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中国的降水和干湿地区

4、 5 月
春旱 严重) (雨带到达南部沿海,此时华北地区_____
长江中下游梅雨:时间: 6月
表现:一个多月的绵绵细雨 实质:准静止锋 6月
梅雨
(6月份:雨带推移到江淮地区 ,此时 长江 流 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 域和华南地区降水较多, 梅雨天气;)
长江中下游伏旱:
时间: 7、8月 表现:高温晴朗 原因:雨带推移到华北、 东北,本地区被副热带 高气压控制。
伏旱
7、8月:雨带推移到 华北、东北 地区,此时 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 伏旱 ,东部其它地区降 水较多;
9月份:冬季风增强,雨带迅速南撤到 长江流域以南 ;此时 东南沿海地区 和 西南地区 降水较多,东部其它地区较旱;
10月
10月:雨带退出中国大陆,雨季结束。
7 - 8月 华北、东北
6月 长江中下游 4 - 5月 南部沿海
非 季 风 区
大兴安 岭 、 ________ 阴 山、 贺兰 山、
巴颜喀拉 山、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冈 底 斯 山为界。
玉门
东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
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
东部
西南
地区,
地区。
(强盛时可影响到黄河中下游)
低气压 低气压 太 平 洋 印 度 洋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 东南季风 、 西南季风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
1、干湿地区划分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半湿润地区 干湿状况 (mm) >800 植被
森林
降水>蒸发
400-800
200-400 <200
森林草原
草原
半干旱地区
干旱地区
降水<蒸发
荒漠
蒸发量实际上是在蒸发皿中测得的数据,只说 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

中国降水分布特点(蓝本)

中国降水分布特点(蓝本)

森林 草原 草原
年降水量<200mm 干旱地区 降水量<蒸发量
荒漠
哈尔滨
北京
武汉
广州
四地在降水量分配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 都集中在夏秋季—季节分配都不均。 不同点: 降水量多少不同;雨季长短不同。
1.用直线将下列地区与其所处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连接起来: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亚热带 热 带 高原气候区 黑龙江省最北部 干旱地区 华北平原 珠江三角洲 半干旱地区 塔里木盆地 内蒙古高原 半湿润地区 青藏高原西北部 海南省 湿润地区
危害:
农业、建筑、交通通信、国民经济和生命财产
减灾措施:
兴修水利、监测预报、救援安置
山西朔州朔城区第七中学地理组 贺长青
降水和干湿地区
吐鲁番
1.降水:
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由东南 向西北递减.
⑴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⑵时间分配:
季节变化: ①夏秋多雨.冬春少雨. 夏秋受夏季风、冬春受冬 季风的影响 ②沿海和南方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降水 量变率小于内陆和北方; 原因: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 原因:
⑶南北方雨季长短: 南方开始早而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开始晚而结束早.雨季短. 吐鲁番托克逊 原 练习:降水最少的地方________
湿润地区
⑶干湿地区三条分界线: 800㎜等降水量线 400㎜等降水量线 200㎜等降水量线 黑龙江也有湿润区 纬度高. 蒸发小 原因是 __________
练习: 新疆西北部有半干旱区分布 受来自大西洋气流影响 原因是____________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干湿状况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分布地区 秦岭—淮河以南 地区东北三省东部 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中国的降水特点

中国的降水特点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篇一一、引言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我国的气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日益频繁,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预测未来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趋势。

二、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总体上,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较为频繁,而北方地区相对较少。

同时,沿海地区和内陆湖泊周边地区也是极端降水的高发区。

此外,山区和平原区的极端降水分布也存在差异,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极端降水事件更为频繁。

2. 时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特征。

夏季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期,尤其是夏季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此外,我国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极端降水事件,如连续多日的暴雨、连续干旱后的突然暴雨等。

从年际变化来看,近年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三、未来预估根据国内外多家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继续增加。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温升高、大气环流变化等因素所引起的。

