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天麻钩藤饮治疗交感型颈椎病

方药:天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各9克川牛膝12克钩藤12克(后下)石决明18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连服14日为1个疗程。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主治:交感型颈椎病。

方解: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天麻钩藤饮能够改善局部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并具有平肝熄风、补肾活血和消炎作用,还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解除痉挛,调节胃肠平滑肌,而发挥治疗作用。

源自:草根一生徐福刚博客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 一、概述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等等。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等。张仲景《伤寒论》说:“项背强几几。。。桂枝葛根汤主之”。清.张璐《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致脊背痛”。等等。 二、经典分类法 1、颈型颈椎病:较为常见,可为其他颈椎病的前驱表现。 2、神经根型颈椎病:最常见,占颈椎病的60%,其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3、椎动脉型颈椎病:占20%(10-20%)左右,本型颈椎病的症状复杂,变化多端,易与多种疾病相混淆,在椎动脉造影之前难以确诊。该病的发病年龄较其他型颈椎病高,多在45岁以上,而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有平行上升的趋势,症状亦随年龄的增加而日益加重。 4、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为主观症状,诊断上缺乏特异的客观指标。占10%左右。 5、脊髓型颈椎病:10%左右,多为中老年人,男多于女。本病症

状较重,致残率较高。该型发病较为隐匿,故易于延误治疗时机。(一般需要做MRI检查才能确诊,经济原因也是一方面) 6、混合型颈椎病:约占20%。 7、其他类型颈椎病:如食管压迫型等。 三、病因病理 (一)西医学病理病机 1、颈椎的退行性变 2、颈部损伤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但暴力所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的损害则不属于颈椎病的范畴。 3、椎动脉本身因素 椎动脉:是锁骨下动脉最大分支,在解剖结构上其走行分为四段:第一段: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第二段:行走在C6-C2横突孔之中(老年人增生退变失稳因素);第三段:是从C2横突孔出来到进入椎管前(环枕后膜等软组织病变);第四段:是穿环枕后膜和硬脊膜进入椎管内,此段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在桥脑下端左右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该动脉占大脑供血的2/5,主要供应大脑枕叶视觉皮质,故常常会影响到视力。 正常情况下,椎动脉的长度和颈椎的长度是相互适宜的,双侧椎动脉在颈椎左右横突孔内垂直上行,椎动脉内血流通畅。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间盘弹性降低,髓核脱水,纤维环变性,使椎间隙变窄。由于诸节椎间隙均变窄,必然使颈椎的总高度缩短,

颈椎病中医特色平衡疗法(精)

颈椎病中医特色平衡疗法 第一章颈椎病的现状 颈椎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腰椎病。根据1992年资料统计,我国颈椎病的患病率平均为7.3%,说明当时全国就有将近1亿颈椎病患者。在中老年人中,尤其是40~60岁的年龄组,发病率占80%左右。 第二章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症”、“项强”、“颈筋急”、“痉证”、“痿证”、“颈肩痛”、“头痛”、“眩晕等条目下。这些疾病的论述与现代颈椎病的病因,症状描述较为相似。早在二千多年前,《内经》已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诸风掉弦,皆属于肝”。至随代;《诸病源候论》明确指出“亦有血气虚,受风邪而得之者”。唐代的《仙授理伤续继秘方》则认为外伤瘀血亦可产生痹症。金元时期,《儒门事亲》论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也可致痹。 第三章中医颈椎病的病因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于“痹证”、“痰饮”、“内伤”、“劳伤”等病证。颈椎病的病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外因包括风寒湿邪、慢性劳损、咽喉部、颈部感染等因素。内因主要正虚邪实导致气血失调、脏腑不和。根据颈椎病的病理病因,我将颈椎病性病归纳于6句话:风寒外袭,劳伤骨络,气血失和,疾瘀交阻,脾虚肾亏,脏腑失常。 3.1风寒湿邪。风寒湿三气乘虚而入合而为痹。痹症是指病邪阻闭而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及闭塞不通,痹而不仁之意,《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流散,故久而为痹”。依其病变部位有肢体痹(三痹、历节、肩痛等、五体痹(血痹、皮痹、肌痹、筋痹、骨痹、五脏痹(心、肝、脾、肺、肾痹之分。据其病理特点有行痹、着痹、痛痹、热痹之异。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最终版

