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分类及解题策略

合集下载

初三数学两之间线段最短求最值四大类型

初三数学两之间线段最短求最值四大类型

两之间线段最短求最值四大类型【专题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也是人们在生活中认识到的基本事实,而对于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往往就是这个基本定理的应用。

【方法技巧】模型一“一线两点”型(一动+两定)类型一异侧线段和最小值问题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异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PA+PB值最小.【解题思路】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A+PB的最小值即为线段AB的长.连接AB交直线l 于点P,点P即为所求.类型二同侧线段和最小值问题(将军饮马模型)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解题思路】将两定点同侧转化为异侧问题,同类型一即可解决.作点B关于l 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类型三同侧差最大值问题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大.【解题思路】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PA-PB|≤AB,当A,B,P 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即|PA-PB|的最大值为线段AB的长.连接AB并延长,与直线l的交点即为点P.类型四异侧差最大值问题问题:两定点A,B位于直线l异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值最大.【解题思路】将异侧点转化为同侧,同类型三即可解决.模型二“一点两线”型(两动+一定)问题:点P是∠AOB的内部一定点,在OA上找一点M,在OB上找一点N,使得△PMN周长最小.【解题思路】要使△PMN周长最小,即PM+PN+MN值最小.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将三条线段转化到同一直线上即可.模型三“两点两线”型(两动+两定)问题:点P,Q是∠AOB的内部两定点,在OA上找点M,在OB上找点N,使得四边形PQNM周长最小.【解题思路】要使四边形PQNM周长最小,PQ为定值,即求得PM+MN+NQ的最小值即可,需将线段PM,MN,NQ三条线段尽可能转化在一条直线上,因此想到作点P关于OA的对称点,点Q关于OB的对称点.【典例分析】【典例1-1】基本模型问题:如图,定点A,B位于动点P所在直线l同侧试确定点P的位置,使AP+BP的值最小.解题思路:一找: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与直线l交于点P;二证:验证当A,P,B'三点共线时,AP+BP取得最小值.三计算.请写出【基本模型】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典例1-2】模型演变问题:如图,定点A,B位于动点P所在直线l同侧,在直线l上确定点P的位置,使|P A ﹣PB|的值最大.解题思路:一找:连接AB并延长,交直线l于点P;二证:验证当A,B,P三点共线时,|P A﹣PB|取得最大值.三计算.请写出【模型演变】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典例1-3】模型演变问题:如图,定点A,B位于动点P所在直线l的两侧,试确定点P的位置,使AP+BP 的值最小.解题思路:一找: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二证:验证当A,P,B三点共线时,AP+BP取得最小值.三计算.请写出【模型演变】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典例1-4】模型演变问题:如图,定点A,B位于动点P所在直线l的两侧,试确定点P的位置,使|P A﹣PB|的值最大.解题思路:一找: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连接AB'并延长,交直线于点P;二证:验证当A,B',P三点共线时,|P A﹣PB|取得最大值.三计算.请写出【模型演变】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变式1-1】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4,∠ABC=60°,点N为BC的中点,点M是对角线AC上一点,则MB+MN的最小值为.【变式1-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O是对角线BD的中点,E是AB 边上一点,且AE=1,P是CD边上一点,则|PE﹣PO|的最大值为.【变式1-3】如图,在菱形ABCD中,AB=12,∠DAB=60°,对角线AC,BD交于点O,点E,F分别在BD,AB上,且BF=DE=4.点P为AC上一点,则|PF﹣PE|的最大值为.【变式1-4】结论:如图,抛物线y=ax2﹣bx﹣4与x轴交于,A(﹣1,0),B(4,0)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l为该抛物线的对称轴,点M为直线l上的一点,则MA+MC 的最小值为.【典例2】模型分析问题:点P是∠AOB内的一定点,点M,N分别为OA,OB上的动点,试确定点M,N 的位置,使△PMN的周长最小.解题思路:一找:分别作点P关于OA,OB的对称点P′,P“,连接P'P“,分别交OA,OB于点M,N;二证:验证当P′,M,N,P″四点共线时,△PMN的周长最小.三计算.注:当三个点均为动点时,先假定一个点为定点,再将其特化为“一定两动“问题请写出【模型分析】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变式2-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121°,∠B=∠D=90°,点M、N分别在BC、CD上,(1)当∠MAN=∠C时,∠AMN+∠ANM=°;(2)当△AMN周长最小时,∠AMN+∠ANM=°.【变式2-2】如图,在边长为2的等边△ABC中,点P,M,N分别是BC,AB,AC上的动点,则△PMN周长的最小值为.【典例3】模型分析问题:点P,Q是∠AOB内部的两定点,点M,N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试确定点M,N的位置,使四边形PMNQ的周长最小.解题思路:一找:作点P关于OA的对称点P',点Q关于OB的对称点Q′,连接P′Q′,分别交OA,OB于点M,N;二证:验证当P′,M,N,Q′四点共线时,四边形PQNM的周长最小.三计算.请写出【模型分析】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变式3-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AE=2DF=2,点G,H分别在CD,BC 边上,则四边形EFGH周长的最小值为.【变式3-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3,点E是AB的中点,若点P,Q分别是边BC,CD上的动点,则四边形AEPQ周长的最小值为.【典例4-1】基本模型问题:如图,点A,B为直线l同侧两定点,M,N为直线l上的动点,且MN的长度为定值,试确定点M,N的位置,使AM+MN+BN的值最小.解题思路:一找:以AM,MN为邻边.构造▱AMNA′,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连接A “B,交直线l于点N,再确定点M;二证:验证当A“,N,B三点共线时,AM+MN+BN的值最小.三计算.请写出【基本模型】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典例4-2】模型演变问题:如图,直线a∥b,定点A,B分别位于直线a的上方和直线b的下方,M,N分别为直线a,b上的动点,且MN⊥a,试确定点M,N的位置,使AM+MN+BN的值最小.解题思路:一找:以AM,MN为邻边构造▱AMNA′,连接A'B;二证:验证当A',N,B三点共线时,AM+MN+BN的值最小.三计算.请写出【模型演变】中解题思路“二证”的过程.【变式4-1】如图,正方形ABCD内接于⊙O,线段MN在对角线BD上运动,若⊙O的面积为2π,MN=1,则AM+CN的最小值为.【变式4-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BC=1,将△ABD沿射线DB方向平移得到△A'B'D',连接B'C,D'C,求B'C+D'C的最小值.专题12 两之间线段最短求最值(四大类型含将军饮马)(知识解读)【专题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初中数学中的基本定理之一,也是人们在生活中认识到的基本事实,而对于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其实往往就是这个基本定理的应用。