具体来说,未来我国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将更加频繁,北方地区的干旱和洪涝灾害也将更加严重。

此外,未来我国还将面临更多的突发性极端降水事件,如短时强降水、冰雹等。

四、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2. 加大防洪抗旱工程建设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 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4. 推广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速度。

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五、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未来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将呈上升趋势。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50年中国气候特征
西部大部分地区、东北北部、西南西部、 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 年降水量均呈 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长江中下游、 华南沿海、青藏高原北部和南疆部分地 区增加比较显著。
最近十几年来黄河中下游流域和华北平 原的干旱少水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均 气候长期变化背景因素相关。
中国的雨型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东部降水量无长期变化,趋势以20~30a尺度振荡为主
1951~2000年夏季降, 夏季降水呈上升趋势
10a尺度振荡特征明显、 变化大值区集中在长江以 南
以长江为界的南涝北旱分 布型式清楚
1956~ 2002年期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标准化距平
1998 年降水最多, 1986 年降水最少 90 年代初大部分年份的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值、60 年代则一般低于常年值 冬季和春季上升趋势比夏、秋季明显;但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在冬季和夏季
1951-2001年中国年平均气温趋势
四川盆地和川、滇交界气温下 降
北方和青藏高原、海南、云南 北部、东南沿海及江淮 增温 系数超0.4
新疆东南、青海西北、西藏中 部、内蒙、黑龙江、辽宁、河 北北部、北京、海南及云南南 部 增温系数超0.6
1951-2001年温度距平时间序列—长江中下游区
海洋-大气系统年代际以上尺度的低频振动及其对 中国地面气温的影响
无法排除当前的地面气温变化是低频自然振动一 部分的可能性
温度变化 降水变化 其它要素变化
一、温度变化
中国大陆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8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暖 50a 1.1℃;0.22 ℃/10a 51a 冬季 1.8 ℃;春季1.2 ℃;秋季1.0 ℃;夏季0.6 ℃ 冬季0.36 ℃ /10a ;春季0.23 ℃/10a;秋季0.19℃/10a ;夏季0.12℃/10a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2001年—2020年我国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摘要本文利用TRMM卫星的降水资料,对我国2001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和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平均降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然后选取了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对其十年间的降水距平和四季的降水距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2005年和2006年全国的降水距平百分率进行了观察,结果表示:由于我国受季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降水随着空间和时间变化而具有明显的变化;华北地区的降水距平高于西北地区,且波动更加剧烈,在西北地区春、秋、冬季的降水距平在零线附近,降水量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值,华北地区四季波动相对强烈。

关键字:降水TRMM 时空变化降水距平目录摘要 (I)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引言 . (1)1.1研究意义 (1)1.2研究现状 (1)1.3本文研究内容 (2)第二章资料和方法 (2)2.1资料说明 (2)2.2方法 (3)第三章数据资料分析 (3)3.1 2001年—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分布特征 (3)3.2 2001-2020年降水的季节平均分布特征 (5)3.3降水距平分析 (8)3.4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10)第四章结论 (11)第一章引言1.1研究意义大气中的水汽以液态或固态的形式到达地面,称为降水。

其主要形式有降雨和降雪,以及雹、露、霜等。

降水是水循环基础的一个环节,且是水量平衡方程的基本参数之一。

降水是地表径流的源头,也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头。

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与时间变化上的不稳定性是引起洪涝,旱灾的主要原因。

所以对降水的研究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区域位于大陆气流和海洋气流的交汇区,这两种气流汇合形成了我国主要雨带,二者的强弱,消长容易造成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³/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³/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1-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第4节 中国的气候

