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合集下载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岩体稳定性的评价与监测变得尤为重要。

崩塌危岩体是指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岩石发生破坏、塌落或滑动等现象的岩体。

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因岩体稳定性问题造成的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就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进行探究,以期提高岩体稳定性的评价与预测能力。

一、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和目的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岩体稳定性状况,为岩体的工程治理和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评价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判断岩体的稳定性状况,为岩体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2. 预测岩体可能发生的破坏或塌落,为岩体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 对岩体稳定性问题进行科学的评价和分析,为岩体的改善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4. 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岩体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

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岩体力学参数测定、稳定性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

1. 岩体力学参数测定技术:包括岩石的取样方法、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方面的技术,为岩体力学参数的准确测定提供技术支持;2. 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监测预警法等方式,为岩体的稳定性分析提供科学依据;3. 技术手段:包括地质雷达、GPS监测、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为岩体稳定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四、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挑战与对策岩体稳定性评价在实际工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技术手段不够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和评价准确性不够高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岩体力学参数测定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科学性;2. 推广现代科技手段,如地质雷达、GPS监测和遥感技术等,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技术水平;3. 加强对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Abstract:Taking W1,W2,W3 and W4 collapse dangerous rock masses as research objects,the forming condition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apse dangerous rock masses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ge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on-sit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and the stability of four collapsing dangerous rock masses near Dazhao Primary School was analyzed by numerical calculation.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rainstorm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collapse dangerous rocks near Dazhao Primary School are in a basically stable stat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but will be in an unstable state during rainstorm. Keywords:Collapse dangerous rock mass;Characteristics of dangerous rock mass;Numerical calculation;Stability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是指岩石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变形、水文地质及自然力的作用下,发生破碎、崩塌、坍塌等失稳现象,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的地质现象。

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预防和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措施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1.地质勘察:地质勘察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的基础。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室内实验,获取崩塌危岩体的地质数据,如岩石的性质、岩体的构造、节理系统、断裂体等。

同时,还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环境调查,如地表水的排水情况、降雨量、地下水位等因素。

2.力学参数测定:力学参数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力学试验,测定岩石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剪切强度等力学参数,并结合岩体的节理角、节理间距等因素,综合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3.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一种常用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通过建立岩体模型、应力分析模型和破裂模型,利用相应的软件进行模拟,模拟岩体的失稳过程及其影响范围,预测崩塌危险性。

1.加固措施:加固措施是稳定崩塌危岩体的关键手段。

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锚索加固等方式,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提高岩体的抗震抗滑能力,延缓崩塌的发生。

2.排水措施:排水措施是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

通过排水系统,及时将降雨水分和地下水排出,保持岩体的稳定性。

可以采用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水方案。

3.监测预警:监测预警是及时发现崩塌危岩体的变形和失稳状态的重要手段。

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卫星监测、地质雷达等,对崩塌危岩体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风险。

4.人工措施:人工措施是预防和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搭建坡面桩支撑、设置护岩网、挂绳索网、铺设钢筋网等方式,对岩体进行人工加固,防止岩体的破坏和崩塌。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稳定性分析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外力作用情况,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

解析法是通过分析岩体内部应力和变形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稳定性。

例如,通过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出对应的稳定性方程,进而求解岩体的稳定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体较简单的情况,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力学问题,因此其应用范围有限。

试验法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模拟分析岩体的破坏过程和稳定性变化。

例如,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岩体进行加载、变形、破裂等测试,进而确定其稳定性。

试验法能够为稳定性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其局限性在于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且试验结果受试验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建立岩体的数学模型,模拟岩体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变化。

数值模拟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行为,对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措施研究是为了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环境和社会稳定。

针对不同的灾害区域和岩体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岩体的变形变化,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监测和监控,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与位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对岩体进行稳定治理。

例如,通过加固岩体的方法,包括钻孔注浆、爆破压裂、锚杆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滑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态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等,通过保护和恢复植被,增加地表抗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工作。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危岩体的稳定性状况,评估崩塌的危险性。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岩体稳定性是岩石力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崩塌危岩体是指存在稳定性问题、可能发生崩塌的岩体,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

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一般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如有限元法、界面元法等,它能够获得相对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大量的数据支持。

定性评价则主要采用工程经验法、地质工程判断法、现场观察法等,其对技术要求较低,但存在肉眼主观因素干扰的问题。

评价岩体稳定性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岩体力学性质、裂隙状态、岩体形态、水文地质条件等。

岩体力学性质是稳定性评价的基础,它涉及到岩石强度、岩石韧性、岩石刚度等。

裂隙状态则反映了岩体内部的剪切、拉伸、压缩等变形状态,从而影响岩体的稳定性。

岩体形态影响了岩体的受力状态和受力边界,是评价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水文地质条件是指水文地质过程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如地下水位升降、降雨等,对加剧岩体稳定性破坏具有重要影响。

