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弟子规与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弟子规与孝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讲孝悌是立人立身的首件大事。“入则孝,出则悌”,孔夫子早已有过这样的言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孝”越来越趋向于格式化,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定了型,孝与不孝有着明显的界限。由风俗演化成文载,抑或为了对人进行教化,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许多关于“孝”的著作,而《弟子规》就是一本不得不说的书。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二十四字的总叙就已经涵盖了这本书的所有内容,而今我单说“入则孝”篇。

在“入则孝”一篇中,字里行间,一言一句都在告诉你对待父母要怎么做,因为我说的这些都是为孝之道,所以你必须按我说的这么做。“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份对父母的虔诚与恭敬,可谓是到了极致。再发展下去,恐怕就要把自己熬成汤给父母喝了。《弟子规》中对“孝”的阐释非常具体全面,它的教化功能应该也是很强大的。

然而,在我看来,“孝”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可以有一千种对孝的理解与尽孝的方法。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认为自己做的才是对的才是好的,而去指责别人,如此攀比,促成了孝道的格式化;另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敬爱的“圣人们”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孔子,当学生问他什么是孝的时候,他说的是孝就是什么什么,在他的潜意识里,也认为孝应该是条条框框的,他没想过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对“孝”的理解。连人人尊崇的圣人都这么说了,那就肯定没错了,于是'“孝”就必须是这样这样的了。

难道“孝”真的必须有固定公式吗?我不敢苟同。就我而言,我没有给父母洗过脚,他们生病时我也没有整个晚上守在床边不睡觉,有时候爸妈说我这里那里不好说多了我也会反驳回去。但我们仍然生活的很开心,他们也从未说过我不孝。我的家,很温暖,因为我们会彼此平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暴力手段打压不平。我能与他们沟通交流,在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孝的方式,这方式,比那“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可强多了。

再回头说说古人的孝,仔细看就会发现,有时候古人自己对孝的评价都是矛盾的。例如《二十四孝》里的:“埋儿奉母”一则,因为家里穷,把儿子埋了供养母亲。假设这真的是孝,那当古人来了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时,又要作何解释呢?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最喜欢儿孙的,如果知道自己的儿子活埋了孙子,她是会欣慰还是伤心呢?你不会否认她是伤心的,那么,让长辈伤心难过,又是孝还是不孝?

我无意吐槽,无意抨击,只是觉得这些“古董”已经不能当作现时的教材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课外读物来了解古人对“孝”的虔诚,而不是把它当作教化的工具,那是迂腐的。时代在前进,而教育却要向后看吗?我觉得与其拿《弟子规》当教材,倒不如让现今的学者们自己编一套教育孩子与父母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教材,这或许更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虽然我不否认它在道德教育方面至今还是放着光彩的,但以《弟子规》为代表的一批封建伦理道德书籍是封建政治的产物,它是用来巩固封建统治的。如果我们还是把它当作武功秘籍,一招一式演练的话,那我不敢说我们的青少年那原本已被蚕食殆尽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对未来的憧憬,还会剩下多少。我还记得,曾经鲁迅说:“救救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