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习理论 知识点整理归纳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
动物行为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点总结1. 动物行为学的定义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的科学,涉及动物的生理、神经、遗传和环境等因素。
2. 动物行为分类- 个体行为:指个体动物的行为,如觅食、休息、求偶等。
- 社会行为:指动物之间的互动行为,如领地争夺、群体活动等。
3. 动物行为的调节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对行为的调节。
- 遗传因素:动物行为往往受遗传因素影响,如基因控制的行为特征。
- 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对行为的影响。
4. 动物行为的导向机制- 生物钟:动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行为模式,受生物钟调节。
- 外界刺激: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导致特定行为的产生。
- 内部动机:动物的内部需求和欲望会影响其行为的表现。
5. 动物行为的进化意义- 适应环境:动物通过行为的调整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生存需求。
- 繁殖策略:动物的行为可以影响其繁殖策略和遗传基因的传递。
- 群体生存:动物的社会行为有助于群体的生存和繁衍。
6. 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动物行为的特点和表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 实验法:通过设定实验条件和变量,探究动物行为的原因和规律。
- 模拟法:利用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模拟动物行为过程。
7. 动物行为的应用领域- 畜牧养殖: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提高畜禽养殖的技术和效益。
- 动物保护:了解动物行为,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
- 人类行为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探究人类与动物行为的相似与否,深化对人类行为的认识。
以上是动物行为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专升本《组织行为学》
引言概述: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员工在组织内的行为规律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需求不断变化和竞争加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专升本《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知识,旨在帮助学习者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
正文内容:一、个体行为与决策1. 个体行为的类型:包括个人动机、人格特质、态度和价值观等。
2. 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偏差、风险偏好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3. 个体决策错误的原因:包括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理性和情绪影响等。
4. 个体行为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5. 个体行为的改善方法:包括员工培训、激励措施和工作设计等。
二、团队与团队动力学1. 团队形成的过程:包括明确目标、建立规则和分工合作等。
2. 团队效能的影响因素:包括领导风格、沟通和团队氛围等。
3. 团队冲突的类型:包括任务冲突、人际冲突和角色冲突等。
4. 解决团队冲突的方法:包括调解、协商和妥协等。
5. 提高团队效能的策略:包括鼓励合作、激发创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
三、组织结构与设计1. 组织结构的类型:包括功能性结构、分工结构和矩阵结构等。
2. 组织设计的原则:包括适度集权、明确分工和合理协调等。
3. 组织文化的塑造:包括价值观的传递、符号与仪式的引导和制度建设等。
4. 组织变革的管理:包括识别变革需求、制定变革策略和激励员工参与等。
5. 组织学习的重要性:包括建立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的过程和学习型领导力的培养等。
四、领导与领导力1. 领导的类型:包括权威型领导、参与型领导和服务型领导等。
2. 领导力的内涵:包括任务导向、人际关系和影响力等。
3. 领导行为的价值观:包括公正和道德、追求卓越和自我管理等。
4. 领导风格的选择:包括情境领导和适应性领导等。
5. 提高领导力的方法:包括培养沟通技巧、增强协作能力和推动创新等。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解释和预测学习过程的理论。
其中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另一种是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社会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交互和观察他人来实现的。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生命不同阶段内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重要的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经历着不同的阶段。
伯纳黛特的社会发展理论则强调社会互动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记忆、问题解决和决策等认知过程。
例如,记忆研究揭示了记忆的不同类型,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记忆能力。
4.智力与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在解决问题、学习新知识和适应环境时展示的能力。
智力测试是通过测量个体在一些任务上的表现来评估智力水平的工具。
5.个体差异与多元智能理论:人们在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多种智能类型,如言语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等,以解释个体差异。
6.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了解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个体差异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例如,知识图谱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组织知识,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科能力和社会技能的发展。
7.教育评估和评价:教育评估是评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测量学生的能力、知识和技能来判断学生的学习进展。
评价则涉及对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8.教育心理学与特殊教育:教育心理学为特殊教育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特殊教育关注的是那些在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有障碍或特殊需求的学生。
9.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注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和行为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干预措施。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
自考警察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自考警察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警察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组成的社会单元。
警察组织行为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只是和原理,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警察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
组织理解:1典型的组织是有不同全体组成的,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2组织是由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3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
警察组织的特殊性: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组织,公安机关具有独特的性质1公安机关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2公安机关是行政执法机关3公安机关具有服务性4公安机关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行为: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行为是指受心理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是人们欲望情感和意志的活动。