八年级数学最短路径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最短路径题型归纳

八年级数学中的最短路径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中的点、线、面等元素,需要利用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数学原理来求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最短路径题型及其解题方法:1.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题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两点A和B,求A到B的最短距离。

解题方法:直接连接A和B,线段AB的长度即为最短距离。

2.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题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一点P和一条直线l,求P到l的最短距离。

解题方法:作点P到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则PQ的长度即为最短距离。

3.直线到直线的最短距离:题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两条直线l1和l2,求l1到l2的最短距离。

解题方法:如果l1和l2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即为最短距离;如果l1和l2不平行,则作l1到l2的垂线,垂足所在的线段即为最短4.点到圆的最短距离:题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一点P和一个圆O,求P到圆O的最短距离。

解题方法:如果点P在圆O内,则最短距离为P到圆心的距离减去圆的半径;如果点P在圆O外,则最短距离为P到圆心的距离;如果点P在圆O上,则最短距离为0。

5.圆到圆的最短距离:题型描述:在平面上给定两个圆O1和O2,求O1到O2的最短距离。

解题方法:如果两圆外离,则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圆的半径之和;如果两圆外切,则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圆的半径之差;如果两圆相交或内切,则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如果两圆内含,则它们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两圆的半径之差减去两圆半径之和的绝对值。

6.多边形内的最短路径:题型描述:在一个多边形内给定两个点A和B,求A到B的最短解题方法:通常需要将多边形划分为多个三角形,然后利用三角形内的最短路径(即连接两点的线段)来求解。

7.立体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题型描述:在立体图形中给定两点A和B,求A到B的最短路径。

解题方法:通常需要将立体图形展开为平面图形,然后利用平面几何中的最短路径原理来求解。

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准确理解题目要求,确定需要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

【初二】最短距离问题总结

【初二】最短距离问题总结

【初二】最短距离问题总结在初二数学课程中,最短距离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类型。

本文将对最短距离问题进行总结和简要解析。

最短距离问题定义最短距离问题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求解两个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该问题常见于几何、图论和最优化等领域,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最短距离问题解决方法1. 直线距离计算最简单的情况是直线距离计算。

当两个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给出时,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即直角三角形斜边长度公式)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

2. 曼哈顿距离计算曼哈顿距离是指在矩形网格中,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所需要的最小移动次数(只能上下左右移动,不能斜向移动)。

曼哈顿距离计算可以通过两点横纵坐标的差值相加得到。

3. 最短路径算法对于复杂的情况,如图论中求解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可以使用最短路径算法。

常见的最短路径算法包括迪杰斯特拉算法(Dijkstra Algorithm)和弗洛伊德算法(Floyd Algorithm)等。

这些算法可以在给定网络、权重或距离信息的情况下,计算出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长度和路径。

最短距离问题应用举例最短距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例子:1. 导航系统:导航系统通过计算起点和终点之间的最短路径,为驾驶员提供最优的导航路线。

2. 物流配送:物流公司需要计算货物从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

3. 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算法使用最短路径算法来确定数据包传输的最佳路径。

4. 旅行规划:旅行者可以使用最短路径算法规划旅游路线,使得行程更加紧凑和高效。

总结最短距离问题是初二数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不同计算方法和最短路径算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两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最短距离问题在实际中有许多应用场景,涉及导航、物流、网络通信和旅行规划等领域。

中考复习系列之距离最短或最大问题(最新整理)

中考复习系列之距离最短或最大问题(最新整理)

中考复习系列之距离最短或最大问题
归于几何模型,这类模型又分为两种情况:
(1)归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凡属于求“变动的
两线段之和的最小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2)归于“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凡属于求“变动的两线
段之差的最大值”时,大都应用这一模型。

(1)归入“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例1、几何模型:
条件:如下左图,、是直线同旁的两个定点.A B l 问题:在直线上确定一点,使的值最小.
l P PA PB +方法:作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连结交于点,则的值最A l A 'A B 'l P PA PB A B '+=小(不必证明).
模型应用:
(1)如图1,正方形的边长为2,为的中点,是上一动点.求ABCD E AB P AC PB PE +的最小值.
(2)如图2,的半径为2,点在上,,,是O ⊙A B C 、、O ⊙OA OB ⊥60AOC ∠=°P 上一动点,求的最小值.
OB PA PC +(3)如图3,,是内一点,,分别是上45AOB ∠=°P AOB ∠10PO =Q R 、OA OB 、的动点,求周长的最小值.
PQR △
异旁的两个定点.则先做对称点,再连接对称点与。