定量评价的数值模拟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有限元法是稳定性评价的主要方法之一。

有限元法能够运用计算机数学模型计算出岩体的应力、应变、位移等参数,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评价岩体稳定性的可靠性。

界面元法则是将岩体分解为许多小六面体单元,分析每个六面体单元与相邻单元之间的位移、应力情况,从而模拟出岩体的稳定性情况。

由于有限元法和界面元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其结果能够为实际的工程中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指导意见。

定性评价主要是场地观察法和地质工程判断法。

场地观察法是根据场地现状和地质特征,通过观察内部的裂隙、节理、岩性等因素,判断岩体的破坏程度和稳定性。

地质工程判断法较为主观,其根据观察岩体的地质、力学、水文地质特征,结合类似岩体结构破坏的现象及实测资料,用专家判断经验的方式判断岩体的稳定情况。

总之,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需要结合实际地质条件及其他因素综合评价,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地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崩塌危岩体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危害性的岩体,在地下水、工程施工、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崩塌或滑动的岩体。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对于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及时发现和评估岩体稳定性的危险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及意义1. 目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该岩体的结构、工程地质特征和稳定性,确定危险性等级,预测可能发生的崩塌或滑动形式,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 意义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意义在于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为工程施工提供安全的环境。

二、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1.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岩体的地质构造、岩性、节理、裂隙、地下水等进行观测和分析,结合岩体体积、倾向、坡度、地震烈度等因素,判断岩体的稳定性程度。

2.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测量和实验分析,利用力学和数学方法,计算和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包括岩体的受力特性、变形特性、破坏特性等。

1. 地质构造分析地质构造的分析主要包括岩体的岩层倾向、节理分布、裂隙结构等,通过观测和测量获得数据,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2. 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包括岩石的岩性、强度、稠度、滑动面性质等参数的测定和分析。

3. 岩体稳定性分析岩体稳定性分析是根据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工程施工、地震等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研究岩体的稳定性和脆性破坏性。

4. 危岩体评价通过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划分危岩体的等级,预测可能的危险性,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案例分析以某地区的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为例,通过现场勘察和实验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 地质构造分析该地区岩体的节理发育,裂隙众多,且存在多个节理面交汇,易形成滑动面。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崩塌危岩体是指岩体内部存在裂隙、节理等构造面,岩体固有强度不足以抵抗地面负载和地表活动力的作用,从而导致岩体发生滑动、坍塌等破坏现象。

这些危岩体通常存在于峡谷、陡壁、高山、河道、公路和城市建筑等地形复杂的场所。

对于这些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其目的在于预测危岩体稳定性状况,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止发生灾害事故。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有多种,根据岩体特点和观测数据的不同,评价方法也不同。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分析法、数值模拟法、经验法、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等。

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理论分析的稳定性评价方法,适用于危岩体裂隙、节理系统较少,地质结构较为简单的情况。

主要包括力学方法和能量原理方法。

力学方法主要是根据欧拉梁理论和莫尔—库伦准则,通过分析危岩体的内力状态、应力、应变、变形等,来评价危岩体的稳定性。

能量原理方法则通过能量平衡原理,来预测岩体的破坏状况。

这种方法对于危岩体内部的裂隙、节理、岩性、裂缝角度、长度等参数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数值模拟法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稳定性评价方法之一,它采用计算机模拟软件,通过建立危岩体数学模型,模拟其内部应力、位移和变形等历程,从而得出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结果。

数值模拟法对于危岩体特殊结构的分析能力较强,比如裂隙、节理系统较复杂,受多种地表活动力作用等情况。

然而,数值模拟法也需要大量的资料支撑,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参数校准是必要的。

经验法是基于经验数据和海量工程实践的稳定性评价方法,通常根据危岩体的普遍性状、地质特征、结构类别、破坏机理等参数,结合专家经验,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分析。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简易易用且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于对危岩体进行初步筛查和排除。

但是,其准确性与依据的经验数据和专家判断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专家评判法是依据特定专业领域的专家意见,通过专家评价危岩体现状及其潜在的稳定性威胁,进行稳定性评价的方法。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崩塌危岩体是指由于地质、地形、气候等多种不利因素,已有一定形变或受力状态不良的岩体,存在发生破坏和崩塌的危险。

对于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岩体工程地质勘察
岩体工程地质勘察是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岩体结构、岩体裂隙、岩体构造、岩质性质、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因素的详细勘察和记录。

通过岩体工程地质勘察,可以初步确定危岩体的稳定性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稳定性评价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二、岩体力学性质试验
岩体力学性质试验是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岩样采集、物理力学试验、水力力学试验、原位监测等多个方面。

