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贝伦舞文化解读以及传承
锡伯族蝴蝶舞表演风格呈现
锡伯族蝴蝶舞表演风格呈现摘要锡伯族民间舞蹈的形成和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其早期的诞生与生活、生产方式相关,它传承了锡伯族的文化与艺术。
锡伯族蝴蝶舞作为具有典型性样式的舞种,在民间是当地百姓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的体现。
蝴蝶舞在经过历代人的哺育下,使其成为主题积极向上、艺术感染力较强的一种民间舞蹈。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锡伯族蝴蝶贝伦舞经过提炼再创造,由民间进入舞台,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风格特质和其独特的文化特异性。
笔者从多元空间入手,结合前期的调研、文献查阅与蝴蝶舞的舞台实践来进行研究。
通过对于蝴蝶舞的前期调研与舞台实践,将蝴蝶舞进行民间与舞台的风格分析,结合笔者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探索蝴蝶舞风格中不断传承的共存性与各自的差异性,从而准确的把握蝴蝶舞的风格特质,并将其运用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中,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将蝴蝶舞这种非遗文化能够有效的进行传承创新与推广。
关键词:蝴蝶舞;风格呈现;舞台实践PERFORMANCE STYLE OF XIBO BUTTERFLY DANCE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bo folk da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nation.Its early birth is related to life and production mode.It inherits the culture and art of Xibo.As a typical type of dance,Xibo butterfly dance is the embodiment of local people's aesthetic taste and spiritual pursuit.Butterfly dance,nurtured by generations,has become a kind of folk dance with positive theme and strong artistic appeal.At the end of1950s, after refining and re creating,the Xibo butterfly Beilun dance entered the stage from the folk, and gradually formed mature and stabl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unique cultural specificity in the development.The author starts from the multi space,combined with the previous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stage practice of butterfly dance.Through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and stage practice of butterfly d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lk and stage styles of butterfly dance,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in the author's practice,explores the coexistence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tinuous inheritance of butterfly dance styles,so as to accurate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yle of butterfly dance,and uses it in stage practice and teaching practice,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Butterfly dance,a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an effectively carry out 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Butterfly Dance,Style Presentation,Stage Practice目录1绪论 (1)1.1选题目的与意义 (1)1.2研究现状 (2)1.3研究方法与路径 (3)2锡伯族蝴蝶舞界定 (4)2.1蝴蝶舞起源与发展 (4)2.2蝴蝶舞风格的形成 (5)2.2.1动作语汇的构成 (5)2.2.2主题与结构 (6)2.2.3音乐与服装 (7)2.2.4蝴蝶舞的风格特点 (9)3蝴蝶舞的舞台实践 (10)3.1《蛹蝶》的作品呈现 (10)3.2蝴蝶舞的传承与发展 (12)4舞台实践的体验与感悟 (14)4.1实践中的表演感悟 (14)4.2情感与风格的把握 (15)4.3蝴蝶舞传承中的认识 (16)结语 (18)主要参考文献 (19)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20)致谢 (21)1绪论1.1选题目的与意义锡伯族蝴蝶舞的形成和发展与本民族的历史沿革息息相关,它是锡伯族历代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
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
锡伯族民间舞蹈,锡伯语称“贝伦”。
贝伦舞是在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
一般为男女双人跳。
贝伦舞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节奏明快,舞姿优美。
锡伯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民族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文字、音乐美术等分不开,它是通过宗教活动、音乐、诗歌、服饰、雕塑、喜庆的联欢等形式记载下来的。
锡伯族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古典类,如萨满舞、狩猎舞、荷包舞、手鼓舞、马舞、猴子舞等。
这类舞的特点是: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故事情节。
一是贝伦类,如面具舞、跛子舞、单点舞、双点舞、王玛舞、伊克尔德克舞、醉舞、八乡舞、请安舞等。
这套舞的特点是:每个舞蹈动作虽有连贯性,但没有故事情节,多属即兴表演,节奏明快,是大众化的舞蹈。
