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摘要】目的:旨在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制定预防措施,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微粒污染及输液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造成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并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总结出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如药物因素、溶媒选择、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
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把好药物关、器具关、操作技术关和环境空气净化等各个环节,将输液微粒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236-03医院感染的控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推行医院感染“零宽容”的理念,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
据统计,90%的住院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而静脉用药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其中危害最大的是静脉输液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300μm,肉眼只能见50um以上的,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
临床输液中最为常见的微粒有:(1)尘埃微粒:空气中的烟尘、粉尘,特别是病房中人走动时会带起大量尘埃、纤维、细菌;(2)玻璃屑:切割安瓿操作方法不规范而产生;(3)橡胶微粒:穿刺胶塞或胶塞受溶液侵蚀剥脱而造成;(4)塑料微粒:一次性输液器塑料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生产过程中的切割组装等摩擦工艺带入的机械微粒;(5)药物结晶:某些药物放置过久,温湿度及PH变化,可发生分解或聚合而产生杂质;(6)碘化合物:各种碘剂消毒液的使用,随静脉穿刺或加药时消毒瓶塞的穿刺而进入人体;(7)棉纤维:过滤介质的自身脱落;(8)脂肪栓:脂肪乳乳化不完全。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

输液微粒污染来源,危害及预防措施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来源,及其危害,制定预防措施。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实践。
结果输液微粒形成的来源包括配制前的原料,容器及输液用具,配制中的橡胶塞,玻璃安瓿微粒,环境空气,以及人为因素可能产生微粒。
了解其危害,做好预防措施。
结论减少临床输液微粒的产生应从各个环节开始,必须加强对各方面的严格监控和管理。
标签:静脉微粒污染;来源;危害;预防措施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入的药液中存在直径为1~15 μm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大的直径可达50~300 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本文现就输液配制前,配制中微粒的来源,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做以下叙述。
1配制前微粒来源为原材料,容器及输液用具1.1原料如果水溶性的或大分子的颗粒杂质存在于输液的原材料中,则成品会出现小白点、乳光、发混等现象。
活性炭杂质的含量多,对药液的澄明度和稳定性都有影响。
1.2容器及输液用具1.2.1PVC输液袋PVC输液袋的成分主要为聚氯乙烯和某些增塑剂,聚氯乙烯的耐热性和透明性均较差,因此很容易出现白块和小白点,在强烈振荡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轻度乳光,增加输液微粒。
故对PVC输液袋的产品质量要严格把关。
1.2.2注射器、输液器不洁净普遍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同样存在潜在污染问题。
每个厂家的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和灭菌方法都不一样,有的外包装简陋,可能因装卸运输时过度挤压而引起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器破损漏气,从而导致细菌热原污染,有的在生产过程中带有未塑化的离子微粒异物或是混入尘埃、纤维等杂质,导致静脉微粒污染。
2输液配制中微粒来源2.1橡胶塞橡胶塞的成分比较复杂,主要为天然橡胶,此外还有大量附加剂。
注射剂接触到橡胶塞后,可导致药液变混、出现异物。
随着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药物的广泛应用,输液微粒污染的概率也随着增高。
因这些大剂量和广谱抗生素制剂多采用橡胶塞的玻璃瓶装,配液过程中,会反复穿刺橡胶塞,从而切割下橡胶皮屑。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7 6・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 危害及防治措施
金
【 中图分类号 】 R 4 7 2 . 9 【 摘 【 文献标识码】 7 1 — 8 0 5 4 ( 2 0 1 3 ) o 6 . 0 0 7 6 - - 0 2
要】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微粒来源、 危害和控制措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 结合临床工作经验。 分析影响输液微粒的
微粒 污染 明显 减少 。
