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侵染过程

合集下载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01第一章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01第一章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第一章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植物病原物的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侵染部位接触,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其体内扩展、致病、繁殖,包括一系列顺序事件的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植物病原物种类繁多,病害的种类也很多,各有其侵染特点。

第一节诱导侵入诱导侵入是指病菌在侵入之前受到寄主植物表面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吸引或病菌通过本身的特殊结构主动到达寄主表面侵染位点的过程。

一、物理诱导侵入物理诱导侵入是指植物表面结构和其他物理特性对病原物侵入的刺激作用。

不同种植物表面或同一种植物不同器官表面在物理特性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表皮毛数量、气孔和皮孔的分布及结构、表皮细胞的电荷等。

因此,在病原物诱导侵入中便出现了趋触性、趋气性、趋电性等现象。

物理诱导侵入的可能性首先决定于病原物和植物之间的接触识别。

接触识别是病原物与适当的寄主发生机械接触时形成的专化性识别系统。

这种专化性取决于微生物和寄主两者表面组分的互补性。

两者相互作用往往涉及到以下四个因素:①病原物表面;②适当的寄主器官表面;③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④接触时病原物和寄主所处的环境条件。

1.趋触性趋触性是指病原物对植物表面结构包括表皮毛和表皮等结构的定向刺激的反应。

如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夏孢子芽管沿小麦叶片纵行叶脉生长,是趋触性。

真菌的芽管和菌丝向植物气孔分泌的水滴或有水的方向运动,这是趋水性。

真菌从气孔侵入,已经证明和气孔的分泌水有一定的关系。

表面硬度和疏水性对Magnaporthe grisea 和Colletotrichum spp.种的附着胞的发育都是重要的刺激,而这些侵染结构容易在疏水性的塑料表面形成。

表面硬度对M. grisea附着胞的形成可能是最重要的信号线索。

2.趋电性趋电性是指病原物受寄主电荷影响而达到寄主表面的特征。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

发病期
发病期(symptom appearance phase)从出现症状 直到寄主生长期结束,甚至植物死亡为止的一段时 期。
症状出现以后然后进入繁殖阶段产生子实体,症 状也随着有所发展。显症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 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的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 称为产孢期。
影响产孢的因素: 1、温度
接触期
接触期(contact phase)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 或到达能够受到寄主植物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 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 种侵入结构的时间,称接触期。
接触期是病原物处于寄主体外的复杂环境中,其中包括物理 的、生化和生物因素的影响。病原物必须克服各种对其不利 的因素才能进一步侵染。
其幅度比生长所要求的温度范围要窄,而有性孢
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 度。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
过程需要一个低温阶段。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 可能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通常无性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同该菌生长最适温 度基本一致。
有些需高温和低温交替。如,苹果炭疽病菌恒温
3、伤口侵入
包括外因造成的机械损伤、冻伤、灼伤、虫伤; 植物自身在生长过程中造成一些自然伤口,如叶 片脱落后的叶痕和侧根穿过皮层时所形成的伤口 等,都可能是病原物侵入的途径。 所有的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大部分的病原真菌、 病毒、类病毒可通过不同形式造成的伤口侵入寄 主。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受寄主的感病期、感病器官、病原物侵入 时环境条件的影响。环境条件中以湿度和 温度的影响最大。
