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精美壁画

道教中的精美壁画

壁画,指的是画在宫殿、寺观、墓室、石窟等墙壁上的绘画艺术。壁画的题材非常丰富,其中反映宗教内容的壁画占有很大比例。壁画的表现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白描、工笔重彩、水墨写意和沥粉贴金等。所用颜料大多是矿物颜料,因此图画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壁画的作者除了少数名画家外,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工,因此留下姓名的很少。

我国壁画出现的时间很早,并且从一开始就和古人信奉的神仙和神仙们的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描述“四时五神”时写道:“其法为其画像,人亦三重衣,王气居外,相气次之,微气最居内,皆戴冠帧乘马,马亦随其五行色具为……”可见早期道教就已经开始用形象来描绘自己所崇拜的神仙。

唐人崇奉道教,因此道教壁画也十分兴盛,当时的画家都善画壁画。据记载,洛阳玄元皇帝庙有吴道子所画《五圣千官图》,另外还有太清官、龙兴观、咸宜观壁画。现在还存在的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安天王圣帝庙的《天官图》,据说就是吴道子所画。

宋代是道教壁画发展的繁荣时期,道教壁画由于宋王朝几次大规模的兴建官观而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历史记载,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为了营造玉清昭应官,让著名画家武宗元、王拙为左右班的首领,征召天下画家三千多人作壁画。现在保存在美国纽约的武宗元传世之作《朝元仙仗图》,就是当时壁画之粉本。

元代道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艺术上讲,它承袭了唐宋遗风,作者多是民间画工。我国现有元代道教壁画较多,主要是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明应殿壁画、山西高平县圣姑庙壁画、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壁画、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壁画、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其中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最为有名。

明清之后的道教壁画虽然比较多,但是优秀作品不多,而且没有宋元壁画那样辉煌的艺术成就。现存比较优秀的璧画是山西省新绛县

的稷益庙壁画等。

历史上中国文人以道教神仙故事为内容所作的画也不少,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顾恺之,他画的画有《列仙图》、《洛神赋图》等,其中《洛神赋图》所描绘的神仙境界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画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等近二十幅作品。画家吴道子有《天尊像》、《列圣朝天图》、《二十八宿像》等画作,他所画的钟馗像名噪一时。宋代画家的作品多描绘隐逸山林的仙真人物,追求“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境界和情趣。明清之后道教文入画较少。另外,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著名的道士画家,其中最为著名而且成就卓著的有陶弘景、张素卿、厉归真、李德柔、张彦辅、黄公望、倪瓒、张雨、方从义、朱耷等等。他们的绘画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清之后,在民间,道教活动所用的水陆画开始发展起来,在中国道教协会编印的《道教神仙画册》中所收录的作品就属于这类,是民间画工所作,没有署名,艺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也有不少优秀之作。水陆画是研究民间美术和道教神仙信仰的珍贵资料。

道教文化区壁画内容

道教文化区壁画内容 道教文化区大殿壁画 一、灵官殿 、《三十六天将图》:东、西侧壁画,两侧人物相同,法器不同。 二、真武殿 、《真武瑞应图》:东、西墙壁画 此壁画选自武当山明代道教绘书《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道藏》)。主要记载有关玄天上帝自降生人间以来显现的各种神异祥瑞。《图录》分天上、下二大部分十二章节,中心内容每章

节为一图一录。分别为正宫诞生、元君授道、天帝赐剑、涧阻君臣、三清诏命、白日上升、玉陛朝参、玉清演法、复位坎宫、琼台受册、归天降日和洞天云盖。 、真武大帝的故事(一级吊顶与二级吊顶之间) ()龟蛇受降 晚子时举行接驾仪式,是道教道观中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法事活动之一。 四、三官殿 《三官出巡图》:东、西墙壁画 三官大帝主管人间赐福、赦罪、解厄之事,每年农历正月十

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天、地、水三官,分别到人间巡察考核人间善恶,以决定降福、赦罪之期。 五、斗姥殿 《神光普照图》:东、西、南、北墙神像背光 六、三清殿 福禄寿三星的形象和蔼慈祥,使人觉得可亲可近,民间百姓都亲昵地称他们“三星老儿”,赋予他们非凡的神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福星”手抱小儿,象征有子万事足的福气。“禄星”身穿华贵朝服,手抱玉如意,象征加官进爵,增财添禄。“寿星”手捧寿桃,面

露幸福祥和的笑容,象征安康长寿。壁画展现的正是三星赐福人间百姓的画面。 八、药王殿 《药王济世图》 孙思邈(公元),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 十、天师殿 三十六天将符 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