中考总复习专题--最短距离

中考总复习专题--最短距离

中考总复习专题最短距离一、最短距离中的解题依据及解题思路:1、考查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 点关于直线对称”,。

2、原型:考题较多的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3、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为对称轴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其中,一个动点折线”转直”通常找一个对称点、两个动点中折线”转直”通常找两个对称点。

最终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即建立最短距离数学模型是解题的关键。

二、例题讲解1、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2,点E是AB的中点,AD是高,在AD上找一点P,使BP+PE 的值最小.则BP+PE的最小值为1、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E为AB的中点,P是AC上一动点.连结BD,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与D关于直线AC对称.连结ED交AC于P,则PB+PE的最小值为3、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y轴分别交于点A ( 2,0),B (0,4).(1)求该函数的解析式;(2)0为坐标原点,设OA AB的中点分别为C、D, P为0B上一动点,求PO PD的最小值,并求取得最小值时P点坐标.4、已知O O的直径CD为4,弧AD的度数为60°点B是弧AD的中点,在直径CD上找一点P,使BP+AP的值最小,并求BP+AP的最小值.PO=1Q Q R分别是OA OB上的动点,求△ PQRP是/ AOB内一点,课后练习题1. (2016 •苏州)矩形OAB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B的坐标为(3, 4),D是OA的中点,点E在AB 上,当厶CDE的周长最小时,点E的坐标为。

yi2.(2015玉林)已知正方形ABCD边长为3,点E在AB边上且BE=1,点P,Q分别是边BC CD的动点(均不与顶点合),当四边形AEPC的周长取最小值时,四边形AEPQ勺面积是________.第2题3、(2016雅安)如图,在矩形ABCD中,AD = 6,AE丄BD,垂足为E,ED = 3BE,1 24.如图,抛物线y= 2X + bx —2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 —1, 0).(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尸护—芬 2 = 2x2 —3x—2=(要求:画出图形即可)2(x—2)2—¥,二顶点D的坐标为(2,—25)⑵点M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厶DCM的周长最小时,求点M的坐标;(3)点N是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当厶NCA的周长最小时,求点N的坐标;点N是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当|PC -PB|的值最大时,求点P的坐图(3)图(3)⑷(4)。

初二数学最短路径技巧

初二数学最短路径技巧

初二数学最短路径技巧
在初二数学中,最短路径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题型。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要求找出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短路径。

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1. 确定起点和终点:首先明确问题的起点和终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2. 构建几何模型:根据题目描述,将问题抽象化为一个几何模型。

这可能涉及到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

3. 应用几何定理:根据几何定理,如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来分析最短路径。

4. 求解最短路径:通过计算和推理,找出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
题目:一个池塘的四周是一条宽1米的马路,现在要在马路的四周每隔2米种一棵树。

四个角各种一棵,请问需要多少棵树?
分析:
1. 确定起点和终点:起点是马路的起点,终点是马路的终点。

2. 构建几何模型:将马路和池塘抽象为一个矩形,四个角各种一棵树。

3. 应用几何定理:由于四个角各种一棵树,因此最短路径是从一个角到其对角线的中点。

根据勾股定理,最短距离为 $\sqrt{2}$ 米。

4. 求解最短路径:由于每隔2米种一棵树,因此需要的树的数量为
$\frac{\sqrt{2}}{2} \times 2 = \sqrt{2}$ 棵。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求解出最短路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和定理,同时还需要一定的计算能力。

八年级数学最短距离问题

八年级数学最短距离问题

八年级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八年级数学最短距离问题最短距离;对称;平移;展开初中数学中的“最短路线”问题其实是以“平面内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以下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为原则引申出来的。

初中数学题目中带有限制条件的最短路线问题,即最短路线问题,它的解决方法归根到底是想方设法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来解决,常用方法是对称和展开。

一、利用“对称”解决最短路线问题。

对称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即“对应点连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简单地说就是“对称轴垂直平分这条对应点连线段”。

而垂直平分线有一条重要的性质,即“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所以,我们研究A点到直线l的距离问题,就转化成了A’点到直线l的距离问题,而这个转化是等价的。

例1.(饮马问题)将军在B处放马,晚上回营,需要将马赶到河CD去饮水一次,再回到营地A,已知A到河岸的距离AE=2公里,B到河岸的距离BF=3公里,EF=12公里,求将军最短需要走多远。

分析:本题要求的是将军行走的最短距离,而我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我们要把本题中的问题转化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求得答案。

如果我们设饮水地点是P,所求的距离就是AP+BP两线段长度之和,为了应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我们利用对称的方法将A点对称到河对岸的A’点,这样AP+BP=A’P+BP,我们连接A’B,与CD的交点P 即为饮水地点,如图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结果:A’B2=AG2+BG2,A’B=13公里。

二、利用“平移”解决最短路线问题例2.A,B两个村子,中间隔了一条小河(如下图),现在要在小河上架一座小木桥,使它垂直于河岸。

请你在河的两岸选择合适的架桥地点,使A,B两个村子之间的路程最短。

分析:因为河垂直于河岸,所以最短路程必然是折线。

分别是A 点到河岸+桥长+河岸到B 点。

因为桥长是垂直于桥且长度固定,等于河宽,所以我们可以作A点垂直于河岸的垂线,量出AC=EF,如图。

(完整版)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完整版)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

