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概论 1第一节概述_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基础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课程的研究内容和任务,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基本任务
基础医学是阐明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活动规律,揭示疾病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 化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内容
基础医学是若干医学基础课程的总称。其中,概括了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的 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药理学等。 其内容可概括如下: •研究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 •以细胞为中心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功能和调控; •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及器官系统的功能、调控和相互关系;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构成
本节导言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大量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它们
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细胞又是基于众多分子的参与, 构建起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功不可没。
学习目标 1. 知道生物大分子的种类和主要生化功能; 2. 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简述人体九大系统; 4. 列举基本组织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5. 解释细胞膜对物质转运的方式。
学习目标
1. 知道机体饥饿情况下,整体调节的要点; 2. 简述氨基酸代谢概况; 3. 列举必须氨基酸的种类; 4. 解释糖分解代谢与能量产生之间的偶联关系; 5. 解释脂肪酸氧化产能的高效性。
案例引入
人们往往感慨“吃胖容易,减肥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你 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 任务二:糖代谢 任务三:脂代谢 任务四:蛋白质代谢 任务五: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案例引入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 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机体长期 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 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为了理解糖尿病这些特征,需要掌握 糖是如何代谢的?血糖如何维持基本稳定?糖代谢紊乱之后,会 对机体其他物质比如脂类、蛋白质的代谢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 是《基础医学概论》所讲内容。怎么样,我们的课程与健康管理 的关系很密切吧?! 学习内容 可同步学习微课程:基础医学概述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基本任务
基础医学是阐明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活动规律,揭示疾病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 化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基础医学概论》研究内容
基础医学是若干医学基础课程的总称。其中,概括了医学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的 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药理学等。 其内容可概括如下: •研究人体的正常形态、结构; •以细胞为中心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胞的功能和调控; •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及器官系统的功能、调控和相互关系; •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构成
本节导言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大量功能不同的细胞构成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它们
互相联系,有机结合,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机体。细胞又是基于众多分子的参与, 构建起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尤其是生物大分子功不可没。
学习目标 1. 知道生物大分子的种类和主要生化功能; 2. 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 3. 简述人体九大系统; 4. 列举基本组织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5. 解释细胞膜对物质转运的方式。
学习目标
1. 知道机体饥饿情况下,整体调节的要点; 2. 简述氨基酸代谢概况; 3. 列举必须氨基酸的种类; 4. 解释糖分解代谢与能量产生之间的偶联关系; 5. 解释脂肪酸氧化产能的高效性。
案例引入
人们往往感慨“吃胖容易,减肥难”,从生物化学的角度,你 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 任务二:糖代谢 任务三:脂代谢 任务四:蛋白质代谢 任务五: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案例引入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 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而引起。机体长期 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 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为了理解糖尿病这些特征,需要掌握 糖是如何代谢的?血糖如何维持基本稳定?糖代谢紊乱之后,会 对机体其他物质比如脂类、蛋白质的代谢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都 是《基础医学概论》所讲内容。怎么样,我们的课程与健康管理 的关系很密切吧?! 学习内容 可同步学习微课程:基础医学概述
人体系统(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1.血液透析机:是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治疗仪器,包括血泵,是驱动血液体外 循环的动力;透析液配置系统;联机配置合适电解质浓度的透析液;容量控制系统,保证进出透 析器的液体量达到预定的平衡目标;及各种安全监测系统。
2.水处理系统:一次透析中患者血液要隔着透析膜接触大量透析液(120L),而城市自来水含各 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需依次经过滤、除铁、软化、活性炭、反渗透处理,只有反渗水 方可作为浓缩透析液的稀释用水。
图1-1 呼吸全过程
问题引入
呼吸道阻塞和一氧化碳中毒都可导致死亡,但是你知道它们有什么 不同吗?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了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肺通气 任务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任务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二节 循环系统
本节导言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是分布全身的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 它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参与气体交换、温度调控等,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某些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难治性充 血性心功能衰竭、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急救措施。
图1 血液透析系统
第五节 免疫系统
本节导言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 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
拓展阅读
你了解免疫系统吗?