锡伯族的秧歌是在东北与汉族等民族共同相处而学过来的。
(“汉村春”是锡伯族的一种歌剧,和北方汉族的秧歌剧有些相似,锡伯族有的也称之为“秧嘎尔”。
)
此外,锡伯族在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了许多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如,从俄罗斯族中学会了跳踢踏舞,交谊舞也已成为当前锡伯族群众中较流行的一种舞蹈。
锡伯族民间舞研究之“贝伦”舞
锡伯族民间舞研究之“贝伦”舞作者:佟舒文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17期摘要: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宝贵的财富,对民间舞蹈中有价值的丰富多彩的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加以保护、传承和发展是当代艺术事业的必然。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传承发展建国以来,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不同程度地对民族民间舞文化遗产进行了挖掘、收集、整理和创新,使各民族的舞蹈事业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各民族宝贵的舞蹈艺术遗产是我们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宠的源泉。
如果我们今天不立足在传统基础上去发展,就不可能有更发达、更丰富、更新颖、更美丽的艺术之花。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引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冲击各民族传统的本土文化艺术,使传统的、本土的、优秀的文化艺术受到挑战,也对从事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继承、发展各民族民间舞蹈,不使它失传,对民族来讲,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最大的聚居区。
此外,在辽宁省沈阳市附近建有兴隆台、黄家两个锡伯民族乡;在新疆霍城建有“伊车嘎善”民族乡。
其中东北三省有14万多,新疆有4万多人口。
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仍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这对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奠定了良好基础。
锡伯族的传统舞蹈“贝伦”舞,丰富多彩,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和男女爱情等方面的内容,有即兴表演、滑稽幽默、奔放活泼等内容的舞蹈。
“贝伦”舞所以保留到今天,它是通过宗教活动、音乐、诗歌、服饰、喜庆联欢等形式来传承.传播和记载,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
随东布尔弹奏不同风格的“贝伦“曲子,产生不同节奏的音调时,跳起形式多样的“贝伦”舞,曲调和舞蹈是统一的,不同的曲调跳不同的“贝伦”舞,风格多样。
锡伯族贝伦舞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
锡伯族贝伦舞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作者:张婷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4期摘要本文从贝伦舞的演变历史、舞蹈特点、与锡伯族的生活联系以及其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读者可以通过本文对贝伦舞有更多的了解。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历史生活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0 引言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并进而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特点,贝伦舞是锡伯族优秀舞蹈的代表之一。
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泛称,它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锡伯贝伦、蝴蝶舞、烧茶舞、拍手舞、行礼舞、招媳妇舞等十余种舞蹈,每种舞蹈都有其特定的基本动作,并且配有专门的舞曲。
1 贝伦舞的演变历史早期的锡伯族主要生活在东北的大兴安岭一带,他们把狩猎捕鱼当做自己主要的谋生手段,在这期间,他们创造了用贝伦舞表达对图腾的崇拜以及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每当捕到猎物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就非常兴奋,他们一边燃起篝火,一边烧烤食物,还会拿起心爱的东布尔来弹,手舞足蹈地表达对收获的喜悦之情。
他们可以即兴表演所见的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再后来经过世世代代民间艺人的精心加工,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锡伯族风格特點的民族舞蹈。
到了明代中叶,锡伯族向东迁移到了嫩江流域定居,在这期间,锡伯族与科尔沁蒙古之间发生紧密的交流与联系,贝伦舞也在这期间得到了升华,从原始的形态中开始脱颖而出。
2 贝伦舞的舞蹈形态及特点贝伦舞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其舞动形象生动鲜明,舞蹈多用于即兴表演,以自娱自乐为主,舞蹈形式可以为独舞,也可以以男女对舞的形式出现。
通常,锡伯贝伦可分为硬贝伦与软贝伦两大类,硬贝伦属于男性的舞蹈,它的动作刚健粗犷,气势豪迈又不失诙谐,给人一种阳刚之美。
软贝伦则主要是女性的舞蹈,舞姿柔美婀娜,给人一种阴柔之美。
这些舞蹈几乎风靡于锡伯族的每个历史时期,刚柔结合,各显其彩。
在每个锡伯族家庭都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舞。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思考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发展历程与传承思考新疆锡伯族“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的代表,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现力。
贝伦舞源于锡伯族的生产生活,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从贝伦舞的发展历程以及传承思考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贝伦舞是锡伯族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舞蹈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锡伯族的生产劳动和宗教信仰。