(完整版)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典型题型及解题技巧最短路径问题中,关键在于,我们善于作定点关于动点所在直线的对称点,或利用平移和展开图来处理。

这对于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立体图形展开图”。

教材中的例题“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立体展开图”。

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

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

考的较多的还是“饮马问题”,出题背景变式有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近两年出现“三折线”转“直”等变式问题考查。

一、两点在一条直线异侧例: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L上求一点P,使得PA+PB最小。

解:连接AB,线段AB与直线L的交点P ,就是所求。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二、两点在一条直线同侧例: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解:只有A、C、B在一直线上时,才能使AC+BC最小.作点A 关于直线“街道”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B,交“街道”于点C,则点C 就是所求的点.三、一点在两相交直线内部例:已知:如图A是锐角∠MON内部任意一点,在∠MON的两边OM,ON上各取一点B,C,组成三角形,使三角形周长最小.解:分别作点A关于OM,ON的对称点A′,A″;连接A′,A″,分别交OM,ON于点B、点C,则点B、点C即为所求分析:当AB、BC和AC三条边的长度恰好能够体现在一条直线上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小例:如图,A.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建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才能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设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解:1.将点B沿垂直与河岸的方向平移一个河宽到E,2.连接AE交河对岸与点M,则点M为建桥的位置,MN为所建的桥。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分类及解题策略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分类及解题策略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分类及解题策略绵阳市游仙区新桥中学数学教研组何道华最短距离问题贯穿于初中几何学习的整个过程,由初一上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初一下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平移”等基本问题开始,到初二上册的轴对称,初二下册的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再到初三上册的旋转等,都涉及到研究距离最短的问题。

虽然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很简单,主要是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以及三角形中的三边大小关系等原理,但图形千变万化,经常与三角形、四边形、圆及抛物线等问题综合考察,涉及的知识背景多,动点、动线的位置不确定,往往需要作平移、对称、旋转等辅助线才能发现线段之间的联系,找到最短距离的位置后,通常还需要进行准确的计算。

通过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逻辑思考、严密计算等能力,是各类考试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

一、最短距离的基本原理1、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的长度。

在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最短。

简称。

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点到直线的的长度。

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

简称。

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指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直线的的长度。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

由任意三点连接的三条线段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二、题型及解题策略题型解题策略项目举例解题策略问题解法依据一条线段同一平面内有关联线段Rt△ABC中,点D在斜边AB上移动,DE⊥BC于E,DF⊥AC于F,点G是EF的中点。

作出CG最短时的图形。

连接CD,则CDEFCG2121==,当CD┴AB时,CG最短。

垂线段最短利用相等线段转化。

无关联线段正方形的顶点A、B分别在x、y的正半轴上,AB=a,作出OC最长时的图形。

找AB的中点E,连接OE、CE,当三点O、E、C共线时,OC最长。

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另两边之和挖掘图中的固定点及长度不变的线段,与所求线段构造△。

空间距离求一只蚂蚁从点A沿正方体表面爬到点G的最短距离。

八年级最短距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最短距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最短距离知识点总结在初中数学中,八年级的最短距离是一个重要而且基础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从定义、性质、解法等角度来对这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定义
最短距离,是指平面上一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

其中,这个点不在这条直线上。

二、性质
1.最短距离所在的直线与所求点的连线垂直。

2.在一个固定的直线上,点到这条直线的最短距离是唯一的。

3.当点到直线垂线的长度小于直线段的长度时,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在这个垂线段上。

三、解法
1.利用垂直关系求最短距离
(1) 给定一直线和一点,求过这个点且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直线,这个垂足点就是这个点到这条直线的最短距离。

(2) 给定两条直线,求它们的距离,可以先在其中一条直线上
求出一个点,使得这个点到另一条直线的最短距离为所求距离。

2.利用解析几何的方法
(1) 直线方程式法
已知直线的解析式,然后求该直线上离点的距离最短的点。

(2) 点坐标法
已知点的坐标,然后求该点到直线上离它最近的点的坐标。

以上是对于八年级最短距离知识点的总结。

掌握这一知识点,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解析几何中的相关内容,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数学解题的效率。

八上几何最短路径问题

八上几何最短路径问题

八上几何最短路径问题
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八上几何最短路径问题。

简单来说呢,这就是让咱们在各种几何图形里,找出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最短路线。

比如说,在一个三角形里,从一个顶点到对边上的某个点,怎么走距离最短。

这可不是随便走走就行的哦,得用咱们的聪明才智好好琢磨琢磨。

常见的类型
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可是最基本的啦。

比如说,给你两个点 A 和 B,那直接把它们连起来的线段就是最短的路径。

2. 直线同侧两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距离之和最小
就像在一条直线的同侧有两个固定的点 P 和 Q,然后在这条直线上找一个动点 M,让 PM + QM 的和最小。

这种情况就得作其中一个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另一个点和对称点,与直线的交点就是咱们要找的动点啦。

解题方法和技巧
1. 画图很重要
先把题目里的几何图形画清楚,把关键的点和线标出来,这样能让咱们思路更清晰。

2. 利用对称性质
遇到那种同侧两定点的问题,对称可是个好帮手,能把问题变得简单不少。

3. 多做练习题
熟能生巧嘛,做得多了,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很快找到思路啦。

几何最短路径问题虽然有点小复杂,但是只要咱们认真思考,多练习,肯定能轻松拿下!加油哦小伙伴们!。

初二数学精要最短路径问的求解

初二数学精要最短路径问的求解

初二数学精要最短路径问的求解在初二数学的学习中,最短路径问题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知识点。