这些试验可以了解岩体的强度、稳定性、变形特征、裂隙发育等情况,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及综合评判,可以初步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

三、数值模拟分析
数值模拟分析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危岩体整体受力特性和变形情况的方法,可以更加深入的探究危岩体的稳定性。

数值模拟分析可以通过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方式进行,实现岩体的力学、水文和水力力学相互耦合的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可以准确计算出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究。

岩体工程地质勘察、岩体力学性质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是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将它们有机结合,丰富多样的数据得以综合分析和判断,为地质工程稳定性问题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

千家岩崩塌(危岩)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摘要:崩塌是斜坡灾害的一种形式,千家岩崩塌(危岩)体在地震、降雨的影响下产生变形破坏,本文通过野外调查,查明千家岩崩塌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千家岩崩塌的变形机制及变形趋势,通过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为崩塌治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崩塌;基本特征;变形机制;稳定性分析一、千家岩崩塌(危岩)体基本特征千家岩崩塌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市龙池镇栗坪社区,崩塌体发育于龙溪河左岸斜坡上,位于不稳定斜坡下部基岩出露处。

根据本次地面调查,崩塌体后缘有裂缝,根据崩塌体的相对位置、结构组成及崩落方向,将整个区域分为崩塌区以及堆积区。

图1 崩塌BT1全貌照片(1)崩塌区崩塌堆积区地形坡度约38-54°,危岩体岩层产状136°∠68°,与坡面倾向相反,为一反向坡,岩性主要为石炭系(C)灰岩,泥质灰岩,风化、卸荷裂隙发育。

崩塌区长约40m,宽约50m,厚约2-3m,体积6000m3,为一小型岩质崩塌,主崩方向为332°。

(2)堆积区崩塌堆积体长约26m,宽约40m,厚约2-5m,体积3800m3。

崩塌堆积物沿斜坡分布,北东部基岩崩落的大块石分散于斜坡中下部,部分块石滚落至下部机耕道外部,堆积区坡度在20°-35°之间。

崩塌堆积体顺坡堆积形成倒石锥,堆积体结构松散。

由于堆积体位斜坡平台后缘,未见滚落和滑动现象,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二、崩塌(危岩)体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经野外实地调查,该崩塌最早出现于5.12地震。

2010年8月,该崩塌在强降雨条件下发生局部垮塌,崩塌方量约260m3,2013年7月9日,受强降雨影响,发生垮塌,方量约320m3。

本次崩塌发生于2017年8月28日强降雨条件下,崩塌体顶部基岩崩落,沿斜坡堆积在斜坡中下部。

岩层产状与坡面倾向相反,崩塌堆积体目前处于整体基本稳定状态。

崩塌后缘右侧为强风化基岩,风化裂隙发育,裂缝一般宽约2-5cm。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崩塌地质灾害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崩塌地质灾害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崩塌地质灾害分析与稳定性评价对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内崩塌隐患点进行了勘查,分析其成因,并采用赤平极射投影法,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该崩塌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宜采用拦石网防护措施,以避免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损失。

标签:崩塌稳定性评价赤平极射投影1概述该崩塌位于抚顺市抚顺县后安镇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为景区修建道路人工开挖而成。

边坡上部1.0m左右为粘性土混沙碎石,下部为强—中风化钾长花岗岩,表面有松动岩石,树木歪斜,根系裸露,边坡坡麓处为园区内唯一观光旅游道路,崩落方向正对园区道路,威胁园区游客的生命安全。

需及时对其进行勘查,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

2地质环境条件2.1地形地貌勘查区位于低山丘陵区,地貌类型为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海拔高度440m,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为20°—50°,上缓下陡,上部自然斜坡20°—30°,下部自然斜坡40°—50°,坡形大多为凹形。

三块石国家森林公园内植被发育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92%。

2.2地层岩性勘查区出露的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岩性主要为褐黄色或深桔黄色粘性土混沙碎石,碎(砾)石含量一般为30~50%,成分以强风化花岗岩岩屑为主,磨圆度差,多呈棱角状,少为次棱角状,分选性差,厚度一般1m左右。

出露的基岩类型为太古代中期钾长花岗岩,呈现黄白色,文像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岩屑成分为钾长石,含量50%—65%,总体坚硬致密,局部风化强烈。

2.3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勘查区内无深、大断裂通过,断裂及褶皱构造形迹不明显,基岩露头调查与观测统计,主要发育有3组节理,其产状和特征如下:①组产状100°∠54°,面微曲,闭合,出露延伸长度约3~7m,线密度0.5~1条/m;②组产状360°∠89°,面较平直,闭合,出露延伸长度约2~6m,线密度1~2条/m;③组产状240°∠62°,面较平直,闭合,碎石充填,宽度约10cm,出露延伸长度约3~8m,线密度约1条/m。