行为的特性:1目的性2习得性3社会性4情理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行为公式:B=F(P.E)公式中B即behavious行为,F(function)表示函数;P 指个体因素,E指环境因素。
警察职业行为的特殊性:1执法性2协作性3服从性4服务性5危险性6动态性警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警察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性。
警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分别从个体群体组织体系统三个层次来分析警察的行为组织。
警察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公安管理水平2有助于警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3有助于警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行为的规范化。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与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过程:萌芽阶段1工业革命后期的管理2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的兴起创立阶段1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学的先驱2躯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出现3组织行为学的正式诞生。
组织行为学研究和发展趋势:1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系统的研究在不断扩大。
2对组织行为学中有关概念的研究更加很深入和细化。
3组织行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强。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鲜明的学科特点主要表现在1跨学科性;2理论性;3应用性;4层次性和5交叉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如何最有效地获取、组织和应用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2.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描述儿童和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
根据该理论,儿童经历一系列的认知阶段,从简单的感觉和运动发展到复杂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
3.知觉和注意力:知觉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注意力是指个体选择性地集中精力和关注力的能力。
了解知觉和注意力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好的教学材料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智力和智力测试:智力是个体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智力测试是通过标准化的测试工具来测量个体的智力水平,以评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潜力。
5.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和内在需求。
理解学习动机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成就。
6.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关注学习者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以及如何通过合作和协作来解决问题。
7.学习与记忆:学习与记忆是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学习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而记忆是保存和回忆所学内容的能力。
了解学习和记忆的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法。
8.教育评估和测量:教育评估和测量是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水平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
9.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0.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特殊教育是为这些学生提供特殊支持和教育服务的领域。
了解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支持这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自己整理知识点)
组织⾏为学(⾃⼰整理知识点)第⼀章:何为组织⾏为学1.含义:①不仅研究可观察的⾏为,如:员⼯⽇常⼯作,⼈际交往等,还关注隐含在这些⾏为中的个体内在状态,包括知觉,态度,决策。
②三⾓度:组织和群体成员,资源,⼈本⾝③研究群体和组织⾏为,个体解释不了的现象可以⽤群体和组织加以解释经历,直觉,权威,科学2.多学科性:⼼理学:测量,解释,预测及改线特定情境下个体的⾏为社会学:研究⼈与⼈之间的相互影响,关注较多的⼀个领域是变⾰⼈类学:⼈类和环境之间的互动,特别是⽂化环境政治学:政治环境中个体和群体的⾏为3.研究领域:①个体层⾯: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组织⾏为最直接的实施者与影响者研究⼈格,能⼒,动机,说明组织中个体⾏为产⽣的原因及绩效取得的途径②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及团队层⾯:是组织⽬标实现的基本单位,也是个体任务完成及价值体现的⼯作单元。
③组织层⾯4.发展轨迹:①科学管理理论(泰勒:⼯作专业化与⽣产效率,寻找“最佳操作⽅法”)②古典组织理论(韦伯:关注如何将⼤量的员⼯与管理者组成最有效的整体)③⾏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际关系运动)麦格雷⼽XY理论X理论:⼈性假设⼤多数⼈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作。
⼤多数⼈没有雄⼼壮志,宁愿接受别⼈领导,不愿负责任。
⼤多数⼈的个⼈⽬标与组织⽬标是⽭盾的。
⼤多数⼈缺乏理智,不能克制⾃⼰,容易受⼈影响。
⼤多数⼈为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的事去做。
Y理论:⼀般⼈都是勤奋的,只要环境条件有利,⼯作就会像娱乐、休息⼀样⾃然。
⼈们是能够⾃我管理、⾃我控制的。
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标并不⽭盾,条件适当,⼈们会将个⼈⽬标和组织⽬标统⼀起来。
在正常情况下,⼈们会主动承担责任,⼒求有所成就。
⼤多数⼈都具有⾼度的想象⼒、聪明才智和解决组织中困难问题的创造性。
④开放系统理论⑤新趋势:积极组织⾏为学:内⼼,个体,⼈际五核⼼:⾃信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感调适5.组织⾏为学与管理:①管理职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对组织的物料资源,⼈员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进⾏有效协调与配置,从⽽促进组织⽬标实现。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大量的知识点,而要想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归纳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知识点归纳是将散乱的知识点整理、梳理,以达到系统化、全面、深入理解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一、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1. 逻辑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时间顺序关系等。
利用逻辑关系理论,我们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类,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
2. 层次关系理论知识点存在着层次性,即有基础知识点和更高级的知识点。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层次关系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
通过建立层次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发展脉络和主次关系。
3. 综合关系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综合关系,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进行归纳时,我们需要考虑到综合关系,并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概括。
通过综合关系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本质和特点,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知识点归纳的基本路线1. 收集材料归纳知识点之前,我们需要先收集相关的材料。
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籍、学习资料等方式获取信息。
同时,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行查询和获取。
