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A-Ph高效率色稳定的蓝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合集下载

基于DSA-ph掺杂结构的高效蓝色有机荧光电致发光器件

基于DSA-ph掺杂结构的高效蓝色有机荧光电致发光器件

基于DSA-ph掺杂结构的高效蓝色有机荧光电致发光器件王福军;张会萍;姜文龙【摘要】文章制备了在主体材料ADN中掺杂荧光染料DSA-ph的高效蓝色有机荧光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结构为ITO/2T-NATA(30 nm)/NPBX(10 nm)/ADN:4wt.%DSA-ph(40 nm)/Bphen(30 nm)/LiF(O.6 nm)/Al(150 nm).当DSA-ph掺杂浓度为4%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5.88 cd/A,在12 V的电压下,最大亮度达到10410 cd/m2,色坐标为(0.181,0.329),器件高性能主要归因于主客体间充分的Forster能量转移和载流子注入平衡.【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蓝光发射;效率【作者】王福军;张会萍;姜文龙【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830 引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以主动发光、能耗低、效率高、可柔性显示而被誉为“下一代主流显示器”或者“梦幻显示器”[1-3].实现全色显示可以通过调节RGB三基色获得真彩色,也可以以蓝色OLED为基础,用蓝光激发光色转换材料分别得到红光和绿光,可见蓝光对于全彩显示至关重要.一直以来,人们对蓝光OLED的追求从未间断过[4-9].本文采用高效荧光材料DSA-ph作为客体掺杂材料,以宽带隙材料ADN为主体作为蓝色发光层,由于主体的发射峰与客体的吸收峰有很大的重叠度,这为主客体间Forster能量的有效转移提供了条件[10].1 实验实验中以方阻约为40 Ω的ITO玻璃作为基底将有机材料生长其上.在有机材料沉积前将ITO玻璃衬底用丙酮、乙醇、去离子水反复擦拭、超声,之后放于干燥箱中干燥.将所用药品置于温度可以单独控制的蒸发源(石英坩埚)中,根据预先设计的结构顺序依次生长不同的有机材料,然后将所有玻璃衬底置于蒸铝室,进行阴极Al的蒸镀.在有机功能层生长过程中,有机室真空度始终要维持在4×10-4Pa 左右,蒸发速率维持在0.2~0.4 nm/s,器件的有效发光面积为4 mm2,亮度—电压—电流特性、色坐标以及EL光谱由计算机控制的可编程电流—电压源Keithley Source 2400 和光谱扫描光度计PR655 所构成的测试系统测试.有机层厚度由上海生产的FTM-Ⅴ型石英晶体膜厚仪监测.所有测量数据均在室温大气中测得.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 nm)/NPBX(10 nm)/ADN:DSA-ph(40nm)/Bphen(30 nm)/LiF(0.6 nm)/Al(150 nm)的蓝光器件,试验中ITO玻璃衬底作为阳极,不同的有机材料蒸镀在ITO表面.4,4′,4″-{N,-(2-naphth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 (2T-NATA)作为空穴注入层(HIL),N,N′-bis-(1-naphthyl)-N,N′ d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X)作为空穴传输层(HTL),p-N,N-diphenyl- aminostyryl) benzene(DSA-ph)作为客体,掺杂到主体材料9,10-di(2-naphthyl)anthracene(ADN)中作为蓝光发射层(EIL)4,7-diphenyl-1,10- phenanthroline (Bphen)作为空穴阻挡层(HBL)兼电子传输层(ETL),LiF作为缓冲层以增强电子注入.客体材料DSA-ph分别以不同浓度2%,3%,4%,5%掺杂于主体之中,四个器件编号分别为A、B、C、D.2 结果与分析图1为四个器件A、B、C、D在电压为12 V时的光谱图,由图可以看出,所有的光谱都有两个主要的发射峰,分别在470 nm和502 nm,在538 nm处有一个肩峰,发光来自于客体材料DSA-ph[10].浓度的改变并没有影响激子复合的复合区的位置,当电压变化时,器件发光均来自客体材料DSA-ph,表明主体ADN中形成的激子有效的传递给客体材料及DSA-ph俘获载流子发光.图1 在12 V偏压下的(EL)光谱图图2为A、B、C、D四个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曲线,由图可以看出,四个器件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二极管的电压—电流曲线相似,呈线性关系,这说明四个器件均表现出了较好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图2 电流密度—电压(J-V)曲线对于荧光掺杂机制,高效的能量转移意味着高的器件效率.主客体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能量转移,与主体材料的发射光谱和客体材料的吸收光谱有密切关系.如图3所示ADN发射光谱和DSA-ph的吸收光谱图可以看出,主体的发射光谱和客体的吸收光谱有很大的重叠度,说明主体到客体存在能量转移.图3 ADN的发射光谱和DSA-ph的吸收光谱图图4为A、B、C、D四个器件的电流效率—电压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当客体DSA-ph的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能充分利用主体材料ADN的能量,主客体间的Forster能量转移效率比较低,当浓度增加时,由于客体材料所占比例变大,ADN 到DSA-ph中的能量传递效率较高.当浓度达到4%的时候,在电流密度为1.74 mA/cm2 时,效率最大为5.88 cd/A.如图5所示,在掺杂浓度为4 wt.%的器件C中,在12 V的电压下,亮度达到了10 410 cd/m2,色坐标为(0.181,0.329),当浓度继续增大时,器件的性能有所下降,原因是当客体浓度增大时,器件中载流子浓度过高,进而引起了浓度淬灭现象.