浅谈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浅谈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城市地理082地理研究·GEOGRAPHY浅谈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樊兴朝(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化探队,四川 德阳 618000)摘要: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是危岩、崩塌勘查的核心任务,也是危岩、崩塌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本文以工程案例为基础资料对上述两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工作体会。

关键词:形成机制;稳定性;危岩体;崩塌引言:参考国内相关文献[1][2][3][4],可以给出崩塌和危岩体的定义,地质体在重力作用或其它外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滚落或跳跃的现象叫做崩塌,崩塌具有明显的拉断或倾覆特征,崩塌引起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的损失称为崩塌灾害;危岩体是被多组结构面切割分离,稳定性差,可能以倾倒、坠落或塌滑等形式崩塌的地质体。

从上述定义可知,崩塌是一种外动力地质作用,是地质体破坏的一种形式,而危岩体则是一种地质体,是崩塌发生的物质基础。

危岩体-崩塌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崩塌的发生都要经历长时间的危岩体的孕育过程。

危岩、崩塌勘查的首要任务是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定性分析居于主导地位,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危岩体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地质体,崩塌是一种地质作用,要想科学的预测危岩体可能发生的崩塌模式,对其稳定性作出科学的评价,就必须对危岩体-崩塌的发展演变过程、形成条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

本文以笔者参与的四川省屏山县屏山镇大桥村黄金组危岩排危除险实施方案编制项目为例,对危岩体-崩塌形成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谈一点自己的工作体会。

1.概述黄金组危岩于20世纪80年代发生过崩塌,最大的落石体积约13m3,落石曾将1户村民房屋毁坏,主要威胁其下方18户村民共76口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防治。

2.危岩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黄金组危岩位于屏山县西南方向直距约5km 处,行政区划隶属四川省屏山县屏山镇大桥村黄金组;地处四川东部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多年平均降水量911.7mm,属岷江水系,地表水系不发育。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崩塌危岩体是指处于破坏边缘,存在崩塌和滑坡等严重灾害隐患的岩体。

崩塌危岩体对人类和周围环境具有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至关重要。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指在考虑破坏机理和成岩作用等复杂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岩体力学模型,通过分析岩体的破坏机理、岩体内部应力分布特征以及岩体的力学性质,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不仅有利于减少灾害风险,还有助于设计合理的防护措施,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岩体几何、力学参数、评价指标等。

首先,岩体几何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岩体的大小、形状、倾角、裂隙发育情况等几何特征对于岩体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进行岩体稳定性评价时需要对岩体的几何特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对岩体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后可以进一步确定岩体的转移矩阵、切向力和法向力等参数。

其次,力学参数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力学参数包括岩石强度、裂缝类型和数量、饱和度、压缩强度和抗剪强度等。

了解这些参数有助于进行精确的稳定性评价并预测潜在的岩体崩塌危险。

最后,评价指标是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评价指标包括相对稳定系数、安全系数、破碎程度等。

相对稳定系数是指岩体的强度与应力状态相对的关系;安全系数是指岩体抵抗外界力量的能力与外界力量作用的大小之间的比值;破碎程度是指岩体随着应力状态的变化,破碎程度的变化情况。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采用需要考虑具体应用和研究目的,不同的评价指标可能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

总之,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一项系统性、复杂的研究工作。

岩体几何、力学参数、评价指标等因素的研究需要通过实地调查、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来得出准确的结果。

正确评价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可以有效减少岩体崩塌和滑坡等灾害事件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推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坠落式、倾倒式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

坠落式、倾倒式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
(2)地 层 岩 性 及 产状 区 内 出 露 地 层 岩 性 为 三 叠 系 下 统 安顺 组 (T1a)白云 岩 受 区域 内构 造 影 响 。岩 石 节 理 发 育 .抗 风 化 能 力 弱 .岩 溶 发 育 .岩 层 产 状 85o<68o。
(3)地 质 构 造 。据 区域 地 质 资 料 .位 于 贵 阳 向 斜 轴 部 北 端 东 侧 .图 云 关 断 层 的 断 裂 构 造 带 上 受 地 质 构 造 影 响 .区 内 岩 体 节 理 裂 隙 发 育 。主 要 发 育 有 3组 节 理 ,分 别 为 250o<80o、 210 ̄<43o、145 ̄<48 ̄.呈 开 口状 ,部 分 裂 隙 有 粘 土 充 填 。
4.1 定 ·眭分 析
岩 体 被 结 构 面 切 割 后 已经 形 成 不 稳 定 块 体 .由 于 地 形 坡
度 较 陡 .加 上 岩 体 中应 力 释 放 导 致 结 构 面 上பைடு நூலகம்的剪 应 力 超 过 其
自身 抗 剪 强 度 时 .控 崩 结 构 面 瞬 间 被 贯 通 迅 速 发 生 坠 落 、崩
塌 。通 过 对 危 岩 的 详 细 调 查 .结 合 基 岩 节 理 裂 隙 发 育 程 度 、危
岩 破 坏 模 式 及 已经 出 现 的变 形 破 坏 迹 象 .采 用 地 质 类 比法 对
成 了可 能 失 稳 的崩 塌 体 局 部 危 岩 体 外 倾 结 构 面 较 发 育 。形
成 了块 状 悬 挂 的岩 体 .且 这 类 岩 体 与母 岩 接 触 处 发 育 垂 直 向
的 节 理 裂 隙 。部 分 贯 通 。可 导 致 危 岩 体 坠 落 式 崩 塌 。部 分 危 岩
体 所 在 斜 坡 坡 度 较 陡 .底 部 基 座 连 接 部 分 稳 定 性 差 .为 这 类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分析1.崩塌灾害崩塌是指陡峻的山坡上的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这里所说的崩塌灾害是指由于崩塌的发生已经或者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地质灾害,否则就是一种普通到地质现象。