它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短路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找到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最短路线。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求解过程中却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数学知识和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常见的几种最短路径问题类型。

第一种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这是最基本的原理,比如在平面上有两个点 A 和 B,那么连接 A 和 B 的线段就是它们之间的最短路径。

这个原理看似简单,却在很多问题中都是关键的解题思路。

第二种是“将军饮马”问题。

有一条直线 l 和直线同侧的两个点 A、B,要求在直线 l 上找一点 C,使得 AC + BC 的值最小。

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作其中一个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和另一个点,与直线的交点就是所求的点 C。

第三种是“造桥选址”问题。

有一条河,河的两岸分别有两个点 A 和B,要在河上建一座桥(桥必须与河岸垂直),使得从 A 到 B 的路径最短。

这类问题需要我们将桥的长度平移,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来求解。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如何求解这些最短路径问题。

例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A(1,3)和点 B(4,5),求点 A 到点 B 的最短路径长度。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d =√(x₂ x₁)²+(y₂y₁)²,其中(x₁,y₁)和(x₂,y₂)分别是两个点的坐标。

将 A(1,3)和 B(4,5)代入公式,得到:d =√(4 1)²+(5 3)²=√3² + 2²=√13所以点 A 到点 B 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3 。

例 2:如图,直线 l 同侧有 A、B 两点,在直线 l 上求作一点 C,使AC + BC 最短。

我们作点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接 A'B 交直线 l 于点 C,点C 即为所求。

初一数学最小值距离问题

初一数学最小值距离问题

初一数学最小值距离问题
在初一数学中,最小值距离问题通常涉及到几何图形,尤其是平面几何。

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 转化法:通过一定的转化,将问题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更易解决的形式。

例如,将最小值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或定点到定直线的最短距离问题。

2. 构造法:通过添加辅助线或构造新的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更易解决的形式。

例如,在求AP+BP的最小值时,可以构造一条线段等于AP,然后利用三
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3. 数形结合法:将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利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例如,利用代数不等式求最值,或利用几何意义解释代数不等式的性质。

解决最小值距离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方法,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

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平行、垂直、对称等。

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总结,才能逐步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96. 初中数学中如何解答最短路径问题?

96. 初中数学中如何解答最短路径问题?

96. 初中数学中如何解答最短路径问题?一、关键信息1、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与分类2、常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3、运用数学原理与定理4、实例分析与练习5、培养学生解题思维与能力的方法二、协议内容11 最短路径问题的定义最短路径问题是指在给定的条件下,寻找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或者在多个点之间找到经过所有点的最短路线。

111 其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最短路径问题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

112 分类包括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将军饮马问题、立体图形表面的最短路径等。

12 常见的解题方法与技巧121 利用轴对称性质通过作对称点,将折线转化为直线,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求解。

122 构建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线段长度,从而找到最短路径。

123 化曲为直对于在曲线或弧上的路径问题,通过展开图形将其转化为直线距离问题。

13 运用数学原理与定理131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定理这是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础原理,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一基本原理。

132 勾股定理在构建直角三角形求解路径长度时,勾股定理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14 实例分析与练习141 经典例题讲解例如,将军饮马问题中,给出河岸两侧的两点,求将军在何处饮马能使所走路径最短,并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142 立体图形实例对于长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表面的最短路径问题,通过展开图形进行分析和计算。

143 练习题目设置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包括不同类型和难度层次的最短路径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

15 培养学生解题思维与能力的方法151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境中提取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本质和要求。

152 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尝试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拓宽思维。

15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图形的展示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立体图形中的最短路径问题。

154 及时反馈与评价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不断改进。

例谈最短距离问题的求解

例谈最短距离问题的求解

例谈最短距离问题的求解求最短距离,这类问题出现的试题,内容丰富,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是屡出屡新,解法灵活多样,本文试举例探讨该类问题一些常见的求解方法,仅供读者参考。

一、 基本类型现本质1、 在某一直线上找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点距离之和为最短。

该类除课本的基础题外,有许多题有不同的几何和现实背景,表现形式多样。

如:例1、如图1,正方形ABCD 中,AB=8,M 是CD 上的点,且DM=2,N 是AC 上的一动点,求DN+MN 的最小值。

.(图1) (图2)(图3)(图4) 例2、如图2,已知梯形ABCD ,AD ∥BC ,AD=DC=4,BC=8,点N 在BC 上,CN=2,E 是AB 的中点,在AC 上找一点M ,使EM+MN 的值最小,此时最小值等于( ) 例3、如图3,在锐角△ABC ,AB=24,∠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例4、如图4,A 点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 点AN 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的一动点,⊙O 的半径为1,则PA+PB 的最小值是( ).通过解答以上四例,可以看出该类都是先利用轴对称的思想,在各种背景下,找出某一点的对称点,再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求解 。

2、立体面上两点间的最短问题,一般根据立体展开后,在可能的路线中通过计算,得出最短路程。

在教材中有长方体、圆锥、圆柱等几何形体诸如蚂蚁找食类的题。

二、克服定势求正解例5、(2007山西20).如图 ,直线l 是一条河 ,P 、Q 两地相距8千米,P 、Q 两地到l 的距离分别是2千米、5千米,欲在l 上的某点M 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 、Q 两地供水。

)A B C D 上例中,我们很容易受定势影响,选了B ,需认真审题,看清要求作答。

有幸的是此类在2008年河北省23题课题学习的形成出了一道综合题,详细分析解答同时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中考数学专题---最短距离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最短距离问题