四个器件的各种性能参数如表1所列.图4 电压—效率(V-E)曲线图5 亮度—电压(L-V)曲线表1 A、B、C、D四个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Deviceηmax(cd·A-1)Lmax(cd·m-2)Jforηmax(mA·cm-2)JforLmax(mA·cm-2)IE(x,y)DeviceA4************(0171,0 321)DeviceB4 359947221 4442(0 171,0324)DeviceC5 89104101 74651(0 181,0 329)DeviceD3 9882207 22513(0 172,0 322)除此之外,器件高性能也归功于器件内部载流子注入平衡,如图6所示为器件的结构图,由图我们可以看出,2-T的引入降低了启亮电压,在电压为3V的时候,亮度达到了5.2 cd/m2,而且主体材料ADN的HOMO和LUMO能级分别为5.8和2.7 eV,客体材料DSA-ph的HOMO和LUMO能级分别为5.4和2.7 eV,可见,主客体间LUMO能级相同,HOMO能级也只差0.4 eV,主客体之间较小的能极差使在发生能量转移的时候,能量损失较小.Bphen的引入也有助于器件效率的提高,Bphen的电子迁移率为5×10-4 cm2/vs[11],并且其HOMO能级比较大为6.4 eV,可以有效的阻挡空穴,LUMO能级为3.0 eV,与阴极相差只有0.2 eV,这样使电子的传输更加容易,从而更多的载流子在发光层中复合.图6 器件的能级结构图3 结论制备了结构为ITO/2T-NATA(30 nm)/NPBX(10 nm)/ADN:DSA-ph(40nm)/Bphen(30 nm)/LiF(0.6 nm)/Al(150 nm)的蓝光器件,发光层客体掺杂浓度低,能量传递效率较低,浓度过高,会引起浓度淬灭.当浓度为4%时,器件性能最佳,当电流密度为1.74 mA/cm2 时,效率达到最大为5.88 cd/A.在12 V的电压下,亮度达到了10410 cd/m2,色坐标为(0.181,0.329),器件的高性能除了与最佳掺杂浓度有关,还与器件的最优化结构有关.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Deshpande R S,Bulovic V,Forrest S R.White-light-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based on interlayer sequential energy transfer[J].Appl.Phys.Lett.,1999,75:888~890.[2]Kido J,Kimura M,Nagai K.Multilayer white light-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J].Science,1995,267:1332~1334.[3]Li G,Shinar J.Combinatorial fabrication and studies of brigh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emission from rubrene-doped 4,4'-bis(2,2'-diphenylviny1)-1,1- biphenyl[J].Appl.Phys.Lett.,2003,83(26):5359~5361.[4]Popem, H P Kallmann,P Magnante. Electroluminescence in organiccrystals[J].J.Chem.Phys.,1963,38:2042~2043.[5]C.Adachi,S,Tokito,T.Tsutsui et 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a three layer structures[J].Appl.Phys.Lett.,1988,27:713~716.[6]Hamada Y,Sano T,Shibata K,et a1.Influence of the emission site On the running durability of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J].J.App1.Phys.,1995,34(7A):824~826.[7]Brown A R,Bradley D D C,Burroughes J H,et a1.Poly(p-pheny1eneviny1ene)light—emitting diodes:enhanced electroluminescent efficiency through charge carrier confinement[J].Appl.Phys.Lett.,1992,61(23):2793~2795.[8]Yu Bai,,M.A.Khan,Wen-Qing.Zhou,et al.A blu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with graded junction[J].Displays,2008,29:365~368.[9]Ping Chen,LiyingZhang,Yu Duan,et a1.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 blue,orange,red phosphorescent dyes[J].Appl.Phys.Lett.,2009,42:055155-1~5.[10]Tianhang Zheng,Wallace C H Choy.High-efficiency blue 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asedon double emission layers [J].Appl.Phys.Lett.,2008,41:055103-1~5.[11]Yu Wang,Yulin Hua,Xiaoming Wu,et a1.High-efficiency and multi-function bluefluorescent material fo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Organic Electronics,2008,9:692~698.。