崩塌多发生在大于60-70 度得斜坡上。

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与坡体的分离面称为崩塌面,崩塌面往往就是倾角很大或者裂隙很深的界面,如节理、片理、劈理、层面、破碎带等。

崩塌的分类: 1、崩积物崩塌:山坡上已有崩塌岩屑和沙土等物质组成的堆积,由于它们的质地很松散,当有雨水侵湿或受地震震动时,可再一次形成崩塌。

此类崩塌常发生在水易渗透和汇集的地点。

其性质是有其母岩的性质决定的,由花岗岩、变质岩、凝灰岩、泥岩形成的崩积土最易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是在基岩表层生产的风化物的崩塌,是崖崩中常见的类型。

这是因为在表层有风化层,它与基岩之间的渗透系数不同。

在水流汇集或者地下水沿风化层下部的基岩面流动时,可引起风化层沿基岩面崩塌。

崩落的土层较浅,是一种小规模的滑动,但发生的次数最多。

大多发生在从缓变陡的斜坡变化点的地方。

3、沉积物崩塌:有些由厚层的冰积物、冲积物或火山碎屑物组成的陡坡,结构松散,按沉积时的状态形成性质不同的沉积土层,透水性和土的强度有差异,在积水的地方引起崩塌。

4、基岩崩塌:一般在坚硬的岩石的斜坡上,由于节理、层理面、断层面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可能产生崩塌,在这种裂隙是沿容易崩塌的方向伸展时和在夹有粘土、泥岩等成分时容易发生崩塌。

落石属于小规模的岩石崩塌。

2.崩塌山体变形破坏模式分析危岩体失稳方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常失稳方式有三种,即坠落式、倾倒式和滑塌式。

根据对工作区内崩塌危岩总体形态、发育规模、基底和底界层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内危岩的失稳破坏方式以坠落、倾倒 -滚落和滑移 -倾倒 -滚落方式居多。

强风化2灰岩灰岩灰岩灰岩 1坠落式倾倒式滑塌式滑移-倾倒式图 3-2危岩失稳方式示意图图3.2-1危岩体失稳方式示意图1坠落式受裂隙切割和下部岩腔影响,高悬于陡岩上端和岩腔顶部的危岩体,随卸荷裂隙不断加深加宽,一旦裂隙发育切割整个危岩体,使其脱离母体,危岩在重力作用下从母体突然脱离失稳产生崩塌。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

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探讨——以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摘要:危岩崩塌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治理工程为例,对发生危岩崩塌的地质环境条件、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选择进行了探讨,对类似危岩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危岩破坏模式稳定性评价治理措施1引言危岩是由多组岩体结构面切割并位于陡崖或陡坡上的稳定性较差的岩石块体组合,是产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初始物质条件。

危岩崩塌具有突发、快速、强致灾等特性。

作为一种主要的山地灾害,危岩崩塌严重威胁着我国山区居民生命财产、城镇建设、矿山及交通运输安全。

因此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的选择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本文通过长寿区凤城危岩为例,对危岩的稳定性评价及治理措施进行探讨。

2危岩区地质环境概况2.1 地形地貌工程区区域上属四川盆地东南部丘陵~低山区斜坡地带,地形受构造控制明显,山岭走向与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一致。

凤城危岩位于桃花溪北岸谷坡,分布两层陡崖合计长4.8km,地势总体上西高东低(桃花溪),标高164.97~356.06m,相对高差191.09m。

为呈近南北走向的河谷岸坡地貌。

2.2地层岩性危岩区区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分别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dl)、冲洪积层(Q4al+p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地层。

