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地区及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人汉化现象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人汉化现

象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拥有一半人口为满族的宽甸满族自治县,其满族气息在整个县内却不够明显;满、汉民族在县内区分不够显著;满族人不会说满语、对满族文化不够了解等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本小组为了对宽甸满族自治县满族汉化现象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开展了本次实践活动。

关键词:满族汉化区分

一、满族起源

中国东北白山黑水的广袤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白山黑水”,白山指长白山地区,黑水指黑龙江流域。长白山主干在吉林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等皆发源于此山。各江流域有丰富的水资源,富庶的山间盆地,茂密的原始森林,适于满族的捕鱼狩猎生活。辽西丘陵地带多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适于农业耕种。黑龙江流域山地平原交叉分布。这里有大、小兴安岭,有松嫩平原,有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的三江平原。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的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的松辽平原,平原上纵横着松花江、嫩江和辽河。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属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和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夏季短暂炎热,冬季漫长寒冷。北部年降雨量不高,无霜期短;南部由于受海洋影响,年降雨量较高,无霜期较长。白山黑水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盛产种类繁多的鱼类;矿藏丰富,有煤、钼、钨、铜、铅等;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小兴安岭盛产优质的木材,此外还盛产多种珍贵药材。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马鹿、犴、狍子、东北虎、貂、天鹅、大雁等。这种自然环境为满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并塑造了满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二、汉化概念界定

汉化与出于资源的借用不同,多是在外部压力下产生的,经常伴

随着军事征服。汉化与个别文化因素的借用不同,往往意味着许多文化因素的变化。汉化接触的群体,总有一个是强大的,处于支配地位,另外的则处于从属地位。从属的群体通常从支配的群体借用的文化因素较多。但也存在相反的情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入住中原的情况,就是如此。接触的群体有时也会各自丧失文化个性,而形成一种新文化。

三、宽甸满族自治县简介

(一)宽甸满族自治县地理位置

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东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南接丹东市区;西与凤城、本溪满族自治县毗邻;北与桓仁满族自治县、吉林省吉安市相连。是全省县级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是全国最大的边境县。

(二)宽甸满族自治县姓名由来

清光绪三年(1877)设宽甸县,取宽奠谐音得名。1989年9月设立宽甸满族自治县。

(三)宽甸满族自治县民族分布情况

宽甸满族自治县总人口45万人,有满、朝鲜、蒙古、回等15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一半以上。(如图1-1)

四、实践方法及过程

本小组采用问卷法,并实地到宽甸满族自治县进行了考察。具体调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资料收集阶段

1、满族的风俗

服饰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

早期满族男人多穿双脊脸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种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缎布料。鞋前脸,镶双道或单道黑皮条。鞋尖前凸上翘,侧视如船型。妇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绣花卉图案,鞋前脸多绣有“云头”)外,还有一种“千层底鞋”。“千层底鞋”用多层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为布料,一般不绣花卉等图案,多在劳动中穿用。还有一种很有特点的鞋,叫乌拉(靰鞡)鞋,多为满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猪皮缝制,内絮靰鞡(乌拉)草,既轻便,又暖和,适于冬季狩猎和跑冰。

住行

满族农村房屋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便于采光,均在东端南边开门,形如口袋,俗称“口袋房”,便于聚暖。东西各有厢房,配以门房,这便构成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房屋多为起脊砖瓦房,俗称

“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门向南开,高大宽敞。房内正对门一间谓堂屋,又称外屋,设厨灶锅台、水缸,灶通西内室火炕,火炕,满语称“土瓦”。从堂屋西墙开门为里屋,为南、北、西三面构成“万字坑”或“蔓枝炕”;城中的富贵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门多为三间屋宇式建筑,正房三至五间,东西厢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间,四周围以砖墙,门房两侧设有石礅,称为上马石。有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满族的这些民间居所式样,大部分保留在东北的满族聚居区。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传统建筑方式外,绝大部分已建造成更为宽敞明亮的现代式房屋。

为适应山区和林海雪原居住环境,满族聚居地区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有马车、爬犁、独木舟和桦皮船等。

礼仪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满族聚居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现代形式。比如插车,演变为男女青年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各自由婚庆队伍陪伴,从自己的家里出发,行进至中途相遇时,两人交换自行车或摩托车,再一同到新郎家。还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变为新人拜双方父母。虽然有变化,但仍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满族的婚姻仪式因居住地区不同而略有变化,并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葬俗

满族的丧葬以土葬、火葬为主。出殡后要感谢帮忙的人并请吃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