在古代,锡伯族主要以农耕为生,农耕的仪式活动中就有贝伦舞的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贝伦舞逐渐发展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并在锡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贝伦舞的创作过程主要依托于口耳相传和民间艺人的创造力。
在传统的贝伦舞中,舞蹈动作多以农耕劳动为基础,如耕种、收割、翻土等,表现出农民勤劳奋发的精神。
舞蹈的形式多采用圆形排列,其中一个人担任领舞,其他人员一起围成圆圈,伴随鼓声和歌声的节奏,跳出一系列优美的舞蹈动作。
随着社会的变迁,贝伦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发展与演变。
传统的贝伦舞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耕生产劳动的限制,随着工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锡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贝伦舞的创作和表演随之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现代的贝伦舞融入了更多的舞蹈技巧和艺术创新,注重舞蹈的节奏、协调和感染力,展现出锡伯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贝伦舞的传承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困境,贝伦舞也不例外。
首先,贝伦舞的传承者日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传统舞蹈的兴趣不高,很少选择从事贝伦舞的创作、演出和传承工作。
其次,贝伦舞的传承过程主要依赖于口传和口模,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机制,传承效果有限。
再者,现代社会影响因素的干扰较大,贝伦舞的传统形式和表演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可能会丧失贝伦舞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贝伦舞,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对贝伦舞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于贝伦舞的认知和理解,引发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
吴锦锦 一搞
伊犁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锡伯族贝伦舞学院(系):艺术学院班级:07音乐(2)班学生姓名:吴锦锦学号:07050401029指导老师:刘敏浅谈锡伯族贝伦舞姓名吴锦锦单位(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音乐 2007-2 新疆伊宁 835000)内容摘要:十八世纪中叶,原居住在我国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锡伯族人迁徙到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地带,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两县。
锡伯族百分之五十多分布在新疆,其余分散在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和习惯方面和当地的汉族基本相同。
锡伯族与古代鲜卑有渊源关系,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部。
明代锡伯族生息在今古林扶余县为中心的广阔地带。
17实际末,各地锡伯族全部编入了八旗满洲,从此由渔猎经济转向农业经济。
锡伯族人民擅长于传统舞蹈《贝伦舞》,经常在节庆,婚礼、祝寿、宴客及茶余饭后中自娱表演。
据调查在锡伯族民间大约有15中《贝伦舞》,如《锡伯贝伦》、《单阿克苏儿》、《双阿克苏儿》、《多禾伦阿克苏儿》、《行礼舞》、《拍手舞》、《召媳妇舞》、《仿形舞》、《耶尔科尔的克舞》、《烧茶舞》、《醉舞》、《走马舞》等。
上述总称为《贝伦舞》的锡伯族传统自娱乐舞,其共同艺术特点是舞者互邀互赛,即兴歌舞,观众欢呼助兴直至乐舞结束。
关键字:锡伯族贝伦舞一,锡伯族简史在18世纪中叶,原居住字我国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锡伯族人迁徙到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谷地带,聚居在察不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两县,锡伯族50%多分布在新疆,其余分散在东北的辽宁、吉林等省。
元代锡伯族被蒙古族统治,16世纪后期至1世纪初,锡伯族被满洲统治者征服,编入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在100多年中,锡伯族人民从自己长期聚居的地方分散到许多地区,被迫进行了四次大迁徙: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一年,脱离了科尔沁蒙古,被编入满洲八旗,第二次是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锡伯族分入盛京(今沈阳),第三次是乾隆二十九年,有1016人被征调到新疆戍边,携同随军家属两千多人。
民族舞教程:锡伯族舞蹈介绍
民族舞教程:锡伯族舞蹈介绍人口近19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东北的辽宁、吉林等省。
其中辽宁13.4万人,沈阳有5.5万人,新疆有近4万人。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能歌善舞。
耕作、恋爱、节庆、添丁、宴客等生活元素都能够成为歌舞的题材,加之锡伯族的服饰艳丽华美,所以欣赏锡伯族歌舞等于感受了充满浓郁艺术色彩的民俗。
锡伯族舞蹈分为古典类和贝伦类。
古典舞:有萨满舞、狩猎舞、射箭舞、蝴蝶舞、手鼓舞等,古典舞形象活脱,每个舞蹈都有连贯性,具有故事情节。
贝伦舞:常用东布尔、苇笛伴奏的锡伯族民间舞蹈。
通常在婚庆、节日、筵席间表演自娱,即兴歌舞。
节奏欢快,动作特点是:踏步半蹲,拍肩、拍胸,双臂交替从身体一侧横移向另一侧。
“贝伦”是锡伯语,意思就是“舞蹈”,它是起源于古代锡伯族人艰苦渔猎生活中模仿生活、生产姿势的一种古老舞蹈。
贝伦”舞蹈有广泛的群众性,在锡伯族人婚姻嫁娶、朋友聚会等各种联欢场所都极受欢迎。
2009年2月,中国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贝伦舞”被纳入第二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阳虽然有锡伯族聚居地,但是沈阳锡伯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仅起步于9年前,那时候锡伯族文化在沈阳几近失传。
2000年,兴隆台锡伯族镇从新疆察布查尔县请来了民族艺术家肖昌、文兰夫妇,二人担任了“文化使者”的重任。