第4节 中国的气候

最高温
成 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
(5)地形:背风坡,易形成焚风效应而增温 32℃
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昼长、天气) (2)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大气环流:冬季风、夏季风、副高等 (4)地形:海拔;迎(背)风坡;阳(阴)坡 (5)下垫面性质:裸地、绿地、植被、水面 (6)洋流:暖流、寒流 (7)人类活动:城市热岛;绿地公园;植树造林
例题: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锋面雨带位置变化(阴影部 分表示雨带)
1、根据锋面雨带推移过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为( A. ③①④② B. ②③①④ C. ④②③①
B) A
D. ③①②④
2、当江淮地区“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时, 雨带位置示意为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季节分配、年际变化)
特 点: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漠河
最低温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白昼短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白昼长
南海诸岛
最高温
(二)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特 点: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除青藏高原外)
24℃
吐鲁番 地形:海拔高,气温低
(1)太阳辐射: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8℃ (1)虽然北方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白昼 ( 2)地形:盆地地形,不易散热 因 16℃ 时间比南方长、日照时间长 (3)下垫面性质:多沙漠,地面吸热增温快 (4)海陆性质: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 最低温
B
(三)我国的温度带划分
(2 1)温度带的划分 )活动积温:≥10 (依据热量) ℃持续期内,日均温之和
寒温带
(≥10℃的持续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1600℃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2024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范文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降水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对国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以期为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二、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总体上,我国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相对频繁,特别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容易出现持续性暴雨和短时强降水。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较少,但近年来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此外,受地形、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等地的极端降水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2. 时间分布特征我国极端降水的时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夏季是我国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期,特别是7月和8月,容易出现持续性暴雨和短时强降水。

此外,受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现象的影响,我国极端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三、未来预估1. 预测模型与方法利用先进的气候模型和统计方法,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估。

这些模型和方法包括全球气候模型、区域气候模型、统计降尺度模型等。

2. 未来发展趋势根据预测模型和方法的分析结果,未来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将呈现增多的趋势。

特别是南方地区,持续性和短时强降水事件将更加频繁,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的风险增加。

此外,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也可能呈现出增多的趋势。

这些变化将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针对我国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未来预估结果,提出以下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极端降水的监测能力和预警精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

2. 完善防洪设施建设:加强江河湖海等水域的防洪设施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中国的气候(知识讲解)

中国的气候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气候和降水分布特点及原因;气候特征及其影响;主要气候灾害原因及分布。

复习建议掌握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理解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消费、生活的影响。

知识清单冬季:南北温差,主要是受、地形以及的影响1.气温分布夏季:南北普遍,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空间:从向递减;主要是受东南和西南季风的影响2.降水分布时间:降水集中在季节,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集中在5~9月3.气候主要特征:______________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大太阳辐射大气环流高温2.东南西北夏秋3.季风复杂多样考点聚焦气温我国根据≥10℃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例题1 读“我国南部局部省区某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以下图),答复下题。

影响图中28℃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太阳辐射②海陆分布③地形因素④大气环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图中有5条28℃等温线,其中3条呈封闭状,分别在武夷山、台湾山脉和海南岛五指山周围,必然是受地形影响所致;另两条中一条沿海岸线分布,另一条根本与海岸线平行,说明这两条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影响。

答案:B例题2以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读图答复下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A.夏季普遍高温,温差小B.夏季普遍寒冷,温差大C.冬季普遍寒冷,温差大D.冬季普遍低温,温差小2.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D.天气状况考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答案:12.A13.A试题解析:12.13.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形成四地气温年变化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所以A正确。

解析:第1题我国气温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由四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断定,甲为海口,温差最小,丁是哈尔滨,夏季高温,冬季严寒且温差最大,乙图,冬季气温在0℃以上。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2、我国易发生水旱灾害的 主要原因是( A. 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影响多 B. 气候复杂多样
C

C. 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D. 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3、在四类干湿地区中,青藏高原属于(
A. B. C. D. 干旱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四类干湿区都有分布
D

