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合集下载

论述儿童依恋模式

论述儿童依恋模式

论述儿童依恋模式儿童依恋模式是指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连接方式。

根据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儿童的依恋模式可以分为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和避免依恋三种类型。

安全依恋是指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定、亲密和可靠的情感连接。

这种依恋模式下,儿童相信自己的需求会得到满足,他们能够放心地探索世界和与他人建立联系。

当儿童遇到困难或不安全的情况时,他们会寻求主要照顾者的支持和安慰,而主要照顾者也会积极回应和满足他们的需求。

安全依恋模式对儿童的发展非常有益,他们在情感上更加稳定,自信和独立。

相对于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是一种不稳定、焦虑和依赖的情感连接方式。

在这种依恋模式下,儿童可能会感到担心、不安全和不被理解。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依赖主要照顾者,对分离感到极度的恐惧,并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表现出冷漠或回避的行为。

这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可能源于主要照顾者的不可靠或不一致的反应,导致儿童对他人的信任感受到了伤害。

避免依恋是另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与不安全依恋相比,儿童在遇到困难或不安全的情况时更倾向于自我保护而不寻求他人的支持。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独立、冷漠和避免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行为。

避免依恋模式通常源于主要照顾者对儿童情感需求的忽视或拒绝,导致儿童在情感上感到被冷落和不被重视。

儿童的依恋模式对其后续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通常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并在面对挑战时更加自信和乐观。

而不安全依恋和避免依恋的儿童则更容易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他们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并且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问题。

因此,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照顾者应该尽力提供稳定、亲密和可靠的支持,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同时,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儿童的依恋模式,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干预,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简述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引言:依恋是人类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不同阶段,探讨依恋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机制。

一、婴儿期的依恋发展在婴儿期,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婴儿通过与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亲密接触和互动,建立起安全感和信任感。

这种安全依恋对婴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安全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建立起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出积极的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能力。

他们能够体验到爱、关怀和温暖,从而发展出积极的情感状态和对他人的情感反应。

1.2 安全依恋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探索和认识周围的环境。

他们通过与主要照料者的互动和反馈,建立起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模型,培养出认知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1.3 安全依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安全依恋使婴儿能够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培养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他们能够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促进社会交往和集体合作的能力。

二、幼儿期和儿童期的依恋发展在幼儿期和儿童期,依恋关系逐渐扩展到其他重要的亲密关系对象,如父母、亲戚和朋友。

这些关系对个体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2.1 亲子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亲子依恋是幼儿期和儿童期依恋的核心。

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能够促进情感的发展,使孩子能够体验到爱、关怀和支持,从而培养出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调节能力。

2.2 同伴依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伴依恋是幼儿期和儿童期社会发展的关键。

良好的同伴依恋关系可以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培养出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同时,同伴依恋还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信心。

三、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依恋发展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依恋关系进一步扩展到异性恋爱关系和恋爱关系。

这些关系对个体的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1 恋爱依恋对情感发展的影响恋爱依恋是青少年期和成年期情感发展的关键。

依恋的影响因素(资料)

依恋的影响因素(资料)

4.1.7依恋的影响因素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可谓多种多样,这里主要介绍两个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抚养者的特点与婴儿自身的特点对于依恋安全性的影响。

(一)抚养者的特点安全的依恋关系来自于婴儿的安全感,因此要让婴儿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照顾者就要给婴儿提供安全感,即母亲的抚养行为要有敏感性。

所谓敏感性,就是照顾者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及时的、一致的和适当的反应并温柔地、小心地拥抱、抚摸他们。

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他们的母亲较少给予他们身体接触,“例行公事”地抱孩子,态度消极、冷漠。

照顾者抚养行为的敏感性表现在母婴交流的同步互动中。

同步化被描述为敏感协调的“情绪之舞”,抚养者对婴儿做出适宜的、有节奏的、适当的反应,和婴儿保持相互配合的情绪互动。

例如,一位敏感的母亲在看到小宝宝兴奋地摇摆时,热情地说“宝贝!”;当小宝宝呀呀学语看着妈妈时,这位母亲又会微笑并和她讲话;当她惊乱和哭泣时,母亲会轻轻地抚摸她并用话语安慰她,这时母亲未去主导孩子的注意。

母亲和婴儿早期敏感的“脸对脸”的游戏能帮助婴儿控制情绪,敏感的母亲在这时会表现出与婴儿同步化的反应。

但是,亲子间适当的互动比“紧密的”互动关系能更好地预测依恋的安全性。

可能温柔敏感的抚养者会使用放松的、灵活的交流方式。

在这种交流中,抚养者能宽容地接受并调整错误的情绪互动,使之恢复到同步的状态。

与安全依恋的婴儿相比,回避型婴儿接受的是过分的刺激和打扰式的抚养。

例如,当他们转脸或睡觉时,他们的母亲可能还会兴奋地跟孩子讲话。

为了回避母亲,他们表现出逃避的反应。

抵抗型儿童通常接受不一致的抚养,他们的母亲对他们发出的信息不予回应。

但是当婴儿开始探索时,这些母亲又会干预婴儿,让婴儿的注意转到自己这里。

因此,婴儿在母亲缺少参与的情况下表现出明显的依赖和生气。

当抚养行为出现问题时,婴儿的依恋行为就会受到破坏。

对儿童的虐待和忽视就与不安全依恋有关。

在受虐待的婴儿中,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尤其高。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简述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
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
A、敏感性: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