颈性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念: 中医定义:眩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西医定义:眩晕,西医常见于由颈椎病引起的、以眩晕及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综合征。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 是指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 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 国内外关于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学说数量较多,包括四类:椎动脉供血不足学说;交感神经学说;颈髓损伤学说;本体感觉学说。 根据眩晕的程度,一般分为三级 : 一级 :头晕尚能活动及自持 ;二级 :需闭目静卧,头动则引起自身及环境的运动感 ;三级 :虽闭目静卧,亦有剧烈的运动感,并伴有恶心呕吐胸闷等全身症状。 二.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表现。(3)多有情志 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 西医诊断标准: (1)与头颈活动相关的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诸如头痛、头晕、视觉障碍、耳鸣,转颈试验阳性。(2)颈部症状:颈部肌肉痉挛、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压痛,有时出现上肢麻痛,牵拉试验阳性征。(3)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恶心、呕吐、出汗、胸闷、心悸。(4)严重者可出现发作性猝倒,一般在头后仰、侧屈或旋转时发生。倒地时一般无意识丧失,因体位改变,随着颈部位置的复位而缓解。(5)伴发症状:可同时伴有一系列脑干缺血的症状和体征。(6)X 线表现:常见寰枢、寰齿关节两侧不对称,椎体棘突偏歪,椎体增生,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形,韧带钙化,骨桥形成等。 三.辩证施治: 1.肝阳上亢: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中药治以平肝潜阳,滋养肝肾。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5g 钩藤12 g 石决明18 g 川牛膝15 g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多见于后循环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 (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O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天麻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天麻的保健与食疗

天麻的功效作用与主治,天麻的保健与食疗 【科属与别名】 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的根茎。处方名:天麻、明天麻。 天麻必须与密环菌共同生长,才能发育长大。近年来对密环菌进行了研究,认为密环菌发酵液可以代替天麻用于临床。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甘,性微温。功效: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主治头晕头痛、目眩;热病动风、惊痫抽搐;痹痛、肢体麻木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天麻丸(《普济方》) 天麻、川芎,治疗偏正头痛,神昏目花。 (2) 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天麻、钩藤、生石决、焦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治疗肝阳上亢,头痛头晕。 (3) 天麻丸(《本草纲目》)魏氏家藏方天麻、天南星、全蝎、白僵蚕、研末为丸,荆芥汤下,治疗小儿诸惊。 (4) 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治疗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5) 其他在著名方剂玉真散、五虎追风散中天麻也是主要的药物,以治疗破伤风,惊厥抽搐。治疗眩晕症的半夏白术天麻汤中,天麻也是主要药。 【主要成分】 天麻主要含天麻素、酚性成分以及香荚兰醇、香荚兰醛等成分。 1. 天麻素 天麻素即天麻苷,为天麻的主要成分。其含量约为0.025%,化学名为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用苦杏仁酶酵解天麻素,得到苷元对羟基苯甲醇。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及其多种衍生物,已经能人工合成。 2. 香荚兰醇、香荚兰醛 天麻含香荚兰醇、香荚兰醛。