收集材料时要注意筛选,只选择与归纳目标相关的、可靠的信息。
2. 分类整理在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后,我们需要根据知识点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整理。
可以采用逻辑分类、时序分类、综合分类等方式,将知识点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形成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3. 建立联系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可以通过逻辑关系的梳理、层次关系的建立、综合关系的整合等方式,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有机的知识网络。
4. 概括总结在建立联系的基础上,我们要对知识点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通过提炼核心概念、归纳共性特点、总结规律等方式,将知识点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凝练出来,形成简洁准确的概括性描述。
幼儿行为发展知识点总结
幼儿行为发展知识点总结幼儿的行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关注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发展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幼儿行为发展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对待孩子,也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幼儿行为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一、幼儿的认知发展1. 认知能力的形成幼儿时期是孩子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
孩子在这个阶段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认识事物,小心观察和模仿,逐渐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2. 认知过程的特点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不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在感知、思维和语言方面的表现具有个体差异,发展水平不一,而且发展速度也不同。
3. 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幼儿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四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征和发展规律。
二、幼儿的语言发展1. 语言习得的过程幼儿的语言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包括语音发展、词汇发展、语法发展和交际能力的建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模仿、感知、思维和交往来习得语言。
2. 语言习得的特点幼儿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天生的语言能力,但需通过语言环境的刺激和实践来发展和提高语言能力。
他们在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3. 语言习得的阶段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咿呀学语、一字学语、两字学语、短句学语和完整句学语等不同的习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发展特点和规律。
三、幼儿的情绪发展1. 情绪的形成和表达幼儿的情绪是由基本情绪(喜乐、愤怒、悲伤、恐惧等)和情感体验构成的。
他们通过面部表情、动作、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还受到社会化情境的影响。
2. 情绪的特点幼儿的情感体验本质上是主观的、丰富的和易变的。
在情绪表达和调节方面,他们还存在着自我中心性、易冲动性和情绪的不稳定性等特点。
3. 情绪的发展阶段幼儿在情绪发展中经历了情感的拓展、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建立等不同阶段。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师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揭示了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关联形成条件反射。
而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以斯金纳的箱实验为代表,说明了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则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行为。
惩罚则是为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新知识要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建构的。
在建构主义的观点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和整体性,认为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个人化的,并且要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和需求。
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创造促进学习的心理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学习和成长。
二、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类型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源于个体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表扬等。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1、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通过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
消费者行为学复习知识点整理版
考试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消费者的冲动性购买行为:冲动购物是一种与计划购物相对的购物方式。
冲动购物主要的核心应表达缺乏意志力的购买行为,一般有两种形式:①缺乏意志力的冲动性。
②强迫的冲动性。
参与:指人们意识到某个事物或行为与其自身相关的重要结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激发状态。
2、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供选择的购买方案中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及表达购后感想的活动过程。
3、促销组合:就是把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直复营销等各种不同的促销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的促销目标。
4、晕轮效应:也成光环效应或印象扩散效应,是指人们在管擦事物时,由于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使他们产生了清晰、明显的知觉,由此掩盖了对该事物其他特征的知觉,从而产生了美化或丑化对象的印象。
5、公共关系:又称为公共关系,它是指企业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和支持,以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促进企业商品销售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促销活动。
6消费品:是指用来满足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产品。
通常可分为4类: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和非寻求品。
7、消费者:是指购买与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人,即指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
消费者购买行为由三部分组成:最终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和环境约束。
8、消费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运行要求所制定的旨在促使消费机制正常运行,保证社会消费活动顺利进行的各项方针、制度、规定以及具体措施的总和。
9、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地和大规模地上升的现象。
10、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中,通过学习获得的、用以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信念、习惯以及价值观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1、习得性:2、民族性:3、发展性:4、稳定性:5、交流性:11、象征:是由使用它的人赋予其价值和意义,是人类加在物质或事件之上的,它产生于并取决于使用它的人类。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对于教育工作者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来表征事物,但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儿童能够进行具体的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11 岁及以上):儿童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成人和更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中实现的。
