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复习题
LT
A.科学社会主义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这一政治学角度来研究。

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之一社会学角度来研究。

B.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单科性学科,社会学是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论述题,联系社会现象进行分析)
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社会学也是通过这两条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服务的。

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A.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将来怎样变化。

B.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A.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

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符合规律性。

B.对管理社会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hong)
中国社会学:西方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产物。

中国社会学是适应中国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性社会转型的需要。

社会发展是社会学发展的源泉,中国社会发展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源泉。

中国转型社会:转型的加速期。

速度快,广度、深度、难度前所未有。

两者关系:对转型认识的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

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程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但也要注意吸取、借鉴国外社会学研究的成果。

要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防止一切照搬,也要避免一切排斥。

6、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hong)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把“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看做是社会学的独特对象,具有多方面的依据。

1)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历史时代依据
2)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现实社会依据
3)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作为社会学对象的中国特色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作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条件。

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

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热河,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从空间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世界上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现代化起步较迟的国家,属于迟发展国家行列,因此我国社会是一种迟发展社会。

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受到较多的制约和限制,不能不受到迟发展效应的影响。

研究迟发展效应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的作用,利用正面效应的功能,对促进我国向良性运行方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也是社会运行的“带规律性的模式”。

分类:按社会机制的形成过程,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自发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人为机制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将其划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等。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分为隐机制和显机制。

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将其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等。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略,书上都有,只需要简要写出轮廓就行)
5、研究社会运行条件和机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1)突出了影响因素的相互联系,有助于我们去研究社会运行中的影响因素,并找出这些因素带
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

2)突出影响因素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则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社会运行的内在过程,掌握社会运行机制产生作用的一般原理,进而运用这些原理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

这种研究是贴近社会实际生活的,而不是抽象的哲学思辩,有助于我们沟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第三章社会与社会运行
1、简析“社会”的概念。

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

吉定斯、塔德。

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齐美尔、杜尔克姆。

马克思: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①社会不单单是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

它是人们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产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简答题)
1)整合功能
文化整合、规范整合、观念整合和功能整合。

2)交流功能
创造了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交往的场所和规范,使人类互动得以进行。

3)导向功能
行为规范进行导向。

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4)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积累和发展。

3、什么是社会运行?(hong)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

纵向运行也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社会系统在其前后相继的纵向运行中表现出如下的一些基本关系:继承的关系,变异的关系,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与纵向运行一样,横向运行也表现出了一些基本关系:交叉与渗透的关系,制约的关系,促进关系,转化的关系。

无论是纵向运行还是横向运行,社会诸要素与诸系统都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4、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需要联系热点问题,分析当前中国的社会运行状况,要熟练掌握)
1)综合性原则
即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

首先,它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要对多因素、多层次的社会做周密全面的考察;其次,强调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

社会运行的状况最终要通过整体的运行表现出来,局部运行和发展的良性与否必须通过它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

整体效应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个子系统运行状态的根本依据。

2)协调性原则
所谓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就是社会多重要素、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

包括三个方面,结构协调性,所谓结构协调性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功能协调性,所谓功能协调性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

3)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

5、试析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

(名词解释)
血缘关系
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地缘关系
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是维系社会稳定,反功能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业缘关系
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正功能是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业缘关系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个社会的面貌。

6、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简答题)
1)由人群组成,人是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要素。

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系统。

3)只有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丰富多彩。

6)社会系统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改造能力。

7、简述关于社会构成要素的理论。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成分。

传统理论
孙本文。

地理要素、生物要素、心理要素、文化要素。

地理要素和生物要素是消极限制要素,心理要素和文化要素是积极活动要素。

除此以外,还包括群体要素、家庭要素、行为要素、经济要素和政治要素。

社会三要素论
A.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或人口是社会主体的能动要素。

C.文化一旦形成便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发挥重大作用。

8、简述关于社会类型的理论。

马克思: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标准,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类型: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预见共产主义社会。

基本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伦斯基:赖以生存的方式,狩猎的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农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整体社会结构的差异。

滕尼斯提出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

杜尔克姆,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

我国提出:转型社会。

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有一种社会过渡形态,即转型社会,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特征。

墨尔根:未开化的、野蛮的、文明的。

孔德: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主义阶段。

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9、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

功能论:社会是活的生物有机体。

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共同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反常现象。

冲突论:马克思。

社会中存在着强制和压迫,冲突的出现和存在是正常现象。

社会的稳定和均衡是暂时的。

进化论:社会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其中规模增长、结构分化、功能转化和相互依赖,同生物体相似。