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是免除疫病的意思。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 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对机体是有利的,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引发疾病。
2.水处理系统:一次透析中患者血液要隔着透析膜接触大量透析液(120L),而城市自来水含各 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重金属元素,需依次经过滤、除铁、软化、活性炭、反渗透处理,只有反渗水 方可作为浓缩透析液的稀释用水。
图1-1 呼吸全过程
问题引入
呼吸道阻塞和一氧化碳中毒都可导致死亡,但是你知道它们有什么 不同吗?通过本章的学习,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了吗?
学习活动
任务一:肺通气 任务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任务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二节 循环系统
本节导言
循环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两部分,是分布全身的一套封闭的连续管道系统, 它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参与气体交换、温度调控等,保证人体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某些急性药物、毒物中毒的有效方法,还可作为难治性充 血性心功能衰竭、肝硬化顽固性腹水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急救措施。
图1 血液透析系统
第五节 免疫系统
本节导言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与机体其他系统相互协 调.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生理平衡的功能 。
拓展阅读
你了解免疫系统吗?
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是免除疫病的意思。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 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对机体是有利的,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引发疾病。
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第二节 生命与健康
一、生命
生命定义: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 式,由物质、信息、能量3种基 本要素组成的综合运动,具有自 我调节、自我复制和对内外环境 选择性适应的属性。
生命从何时开始? 社会学家认为从分娩并得到社会 承认后开始 生命神圣论者认为从受精卵开始
生命的基本表现(P7):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既 有同化作用又有异化作用。 生长发育 生殖遗传与变异 反应性:组织受到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精力充沛; 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意承担责任;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三节 生理学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水平
2.特点:强度弱,范围小,灵敏度低,仅局 限于某些器官或组织内。 举例: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四、机体活动调节的反馈作用
(一)非自动控制系统
刺激 控制 指 令 受控
部分
部分
机能 活动
特点:对受控部分活动无法调节。人体功能调节中 极少见,仅在反馈机制受抑时出现。
(二)反馈控制系统
特点:控制部分与受控部分之间存在双向信息联系。 受控部分影响控制部分,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 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 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研 究正常人体功能活动规律。
2.生理学研究方法——实验
动物实验 急性实验(在体、离体实验) 慢性实验
人体实验
人群资料调查 特殊研究
历史上第一部基于实验证据的生理学著作 ——心与血的运动(哈维,英)
他估計心脏搏动72次/ min,每次 搏动泵血量约兩盎司,每h有540 磅血液從心脏泵入动脉。
病原生物学(基础医学概论课件)
第二节 病毒与朊蛋白
本节导言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仅含一种核酸,必须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 方式进行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朊蛋白是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病原体,是既有 传染性又缺乏核酸的非病毒致病因子。
学习目标 1. 简述病毒的基本性状; 2. 列举朊蛋白所致的疾病。 3. 列举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4. 解释病毒的致病性。
学习活动
任务一:螺旋体 任务二:立克次体
第五节 人体寄生虫
本节导言
人体寄生虫学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人体寄生虫学由原虫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三部分组成,研究对象包括寄生原虫、吸虫、绦虫、线虫及医学节肢动物等。
学习目标 1. 简述寄生虫防治原则; 2. 列举寄生虫感染的方式和途径; 3. 列举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4. 解释寄生虫、宿主、终宿主、中间宿主、保虫宿主、生活史、感染阶段等概念。
学习目标 1. 简述螺旋体和立克次体感染的防治原则; 2. 列举主要的致病螺旋体和立克次体; 3. 解释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的致病特性。
案例引入
姓名:刘先生;年龄:30 病史:患者自述经常出入于娱乐场所,发病前数月,有过多次嫖娼史, 后在躯干、四肢出现不痛不痒等的红色皮疹,两个月前,其生殖器有过 不痛的溃疡,溃疡未经治疗,一个月后自己就好了。
本病例出现的临床症状和各类检查结果提示是哪种 寄生虫感染最为可能?