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人格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如婴儿期的信任对不信任、儿童早期的自主对羞怯和怀疑等。
成功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否则可能导致消极的人格品质。
(三)社会性发展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受欢迎的儿童通常具有友好、合作、善于交往等特点;被拒绝的儿童可能表现出攻击性、退缩等行为。
2、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的实验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即无条件刺激与中性刺激多次结合后,中性刺激能够引起条件反应。
泛化和分化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重要概念,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学习和发展的心理机制与规律的学科。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和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识构建的过程。
其中,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这些阶段描述了人类从婴儿到成人的认知发展轨迹,为教育者提供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教学活动的依据。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生如何获取和运用知识。
其中,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响应的关联来塑造行为;认知主义理论则认为学习是一个自主的认知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学习理论,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好的方式和策略。
根据学习风格的不同,学生对于信息的接受和整理方式也不同。
常见的学习风格包括视觉型、听觉型、动手型等。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四、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人们学习和行为背后的驱动力。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
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和动机类型,有助于教育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挑战性和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果。
五、智力理论智力理论主要研究人类智力的结构和发展。
高尔夫曼和斯特恩伯格是智力理论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高尔夫曼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个独立的能力组成;斯特恩伯格则提出了信息处理的智力结构理论,强调智力包括分析、综合、评价等不同的信息处理能力。
六、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指每个学生在智力、性格、兴趣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了解和接纳个体差异有助于个性化教学的实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
学习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学习方面的知识点总结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指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它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学派和构建主义学派两种观点。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单位是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外部刺激来建立起一定的反应。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构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主动构建新的知识和意义。
构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认知过程的重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将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意义和知识。
构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学习方法和技巧学习方法和技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一些行为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
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阅读方法、记忆方法、理解方法、思考方法等方面。
阅读方法是指学习者在阅读书籍、文章等材料时采用的一些有效的阅读策略,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阅读方法包括快速阅读、扫读、精读、逐字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等。
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时可以根据自身的阅读目的和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适应不同的阅读任务。
记忆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和信息时采用的一些有效的记忆策略,以提高记忆效果和记忆能力。
记忆方法包括联想记忆、重复记忆、串联记忆、图像记忆、故事记忆等。
学习者在进行记忆时可以将记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采用多种记忆方法相结合,以提高记忆效果。
理解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信息。
理解方法包括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类比推理、逻辑推理等。
学习者在进行理解时可以采用多种理解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理解能力。
思考方法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思考分析的一种策略。
思考方法包括提问、猜测、讨论、评价、批判等。
学习者在进行思考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思考方法,以提高思考能力。
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方法、多思考、注重记忆、理解、定期总结,查漏补缺
来自: zd山笑 > 《初中政治》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的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
比如,多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不断获得新收获。
学了第一节,及时复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循环复习法在功效上优于及时复习法,可以弥补其零散、不系统的缺陷,加强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系统性。
再者,循环复习法又具有一定难度,要求学生从概念、原理的掌握,到应用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每增加一次复习,对于能力培养和知识掌握就是一个提高。
循环复习的目的在于熟练。
通常,识记材料的性质、学习的程度和学习的方法是影响遗忘的因素。
一般说来,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就越慢;形象的材料比较容易长久保持。
政治课的概念、原理,多数是抽象的理性知识,缺乏形象直观性,不易被学生所接受。
有效的方法是增加学习强度。
据研究,过度学习50%,记忆效果最佳。
学习程度提高还会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的熟练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知识点整理、总结、归纳、方法、多思考、注重记忆、理解、定期总结,查漏补缺、抓关键词(目录、知识点的名称和问题的名称及在教材中的位置)记忆: 即先找出能 统领识记内容的关键词语 进行记忆,然后,再通过关键词扩展记忆内容。
例如:关于“法律”的概念,如果我们先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宾语)“制定或认可”、“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然后再扩展记忆:“是制定或认可的”,“由什么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这样就容易记住了。