3、光照 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潜育期
潜育期(incubation phase):病原物从与寄 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 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 期。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 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 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染过程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染过程
可侵染器官(有效接触)
直接接触的机制
外界力量 风、雨水、介体的活动
内在力量 病原物的生长 对植物的趋性
4.化学接触
植物分泌一些化学物质
病原物受到刺激后由休眠状态变为 活跃状态
植物根的分泌物
糖类、氨基酸、有机酸、生长素、核苷、酶类
刺激作用
镰刀菌厚垣孢子萌发 葱白腐小核菌的菌核萌发 线虫卵的孵化 细菌生长和繁殖 真菌的菌丝生长 种子萌发
第四章 侵染过程
一、定义
病原物同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 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 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
在侵染过程中,植物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 织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均有反应表现
二、侵染过程的四个时期
侵染过程
接触期 侵入期 潜育期 发病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接触期
1.接触的类型 物理(机械)接触 化学接触 生态条件影响接触
★症状发展的过程:初期症状 →典型症状:病状、病 征→后期症状。(产孢期:病部出现病征时,流行学 上称为产孢期)
★发病期的显症范围和病原物的定殖侵染范围一般是 相关的,但是侵染和发病范围有不一致的病例也不少: 如系统侵染引起局部发病的禾谷类的黑穗病,病菌侵 入后随生长点系统扩展,但最后只是穗部发病;另有 一类是局部侵染却引起全株发病:例如根腐真菌和根 结线虫所致病害。
病原物的营养吸收
死体营养, 活体营养
影响潜育期长度的因素
温度 湿度
系统侵染向日葵枯萎(wilt)
潜伏侵染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 由于寄主的抗病性强,病原物只能在寄主体内潜伏 而不表现症状,但当寄主抗病性减弱时,它可继续 扩展并表现症状。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侵染循环
➢ 病原物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物从越冬或越夏的场所传播到
植物202上0/7以/22及植株之间的进一步的传播。
2020/7/22
2020/7/22
2020/7/22
第三节 单循环病害与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1)多为种传、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2)传播距离小,传播效能低。 3)病害受环境影响小,病原抗逆性强。 4)当年流行主要取决于初始菌量大小,当年菌量增 幅不大。也称积年流行病害(指适合发病条件下,病 害只能随菌量的积累而逐年加重,以致数年后达到流 行程度。) 5)防治策略:减少初始菌量(田间卫生、土壤消毒 等)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 植物病害 侵染循环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真菌的生活史 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 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 一种孢子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真菌生活史包 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 孢)两阶段。
无性孢子
无性器官 多次产孢
萌 发
菌丝体
有性孢子 减数分裂
一 雌雄分化 次 产 孢 质配
核配
2020/7/22
2020/7/22
第二第节一节初次病侵害染循与环再概次念侵染 –作用:初侵染引起植物在生长季节中的初次感染;再侵染引 起病害在当个生长季节中的蔓延。 •主要形式:孢子囊、卵孢子、卵囊、冬孢子等为常见的初侵染来 源,也常把病原物越冬越夏场所当做初侵染来源,如病株残体、 病土等;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夏孢子等为常见的再侵染来源 。 –病理意义:针对初侵染和再侵染,有不同防治方法
第一节 病害循环概念
侵染过程
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寄入寄主植
物,在植物体内繁殖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