基于DSA-ph的高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基于DSA-ph的高效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文 章 编 号 : 0 72 8 ( 0 1 0 — 6 6 0 1 0 — 7 0 2 1 ) 50 1 - 4
基于 D A p S —h的高 效蓝色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姜 文 龙 , 赵 雷 , 张 刚 刘 铁 功 王 艳 玲 段 羽 , , ,
(. 林 师 范 大 学 信 息 技 术 学 院 , 林 四 平 1吉 吉 1 60 ,E mal j n _ @ 13 c r; 3 00 — i i g wl 6 .o : a n 2 吉 林 大 学 电 子科 学 与工 程 学 院 , 林 长 春 1 0 1 ) . 吉 3 0 2
t ep ro ma c ft ed vc st eb s. I h sam a i m u r n fiin yo . 9 c / h ef r n eo h e iei h e t t a xmu c re tefce c f4 5 d A
a a d ma i m rg t e so 8 d m。a 2V. t5V n xmu b ih n s f6 0 7c / t1
Absr c :U sn ta t i g NPBX t 3 wih
DSA— h d pe s t mitn a e ,BCP p o d a hee t i g l y r orTA Z a l sa ho e
b oc n a r,Al 3o he s a lc r n t a s or a e ,a s to l i hte t i g d l ki g l ye q r Bp n a n e e t o r n p tl y r e f b ue lg — mitn e
Ke r s:or a i i ht e t i g di e y wo d g n c lg — mitn od s;e e t o r ns r i g;hol l c n l c r n t a po tn e b o ki g;e fc e y f iinc

一种基于蓝色荧光与磷光敏化技术的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一种基于蓝色荧光与磷光敏化技术的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最 大亮 度 为 1 3 d m 。 33 0c/


词: 有机 白光 电致发 光器 件 ; 显色指数 ;蓝色荧光 ; 磷光 敏化
文 献标 识 码 : A DO :1. 78 f b0 2 3 10 9 I 0 3 8 /g 2 13 0 .0 7 x
中 图 分 类 号 : N 8 . T 33 1
种基于蓝 色荧 光与磷光敏化技术的 高显色指数 白光有机 电致发 光器件的制备

张世 明,陈 宇 ,王学会 ,张振松 ,岳守振 , 赵 毅 ,刘式墉
(联合实验室 , 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摘要: 通过采用 44- s9e y 3 a a v y n)11 b hnl B zB) ,' i 一hl 一 r z i l e一, 一pey ( CV i为蓝色荧光发光单元, b ( t 一c b on e i 绿色磷光
r l cts2p eypr ie r im [r PY 3 , c sami dylw lh—miigl e. i , i(-hnlyi n )idu I( P ) ] at a x eo i t tn a r a r d i s e l g e t y
By o tmii g t e d p ng c n e ta in o y sa d i to cn n i t ra e ,e c e tW OLEDswi p i zn h o i o c n r t fd e n n rdu i g a n e ly r f in o i t h
W h t g n c Lihte itn o swih Hi h Coo n rng ie Or a i g -m ti g Dide t g l r Re de i
I e i O ph r s e t Se stz r a ue Fl r s e t Em it r nd x Usng Ph s 0 e c n n ii e nd Bl uo e c n te