3. 新鲜天麻含九种酚性成分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乙基醚、4,4′-二羟基苄基乙基甲烷、4,4′-二羟基二苄醚、三[4-(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苄基]柠檬酸酯、4-乙氧基-4′-羟苄基醚。 4. 其他 天麻中还含有微量生物碱、微量元素、抗真菌蛋白、维生素A等。 【药理作用】 1. 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 (1) 镇静作用小鼠腹腔注射人工培育天麻、野生天麻、天麻注射液、天麻素、天麻苷元密环菌发酵液均能使小鼠自发活动明显减少,且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等的小鼠睡眠时间。但与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不明显。 (2) 镇痛作用小鼠皮下注射天麻制剂、有一定的镇痛作用,能提高痛觉阈。野生天麻比人工天麻的镇痛作用强。 (3) 抗惊厥作用小鼠腹腔注射野生天麻浸膏、人工天麻煎剂,均能明显对抗戊四氮所致的阵挛性惊厥作用。人工天麻作用强于野生天麻。小鼠腹腔注射密环菌发酵液、香荚兰醇、香荚兰醛均有显著的抗惊厥作用。天麻注射液、香荚兰醛能抑制脑部癫痫样放电的发展,有效的制止癫痫样发作。其抑制癫痫发作的作用较苯妥英钠缓慢,但在停药后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4) 对大脑皮质功能作用天麻钩藤饮煎剂对高血压犬可以改善皮质功能的状态。能改善其兴奋和抑制过程。但对正常的皮质功能则无影响。 2. 对心血管作用 (1) 对心脏作用天麻素具有促进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尤其是在缺氧条件下获得能量的作用。天麻素尚能对心肌细胞中毒性损伤有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 (2) 对血管作用天麻液兔耳灌注,血流量明显增加,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对血管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3) 降压作用天麻注射液对大鼠和家兔静脉注射均有迅速的降压

颈椎病的中医疗法

颈椎病的中医疗法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引起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刺激或受压,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在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主要病因,长时间低头工作、操作电脑、驾车等均会使颈部肌肉处于长期疲劳状态,容易发生损伤。随着伏案工作模式日益增多,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提高,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在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中,中药治疗深受广大患者喜爱。 中医学将颈椎病分为落枕型、痹证型、痿证型、脊髓型和五官型。但由于目前中医对颈椎病辨证缺乏统一认识,直接影响了中药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应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本文归纳总结近年来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用药情况,探索中药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规范化用药提供依据。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颈椎病隶属中医学“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颈椎病的病因,无外乎外感风寒湿邪、慢性劳损、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外伤、畸形等几个方面。在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气血瘀滞,经络痹阻不畅,“不通则痛”,随之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风寒湿邪客居经脉,气血瘀滞为标。一般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劳损,复加风寒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痹阻经络产生痛、麻、酸、重是本病主要的病因病机;肾精亏虚,脊髓不充,骨骼退变,而发生骨赘,压迫刺激神经、血管、韧带等而发生颈僵痛诸症。 本病发生的外因为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久劳成损,机关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颈部损伤,筋骨失和,清窍受扰。内因为烦劳恼怒,肝火偏亢,上扰清窍;痰浊中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肾精亏

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性研究

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联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 病有效性研究 龙丹朱现丽戴娟 摘要:目的分析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 继承指导老师戴娟主任医师以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联合小针刀对椎动 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40例我院2022年6月至2022年 6月间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抽签法分组。对照组用 小针刀治疗,观察组联合使用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眩晕、头痛和旋颈实验评分低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差 异(P<0.05)。 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中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联合小针刀,效果明显,可推广。 关键词:天麻钩藤饮;葛根姜黄散;小针刀;椎动脉型颈椎病;评分 颈椎病是脊柱外科病变的主要类型,由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对神经、 脊髓和血管造成压迫后造成的症状和体征。此病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 交感神经型和椎动脉型四类,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由颈椎-基底动脉压迫 所致,可使动脉管腔狭窄,影响血液运行,增加脑组织血供不足风险,多 以头痛、眩晕、颈项强直、胸闷心慌和恶心呕吐等表现。中医学将此病归 为“眩晕”范畴,分为肝阳上亢型、气滞血瘀型、痰浊上蒙型、肝肾亏虚 型和气血亏虚型五种,其中肝阳上亢为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 上实下虚的证候,以眩晕、耳鸣、肢体震颤、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 脉弦为主要症状[1-2]。葛根姜黄散为国医大师熊继柏老治疗颈椎病经验方,常以此方为基础进行颈椎病的治疗,吾师戴娟主任(系湖南省名中医,