徽州壁画及道释画

徽州壁画及道释画 一樵居士 徽州自古多名山,而自古名山僧占多,所以也孕育出灿烂的徽州道释画文化,它是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主。历史就有许多代表作,如东晋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南朝谢灵运之《菩萨像》,五代杜敬安的《无量寿佛》,北宋李公麟之《经摩天女》等等。而我们徽州根据目前的遗存,似乎明朝开始。目前,徽州歙县小溪的丛林寺有丁云鹏的壁画,徽城郊的圣僧庵有黄柱的壁画等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徽州道释画渊源和艺术特点。 道家、释家的壁画,在宋代以前很兴盛,出现过许多名家。南宋以后成为欣赏艺术品,到了元代佛教渐衰,画风变迁,至明代三百年间,道、释画家,寥落如晨星,明代后期更是微微暗淡。只有零星的民间艺人把它当作吃饭手艺,惨淡经营。可徽州的丁云鹏、郑千里、黄柱、吴敏等人,却投身这门艺术中,与民间艺术共同创作,于是,明朝的徽州中的庙宇、祠堂、尼庵等,甚至白云深处的民宅中的粉墙上也出现了一幅精美的壁画,使徽州的墙壁上出现一道道绚丽的光彩。 书画大家丁云鹏,于二十九岁时就在歙县溪南金竺山的圆道庵就画了一幅很著名的水墨观音罗汉图,可惜太庭院、曾房、天井等房舍组成。圣庵始建于唐武德年间,据(歙县志》记载:“有僧慧明善医,时人多患眼病,慧明用庵左灵脉泉为病人洗眼,云翳全消,里人敬大师,尊为圣僧。庵由此得名。”井侧有篆额“洗眼泉”三宇石刻,为新安名人许承尧所书。最令游人陶醉是庵内的“侧坐观音”和“渡海罗汉”壁画,是现代名画家黄宾虹的堂祖黄柱所绘。左壁上是“九尊罗汉过大海图”通景,右边为“九尊罗汉上五台”通景,后壁为“侧坐观音像”,享殿台阶两边壁上分别画苍松、翠柏图。壁画构图,运

中国寺观壁画丨山西平顺佛头寺元代壁画

中国寺观壁画丨山西平顺佛头寺元代壁画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山西是我国中原地区佛教、道教活动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此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等宗教建筑极为兴盛。而依附于这些寺观里的壁画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艺术之精,均为全国所仅见。就目前所知,全省的寺观壁画达27259平方米,自唐至清,绵延不断,异彩纷呈。山西的佛光寺唐代壁画、大云院五代壁画是国内仅有的寺观壁画,开化寺宋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芮城永乐宫道教壁画等等,都是中国古代壁画中的杰作,至今保存完好。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世人为之向往。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唐代的诗歌发展到高潮时期,美术也是昌盛阶段,“盛唐”的绘画、雕塑都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唐代的寺观壁画皆规模宏伟,色彩富丽,其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往代。然而,当唐代还被人们所称赞时,可惜那些壁画早已随着建筑的毁坏而不存在了。山西境内目前保存着4座唐代寺观殿堂,而在这仅存的全国甚为少见的唐代建筑内,也仅有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正中佛座束腰上残存的一小方壁画和一部分縅眼壁画,是全国除敦煌外唯一的唐代寺观壁画,体现了唐代壁画艺术风貌,可谓稀世奇珍。 宋、辽、金时期,山西曾经历了以上三个王朝的统治。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稳定人心,巩固自身政权,极力崇佛仰道,兴寺修观,但总

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宗教势力较唐代有明显衰落。文人墨画盛行以后,壁画的绘制逐渐变为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师被卑为“画匠”、“工匠”,致使许多壁画及其创作者,很少见诸记载而湮没无闻。但是在山西,由于地域多山,交通不便,加之民风古朴,宗教信仰氛围仍十分浓厚,故而当全国宗教影响减弱,文人墨画盛行时,其寺观壁画创作仍很兴盛,全省现存宋、辽、金时期建筑近百座,保存有这个时期的壁画共计924.49平方米,著名的作品有高平市开化寺大雄宝殿内宋代壁画、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底层和灵丘觉山寺塔内辽代壁画、繁峙岩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画。尤其是高平开化寺宋代壁画、繁峙县岩山寺金代壁画,集中反映了宋、金时期壁画艺术的成就,堪称杰作,弥足珍贵。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大的一个朝代,宋、辽、金长期动荡和分割的局面至此一统。被称作元朝“腹里”的山西,保存下来的元代木构建筑共有350余座,寺观壁画面积约1800多平方米,数量之巨,艺术之精,亦冠于全国。其中的芮城县永乐宫、稷山县青龙寺、洪洞县广胜寺水神庙、汾阳县五岳庙、高平市万寿宫内的壁画以及现存北京故宫的稷山县兴化寺《七佛图》等都是我国元代寺观壁画中的精品。 明代以后,文献典籍当中几乎见不到记载壁画的痕迹,就全国范围来讲,寺观壁画艺术已走向尾声,画面构图和人物造型已开始程式化,其工艺水平较宋、金、元时期大为逊色。山西明代的壁画有2300平方米,有的仍保留着金、元壁画的风韵,继续向清秀、俊逸方面发展,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新绛稷益庙、汾阳圣母庙的壁画,以数量众多,题材多样,艺术性强著称。清代时期的山西寺观壁画保存有近3000平方米,其艺术水平较之前代已显著降低,但还是有一些颇具价值的作品,如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四壁绘画,高达6.3米,长约141.1米,总面积889平方米,一座殿堂里能有如此鸿篇巨制,在我国明清壁画中也是仅见的一例。这些壁画大多有确切的纪年和画师的