植物病理学 第8章 侵染过程 图文

植物病理学 第8章 侵染过程 图文

土壤含水%
发病率%
80
10.7
40
55.3
20
22.3
土壤含水地40-50%利于孢子萌发。
土壤过湿可造成①通气不好,不利孢子萌发和生长; ②对寄主植物萌发生长较 快;③微生物较活跃,对病原物生长起抑制作用。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2.温度
温度影响病原物能否萌发、生长以及病原物生长发育的速率。真菌萌发 生长都有最高、最适和最低温度。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25℃,
• 病原真菌一旦侵入寄主体内,菌丝体就会以胞间生长和/ 或胞内生长两种方式在寄主体内扩展,兼性寄生的的真菌 (小麦全蚀病菌和禾谷镰孢菌可以在胞间生长和/或胞内 扩展;专性寄生的真菌的禾柄锈菌和卵菌中的霜霉菌等以 胞间生长的方式在寄主体内扩展;
点)。
(三)接触后的活动
病原菌接触寄主后,萌发和生长。在寄主附近形成一个附 着胞,体眠孢子---芽管侵染丝 --- 附着孢----侵入。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 裂繁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这时分泌物对病原 物影响最大。伤口病原物和细菌从伤口流出的营养物质 中吸收营养,不断繁殖自已。
小麦条锈夏孢子在水中才能萌发,湿度为100%,萌发率为10%,湿度为 99%,萌发率不到1%。稻瘟病分生孢子,在水中萌发率为86%,相对温度为 100%时, 萌发率小于1%。 但各种孢子并不完全一样, 苹果黑心病的子囊 孢子萌发最低相对湿度为98.7%,大麦坚黑粉病菌萌发相对湿度为95%。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但具体到各种真菌不同。鞭毛菌的游动孢子要求温度低一些,子囊菌和半 知菌对温度要求高一些。在合适温度下,萌发率很高,经历时间也很短,如: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理学: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细胞壁,在细胞内外蔓延,有的在细胞间蔓延, 产生吸器; ➢ 细菌侵入寄主后,先在薄壁细胞间繁殖,细胞 死亡后进入细胞; ➢ 植原体由介体传递进入维管束后,多在韧皮部 组织内繁殖和扩展; ➢ 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先在细胞内增值,通过 胞间联丝再向周围组织蔓延。
寄主的抗扩展
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在侵染点周围形成 木栓层,阻碍病原物向其它部位蔓延及其 毒素的扩展。
Plant Pathology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病程的概念
概念: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的过程简称为病程。 病程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开始,到它的侵染活动停止为止,
包括一系列顺序的环节,又叫侵染程序。 植物病害体系:在病原物侵染过程中,受侵寄主也产生相
应的抗病或感病的反应,并且在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 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逐渐由健康的植物变为感病植物或 死亡。这一过程中植物同病原物构成的体系,称为植物病 害体系(pathosystem)。 病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樱桃叶片气孔周围看到的病原细菌
叶片气孔周围的锈菌夏孢子
夏 孢 子 萌 发
锈菌夏孢子萌发并产生附着胞,从气孔进入
植物的病原物几乎都是内寄生的,只有少数是 真正外寄生的。
引起煤污病的小煤炱菌科的真菌是以附着枝附 着在植物的表面而生活,主要是以植物或者昆 虫的分泌物为营养物质,有时也进入角质层, 但不形成吸器
季节性的,因而没有多次侵染的机会。
复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进行第一次侵染后,能不断的进 行多次侵染,持续时间也较长,而且各次侵染重 叠出现,这类病害称为复循环病害(multicycle disease).
凡是在一个生长季节能进行多次繁殖的病原物引 起的病害都可能是复循环病害。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九章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件第九章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中
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 冬孢子萌发最适温15~18℃, 冬小麦发育最适温12~16℃ 小麦网腥黑粉菌侵染最适温是10℃。
小麦网腥黑粉病菌
二、 侵 入 阶 段
2. 侵 入 的 条 件 (3)光 照
决定气孔的关闭,因而影响侵入 影响孢子的萌发
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甘蓝根肿菌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二、 侵 入 阶 段
2. 侵 入 的 条 件 (4)接种体的数量
病原物的侵入需要较大量的接种体才能完成;
TMV,需要104__105个粒体; 番茄晚疫病菌需要15个孢子才能形成一个病斑。
人工接种时,应考虑接种体的数量 有的病原只需很少的接种量就可以完成侵入;
多数真菌种类的孢子萌发需要自由水。稻瘟病菌的孢子在 湿度低于90%不萌发,湿度100%,萌发1%,水滴中80%。
小麦白粉菌孢子在水滴中的萌发率只有8%,(水中破 裂)。
细菌的移动需要自由水,才能从自然孔口或湿润的伤口进入 寄主组织内。
二、 侵 入 阶 段
2. 侵 入 的 条 件 (2)温 度
温度主要影响孢子萌发的速度和侵入的速度 同时应注意温度也对寄主有影响
小麦白粉菌
玉米小斑病菌
番茄枯萎病菌
小麦腥黑穗病菌
三、扩展阶段(潜育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蔓延
细 菌
侵染薄壁细胞的细菌:先在细胞间蔓延,当寄主受到损伤或 死亡再进入细胞内。
侵入维管束组织的细菌:通过薄壁细胞或水孔侵入维管束后, 主要是在维管束组织的木质部或韧皮部蔓
二、 侵 入 阶 段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及侵入机制 介体引入病原物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接触阶段:病原体与寄主植物发生接触,通常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植物部分(如叶片、茎等)或接触受感染的工具、人员等。

此阶段病原体会附着在寄主表面。

2. 附着阶段:病原体附着在寄主植物表面后,通过分泌胞外多糖等物质形成粘附结构,以便更好地固定在寄主表面。

3. 入侵阶段:在附着阶段完成后,病原体会通过一些特殊结构(如菌丝、根须等)侵入寄主植物的组织。

入侵途径可以是通过伤口、气孔、根尖等。

4. 扩散阶段:在寄主植物内部,病原体会迅速扩散并感染更多的寄主组织。

这一过程通常伴随病原体分泌一些抗寄主物质,抑制寄主免疫反应。

5. 繁殖阶段:一旦病原体侵入寄主并适应环境,它会开始繁殖并产生更多的病原体。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体内或体外的方式传播给其他植物。

