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综述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信贷与经济增长有关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系统地反映了二者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

标签:货币;信贷;经济增长

一、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一)古典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论

在西方货币理论研究中,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面和货币面两个对立的侧面来进行研究,并将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分开,从而形成了古典学派的“两分法”和“货币面纱论”。“两分法”认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只是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它只不过是覆盖于实体经济之上的一层“面纱”,它的变动只影响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會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货币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是:“中性”的。喜爱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是实质经济因素决定的,因而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的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二)魏克赛尔、凯恩斯等人的货币非中性观

19世纪末20年代初,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Wicksell)第一个向传统的“两分法”提出挑战,他以累积过程学说论证了货币会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背离,首先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进而对一般价格水平产生影响,提出货币金融对实际经济具有重大的实质性影响。

但是真正深入阐述货币非中性思想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是凯恩斯(Keynes)。凯恩斯完全摒弃了“货币面纱论”,他认为,货币通过利率影响产出,而利率是由货币市场的供求决定的,由于投资是利率的函数,货币供求变动通过利率进而影响实际投资和产出,经济也就经由利率受到货币数量的影响。凯恩斯理论否认了“货币中性”,为进一步研究货币、信贷乃至金融奠定了基础。但是,凯恩斯理论的弱点在于其完全撇开了传统的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考虑的是人们的预期,这种预期仅仅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忽视了当前可能存在的对未来预期产生影响的各种可能信息,因此缺乏一定的微观经济基础.

(三)货币主义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观

弗里德曼在1956年发表的《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一书中,极力主张货币的重要性,认为货币的推动力是说明产出、就业、物价水平的主要因素。他指出短期内货币能够影响实体经济变量,导致经济波动,货币是非中性的;从长期来看,经济中的实际变量仅由实物因素决定,货币不能影响实际变量,它能

影响的名义变量只能是价格,因而货币是中性的。货币主义的创新之处在于对货币影响经济的程度进行了长短期的划分,并且由于货币的引入,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划分为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对以后的货币理论发展有借鉴意义。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中性观

70年代以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兴起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主要代表人物是卢卡斯(Lucas)、罗伯特·巴罗(Barro)、基德兰德(Kydland)等人。新古典宏观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冲击能引起经济波动的前提是经济当事人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价格变化的实际情况,由此导致产量和就业量的波动。但是如果人们有理性的预期,就会利用相关的货币当局政策规则的知识形成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无效的,从而导致信贷投放对经济的影响也是无效的。

(五)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非中性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凯恩斯主义吸收了货币主义关于货币对经济波动至关重要的观点,认为由于经济体系本身的不完全性,工资和价格是缓慢调整的,存在名义粘性,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对经济具有重要而持续的实质性影响,货币政策是理论有效的。新凯恩斯主义的信贷理论扩展了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渠道,强调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金需求者的财务状况和授信能力以及资金提供者的借款意愿和借款能力而影响市场上的借贷数量和投资、消费数量,进而对总需求和总产出产生重要而持续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肯定了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支持了货币政策有效论。

(六)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政策有效观点

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吸收了新凯恩斯主义不完全竞争和名义粘性的观点,从厂商最优定价行为中推导出总体价格水平缓慢调整的行为方程。由于价格水平只能缓慢调整而具有明显的粘性特点,在新新古典综合模型中,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等真实经济变量具有强大而持续的影响力,货币政策是在理论上与有效的。

二、金融发展理论关于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20世纪2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们从金融发展理论的角度研究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了金融对经济发展有实质影响的金融发展论。熊彼特(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货币、信贷和利息等因素对经济创新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认为信贷配给推动了经济增长,金融机构满足新兴企业信贷要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并强调银行的功能在于甄别出最有可能实现产品和生产过程创新的企业家,银行信贷可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来促进技术进步,并明确指出:“货币数量的变动也会引起实际经济本身的变化”。肖在1973年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把经济发展理论与货币金融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麦金农(McKinnon)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提出了针对发展中

国家的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结构扭曲与金融抑制总是相伴相随,金融的发展必须消除金融抑制。20世纪90年代后的新金融发展理论是在70、8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和内生增长论基础上建立的,继承并发展了麦金农、肖的观点,认为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制约。同时对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做了全面的解释,阐述了金融主要通过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改变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代表性的有帕加诺(Pagano)模型。但是,这一时期的金融发展理论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注重研究银行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很少考察其他类型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巴罗(Barro,1989年),首先使用了多国回归分析研究多个国家经济指标之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金(King)和列文(Levine)列出了80多个国家年的数据,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大量的国家和政策特征进行控制之前还是控制之后,金融中介指标的平均值和经济增长指标平均值之间都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为了克服纯统计方法的不足,其他的经济学家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拉詹(Rajan)与辛格莱斯(Zin.gales),他们1998年的研究成果《金融依赖与经济增长》中,按照国际通行的行业划分标准对美国36个有代表性行业的外部资金的依赖程度做了考察。然后以此为依据选取了41个国家相关的金融发展水平与行业增长的数据,通过回归得出:金融系统中相对发达国家的对外部资金需求更大的行业,其发展速度显著高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從而间接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阿诺斯蒂斯(Arestis)与德米特里得斯(Demetrades)1997年的研究发现在:德国,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反之不成立。纽因特尔(Luinttel)与克汉(Khan)于1999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被研究国家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都存在着互动的双向因果关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信贷变化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探索。韩爱华(2006)对上海市贷款增长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整体上1单位的贷款能够带动GDP增长0.411个单位,但在不同时期这种带动作用不同,2000年以前,1单位的贷款能够带动GDP增长0.614个单位,2000年以后,1单位的贷款只能够带动GDP增长0.355个单位;高霞,王然(2007)的实证研究指出,金融机构信用规模扩大1%,经济总量将增长0.44%,金融机构信用规模的扩张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拉动作用最为明显。闫章秀(2008)的实证研究指出,从信贷投入对于地区产业发展的促进效果看,信贷投入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效果高于东部地区;黄虎、肖光勇(2009)对信贷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经过检验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且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即信贷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升级,同时,经济结构的升级也有利于信贷结构的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我国建国以来,信贷结构对产业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农业、工业、商业贷款增长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也促使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