社会进化的形态是渐进的、连续的,不存在突变和飞跃。

生物理论:人类是动物的一种类型,依赖于周围的生态而生存。

生物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制度乃至文化观念有很大影响,有决定性作用。

研究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要注意到其所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

10、如何理解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
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
A.宏观社会:社会的整体结构,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

B.微观社会:社会的个体结构,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

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
A.个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较低层次,不稳定。

B.群体关系: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中间层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C.社会制度: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最高层次。

固定化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

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
A.血缘关系: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不同情况下,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地位作用不同。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B.地缘关系: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种类型。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C.业缘关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

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其特点是人类后天习得,并为人类所共有。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简答题或者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是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可分为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这是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所谓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重,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重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玩笑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等。

3、试比较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的相对主义。

(用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分析当今的多元文化趋势)(hong)
文化中心主义
又称种族中心主义。

各个国家、民族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看作是最好的,以此为标准,衡量和评判其他文化,对自己所不熟悉的文化抱有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近代最为突出的就是欧洲中心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美国人类学家提出。

一个民族中的文化现象只能用该民族内部的文化价值标准来加以衡量。

每种文化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无优劣之分。

极端的文化中心主义盲目排斥一切外来文化。

极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否认事物绝对可比的一方面。

两种都是错误的,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缺少辩证法。

4、什么是文化震惊和文化边际?
文化震惊(名词解释),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不同文化模式之间的交流。

然而,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常发生的一种现象就是文化震惊。

所谓文化震惊是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

文化震惊不仅发生在民族之间,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也会发生,文化震惊是一种客观现象,并没有晒遏制分,但是对文化震惊的处理却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

文化边际,是指文化的边缘地带,或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

边际文化还有两外一种情况,就是虽远离中心文化,但并不能接触到其他的发达文化,因而这类边际文化处于一种不太发达的状态。

5、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论述题,如用文化的功能理论分析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1)文化是人与动物区分的重要标志。

2)文化是社会或族群分野的标志。

3)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4)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具有整合功能。

5)文化形塑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人。

6、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主文化,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占次要地位的,仅为一部分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不与主文化抵触或对抗。

主文化,在社会上占有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占次要地位,与现有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的文化,对现存社会秩序有着背离和否定作用。

主文化与亚文化区分不绝对,发展过程中,两者可相互转化。

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与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文化。

同时,也应该认真研究与对待亚文化。

对反文化的性质不可一概而论,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估。

7、简述文化的基本特征。

(简答题,也可用于论述题)
1)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

2)复合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3)象征性。

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

4)传递性。

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

5)变迁性。

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

8、试用文化堕距理论分析当今中国的有关社会问题。

威廉•奥格本,文化堕距。

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

导致各种社会问题。

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

制度首先变迁或者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最后才是价值观念。

物质文化:先进的生产工具。

制度:政策法律。

风俗、民德。

价值观念:现代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编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史上有哪些发展?
社会化(名词解释)
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
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经过这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发展过程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研究个体如何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

20世纪50年代开始,认为社会化更是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新倾向:①重视研究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序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②拓宽对个体概念的理解,认为个体既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群体或社会单元。

2、社会化主要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名词解释)
一共有五种社会化类型:
1)初始社会化。

发生在生命早期,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2)预期社会化。

学习未来所要扮演的角色。

3)发展社会化。

以初始社会化为基础,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4)逆向社会化。

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5)再社会化。

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3、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和社会主体各有哪些?各自的作用及特点是什么?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四项。

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媒。

家庭
首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是社会化的开端。

其次,对儿童进行感情和爱的培养。

再次,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化有重大影响。

学校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带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且学生必须遵守。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

首先,儿童以独立姿态参与活动,提高独立意识。

其次,能接收到大量的亚文化影响。

工作单位
首先,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其次,提供了检验和发展家庭及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指甲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讯手段。

它对人们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人们的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库利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

他认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他将自我意识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
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在做出行为后,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米德将自我分成“主我”和“客我”两部分。

“主我”是能动的部分,为人格发展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

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觉得行为的能力。

模仿阶段。

简单理解和模仿父母的动作,自我意识很弱。

嬉戏阶段。

扮演特定、重要的角色。

博弈阶段。

“客我”的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无意识”驱动人格发展。

他将人格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

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起调节作用;超我遵循完美原则。

他把人格发展过程分为五个时期:
口腔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