学习活动
任务一:基本概念和寄生虫的致病性 任务二:寄生虫病流行与防治
检查: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阳性,快速的血浆反应素环状卡 片的实验(RPR)阳性,胸、背、腹、臀及四肢泛发红斑及红色斑丘疹, 其表面有少许皮屑,皮疹排列无规律。手掌、足底等处见有硬性脓疱, 其边缘有鳞屑,颈、腋等处淋巴结肿大,外生殖器检查也未见皮损。
基础医学概论1-PPT精选文档135页
基础医学概论
(生理学部分)
潘 讲解人:
群皖
P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 生殖和生长发育
机体功能: 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 呼吸 排泄 内分泌 机体调节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
主动转运所需能量: 1、ATP提供 2、光能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
Na泵(Na+-K+依赖式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
Na+泵每循环一次, 消耗一分子ATP,将 膜内3个Na+移出膜外, 将2个K+移入胞内。
(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 过程。
(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 (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由此, 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当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
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 K+向外净移动等于
零, 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
即Rp。
电位差驱动力 Na+(10倍)
因此,Rp由K+向膜外扩散所致,
+
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Ek)。
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0.11s. 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 房室瓣开 容积: 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
减慢充盈期:0.22s. ( Period of reducedfilling )
(生理学部分)
潘 讲解人:
群皖
P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和机体功能的调节
一、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反应性) 生殖和生长发育
机体功能: 血液循环 消化吸收 呼吸 排泄 内分泌 机体调节
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形式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
主动转运所需能量: 1、ATP提供 2、光能 3、细菌基团转移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提供
Na泵(Na+-K+依赖式ATP酶)的工作原理(如图)
Na+泵每循环一次, 消耗一分子ATP,将 膜内3个Na+移出膜外, 将2个K+移入胞内。
(四)膜泡运输 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膜的 过程。
(1)胞吐(入胞):如神经末梢囊泡释放递质。 (2)胞吞(出胞):吞噬和吞饮(液相入胞和受体介导
由此, K+借浓度差由膜内向膜外扩散,使膜内为负,
膜外为正。当K+借浓度差向外扩散的力量与膜外为正、
膜内为负的电位差力量相平衡时, K+向外净移动等于
零, K+的扩散停止。此时,膜电位固定至某一值,此
即Rp。
电位差驱动力 Na+(10倍)
因此,Rp由K+向膜外扩散所致,
+
相当于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Ek)。
快速充盈期( Period of rapid filling ): 0.11s. 压力:室内压< 房内压 瓣膜: 房室瓣开 容积: 心室容积迅速增大 血流方向: 心房 →心室
减慢充盈期:0.22s. ( Period of reducedfilling )
第一课-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
23
细胞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
2020/5/26
.
24
细胞结构
基础医学概论
2020/5/26
.
25
细胞增殖:
基础医学概论
• 细胞增殖: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新细胞的过程。 •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到下一次分裂结
束的过程,可分为细胞间期和细胞分裂期。 • 细胞间期分为:DNA合成前期;DNA合成期;DNA合成后
基础医学概论
• 以纤维为主,排列紧密,起支持、连接、保护作用(真 皮、肌腱、韧带)。
2020/5/26
.
40
脂肪组织:
基础医学概论
• 脂肪细胞组成,聚集于皮肤下,腹腔网膜,有储存脂肪、 支持保护、参与能量代谢、维持体温功能。
2020/5/26
.
41
网状组织
基础医学概论
• 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分布于造血器官。
2020/5/26
.
33
三、基本组织结构
• 1.上皮组织 • 2.结缔组织 • 3.肌组织 • 4.神经组织
基础医学概论
2020/5/26
.
34
1.上皮组织
基础医学概论
• 特点:细胞形状规则、排列整齐、无血管。 • 功能:保护功能、分泌吸收功能等。 • 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
2020/5/26
自动节律性的平滑肌。
2020/5/26
.
44
四、神经组织
基础医学概论
• 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 神经胶质细胞功能:支持、联系、营养、保护神经元。
2020/5/26
.