6. 寿命阶段:病原体在寄主植物内部生活的时间通常是有限的,一旦它们消耗了寄主提供的养分,它们会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等待下一次侵染机会。

侵染循环指的是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传
播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如空气传播、昆虫传播、土壤传播等。

不同病原体的侵染循环时间和传播途径也各不相同。

了解病害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对于病害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染过程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染过程

会将病原体传递到健康的植物上。
3
种子传播
有些植物病原体在种子、块茎或球茎外 表面和内部存活,随着种子一同传播。
病原侵染的过程是怎样的?
入侵
扩散
一旦病原体定居在植物表面,它 们就会开始搜索可用的营养物质。
一旦病原体钻进了植物体内,它 就会开始繁殖,同时向周围的细 胞扩散感染。
病害发生
病原体消耗了宿主植物的营养, 使植物出现病征,如黄化、萎蔫、 果实腐烂等。
非生物方法
• 物理方法:清洗和消毒工具 • 化学方法:使用熏蒸剂、杀菌剂和杀虫剂等 • 遗传方法:开发具有抗病基因的植物
总结和展望
总结
了解病原侵染的因素、方式和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防治植物病害。
展望
在侵染机制的探索中,我们有望在未来开发出更生物友好的防治技术和更健康、有弹性的农 作物。
植物对侵染的反应是什么?
1 局部抗性
植物对侵染表现出抗性,从而使其它的组织尽可能远离病害。
2 系统抗性
在侵染后,植物能够在整个器官或整个植株范围内表现出抗性。
3 创伤愈合
植物的自愈能力有时能够抵御病原体在侵染时引起的创伤。
如何防治植物侵染?
生物方法
• 生物对抗:使用有益微生物对抗病原体 • 植物抗性:种植抗病品种 • 控制病源:割除和销毁受感染的植物
园林植物病理学第四章侵 染过程
我们来探讨植物病原侵染的各个方面,包括病原侵染的因素、方式和过程, 以及植物对侵染的反应和防治方法。
什么是侵染过程?
简单定义
侵染是导致植物病害的过程。
重要性
病原体的侵染是许多植物病 害形成的必要条件。
常见类型
侵染通常是由真菌、细菌和 病毒等微生物引起的。

植物病理-17-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植物病理-17-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Specialized structures
• Haustorium 吸器 • Biotrophic infectious hyphae
侵染剂量infection dosage
➢病原物成功侵入往往需要一定的数量,群体 效应。植 物病原物完成侵染所需的最低接种体数量称为侵染剂量 (infection dosage)。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病原菌的活性、寄主品种 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 Penetration via natural openings
•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 • 水孔:叶尖、叶缘。十字花科黑腐病 “V”
•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块茎
• 蜜腺:梨火疫病
Colonization
• Growth and/or reproduction of the pathogen in/on infected tissues
Inoculum Release Pathogenesis Primary Infection Secondary Infection Overwintering/oversummering Transmission
生活史 (Life Cycle)
• The sequence of life stages that an organism undergoes from birth to reproduction ending with the generation of the offspring.
Plant roots secrete a wide range of compounds; among those are sugars and amino acids that are engaged in attracting (chemotaxis) microbes (1), flavonoids act as signaling molecules to initiate interactions with mycorrhiza (AM fungi) (2), rhizobium and (3) pathogenic fungi (oomycetes) (4), aliphatic acids (e.g., malic acid) are involved in recruiting specific 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 (Bacillus subtilis)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第八章侵染过程1、教学目的在上述各病原学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原物的基本特征和特性,讲述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特点,并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2、重点和难点重点:病原物侵染过程的4个阶段。

难点:侵染过程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3、教学方式使用CAI课件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叫做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所谓“病三角”关系,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二、侵染过程的划分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侵染过程通常分为4个时期,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正如刚才所说,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各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病原物的种类繁多(复习:有哪几类病原物?病例?),植物病害的种类也多,各有其侵染特点。