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

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 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 山西永济永乐宫为元代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四殿中至今保留元代至明初的道教壁画九百六十余平方米,规模宏伟、精美壮丽、灿烂辉煌,堪称世界罕见的艺术瑰宝。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范例,也是14世纪东方宗教绘画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永乐宫壁画分布在龙虎、三清、纯阳、重阳四座殿内。三清、龙虎两殿是以大型道教人物仪式朝拜式出现的。纯阳、重阳两殿则以青绿山水人物、通景连环故事所表现。宗教艺术大多由建筑、雕塑和壁画集合而成,三者共同构造出特有的宗教氛围,起到揭示教义、感召人心的作用。在这方面永乐宫堪称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永乐宫作为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最初地理位置的选定、建筑群体的布局,单体店堂的造型和体量设计,以及整体建筑的用材和色调处理等,无不是从揭示道教的根本旨意上做了周密的考虑。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也是揭示道教最高义谛——"万物归元"的核心。为了达到突出这一点,从最南端的第一道宫门龙虎殿起,就开始了精心的推演与铺垫。宫门是一个接引,进入宫门之后,出现在眼前的是狭长的院落和茂密的林木,给人以幽静之感,远处大殿巍然耸立,朴素无华,似乎正在无声地发出召唤。拾阶而上,步入大殿后,目睹庄严的三清法像(原作已毁去)和缭绕的祥云,以及满壁生辉的数百神祇 列阵朝元的宏大气势,会使人深深地感觉到殿外、殿内的巨大反差,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撞击,感悟到现实的不足凭依及大道归一的必然性,相信在冥冥之中自有一个无极至尊的永恒存在,是它化生万物,万物最终又全部复归于它,循环往复乃至无有穷尽。万神朝元,实际上也就是万物向大道的亲合与归附,亦即是对大道的由衷敬畏与礼赞。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以大型道教人物仪仗朝拜式出现的

探究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

探究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 永乐宫三清殿是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其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 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三清殿是道教寺庙,所以壁画中绝大部分都是与道教有关的主题。这些主题包括了道教神仙、神话传说、道教教义等内容。而在这些壁画中,色彩的运用往往是极为鲜艳而富有张力的。因为道教认为色彩是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所以三清殿壁画中的色彩多为鲜艳、明亮并富有活力的。整体上来看,三清殿壁画中的色彩表现是热烈、明亮和富有活力的。 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具有浓厚的古代中国风格。三清殿壁画的题材主要是道教相关内容,大部分描绘了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仙和神兽。这些壁画中的色彩多以中国传统颜色为主,如红、黄、绿、蓝等。而这些颜色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和象征。比如红色象征喜庆、幸福,黄色象征财富、权力,绿色象征生机、健康,蓝色象征清澈、宁静等。三清殿壁画中的色彩表现凸显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具有强烈的历史和民俗色彩。 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三清殿壁画中,色彩的运用颇具技巧和创意。其中不乏对光影、透视、色块、色彩对比等传统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对比和调和不同色彩的对比,使整个壁画色彩丰富多样,充满动感和节奏感。这些色彩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壁画的层次和深度,同时也使整个壁画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艺术水准,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审美和观赏价值。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的色彩表现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色彩表现既具有宗教色彩,又具有浓厚的古代中国风格,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色彩表现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审美和观赏价值。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不愧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其色彩表现更是其独特魅力的生动体现。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道家美学

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道家美学 在中国古代美术的发展进程中,道家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从创作的主导思想来看,强调心灵与事物的和谐统一。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养生主》) “越名教而任自然”(魏·嵇康) 将人的主观意识从实际出发,超越客观的事物的束缚,净化内心世界达到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精神境界。 “庄子更进一步,以其诗人之慧眼,发为形上学睿见,巧运神思,将那窒息碍人之数理时空,点化之,成为画家之艺术空间,作为精神纵横驰骋、灵性自由翱翔之空灵领域,再将道之妙用,倾注其中,使一已之灵魂,昂首云天,飘然高举,至于寥一处,以契合真宰。一言以蔽之。庄子之形上学,将道投射到无穷之时空范畴,使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为精神生命只极谐。” 永乐宫创建的年代正值蒙古崛起,在政治上鼎盛煊赫,教义和艺术逐步成熟完善时修建起来的一座全真道宫观。其中三清殿壁画《朝元图》场面浩大,气势不凡,并无杂乱之感,体现道的“自然”,有序的人物排列通过神情、形态的“自然”张显人物个性,经画者的精心安排,打破一切束缚,返回到率真、和谐的“美”这一道家思想。 细品《朝元图》会让我们感到有一种力量吸引着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完全全地融入其中,这种力量让我们得到释放,回归到原本最自然的状态。“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其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也者,心斋也。”(《庄子集释》) 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及神态各有不同,虽然寥寥几笔但刻画相当到位,从画者的用笔可见其心。用体现主观思想意识的简练的线条—