基础医学概论ppt课件
25
作用时效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26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一)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的产生
发现多种病原微生物 如:炭疽杆菌
减毒活疫苗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疫苗(vaccine)
Louis Pauster (1822-1895)
三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三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特殊基团的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吻合程度和接特殊基团的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吻合程度和接触难易程度触难易程度四物理性状四物理性状聚合态分子结构的免疫原性优于单体分子聚合态分子结构的免疫原性优于单体分子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优于可溶性抗原优于可溶性抗原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444非消化道进入人体注射吸入伤口混入等非消化道进入人体注射吸入伤口混入等须接触淋巴细胞须接触淋巴细胞进入机体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耐受的产生进入机体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耐受的产生免疫佐剂免疫佐剂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感染或免疫抑制剂可干扰或抑制免疫应答4545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11体现在免疫原性体现在免疫原性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细胞活化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22体现在免疫反应性体现在免疫反应性免疫效应只在特定的免疫应答产免疫效应只在特定的免疫应答产物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之间发生物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之间发生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epitope所决定的所决定的46464747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antiantigenicdeterminantgenicdeterminantadad
作用时效 作用特点 作用时间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
26
第二节 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
二、近代和现代免疫学时期
(一)病原菌的发现和疫苗的产生
发现多种病原微生物 如:炭疽杆菌
减毒活疫苗 (live attenuated vaccine)
疫苗(vaccine)
Louis Pauster (1822-1895)
三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三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特殊基团的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吻合程度和接特殊基团的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与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的吻合程度和接触难易程度触难易程度四物理性状四物理性状聚合态分子结构的免疫原性优于单体分子聚合态分子结构的免疫原性优于单体分子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优于可溶性抗原优于可溶性抗原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4444非消化道进入人体注射吸入伤口混入等非消化道进入人体注射吸入伤口混入等须接触淋巴细胞须接触淋巴细胞进入机体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耐受的产生进入机体的数量次数间隔时间等免疫耐受的产生免疫佐剂免疫佐剂第一节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感染或免疫抑制剂可干扰或抑制免疫应答4545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的重要特点11体现在免疫原性体现在免疫原性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某种抗原分子只能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细胞活化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22体现在免疫反应性体现在免疫反应性免疫效应只在特定的免疫应答产免疫效应只在特定的免疫应答产物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之间发生物与刺激它产生的抗原之间发生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的特异性是由其结构上的特殊化学基团即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epitope所决定的所决定的46464747抗原表位抗原表位epitopeepitope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antiantigenicdeterminantgenicdeterminantadad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学幻灯片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药物毒 性的常用指标。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
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
(三)血小板
形态: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
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
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 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 109/L,当减少 到50 109/L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
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借助乙酰胆碱(ACh)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 化学性兴奋传递 ➢ 单向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ACh)传向终板膜 ➢ 时间延搁 ➢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三种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
静息电位 K+外流
去极相 Na+内流
复极相 K+外流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 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 同一细胞膜上传导。 ➢ 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 ➢ 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 学幻灯片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 合成代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
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 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 程。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防卫
趋化、吞噬、杀菌、免疫应答、抗肿瘤
(三)血小板
形态: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脱落下来的小
块胞质。是最小的血细胞。
正常时呈双面微凸圆盘状,受刺激激活时可伸出伪 足。无细胞核。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
正常成人血小板数目为(100~300) 109/L,当减少 到50 109/L以下时,可发生出血倾向。
兴奋在不同细胞间的传递
➢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借助乙酰胆碱(ACh)这种化学递质来完成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 化学性兴奋传递 ➢ 单向传递:只能从接头前膜(释放ACh)传向终板膜 ➢ 时间延搁 ➢ 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三种调节方式: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刺激必须达到阈值才能使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产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可引起局部兴奋。