组成危岩体岩性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灰~灰白色砂岩。

2.3地质构造危岩区地质构造位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附近的南东翼,危岩区地质构造处于梁平向斜近核部的南东翼,岩层产状325~340°∠5~12°,单斜产出,危岩带岩体裂隙普遍发育,区内岩体发育的优势裂隙主要有以下几组:倾向60°~90°倾角70°~75°;倾向90°~110°倾角68°~70°;倾向150°~180°倾角58°~80°;倾向230°~250°倾角47°~58°;2.4水文地质条件区内斜坡岩土层具双层结构,形成以双层为主体的斜坡水文结构特点,即上部坡体结构松散岩类孔隙水和下部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指对岩体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其在自然力作用下是
否存在崩塌危险以及崩塌的可能性和程度的一种方法。

崩塌危岩体的评价是岩体工程稳定
性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为危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基本思路是综合考虑岩体岩性、结构、节理、断裂、地下水位、坡度等相关因素,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和综合判断,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其具体步
骤如下:
1. 收集岩体相关资料:包括岩石性质、构造节理、地质地貌、地下水位等相关信息,为后续评价提供参考。

2. 选择评价方法:根据岩体的特点和工程要求,选择适合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
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

3. 定性评价:根据岩体的岩性、构造节理、地貌地质等特点,进行岩体稳定性的初
步评估,评估结果为“稳定”、“可能不稳定”、“不稳定”等。

4. 定量评价:对评价结果为“可能不稳定”、“不稳定”的岩体,进行进一步的定
量评价。

常用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稳定系数法、单元法、衰减法等。

5. 分析评价结果:根据定量评价的结果,对岩体的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据岩体的崩塌危险性,确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措施。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岩体的岩性和节理。

岩性是指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断裂韧度等。

节理是
指岩石中存在的裂缝或断层,在岩体稳定性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

节理的特性包括节理的
数量、长度、间距、倾角、面状度等。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对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以期加深对该领域的理解。

一、评价目的与意义崩塌是指岩体或土体在地下水和重力作用下,由原状岩体或土体失稳而向下滑移、碎裂或滚落,并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危岩体的稳定状况,评估其发生崩塌的可能性和危险程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而对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进行评价的意义在于:1. 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以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预警,并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在工程建设中,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工程地质条件,规划合理的工程布局,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3. 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岩体稳定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二、评价方法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系统地进行岩体力学参数测试、工程地质勘察、现场调查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般来说,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岩体力学参数测试。

通过对危岩体的岩石抗压强度、岩石抗拉强度、岩石抗剪强度等力学参数进行测试,了解危岩体的力学性质。

2. 工程地质勘察。

通过地质钻探、野外地质调查等手段,了解危岩体的地质构造、岩性分布、构造断裂带等情况。

3. 现场调查。

对危岩体的现场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了解危岩体的裂缝、滑坡体、滑坡界限等情况。

4. 数值模拟分析。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如 FLAC、PHASES等,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评估危岩体的稳定状况。

5. 综合评价。

综合以上多种手段的结果,进行危岩体稳定性的综合评价,给出稳定性评价报告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指对岩体的崩塌危险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的过程。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岩体工程稳定性评价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用于评估在工程建设中存在崩塌危险的岩体,以确定相应的危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评价:包括岩体的岩性、强度、韧性、脆性等方面的评价。

这些物理力学性质对于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需要通过实验和野外观测来获得。

4.岩体变形与破坏特征评价:通过观测与监测岩体的变形与破坏特征,并对其进行判断与评价。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用来确定岩体的临界状态和潜在崩塌风险。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根据经验或者判断来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判断岩体的稳定性指标和运动模式来进行评价。

定量评价是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进行评价,通常采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平衡法、等效连续体法和离散元法等。

在进行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时,需要收集岩体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并进行现场勘察与观测,对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结构特征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稳定性分析和评价,确定岩体的稳定性状况和危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建议。

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是岩体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保障工程的安全稳定进行。

公路边坡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公路边坡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1 ℃ ,极 端最 高气 温 4 ℃ ,极 端 最 低 气温 .." 8 2 8 C。由此 可 见 , 9 该 地 区 的 自然 条 件将 加 剧 崩 塌 危 岩 体 朝 不 稳 定 状 态 发 展 。
由图 2可知该处边坡共发育 3组优势结构面 。 裂隙 1 与 裂隙 2相交切割于坡面 同侧 ,倾角 ( 2 )小于坡角 ( 8 ) 7。 7。, 构成不稳定结构,易形成楔形滑移或倾倒破坏 ;裂 隙 2与裂 隙 3相交切割于坡面 同侧 ,倾角 ( o 8 )近乎水平,且远小于 坡角 ( 8 ) 7。 ,构成较不稳 定结构 ,易在扰 动条件下产生楔形