道教中的精美壁画

道教中的精美壁画 壁画,指的是画在宫殿、寺观、墓室、石窟等墙壁上的绘画艺术。壁画的题材非常丰富,其中反映宗教内容的壁画占有很大比例。壁画的表现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白描、工笔重彩、水墨写意和沥粉贴金等。所用颜料大多是矿物颜料,因此图画色泽鲜艳,经久不变。壁画的作者除了少数名画家外,大多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画工,因此留下姓名的很少。 我国壁画出现的时间很早,并且从一开始就和古人信奉的神仙和神仙们的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描述“四时五神”时写道:“其法为其画像,人亦三重衣,王气居外,相气次之,微气最居内,皆戴冠帧乘马,马亦随其五行色具为……”可见早期道教就已经开始用形象来描绘自己所崇拜的神仙。 唐人崇奉道教,因此道教壁画也十分兴盛,当时的画家都善画壁画。据记载,洛阳玄元皇帝庙有吴道子所画《五圣千官图》,另外还有太清官、龙兴观、咸宜观壁画。现在还存在的河北省曲阳县北岳庙安天王圣帝庙的《天官图》,据说就是吴道子所画。

宋代是道教壁画发展的繁荣时期,道教壁画由于宋王朝几次大规模的兴建官观而得到了发展的机会。历史记载,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为了营造玉清昭应官,让著名画家武宗元、王拙为左右班的首领,征召天下画家三千多人作壁画。现在保存在美国纽约的武宗元传世之作《朝元仙仗图》,就是当时壁画之粉本。 元代道教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艺术上讲,它承袭了唐宋遗风,作者多是民间画工。我国现有元代道教壁画较多,

主要是山西省洪洞县水神庙明应殿壁画、山西高平县圣姑庙壁画、山西稷山县青龙寺壁画、河北省石家庄市毗卢寺壁画、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其中山西芮城县永乐宫壁画最为有名。 明清之后的道教壁画虽然比较多,但是优秀作品不多,而且没有宋元壁画那样辉煌的艺术成就。现存比较优秀的璧画是山西省新绛县的稷益庙壁画等。 历史上中国文人以道教神仙故事为内容所作的画也不少,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顾恺之,他画的画有《列仙图》、《洛神赋图》等,其中《洛神赋图》所描绘的神仙境界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画有《元始像》、《行化太上像》等近二十幅作品。画家吴道

中国古代壁画“朝元图”,三百个形象神采无一雷同!

中国古代壁画“朝元图”,三百个形象神采无一雷同!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位于山西省芮城的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其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精美的大型壁画,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 《朝元图》是元代马君祥之子马七等人创作的一幅壁画。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泰定三年(1325 年)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 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这些壁画为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精典佳作(右页图是金母元君相)。 永乐宫壁画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 永乐宫壁画为道教宣传画,目的在于揭示教义和感召人心,其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几乎和元代共始终。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 永乐宫壁画,满布在三座大殿内。这些绘制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34平方米,

画面上共有人物289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剽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采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 三清殿内的西、北、东三壁上,绘满了4公尺多高的神仙群像,三壁的画面连成一气,表现的是玉皇大帝和紫微大帝率领诸神,来朝拜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的情景,也就是原来分散的诸神,全都集合起来朝拜最高主神了。 环绕三清塑像的斗心扇面墙上,东西面分别是南极长生大帝、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元十子等;扇面墙背面为三十二天帝君;正面北壁东部是中官紫微北极大帝、天至大圣及北斗七星、十一曜、二十八宿及历代传经法师;北壁西部是勾陈星宫天皇大帝、南斗六星、二十八宿和天、地、水三官以及历代传经法师等。东壁是大上昊天玉皇上帝、后土皇地只和扶桑大帝、十二元神、五岳、四渎、地府诸神;西壁是东华上相木公青童道君、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和十太乙、八卦、雷雨诸神;南壁两侧是青龙君、白虎君。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庄严。 仔细揣摩永乐宫三精殿壁画,可以发现其绘画用笔十分讲究。画中人物的胡须、云鬓在接近皮肤的地方用笔尖细,随着向两侧展开,笔画逐渐变粗、变淡,远远看去,人物的胡须仿佛是从肉里长出来的一样,即所谓的“毛根出肉”画法。如此精美、准确、生动的画云鬓、胡须的用笔,反映了画工对解剖、透视学的理解,而笔的运行也做到了准确、舒张、刚健,不允许有丝毫败笔,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画直线不用界尺,画弧光不用圆规,这又要求画工具备过硬的画线本