生理需求、心理需求。

B、反应性: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地给予满足。

②儿童特点
A、儿童的外在体貌特征。

B、儿童的身体健康状态。

C、儿童的气质特点。

③文化因素
二、儿童依恋对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①人际关系
婴儿在最初依恋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

②未来心理健康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通常个性社会性的发展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③依恋的传递性
影响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的
安全型依恋,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婴儿时期形成的四种依恋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模式形成于婴儿与主要照顾者建立健康亲密的关系,照顾者能够提供稳定、关爱和回应婴儿需求的环境。

安全依恋的婴儿会感到安全、信任和放心,他们相信亲密关系会持续并能依赖照顾者。

这种依恋模式会促进婴儿健康的发展,他们有更好的探索能力、自尊心、良好的社交技巧和更稳定的情绪调节能力。

不安全-回避型依恋:不安全-回避型依恋形成于婴儿无法依赖照顾者的回应和关注,或者经常遭遇照顾者忽视和离开的情况。

这些婴儿会学会自己应对问题,并试图独自解决困难,不倚赖他人。

他们通常表现得冷漠、独立和回避亲密关系。

这种依恋模式会影响婴儿的自我价值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过于独立,难以表达情感,以及对亲密关系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不安全-焦虑型依恋形成于婴儿与照顾者建立的关系不稳定和不可预测。

这些婴儿经常感到焦虑和不安全,对照顾者的回应有时有、有时无,导致他们容易感到担心和恐惧。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通常表现出依赖行为,过度依赖他人,并试图通过寻求关注和回应来缓解焦虑。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离开或拒绝过于敏感,并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自我怀疑的特征。

不稳定-矛盾型依恋:不稳定-矛盾型依恋形成于照顾者的行为不一致或冲突的情况下,可能会交替地给予婴儿安全感和不安全感。

这些婴儿对照顾者的行为和情感反应感到困惑和挫折,并没有建立明确的依恋模式。

这种依恋模式的婴儿可能表现出情感波动、矛盾的需求和不稳定的行为,同时可能表现出与照顾者建立亲密关系或回避关系的行为。

这种依恋模式可能会对婴儿的自我认同和情绪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依恋模式会在婴儿长大成人后对其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通常能够建立稳定、亲密的人际关系,表现出较强的同理心和合作性。

而不安全-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避免过度依赖他人,保持独立性,但较难表达情感和建立亲密关系。

不安全-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可能在人际关系中持续感到不安全和依赖他人的回应,且容易对拒绝和分离产生过度反应。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儿童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亲子依恋; 安全性; 母亲的敏感性; 内在工作模型; 儿童发展;Abstract:Child-parent attach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relationship in early childhood and maternal sensitivity can strongly predict the security of the mother-infant attachment.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are related to differ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which may consistently and strongly affect a child′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word:parent-child attachment; security; maternal sensitivity; internal working model; child development;亲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其中母亲的敏感性是影响母婴依恋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和重要预测指标。

不同类型的依恋关系反映了儿童不同的内在工作模型,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1、儿童早期依恋情感的定义依恋(attachment)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某一个体对另一特定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

早在20世纪初叶,西格蒙·佛罗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领域就非常重视儿童早期同父母形成的亲密关系,强调童年情感经验对后期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

幼儿依恋的类型行为特点及安全型依恋培养依恋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依恋类型的形成受到早期亲子关系的影响。

在幼儿依恋的研究中,主要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依附和信任。

这些幼儿在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出短暂的不适应,但一旦母亲回来,幼儿很快恢复并重新投入到与母亲的互动中。

他们对母亲的需求感到满足,能够通过探索环境来实现自我独立,并且对陌生环境或他人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2.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幼儿通常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表现出不关心或拒绝的态度。

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回到母亲身边时也不主动与母亲互动。

这可能是由于他们在早期发展中未能获得母亲的安全感而产生的防御机制,在情感表达和亲近行为上较为迟缓。

他们可能对陌生环境和他人缺乏信任。

3.焦虑-抗拒型依恋:焦虑-抗拒型依恋的幼儿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依赖,对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焦虑和抗拒。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可能既追逐母亲又拒绝接受母亲的安抚。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发展中经历了不稳定的亲子关系,母亲的离开和回来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不可预测的体验。

他们对陌生人持怀疑态度,对新的情境产生焦虑。

4.混合型依恋:混合型依恋是一种混合了焦虑-抗拒型和回避型依恋特征的类型。

这些幼儿可能会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依恋行为,对母亲的离开和回来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和行为。

为了培养安全型依恋,家长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给予幼儿安全感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建立稳定而有规律的亲子关系。

通过给予幼儿稳定的日常生活和亲密的互动,帮助他们建立对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的信任与依赖。

2.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幼儿在情感上对母亲的回应和关注非常敏感。

及时回应幼儿的情绪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他们知道自己被爱和关心,从而培养安全型依恋。