3 . 1 . 2 器具 因素 一次性输液器具 、 注射器在生产 过 程 中切 割 组装 带 人机 械 性微 粒 , 有 未 塑 化 的离 分 子异物 , 有材料不耐磨而脱落的颗粒。一次性输液 器终端过滤器 , 也 只能 滤 去 ≥1 0 m的微粒 , 较 小 的微 粒 反而有 所 增加翻 。 3 . 1 - 3 药物因素 本身因素 , 药液在生产过程 中受 到污染, 达不到《 中国药典》 规定 的微粒标准。即: 每 毫 升输 液 剂 中直 径 > 1 0 u m 的不 溶微 粒 不 能超 过 2 0 个, 直径 > 2 5 u 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 2 个。①配伍 不当, 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 虽然每种药物 的不溶性 微粒均符合规定, 但混合后液体中不溶性微粒超标 , 由于药物间的理化特性 、 p H值不同 , 混合后发生化 学反应 , 引起晶体析出造成微粒污染嘲 。②放置时间 与储存条件 , 中草药制剂放置时间长是引起微粒增
3 . 1 静 脉 输液微 粒 的来 源 3 . 1 . 1 环 境 因素 主要 是 配 制 室 的空 气 中含 有 较 多的细菌 、 尘埃等污染物进入药液内生成微粒 。
明, 一支 5 m l 的安瓿, 用砂轮割锯后不消毒掰开, 瓶内 液体就会带有玻璃微粒 1 3 0 0 3 0 0 0 个, 如用酒 精棉 球擦试割锯后再开瓶, 微粒污染会减少 1 珂 。 实验证 实, 锯割安瓿 1 / 4周较锯割 1 周, 安瓿 内药 液被玻 璃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危害

热原的致热量因菌种而异,如革兰阴性杆菌致热能力最强;由于注射途
径不同,引起发热的程度也有所差异。
输液微粒的有效预防
❖ 选择良好的制剂和输液用品 ❖ 改善配药环境 ❖ 查对制度,注意配伍禁忌和现配现用 ❖ 改进安瓿的切割和消毒 ❖ 正确的抽吸药液 ❖ 穿刺方法和注射针的选择
输液微粒的有效预防
❖ 生产药厂要改革车间的环境卫生条件,安装空 气净化装置,以防止空气中悬浮尘粒及细菌污 染,选用优良器材和合理的生产装备,采用先进 工艺,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
量减少工作人员来往走动。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输液微粒的有效预防
❖ 未设配液中心的基层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 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
❖ 有条件的医院最好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 消毒器、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等,使治疗室 空气质量达到Ⅲ类环境的要求,有效地滤除空 气中的尘埃并吸附或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使 细菌总数≤500cfu/ m2 。
❖ 有人实验证实,锯割安瓿1/4周较锯割1周,安瓿内药液被玻 璃微粒污染为少,故又提倡仅割锯1/4,并用酒精或稀释碘酊 擦拭后掰开为宜。安瓿不宜倒置,针尖
❖ 药液的正确抽吸方法可有 效地减少微粒。抽药操作 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 “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 抽吸方法。
相互作用而产生。
药液中微粒的污染途径分为:
❖ (1)生产过程中的微粒污染:生产厂家。 ❖ (2)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a.切割安瓿会产生大量的细小的玻璃屑。 b.穿刺橡胶胶塞会造成橡胶微粒脱落。 c.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 ❖ (3)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 (4)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5)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实验表明: a.添加药物品种和数量越多,产生微粒就 越多。 b.产生微粒的数量与添加药物的次序有关。 c.添加药物是临床产生微粒最主要的原因。
输液微粒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

污染。即使一次性输液 器 , 注射器 也带有 未塑 化 的离分子 微
粒 异 物 。或 因 生 产 环境 , 装 过 程 中带 入 微 粒 。 组
安瓿的锯割。注射剂在制取过程 中, 采取 高热熔 封法 , 瓶 内空气遇热膨胀 , 冷却 后瓶 内形成 负压 , 在锯 割安瓿 时 , 由于 安瓿玻璃的脆性 , 可产生 许多 无方 向性 的玻璃微 粒被 负压 吸 入瓶 内。有研究 , 一只 5 L安瓿砂 轮割锯 后带 有玻璃 微粒约 m
就越 多 , 液 污 染 也 就 越严 重 。 输 针头穿刺胶塞 。在溶药加药过程 中针头反 复穿刺瓶 塞可
[] 2 陈春燕. 脉输 液潜 在 危 害 因素 的分 析 [ ] 重 庆 医学 , 静 J.
2 0 ,2 8 :13—1 1. 033 ( )11 14
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 。 排气过程。排气时也有药液污染 的可能 。 中药制剂 。所含有的大分子物质可造成微粒污染。
[] 1 冯运华 , 李桂娥 , 邱逾 , 静 脉输 液的护理全 安管理 [ ] 等. J. 中 国 护理 管 理 ,06,( ) l 2 0 6 4 :2—1 . 3
联合用药 。输液 时 混合 各 种药 物 是微 粒 污染 的重要 途
径。 由于操作时污染及 析 出药液微 晶等 原 因, 各种 药物 混合 后, 输液中的微粒数 目显著增加 , 用药越多进 入液体 中的微粒
2 微 粒 的危 害
[] 3 王燕 , 申莹. 外周 静脉 留置针致静 脉炎原 因分析及 防护进 展 [ ]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 ,0 4 6 4 :4 25 J. 2 0 , ( )2 3— 4 . [] 4 程乐梅 , 徐靖 , 常转 , 精 密过滤输 液器输 注抗肿瘤 中 马 等.