中考数学专题---最短距离问题考查知识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点关于线对称”,“线段的平移”。

问题原型:“饮马问题”,“造桥选址问题”。

出题背景变式:角、三角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圆、坐标轴、抛物线等。

解题总思路:找点关于线的对称点实现“折”转“直” 几何基本模型: 条件:如下左图,A 、B 是直线l 同旁的两个定点. 问题:在直线l 上确定一点P ,使PA PB +的值最小. 方法:作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A ',连结A B '交l 于 点P ,则PA PB A B '+=的值最小 模型转化应用:在锐角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如图1,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24,∠BAC =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为 . 在等边三角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010 山东滨州)如图2所示,等边△ABC 的边长为6,AD 是BC 边上的中线,M 是AD 上的动点,E 是AC 边上一点.若AE =2,EM+CM 的最小值为 . 在直角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010江苏扬州)如图3,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C =90°,AD ∥BC ,AD =4,AB =5,BC =6,点P 是AB 上一个动点,当PC +PD 的和最小时,PB 的长为__________.在等腰梯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如图4,等腰梯形ABCD 中,AB=AD=CD=1,∠ABC =60°,P 是上底,下底中点EF 直线上的一点,则PA+PB 的最小值为 . 在菱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如图5菱形ABCD 中,AB=2,∠BAD =60°,E 是AB 的中点,P 是对角线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 . 在正方形中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如图6所示,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点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个动点,则DN+MN 的最小值为 .AB A '′Pl(2009达州)如图7,在边长为2cm 的正方形ABCD 中,点Q 为BC 边的中点,点P 为对角线AC 上一动点,连接PB 、PQ ,则△PBQ 周长的最小值为 cm .(结果不取近似值).在圆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010年荆门)如图8,MN 是半径为1的⊙O 的直径,点A 在⊙O 上,∠AMN =30°,B 为AN 弧的中点,P 是直径MN 上一动点,则PA +P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2010山东济宁)如图9,正比例函数x y 21=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0(≠=k xky 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 点作x 轴的垂线,垂足为M ,已知三角形OAM 的面积为1.如果B 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 与点A 不重合),且B 点的横坐标为1,在x 轴上求一点P ,使PA+PB 最小,则点P 坐标为_________. 在二次函数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2010年玉溪改编)如图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的坐标为(1,3) ,△AOB 的面积是3.在过点A 、O 、B 的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 ,使△AOC 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 的 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背景下探求线段和的最小值 (2010年天津)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的顶点O 在坐标原点,顶点A 、B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 为边OB 的中点. (1)若E 为边OA 上的一个动点,当△CDE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 的坐标;(2)若E 、F 为边OA 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 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 、F 的坐标.ADE PBC经典考题如图1,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E 为AB 的中点,P 是AC 上一动点.连结BD ,由正方形对称性可知,B 与D 关于直线AC 对称.连结ED 交AC 于P ,则PB PE +的最小值是_______.如图2,45AOB ∠=°,P 是AOB ∠内一点,10PO =,Q R 、分别是OA OB 、上的动点,则PQR △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2009年抚顺)如图3所示,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12,ABE △是等边三角形,点E 在正方形ABCD 内,在对角线AC 上有一点P ,使PD PE +的和最小,则这个最小值为( ) A .3 B .26 C .3 D 6(2009年鄂州) 如图3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AB ⊥BC ,AD =2,BC =DC =5,点P 在BC 上移动,则当P A +PD 取最小值时,△APD 中边AP 上的高为( ) A 、17172B 、17174 C 、 17178D 、3 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10AB cm =,E 为边BC 的中点,P 为BD 上的一个动点,则PC P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如图,若四边形ABCD 是菱形,10AB cm =,45ABC ∠=°,E 为边BC 上的一个动点,P 为BD 上的一个动点,则PC P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如图,若四边形ABCD 是矩形,10AB cm =,20BC cm =,E 为边BC 上的一个动点,P 为BD 上的一个动点,则PC PE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2009陕西)如图,在锐角△ABC 中,AB =42,∠BAC =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OAB PRQ 图2AB EC P 图1A DBCADBCEPACDAC NME O PF DB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8,M 在DC 上,且DM =2,N 是AC 上的一动点,DN +MN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问题在初中数学中,最短路径问题是经常出现的一类问题,它涉及到轴对称、坐标轴、一次函数、三角函数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等多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解析。

1.轴对称与最短路径轴对称是最基本的一种对称形式,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使得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在最短路径问题中,轴对称可以用来寻找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两个点A和B,要求找到A到B的最短路径,可以通过作A关于直线对称的点A',然后连接A'和B,得到的线段A'B就是最短路径。

2.坐标轴上的最短路径在坐标轴上,最短路径问题通常涉及到两点之间的距离。

在x轴和y轴上分别有点A(x1,0)和B(0,y1),那么A到B的最短路径就是在x轴和y轴上分别截取两个点C(x2,0)和D(0,y2),使得AC=BD,那么线段AB就是最短路径。

3.一次函数与最短路径在一次函数中,最短路径问题通常涉及到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有点A(x1,y1),有点B(x2,y2),要求找到A到B的最短路径,可以通过作A关于直线对称的点A',然后连接A'和B,得到的线段A'B就是最短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一次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来计算最短路径的长度。

4.三角函数与最短路径在三角函数中,最短路径问题通常涉及到角度和长度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一张三角形ABC中,有点A(x1,y1),有点C(x2,y2),要求找到A到C的最短路径,可以通过作AB边上的一点D,使得AD=CD,那么线段AD就是最短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定理来计算最短路径的长度。