为了使初学者容易理解,故作这样的划分。

第二节接触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

重点阐明病原物是怎样靠近植物的,识别又是怎样发生的。

一、何谓接触期所谓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如侵染垫、附着胞等)的一段时间。

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前,首先必须与寄主植物接触。

在自然界存活的病原物,需要依靠一定的动力或介体,例如气流、流水、昆虫等,才能从一些地方转移到另一些地方。

病原物必须落在感病的寄主的感病部位上,才有可能侵染寄主,这部分的内容在“病害循环”中将详细说明。

二、接触前植物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1、根部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刺激作用根部分泌物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这种影响可达到根部数厘米以外----病原物的趋化性现象。

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课件)

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课件)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 、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②腐生(saprophyte)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 生而越冬、越夏。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 ③寄生(parasite)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 粉菌。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 越夏和越冬。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 (角质层、蜡质层、表皮及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从 而侵入寄主植物。
有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 菌直接侵入寄主。
2021/7/29
真菌的侵染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2021/7/29
(2)自然孔口侵入 植物的自然孔口很多,包括气孔、水孔
霉菌)、自生麦苗、转主寄主等。
2种子:
种子之间:如小麦粒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 子、麦角菌的菌瘿等;
种子表面:小麦腥黑穗病; 种子内:小麦散黑穗病菌。 苗木: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果树
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 病等 ; 种薯:马铃薯晚疫病菌、环腐病菌等 。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指病原物在一 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 次再侵染,又叫单年流行病害。该类病害多是 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 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如马铃薯晚 疫病、白粉病等。
2021/7/29
(二)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章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东北林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侵染过程

东北林业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侵染过程

病原物
接触前的活动
气流、雨水或昆虫 田间操作工具
植物表面 或附近
寄主植物 分泌物
刺激萌发 诱导形成侵入机构
病原菌
根围微生物
抑制或 竞争位点
病原菌
接触后的活动
生长阶段
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 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病原物与寄主
植物发生识别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其
在侵染点附近, 引 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
起局部感染。
起全株性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10天 左右。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寄主种类 发育期 营养条件有关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 形成芽管才侵 入, 通常为几 小时, 很少超 过 24小时。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 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引起侵染和发病。 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侵入所需的最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 单个孢子
低数量称为侵染剂
量。 就能引起侵染;
· 种苗和其它繁殖材料的带菌, 常常是下年初次侵染最 有效的来源。
三、土壤
土壤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或 越夏的主要场所。
◆病原物以休眠体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 ◆病原物还可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寄居菌
soil invaders
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的 存活期较长, 但是不 能单独在土壤中长期 存活。
影响因素
物理识别: 趋触性 生化识别: 趋化性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 , 有些孢子本身分泌 的物质。

植物病理学3(病害循环+诊断+防治)

植物病理学3(病害循环+诊断+防治)

