科学知识那种局面。
③汉字注音是一个困难问题。传统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用甲字注乙字,一般叫作“直音”或“读若”。这种办法当然不准确。另一种稍后起的是“反切”,这种办法比较麻烦,有时
候也并不准确。到了近代,逐渐有人设计各种不同系统的字母,但是都没能通行。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国语运动的进展,陆续产生了两种比较科学的注音办法,一种是“注音
符号”,在一段时期内曾被广泛采用(目前台湾仍在使用),另一种是“国语罗马字”,没有通行(但是在美国有一些教汉语文的一直在使用它。最近了解到,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公布了经过修订的国语罗马字──修订的主要点是不再用字母表示声调,而改用注音符号的那四种符号,也就是汉语拼音方案所用的四种符号标调,把它作为国语注音第二式,与第一式──即注音符号──同样合法使用。本文作者个人赞赏这个决定)。为教汉语文而采用一种新的注音工具,也应当看作一项很有意义的改革。
④从19世纪末叶开始,直到20世纪初、中叶,逐渐有些人把欧洲,后来加上美国的
教育学、心理学的若干不同流派的学说引进我国,首先是通过翻译某些重要论著,然后在有的高等师范学校开设课程,还有少数学者进行了一些专题研究,其中有的与汉语文教学有直接关系,例如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第一个作出了基本常用汉字的统计,艾伟研究识字心理学,等等。这些侧重理论的探讨研究,尽管所起的实质性作用并不大,但是对于传统的汉语文教学或多或少是右所冲击的。
3.积弊未除。
传统的汉语文教学实行了若干世纪,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作者曾经就此进行过一些探索、整理和研究,在60年代初写了一本小书《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当时由于种种原因,
对那些经验研究得不够深透,还计划作进一步的工作,对那本小书进行增订补充。传统经验是历史存在,不容否认,并且其中有些部分对于我们今天和今后的工作仍旧很有参考价值。
然而,无庸讳言,实行了若干世纪的以封建主义为基础的汉语文教学,必然也会有不少弊端,正因为时间久,传统深,那些弊端逐步形成了相当固执的难于动摇的力量,甚至使人们习焉而不察,视为理所当然,于是代代相传,积累得越来越厚,成为一种“积弊”。
20世纪20年代之后虽然有了如上所说的几项重要改革,对传统语文教学有所冲击,
但是改革的时间不长,范围不广,冲击的力量不大。传统的积弊依然存在,并未消除,至少,改变是微乎其微的。
①传统的积弊,最突出的是只重书面,严重忽视语言实际。一个客观原因是,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学习运用,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困难相当大,因而人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识字、写字上,从而投入很大的力气去突破这个难关。社会的原因是,政府提倡熟读古代经典,并且以文取士。于是,全部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识字,写字,读古文,
写古文。人们没有感觉到学习当代实际语言和训练El头语言能力有什么必要性;没有觉察到口头语言能力和书面语言能力之间有什么重要的联系;没有体会到有目的有计划的IZl头
语言活动对于活跃学习生活,形成孩子们的性格,发展孩子们的智力有什么重要意义。其结果是,古文未必学通,因为它与实际的活的语言没有联系,从而也就与实际生活甚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