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

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制

并分 g 以钢 锡 氧化物 ( du i o ii ,I O) Mg: 4 i im t xd e T 和 n n z Ag合 金作 为 阳极和 阴极 , 成 的。 引 做 “ i
治夹 层 结 构 电 流 1 0mA/ m 和 交 流 1 的 条 件 下 实现 了 发 光 强 度 为 7 0c / 在 0 e 0V 0 d m。的 蓝 光
维普资讯
第 l }卷 第 i期 2,2年 3月 - 0
甘肃 科 学 学 报
J  ̄ n ofG o r a】 s in e ce c  ̄
V 0l 1 No 4
M 町 2 2 0、
文 章 编 号 1 0 —3 6 2 0 ) l0 0 — 7 40 6 (0 2流 程 , 提
笑键 词 : 蓝 色;有机 ;电致发 光 器件 中 图分 类 号 : TN3 4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在 电致发 光 和光致 发光这 一研究领 域 中. 由化合 物半导 体制备 的发光二 极管 ( E s 和激 L D) 光 管 ( Ds , L ) 目前 已 达 到 了 相 当成 熟 的 水 平 , 在 生 产 工 艺 和 器 件 特 性 方 面 仍 然 存 在 某 些 问 但
题 , 如 蓝 光 波段 发 光 就 是 无 机半 导 体 发 光 二 极 管 的 一 大 困难 。 尽 管 作 为 1 9 例 9 2年 光 电子 领域 的 重 大 发 现 , aeM . 等 利 用 I~ Ⅵ族 化 合 物 半 导 体 材 料 实 现 了 蓝 光 发 射 , 不 久 S ui Has A. 前 hj
发 射 接 着 , moi s io等 于 1 9 Oh r Yohn 9 1年 用 聚 苯 并 茂 ,9 3年 马於 光 等 用 聚 苯 基 苯 酚 实 现 』 19

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高效率的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

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高效率的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

专利名称: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高效率的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钱超,许军
申请号:CN201910820663.0
申请日:20190829
公开号:CN112442053A
公开日:
202103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高效率的蓝色荧光掺杂材料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式如下所示:本发明蓝光掺杂材料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在相同电流密度下,发光效率都得到了一定提升,而且器件的启动电压有所下降,器件的功耗相对降低,使得器件的寿命相应提高。

申请人:南京高光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210038 江苏省南京市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枫科技园A7-17
国籍:CN
代理机构: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几种蓝色发光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几种蓝色发光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几种蓝色发光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周华
【期刊名称】《发光快报》
【年(卷),期】1992()6
【摘要】近年来,为实现全色平板显示器,人们对薄膜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积极的研究。