在二人任教的中小学,几百名师生学会了锡伯族语言、文字和歌舞乐器,艺术团的名声传遍国内外。
如今,位于沈阳皇寺广场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已经复建,大量的珍贵文物正在收集整理之中,这里是锡伯族同胞西迁的出发地,每年都有远到而来的锡伯族后人来此寻根问祖,锡伯族家庙已经获批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独具特色的锡伯族传统舞蹈
独具特色的锡伯族传统舞蹈
张诗琪
【期刊名称】《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4)004
【摘要】锡伯族是我国东北的古代鲜卑族的遗民.锡伯族人能歌善舞,文化艺术十分丰富,舞蹈种类也多姿多彩.锡伯族对自己民族的渊远流长的舞蹈统称为"贝伦".在贝伦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蝴蝶舞".锡伯族另一种歌舞形式--萨满舞,则是古典歌舞的精华.面对如此丰富的艺术资源,我们要做好继承和发展工作,为锡伯族民间舞蹈的繁荣献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总页数】2页(P44-45)
【作者】张诗琪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32.2
【相关文献】
1.独具特色的锡伯族家谱 [J], 郝翠彬
2.燃烧锡伯族先民舞蹈的火焰之灵——锡伯族萨满舞 [J], 张铭;孙瑜浛;谢雯雯
3.黑龙江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学校为例 [J], 崔英锦
4.重塑、反哺的传统——基于口述资料的沈北锡伯族音乐舞蹈历史与现状研究 [J],
关意宁
5.东北民族民间舞蹈研究——试论锡伯族舞蹈的艺术价值 [J], 王海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锡伯族贝伦舞的种类及介绍(一篇)
锡伯族贝伦舞的种类及介绍(一篇)锡伯族贝伦舞的种类及介绍 1锡伯族贝伦舞的种类及介绍锡伯族__,舞蹈风格多样,异彩纷呈。
锡伯语“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的、创作的和外民族的舞蹈,后者则是民间舞蹈的总称。
贝伦舞流传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聚居区。
它有广泛的群众性和自娱色彩,不选时间,不择场地,只要点燃了舞意,乐手弹起贝伦舞曲,人们便翩翩起舞。
锡伯族的贝伦舞源于古代锡伯族的渔猎生活时期,历史悠久。
锡伯族西迁之后,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再创作,使贝伦舞成为在锡伯族民间非常流行、广为普及、几乎人人会跳的一种民间舞蹈。
跳贝伦舞不需要特别时间或场地,只要弹起东布尔,人们便会情不自禁地跳起贝伦舞。
在锡伯人眼里,东布尔与贝伦舞是一个整体。
凡是有东布尔的地方就会有热闹的贝伦舞,而且只有在东布尔的伴奏下,才能使贝伦舞更原始、更自然、更和谐、更完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布尔演奏的不同风格、不同节奏的音乐,使贝伦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舞蹈。
目前已搜集到十六七种东布尔曲子和贝伦舞蹈。
贝伦舞贝伦舞一般为男女双人舞,舞姿非常优美,其动作主要体现在上肢,下肢动作不多。
特点是扭肩、甩臂、拍地、甩胯。
男子舞姿粗犷、洒脱,含有一些野性。
女子舞态优美、舒展,带有浓郁的妩媚。
贝伦舞多为男子先出场独跳一段后邀请女伴入场。
在男女共舞时,两人身体不能接触,否则会被认为技艺不高。
跳贝伦舞,传统伴奏是民间乐器东布尔,现金多用小提琴等乐器伴奏,迄今已发现10多种:锡伯贝伦是贝伦舞的基础舞蹈,各种贝伦舞的基本动作都包含在其中。
察布查尔锡伯群众喜欢弹奏“卡__登”曲调来跳锡伯贝伦,老翁老妪都喜欢跳这种贝伦舞。
单阿克苏儿这是一种单步踢舞,移动范围小,要求严,风格庄重,多半为行家表演。
它有专门的舞曲。
舞蹈的种类有很多,目前盛行的.却是__的舞蹈,较为__而言中国的历史更加的久远。
那为什么中国民族舞蹈却盛行不起来呢?这可能是区域的限制与文化的不同吧,但是民族舞蹈也有着它独特的美。
锡伯族蝴蝶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
锡伯族蝴蝶舞音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作者:博雅杰王盼盼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蝴蝶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舞的范畴且又与贝伦舞相区别的一种民间舞蹈,源自于锡伯族古代渔猎生活,始终保留着原始的舞蹈语言和舞蹈风格。
展现了锡伯族人对爱情、婚姻自由的向往和执着追求,成为锡伯族民间娱乐活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
本文通过对蝴蝶舞的形成与价值、艺术特征、伴奏音乐及乐器、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达到对新疆锡伯族蝴蝶舞发展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锡伯族;蝴蝶舞;艺术特征;传承中图分类号:J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85-03一、新疆锡伯族蝴蝶舞的历史渊源锡伯族文化悠久,能歌善舞。
其祖先曾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以勇敢善战著称。
明末清初,先后编入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南迁东北各境和北京等地驻防。
南迁以前的锡伯族,以狩猎和捕鱼为主,在原始信仰里顶礼膜拜大自然,认为自然高于一切。
因而,注意观察山水草木的细微变化,模仿飞禽走兽的各种姿态,使之形象化,在贝伦舞的基础上创造出仿形舞、蝴蝶舞等的民间舞蹈。
蝴蝶舞,锡伯语称“多木多昆马克辛”,隶属于锡伯族民间舞蹈的范畴,系贝伦舞的一种,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锡伯族民间流传甚广。
蝴蝶在锡伯族男女青年的心目中,是美的化身,爱情和自由的象征。
过去,锡伯族女性禁止自由恋爱,完全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只能移情于蝴蝶这样的美的自然物。
在蝴蝶舞中,蝴蝶寓意着锡伯族青年男女所寻觅的幸福和自由,因而舞蹈中蝴蝶不仅是自然界的昆虫,而是一种人性化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蝴蝶舞或以女子独舞,或以男女对舞地形式,艺术化的展现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
二、新疆锡伯族蝴蝶舞的艺术特征(一)锡伯族蝴蝶舞的舞步形态传统蝴蝶舞多见于女子单人表演,但也可男女对舞,可由一人表演,也可双人对舞或多对同舞。
表演不分场合,一般由一名女舞者合着节奏缓慢起舞,乐曲由弱渐强,动作由慢到快。
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及特点研究