输液微粒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注意配伍禁忌: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配伍不当会导致药物产生结晶或PH值的改变,形成
3.输液中加入药物或配伍不当: (1)输液中加入多种药物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100ml或100ml以上的静脉输液,除另有规定外,每1ml中含有的10um大小以上的微粒数不超过
25粒,(含2有)的多2种5um药大物小配以伍上后的微微粒粒数数不量超会过大3幅粒。增加。 (3)中药制剂配伍后会发生氧化、聚合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不溶性微粒。 (4)粉剂药物溶解不充分也可形成不溶性微粒。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垂直进针改为斜角进针 针头的选择9—12号为宜
避免反复穿刺瓶塞
正确穿刺瓶塞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格无菌操作
净化空气
正确切割安瓿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3、、严尽格量控减制少非陪工、作探人人正员员进确入穿治刺疗室瓶塞
正确抽吸药液
严格控制加药种类 注意配伍禁忌 合理用药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预防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净化空气 1、加强病室及治疗室的环境管理 2、严格控制非工作人员进入治疗室 3、尽量减少陪、探人员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2.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2.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
3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3.1环境 尽可能采取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或采用配液中心配制液体,以减少因空气中不溶性微粒带入液体而造成的污染。未设配液中心的医院,在配液前一定要对治疗室进行空气及地面、桌面的消毒,使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控制闲杂人员等进入治疗室,减少不必要的走动,减少空气中微粒的含量,定期进行空气培养。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1-15µm,少数较大的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µm。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将微粒带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操作及治疗手段,因此,加强对静脉输液中微粒的控制及减少其对患者带来的危害越来越被医院及患者所重视。本文将微粒产生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分析如下。
1.3.1安瓿锯割与微粒污染1只5ml安瓿,砂轮锯割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1300~3000个。如果用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1]。
1.3.2加药时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 输液过程中,液体内常会加入多种药物,特别是目前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大多为橡胶塞的玻璃瓶制剂,在溶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药中用针头反复刺橡胶塞,会导致橡胶塞微粒进入药液。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护理人员习惯直接用注射器乳头抽吸药液,这使微粒污染的几率大为增加。
2微粒污染的危害
我国1990年药典规定:每1ml输液剂中直径>10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µ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毛细血管直径为5~15µm,当微粒直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时,可引起阻塞。容易受损害的是肺、脑、肝、肾等部位。
7月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段。
操作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甚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因此,加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法。
一、输液微粒的定义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 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
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 1µm 至 25µm 之间, 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 98 %以上,而大于 10µm 的微粒仅占 1.6 %。
二、微粒的种类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3.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1. 药液生产过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过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洁净程度等)、生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 500ml )约含有 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 10 ~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准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当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 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 5~7 倍, 5-10µm 的微粒增加 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5. 操作人员违反无菌操作规程。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有以下几点:
1. 筛选高质量输液器材:首先要选择高品质的输液器材。
这些器材应该具有良好的过滤性能,可以有效地过滤微粒、细菌等杂质。
2. 采用过滤装置:在输液过程中使用过滤装置,这些装置可以有效地过滤微粒等杂质。
如冷用过滤器、微孔滤器等。
3. 控制输液流速:缓慢地输液可以减小输液管道内的压力,减少微粒的产生。
同时,还可以避免输液速度过快引起静电,产生过多的微粒。
4. 药液加温:药液加温有助于减小药液的黏度和表面张力,减少泡沫的产生,进而减少微粒的产生。
5. 防止输液管道空气进入:空气进入输液管道会破坏输液管道内的压力平衡,使得液体产生气泡和微粒,所以要注意防止管道内气体的进入。
总之,以上几点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产生,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

控制输液微粒的有效方法关键词控制输液微粒有效方法输液微粒形成原因输液微粒的形成主要与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空气环境污染有直接关系。
输液器生产工艺:如药物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碳黑颗粒,输液器包装带来的塑料颗粒等。
输液操作不当:①输液器穿刺胶塞和加药针头使用不当造成的橡胶微粒;②切割玻璃安瓿时产生的玻璃碎屑被负压吸入药液内;③药物配伍不当形成的结晶性微粒等。
空气环境污染:主要与空气洁净度、物品消毒管理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造成空气流动,会使尘埃、纤维和细菌通过排气管进入药液。
避免输液微粒的有效措施(1)使用正规厂家的药品、输液器及液体,药品和输液液体胶塞最好用新橡胶塞,能有效控制微粒污染。
虽然在有涤纶膜保护的条件下,新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无显著差异,但针头反复穿刺胶塞使衬膜破损,则旧胶塞所产生的微粒显著增加。
所以,选择使用新的橡胶塞包装的药品和输液液体能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污染。
(2)加药时要使用一次性针头,且不可反复多次穿刺胶塞,有利于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溶药性注射针头与针头的使用频率同输液微粒产生的多少成正比。
原因是使用过的针头在清洗消毒环节中不能除去其中滞留的微粒,而且与针头本身脱落的微粒有关。
所以临床配液应使用一次性针头。
这样可减少微粒污染[2]。
在加药时,因针头反复穿刺橡胶塞,会出现胶塞微粒,且超过药典规定的数量,将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我们常用的针头为9~12号,其针径是900~1200μm,加药时针头切下的微粒最大直径可达1200μm,而人的毛细血管平均为7~9μm,最大的小静脉为200~300μm,胶塞微粒若进入人体则不能通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而引起血管栓塞。
所以配液针头越大胶塞微粒越大,而且针头反复穿刺也会造成胶塞微粒的增多。
在加药操作中,尤其是像青霉素等有瓶塞的药物,避免使用大针头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复穿刺。
可将1枚针头插入瓶塞固定,用另1枚针头抽吸药液,这样可以减少瓶塞穿刺次数以减少瓶塞微粒的污染。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

输液微粒的预防与处理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它在液体中是不溶性的物质及未溶解的药物结晶,其直径一般为1-15um,少数输液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产生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其预防和处理日益受到医、药、护人员的重视。
1. 输液微粒的种类及来源1.1橡胶微粒:由于穿刺胶塞产生;1.2 塑料微粒:产生于药物包装;1.3 玻璃微粒:源于安培的切割;1.4 结晶体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置放与配伍;1.5 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来源于室内环境、配药环境与输液器的自污;1.6 碳黑微粒: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1.7 脂肪微粒:置放乳剂乳化不完全。
2.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2.1可导致肺功能低下及局部组织栓塞或是坏死:输液微粒的直径大多在30um以上;而生理上成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7- 12um,婴幼儿的毛细血管直径为3- 5um,这些微粒通过血液循环经过肺组织时,沉积下来,轻则可致肺功能降低,重则可致肺组织纤维化。
当微粒通过比其直径小的毛细血管时,轻则致血管堵塞,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和水肿;若长时间不通,或微粒在血管内进一步聚集,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1]。
2.2可导致静脉炎,尤以对血管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明显:当输液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夜循环引起血管内壁刺激损伤,使血管内壁变得不光滑,引起血小板黏着聚集,导致静脉炎。
严重者在体表可见一条沿静脉输液血管分布的红色线痕,伴有较剧烈的疼痛。
2.3 可引起药物过敏反应:药剂中含有药物结晶微粒、聚合物、降解物及其它异物可以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最常见的为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等。
2.4 产生输液反应:药品从厂家生产到通过静脉输入体内,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慎均可导致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或将未灭活的致病菌带入人体内,刺激脑下垂体的发热中枢,而可生输液反应。
2.5 其他严重者可导致肉芽肿,引起肿瘤样反应或是引起肿瘤。
输液微粒的危害及预防课件

输液微粒的检测方 法
操作步骤:将输液液体置于透 明容器中,用肉眼仔细观察, 记录微粒的数量和大小
定义:通过肉眼观察输液微 粒的方法
优点:简单易行,无需特殊 设备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对微粒数量和大小判断标准不
统一
原理:利用显微镜观察输液微粒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 步骤:将输液液体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优点:直观、简单易行 缺点:主观性强,容易漏检