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师从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常以天麻钩藤饮合葛根姜黄散联合小针刀治疗相应证型颈椎病,临床 疗效卓著,笔者系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对此治疗方 案予以进一步总结,旨在探讨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措施,现将其在颈椎病中 的治疗作用探讨如下: 1.2方法 对照组用小针刀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定点:乳突和枕骨粗隆连线 1/3处;肩胛骨钙化灶处;C6、C7棘突水平旁侧1/3处。对皮肤行消毒处理,使针刀口平行于身体纵轴,针尖至骨面后纵向疏通3下,横向剥离3下, 拔针,以适度的力度压迫以止血,予以创可贴外敷。每次治疗取3-5个点,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每隔1周治疗1次,共治疗2次。观察组加用天麻 钩藤饮,药物成分:野生天麻15克(另煎)、钩藤15g(后下)、石决 明20g(先煎)、菊花8克、黄芩10克、栀子8-10克、益母草15克、 杜仲20克、牛膝20克、葛根30克、姜黄10克、威灵仙15克。加减: 伴肝郁血虚失眠者,加酸枣仁、知母;伴肝肾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 伴阴虚虚热者,加地骨皮、丹皮;伴恶心、舌苔浊腻者,加石菖蒲、佩兰; 伴尿黄、心烦者,加莲子心、车前草。上述药物加水煎煮。每日1剂,分 早晚两次服用。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对照组和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主症眩晕、头痛和旋颈实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天麻钩藤饮加减疗法在肝肾阴虚证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天麻钩藤饮加减疗法在肝肾阴虚证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一、疾病介绍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项疼痛、头痛、肩背酸痛以及手 麻等症状,常见的分类为颈椎病性神经根病、颈椎病性脊髓病及颈椎病性神经痛等。 肝肾阴虚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分类,常表现为身体虚弱、头昏眼花、肢体 无力、腰膝酸软等症状。中医认为,肝肾阴虚与颈椎病有一定的关联。 二、疗法简介 天麻钩藤饮是中医经典方,具有滋阴益肝、疏风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常用 于治疗颈椎病、头痛、肩周炎等疾病。在加减运用方面,可根据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体质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三、临床疗效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肝肾阴虚证颈椎病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5例。两组均采用颈椎矫正康复训练和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麻钩 藤饮进行治疗。疗程均为6周,每周2次,每次30分钟。 2. 结果分析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项疼痛、头痛、肩背酸痛以及手麻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程度较轻。具体表现如下: 治疗组对照组 颈项疼痛13例好转8例好转 头痛12例好转6例好转 肩背酸痛14例好转7例好转 手麻11例好转5例好转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良反应 研究过程中未发现天麻钩藤饮治疗产生不良反应。