永乐宫《朝元图》——元代壁画艺术最高典范

永乐宫《朝元图》——元代壁画艺术最高典范 一、永乐宫介绍 山西永乐宫,又称“大纯阳万寿宫”,被全真派奉为“纯阳祖庭”,是全真三大祖庭中的“东祖庭”。据三清殿前的元中统三年(1262年)所立《大朝重建大纯阳万寿宫之碑》记载,1240年,正值南宋理宗嘉熙四年,金已在六年前覆灭,山西已在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蒙古对南宋的战场向南推进到了长江流域的湖北襄阳一线。 这一年,丘处机的十八弟子之一,全真派“披云真人”宋德方来到永乐镇的吕公祠,于1247年开始“易祠为宫”。继宋德方后主持永乐宫建设的是潘德冲。全真掌教真人李志常四次驾临,参与其事。1256年潘德冲去世时,永乐宫土建才初具规模。又经过三十年,龙虎殿落成,永乐宫才算大致建成。后又逐步开始了各个大殿的壁画绘制工作,直至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竣工,陆陆续续修建了一百一十多年。 永乐宫现存宫门、无极门、三清殿(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殿,分布在南北向的一条轴线。三清殿建于中统三年(1262年),殿内《朝元图》壁画高4.26米,全长94.68米,面积为403平方米,另一说是“平均高度约4.4米,画面总长97米,总面积429.56平方米”。壁画分为西壁、东壁、北壁西部、北壁东部、神坛东壁外墙面、神坛西壁外墙面、神坛后壁外墙面,共七组神仙人物,前檐墙两端分别与东西壁相连。西壁和东壁每组壁画有两尊主像,其余四组壁画各有一位主尊,共为八位主尊。 永乐宫现存4座大殿: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这4座大殿墙壁上均分布着道教神仙壁画,大殿的拱眼部分也有壁画分布,这些壁画共计1005.68平方米,绝大部分都是元代遗存。无疑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结晶,是线条和色彩的交响曲,是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和集大成者。 二、《朝元图》介绍及八大主神欣赏 三清殿内的壁画堪称永乐宫壁画的典范之作,三清殿供奉道教三清天尊(上清、太清、玉清),殿内四壁和神龛内壁绘制着大型神仙仪仗阵容朝拜三清天尊的场景壁画——《朝元图》。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女性形象的造型表现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女性形象的造 型表现 摘要:永乐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壁画朝元图是一幅以壁画艺 术形式呈现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将对永乐宫壁画朝元图中的女性人物造型进行 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期为更多人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文 化遗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女性人物造型; 一.永乐宫壁画中女性形象造型的继承与发展 1.1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 在道教的寺庙壁画中,有很多女性人物的出现,比如永乐宫中的《朝元图》 西王母,和玉女形象,道教中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人物,这与其它以男性为主的宗 教相比,更能凸显出永乐宫壁画的独特性。 在道教里文化中,所有的女性仙子以西王母为尊,西王母又叫金母元君,俗 称王母娘娘,是中国古代上古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关于西王母最早像形象的记载,在《山海经》中有所描述:“西王母头发蓬乱,嘴巴大开,牙齿锋利如虎,尾巴 如豹,是一尊古老而强大的女神,负责处理各种疾病和死亡。”到了汉朝,西王 母神已经成为了汉朝民间供奉的主要神灵,从《山海经》,《穆天子传》,《淮 南子》等文献来看,西王母神在汉朝的地位,已经发生了三次蜕变,从最开始青 面獠牙的古老女神,到后来手持仙丹的仙子,再到无所不能的女神形象。在《山 海经》中的《南山经》记载,西王母体内有一股道教中神仙般的气息,乃是长生 不老的存在。《穆天子传》里,西王母重临尘世,君临天下成为人世间的统治者。从这个时期开始,西王母就不再像上古神话传神中那样凶猛,而是带着几分仙风 道骨的气质,发展到后来,她的形象就完全成了道教中众多女仙的首领。西王母

是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永乐宫《朝元图》所绘八大主神,白玉龟台九灵所绘的“太真母元君”便是西王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的女性神仙,常常被很多男人所膜拜,这些男仙 通常都是她们的徒弟,比如在《穆天子传》里,周穆王就表现出了他对西王母的 敬畏和喜爱。《墉城集仙录》则将汉武帝,东方朔,董仲舒,以及周穆王作为其 男信徒的高弟子加入到这个群体之中。妇女的身份在道教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发展历程中,对于妇女信仰崇拜无处不在,这种以女性为主的宗教艺术 特点,与其他宗教的文化艺术形成鲜明的对比。 1.2受到道教文化中女性社会阶级影响 在人类的历史上,因为生产力的落后,女人在早期原始社会中占据了绝对的 上风,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人们信仰的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在“但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大环境中,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实际上 就是对妇女的崇拜,妇女获得了空前的地位。其实,在古代,无论是东西部,都 有一个共同的共同点,那就是崇拜女性神灵,比如希腊的盖亚女神,中国的女娲 女神,都是最早的开天辟地之神。 永乐宫《朝元图》壁画中共画25幅女性造型的画像,其中包括18幅玉女的 形象,除了玉女之外,分别还存在水神、火神、月神、电母等女仙形象,一位金 母元君和一位后土皇地祗,以及一位待考的女性形象。这些人物都存在于画面之中,形成了一个众仙家齐聚一堂的壮丽之景,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存在,人物之间的排列尽然有序,画中的人物按照尊卑等级依次排列,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职责。 二.《朝元图》中女性人物造型的特点 2.1《朝元图》中女性人物服饰的造型特点 壁画中的妇女服装的特征,是因为她是在对人物的样式和形象进行创造的基 础上进行的,她的人物着装形象与她的绘画的形态和风格是紧密相连,相互补充的。这些壁画中的女子,都是严格按照道教中的等级顺序排列的,壁画中的女子,