定期检查:对输液器具 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 无菌、无微粒,避免使 用过期或破损的器具。
清洗消毒:对输液器 具进行严格的清洗和 消毒,确保其清洁无 菌,减少微粒的产生。
规范操作:医护人员 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规范,避免操作 不当导致微粒污染。
正确配置药液,避免微粒污 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输液前检查药液有无沉淀、 变质等情况
输液微粒的定义
输液微粒的危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输液微粒的来源:溶液本身、输液 器具、输液操作
预防措施:严格控制药品质量、提 高输液器具质量、规范输液操作
橡胶微粒:橡胶管和针头在输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空气微粒:输液过程中空气进入输液溶液产生的微粒 玻璃屑微粒:输液瓶和橡胶塞在切割和穿刺过程中产生的玻璃屑 纤维微粒:输液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产生的纤维微粒 塑料微粒:输液袋、输液管等塑料制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输液过程中保持药液温度适 宜,避免产生气泡
严格控制输液操作过程,确保无菌操作。 定期对输液器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 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对输液微粒的监测和记录。 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患者安全。
加强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输液安全培训,提高对输液微粒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在输液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强化监督检查:加强对输液过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普及安全知识:向患者普及输液安全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静脉输液微粒控制

定义
不溶性微粒是指生产及应用过程中经各种途径污染的微小
杂质。其粒径在1-50um之间。是一种不溶于水,肉眼看不
见的存在于液体中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微粒的种类
粘土微粒:吸附能力强,可吸附重金属,并能运载及释 放有害物质 尘埃微粒:烟尘、粉尘等 有机微粒:病毒、细菌、真菌孢子、碎屑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棉纤维、 玻璃屑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粉剂溶解不全
溶媒的改变
药物分子和葡萄糖分子相互吸附作用
输液中ph值的影响
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输液制品加药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增加67.24%
小针剂比输液剂中的含量高15倍
加入粉针剂比注射液针剂的微粒多5倍,而且50um以上的 微粒显著增加 添加药物的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添加药物的顺 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配制粉剂充分振荡,完全溶解后方可加入液体中
建立药物配制中心 减少药物配制过程的微粒污染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普通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20um,滤过率约80%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精密终端过滤输液器: 可滤过最小微粒直径3um,滤过率约95%
静脉输液过滤系统的应用
独立终端过滤器:独立包装,可与无终端过滤装臵的 普通输液器连接使用,也可直接与注射器相连,用于 静脉推注时微粒滤过首选
个微粒,一经进入人体无法消除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对药液产生污染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还会与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 钙结晶形成微粒
胶塞的橡胶微粒脱落
污染率高达56%-73%,胶塞穿刺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药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

输液微粒污染名词解释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输液过程中,溶液中含有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的现象。
这些微粒可以是来源于输液器材、药物、溶剂等的残留物、氧化物或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附着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引发输液相关的并发症。
输液器材造成的微粒污染主要来源于输液器皿、输液管道和输液针头等。
这些器材在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带入微小颗粒或微粒污染物。
此外,一些低质量的器材可能含有更多的微粒杂质。
药物是另一个常见的微粒污染来源。
在制药过程中,药物可能因为不当的制备、分装或保存等问题导致微粒污染。
此外,溶液的稀释、沉淀和共存等也可能导致微粒污染的产生。
溶剂作为溶液的基础,也可能含有微粒污染物。
例如,水中存在的微小颗粒物、溶解氧化物或硬水垢等污染物可能对溶液的纯净度产生影响。
微生物也是输液微粒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制药、输液器材的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附着于或污染药物和器材表面,形成微生物微粒污染。
这些微生物污染不仅有可能导致患者感染,还可能引发输液系统感染,增加患者并发症的风险。
输液微粒污染可能对患者产生多种不良影响。
首先,微粒颗粒可能引起机械性刺激和炎症反应,导致局部或全身组织损伤。
其次,微粒污染可能引发输液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呼吸道症状等。