依恋类型对孩子后期的影响

依恋类型对孩子后期的影响

2
依恋如何产生?
依恋形成的主要阶段是6个月-3岁,是在婴儿与成人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依恋最早是产生于母婴之间,因为母亲是婴儿接触最多、最广泛的抚养 者。在与母亲最亲密、最密切的感情接触与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 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其通常表现为:婴儿将 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 向母亲;喜欢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安全、轻松,与母亲分离 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寻找母亲,在遇到陌 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会使其感到安全。虽 然婴儿最初的依恋对象是母亲,如果父亲与婴儿交往的时间增多,婴儿 也会形成对父亲的依恋。坎普斯的研究表明: 父亲积极参与抚育越多,婴儿对父亲依恋越 深,依恋安全感越强。 依恋的形成是相互的,父母对婴儿的 精心护理和关爱,婴儿对父母产生 依恋,但婴儿的微笑、发声、长 相可爱及满足父母希望等也 吸引父母对婴儿的依恋。
3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0 ~ 3个月)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 ~ 6个月)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6个月 ~ 3岁):对母亲的依恋
4
依恋的类型
由于婴儿与抚养者相互作用的模式不同,依恋也存在不同的类型。根据研究,儿童早 期的依恋可以分为安全型依恋、拒绝型依恋,回避型依恋三种。
依恋类型对孩子后期的影响
1
什是依恋?
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与生活中特定人物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系。一般在1岁时形成,具体而言 在7-9个月左右。它是一种互惠关系,婴儿依恋父母,父母也依恋婴儿。有 研究表明,在孩子刚出生的几个小时内跟孩子的密切接触(最好是皮肤与皮 肤的接触),将会很快变成情感上的联系。但婴儿与父母的 安全依恋并不是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内形成的,而是几个月 的时间里,通过亲子互动慢慢形成的。 由此,希望引起家长及教育工作者对依恋的存在及其意义 的重视,从而使儿童抚养及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科学化。

幼儿心理学-依恋

幼儿心理学-依恋

陌生人在场:惧怕陌生人,不与之交往。
类型总结
安全型依恋---70% 回避型依恋---10% 矛盾型依恋---20% 回避型、矛盾型依恋又统称为不安全依恋
影响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采取的养 育方式 婴儿的气质
学生完成任务
案例活动:一位幼儿教师的观察日记 案例背景:甜甜07年9月26日入托,她在进入托班后一个月,每天早上妈妈一离开她就表现的 十分焦躁,哭个不停,有攻击性行为很难平静下来,与其他幼儿游戏交流几乎为零,而在入 托前她一直由妈妈带。通过了解得知,平时妈妈每天带着她在收银台工作,很少外出,即使 偶尔出去,也是“特立独行”,把孩子紧紧抱在手上,很少让甜甜与其他幼儿产生足够的互 动。 2007年10月25日观察记录一: 9点半,小朋友刚做完早操都在活动,甜甜哭着搂着妈妈来上 幼儿园,走进教室。我笑着迎上去,“哇——”甜甜看到我就大哭起来,“怎么了,昨天不是 来过了吗?这个是新老师。”甜甜全然不理会妈妈的话,哭不停。“乖,你跟着老师,妈妈 很忙要回去工作了。”我考虑到她妈妈要工作,试图去把她抱过来,她伸手就把我脸上抓了 一道红印,又转过去抱着妈妈,妈妈表现得很尴尬,忙着跟我说抱歉,又对甜甜凶起来,用 力地把甜甜放在地上,甜甜又一次大哭起来,抱着妈妈的腿不放手,最后妈妈还是急于工作 的事情,硬把她放下,扬长而去,甜甜看着妈妈的背影哭个不停…… 2007年10月31日观察记录二:早上9点,妈妈抱着甜甜走进教室,她就大哭起来,好不容易 才从她妈妈身上把她拽下来。妈妈说要回去给她拿午睡的被子,就急急地走了,妈妈走后, 甜甜一直哭个不停。十分钟后,妈妈抱着被子回来了,此时甜甜正坐在小椅子上看其他孩子 玩,看到妈妈回来,“哈——”拍起手来,待妈妈走到她身边,她扑进妈妈的怀里,她慢慢平 静下来。妈妈借机去放被子,甜甜看到妈妈要走又哭起来,我走上前安慰可她全然不理会, 等我想抱起她时,伸手把我抓了一把,看着妈妈走的方向抽泣,妈妈不理她,去午睡室弄被 子。五分钟后妈妈从房间出来,甜甜又一次拍起手来,看着我用手指着妈妈,跑了过去,妈 妈将她抱起跟我交代事情,甜甜一直抱着妈妈,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妈妈还是要回去了,甜 甜再一次焦虑起来,我抱起她,带她去玩,尽量让她的情绪平静下来。 2007年10月31日观察记录三:午餐时间,孩子们都坐在一起吃饭,我和阿姨正在喂饭,甜甜 早早地吃好了,她坐在一边看,这时我出去了一下,甜甜明显不安起来,一个陌生的老师上 前安慰她,可是她的焦虑更加严重,我进来了,甜甜看到后就拍手笑起来,可我没有理会她, 甜甜哭了起来,陌生老师将她抱起,安慰她不要哭,可没有效果,我走过来抱起她,甜甜马 上破涕为笑。 2007年11月1日观察记录四:晨间活动,小朋友都在自由活动,甜甜坐在一边,看到别的小 朋友玩得很开心,她也很开心,我上前“甜甜,你也去玩好不好?”“不”说着转过身不看 我,我把她转过来,“玩具可好玩啦!你去玩一下,就一下好不?”她没答应,可我还是拉 到小朋友中间去。“你们和甜甜一起玩好吗?”“好!”让甜甜坐下后我陪在她身边,给他 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系 玩具,可她拿着玩具一直看着其他孩子,可是又不会主动地去和他们交往。我离开,三分钟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

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依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基础性的情感连结,它起着塑造我们人格、影响我们内心世界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依恋的起因和影响因素,并分析它对个体和关系的影响。

一、依恋的起因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个体对于依恋的倾向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

某些基因变体与安全依恋模式之间存在关联,这也表明了依恋的起因可能与遗传有关。

2. 早期经历:早期的亲子关系对于形成依恋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照顾、关爱和反应对于幼儿依恋行为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果父母能够提供稳定、温暖和安全的关爱环境,孩子更容易形成安全依恋。