4、下半年,当我国东部的雨带移到海河 流域时,出现的一般天气现象是( A )
8.通常年份,当雨带 位于① ②、③时, 分别是(
A

A.4、5月,6月, 7、8月前后
B.5、6月,7月,
8、9月前后
C.3、4月,5、
6月,7、8月前后
D.10月,8、9月,7、8月
9.2003年长江地区旱情严重,而淮河流域出现洪 涝。原因是( D ) A.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少而北方气流中含水量较 多 B.冬季风较弱,雨带回撤慢,在黄淮停留过长 C.副热带高压过强,台风活动多集中在黄海一带 D.副热带高压偏强,雨带北上提前,并在黄淮停 留时间长
2、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4—5月在两广,5—6月在江淮,7—8月在华北、 东北,9月难撤,10月结束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成因:夏季风的影响
影响降水的因素
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地形 洋流
等降水量线
1、基本规律:沿海多于内陆;迎 风坡多于背风坡
1、比较甲乙两图,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 较大的是( )图,该区域夏季占比值大的原因是( )。 甲 甲乙两区域河流主要补给水源均是大气降水,而乙区域降水 更集中在夏季
下面两图为我国两区域河川夏季(6至8月)平均径流 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读图回答:

4.3.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4.3.1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年降水量特征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年降水量特征
我国的降水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年际变化较为显著。 1、不同地区年降水量极值比 就全国而言,年降水量变化最大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丰水年和枯 水年降水量之比一般为3-5。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相 对北方要小,一般丰水年降水量为枯水年的1.5-2.0倍。 2、不同地区降水量变差系数 年降水系列变差系数值的变化越大,表示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越大, 反之越小。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变差系数值在0.4以上,个别干旱盆地的年 降水量变差系数可高达0.7以上。
降水量年内分配
我国大暴雨时空分布
我国大暴雨地区分布上的差别 1、4-6月 受东南季风影响,大暴雨主要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是华南前汛期 暴雨和江南梅雨期暴雨出现的季节。 2、7-8月 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江南梅雨 季节结束,川西、华北一带开始出现大暴雨。 3、9-11月 北方冷空气活动增强,东北季风逐渐加强,雨区南撤,东南沿海受 台风和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大暴雨。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年降水量特征
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夏季风来的早,去的晚,雨季较长,多雨 季节一般为3-8月或4-9月,汛期连续最大4个月降雨量约占全年降 雨量的50-60%。 华北、东北地区的雨季为6-9月,是全国降水量分配最不均匀和集中 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汛期连续四个月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0-80%。
目录
contents
01 年降水量特征 02 我国大暴雨时空分布
年降水量特征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
年降水量特征
十分湿润带:年降水量超过1600mm的地区,年降水日数平均在 160天以上。 范围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大部、广西东部、云南 西南部、西藏东南部、江西和湖南山区、四川西部山区。

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黄东蛟北京市第171中学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P27—29,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二版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特征和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差异;
2 运用地图说出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1 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空间差异;
2 运用降水柱状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季节差异。

难点: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谈话法为主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理书、地理图册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教学过程。

高考地理笔记:中国气候

高考地理笔记:中国气候

地理笔记:中国的气候一、气温分布和温度带的划分 1.我国气温分布: 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大。

原因:1.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近,南方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较远2.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了冬季风南下 3.北方太阳高度低,南方太阳高度高;北方白昼时间短,南方白昼时间长 我国 1 月 0℃等温线的特点:东段大致与纬线平行(或大致呈东西走向),西段在青藏高原 东南边缘弯曲。

成因:东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西段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地区 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的东部气温低。

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等温线稀疏,南北温差小,普遍高温。

除青藏高原外。

原因:(1)纬度位置: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2)夏季北方昼长较南方长 (3)夏季风影响,南方雨季时间长,光照时间短。

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 太阳辐射量。

答题模板: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低纬度地区气温大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①海拔高,气温低;②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气温高;③谷地 形状与风向一致,利于暖湿(干冷)气流长驱直入;(狭管效应)④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 低。