实际应用的最大障碍是缺少蓝色发光器件。

作为一种蓝色发光的 EL 器件,人们对 Tm 掺杂的 ZnS 薄膜进行了研究,但是这类器件所能达到的最大发光亮度很低(10—12cd/m^2)其次,ZnS:Tm EL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周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383.1
【相关文献】
1.稳定的蓝色及白色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J], 蒋雪茵;张志林;张步新;朱文清;郑新友;许少鸿
2.新法制备高亮度蓝色SrS:Ce薄膜电致发光器件 [J], 唐春玖
3.超薄发光层的高效蓝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 王双;汪津
4.以新型芴衍生物为发光层的深蓝色叠层电致发光器件 [J], 委福祥;方亮;蒋雪茵;张志林
5.蓝色发光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J], 汪娜;何邦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DSA-Ph高效率色稳定的蓝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汪津;王双;王宇;孙冬舒;杨珊珊;姜文龙【摘要】采用蓝色荧光有机染料 DSA-Ph 作为客体材料,将其掺入主体材料BUBH-3中,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单发光层掺杂结构的蓝色有机荧光器件.当DSA-Ph 掺杂质量比为3 wt.%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 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亮度为5038 cd/ m2.当电压为14 V 时,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160 cd/ m2.另外,亮度从907 cd/ m2增加到14680 cd/ m2过程中,其色坐标从(0.163,0.287)到(0.159,0.281),变化量ΔCIExy 仅为(0.004,0.006).%Highly efficient and color-stable blue flu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s ) were fabricated with 1-4-di-[4-(N,N-di-phenyl)amino]styryl-benzene(DSA-Ph)as blue emitting dopant which was doped into 4,4'-di[ 10-( naphthalen-1-yl)anthracen-9-yl]biphenyl( BUBH-3 ) host. The maximum current efficiency of 4. 17 cd / A with a 1931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clairage(CIEx,y )coordinates of(0. 161, 0. 286)at 5 038 cd / m2 was obtained in the 3 wt. % DSA-Ph-doped device. The white OLEDs exhibited a maximum luminance of 16 160 cd / m2 at 14 V. In addition,the CIEx,y changed from(0. 163,0. 287)to(0. 159, 0. 281)and the variation of CIExy was anly(0. 004,0. 006)when the luminance increased from 907 to 14 680 cd / m2 ,which showed a very stable blue emission.【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29-31)【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荧光;蓝光【作者】汪津;王双;王宇;孙冬舒;杨珊珊;姜文龙【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吉林师范大学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四平 136000; 吉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四平 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7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1-5].近年来,红光和绿光OLEDs的性能已达到实用化的标准,而蓝光OLEDs的寿命、稳定性和色纯度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6-7].尽管部分蓝色磷光OLEDs能够充分利用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发光达到较高的发光效率,但由于其在高亮度下效率衰降明显且寿命也较短,而蓝色荧光染料的寿命和稳定性均较好[8-9].本文采用高量子产率的蓝色荧光有机染料DSA-Ph作为发光染料,将其掺入有机染料BUBH-3中,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蓝色有机发光器件.当掺杂质量比为3%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亮度为5 038cd/m2.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 160 cd/m2.亮度从 907 cd/m2增加到14 680 cd/m2过程中,其色坐标从(0.163,0.287)变化为(0.159,0.281),变化量仅为(0.004,0.006).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结构为ITO/m-MTDATA/NPB/BUBH-3:x wt.% DSA-Ph(30 nm)/TPBi(30 nm)/LiF(0.6 nm)/Al,其中,x=1,2,3,5 wt.%,对应器件分别为A~D.器件中m-MTDATA为空穴注入层,NPB和TPBi分别为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BUBH-3:DSA-Ph为发光层,LiF/Al为复合阴极.实验中将ITO基底经由丙酮、乙醇、去离子水超声清洗、干燥等过程处理之后,放置到有机气相沉积腔室中,室内的真空度优于5×10-4 Pa.器件中有机层的蒸镀速率约为0.1~0.2 nm/s,LiF的速率约为0.01 nm/ s,之后将器件移至蒸铝室内蒸镀阴极Al,室内真空度优于5×10-3 Pa.在实验过程中,通过FTM-V型石英晶体膜厚仪分别在线测量有机功能层及LiF层的厚度.有机器件的发光面积约为2×2 mm2.由计算机控制的吉时利2400 和光谱扫描光度计PR655所组成的器件光电性能测试系统对器件的亮度—电压—电流、发光光谱、发光色坐标等进行测试.