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及特点研究【摘要】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极具民族特色。
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贝伦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在传承上受到了一定影响。
为了使贝伦舞持续传承下去,本文基于大量文献扼要分析了锡伯族贝伦舞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贝伦舞的魅力与独特之处,使其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经久不衰。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艺术风格;特点锡伯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且有着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与特点,贝伦舞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现今,贝伦舞共分为五类十六种,每一种贝伦舞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虽种类众多,但它们都来源于生活,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和是自娱色彩,不限场地、不限时间,只要点燃了舞意,人们便开始翩翩起舞,足见贝伦舞的魅力。
面对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有责任、有义务将其很好地传承下去,传承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贝伦舞艺术风格(一)舞蹈动作直接来源于生产生活。
贝伦舞作为锡伯族民间最为盛行的舞蹈,大多的舞蹈动作都直接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及对动物的模仿。
如,在“乌兰克”中一些舞蹈动作就是来源于对动物的模仿,因而一些贝伦舞舞者都可以即兴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非常逼真。
著名的“烧茶舞”就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场景,描写了一位女性清早拾粪、挑水、挤牛奶、烧茶、冲奶茶,然后一碗一碗端给家人喝的全过程,真切表现了人们劳作时的快乐心情。
生产生活活动、自然、动物等为锡伯族的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锡伯族人们则将其进一步创造与升华,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族舞蹈。
(二)以上肢动作为主。
锡伯族属游牧民族,善骑射,生产生活中上肢使用较多、下肢运用的比较少,使得贝伦舞也以上肢动作较多,腿和脚的动作非常少。
16种贝伦舞的舞蹈动作各不相同,但是基本都以上肢动作为主,舞动中舞者的情绪非常欢快、热情,有着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锡伯族民间舞研究之“贝伦”舞
玩 庄家后 . 秸秆 等堆在 院内 , 无 需 临 时 到 野 外拾 干柴 火 6. “ 双 地 阿 克 苏 尔 贝伦 ” 即“ 双点 ” . 双
锡 伯 族 民间 “ 贝伦 ” 舞可分为 . 阿 克 苏 尔、 贝 伦两 大部 分 。 论 风格 有 : 豪放、 粗狂 、 柔 和 和 优 雅 之 分
1 0 . “ 扎库 齐 牛 录 登 登 ” , 贝伦动作 , 与 拍 手 贝 伦相 似 , 不必叙述。
族 乡: 在 新疆 霍城 建 有 “ 伊 车嘎 善 ” 民 族 乡 。其 中 东 北 三 省 有 1 4万 多 ,新 疆 有 4 万 多人 口 新疆 的锡 伯 族 至 今 仍 保 留 自 己 的语言 文字、 文 化 艺 术 和 风 俗 习惯 , 这 对
珂 . 躺 下伊尔 克尔德珂 , 仰 面 躺 下 伊 尔 克
锡 伯族主要 分布在 辽宁、 吉林 、 黑 龙 江、 新 疆 等 地 。 新 疆察 布 查 尔 锡 伯 自治 县
是 锡 伯 族 最 大 的 聚 居 区 此 外 . 在 辽 宁 省 沈 阳市 附近 建 有 兴 隆 台、 黄 家 两 个 锡 伯 民
锡 伯族 民 间舞 研 究之 “ 贝伦 ’ ’ 舞
■佟 舒 文 新 疆 医科 大 学 语 言 文 化 学 院
摘要 : 民族 民 河舞 蹈 艺 术 是 我 们 中华 民族 艺 术 宝 库 中 宝贵 的 财 富 , 对 民 间 舞 蹈 中有 价 值 的 丰 富 多彩 的 艺 术 克 苏 尔— — 踢 踏 特 点
集、 整理和 创新 . 使 各 民族 的 舞 蹈 事 业 在
国 内外 赢 得 了极 高 的荣 誉 各 民族 宝 贵 的 舞 蹈 艺 术 遗 产 是 我 们 民族 创 造 的 精 神 财 富. 是 我 们 取 之 不尽 、 用 之不 宠 的源 泉 。 如 果 我 们 今 天不 立 足 在 传 统 基 础 上 去发 展 . 就 不 可能 有更 发 达 、 更丰富、 更新 颖 、 更 美 丽 的 艺 术 之花 。随 着 我 国对 外开 放 , 引进 了许 多 外 国 的 先进 科 学 技 术和 文 化 艺 术 . 鱼 目混 珠 . 泥 沙俱下 . 冲 击 各 民族 传 统 的 本土文化艺术, 使传统的、 本土的、 优 秀 的 文化艺术受到挑战 . 也 对 从 事 民族 民 间 舞 蹈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 , 继承 、 发 展 各 民族 民 间 舞 蹈 . 不 使 它失 传 , 对 民族 来 讲。 是 一 件 功 在 当代 . 利 在 千 秋 万 代 的 大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中“拍手舞”的动律特点
舞蹈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Dance Art239浅谈锡伯族贝伦舞中“拍手舞”的动律特点曹景(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而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中,舞蹈是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锡伯族能歌善舞的一个典型民族,在锡伯族的舞蹈中,贝伦舞是一个主要的舞蹈种类。
本文以贝伦舞中的“拍手舞”为例,通过观察研究,对这种舞蹈的动律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拍手舞;动律特点引言在锡伯族的舞蹈类型中,贝伦舞是非常著名的一种舞蹈类型,如果进一步进行细分,可知锡伯族舞蹈中又包括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其他舞蹈种类,“拍手舞”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一、锡伯族贝伦舞的简要概述锡伯族贝伦舞属于一种在民众娱乐的过程中产生的舞蹈,其主要的目的是丰富锡伯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且适当地承担起一部分文化传承的责任。
贝伦舞从产生和发展的角度上来说,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相应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是相当深厚的。