四、结论 天麻钩藤饮加减疗法结合颈椎矫正康复训练和针灸疗法治疗肝肾阴虚证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不但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还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本研究样本较小,为了更准确的评估天麻钩藤饮的疗效,还需要更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 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 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 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 (一)痹痛型 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颈痛牵掣上臂,项强难以回顾,发病急骤,舌苔薄白,脉浮紧。 (二)气滞血瘀型 颈肩部疼痛如针刺刀割,手指麻木,伴蚁走感,或面部刺痛,唇颊发麻,病程较长,舌暗紫,脉弦涩。 (三)肝阳挟痰型 多见于年过五旬之人,颈臂酸痛重着,伸展不利,伴有头晕、目眩、恶心,甚至猝倒,常有烦躁易怒,面红潮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6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为8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644±230)d,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为(958±388)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88%,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疗效较好,可缩短治疗时间,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钩藤饮;眩晕 眩晕临床发病率高,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视物旋转、头晕目眩等[1]。病情较轻者,症状可于闭目时消失;病情较重者,可伴有坐船感,严重者可出现仆倒。其发病原因极为复杂,较为多见的是梅尼埃病、颈椎病与高血压等[2]。临床中常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但疗效欠佳。笔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眩晕,其临床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收治的206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男57例,女47例;年龄47~95岁,平均年龄(6057±366)岁;病程7d至3年,平均病程(101±012)年;其中,颈椎病29例,高血压33例,梅尼埃氏病贫血21例,其他21例。对照组男55例,女47例;年龄48~94岁,平均年龄(6048±351)岁;病程9d 至35年,平均病程(115±010)年;其中,颈椎病31例,高血压32例,梅尼埃氏病贫血23例,其他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基本方为半夏9g,钩藤15g,白术15g,栀子9g,石决明9g,天麻15g,益母草15g,黄芩9g,茯苓15g,杜仲15g,橘红9g,桑寄生15g,牛膝15g,生甘草6g。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给予加减治疗,1个疗程为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滴注灯盏花素注射液(滇虹药业集团玉溪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3020707,每支装5mL,含灯盏花素20mg)。将50mg的灯盏花素注射液加入到250mL的09%氯化钠溶液中,给予静脉滴注治疗。1次/d,7d 为1个疗程,同时嘱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不可进食肥甘厚味,避免受风寒,保持乐观心态。两组均持续用药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包括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恶心、肝肾功能异常、口苦等。发生率为以上不良反应之和与本组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

附件1诊疗规范 中医病名:颈痹病西医病名:颈椎病 颈椎病系指颈椎及其附属结构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相关组织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体征。依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神经根型、颈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中国古代文献中虽然无颈椎病的对应病名,但是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疾病的存在。中医学有关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颈筋急”“颈肩痛”等条目下。一般认为,颈椎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 中医认为,外伤、劳损及外感风寒湿邪影响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不畅,产生疼痛、麻木,不能约束骨骼和稳定关节,以致产生“骨错缝,筋出槽”,当机体受风寒侵袭、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头高低不适等,使颈部过伸或过屈,颈部肌肉、韧带不协调或者神经牵引压迫可促成本病。 一、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颈椎病(神经根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方案 神经根型颈椎病(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椎X线片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检查可见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及神经根管变窄。) 1、内治法 (1)风寒阻络证 主证:颈部感受风寒而发病,肢体酸冷,得温则舒。 次证:颈项僵痛,活动不利,肢端麻木疼痛,四肢拘急,或者肌肉微弱,指趾麻木。舌质暗,苔薄白,脉沉弦或沉迟。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成药:风湿骨痛胶囊 (2)气滞血瘀证 主证:因颈部外伤或损伤而发病,颈项强痛,动则加剧,痛点固定不移。 次证:常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淡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通经逐瘀,理气行滞。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成药:三七伤药胶囊 (3)气血不足证 主症:颈项胀痛沉重,眩晕、头痛、膝软、畏寒肢冷。 次症:耳鸣,心悸,气短,夜尿频,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归脾汤加熟地、木瓜、威灵仙。 (4)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头痛,目赤,舌淡苔白,急躁易怒。 次症:面红,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络石藤、路路通。 2、外治法 (1)针灸治疗 ①风寒阻络证取穴:风池、大椎、风府、玉枕、天柱、大杼、曲池、颈夹脊、肩中俞、肩井等穴。 ②气滞血瘀证取穴:风池、天柱、肩井、肩贞、阿是穴、肩中俞、后溪、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 ③气血不足证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印堂、后溪、百会、列缺、气海、血海、颈夹脊、太阳等穴。 ④肝阳上亢证取穴:太渊、太溪、大杼、眉冲、风池、大椎、承光、通天、肝俞、肾俞、太冲、足三里等穴。 以上穴位,每一病症用一组穴位,每次可取4-6穴,针刺补、泻兼施,留针