开卷考后不等于都不用记忆、不要背诵了,因为一些基本的原理、概念、观点要想运用自如,离开了记忆是谈不上运用的。
所以,课后多想,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一些基本观点,会使记忆更牢固、运用更灵活、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会读书,把厚书读薄。
在读书的过程中掌握"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记忆不读书"两个基本原则,二者合而为一,具体体现在:勾画书本上。
一网打尽教师资格知识点整理
一网打尽教师资格知识点整理教师资格考试是教育系统中的一项重要测试,其目的在于选拔具备一定教育能力、道德素质和专业知识的人才,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
本文将对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 心理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以及儿童智力、情绪、语言发展等方面的重要知识。
3. 认知心理学: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4. 儿童行为心理学:了解和解释儿童行为的心理过程,如积极行为、攻击行为等,以及行为问题的防治等。
5. 教育评价与测量: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原则,掌握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了解测量的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
二、教育学知识点1. 教育思想理论: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思想家及其代表作、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等。
2. 教育目标与任务:了解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层次结构,了解国家教育政策及其指导思想。
3. 教育原理与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技术等,以及各种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4. 学校与课程管理: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等。
5. 教育与社会: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等。
三、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教育法、刑法、民法、劳动法等法规对教育领域的规定。
2. 教职工法律法规:了解教师从业资格、教师权益保护等法规规定。
3. 学校管理法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安全与卫生管理、学生管理等相关法规。
4. 学生和家长权益保护法规: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权益保护,学生违纪与处分等法规。
5. 教育救助与保障法规:了解特殊教育、义务教育、资助政策等教育救助与保障相关法规。
四、教育经济与管理知识点1. 教育投融资政策:了解国家教育投融资政策、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等相关知识。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原则
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原则知识点归纳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而在进行知识点归纳时,遵循一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知识点归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基本原则。
一、基本理论1. 聚类理论:聚类理论认为,同一类知识点具有相似的特征和属性,可以通过将相似的知识点归类在一起,形成知识点的聚类。
通过聚类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
2. 重要性理论:重要性理论强调对知识点进行排序和筛选,将重要的知识点放在前面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以将重要的知识点与其他相关知识点进行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关联性理论:关联性理论认为,不同的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关联,通过发现和理解这些联系,可以更好地归纳和理解知识点。
在进行知识点归纳时,需要注意将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形成连贯的思维逻辑。
二、基本路线1. 分类归纳法:分类归纳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归纳方法,它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分类,然后将同一类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
通过分类归纳,可以清晰地展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2. 概括归纳法:概括归纳法是将一系列具体的知识点、事实或观点进行概括,形成更为抽象和普遍的规律或原则。
通过概括归纳,可以提炼出知识点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演绎归纳法:演绎归纳法是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和演绎,得出更深层次的结论或知识点。
通过演绎归纳,可以将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扩展和延伸,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基本原则1. 简洁明了原则:在进行知识点归纳时,要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避免冗长的叙述和重复的内容,将知识点归纳到最核心和关键的要点上,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
2. 逻辑严谨原则:知识点归纳要符合逻辑推理和严密的思维过程,避免出现自相矛盾或不完整的情况。
小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师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师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
以下是小学教师常用到的一些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习理论有助于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说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正反馈的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策略;社会文化学说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教师应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合作机会。
2. 学生发展心理学学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学生在身体、智力、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教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小学生在认知发展方面具有操作思维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操作实物、提供具体形象的教学材料等方式促进他们的学习;在情感发展方面,小学生处于自我中心阶段,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关心。
3. 有效教学策略了解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其中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
例如,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力有限,教师可以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实践教学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
4. 教育评价与反馈教育评价和反馈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如作业、考试、观察记录等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教师的反馈也应该是积极的、鼓励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5. 学习困难与特殊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和特殊需求,并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干预。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大二心理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广泛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对大二学习中所了解的心理学理论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来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
