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讲解学习
初一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
![初一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02d46ce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c.png)
初一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含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这首诗写了哪两个时间?哪两个空间?(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唐)吴融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
②秋华: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
诗人将“杨花”比作________,因为杨花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
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fad0773186bceb19e8bbe4.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分析】(1)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
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幽篁、深林、明月。
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意境的把握,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明确诗中所写景物及营造的意境。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句意,明确“独”的本意,语境意义及传达出诗人的心境。
2.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齐鲁青未了 ________②造化钟神秀________③阴阳割昏晓________④荡胸生曾云________⑤会当凌绝顶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033c8e168884868662d614.png)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斋独宿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1)“夜半鸟惊栖”与《鸟鸣涧》中的“月出惊山鸟”营造的意境相同,请体会其妙处。
(2)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说说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唐)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①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注】①翻:义同“反”。
(1)这是一首写与故人相逢会聚的诗。
标题中“________”一字点明这次相聚实出意外,诗中“________”一词暗示了相聚地点是在京城长安。
(2)有人认为这首诗伤感多于惊喜,你赞同吗?请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最新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最新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23dc7402020740be1e9b72.png)
初中七年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 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 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 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C(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
C此题错在对“萋萋”的理解,“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因此这句话的赏析是: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
(2)结合尾联内容分析:尾联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地点是:江上;景物有:落日,烟波浩渺的江面。
感情有:愁,思乡的愁绪。
落日时分,乡愁更加浓烈,而烟波浩渺的江面又加深了诗人的这种愁绪。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C;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487763700abb68a982fbef.png)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f680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9.png)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7735630c22590103029d1d.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baeef3c25c52cc58ad6be2c.png)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
D项正确,故选D。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aef633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75.png)
初一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试卷附答案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龙钟”和“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想象一下,“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溪桥晚兴郑协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苹苹:草木茂盛。
③杨花: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c5f20bdd88d0d233d46ac8.png)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6f8306f524ccbff021841d.png)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81e4ee5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2.png)
初一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题附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主题思想】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诗中用一个“________”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________”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北宋)苏轼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②,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③,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
②百舌儿:鸟名。
③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作者的自成。
(1)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唐)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发挥想象,请以黄莺为第一人称,写一写黄莺想对诗人说的话。
(2)结合全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解析1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5c884467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9.png)
初一下册诗歌鉴赏语文试题含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江夏送倩公归汉东[唐]李白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①辉。
宁知②丧乱③后,更有一珠归。
【注释】①明月:传说中的“随侯明珠”,与“和氏璧”齐名。
②宁知:谁也没有想到。
③丧乱:安史之乱。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郎山和韵①宋·辛弃疾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江南的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长满了青草的池塘里,处处蛙声不断。
已过了半夜,约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作者简介】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同徐照、徐玑和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有《赵师秀集》二卷、《天乐堂集》一卷,已佚。
仅有《清苑斋集》传世。
【主题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夏夜独自候客来访的情景。
诗歌采用以景寄情的写法,展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含而不露地表现了诗人的寂寞心境。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简述理由。
(2)诗歌前两句写的是什么季节?烘托出什么样的氛围?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句“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中的叠字在写景中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人“未眠”的原因。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次鄂州①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1)认读感知。
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
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
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
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
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感情。
2.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斗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未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州”代指闲居之地。
【参考答案】1.(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2.A、分析:读诗词,需了解词人所用典故的含义,该词中,“觅封候”是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出作者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
“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并非是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
【强化练习】又呈吴郎(唐)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园四周插上篱笆。
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计劝告吴郎。
1、“戎马”的意思是战乱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第一问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
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
③妇人扑枣的心理:心怀恐惧,反而正应该体贴。
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
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过得都不容易。
(4分,答出四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第二问:现身说法,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3、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系心黎民,忧时伤世。
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乾坤”和“字”分别指日月;书信2、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洞庭湖壮阔水势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表达诗人报国无门苦闷之情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C)A.“日夜浮”三字,写的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B.“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表现诗人当时孤单贫苦、潦倒无助的生活境遇。
C.诗歌首尾呼应主要反映在“凭轩”与“今上”、“昔”与“关山北”上。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放言五首(唐)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辨.材须待.七年期辨:辨别待:等待2、用原文语句回答(1)点明此诗是赠送好友的诗句:赠君一法决狐疑(2)借用历史典故以说明辨真伪之难,同时也揭示唯有时间可以证明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3、下列说法不符合诗歌内容的一项是( B )A.用“试玉”、“辨材”来比喻,意在形象说明识别真伪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这一道理。
B.“不用钻龟与祝蓍”这句话旨在强调诗人提出的“方法”是非常完美的。
C.这首说理诗主要借助历史事件来说明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道理。
D.诗人在说理的同时,也巧妙地总结自己和好友倍诬害的情况。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长精神”的意思是振作精神。
2、文章内容理解(1)思念故人、抒发感叹和惆怅之情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表达对友人感激之情的诗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A. 首联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积愤之情。
B. 颔联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怀念。
C. 颈联借景表达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D. 尾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与友人白居易共勉。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万籁”的意思是指自然界一切声音2、文章内容理解(1)描写破山寺后禅院清幽环境的诗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表现诗人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起首两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
B.“山光”两句通过对景物的动静、情态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的作用。
C.诗中的钟磬之音,不止是“晨钟暮鼓”,而被赋予了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
D.最后两句诗写出了佛门圣地与世隔绝,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残”的意思:凋谢2、用原文语句回答(1)表示相思、离别之痛苦的诗句:相见时难别亦难(2)从诗人体贴关切的角度推测想象出对方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3)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A.“百花残”既写出了暮春百花凋谢的景象,也表现了诗人陷于相思而颓靡的感情。
B.诗人巧妙地运用“丝”与“思”的谐音,抒发了自己对于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C.“春蚕”两句表现了为情献身而无悔的激情,现在已成为献身精神的象征。
D.为了解决相思之苦,诗人渴望“青鸟”给他送信,告诉女主人公他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