中西医骨科学复习

一.大题(病案类):建议重点看书啊,诊断、治疗重点看。 1.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导致椎间盘内外力失衡,使椎间盘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于纤维环之外,压迫脊髓(圆锥),马尾,血管或者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痛综合征。诊断要点:1.症状腰痛和放射性下肢痛。 2.体征有坐骨神经受压的体征。 3.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的节段,位置与上述症状体征相符。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应卧硬板床休息,尤其是初次发病时。 (二)腰椎推拿按摩治疗常与腰椎牵引配合,可以在非麻醉下实行手法或配合硬膜外麻醉后推拿。 (三)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舒筋活血汤加减内服,配合双柏散制成水蜜外敷。 2.风寒阻络蠲(蠲)痹汤或多活寄生汤加减内服,配合坎离砂外用。 3.肾精不足,气血两虚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对症治疗可用消炎痛,布洛芬等NSAIDs药物内服,以消炎止痛。对于慢性期患者,可行神经根封闭,椎管内注药等治疗。 (五)功能锻炼急性期,慢性期或缓解期主要进行腰背伸肌肉锻炼。 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可以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经皮髓核摘除术,或半椎板减压髓核切除术,以及全椎板减压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等。 腰椎管狭窄症:各种原因导致腰椎椎管,神经根通道,椎间孔的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腰骶神经根受压而产生临床症状的病症,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又称为腰椎管狭窄综合征。 诊断要点:1.症状长期慢性腰臀部疼痛不适,间歇性跛行,腰过伸受限,且逐渐加重。 2.体征长期检查早期无明显异常,后期可出现坐骨神经受压的体征。 3.影像学检查腰椎X线片,椎管造影,CT检查,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椎管狭窄的程度。 治疗:一.非手术治疗 (一)卧床休息一般休息2~3周可以缓解套腿痛,是其他治疗的基础。 (二)腰围保护可以协助缓解肌肉劳累。 (三)腰功能锻炼加强腰背肌,腹部肌功能锻炼,以增强脊柱的稳定性。 (四)手法推拿按摩患者仰卧位,行腰痛部按法,揉法,点穴法,擦法等手法,患者平卧主要行点穴法。同时配合腰部关节活动,牵抖法和双下肢关节活动等手法治疗。 (五)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舒筋活血汤加减内服,配合双柏散制成水蜜外敷。

颈椎病诊规范疗

颈椎病诊疗规范 一、病名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常见于中老年人。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症,或颈椎综合症,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中医古籍中称之为“脖颈伤筋”,认为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颈部伤筋后复感风寒邪气所致。 颈椎病西医分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诊断 本病种参照《中医内科学》5版教材,《针灸治疗学》5版教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三、临床表现 头、颈、肩、臂疼痛麻木等为主症。 1、颈型:颈部发紧、发僵,活动不灵活、活动时有响声感。 2、神经根型:头、颈、肩、臂和手疼痛麻木。 3、脊髓型:上肢或下肢单(双)侧麻木、酸软无力、严重的出现不同程度不全痉挛性瘫痪。 4、椎动脉型:眩晕、头痛、视力障碍,伴有恶心、呕吐、复视、耳鸣、耳聋等。

5、交感神经型:头枕部痛、头沉、头晕或偏头疼,肢凉或手足发热,四肢酸胀等。 四、中医辨症分型 1、风寒湿证 症状: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颈部僵硬,活动受限,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衰,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证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五、西医诊断要点 1、头痛、头晕、肩、臂痛,臂手麻木,颈部不适,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 2、常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伏案工作者等。 3、检查、X片、CT、MRI等,有助明确诊断。 4、鉴别诊断:进行性肌萎缩,慢性损伤性疾病,美尼尔综