对于锡伯族人来讲,贝伦舞是被其称之为生命舞的舞蹈,是流传于我国新疆伊犁、塔城地区、乌鲁木齐等有锡伯族分布的地区,从目前贝伦舞的流行情况来看,凡是有锡伯族人聚居的地区,都有贝伦舞的存在,而动律则是贝伦舞作为一种舞蹈类型所具备的非常显著的特点。
从分布和普及的广泛性的角度上来说,锡伯族的贝伦舞是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同胞人人会跳的一种舞蹈。
“拍手舞”,更是这种舞蹈的一种典型代表,而且由于拍手本身的律动感强烈,使得这种舞蹈的节奏感和动律特点也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贝伦舞的具体舞蹈种类在锡伯族的贝伦舞中,又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舞蹈类型在特点和内涵上也有相应的差距,从典型性上来看,贝伦舞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锡伯贝伦”,是一种适合于老年人学习和娱乐的舞蹈类型。
第二,“多火伦阿合苏尔”突出脚步动作,构成“三步一停”和“绕弹腕”“单臂绕腕”等动作,表现明快激昂的情绪。
天山脚下锡伯民间舞——贝伦纪实
78李春晓:天山脚下锡伯民间舞——贝伦纪实天山脚下锡伯民间舞——贝伦纪实李春晓(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作者简介:李春晓 (1993-),女,汉族,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编导。
【摘 要】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经历的多次迁徙中最著名的一次,这次迁徙令锡伯民间舞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与蒙古族舞蹈、哈萨克族舞蹈的相像之处。
面对这些表面上的形似之处,对于锡伯族民间舞的主流文化,也就是在其独特的风格以及标志性的动作语汇上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探索,这是未来锡伯族民间舞更好传承与发展下去的关键。
本文借助笔者在新疆伊犁地区察布查尔县的亲身学习经历,以纪实的方式,以锡伯族民间舞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舞蹈——贝伦舞作为切入点,结合自身感触,在基本体态、肢体关节的发力方式、动作质感上逐一进行对比,从而使以贝伦舞为代表的锡伯民间舞所特有的民族风格特点更加明确。
【关键词】锡伯族;贝伦舞;动作风格;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78-02一、初见天山脚下的锡伯民间舞天山脚下,伊犁河畔的河水不仅孕育着哈萨克族,还孕育着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
它西迁而来,仿佛被连绵不断的天山山脉阻隔在另一个世界里。
这对于出生、成长、学习都在东北地区的我来说,怎样也不会想到能够亲身经历与体会该民族舞蹈中蕴含的艺术气息。
幸运的是,借着去新疆伊犁支教的机会,我走进了这个民族的故乡。
怀着对这个民族几乎未知的心情,来到了锡伯人的故乡——察布查尔县,从此便开启了一段获益匪浅并记忆深刻的锡伯民间舞——贝伦的学习体验之旅。
在察布查尔县歌舞团,我初次看到了从老艺人们身上流传下来的正宗锡伯民间舞。
在此过程中,观看到萨满舞以及贝伦舞的部分作品展示。
作为萨满教祭祀仪式之一的萨满舞,一改以往对祭祀中仪式的步骤表现,仅仅保留了形象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程式化舞蹈动作风格。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与意义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途径与意义作者:付杨谭雨旋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贝伦舞,是锡伯族民间舞蹈。
由于地域限制和文化冲击,贝伦舞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其传承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文基于对贝伦舞的调查和传承人的走访,阐述了贝伦舞的基本概况,提出传承贝伦舞的有效途径,并借以探究传承锡伯族贝伦舞的意义。
【关键词】贝伦舞;传承;意义【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一、锡伯族贝伦舞基本概况(一)锡伯族贝伦舞简介贝伦舞广泛流传于新疆察布查尔县及霍城等锡伯族聚居地。
锡伯人称“玛克辛”和“贝伦”皆为“舞蹈”之意,前者指宗教、编创和外族之舞,后者则是民间舞的总称。
它是锡伯人的灵魂之舞、生命之舞。
其形成与锡伯族的人文地理、民俗宗教等息息相关,通过音乐、诗歌、服饰、雕塑等形式记载并流传至今。
(二)锡伯族贝伦舞特点贝伦舞最初为独舞形式,后逐渐演变成男女对舞,现代常见的是集体舞形式并搬上舞台,使其更具艺术性。
贝伦舞的主要特征总结为“下身少步,上身多动,表演即兴”,前八个字即脚下的动作相对较少,上身动作繁多。
跳舞时身体重心放低,偏于稳健,舞蹈动作幅度较小。
但是过程中每个关节都在蓄力,手臂的活动刚劲稳健,观者也能感受到舞者跳动的力度和美感。
贝伦舞经舞台改编,观赏性和美观度增强了不少,但动作力度明显下降,缺少了锡伯族特有的民族气息。
而贝伦舞在男女双人共舞的时候也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是男子先独舞,而后女伴出场。
两人共舞时身体不能有任何接触,否则会被视作舞技低劣。
男舞者豪爽、强劲,而女舞者则柔和、优雅、妩媚。
因此男女贝伦舞还被称作硬贝伦和软贝伦。
“表演即兴”是指贝伦舞的表演不受时间、地点和场合的限制,无论劳动间隙还是节庆、广场还是家院,男女老少都可以在东布尔响起的时候载歌载舞。
(三)锡伯族贝伦舞分类贝伦舞有十余种,独立命名又互相关联,从贝伦舞的产生、创作和功能对其做出如下两种分类。
1.民俗生活类主要有行礼贝伦、拍手贝伦等。
浅谈锡伯族贝伦舞中扎克楚尔登登的律动特征
的 具体 动 作和 姿 态 。舞 动 时下肢 以 “ 平 跺 步 ”为 基础 ,手臂 、胯 部 、 步伐 相 一致 左右 摆 动 ,形 成其 独特 的姿态 律 动 ,来 表达 内心
丰 富 的情感 内容 。 二、 “ 扎克 楚 尔登 登 ”的基 本舞 蹈 动作
( 1 )单手 叉腰 动肩 第七 步 时右 脚 向左 前 方上 一步 ,上 身稍 向前 俯 ,眼 睛 注视 前
一
、
作 结合 音 乐 的节 奏 自然地 组 合在 一 起 ,加 上独 特 的风 格 和表 演 形
贝伦 舞 是锡 伯 族 民间 舞蹈 的第一 大类 ,也 是我 国舞蹈 文化 遗 式 ,形 成 了其丰 富 多彩 的舞蹈 表 现手 法 。 存 的一 朵奇 葩 。节4 )胸 前交 叉弹 手腕 第七 步 时右 脚 后撤 一 部 ,上 身前 俯 ,双 眼 视双 手 ,双 手在 胸
手所摆 方位 或 身体 部位 的不 同动 作亦 不相 同。 第七 步时双 手 动作 的主 要形 式有 :
近 年 才 有 女 性 参 与 其 中 ), 内容 主 要 表现 的 是 锡伯 族 人 劳作 后 拍又 重复 前三 步 时 的动 作 。第 七拍 时 扭 身 回头静 止 不动 ,根据 双
时的动作特征和表现特点 ,剖析其所蕴含 的独特律动特征 。 关键词 :贝伦舞 ;扎克 处尔登登 ;律动 ;特征
前 言
位 ,一般 配 合平 跺单 点步 。 三、 “ 扎克 楚 尔登登 ”舞 舀 动作 的表 现形 式