3. 环境因素:除了亲子关系,社会环境也对依恋起到了重要影响。

幼儿园、学校、朋友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对依恋行为产生影响。

二、依恋的影响因素1. 情绪安全感: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拥有更强的情绪安全感,他们相信自己可以获得支持和安慰。

相反,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焦虑、无助和恐惧。

2. 自我价值感:依恋与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具有较高的自尊和自信,他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关心。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感到自卑和担忧他人的看法。

3. 人际关系质量:依恋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密不可分。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亲密、稳定的关系,他们能够更好地体验和分享爱与情感。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会面临较多的人际冲突和困扰。

4. 心理健康:依恋风格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安全依恋的个体往往更具有抗压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焦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三、依恋的影响1. 影响个人生活:依恋风格对于个体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享受更多的支持和爱。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陷入孤独和痛苦。

2. 影响亲子关系:依恋风格也会直接影响个体在亲子关系中的表现。

安全依恋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情感接纳和关怀,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而不安全依恋的个体可能更容易表现出分离焦虑和依赖。

依恋理论

依恋理论

一、依恋理论(一)依恋的定义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二)依恋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的依恋分为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和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三类。

1、A型(焦虑—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

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

在忧伤时,陌生人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2、B型(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

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

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

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

3、C型(焦虑—抗拒型依恋)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

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慰。

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

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

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

如果把B型称为安全型依恋的话(约占70%左右),A型(占10%左右)和C型(占20%左右)则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三类依恋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强度的强弱,而在于质量的好坏。

显然,B型的质量高,而A型和C型质量低。

可见,婴儿的依恋行为中,存在着一种依恋安全模式和两种依恋不安全模式,前者属于良好、积极的依恋,后者属于消极、不良的依恋。

当然,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其依恋的模式因为受到所属环境的影响,而会有较大的不同。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摘要】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建立正常的依恋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这也对父母对儿童今后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先介绍了依恋的有关内容以及依恋对儿童心理的影响,接着介绍该如何培养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

【关键词】依恋;安全型依恋;儿童心理发展;一、依恋及其形成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父母或其它看护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表现为儿童对抚养者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再同母亲的最亲近、密切的情感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表现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使他感受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抚慰;当他们饥饿、寒冷、疲倦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依恋对象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大于接近其他任何人。

二、依恋发展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婴儿用笑和哭来与人联系,但此时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以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至2岁)。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

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综述一、引言依恋理论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鲍尔比(Mary Ainsworth)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尔斯(John Bowlby)共同构建的一套关于人类依恋关系的理论体系。

从儿童早期经验的角度出发,鲍尔比与鲍尔斯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对儿童后续的社会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对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儿童依恋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二、儿童依恋模式依恋理论认为,婴幼儿期的依恋经验主要通过母亲或主要照料者与婴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建立。

在研究中,通过观察儿童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行为,鲍尔比与鲍尔斯提出了三种主要的儿童依恋模式: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以及无恋依恋。

1.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是指婴幼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一种稳定、互信、关爱的依恋关系。

这些儿童通常表现出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探索环境的能力较强、对外界情境有较高的自信心及对陌生人较为友好等行为特点。

研究发现,安全依恋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种依恋模式能够提供稳定的情感基础,加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焦虑型两种模式。

回避型依恋是指婴幼儿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展现出回避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回避母亲的视线、不关注母亲的情感表达以及对母亲离开无反应等。

这种依恋模式意味着儿童对探索环境的主动性欠缺,容易产生行为厌恶和情绪障碍等负面影响。

焦虑型依恋则是指儿童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性和安全感。

此类儿童常常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恐惧,对母亲的回归也表现出过度的亲密行为和依恋需求。

焦虑型依恋容易产生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以及学习困难等问题。

3.无恋依恋无恋依恋是指儿童缺乏与母亲或其他主要照料者形成依恋的行为特点。

此类儿童常常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无情感反应,对离开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情感漠然。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摘要】: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依恋类型;影响因素1、引言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

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4]。

2、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5]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2.1 安全型(B型)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8.1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学习材料

8.1学前儿童的亲子依恋——学习材料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早期的发展,尤其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为个体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开辟了一条健康的道路,维系着个体的终身发展,而依恋则成为亲子关系的最初情感纽带。

(一) 依恋的含义依恋主要是指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由于婴儿的抚养者多为其父母,故又称为亲子依恋。

(二) 依恋的特点与其他社会关系相比,依恋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

婴儿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引起特定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反应、满足自身需要的个体,而并非依恋所有的人。

2.在行为上,依恋具有亲近性。

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

3.在关系上,依恋具有相互性。

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他们能保持行为与情感的呼应与协调。

4.在结果上,依恋具有支持性。

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可以从依恋关系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以及心理支持,当婴儿遇到压力、困难和挫折时,母亲的保护、抚慰能有效地使他平静下来。

5.在影响上,依恋具有长期性。

在依恋双方的交往中,婴儿建立了一个内部工作模型,该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双方及两者关系的内在心理表征,具有稳定的倾向,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视频:抚爱与婴儿成长(一) 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儿童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识别记忆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有一个从未分化到分化的过程。

当儿童能把作为依恋对象的特定个体与其他人区分开来时,就有可能形成对特定个体的集中依恋。

这种使知觉对象从知觉背景中分化出来的认知技能,就是儿童的识别记忆。

2.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是一个重大成就。

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是儿童依恋形成的认知前提。

婴儿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的出现并非彼此孤立,两者具有发展上的相继性以及功能上的相辅相成性。