颈椎病的课题—快乐

颈椎病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2.损伤分急性和慢性。暴力所致颈椎骨折、脱位所并发的脊髓或神经根损害不属于颈椎病范畴 3先天性椎管狭窄 颈椎病的常见症状 头痛,眩晕,咽痛、耳下疼痛、颈项痛、肩部疼痛、胸痛及胸部裹缩感、上肢疼痛、肢体麻木、肿胀、痉证、痿证、胃脘不适、心悸胸痛、步态失稳、多汗、便溏、便秘等 颈椎病的分型 颈型 神经根型 脊髓型 交感型 椎动脉型 复合型 颈型颈椎病 最常见,以颈部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板滞酸楚和颈活动受限。少数患者出现肩臂疼痛、麻木,会有一过性的手麻,并常在晨起、过度劳累、工作或睡眠姿势不正确和感受风寒后复发或加剧。 发病原因是颈椎退变。 鉴别:落枕(如果经常“落枕”,要怀疑是颈型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和主方 风寒痹阻以项强颈痛为主症主方:葛根汤 痰淤化火多伴有咽喉肿痛主方:益气和营清咽汤 神经根型颈椎病 以颈部症状并伴有颈神经根压迫症状为主,表现为颈项肩臂疼痛,神经串通,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麻痛,颈部活动受限,病患上肢沉重无力,握力下降或持物落地 鉴别:肩周炎;胸廓出口综合症、肌萎缩型侧索硬化症;颈神经根肿瘤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和主方 气血痹阻颈肩臂疼痛麻木,以痛为主主方:身痛逐淤汤 气虚血淤颈肩臂疼痛麻木,以麻为主主方:补阳还五汤 脾肾亏虚患肢无力、肌肉萎缩伴颈肩臂疼痛麻木主方:补中益气合龟鹿二仙汤) 脊髓型颈椎病 颈段脊髓受压或刺激后出现感觉、运动与反射障碍 临床有:1)锥体束症2)肢体麻木3)生理反射变化和病理体征出现4)自主神经症状 鉴别:颈椎骨折、脱位、结核和肿瘤所致的脊髓压迫症鉴别;后纵韧带骨化症等

颈椎病中西医治疗的辨证施护

颈椎病中西医治疗的辨证施护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颈椎 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其他型,临床常表现为头昏、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颈椎病是多种疾 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变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1]。本科2009~2012年共收治990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辨证施护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75例,女515例;其中30岁以下71例,3l-43岁108例,41—50岁232例,51— 60岁289例,60岁以上290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最大者为89岁,最小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最长20年以上,最短3天;多无明显外伤史;神经根型289例,椎 动脉型291例,脊髓型130例,交感型89例,混合型19l例,均有反复落枕史,头昏、颈肩部、或颈臂部不适,疼痛及颈部活动障碍等症状。 1.2方法 1.2.1神经根型颈椎病护理方法:①颈椎牵引,减轻突出物对神经根的压迫,患者取坐位或 仰卧位,颈椎前屈20度,开始重量为8kg,时间20 分钟,1次/日,逐渐增加牵引重量和时间,在此期间注意患者的承受能力,根据患者承受能力增减重量、时间;②手法:点按太阳穴、百会、曲池、内关;揉按颈项及肩背部;③中药治疗: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气血亏虚者,用归脾汤加减;痰湿中阻者用温胆汤加味;④精神护理:消除紧张、恐惧情绪。气血亏虚者,避免过度疲劳,耗伤气血,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痰湿中阻者,注意 保暖,防止受凉、保持呼吸道通畅;痰不易咳出者,可拍其背部,或给鲜竹沥30g以化痰; ⑤饮食护理:肝阳上亢者,多食苹果、香蕉,并用玉米须25g,夏枯草30g,煎水代茶饮; 痰湿中阻者,忌食油腻,辛辣之品;⑥局部用药:局部中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络。护士应讲清使用方法及目的,注意事项,取得合作,防止烫伤;不宜给强热或时间太长,以 免增加肌肉痉挛。 1.2.2脊髓型:由于脊髓直接受压,或退变组织反复摩擦脊髓致伤,或导致脊髓血供障碍而 发病,病变多发生在颈脊髓较粗的颈椎下段。由于受累的神经和受累程度不同,脊髓病的临 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护理方法:①手法:点按风池、肩井、外关;大杼及肩背部;②中药 治疗:选用桂枝附子汤加减,或黄芪桂枝五昧汤加昧;每天饮用少量木瓜酒以温经通络;③ 平时注意局部保暖,切忌风吹受寒;夏季避免游泳;④睡觉位置以侧卧为佳,忌用高枕头;⑤饮食方面,可以用薏苡米、白米按3:l配比,煮粥食用;⑥建议患者戴颈托,避免乘坐 高速汽车,以防紧急制动时引起颈椎脊髓性损伤而导致高位截瘫。 1.2.3交感型:颈交感神经受累可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症状。护理方法:(I)点按风池、肩井、合谷,天宗;按揉颈项肩背;②解除患者精神负担,保持愉快的心情,忌长时间低头看书; ③多吃苹果、香蕉和山楂;④忌烟酒及油腻炸炒食物。 1.3疗效标准 主要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恢复正常为痊愈;主要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颈部活动基本 恢复正常为显效;主要症状,体征部分消失,颈部活动有所改善为好转;症状体征未见好转,颈部活动无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葛根汤变方及其临床应用