⑤下沉气流:山地背风坡下沉气流增温(焚风效应)。

(3)海陆位置:沿海温差小,内陆温差大。

冬季海风增强海洋性,增温(如盛行西风)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下垫面:城市>郊区,(城市热岛效应),白天:荒地>草地>森林>湖泊河流1(6)天气情况:白天晴天>阴天(原因是晴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夜晚阴天>晴天(原因是 阴天大气保温作用强) 2.我国温度带: ①温度带划分(生长期和积温):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导因素。

当日平均气温 稳定到 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 10℃以上的持续 日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

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 做积温。

②温度带划分依据——积温多少: 根据≥10℃积温的多少二、降水特征和干湿地的划分21.我国降水空间特征: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原因:我国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案人教版

第二节气候第 2 课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知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的原因。

3. 知道知道我国的主要干湿地区及划分依据。

4. 理解不同的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原因。

教学难点1. 有关降水图的分析判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 干湿地区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观察对比、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搞清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这节课,再来学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影响。

明确学习任务并回顾旧知。

两大任务(规律探究):1.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2. 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一、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看图:《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按照阅读等降水线地图的步骤和方法阅读上述图,从中找出并观察判断1600毫米、800毫米、400 毫米和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穿过我国哪些地方?1.16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江南丘陵、两广丘陵、云贵高原东南和西部、青藏高原东南部;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山东丘陵、黄淮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大兴安岭西侧、东南侧,内蒙古高原南部、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部;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主要穿过内蒙古高原中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中部。

2.并对照《中国1 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观察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其东部穿过什么东西走向山脉和什么东西流向的河流?(0 C,秦岭、淮河)以加深对秦岭一淮河这条我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的印象。

中国的气候降水、气候类型等

中国的气候降水、气候类型等

暖暖暖空暖空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暖空气
北方
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补充知识
冷气流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 雨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伏 旱
我国雨带移动进退示意图
春风指? 为啥不度玉门关?
评价中国气候的优越性与不利性
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1、夏季普遍高温,使喜
1、水旱灾害严重: 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
热的玉米、棉花、水稻 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
季风气 的种植北界比其它地区 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候显著 纬度要高;
水旱灾害多;
2牧、草雨、热森同林期的有生利长于。作物、2风台、、风寒霜造潮冻成带等水来恶灾严劣、寒天风、气灾大,。
一个地区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时空气湿润, 反之,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时空气干燥。
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
四类地区,即湿润区、半湿润区、 半干旱区、干旱区。
中国干湿地区
⑵⑴划四分类依干据湿:降地水区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绿洲农牧业
干荒旱漠地区
200㎜
旱地
半干草原旱区
400㎜半森湿林润草区原

地形:海拔升高气温下降,100m~0.6℃ ;
山脉两侧气候不同;
地形雨的形成。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地形雨
特殊天气 寒潮
台风
台风
概念:是一种极猛烈的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5—10月,以7—8月为多(夏秋季节) 多发地区:东南沿海各省,以台、粤、闽、浙居多 天气特征:多狂风暴雨 影响:狂风暴雨破坏公共设施,引起山洪暴发等。 但带来的雨水能够缓解旱情

中国 三大气候区

中国 三大气候区

3 .气候复杂多样 (1)表现:多种多样的温度带
四种干湿地区 地势和地形
(2)评价: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极 为丰富
提醒:我国气候的不利影响为
(1)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夏涝春旱
(2)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3)冬季寒潮、霜冻,夏秋季节的台风会 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
(4)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面积大,水热 配合不好,不利于农业生产;
3.降水量柱状图和等降水量线图
4.全球降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掌握各带降水多或少的原 因、降水类型和干湿状况)
①.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以对流 雨为主。 ②.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地区 (季风区除外),下沉气流为主。
③.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 区,多气旋雨和锋面雨。
降水的类型
类型 成因
特点
对流 雨
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 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 成降水。
强度大,历时 短,范围广, 常伴有暴风、 雷电。
地形 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遇山地 阻挡,被迫沿迎风坡爬升, 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锋面 雨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 持续时间长,
暖湿空气爬到冷空气上面, 范围广,强度
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秦岭淮河以北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一月均温大于0小于0干湿状况湿润地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小于800毫米河流结冰冬季河流不结冰冬季河流结冰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耕地类型水田旱地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棉花甜菜大豆棉花赤道附近是没有台风或者飓风的赤道上没有地转偏向力也就形成不了气旋更不用说台风或飓风
④.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 流,少雨。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时序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夏季(6
月到9月)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最主要的降水季节,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地区,同时也是降水最集中的季节。