永乐宫壁画鉴赏

永乐宫壁画鉴赏 摘要: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寺观壁画的巅峰之作,分别绘制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无极殿里。三清殿和纯阳殿里的壁画是永乐宫壁画的代表。它的题材、构图、造型、线描、晕染技巧以及多种形式美法则的灵活应用,创造出了一系列形神兼备,高贵华美,灵活飘逸,奔放飞扬的艺术形象。其艺术特色首先表现为道教思想与永乐宫壁画的完美融合,其次是永乐宫壁画科学技术理论的应用,最后是色彩艺术的应用,它独特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世界壁画史上的奇葩。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艺术鉴赏;色彩艺术;《钟离权度吕洞宾》 永乐宫艺术灿烂辉煌,蕴含着显著美学风格,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一绘画特点 严谨、流畅又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龄、性格特征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线条的组织疏密有致,在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和谐的韵律感和装饰性效果。辉煌灿烂的色彩效果,是永乐宫壁画艺术的又一特征。汉代刘熙《释名》曰:“画,挂也,以色彩挂物像也。”表明色彩一开始就是构成中国绘画的形式语言之一。壁画具有绘画最一般的规律,诸如平面性、构图、色彩、造型等因素。其中色彩最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审美功能,具有艺术的高度、技法的难度和理论的深度。永乐宫壁画以它精彩的色彩应用,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杰出代表,反映出我国传统绘画在色彩艺术领域发展的高度。 二赏析《钟离权度吕洞宾》 道教神仙吕洞宾可谓家喻户晓。他在道教中地位很高,被全真教奉为纯阳祖师,同时,他自己和托其名的道教著述也非常多。他不仅是传说中的神仙,更是对道教修行有实际贡献的道士。他的传说起于宋,盛于元,并且频频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出现。山西芮城永乐宫纯阳殿现在就存有一套关于吕洞宾的道教壁画,由晋南著名画家朱好古及其门徒绘制于1358年。 纯阳殿内壁画共有203平方米,是一个安排严谨的道教叙事整体。在大殿的东、西、北面有《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是从吕洞宾诞生,到钟吕传道,神游显化的画传,共52幅,每幅均有榜题,榜题近三分之二直接引自《妙通记》。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殿北部有一神坛,神坛上原有吕洞宾塑像,现已被毁。神坛后有一扇面墙,著名的《钟离权度吕洞宾图》就绘于此墙上,描述的是吕洞宾于暮春游沣水之上,遇钟离权而被度化入道的情景。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网友来稿)

• • • • • • • • • • • • • • • •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网友来稿)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浅探永乐宫壁画的艺术特色(网友来稿) 周洁 山西永济永乐宫为元代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龙虎殿(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四殿中至今保留元代至明初的道教壁画九百六十余平方米,规模宏伟、精美壮丽、灿烂辉煌,堪称世界罕见的艺术瑰宝。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是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高水平的范例,也是14世纪东方宗教绘画中比较重要的作品。 永乐宫壁画分布在龙虎、三清、纯阳、重阳四座殿内。三清、龙虎两殿是以大型道教人物仪式朝拜式出现的。纯阳、重阳两殿则以青绿山水人物、通景连环故事所表现。宗教艺术大多由建筑、雕塑和壁画集合而成,三者共同构造出特有的宗教氛围,起到揭示教义、感召