前缘 临空 , 度 <4 。 坡 面较 平 , 坡 5, 岸坡 植被 发育 。 岩 体结 构较 碎 ,不连 续结 构面 少 , 岩体 结构 完整 ,不连 续结 构面 少, 风 化裂 隙较 少 。 土体 无 明显变 形 无风 化 、 裂隙 发 育 。岸坡 土 堆较 岩 迹象 有不 规则 小裂 缝 。 密实 ,无 裂缝变 形 。
倾倒式崩塌 的计算模型如 图 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 出, 不稳定岩体的上下各部分和稳定岩体之间均有裂隙分开。 一
旦发生倾倒 ,将发 生转动 。在稳定性检算 时,考虑各种 可能
倾倒 式 破坏 倾倒 式破 坏
倾倒 式 破坏
B1 T B2 T
B 3 T
稳定 性较 差 稳定 性较 差
需进行稳定性分析 ,防止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该高 陡边坡岩性组成较为单一,分述如下:( )前震旦 1
系 崆岭群变质岩 ( tm ,以灰绿色 片麻岩为主 ,鳞片结构, P2 ) l 片麻状构造 ;( )第四系洪坡积层 ( l1,主要岩性为碎石 2 Qd p) 土,以全风 化的片麻岩为主要物质来源 。砾石多呈棱角状 、 粒径不均一,结构松 散,强度较低 。 该地区属亚热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 暖湿润 ,光照 充足,雨量充沛,年 平均 降雨量 为 1 3. 4 9 mm;年 平均气温 2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
作者:徐兴
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19期
摘要:贵州地区复杂,经常会出现崩塌,崩塌会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下面,以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一带山体发生崩塌为切入点,对崩塌危岩体稳定性评价内容进行分析。

关键词:崩塌;危岩体;经济损失;岩体结构
1 项目由来
近年来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一带山体发生崩塌,崩塌危岩体体积为5~15m3不等,崩塌体崩塌后滚落至坡脚迷达小寨村民聚居活动范围内,严重威胁迷达小寨102户50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当地村民向当地政府及国土主管部门反映,引起了水城县国土资源局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崩塌(危岩体)对迷达小寨村民的影响,水城县国土资源局委托西南能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对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二斗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进行勘查及施工图设计工作。

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北侧后山自危岩形成以来,不断发生崩落、掉块以及局部崩塌等地质灾害现象,尤其是每年雨季,陡崖上的危岩块体发生崩落的次数增多,且危岩体顶部的卸荷裂隙逐年扩大。

据调查近年来,危岩体沿其原生结构面发生开裂,将危岩体分解成碎石块,多次发生崩塌滚落,崩落的岩块滚落至坡脚,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崩塌(危岩体)前沿坡脚为迷达小寨村民集中居住区,受崩塌(危岩体)威胁的村民为102户508人(见附表),危害程度为重大级,危害等级为一级。

危岩体一旦失稳将威胁到坡脚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超过1500万元以上,危害性极大。

2 分析岩体结构
2.1 岩体结构特征
2.1.1 工程地质特征
水城县化乐乡迷达村小寨组后山危岩体岩性为三叠系下统夜郎组灰岩,岩溶发育;危岩体下部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为软质岩,抗风化能力弱。

由于抗风化能力的差异、岩石软化系数不同,使得危岩体底部多形成大小各异的凹岩腔,加剧危岩体的形成。

2.1.2 裂隙发育特征
由于岩体受地质构造、风化作用的影响,危岩体裂隙较为发育,危岩体切割成块、柱状,其中主要裂隙有①210°∠75°、②75°∠80°等两组。

两组节理面均为竖向节理,节理面相互垂直,成为危岩体的主控节理面,与层理将岩体切割成柱状,块状,产生崩塌、掉块等。

2.2 危岩体形成及誘发因素
2.2.1 危岩体形成因素
场地内危岩体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节理构造裂隙、岩溶、植物根劈作用,差异风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控制的结果。

(1)地形地貌。

危岩体所在斜坡地形坡度较大,坡度一般40~60°,局部基岩陡壁处70~90°,为危岩体的变形提供了动力条件,也为崩落岩土体的快速滚动提供了场地条件,且陡倾斜坡面也不利于坡面危岩的稳定。