贝伦 舞 中 的 “ 扎 克 楚 尔 登 登 ”在 表 演 时 ,脚 步 和手 部 的 动
此被 命 名 为 “ 扎 克楚 尔 登登 ” 。扎 克 楚尔 登登 ( 舞者 多 为 男性 , 的欢 快 心情 ,舞 者在 舞动 时会 随着 音 乐节 奏 呼喊 “ 扎 克 楚尔 ”,
新疆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的发展研究
新疆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的发展研究朱珊华;彭记托【摘要】采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对新疆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的发展进行研究,发现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从而更好地传承贝伦舞.结果表明:(1)新疆锡伯族贝伦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形式多样,特点突出;(2)贝伦舞近几年在学校的开展形式良好,但在察布查尔县之外的学校几乎没有开展;(3)家庭对贝伦舞的喜爱程度较高,对于孩子参与贝伦舞的练习较为支持,在锡伯家庭体现的更为明显;(4)贝伦舞在社会节庆中整体开展情况良好,但是贝伦舞的规则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且贝伦舞相关的专业书籍缺乏.【期刊名称】《辽宁体育科技》【年(卷),期】2019(041)002【总页数】4页(P103-106)【关键词】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作者】朱珊华;彭记托【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12.47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汇聚的地方,历史上众多民族在此聚居繁衍并相互融合,创造了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西域民族文化。
锡伯族是新疆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伊犁自治州察布查尔县(以下简称“察县”),西迁至今锡伯族长久居住在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东北的锡伯族几乎已遗失了最原始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淡化了民族的风俗习性,贝伦舞的传承也几近丢失。
然而,新疆察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由于受地域特性的影响,锡伯民族文化保存的比较完整且相对集中,是锡伯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原生态贝伦舞的形式。
参与贝伦舞活动有利于人们增强体质和保护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对新疆察县锡伯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贝伦舞的研究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增进贝伦舞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贝伦舞;另一方面对于贝伦舞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疆锡伯族传统体育贝伦舞的历史概述1.1 锡伯族的历史渊源及贝伦舞的发展历程最早的锡伯族生活在东北一带,是鲜卑族的后裔,最初以游牧生活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伯族贝伦舞文化解读以及传承
舞蹈作为产生于人的社会生产中全面表达人情感的艺术样式,在民族的民俗生活中处在重要位置,是其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是民间舞蹈的统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生产劳动等紧密相关,是锡伯族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
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既展现了锡伯族的发展史,也展现了锡伯族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一、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发展历程
锡伯族的祖先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以狩猎、捕鱼为生,在生产与生活中,锡伯的祖先创制了贝伦舞来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图腾的崇拜。
在狩猎成功后,就会燃起篝火,表演飞禽走兽的姿态,然后弹奏东布尔,表达喜悦之情。
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锡伯族不仅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色,也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锡伯贝伦”,这一时期的舞蹈步伐矫健,重点是突出是上肢动作。
在后来的舞蹈发展过程中,锡伯族的民间艺人精心演绎,逐渐形成了展现锡伯族风貌的舞蹈。
清朝年间锡伯族开始西迁至新疆,锡伯族和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等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多元文化背景与艺术熏染中,锡伯族在伴奏乐曲形式、舞蹈动作以及风格等多个方面开始借鉴了外来舞蹈元素,舞蹈元素日将丰富,逐渐形成了多彩绚烂的“贝伦舞”。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成为新疆锡伯族民俗文化的体现,在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新活力,得到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
(二)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主要特点
新疆锡伯族的
“贝伦舞”舞蹈形象鲜明、生动,并且短小精悍,多数情况下是自娱自乐的即兴表演,既可以是独舞,也可以是对舞。
一般情况下,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主要包含两类,分别是“软贝伦”、“硬贝伦”,其中的“软贝伦”属于女性舞蹈,展现阴柔之美;而“硬贝伦”则属于男性舞蹈,表现阳刚之类。
贝伦舞中的“踢踏”动作多,该动作富余弹性,用脚后跟来控制踢踏动作,进而带动全身,在表
演过程中,能展现舞者愉快的情绪。
贝伦舞虽然是锡伯族的独有舞蹈,但是并不在舞台上演出,在农闲时,民间艺人聚集到一起,在东布尔的伴奏下即兴起舞,“东不尔”的音调深沉、节奏感强。