人心的作用。在这方面永乐宫堪称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永乐宫作为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从最初地理位置的选定、建筑群体的布局,单体店堂的造型和体量设计,以及整体建筑的用材和色调处理等,无不是从揭示道教的根本旨意上做了周密的考虑。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也是揭示道教最高义谛--"万物归元"的核心。为了达到突出这一点,从最南端的第一道宫门龙虎殿起,就开始了精心的推演与铺垫。宫门是一个接引,进入宫门之后,出现在眼前的是狭长的院落和茂密的林木,给人以幽静之感,远处大殿巍然耸立,朴素无华,似乎正在无声地发出召唤。拾阶而上,步入大殿后,目睹庄严的三清法像(原作已毁去)和缭绕的祥云,以及满壁生辉的数百神祇列阵朝元的宏大气势,会使人深深地感觉到殿外、殿内的巨大反差,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撞击,感悟到现实的不足凭依及大道归一的必然性,相信在冥冥之中自有一个无极至尊的永恒存在,是它化生万物,万物最终又全部复归于它,循环往复乃至无有穷尽。万神朝元,实际上也就是万物向大道的亲合与归附,亦即是对大道的由衷敬畏与礼赞。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以大型道教人物仪仗朝拜式出现的《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的精华。 根据题记,壁画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壁画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面貌。《朝元图》中的人物共计286位,俗称《三百六十值日神像图》。朝拜队伍分四层排列,大致面朝北方,持笏奉圭,拈花捧葆,神情庄重肃穆地朝拜原始天尊。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圆地方。在布局上,画工们苦心经营,沿袭唐宋壁画传统,把画面设置在四周墙壁上。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八位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还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主像或是花整或是整身,上有华盖,背有项光,坐龙凤椅,均高大突出,神情自若庄重,威严肃穆其余群神均在侧后。全图众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腾云驾雾,浩浩汤汤,按层次展升,错综复杂,动静相参,气势雄伟,群仙徐徐进入朝拜仪仗。整幅画不仅绘形绘色,而且给观众以天上人间的艺术

紫宸道:道教圣坛——故宫钦安殿的十二雷将神像画!

紫宸道:道教圣坛——故宫钦安殿的十二雷将神像画! 钦安殿东西次间与东西梢间北壁的十二雷将神像画 钦安殿内有十二位雷将的神像画,贴于东西次间和东西梢间的北壁。画纸质,彩绘沥粉涂金,其特点是四周涂绿色边作为画框,画框部分粘贴于墙上,画心部分不粘贴,酷似画在墙上的壁画。十二雷将神像画以明间的五龙捧圣画(即真武神像画)为中心依次配置于两侧。 钦安殿北壁神像画现貌 这十二位天将在各自原属道派中,各有其主法之神,如神霄法派以天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为主法神,酆岳法派以紫微大帝为主法神,而以真武大帝统摄雷部诸将的构架应是在诸多雷法派别互相交涉、融合的时期由崇奉真武大帝为祖师的武当清微派在宋、元之际完成的。明人余象斗的《北游记》更将此进一步进行戏剧化增演,成为「真武收三十六位诸神」中的一部分。 钦安殿的这一组神像画,在排列顺序上,先东后西,依次向外分别为:邓、辛、苟、殷、张、陶六位天君,马、赵、王、毕、温、岳六位天君。其中王、殷、苟、毕四位天君被安插在神霄四将与酆都四将之间,较为罕见。较为理想的排列顺序可能是:邓、辛、张、陶、王、殷、苟、毕、马、赵、温、岳。 钦安殿东次间北壁神像画 钦安殿东次间北壁神像画详解 邓天君,东次间由西向东首位,名燮,字伯温,为神霄雷霆三帅(邓、辛、张)之首。 道经中称之为「雷霆欻火律令大神炎帝邓 天君」。邓天君头戴天丁冠、凤喙、背生肉翅、 手持雷钻。据《上清玉枢五雷真文》记载: 邓天君为黄帝时统军邓伯温,助黄帝战败 蚩尤,封河南将军。见黄帝修道登天,遂入武 当山修道。因杀戮之罪不能升天,上帝念之, 封于武当。因见世人不行忠孝,杀害日甚,侵

欺日增,遂发愿,欲为神雷,代天诛伐恶人。 念念不绝,怒气冲天,忽一日身体变化,状若 蝙蝠,凤嘴银牙,两腋生出大翅,手足皆龙爪。 遂飞游太空,吞啖精怪,斩伐妖龙。上帝封其 为律令神,隶属神雷。雷部诸天将中,以邓天 君神威最大,凡行雷法之士,于五月五日祭之, 能驱大祟,摇动山岳。瘟疫鬼魅、蛊毒、山魈, 闻此神名,悉皆恐惧。 苟天君,东次间由西向东第二位,名留吉,号曰「阳雷神君」 苟天君与「阴雷神君」毕宗远同为清微派 雷法主将。据《正一忠孝家书白捉五雷大法》 记载:「欻火相,无翅,嘴不尖,青面,红天 衣,紫结巾,欻火脚,执雷锤钻。」此与钦安 殿神像画所见基本吻合。 张天君,东次间由西向东第三位,名珏,字元伯,为神霄雷霆三帅之三 道经中称之位「雷霆行令飞捷报应张天 君」。张天君头戴天丁冠、凤喙、背生肉翅、 右手持令旗,左手持令牌。据宋代茅山祖师白 玉蟾《雷霆三帅心录》记载:「神霄雷霆三帅 皆为伏羲后裔。太昊伏羲氏、神农、黄帝递传 至帝喾高辛氏,有二子,长曰傒,次曰隆延, 隆延生扶风,扶风生挚,即张帅。以功封于张 地,因以名氏,故姓张。」在道教正一派法事 中,通常在祈雨、拜斗的道场中召请张天君临 坛助道,又称张使者。 西次间北壁神像画 西次间北壁神像画详解