葛根汤变方及其临床应用 周星雷 2015.07.25 葛根汤载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分别为治疗“太阳病,项强几几,无汗恶风”和“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禁不能语,欲作刚痉”而设。同为太阳病,均有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症。太阳经脉循项背而行。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得上达,经脉失于濡养,项背拘急紧张。欲作刚痉为风寒与正气相持,气机郁闭,不能外达,发热恶寒,无汗而气上冲胸,小便反少,为高热津伤,经脉失养,病势较《伤寒论》31条重。一为项背强几几,一为欲作刚痉,病机均为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经脉失养,均治以葛根汤。 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以味甘气凉之葛根为君,生津液舒经脉,助麻黄发汗祛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有较强的解热作用,能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并使呼吸运动增强,有利于水分排出使体温下降。并能解除项背肌肉拘急紧张状态;有扩张心脑血管、改善脑及冠状血液循环作用。桂枝色赤味辛甘性温。其散寒解肌、通利血脉作用系因含挥发油能扩张血管、调节血液循环,使体表和末梢细血管血流畅通,有利于发汗散热,透邪外出,协同麻黄发表,助卫阳行于脉外。芍药不去皮即今之赤芍,味苦性寒。所含芍药甙抗血小板凝聚和抗血栓形成,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通阴血而内行,促营阴而行于脉中。桂芍一温一凉,一以辛温通阳解肌,一以苦寒利阴和营,共起行血作用。葛根、芍药、甘草合用,生津舒经,缓解肌痉挛。麻桂有芍药、甘草监制,开发腠理,使津液畅达而不过汗伤津。炙甘草、生姜、大枣助胃气,充实营卫之源。 本方重在生津舒筋,利阴和营,行血通滞,散寒解肌,不必拘于有无表证。凡经脉不舒,项背强直,气郁血阻,寒凝肌腠者均可变方加减用之,扩大了原方的应用范围。 1.神经根型颈椎病

颈椎病服务手册

颈椎病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颈椎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颈椎病(ICD10:M47.121、M47.22、 M47.822-823、M47.9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颈椎间盘组织或椎间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以及继发病理改变; 2.上述退变和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 脉、交感神经等); 3.由于周围组织结构的累及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手术治疗:绝大多数脊髓型颈椎病; 2.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少数神经根型颈椎病、交感型 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2-17 天 (五)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M47.121、M47.22、M47.822-823、 M47.921颈椎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病情需手术治疗。 (六)术前准备5 天(工作日)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3.感染性疾病筛查; 4.凝血功能; 5.胸片、心电图 6.颈椎平片、CT和MRI; 7.心肌酶、肺功能、超声心动(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七)选择用药:抗生素二代头孢、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手术开始前30分钟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5-7 天 1.麻醉方式:全麻 2.手术内固定物:前路钛板、Cage或后路螺钉、固定板(棒)、 钛缆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预防性抗生素、激素,术后镇痛泵 的应用;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7-10 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颈椎平片,其它视情况而定 (十)术后用药: 抗生素:二代头孢、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