(2)岩性。

崩塌危岩体岩性为灰岩,为硬质岩,抗风化能力强,因此形成的危岩块体崩落时保持较完整,不易分解成多个小块体,崩落岩块体积较大。

(3)裂隙。

控制区内危岩发育的裂隙主要有层面裂隙、构造裂隙和卸荷裂隙。

①层面裂隙。

区内陡崖主要由中厚~厚层状灰岩组成,层间间距1-2.0m,多闭合,切向坡,该组结构是危岩的顶、底界面。

②构造裂隙。

危岩体发育的构造裂隙主要有两组。

两组节理面均为竖向节理,节理面相互垂直,成为危岩体的主控节理面,与层理将岩体切割成柱状,块状,在降雨、震动条件下,极易引发掉落及崩落等不良地质现象。

③卸荷裂隙。

危岩的卸荷裂隙,是在构造裂隙基础上,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

卸荷裂隙走向与斜坡走向近似平行,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起决定作用。

(4)岩溶。

岩溶为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现象,危岩体于后缘顶部卸荷及构造裂隙受溶蚀作用,原有的裂隙变得更宽,且发育深度更深,因此,可见危岩体呈孤立的柱状岩体。

(5)不同岩类差异风化。

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镇岱港镇崩塌危岩体下伏软质岩类,因而不同工程地质岩类差异风化也是危岩体的形成原因之一。

危岩体分布在强度较高的、厚度较大的母岩上,由于危岩底部出露泥岩、粉砂岩等软岩,存在差异风化作用,软岩上部为硬质岩类,易被硬质岩压碎,使上部的硬质岩失去基座而形成危岩体。

这种顺向坡的“上硬下软”的工程地质岩类组合往往易形成崩塌危岩体。

(6)植物根劈作用。

陡崖上植被发育,植被根系伸入岩体内,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将岩体分解成快体。

2.3 危岩体发展趋势及危害性
综合本次勘查成果及危岩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长期以来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陡崖常有崩塌发生,大部分崩塌块体堆积在陡崖下面,少部分较大块体滚落坡脚,坡顶发育的危岩带和残留的危岩体对坡脚迷达小寨构成威胁,近年来,危岩体的裂隙与松动程度变化明显,陡崖坡面岩体不时有崩落掉块发生。

坡脚是化乐镇迷达小寨村民集中居住区。

危岩体或堆积体危石一旦失稳将危及坡脚化乐镇迷达小寨102户508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超过1500万元以上,危害性极大。

3 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3.1 防治原则及目标
3.1.1 防治原则
由于陡崖上危岩威胁村民较为集中,危岩崩塌产生的危害性大,治理工程意义重大。

治理工程方案必须针对其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来制定,工程布局应重点突出,全面治理,在保证治理方案科学性的同时,使方案切实可行,并且经济、安全有效。

3.1.2 治理目标
根据危岩的发生和发展,消除危岩的危害性,全面减轻或消除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危岩崩塌落石对坡脚村民的危害。

3.1.3 防治等级
本灾害体的防治工程等级为Ⅱ级。

3.2 治理工程方案比选与推荐方案
3.2.1 治理工程方案建议
根据化乐镇迷达小寨东北侧危岩体的发育特征、规模、落石的滚动路径、危险区范围及危害性,结合灾害点危岩特征、经济可行原则及施工条件,建议采用以下治理方案:
方案一: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

方案二:整体搬迁。

3.2.2 治理工程方案比选
(1)安全可靠性:方案一采用了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被动防护网在清除危岩过程中及项目实施完成之后均有防护作用,有效地增加了治理工程实施的安全性;清除危岩是直接将松散堆积在坡体上、脱离母岩的危岩体进行清除,項目实施后从根本上消除隐患,保障受威胁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方案二将受威胁村民整体搬迁,满足安全可靠性。

(2)施工可操作性:方案一采用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可操作性较好。

方案二整体搬迁附近无搬迁场地,选址困难,可操作性较差。

(3)经济合理性:方案一治理工程费用约500万元,方案二整体搬迁费用约1100万元。

采取主动治理方案工程费用较低。

根据地质灾害施工的安全可靠性,可操作性及经济合理性综合考虑,灾害区采用工程治理可保障安全,工程治理相对容易,且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害问题、治理费用低,故推荐采用工程治理方案一:被动防护网+清除危岩。

4 结语
化乐镇迷达小寨后山东侧陡崖分布危岩众多。

经调查,受震动、裂隙和降水的作用,危岩区崩塌、掉块时有发生。

本此危岩勘查运用地面调查、地质调绘等手段,查清了危岩、崩塌堆积体分布、发育特征、稳定性以及危害对象等基本情况,提出了初步治理方案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宙翔,叶咸,张文波,等.基于无人机倾斜摄影的强震区公路高位危岩崩塌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J].地震工程学报,2019(01):257-267+270.
[2]岳发政,郭金城,汪娟,等.GB-InSAR技术在山体崩塌残余危岩体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29(05):78-80+88.
[3]齐云龙,张立,刘玉洁,等.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崩塌危岩体识别技术[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8,14(10):171-172.
[4]王跃.坠落式、倾倒式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评价[J].能源与环境,2018(04):100-101.
[5]袁维,郑传厂,王伟,等.基于悬臂梁理论的倒悬危岩体地震弯折崩塌评价方法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50(03):233-2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