因为锡伯族长期生活在大草原上,对动物有着很深的情感,这从贝伦舞模仿动物的动作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二、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文化思考
贝伦舞不仅演绎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的变迁,更展现了锡伯族在精神文化上的不懈追求。
贝伦舞源自社会生活的情感艺术表达形式,也记录了锡伯族的集体认同感。
(一) 展现了锡伯族的渔猎文化
锡伯族的“贝伦舞”作为表演艺术之一,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多彩的舞蹈词汇来展现人的情感。
舞蹈同其它形式的娱乐活动一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劳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锡伯族的生产生活中,锡伯族创造出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舞蹈艺术,舞蹈是来自社会劳动实践。
锡伯族的生产生活主要是狩猎、捕鱼为主,渔猎文化长期存在于锡伯族民俗文化内,渔猎文化在锡伯族人创造的“贝伦舞”中有所体现。
(二) 多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
民族与民族间区别的最大特点是本民族的文化。
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作为一门艺术,既保留了锡伯族的先祖在东北生活的舞蹈遗风,还在同其他民族交流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一些民族舞蹈特点。
(三) 演绎了多彩的锡伯族民俗文化
民俗为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表现环境、表达气氛与丰富的内容,舞蹈是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尤其锡伯族“贝伦舞”这一民间舞蹈,和民俗之间是互相融合与渗透的,作为锡伯族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民族的民俗文化关系密切。
特别是在锡伯族的传统节日“西迁节”中的歌舞表演中,贝伦舞是重头戏。
三、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机制
(一)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现状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当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人文生存环境却令人堪忧。
因为锡伯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改变,依附在传统生产生活方面的艺术不得不面临生存的困境。
再加上汉文化对锡伯族文化的长期深远影响,
锡伯族的母语环境悄然出现了新的变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锡伯族的传统舞蹈“贝伦舞”遭遇了传承危机。
“贝伦舞”在新疆锡伯族内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可能全面掌握锡伯族“贝伦舞”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能展现贝伦舞的多样式跳法与演绎多功能的“贝伦舞”曲目的人急剧减少,一些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高。
(二) 明确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原则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实际上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保持“贝伦舞”的持久生命力。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原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本真性原则本真性原则是为了包含其本来的、原生的历史原物,保留其历史遗存内的所有历史文化方面的信息。
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本真性原则,要求保留舞蹈中的本真部分。
(2) 动态性原则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贝伦舞”的演进往往是在环境内逐渐形成的,作为一种活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
(3) 可持续性原则就新疆锡伯族的“贝伦舞”来讲,可持续性原则需要全面认识到传承“贝伦舞”的连续性与持久性,确立传承理念,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地传承这一事业。
这需要全面发挥锡伯族的创造力,将祖先留下来的舞蹈很好地传承下去。
(三) 发挥政府在锡伯族“贝伦舞”传承中的主导性作用
(1) 加大财政投入,广开传承资金的来源路径
政府主导在锡伯族“贝伦舞”传承中能起到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做好财政投入方面的工作。
大量的事实充分表明,如果缺少经济上的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不到及时的传承,而处在濒临消失的境地。
因此,为了做好锡伯族的“贝伦舞”传承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资金,开展锡伯族“贝伦舞”的普查、采集、研究、出版、传播等。
(2) 出台锡伯族“贝伦舞”传承制度,保护当前的文化形态
政府从宏观层面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保护当前的文化形态,确保“贝伦舞”
传承的文字材料、实物材料等的完整性与准确性,并将此作为基础,对其中的残缺部分加以修补,恢复贝伦舞的原貌;对“贝伦舞”中将要失传或已经失传的部分,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做好录像与图纸绘画工作,将原生态的舞蹈能保存下来,为今后的传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政府也需要对锡伯族“贝伦舞”传承进行必要的宣传。
总之,新疆锡伯族“贝伦舞”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舞蹈形象鲜明、生动,短小精悍,多数情况下是自娱自乐的即兴表演,既可以是独舞,也可以是对舞。
贝伦舞不仅演绎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的变迁,更展现了锡伯族在精神文化上的不懈追求。
贝伦舞是源自社会生活的情感艺术表达形式,也记录了锡伯族的集体认同感,展现了锡伯族的渔猎文化,是多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产物,更演绎了多彩的锡伯族民俗文化。
因此,做好新疆锡伯族“贝伦舞”的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