(二) 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以下三条原则: 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

儿童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王金良!郑海燕!牟宏伟!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北碚!@B B C"A#"摘!要!本文对影响依恋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分析!这些因素来自父母"家庭以及儿童自身三方面!并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培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依恋类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7-$+,21)$%"(’-20*,-)’-81$$1)+3,-$1-&$+,.1#$%2%"3(,)*"’$#1$$1)+3,-$45($"1)$!U,-76/+&8.+,6+*’7%4-’/-+,-1-2-%&35-’+&7/,*%18-’".6++6/,5-’++&368-’+)-8-6’6%0>-1*’+,*.68+*/%-;U,&.-76/+&8.56*’%0*’/%41-5&+,-8677-/+*&’1-38*2-#/,*%18-’".+-53-865-’++86*+#765*%06’1.&/*-+0-’2*8&’5-’+;$’1)-6%.&34+ 7&8)681+,-5-6.48-.+&,-%3+,-7&85&7.-/48*+06++6/,5-’+;6,#.%"&(!6++6/,5-’+.+0%-$76/+&8.$*538&2*’(5-6.48-.中图分类号!@A A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B B B=A C A C"!B B A#B D=B B B C=B!!!依恋行为系统存在于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指母亲&之间#是婴儿寻求与母亲保持亲密联系的行为倾向#是母婴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情感联结(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研究表明#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一’儿童依恋类型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母爱剥夺婴儿与抚养者情感纽带的重要性在这种纽带关系缺失时表现最为明显(有关母婴依恋的研究#就是从母婴分离的严重后果开始的(英国心理学家J&,’Y&)%90根据调查指出了机构养育#尤其是母爱剥夺的危害(心理学者对三个月到一岁的孤儿院的弃婴进行了观察研究(这里的婴儿被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监护室里#一名护士至少照顾D名婴儿(研究发现许多婴儿在与护士分离之前已表现出分离时的行为倾向#他们不断哭泣#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和睡眠困难等特征(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婴儿无法体验母亲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抑郁感与焦虑感迅速加深(有心理学者认为#养育院的儿童之所以经常体验到消极情绪#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与一个或几个成人建立亲密关系的机会( %二&儿童自身对依恋的影响在儿童自身的许多特征之中#气质是心理学家最为关注的(关于气质在儿童依恋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心理学界曾一度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以$*’.)&8+,为代表的依恋理论者认为依恋反映了儿童早期的一种重复的被抚养体验#其实质是一种双向的人际关系的反映#而并非主要受制于气质(相反#气质论者#如Z6(6’%"V D V&指出#儿童对情境压力的耐受力可以解释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反应的差异#儿童与生俱来的对分离表现出的焦虑倾向可以预测依恋类型(因此气质论者认为#陌生情境中的行为较少的由喂养历史决定#更多的由婴儿的气质特性决定的(事实上#气质的确对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对新生儿的研究很清晰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新生儿只有最低限度的社会经验#因此新生儿的行为主要是先天气质特性的反映(研究发现#那些在行为方面不太成熟#缺乏定向能力和调控唤醒能力的新生儿更易形成拒绝型依恋(%三&家庭与社会环境家庭与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依恋质量(研究者从环境与特质互动的角度分析各种依恋类型的形成原因( U,&56.和Q,-..首先提出)拟合优度水平*以描述气质与环境压力如何结合起来影响儿童的发展进程(这种观点认为#当孩子的反应方式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时#或者说达到一种)良好拟合*时#其发展前景往往是令人乐观的(当两种力量存在较严重)不良拟合*时#结果可能导致扭曲的发展或适应不良()拟合优度模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存在困难气质的儿童更容易在今后的发展中出现行为与情感障碍#进而导致不良亲子关系(困难儿童往往更多地经历了与其性情不适合的教养方式#例如#其父母经常无助的借体罚与愤怒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反过来#儿童的反应则是公然抗拒和不服从(另外#父母的教养行为通常C第!"卷!第D期!H&%;!"I&;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J K L M I$NK OP<Q RL$IQ K N N S?SK OS T L Q$U<K I!B B A年D月!$(4;!B B A"!作者简介!王金良%"V D"&’!男!山东东营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郑海燕%"V D"&’!女!江苏扬州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牟宏伟%"V D B&’!女!山东青岛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B E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是相互矛盾的!如通过让步满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对孩子错误行为予以姑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父母的初衷"这样!困难儿童的气质与其严酷#矛盾的教养环境结合起来形成$不良拟合%!这种$不良拟合%维持甚至增强了困难儿童的易激惹性和养育的反抗&控制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不可能良好发展"当然!家庭环境的其他方面也会影响依恋的质量!如家庭的物质文化生活#父母的感情关系等"二#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培养’一(了解儿童的特点是前提大量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是依恋感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了解这一时期幼儿的特点就成了必然之举"父母要认识到幼儿的生理成熟为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同样也决定着选择性依恋发生的时间以及可能性"由于依恋的特性之一便是指向性!所以只有当幼儿能分辨出主要抚育者时!稳定的安全依恋才有形成的可能"幼儿只有具备了$客体永久性概念%才会在母亲离开后焦急地寻找母亲!才会将母亲视为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幼儿还需发展出哭#笑#喊叫#躯体依偎和跟随等行为!因为它们是吸引抚育者关心注意的信号"作为父母应当了解孩子发展依恋所需的生理条件!并在孩子生理成熟时!提供更多的机会与他们在一起!给孩子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同时!父母也要考虑到儿童的气质特点"父母调整其行为以适应幼儿的需要!任何气质特点的幼儿都有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关键在于父母提供给幼儿的抚育环境是否与幼儿本身的气质特点一致"’二(提高父母的抚育质量是根本途径了解并满足幼儿的需要是提高抚育质量的第一步"幼儿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大多数的父母对生理需要能及时地给予满足!因为任何身体内#外部的不适刺激都会引起儿童的哭闹等情绪反应直至父母消除这些不宜刺激"心理需要主要指幼儿对父母注意#关爱#照顾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动需要"由于这些需要的隐蔽性!所以较少得到父母的关注"大多数的研究者同意母亲对幼儿发出的信号反应越敏感!表现越积极时!幼儿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就越大"父母应多与幼儿接近’包括目光和身体的接近(!多对孩子微笑#逗引#说话!或模仿孩子的发音#动作#话语等"对稍大一点的幼儿的活动!父母则给予关注性参与"’三(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辅助条件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氛围将在个体成长的历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言谈举止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显然!温暖#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围将有助于婴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反之!冷漠#疏远#拒绝的家庭氛围则易使儿童形成不安全依恋"有证据指出!在童年时父母离婚或分居的子女多形成不安全依恋"父母应尽可能地给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儿童在这样的背景中感受爱与关怀"参考文献!!""!刘芳G 母#婴依恋关系的形成及其作用!J ";南都学坛$哲社版%&"V V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W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V V V ;!"B [!"D ;!E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B B B &$!%;!@"!董奇等;爬行经验与母婴依恋行为特点关系的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B B B &$!%;!A "!庞丽娟&李辉;婴儿心理学!W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V V E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B B "&$@%;基金项目’本文系张大均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的部分工作,批准号’Y Y $B "B B @V!上接第#页"提高"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各种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团体语言学习法等!使学生真正明白$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教师除了讲授外!可以采用问题讨论#团队作业等方式授课!启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对话"在课堂之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与英语国家的人们接触!锻炼他们的实战沟通能力"’A(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文化的融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文化的融合问题"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学习者在接触话语和文本时无不在接触文化"要正确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宗教习俗"因此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注意话语和文本所传达的表层信息!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注意话语和文本所隐含的深层信息"比如阅读一篇英语原文课文时!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法现象和词句含义!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接着还要指导他们思考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以及这种立场观点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才不至于出现问题"@G 结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需要扎实的教与学作为基础的"事实上!语言教学本身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本文只是从应用能力导向的角度谈了谈自己对英语教学的一些看法"如果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都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多用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相信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就会越做越好"参考文献!!""!贾冠杰;应用语言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B B !G!!"!肖智立;试论研究生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 B @&"C $A %’V A [V C G !E "!王淑敏;建立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体系;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 B @;"#$E %’A #[A D G !@"!李春侠;浅议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浙江万里学院学报&!B B @&"C $E %’"A A ["A #G !A "!W /T &’&4(,&P +-2-’W /T &’&4(,;M -.-68/,5-+,&1.7&8S ’(%*.,%6’(46(-+-6/,-8.;Y -*\*’(’O &8-*(’N 6’=(46(-U -6/,*’(6’1M -.-68/,]8-..&!B B B G D四川教育学院学报!B B A 年D 月 。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依恋理论是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它探讨了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早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探讨婴幼儿依恋类型的分类及其对个体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