静息电位 K+外流
去极相 Na+内流
复极相 K+外流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 兴奋在细胞的某一点产生后,可以不衰减地在 同一细胞膜上传导。 ➢ 兴奋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直径成正比。 ➢ 兴奋传导的特征:
完整性、双向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
基础医学概论生理 学幻灯片
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适应性 生殖
(一)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 合成代谢:机体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
机体自身的结构成分或更新衰老的组织 结构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分解代谢:机体分解自身物质,同时释放能量的过 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后天获得、无法遗传 3、反应较慢、有记忆性 4、同一种属、个体差异 5、再次刺激、反应增强
三、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能与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TCR/BCR) 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 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免疫应答 第四节 临床免疫 第五节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免——免除 疫——疫病 免疫:拉丁文 immunitas,
除劳役之意,而后引申为免除瘟 疫,意为抵抗病原生物感染,即阻 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中和毒素或病 毒。
输血反应 排斥反应 过敏反应
2、出生就有、稳定遗传 3、反应迅速、无记忆性 4、同一种属、小差异性 组成: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二、免疫的类型
(二)适应性免疫
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 后产wel生com的e 免to u疫se,the针se 对Pow特er定Poi抗nt t原emplates, New 特点Con:ten1t d、es作ign,用10力ye强ars、ex有per特ien异ce 性
抗原性 异物
异己成分
清除
固有免疫
抗原性
适应性免疫
异物
机体识别和排除
概括
“抗原性异物”
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
自己 非己
一、机体的免疫功能
• 超敏反应
• T、B细胞联合缺陷
• 红斑狼疮
二、免疫的类型
(一)固有免疫
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 步建wel立com起e 来to u的se主the要se 针Pow对er入Poi侵nt t病em原pla体tes的, Ne一w 系列 防御Con机ten制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特点: 1、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
2.动物免疫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
3.异嗜性抗原 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4.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HLA抗原
5.自身抗原 人眼晶状体蛋白、精子
6.肿瘤抗原
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表面特殊化学基团,决定抗原 特w异elc性om。e t它o u是se TthCesRe P/BowCeRrPo及int抗tem体pl特ate异s, N性ew结合的 基C本on单ten位t de又sig称n, 表10 位yea(rs eexppeitroienpcee)。
Ag
三、抗原
抗原性
刺激机体进行免疫应答 与刺激产生的免疫效应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能力 物质结合的能力
T
Ag
免疫原
B
免疫原性
Ag 抗原性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致敏T细胞
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亲缘关系远、免疫原性强
2.理化性质 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强
3.个体因素
个体差异较大
三、抗原
(三)抗原的特异性
特定抗原刺激机体特定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免疫 效应物质,并只能与该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
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专一性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
伤寒杆菌——抗伤寒菌抗体——免疫反应(+)
痢疾杆菌
免疫反应 (-)
意义: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三、抗原
(一)抗原的概念
抗原:能与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TCR/BCR) 特异性结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 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 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三节 免疫应答 第四节 临床免疫 第五节 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概述
免——免除 疫——疫病 免疫:拉丁文 immunitas,
除劳役之意,而后引申为免除瘟 疫,意为抵抗病原生物感染,即阻 止病原体侵入机体、中和毒素或病 毒。
输血反应 排斥反应 过敏反应
2、出生就有、稳定遗传 3、反应迅速、无记忆性 4、同一种属、小差异性 组成: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二、免疫的类型
(二)适应性免疫
个体发育过程中,受到特异性抗原刺激 后产wel生com的e 免to u疫se,the针se 对Pow特er定Poi抗nt t原emplates, New 特点Con:ten1t d、es作ign,用10力ye强ars、ex有per特ien异ce 性
抗原性 异物
异己成分
清除
固有免疫
抗原性
适应性免疫
异物
机体识别和排除
概括
“抗原性异物”
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
自己 非己
一、机体的免疫功能
• 超敏反应
• T、B细胞联合缺陷
• 红斑狼疮
二、免疫的类型
(一)固有免疫
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 步建wel立com起e 来to u的se主the要se 针Pow对er入Poi侵nt t病em原pla体tes的, Ne一w 系列 防御Con机ten制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特点: 1、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细菌、病毒、细菌外毒素
2.动物免疫血清 破伤风抗毒素
3.异嗜性抗原 种属无关的共同抗原
4.同种异型抗原 ABO血型、HLA抗原
5.自身抗原 人眼晶状体蛋白、精子
6.肿瘤抗原
抗原表位 指抗原分子表面特殊化学基团,决定抗原 特w异elc性om。e t它o u是se TthCesRe P/BowCeRrPo及int抗tem体pl特ate异s, N性ew结合的 基C本on单ten位t de又sig称n, 表10 位yea(rs eexppeitroienpcee)。
Ag
三、抗原
抗原性
刺激机体进行免疫应答 与刺激产生的免疫效应 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能力 物质结合的能力
T
Ag
免疫原
B
免疫原性
Ag 抗原性
T 致敏T细胞
浆细胞
抗体
致敏T细胞
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亲缘关系远、免疫原性强
2.理化性质 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强
3.个体因素
个体差异较大
三、抗原
(三)抗原的特异性
特定抗原刺激机体特定细胞、产生特异性的免疫 效应物质,并只能与该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
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专一性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
伤寒杆菌——抗伤寒菌抗体——免疫反应(+)
痢疾杆菌
免疫反应 (-)
意义: 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 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