冬季(12月到2月)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的降水季节。

春季和秋季的降水较夏季和冬季较少,但在一些地区如西南地区,春季和秋季降水量较大。

2. 空间分布规律:中国降水呈现明显的纬度和地形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地区的降水较多,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西部地区如青藏高原降水较少,尤其是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内陆地区。

同时,降水分布受到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如沿海山脉、高山地区和盆地等地形对降水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3. 年际变化规律:中国降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年际变化。

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出现干旱年和多雨年等。

这些年际变化与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有关。

总体来说,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受纬度、地形和年际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及降水期起止时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东至县气象局章卫华摘要:本文回顾了对中国降水量及降水期的时空特征的研究。

对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中,接过表明近40 年来中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相应时段的雨日数空间分布较一致;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主要呈现东北-西南分布,其中以西部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的增加和华北及川东地区的减少趋势更加显著。

对于降水期的研究中,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期,并利用计算出的聚集度和聚集期分析了中国降水期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挑选长江中下游作为关键区,对其降水期进行了区域平均的趋势分析和小波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的降水期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而年代际变化则表现得比较稳定。

关键词:空间分布;年际变化;降水聚集度;降水聚集期;小波分析1 引言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复杂多变,降水类型多样,其影响因子也较多,而且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2-8】,气象灾害造成越来越大的经济损失[ 9 ]。

2007年夏季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频发,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略偏少,其中辽宁、吉林降水异常偏少,其区域平均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少。

南方局部地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部分中小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

7月,淮河发生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重庆、四川、山东、新疆、云南等地遭受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江南、华南以及黑龙江、内蒙古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干旱。

8月,黄淮南部、江淮大部、江汉及湖南西部和北部、重庆大部、四川东部和西部、贵州大部、广西南部、海南大部、河北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新疆东部等地降水量偏多。

湖北、安徽、天津月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大值或最大值,局地暴雨洪涝灾害频繁。

2007年8 月13—17 日,湖北、湖南、安徽、江苏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不同地区降水的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子有很大差异,形成了各地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旱涝灾害频繁的特征,旱涝成为影响工农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灾害之一。

为了摸清我国降水发生的规律、研究其形成原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对旱涝等自然综合分析降水的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2 中国不同地区降水量的时空特征:2.1我国降水量的基本时空特征: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年雨量分布极不均匀,一般地讲,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主要类型是南北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台湾省、海南岛和东南沿海的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南部大致在2000mm左右,长江流域为1200mm左右,云贵高原为1000mm左右,黄河下游、陕甘南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为600mm左右,而西北内陆则在200mm一下;此外,青藏高原西北部还不足50mm,而南疆沙漠地区仅有10mm。

时间特征上,绝大多数地区雨量都集中在夏季,有明显的雨季、干季之分。

各地雨季起讫时间不一,西部高原地区雨季和干季的相互转化比东部地区更加清楚。

雨季中降水分部不均匀,不少地区仍有有相对干期出现,如西北高原相对干期在7月中旬,至八月中旬,长江流域东部相对干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

2.2对降水时空特征研究的方法及进展:目前,国内对降水量时空特征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主要有年际、年代际变化,时空变化特征,海温、海冰对降水的影响,其中包括ENSO 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变化与降水的相关分析、降水的气候区划以及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极端降水变化分析等,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当涉及到单气象场分析时常常会用到EOF类的分析方法,例如,对降水场、温度场进行EOF 分析,提取出主要空间分布结构;当联系到两个气象场时常常运用奇异值分解(SVD)或者典型相关分析(CCA)方法,例如降水场和海温场,提取出成对的空间分布型。