三、病原物的初侵染与再侵染 初侵染(primary infection):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 植物一个生长季中最初引起的侵染,也称初次侵染。 再侵染(secondary infection):初侵染植物上病原物产 生的繁殖体,经过传播,又侵染植物的健康部位和健康的 植物,也称为再次侵染。
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 单循环病害(monocyclic disease):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病害。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多为系统性病 害,一般潜育期长,如小麦黑穗病、水稻干尖线虫病等。 ➢防治对策:消灭初侵染来源。
根据病害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和必要的因素监测,结合历史资 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未来病害发展趋势和流行程度作出定性或 定量估计的过程。 由权威机构发布预测结果称为预报(forecasting),有时对两 者并不作严格的区分,通称病害预测预报,简称病害预测。
病害潜育期长短,决定于病害种类和环境条件。
✓一般3~lOd。但是,有些病害的潜育期很长,如小麦散黑 穗病潜育期将近1年,有些木本植物的病毒病或菌原体病害, 潜育期可达2~5年。 ✓同种病害潜育期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受湿度影响较小。
✓潜伏侵染现象:病原物侵入寄主后,长期处于潜育阶
段,不表现或暂不表现症状,而成为带菌或带毒的植物。 原因:(1)寄主有高度的耐病力,(2)病原物在寄主体 内发展受到限制,(3)环境条件不适宜症状出现等。
特点:
①绝大多数是局部侵染的,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潜育期短,
②病原物繁殖率高,对环境条件敏感,不利条件下迅速死亡;
③病原物越冬率低而不稳定,越冬后存活的病原物量(初始菌 量)不高;
④病原物多为气流、雨水传播,传播距离较远;病害流行与否 主要决定于病害流行速率的高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染结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时间
病毒 细菌 一旦接触随 即侵入。
病原真菌
要经过萌发和形成芽 管才侵入,通常为 几小时,很少超过 24小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所需要的接种体的数量
➢ 病原物的侵入要有
一定的数量,才能 侵染剂量因病原物的种类、寄主品
三、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蔓延的部位
局部侵染
病原物的分布局限 在侵染点附近, 引起局部感染。
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染点向 其他部位蔓延, 甚至引起全株性 的感染。
四、潜育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植物病害潜育期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一 般10天左右。
▪ 潜育期的长短影响因素:
➢ 寄主种类 ➢ 发育期 ➢ 营养条件有关 ➢ 环境(以温度的影响最大,湿度并不重要)
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表现明显的 症状为止,这一时期就是病害的潜育期。
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时期。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的一般规律是: 病原物的侵入并不表示寄生关系的建立, 而建立了寄生关系也不表示一定发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寄生物营养方式
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后,从寄主植物 获得营养的方式可分为两种:
▪ 孢子的形成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
▪ 新产生的孢子往往成为病害再侵染的来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九章 病害循环 disease cycl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害循环
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 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又称作侵染 循环(infection cycle)。
病原物与寄主 物理识别:趋触性 植物发生识别 生化识别:趋化性
影响因素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 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物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向化性
向触性
Spore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Germ tubes
stomata
3.Recognition between host and pathogen
引起侵染和发病。 种的抗病性和侵入部位而不同。
➢ 侵入所需的最低数 量称为侵染剂量。
➢ 如许多侵染叶片的真菌,单个孢子 就能引起侵染;
➢ 许多细菌要有一定菌量的侵入才能 引起发病;

➢ 病毒也有一定的稀释限点。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侵入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湿度 1、
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如小麦叶锈病菌的夏孢子萌发侵入的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 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接触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接触期
指从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 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 并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然后至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 一段时间。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八章侵染过程
Infection process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infection process ???
•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连 续过程。 •也即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侵染过程分为4个时期: 1. 接触期 contact period 2. 侵入期 penetration period 3. 潜育期 incubation period 4. 发病期 symptom appearance
➢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菌以外)土壤湿度 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温度 ➢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
➢真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
光照
一般不受影响,但对某些真菌的萌 发有刺激作用或抑制作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侵入期 penetration
一、侵入期 的概念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四节 发病期
▪ 植物受到侵染后,经过一定的潜育期即表 现症状而发病,从出现症状开始即进入发 病期。
▪ 发病期是病原物扩大危害、许多病原物大 量产生繁殖体的时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大多数的真菌是在发病后期或在死亡的组 织上产生孢子。通常,有性孢子的产生比 无性孢子更迟一些,有时要经过休眠期才 成熟。
Directional growth of germ tubes of fungi on leaf surface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环境条件对接触期的影响
➢绝大部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
湿度
➢白粉菌的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 下萌发,有的白粉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
死体营养型
(necrotrophic)
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 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 细胞中吸取养分。属于 这一类的病原物都是非 专性寄生的,有时称作 死体营养寄生物。
活体营养方型
(biotrophic)
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 营养关系,有时称作活体 营养寄生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最适温度为15~20℃,在此适温下叶面只有保持6h左右的水膜,病菌即 可侵入叶片。芽管需要有水才能侵入,有水可以在植物表皮处造成软化,
有利于侵染丝前端的酶发挥作用。
2、温度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3、光照可以决定气孔的开闭,对于气孔侵入的病原物有影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三节 潜育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 主到建立寄主关 系的这段时间, 称为病原物的侵 入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病原物的侵入途径
直接(穿透)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伤口侵入
线虫
气孔、排水孔
细菌
寄生性植物
皮孔、柱头、蜜腺
真菌
真菌
病毒
细菌
真菌
机械作用
化学作用 有些真菌先侵入死组织和垂死组织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分为接触前和接触后两个时期。
病原物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接触前的活动
气流、雨水或昆虫 田间操作工具
植物表面 或附近
寄主植物 分泌物
刺激萌发 诱导形成侵入机构
病原菌
根围微生物
抑制或 竞争位点
病原菌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接触后的活动
生长阶段
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 芽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 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