此外,一些微粒污染物还可能增加血栓或栓塞的风险,导致血流受阻,甚至引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为了预防输液微粒污染,有几个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使用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器材,如无菌的输液器皿、无菌的输液管和针头。
其次,选择高纯度的药物和溶剂,并严格控制其制备、分装和保存的条件。
最后,注意输液环境和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潜在的微生物污染。
总之,输液微粒污染是输液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通过严格控制器材质量、药物和溶剂的纯度以及操作规范,可以有效预防输液微粒污染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一)

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一)关键词:静脉推静脉推注或静脉输液时滴注药物,输液反应已普遍引起重视;但关于静脉用药中的微粒危害,还未引起护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1微粒的来源所谓微粒是指静脉给药过程中,进入人体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
直径一般为1~300μm或更大,50μm以上的微粒肉眼可以看见。
微粒污染的途径主要为输液器具、配液操作和环境空气污染。
1.1一次性输液器现临床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也存在硅胶屑、黏合剂和其他一些不溶性微粒,甚至还有50~100μm的大微粒存在,而且这些微粒大多是未塑化的高分子微粒异物,人体对其无降解能力,一旦输入对人体危害很大。
1.2环境污染主要与空气洁净度差、物品消毒不严、陪护探视人员过多有关。
1.3在静脉输注药物前的配液操作中引起的微粒污染1.3.1开启安瓿时落下的玻璃屑砂轮与玻璃摩擦会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
割锯越长,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颗粒也随之增多。
1.3.2加药时穿刺橡皮塞切下的橡皮屑静脉给药治疗,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尤其是抗生素的广泛、大量应用,在溶解加药过程中反复穿刺瓶塞,会导致塞屑微粒进入药液。
2微粒对人体的危害静脉给药时,带入人体内的微粒,作为一种异物,既不能被机体代谢吸收,也不受体内抗凝系统的影响,所以其危害是严重和持久的。
进入体内的微粒越大、数量越多,对人体的危害性越严重:(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水肿;(2)微粒滞留在肺部由巨噬细胞包围和增殖形成肉芽肿;(3)红细胞聚在微粒上形成血栓或引起静脉炎;(4)微粒碰撞血小板,使血小板减少,甚至造成出血;(5)某些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性肿块;(6)引起热源反应和过敏反应。
3预防措施3.1改进输液加药针头将针头的尖端做成封闭圆锥形,在针头旁侧开方形针孔,据称可一定程度的避免穿刺胶塞时带入微粒,但需进一步积累这方面的资料加以证实。
3.2装输液终端滤器以截留各种途径来源的微粒这是目前预防和减少微粒侵入人体内的最理想的有效措施。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 关键 词】静 脉输 液 ;不 溶性微 粒 ;来 源 ;预 防对 策 中 图分 类号 :1 7 : 2 1 4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7— 14 (00 8 0 3 0 6 1 8 9 21 )0 — 1 — 2 5
2 . 2加药过程 中产生 的不溶性微粒
异物 微粒 侵入 组织 由于 巨 嗜细胞 的吞 噬 作用 以及 红细 胞 聚集在 微粒 周 围使体 积增 大 ,形成 肉芽 肿。 肉芽肿 是 一种增 生反 应 ,它可 发生 在肺 、脑 、 肾、脾 、心 、肝 、 眼等部 位 。少数 肉芽肿 对机 体影 响 不大 ,但大 量 肉芽肿 的 发生可 直接 干扰 重要 脏器 的功 能 ,甚至危
瓿用 砂轮切 割后 ,直接 掰开 ,由于安 瓿 内负压 ,会将 大量 玻璃 碎屑
3 - 脉炎 3静
静脉输 液中若有微粒 异物存在 ,给药后 由于微粒刺激 静脉壁 引起
静脉化学 或机械性 伤害 ,人体另一种 常见不 良反应就是引起静脉 炎。
34热样反应 .
吸人 药液 中 ,造成 微 粒 污 染 。其 次 ,配 药 时 ,针 头经 液 体瓶 塞 穿
长 ,玻璃 碎屑就越 多 ,不溶 性大颗 粒的数 目也会 随之增加 。用7 % 】 5 酒精棉 球消 毒砂 轮后 切割 安瓿 ,切割 处 及颈 部用 7 %酒 精棉 球 再次 5
细 ,再加上 自身免疫功能较 成人低下 ,微 粒对婴幼儿 的危害较成人 更
为严 重。
消毒 ,此时 砂轮上 挂有 很多 棉絮 纤维 ,是造 成微 粒增 高 的原 因。安
最后计算 出总分。 通过以上几个措施我们想是会使生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大输液中加强微粒控制

大输液生产中如何加强微粒控制2005/4/14/15:30 来源:衡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作者:袁婷微粒是一种存在于输液成品中肉眼不可见的、不溶性异物,它的存在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输液中的微粒随着血液进入主要受害部位肺,形成肉芽肿,直接干扰重要器官的机能,微粒还可被滞留在微细血管中形成血栓,导致细胞损害或组织坏死,甚至引起静脉炎。
如果输入了含有微粒异物的液体,将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性,甚至引起生命危险。
所以加强输液生产中微粒控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微粒主要来源于原辅料、容器、配液、过滤、灌封的过程中,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控制方法有关国家药典和法规对大输液微粒的标准见表1。
表1 有关国家药典和法规对大输液微粒的标准大输液配制中微粒控制的方法原辅料要求:(1) 注射用水:输液的配制应该用新鲜注射用水。
(2) 原料:质量较差的葡萄糖,常含有少量钙盐、铁盐、蛋白质、胶体物质及水解不完全的糊精物质,它们在灭菌后因受热的作用拆出胶体絮状物而影响溶液澄明。
因此选用优质规格的原料可以减少输液成品中的微粒杂质。
(3) 活性炭:应采用国产一级外用炭(767型),活性炭在酸性溶液中吸附力最强,在碱性溶液中会出现胶溶或脱吸作用,使溶液微粒杂质增加。
活性炭用量用溶液总量的0.02%~ 1%,吸附时间在20~30′以上。
正确使用活性炭可以减少成品微粒发生率。
容器的质量要求及处理:(1) 输液瓶:洗涤输液瓶最佳碱浓度为0. 1%~0.3%Na2CO3,当碱浓度超过1%时,碱对瓶子的腐蚀作用增加,受损的瓶壁在药液、热和机械力的作用下,可拆出其中组分,产生微粒。
此外,在较浓的碱液中,有时因瓶子受热不匀,形成碱渍,不易刷洗干净,导致成品中的白点。
(2) 橡胶塞:橡胶塞的质量对输液的澄明度影响很大。