王大钧,陈列等采用及其蒙特卡洛(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用相似系数为定量地表示两幅图的相似程度,,并在研究中采用相对的概念来确定强降水的阈值[1]。

图 1中国40年降水量分布(a)和年总雨日数分布(b)(引自文献[1])图1 是中国40 年平均的年总降水量及年总雨日的分布,关于降水量的研究很多,这里就不多赘述了,对比图1a 和1b,二者等值线的分布结构非常相似,相似系数为0.946,相似程度较高,这说明从平均状况来看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雨日数的多少,即年总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应该与年总雨日空间分布较一致。

图2中国年降水量(a)和年总雨日数(b)40年来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图2对561 站的年总降水量及年总雨日的时间序列逐站地计算趋势系数,画出趋势系数的空间分布(图2),它可以表示196l~2000 年中国年总降水量及年总雨日的长期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情况。

从图2a 可以看出,近40 年来中国降水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总体上表现为东北-西南向的“+、-、+”这与王绍武等(2002)[11]和陈隆勋等(1998)[12]的研究相类似。

另外,王大钧[1,1]发现西北东部呈现变干的趋势,而西北西部(主要是新疆)气候明显变湿,同时新疆北部的各季节降水都在增加,就整个新疆来看,秋季南部降水呈现减少的趋势。

对比图2a 和图1a 不难发现,降水量小于500mm 的地区40 年来降水趋势是增加的,1 000 mm 以上降水量的地方除了西南的部分地区外降水趋势大体上也是增加的,而降水量介于500~1000 mm 之间的地区,40 年来降水趋势总的来说是减少的。

从图2b 可以清晰地看出,除了新疆、西藏、内蒙古中部、青海西部和四川西部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地区雨日数的趋势系数是负值,就是说降水量总的趋势是减少的。

3 降水期的时空分布特征:3.1我国降水期起止时间的时空分布特征: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期平均从6月中旬开始,10月下旬结束。

华南沿海降水期在4月开始,10月中旬结束。

长江流域在6月上旬开始,9月初结束,华北、东北降水期在7月中旬开始,8月底结束。

华南(27°N以南)大约是在6月下旬开始,七月下旬结束云贵高原降水期平均是从5月下旬开始,10月下旬结束就整个高原而言,东北部比西南、西北部开始早、结束晚。

3.2对降水期时空分布的研究方法及进展:研究在降水期内,尤其是汛期内最大或最小降水的变化特征,有助于我们研究某区域洪涝或和干旱等气候灾害,然而,现在国内大多采用年或月平均降水量探讨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或者用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比率进行区划,分析降水时空分布的特征[1-2]李少娟[10,1]等提出新的研究方法,以便定量地表征降水的聚集程度和聚集时期。

以便提高对降水尤其是大型降水预报的精确度。

他们分别用降水量序列法、降水量方差法及降水量离差法定量计算了全年降水的聚集程度(聚集度)和最大降水对应的聚集时间(聚集期),降水聚集度的时空特征与降水期的时空特征紧密相关。

图3 1951-2000年中国160站多年平均降水聚集度聚集期分布(引自文献[10])中国年降水聚集度和聚集期分布如图3所示,可看出降水期空间分布,从南到北, 110°E以东,长江以南至南岭之间降水聚集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是华南前汛期雨季的反映;随着副高逐渐北跳,江淮流域降水聚集期主要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这正是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季节; 7月时,黄淮地区进入降水集中时期,而华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则主要集中于7月中下旬到8月中旬,两个极大值区出现在陕西省以及东北平原,表明这些区域降水聚集期为8月。

110°E以西地区比较复杂,新疆、青海、西藏大部分地区降水聚集于6月下旬至7月;西南地区降水集中在6、7两月,滇西北和四川西部地区出现聚集期极大值( ≥714) ; 7月主要为川西到陕南一线区域的降水聚集期;而黄河河套地区降水则聚集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内蒙西部区域降水聚集期则为8月。