依恋理论概述依恋理论最初由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他认为婴幼儿在早期与照顾者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依恋理论,婴幼儿最初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以及心理健康。

依恋发展的阶段依恋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前依恋阶段(出生至6周):此阶段,婴儿对任何人都表现出接近的行为,依赖与照顾者之间的亲密无间。

形成依恋的早期阶段(6周至6个月):婴儿开始对主要照顾者产生偏好,表现出对其声音和面孔的敏感性。

明确依恋阶段(6个月至2岁):这一阶段,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亲密关系最为明显,他们会表现出对离开的照顾者焦虑,同时也会向他人展示社交行为。

目标导向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上):随着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开始理解照顾者的需求与限制,形成更平衡且稳定的关系模式。

主要依恋类型在这些发展阶段中,心理学家玛丽·阿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通过“陌生情境”实验,提出了四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这些孩子在与母亲分离时表现出适度的焦虑,但重新见到母亲后能够快速安慰。

他们对他人持积极态度,并愿意探索周围环境。

焦虑型依恋(回避型):这类孩子看似独立,在分离时不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但实际上内心并不安宁。

在重新团聚时,他们往往插手于焦虑逃避,在母亲身边表现得冷漠。

焦虑型依恋(抵抗型):此类孩子在分离时表现出极端的不安和愤怒,对冲突和不确定性反应强烈。

在重聚时,他们既寻求接近又显露敌意,难以放松。

混乱型依恋:这些孩子在照顾者面前表现出混乱和矛盾的行为,可能是由于照顾者自身的不安或过度刺激所致。

他们常常经历恐惧、焦虑和不信任。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儿发心第11章 儿童依恋与同伴交往

多给同伴交往创造机会,有助于“去自我中心化”, 有利于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
同伴交往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采用“同伴现场提名法”,可了解 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这样可 以判断某个幼儿被同伴接纳的程度 。 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 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四、 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

单向社交;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 或物品上,而不是婴儿本身。
2.简单互动时期(1周岁—2周岁) 婴儿之间有了直接接触; 对同伴行为作出 反应,进行观察模仿
3.互补性交往时期:2岁后
单独游戏→社会性游戏(婴儿间合作的游戏、 互补或互惠的行为)
由于缺乏交往技巧,不懂得合作与分享,经常不欢而散。