5.两点之间距离公式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常常需要使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可以用来计算两点之间的曲线距离。

例如,在一张三角形ABC中,有点A(x1,y1),有点C(x2,y2),要求找到A到C的最短路径,可以先运用两点之间距离公式计算出AC的距离,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定理来计算出最短路径的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最短距离”问题分类及解题策略绵阳市游仙区新桥中学数学教研组何道华最短距离问题贯穿于初中几何学习的整个过程,由初一上册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初一下册的“点到直线的距离”、“平移”等基本问题开始,到初二上册的轴对称,初二下册的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再到初三上册的旋转等,都涉及到研究距离最短的问题。

虽然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很简单,主要是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以及三角形中的三边大小关系等原理,但图形千变万化,经常与三角形、四边形、圆及抛物线等问题综合考察,涉及的知识背景多,动点、动线的位置不确定,往往需要作平移、对称、旋转等辅助线才能发现线段之间的联系,找到最短距离的位置后,通常还需要进行准确的计算。

通过这类问题的解决,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逻辑思考、严密计算等能力,是各类考试的热点同时也是难点问题。

一、最短距离的基本原理1、两点间的距离是指连接两点的的长度。

在连接两点的所有线中,最短。

简称。

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点到直线的的长度。

在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一点的所有线段中,最短。

简称。

3、两平行线间的距离是指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直线的的长度。

4、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只差小于第三边。

由任意三点连接的三条线段中,另两边之差≤第三边≤另两边之和。

二、题型及解题策略题型解题策略项目举例解题策略问题解法依据一条线段同一平面内有关联线段Rt△ABC中,点D在斜边AB上移动,DE⊥BC于E,DF⊥AC于F,点G是EF的中点。

作出CG最短时的图形。

连接CD,则CDEFCG2121==,当CD┴AB时,CG最短。

垂线段最短利用相等线段转化。

无关联线段正方形的顶点A、B分别在x、y的正半轴上,AB=a,作出OC最长时的图形。

找AB的中点E,连接OE、CE,当三点O、E、C共线时,OC最长。

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另两边之和挖掘图中的固定点及长度不变的线段,与所求线段构造△。

空间距离求一只蚂蚁从点A沿正方体表面爬到点G的最短距离。

把正方体展开,使点A和点G在同一平面内。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把空间距离问题转化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线段两线段之和最小两线段共点在河边建抽水站P,使它到两厂A、B距离之和最短。

作其中一厂关于河边的对称点,连接该点与另一厂,与河边的交点P即为所求。

任意三点构成的线段中,当第三边为定值,另两边的公共点在第三边上时,两边之和最小;若另两边的公共点在第三边延长线上时,两边之差最大。

利用轴对称将其中一条线段转移到与另一线段在同一△中,而该△的第三边是固定的。

两线段不共点要沿河边修一条100米长的绿道,方便C、D两小区居民散步。

怎样规划路线,才能使所建的道路之和最短?沿河边方向把点C向右平移100米到点E,作点E关于河边的对称点E′,连接DE′,交河边于点B,再作AB=100米即可。

两线段之差最大定点在定直线同侧在河边找一点Q,使|QA-QB|的值最大。

两定点所连直线与定直线的交点为Q。

定点在定直线异侧在河边找一点Q,使|QA-QB|最大。

作点A关于河边的对称点A′,连接A′B,与河边的交点即为Q。

带系数的线段之和动点在线段上点B在射线AM外,请在射线上求一点P,使21AP+PB的值最小。

作∠MAN=30°,BE┴AN于E,交AM于P,则PE=1/2AP,当点C移动到点P时,1/2AC+CB的值最小=BE。

(1)△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垂线段最短。

构造正弦值与系数相等的角,进而转化为两线段的和。

动点在圆上如图AC⊥BC,CB=4,CA=6,⊙C的半径为2,点P在圆C上。

求PA+21PB的最小值。

连接CP,因CP:CB=1:2想到作CD=1,构造△CPD∽△CBP,则PD=1/2PB,连接AD与交⊙C于E,当P与E重合时,PA+1/2PB最小。

(1)圆的半径相等;(2)△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利用半径相等的特点构造相似比等于所求系数的母子相似△,进而转化为两线段的和。

三 条 线 段三线段 首尾相连点A 、B 在∠MON 的两边上,请在∠MON 的两边上找两点C 、D ,使AD+CD+CB 的值最小。

分别作点A 、B 关于ON 、OM 的对称点E 、F ,连接EF ,分别交角的两边于点C 、D 。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作对称点,把不在同一直线的线段转化在同一直线上。

三条线段共 点在△ABC 中找一点P ,使它到三顶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即费马点)。

把△PBC 逆时针旋转60°得△CP ′′B ′,当点P ′、P ′′在线段AB ′上时,PA+PB+PC 最短。

由全等得∠APC=∠BPC=120°,再作等边△ACE ,BE 与AB ′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 。

利用旋转,将不在同一直线的线段转化在同一直线上。

三、典型例题 1、如图,直线333-=x y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B ,请在x 轴上求一点C ,使点C 到点B 和直线AB 的距离之和最短。

分析:虽然线段CB 和CD 同在一个三角形,但这个三角形三边都不固定。

把线段BC 翻折到B ′C ,从而当B ′、C 、D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且该直线垂直于AB 时,点C 到点B 和直线AB 的距离之和最短。