橡胶含的不溶性物质如硫磺、氧化锌、表面粘附的填料如CaCO3等杂质脱落进入药液,会使溶液出现不溶性微粒。
我们可以先用 0.5%~1.0% NaOH煮沸,再用1%HCl煮沸,洗去这些杂质,降低成品微粒发生率。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来源、危害和预防

静脉输液中的微粒的危害和防范静脉输液微粒是指输注液体中存在的不溶于水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
这种非代谢性颗粒杂质主要由外界引入,是输液不良反应的重要诱因。
静脉输液装量为100 ml或100 ml以上,≥10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25粒,≥25 μm的微粒数不得过3粒。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静脉炎、过敏反应等危害,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巨大隐患。
因此,控制输液微粒污染是减少输液不良反应、保障静脉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静脉输液微粒来源微粒污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1、环境因素。
由于空气环境的污染,致使药物配置使用过程中空气中的致病菌或灰尘微粒进入血液。
2、药物因素。
药液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输液溶媒选择不当、输液中加入药物及配伍不当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输液微粒的产生及增加。
3、输液配制因素。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微粒: 1)玻璃安瓿颈的切割及消毒不严格。
切割安瓿时,砂轮与玻璃摩擦可产生玻璃碎屑和脱落砂粒,切割距离越长、切割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此外,消毒不严格,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也会随输液进入人体。
2)注射器型号选择及使用方法不当。
注射器针头越大、使用次数越多产生微粒越多;加药时针头扎进胶塞的角度、手持注射器手法、与产生微粒的多少有关。
静脉输液微粒危害微粒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血管栓塞。
在静脉输液中会出现一些大于微毛细血管的微粒,这些微粒会滞留在微毛细血管内而引起栓塞,进而影响到血管的正常代谢功能,致使细胞损坏以及组织坏死。
2、静脉炎。
微粒进入人体后随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小板聚集,可造成静脉炎。
有研究表明,静脉输液的病人中大概有60%会因为静脉输液中的微粒而应发静脉炎。
3、肉芽肿。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容易刺激组织增生形成肉芽肿,它可发生在肺脏、脾脏、脑、心脏、肝脏、肾脏等部位。
少数肉芽肿对机体影响不大,但大量肉芽肿的发生可直接干扰这些重要脏器的机能,甚至危及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常利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普遍用于医治各类急、慢性疾病,也是医院抢救病人的一个重要手腕。
操作进程中的微粒污染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乃至生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要挟,因此,增强输液操作环境微粒监控显得极为重要。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能够充分掌握输液微粒的来源及控制方式。
一、输液微粒的概念
微粒是指那些外来的、非溶性的、直径在50 微米以下的、肉眼观察不到的微小颗粒杂质。
微生物也是一种微粒物质(包括微生物及其碎片),而且具有特殊致病性作用。
输液微粒是指在药液的生产或临床利用进程中经各类途径所污染的小颗粒杂质,其直径主要在1µm 至25µm 之间,10µm 以下的微粒占输液中微粒总数的98 %以上,而大于10µm 的微粒仅占%。
二、微粒的种类
1. 粘土微粒:粘土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能够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2. 尘埃微粒:包括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3. 有机微粒:腐臭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碎屑、植物花粉、昆虫的鳞片等;
4. 其它微粒:塑料微粒、橡胶微粒、滑石粉微粒、氯化锌颗粒、炭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等。
三、输液微粒来源
(一)药液中微粒污染物的来源
1. 药液生产进程中微粒污染:在整个药液的生产进程中,其每一生产环节和因素都可能产生微粒污染,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用辅助材料的净化质量(尤其是水源质量)、厂房(生产车间空气的净化指标、生产设备的干净程度等)、生
产工艺标准、生产、卫生管理、和生产进程中的人为因素等等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微粒污染。
2. 输液和注射器具可引入微粒污染:聚氯乙烯塑料袋每袋(500ml )约含有150 万个微粒,带胶塞的玻璃瓶每瓶含有10 ~40 万个微粒。
(二)在临床预备、操作时产生微粒污染
1. 切割安瓿:方式和步骤不妥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玻璃屑,每一支安瓿可产生近万个微粒,这些微粒一经进入人体,将无法消除;
2. 注射针穿刺胶塞:穿刺胶塞三次后与穿刺前比较,2µm 的微粒平均增加5~7 倍,5-10µm 的微粒增加20~27 倍,穿刺的次数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3. 抽入注射器的空气:污染药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使药液中的钙盐产生碳酸钙结晶形成微粒;
4. 输液、配液时的环境会对药液产生污染:病房空气的尘埃、纤维、细菌和真菌;
5. 操作人员违背无菌操作规程。
(三)添加药物产生的微粒污染
输液中添加药物后,肉眼可见异物污染率大大增加,高达%。
小针剂中的微粒明显高于输液中的微粒,高达15 倍。
加入粉针剂比加入注射液针剂的微粒更多,是后者的4 ~5 倍,且50µm 以上的微粒也显著增加。
一次添加的药物品种越多,产生的微粒越多。
添加药物的顺序不同,产生的微粒数不同。
添加中草药剂也会产生大量微粒。
(四)放置时刻和存储条件对药液的影响
药品放置的时刻越长,产生的微粒就越多。
存储条件的转变,如温度、湿度、避光要求等的转变,会产生结晶或沉淀。
为使临床输液安全有效,必需有效地控制输液微粒的来源,以减少微粒给人体带来的各类危害。
请问:输入液体中的微粒可来源于什么途径?