图5 1951-2000年关键区域降水聚集度和聚集期年际变化(引自文献[10])在考虑降水期年际变化时,由图5可以看出,关键区聚集度(期)的变化具有多时间尺度的特性,包含了多层次的变化,需要进一步进行年际和年代际的周期分析,以往的方法不能解决,而作者运用了Morlet小波分析,发现了关键区域年降水聚集度具有非常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近50 a来存在准21a、13 a、8 a、4 a以及2 a等多种尺度的演变周期。

首先, 20 世纪50 年代初至90年代末, 21~22 a的周期一直稳定存在,这个振荡模态恰与太阳黑子周期相同,可见降水聚集度年代际演变与太阳能量的供应可能有关系,整个气候演变的大背景受到太阳变化的直接影响; 其次, 在1955年以后,出现了另外一个振荡模态,其周期为13~14 a,并稳定存在到现在;对于年际振荡而言,自1951 年至70 年代末, 振荡周期以8 a 为主; 1955—1968年存在一个5 a 周期,延续至1975 年时,周期略有下降,变为4 a,自1985年至今, 4 a振荡周期明显;而准2 a振荡模态主要存在于1953—1962年与1968—1975 年两段时期,在1980—1988年以及90年代末亦有所体现,但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这与文献[ 8-11 ]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主要正相关区在华北东部和东北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江淮流域和西北大部分地区4 结论(1)从平均状况来看,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雨日数的多少,即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与相应时段的雨日数空间分布较一致,从年降水、季降水到月降水都符合这一规律,二者空间分布图的相似系数普遍在0.9 以上。

(2)除了西部部分地区以外,绝大部分地区年雨日数总的趋势是减少的;秋季雨日的趋势除了新疆北部、西藏和内蒙古外,皆表现为相当显著的负趋势,可见全国范围内秋季雨日数明显呈现减少的趋势。

(3)我国夏季强降水日的频数最大值位于西南地区的西部,最小值位于南疆地区(4)降水聚集度和聚集期标准差均比较小的地区为我国降水期相对稳定少变的地区;而东北西部平原区聚集度和聚集期标准差普遍偏大,是中国降水期起止时间异常,旱涝发生可能性最大的地区。

参考文献:[1] 王大钧等. 近40 年来中国降水量、雨日变化趋势及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 热带气象学报, 2006,22(3):283-289[2] 鲍名, 黄荣辉. 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 大气科学, 2006, 30(6): 1057-1067.[3] 黄荣辉, 蔡榕硕, 陈际龙, 等. 我国旱涝气候灾害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东亚气候系统变化的关系[J]. 大气科学, 2006, 30(5): 730-742.[4] Sun Zhaobo, Li Chun, Chen Haish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East Asian Monsoon and its relation withprecipitations over North China[C]//SPIE Conference Proceeding.2003,4899:1-10[5] 徐桂玉, 杨修群, 孙旭光. 华北降水年代际、年际变化特征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联系[J]. 地球物理学报,2005, 48(3): 511-518[6] 潘敖大,孙照渤.长江中下游夏季雨带分型及其年代际变化Ⅰ:统计特征[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30(4): 487-494.[7] Ren Baohua, Lu Riyu, Xiao Ziniu. A possible linkage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rainfall over NorthChina and the Sahel[J]. Adv.Atmos Sci, 2004, 21(5): 699-707.[8] Lin Zhaohui, Wang Huijun, Zhou Guangqing. Recent advances in dynamical extra-seasonal to annual climateprediction at IAP/CAS [ J ]. Adv Atmos Sci,2004,21(3):456-466.[9] 吴国雄, 李建平, 周天军, 等. 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关键区:亚印太交汇区[ J ]. 地球科学进展,2006,21(11): 1109-1118.[10] 李少娟, 钱永甫中国降水年内分配的时空演变特征之新方法研究.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2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