解:作点B 关于x 轴的对称点B ′,再作B ′E ⊥AB 于E ,交x 轴于点F ,连接B ′C , ∴B ′C=BC ,∴CB+CD=B ′C+CD<B ′E ,即当C 与F 重合时,CB+CD 最短为B ′E ,∵333-=x y ,∴A (3,0),B (0,3-),∴∠ABB ′=60°,BB ′=23, ∴B ′E=3,∴点C 到点B 和直线AB 的距离之和最短为3。

解后反思:(1)此题利用轴对称把CB+CD 转移到另一个三角形中,而该三角形的第三边容易找到最小值。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求线段最短问题时,要注意“解析式↔坐标值↔线段长”三者的相互转化,特别是要善于发现特殊数量与特殊图形之间的联系,充分运用好数形结合思想。

(3)利用轴对称把不在同一三角形的线段转移到同一三角形的问题通常称为“将军饮马”问题。

2、如图,Rt △OAB 中,∠OAB=90°,AB=6,OA=8,⊙O 的半径为4,点C 是圆O 上的一个动点,点D 是CB 的中点。

求AD 的取值范围。

分析:从静止的图形入手,圆的半径和直角三角形是固定的,容易想到连接半径,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进而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可求解。

解法一:作OB 的中点E ,连接OC 、AE 、DE , ∵∠OAB=90°,AB=6,OA=8,点D 是CB 的中点,∴AE=OB 21=5,DE=21OC=2, ∵当点D 在线段AE 的延长线上时,AD 最长;当点D 在线段AE上时,AD 最短,∴73≤≤AD 。

解法二:倍长AD 至DF ,连接CF ,并把点O 向右平移6个单位到O ′,易知CF //AB //OO ′=6,∴当点C 在⊙O 上移动时,点F 也在以O ′为圆心,4为半径的圆上移动, ∵AO ′=BO=10,那么6≤AF ≤14, ∴73≤≤AD 。

解后反思:(1)遇到中点问题,通常要考虑作中位线、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或倍长构造全等等辅助线;在圆中,连接半径能很快找到线段之间的关系。

(2)在动态问题中,要善于从静止的点、线段、角中发现变化的规律,动中有静,静中察变,动静结合,以静制动。

特殊位置的图形中隐含特殊的数量关系,反之亦然。

3、如图,AD 是等腰△ABC 底边的高,AB=AC =6,BC =4,点E 在AD 上,点P 从点A 出发,沿A →E →C 移动,点P 在线段AD 上移动的速度是在线段EC 上移动的3倍。

当点E 位于何处时,点P 移动的时间最短?分析:设点P 在EC 上的运动速度为单位1,此题就是要求EC AE +31的最小值。

由已知得sin ∠BAD =31,因此过点C 作CF ⊥AB 于点F ,CF 交AD 于点E ,此时点P 的运动时间最短。

解:过点C 作CF ⊥AB 于点F ,CF 交AD 于点E , ∵AD 是等腰△ABC 底边的高,AB=AC =6,BC =4, ∴AD ⊥BC ,BD =DC =2,而∠BAD 是公共角,则△A EF ∼△ABD , ∴AB AE BD EF =,即62AE EF =,∴EF=31AE , 设点P 在EC 上的运动速度为单位1,则点P 移动的时间为EC AE +31, ∴EC AE +31=EF+EC=CF ,由垂线段最短知,此时点P 移动的时间最短, 又∠DCE=∠BAD ,则△CDE ∼△ABD ,得ADBDCD ED =, ∵AB=6,BD=DC=2,则AD=42,∴2422=ED ,解得ED=22,则AE=42—22=227,∴当AE=227时,点P 运动的时间最短。

解后反思:(1)把点P 在EC 上的运动速度看着单位1可大大简化此题的计算量。

(2)充分利用已有的线段比值是构造恰当的相似三角形的关键。

4、如图,点A 、B 在圆O 上,OA ⊥OB ,OA=OB=6,C 是OA 中点,点D 在OB 上,OD=4,点P 是⊙O 上的一个动点。

(1)求2PC+PD 的最小值。

(2)求PC+21PD 的最小值。

(3)求PD PC -2的最大值。

(4)求PC+23PD 的最小值。

分析:连接OP ,则图中△包含边之比为1:2和2:3两种关系,从而想到构造相似比为1:2和2:3的△,可把带系数的线段转化为相等线段,进而可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找最大或最小值。

解:(1)如图1,连接OP ,倍长OA 到AE ,再连接EP 、ED ,ED 交⊙O 于点F , ∵C 是OA 中点,OA=OB=6,∴21==OE OP OP OC , 而∠POC=∠POE ,∴△POC ∽△EOP ,∴PE=2PC , ∴2PC+PD=PE+PD∴当点P 移动到点F 时,2PC+PD 最小=DE ,在Rt △DOE 中,DE=22124+=410,∴2PC+PD 的最小值=DE=410. (2)如图1,∵PC+21PD=21(2PC+PD ), ∴由(1)知:PC+21PD 的最小值是210。

(3)如图2,由(1)知:当点P 移动到ED 与⊙O 的另一交点G 时,PD PC -2的值最大,∴PD PC -2的最大值=DE=410。

(4)延长OB 至H ,使BH=3,连接PH 、CH ,CH 交⊙O 于点I , ∵OP=OB=6,OD=4, ∴32==OH OP OP OD , 而∠POD=∠POH , ∴△POD ∽△HOP ,∴PH=23PD , ∴PC+23PD=PC+PH ,∴当点P 移动到点I 时,PC+23PD 最短=CH , 在Rt △COH 中,CH=2293+=310, ∴PC+23PD 的最小值=CH=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