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巴甫洛夫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通过刺激的关联,人类可以形成特定行为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操控。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处理和解释信息,以及人类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强调人际互动和文化环境对思维形成的作用。
三、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类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中的心理和情感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因斯坦和佛洛伊德。
爱因斯坦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将人类生命周期划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并指出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佛洛伊德则以精神分析理论出名,关注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性欲冲突和个性形成。
四、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
代表人物有米尔格拉姆和扎基曼。
米尔格拉姆提出了权威性实验,揭示了个体在权威指令的影响下可能服从不道德或伦理行为。
扎基曼则研究了群体行为和互动,提出了群体流行概念,认为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五、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和罗杰斯。
福克斯提出了五因素人格理论,将人格特征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罗杰斯则强调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幸福感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够实现自我潜力。
总结:以上只是大二学习中接触到的一些心理学理论知识点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2管理者做什么管理者通过他人来完成工作。
他们做出决策、分配资源、指导他人的活动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管理者在组织当中完成他们的工作。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人信息传递者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包括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人际技能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在群体中,能够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管理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这些任务要求具备概念能力。
对组织行为学有贡献的学科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的行为科学,它在众多行为科学分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对它有主要贡献的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个体层次第二章组织多元化2.2个人特征\传记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残疾以及在职服务时间,是一些最明显区别员工的方式。
年龄:人们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
与生产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看书。
性别种族和族群残疾其他个人特征如:任职时间、宗教、性取向、性别认同。
2.3能力能力指的是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
可以分为智力能力和体质能力两类。
智力能力即从事那些如思考、推理和解决问题等智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1态度态度是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陈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态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认知、情感、行为。
(三要素)陈述是态度的认知成分,这种态度是对事物方式的一种描述或者信念。
它为态度的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成分——情感成分奠定了基础。
情感是态度中的情绪或感受部分。
最后情感能够导致行为结果。
态度中的行为成分指个体以某种方式对某人或某事做出行动的意向。
认知和情感是密切相关的。
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另一些包括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和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引起条件反射 的出现,就称为条件反射的获得。
• 通过多次训练,驴子形成了 条件反射。
• 刺激物:郑板桥作揖。 • 反应:撩蹶子蹦跳起来。刺激与
小红只有6岁,见了人就说“叔叔好”, 大家都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 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今后当小 红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 大增加。
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别
程序 行为 后果
正强化 认真 物的使 听课 用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正强化物) 老师的表扬
呈现
负强化 认真听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小明爱打架,妈妈为此就 不让他看电视。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强化的普雷马克原理(做祖母的法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 物, 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 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比如, 如果一个儿童 喜爱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 可以在他完成阅 读之后去看一会儿电视。即首先做我要你 做的事,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属 于哪一类强化或惩罚)
物的使 课
(负强化物)
用
课后的作业
移除
行为的改变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如食 物、水、安全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 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 对婴儿不是强化物, 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得自己 需要的东西时, 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 果。
(一)准备律: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
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 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准备律实际上 体现了学习的动机原则。 (如桑代克的实验过程中,为了保证学习的发生,猫必须 处于饥饿状态)
(二)练习律: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
间的联结。即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越多,刺激反应之间 的联结就会变得越来越强。(题海战术,在不同年级重复 学习高频词汇)
3.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 相同的作用,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又可以形成新 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
是指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具体的客 观事物)。 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
是指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语 言或具体事物的符号、代替物)。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桑代克,美国著名教育 心理学,采用实证主义的倾 向,使教育心理学研究走向 了科学化的道路,是科学教 育心理学的开创者。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基本要素:
(1)心理学之成为一门科学,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 研究个体表现于外的行为。
(2)经典条件反射研究所得出的行为原则不但可用 以解释动物的行为,也可用以解释人的行为。 (3)人类的一切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反应,一切行为 表现只是反应的组合。 (4)只要了解了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就可以设计并 控制刺激,通过条件反射的方法,建立起所要建立的 反应。
反应经过多次联结,驴子的神经 系统就形成了牢固的神经联结, 条件反射形成。
(三)经典性条件作用相关原理
1.获得与消退 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引起条件
反射的出现,就称为条件反射的获得。
经典性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 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 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
巴甫洛夫对条件反射的研
究是开创性的,而且他的实验 方法与研究结果被后来的心理 学家所广泛接受,因此,他的 条件反射理论被称为经典性条 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有机体学习的实质 就是通过条件作用,形成刺激与反 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条件刺激通过 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结 合,使得条件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 的信号,替代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 反应建立联系。
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正(积极)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 强反应概率。如给糖吃。 负(消极)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 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如免除饭后洗碗的任务。
正强化——在某一行为后通过呈现 令人满意的刺激来加强行为的过程。
在咨询会谈中,来访者进行自我揭示,咨 询者给予点头、微笑等支持反应,来访者会 倾向于进一步的自我揭示。
在经典性(应答性)条件作用中,强化物伴随刺 激出现。(强化刺激)
在操作性(反应性)条件作用中,强化物伴随操 作行为出现。(强化行为)
二、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 他认为, 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因此对强化物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一)强化物与惩罚
1、强化物 斯金纳认为, 学习就是反应发生概率的变化, 凡
一、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一个意外的发现
巴甫洛夫,本来是研究消化问题的,1900 年左右,他在研究狗闻到肉末气味后唾液分泌 量的变化时意外发现,狗即使没有闻到肉末的 气味,只要听到实验人员的脚步声,也会分泌 唾液。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由此开展了经 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几个相关的概念
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 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 引起的固定反应,也称为无条件反射。 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 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 无条件反应; 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 起的反应,也称为条件反射。
(三)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的一个满意
的变化,则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 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则这个动作重复的 可能性将减少。(应该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意 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或得到消极后果)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
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 统的学习理论。但其主要缺陷在于 机械论和简单化。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1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
联结主义理论
3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
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 学家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 件作用的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是: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 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 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 应。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实验
(一)基本原理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 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 出某种反应, 如果之后伴随着一种强化物, 那这个反应 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增加;任何能提高操作反 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物。
因个体某种自发操作或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 作用即操作性条件作用。在这里,由于个体的某种操作 可以被看作是获取强化的手段或工具,因此,操作性条 件作用又可称为工具性条件作用。
几乎在人类的各种情境中,学习都可以看作是操作, 只要对你所预期的行为进行适时的强化,你们这种行为 的发生概率就会逐渐上升。
(二)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区别
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的刺激所引发的反应, 如 当遇到强光时眼睛瞳孔就会马上收缩等。
操作性行为则是有机体为适应环境而自发作出 的反应, 并没有明确的先行刺激, 如白鼠的压杆动 作等。
化 现后,给予 愉快刺激。
负 操作行为出
强 现后,撤掉 化 不愉快的刺
激,即消除 惩罚。
操作行为出
惩罚 现后,给予 不愉快的刺 激。
概率 增加 概率 增加
概率 降低
当某个学生用草体写作业 时得到表扬,那么他在写 别的作业时也会用草体。
当某生由于运动品质不佳 而被球队停赛一周的话, 训练中表现出色,教练让 其重新上场,则其更为努 力。
(二)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
由于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多次结 合,使得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以致在 无条件刺激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条件性的无条 件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郑板桥揖驴
郑板桥早年曾在扬州官学求学。学校里有一势利学官,每见官宦子弟,
必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见贫寒士子,则另换一幅面孔,必令其对他作 揖行礼,甚是傲慢。学子们都对其敢怒不敢言。郑板桥决心教训一下这 个狗官,为贫寒学子们出口恶气。他发现这个学官总是骑着一头驴来上 班,这头驴就拴在学校门前的树上。于是,有一天,郑板桥拿了一根木 棍走到驴跟前,先是朝它作了一个揖,接着照准驴屁股狠狠地打了一棍。 驴疼得大叫一声,一蹦三丈高。连续数天,郑板桥都是如此,先给驴作 个揖,然后照驴屁股狠狠地打一棍。这样一来,这头驴只要看到郑板桥 给它作揖,还没等打它,就必定恐慌地撩蹶子蹦跳起来。一天,郑板桥 早早就等在学校门口,恭候学官的到来。等学官骑驴走到他面前时,他 走过去对着驴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驴大叫一声,猛地跳了起来。学官没 防备,被狠狠地摔下了驴背,跌了个鼻青脸肿。他狼狈地从地上爬起来, 气急败坏地大骂:“这头蠢驴!”
当某生在课堂上冲口而出 一个“愚蠢”的问题而被 其他学生嘲笑的话,那么 在以后的课堂上他就不会 再提问。
练习:区分正负强化和惩罚
◆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绩, 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了全班 前十名,就给他买他一直想要 的电脑。
◆妈妈为了激励小明提高成 绩,提出如果他期末考试进 了全班前十名,就免去他每 周末洗碗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