赛尔曼把儿童友谊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3~7岁),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 谊。 第二阶段(4~9岁),单向帮助阶段。 顺从自己的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 第三阶段(6--12岁),双向帮助阶段。 明显的功利性 (“新疆枣”) 第四阶段(9~15岁),亲密共享阶段。 互诉秘密;强烈排他 第五阶段(12岁)开始,是友谊发展的最高阶段。 择友严密, 友谊稳固。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 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儿童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被安 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 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 当做“安全基地”
母婴依恋的形成:

母婴依恋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先天遗传本能 决定的,还是母婴交往的时间量或质决定的 呢?
争 执
伊克曼1975年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
10-12个月;16-18个月、22-24个月三组婴儿分 别与母亲、陌生的同伴和同伴的母亲放在一起,结果 表明,即使是10个月的孩子也喜欢和同伴玩。16-18 个月,22-24个月的婴儿与同伴游戏的数量明显多过 母亲。

儿童依恋类型实验原理

儿童依恋类型实验原理

儿童依恋类型实验原理一、背景介绍儿童依恋类型是指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类型。

这种联系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依恋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原理1. 马太效应马太效应指在相同条件下,优势者会越来越优势,劣势者会越来越劣势。

在儿童依恋类型实验中,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形成了安全依恋型,则他们更容易得到主要照顾者的关注和爱护,并且会表现出更加积极、自信和开朗的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形成了不安全依恋型,则他们可能会被忽视或受到惩罚,并表现出更加内向、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2. 双方互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是形成依恋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实验中,主要照顾者和孩子会进行一系列互动,如玩耍、交流等。

观察互动过程中孩子的表现和反应,可以了解他们的依恋类型。

3. 分离重聚分离重聚是指将孩子与主要照顾者分开一段时间后再重聚。

观察孩子在分离和重聚时的表现,可以了解他们的依恋类型。

安全依恋型的孩子通常会在分离时哭泣或不舍,但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会迅速安抚下来;不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极度焦虑或冷漠。

四、实验步骤1. 选择被试儿童及其主要照顾者。

2. 进行互动实验:让儿童与主要照顾者进行一系列互动活动,并记录下来。

3. 进行分离重聚实验:将儿童与主要照顾者分开一段时间后再重聚,并记录下来。

4.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儿童的依恋类型。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需要保证儿童的安全和舒适,避免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2. 实验者需要尽可能减少对儿童和主要照顾者的干预,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3. 实验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绝对的评价标准。

六、总结通过儿童依恋类型实验,可以了解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情感联系类型,并探究其影响因素。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为其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

婴幼儿依恋类型及其长远影响婴幼儿的依恋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并在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中得到加强。

这一理论认为,婴幼儿与照顾者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系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依恋关系不仅影响个体在情感、安全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也对个体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婴幼儿的不同依恋类型及其长期影响。

依恋的概念依恋是指在早期生命阶段,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系。

根据鲍尔比的理论,婴幼儿对于照顾者的依赖不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出于心理和情感上的安全需求。

当婴儿感到危险或不安时,他们需要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日后的社交能力、情感稳定性和心理健康。

婴幼儿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指婴幼儿能够建立起对照顾者高度信任的关系。

他们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探索行为,因为他们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照顾者都会及时提供支持。

这种依恋类型一般出现在父母给予孩子较高的关注度与情感支持时。

安全型依恋的宝宝通常在成年后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表现在婴幼儿对照顾者的反应上,他们倾向于避免接触和互动。

这种反应通常源于父母对孩子情感需求的不重视或过于冷漠。

在回避型依恋中,孩子可能会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

在成年之后,回避型依恋者常表现出在亲密关系中保持距离,不愿意完全敞开自己的内心,从而难以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

焦虑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意味着婴幼儿对照顾者过分依赖,表现为对分离的极度恐惧和焦虑。

这类孩子通常在父母不在场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安,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或大声哭泣。

这种情况一般源于父母过度干预或不一致的养育方式。

成年后,焦虑型依恋者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过度需要和渴望,他们常常担心被抛弃,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依恋类型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摘要】:依恋对于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人的一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影响。

该文主要阐述了儿童的依恋类型和其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

【关键词】:儿童;依恋类型;影响因素
1、引言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也指人与人之间一种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

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某些特定的人。

依恋不仅是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1]。

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 。

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Bowlby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4]。

2、依恋的类型
安斯沃思为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1978)建立了一个称为”陌生情境”的实验程序(见下表),这一程序用于10-24个月的儿童,因为这时是婴儿表现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敏感时期。

“陌生情境”实验程序[5]
每段时间均为3分钟,如果婴儿过于痛苦,3、5、6段可以缩短,而4、7段有时可以延长。

按照此法进行检测,安斯沃思把依恋划分为3种类型:A型:回避型(20%),B型:安全型(60%-65%),C型:矛盾型(15%),三种类型的行为特征如下:
2.1 安全型(B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接近,但并不总是靠在母亲身边,而是积极地探索周围环境,同时时常与母亲进行远距离或近距离的交往。

寻求母亲分享他们的玩耍,母亲离开时,表现为不安,有的甚至哭泣。

当母亲回来时,他
们会立即接近母亲,并迅速缓解悲哀和不安,恢复平静继续玩耍。

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怯生,在母亲的鼓励下,也能很好地与陌生人交往。

2.2 回避型(A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情感淡漠。

与母亲在一起时,多数时间自己玩耍,很少理会母亲;与母亲分离时,悲伤程度小,能专心做自己的事,当母亲回来时,不积极欢迎,也无明显的喜悦。

抱他时会挣脱或身体移开,主动回避。

2.3 矛盾型(C型)
这类婴儿对母亲离开非常警惕。

与母亲在一起时,喜欢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母亲离开后极端痛苦,但当母亲返回表现出矛盾情绪。