实验所有测量均在室温、大气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机器件发光层所使用的BUBH-3和DSA-Ph的化学结构和器件A~D结构如图1所示.从图2中器件A~D的归一化电致发光光谱可以看出,四个器件主发光峰均位于468 nm处,并且在492 nm和536 nm处伴有肩峰,为客体材料DSA-Ph的特征发光峰[10].BUBH-3薄膜的电致发光峰分别位于444 nm和545 nm.DSA-Ph的吸收峰位于410 nm附近[11],与BUBH-3的发光峰存在部分重叠,表明在BUBH-3:DSA-Ph掺杂体系中存在Förster能量转移.器件A~D均未见BUBH-3的发光峰,说明主体材料到客体材料存在有效的能量转移.器件A在436 nm处有一弱发光峰,主要是由于电子越过发光层与NPB层的空穴复合发光.图3插图是器件A~D的电流密度—电压特性曲线.DSA-Ph掺杂浓度从1 wt.%增加到2 wt.%,器件A、B的电流密度曲线相似.继续增加DSA-Ph掺杂浓度到5 wt.%,在相同电压下,器件B~D的电流密度逐渐减小,表明客体材料DSA-Ph俘获部分载流子使器件的电流减弱.因此,DSA-Ph发光是BUBH-3到DSA-Ph能量转移和DSA-Ph俘获载流子发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图3中器件A~D的亮度—电压特性曲线可以看出,器件A~C的亮度曲线相似,而在相同电压下器件D的亮度略低.图4为器件A~D的电流效率—电流密度特性曲线.在低电流密度下(J<70mA/cm2),器件A、B的电流效率曲线相似.在高电流密度下(J>70 mA/cm2),相同电流密度下器件B的电流效率略高.在相同电流密度下,器件C的电流效率最高,器件D的最低.器件D效率较低主要是DSA-Ph激子浓度淬灭导致的结果.器件A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电流密度为120 mA/cm2,亮度为5 038 cd/m2.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 160 cd/m2.图5是器件C在不同电压下的归一化电致发光光谱.随外加电压从7 V升至13 V,器件C电致发光光谱长波长部分相对有所增强,该现象主要与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有关[12].亮度从 907 cd/m2增加到14 680 cd/m2过程中,其色坐标从(0.163,0.287)变化为(0.159,0.281),变化量仅为(0.004,0.006).制备了高效率色稳定的单发光层掺杂结构的有机蓝色荧光器件.研究结果表明,当DSA-Ph掺杂质量比为3 wt.%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4.17 cd/A,对应色坐标为(0.161,0.286),亮度为5 038 cd/m2.器件的最大亮度为16 160 cd/m2.亮度从907 cd/m2增加到14 680 cd/m2过程中,其色坐标变化量ΔCIExy仅为(0.004,0.006).【相关文献】[1]C.W.Tang,S.A.Vanslyke,C.H.Chen.Electroluminescence of doped organic thin-films[J].J.Appl.Phys.,1989,65(9):3610~3616.[2]S.Reineke,F.Lindner,G.Schwartz,et al.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fluorescent tube efficiency[J].Nature,2009,459(7244):234~238.[3]Y.R.Sun,N.C.Giebink,H.Kanno,et al.Management of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for 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J].Nature,2006,440(7086):908~912.[4]M.A.Baldo,D.F.O'brien,Y.You,et al.Highly efficient phosphorescent emission from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Nature,1998,395(6698):151~154.[5]B.W.D'andrade,S.R.Forrest.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for solid-state lighting[J].Adv.Mater.,2004,16(18):1585~1595.[6]C.Adachi,M.A.Baldo,M.E.Thompson,et al.Nearly 100% internal phosphorescence efficiency in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J].J.Appl.Phys.,2001,90(10):5048~5051. [7]K.S.Yook,anic Materials for Deep Blue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J].Adv.Mater.,2012,24(24):3169~3190.[8]Q.Wang,J.Ding,D.Ma,et al.Highly efficient single-emitting-layer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reduced efficiency roll-off[J].Appl.Phys,Lett.,2009,94(10):103503~103503.[9]Y.Lou,Z.Geng,Z.Wang,et al.Improvement of roll-off in power efficiency for mixed single layer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y co-doping[J].Synthetic Met.,2012,162(13~14):1204~1209.[10]M.T.Lee,H.H.Chen,C.H.Liao,et al.Stable styrylamine-doped blu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based on 2-methyl-9,10-di(2-naphthyl)anthracene[J].Appl.Phys.Lett,,2004,85(15):3301~3303.[11]L.Wang,M.F.Lin,W.K.Wong,et al.Highly effici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single small molecular emitting material[J].Appl.Phys.Lett.,2007,91(18):183504-1~3.[12]T.Matsushima,C.Adachi.Enhanced hole injection and transport in molybdenum-dioxide-doped organic hole-transporting layers[J].J.Appl.Phys.,2008,103(3):03450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