四、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污染会造成的危害有:栓塞血管;形成血栓;引发静脉炎;肉芽肿
形成;引发热原样反映等。
经输液进入人体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还取决于患者生理或病理状态。
一般来讲,由于婴幼儿童的血管比正常人细,加上自身免疫功能比正常人低,微粒对婴幼儿童的危害要比一般病人严峻,临床反映也比一般病人明显;老年患者、肿瘤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小等,微粒对其的影响也比普通患者要严峻。
五、输液微粒污染的控制
第一要避免滥用输液,能不输液的就尽可能不输液。
另外,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微粒的污染。
同时要规范临床输液操作进程,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严把药物器具关;利用低微粒的安全的输液包装材料;净化环境空气,利用密闭式的输液;合理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把好药液配制关;避免加药时利用粗针头和多次穿刺瓶塞。
另外,成立药物配置中心,是减少药物配置进程中微粒污染的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利用终端药物过滤器也能够减少输液微粒的污染。
(一)输液操作环节的控制
1. 切割玻璃安瓿: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对“非易折”型安瓿割锯痕应小于颈段的1/4 周,开启安瓿前用75% 的酒精擦拭;
2. 抽吸药液:要改变安瓿倒置的抽吸方式,避免安瓿断口处微粒混入药液;抽吸药物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间;
3. 稀释药物:在密闭无菌空瓶内抽吸空气;药物稀释时溶解要充分;现配现用。
规范临床输液操作进程可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
请问:在临床输液时,为减少输液微粒,在切割安瓿、抽吸药液和稀释药液等操作进程中别离应该如何正规操作?
(二)利用适合的针头
尽可能减少对瓶塞的穿刺次数、选择适合、锐利的小号针头;侧面开口的针头有助于减少微粒的产生;穿刺瓶塞时垂直进针改成斜角进针,可降低针头的阻
塞率和碎屑发生率。
输液排气时排出初液30 ~50ml 可大大降低微粒及热原反映。
穿刺静脉一次不成功改换针头,避免把针头滞留的微粒带入静脉。
(三)利用输液终端过滤器
一般的终端滤器能滤过10um 以上的微粒;精细终端过滤器孔径是3um ,能够过滤3um 以上的微粒。
终端滤器的一次性输液器能够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
过滤器对输注速度的影响超级明显,需要动力泵入,滤膜网状结构会坍塌,乃至成为纤维性微粒的来源。
(四)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是在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训的药、护、技术人员,严格依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置”,保证静脉输液的无菌性、相容性和稳固性,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PIVAS 的作用和意义如下:
1. 增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催促医生改变用药方案或用药错误,对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供了帮忙;遏制了一些药物的滥用;促使医生改变了某些不合理用药适应,降低了患者静脉输液的利用率。
2. 增强职业防护:细胞毒性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药物的配置,在相对负压的环境下配置,有效控制医源性的污染及可能造成的职业健康风险。
3. 提高护理质量:输液的集中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临床护士的工作量,使临床护士有更多时刻护理病人。
4. 减少药物浪费,降低医疗本钱:药品集中管理,可避免药物过时浪费,通过集中配置,能够节省只用少于一个包装单位的药品。
5. 减少用药错误:通过药师审方、调剂、复核、冲配、包装复核等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 减少因各类因素致使的用药误,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
以下不属于输液微粒污染的控制办法的是什么?()
A. 对药液生产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
B.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C. 加药时应利用粗针头
D. 合理用药,注意配伍
正确答案:C
解析:穿刺瓶塞时利用较细的针头,可降低针头的阻塞率和碎屑发生率,从而减少输液微粒污染。
而其他三个选项都是控制输液微粒污染的有效办法。
故答案应选择C。
微粒系指注射液中可移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
输液中的微粒进入人体后不像细菌、热原当即产生明显反映,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却专门大。
据报导,微粒进入血管能引发血管肉芽肿、静脉炎及血栓;对心肌和其它器官也有损害;由于微粒碰撞作用,可使血小板减少,造成出血等病症。
输液中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此之大,咱们必需了解其来源及主要的控制办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粒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