他们一方面寻求与母亲接触,同时在母亲亲近时又生气地拒绝,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使他们平静下来。

对陌生人表现出退缩、难以接近的现象。

在三种依恋类型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为不安全性依恋,是一种消极、不良的依恋。

依恋的性质取决于母亲对婴儿所发出信号的敏感性和对婴儿的关心程度。

因此,作为母亲是否对婴儿敏感、有爱心,对婴儿安全依恋的形成至关重要。

3、影响儿童依恋的因素
3.1 养育质量
儿童出生后即处于一定的社会养育环境中,成人尤其是母亲的喂养方式及其与婴儿相互作用的性质构成了影响儿童依恋的关键因素。

传统理论大都强调母亲的作用。

安斯沃斯对26对母亲和婴儿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长时期的家庭观察,并在后来让他们参与了陌生情景测验。

通过家庭观察的记录,评价者从敏感性-非敏感性、接受性-拒绝性、合作性-干预性、易接近性-忽视四个纬度评价母亲的行为,以检验抚养方式与儿童依恋安全性的相关。

结果表明,儿童依恋类型与特定的抚养品质相对应。

不难看出,母亲的养育质量与婴儿依恋质量的密不可分。

克拉克[6]等人的研究再次有力的支持了安斯沃斯的观点。

他从反应性、积极情感的表达、社会性刺激三个纬度评价母亲。

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的母亲在三个纬度上的得分都是最高的。

3.2母爱缺失与剥夺
安娜.弗洛伊德等人[7]研究了因历史原因而被一起封闭喂养三四年的一群儿童,发现这些儿童虽然在正常抚养环境中接受补偿治疗以后能形成对抚养者正常的依恋,但其社会性发展仍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在由原来的同伴之间的相互依恋向依恋成人转变期间尤其明显。

研究者还指出,如果早期没有同龄儿童相伴,那么儿童后来发展的社会补偿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强调包括亲子
关系在内的一系列早期经验在形成依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隐含着心理学界长期持有的观点:儿童年龄越小,接受他所经历事件的影响就越大。

3.3儿童的气质
一般认为,依恋的发展是个双向的过程,因而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不只是与母亲养育、家庭环境有关,还可能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有关。

有些儿童从一出生就表现出不愿人抱、不安分、不喜欢盖被子等特征。

婴儿早先的这些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父母对他们的印象与态度。

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些见人便笑、喜欢人抱的孩子更容易赢得成人的欢心,从而易于建立良好的母婴互动关系。

气质在依恋的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在于,它是影响儿童行为的动力特征的关键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赋予儿童依恋行为以特定的速度与强度,制约着儿童的反应方式与活动水平。

3.4 家庭氛围对儿童依恋风格的影响
家庭氛围由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创造。

温暖、和睦、互助或冷漠、疏远、拒绝,都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温暖的照顾,并以合理的方式养育子女,其子女多形成安全型依恋风格。

父母如果存在抑郁、药物滥用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等行为问题,往往难以形成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从而会使子女感到在需要时无法获得关爱,并因此认为人际关系是不可靠的,造成疏离感增强,产生回避型依恋风格[8]。

日本社会学家柏熊岬二[9]的研究发现,在家庭中夫妇势力结构与子女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

妻子主宰型家庭里长大的男孩子社会化过程相对迟缓,具有特别明显的非社会化倾向。

对于这类儿童来说,窝囊父亲无法成为他们认同的对象,难以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

4、临床意义
婴儿的不安全依恋并不直接引起以后的精神障碍,但是,它显著联系于儿童及成人期的各种形式的精神病理学现象,一些研究发现[10],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者以后的生活中更自信、更合作、更友好、更热情、更有好奇心、更有能力,而不安全依恋者多在学前期、学龄期出现退缩、敌意、攻击行为及成人期的婚姻质量低、药物滥用等。

因此,不安全依恋作为精神病理风险因子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一系列目的在于预防或纠正不安全依恋的干预性研究得以进行。

5、结语
依恋,这一儿童早期特殊的与成人的情感联结,作为相对稳定的潜在内部模式,广泛而持久地作用于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父母及抚养者应十分重视早期儿童积极依恋的形成,力求儿童的安全依恋而避免不安全依恋,为儿童心理品质及社会性地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必
须十分重视儿童早期依恋的形成,同时,又强调现实环境及其自身努力对儿童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p278
[2] Greenberg M T, Cicchetti D, Cummings E M. History of a Collaboration in the Study of Attachment. In: Greenberg, Cicchetti, Cummingsed.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145-160.
[3] CicchettiD, Cummings E M, Greenberg M T, Marvin R S .An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on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Measurement, and Research. In: Greenberg, Cicchetti, Cummingsed .Attachment in the Preschool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0.210-315.
[4] 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近展[J].心理学动态(京),2000,(2):26-32
[5] 孟昭兰婴儿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p372
[6] 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1) 29-34
[7] 刘爱芳儿童依恋的影响因素概述[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146-147
[8] 安芹影响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家庭因素[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1, 9(4) 312-316
[9] 左积乾主编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第一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p245
[10] 黄春香李雪荣儿童依恋[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1997,24(1) 6-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