永乐宫壁画赏析

永乐宫壁画赏析 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它座落在**省平陆县黄**岸。 永乐宫壁画赏析(上)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的四周和神龛内外都绘满了壁画,全部面积有403.34平方米,好像一条巨大的浮雕带,环绕着整个大殿。根据题记,壁画绘制于元泰定二年(1325),虽然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壁画依然保持着清晰的面貌。 三清殿壁画所描绘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况。在东、西、北三壁及神龛的左右两侧,分别画有8位身高3米的主神。围绕主神,二百八十余位神仙重叠地排成四层,组成长长的行列。在神仙行列中,有肃穆庄严的帝君,仙风飘逸的仙伯、真人、神王,有威武骠悍的元帅、力士,有清秀美丽的金童玉女,他们有的对话,有的倾听,有的顾盼,有的沉思,场面宏伟庄严真切,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壁画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充分地体现了传统中国绘画的特点。画师以简练而严谨、流畅而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纪、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线条在疏密有致的组织中,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和谐的韵律和装饰性效果。壁画色彩除了主神衣服用绯红和堆金沥粉以外,全画以青绿为主,表现了理想中神的庄严和清静。二百八十多位神仙组成八组,在统一中求得

变化,以免单调平板,显示了作者高妙的构图技巧和匠心。 永乐宫壁画与宋代壁画名家武宗元所作的《朝元仙杖图》是一脉相承的,神仙的形象和线条表现的方法具有一定承传关系。所不同的是,后者是向前行进的神仙行列,而前者是朝拜时的静止状态。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有动。 永乐宫内除三清殿主殿以外,还有无极门、纯阳殿、重阳殿。殿内也绘有壁画。纯阳殿壁画创作的时间比三清殿壁画晚三十余年,所描绘的是吕洞宾一生经历的故事,由连续性的52幅组画组成。其中每幅约16平方米,画中内容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有宫殿、园林、山野、街市,九流三教,山水人物,可谓包罗万象。重阳殿壁画描绘的是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的故事,构图及画风与纯阳殿相近,由49幅连续性的画面组成,各部分之间以山、石、云、树相隔。永乐宫内璧画的总体面积达873平方米。内容丰富,技巧精湛,是对唐宋人物画的继承与发展。所表现的虽是神话故事,但形象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富有个性的。对于署名为马君祥、马七、*遵礼等这些普通的民间画工,虽然不见于画史的记载,但他们的作品将永远记录在中国绘画史中。 南极长生大帝及诸仙真三清殿神龛扇面墙外东面 玄元十子(局部)三清殿神龛扇面墙外东面 二十八宿之一三清殿北壁东侧 东极青华太乙救苦天尊及诸仙尊(局部)三清殿神龛扇面墙外西 面

精美线刻道教壁画:朝元图

精美线刻道教壁画:朝元图 《朝元图》是元代马君祥及其子马七等人创作的一幅壁画。永乐宫三清殿中的“朝元图”壁画,泰定三年(1325 年)由马君祥等人绘制而成,描绘了诸神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以8 个帝后主像为中心,周围有金童、玉女、星宿、力士等共286 尊,场面开阔,气势恢宏。这些壁画为我国古代壁画中的经典佳作。

碑记。 这幅精美的线刻朝元图壁画就在青岛即墨马山白云庵中,由马山白云庵和崂山太清宫共建。 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 (遗憾的是像素太小,效果不如大照片。)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原在山西永济县永乐镇,相传为道教祖师之一吕洞宾的故宅,因黄河水利工程改迁到芮城县。永乐宫内,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四处均绘有壁画,总面积约八百多平方米。它是道教壁画中最重要的作品群,集中反映了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壁画表现众神朝拜老子及吕洞宾、王重阳传教施法的宗教故事。内容丰富,大部分保存较好,具有高度艺术水平,在我国壁画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朝元图画在三清殿内,四壁及扇面墙两侧均绘壁画,有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作者河南马君祥父子的题名。 马山这幅朝元图,用线刻黑色大理石和描金的手法,展现了原永乐宫壁画的精彩和道教文化的高度艺术水准。

朝元图内容描绘道府诸神朝谒原始天尊,故名“朝元”。构图宏阔,气势磅礴,个个神采奕奕,表情动作无一雷同。原壁画以八个高3米的主像(南极、北极、东极、玉皇、勾陈、木公、后土、金母)为中心,前画青龙、白虎二星君,后有天蓬、天犹二元帅,周置仙曹、仙官、天丁、力士、太乙、侍臣、金童、玉女、二十八宿,三十二帝君等,共画像394身。他们之间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神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服饰冠戴华丽辉煌,衣纹多用吴道子“莼菜条”线条,长达数尺,紧劲贯气,既含蓄又有力度。原壁画色彩采用重彩勾填,在冠戴、衣襟、薰炉等处沥粉贴金,更觉绚烂眩目,此风格远承唐宋壁画传统,在元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