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是由前 苏联马特维也夫教授(1950)提出, 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同,对我 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问题 的观察、思考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 变:由从纯“生物”,进而到“生 物——心理”,到现在的“生物— —心理——社会”三方面综合分析。
2.2 消耗与恢复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消耗与恢复的时间性表现在:在等同 条件下,不同能源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 达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消耗与恢复同 时具有空间性,即:在不同训练环境(包 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机 体承受相同负荷刺激消耗与恢复的速度和 量不同。
据保加利亚的拉赫伊利耶夫报道:“在《贝 尔梅步》高原基地进行过训练的运动员,在 体能指标、最大吸氧量指标、以及比赛中的 血乳酸指标,都要高于海平面进行训练的对 照组运动员”。在对106名过度训练运动员 的资料分析,有6名(占3.7%)属于破坏生 活制度(环境因素)而引起。由于种种环境 因素的影响,由此而出现了丰富多样的训练 方法和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模拟比赛训 练法,上坡跑,沙滩跑,追逐跑……
2 对超量恢复特性的再认识
2.1 消耗与恢复的普遍性与个别性 消耗与恢复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
表现在:消耗与恢复是普遍规律,存在于 生命活动的始终;在不同活动量的刺激下,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消耗与恢 复又具有个别性,不同的个体,在相同活 动量的刺激下,其恢复的速度和量是不同 的。
有研究表明:在完成同样负荷量的活动之 后,处于竞技状态高峰的高水平运动员的 恢复过程,在持续时间上要比二级和一级 运动员快0.5—1倍。即使是处于同一训练阶 段,从事同一运动项目,水准相当的高水 平运动员,在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课之后, 恢复过程持续时间的差别范围在36—48 h; 在发展有氧性活动的耐力训练课后,恢复 过程持续时间的差别范围在48—120 h。
表示训练课 图3—1
图3—2
图3—3
图3 传统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示意图
图3-1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太长,在 超量恢复后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 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图3-2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太短,未 完全恢复阶段就进行下一次训练,人 体机能水平不断下降; 图3-3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时间适宜, 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人 体机能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中,广大教 练员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认识,依然停 留在纯生物的角度上,与训练实践存 在脱节现象。为使科学理论与运动训 练实践更加统一,有必要对目前流行 在运动训练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进 行深刻反思,以建立正确超量恢复训 练理论新思路。
1、超量恢复理论的回顾 1.1超量恢复理论
超量恢复现象是根据对动物进行不同活 动量的刺激实验后,肌糖元消耗与恢复 结果而提出(见表1)。
运动
恢复
CP 糖元 蛋白质
正常水平
图2 超量恢复的异时性原理
1.2目前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
超量恢复理论认为:“物质能量的贮备超 过原来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因此,“从理论上说,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 下一次训练,效果最好”。即“如果在前次负 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以负荷,会 使机能水平不断提高”。据此,在运动训练中, 消耗与恢复的关系,人们常形象地理解为如 图3所示。
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
熊茂湘教授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 析运动训练中肌肉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 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肌 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 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恢复水平之差。对 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 后,提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运用超量恢 复的关键是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 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 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表1 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肌糖元的消耗与恢复
活动量
组别
每分钟肌肉收缩 持续时间
次数
(min)
肌糖元(mg%)
停止活动后 活动后4h 活动后24h
1
30
10
-150 +56 +22
2
60
5
-385 +83 +37
3
104
3
-439 +43 +42
4
208
1.5
-590
-55
-47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图1)
运动
超量恢复
逐渐消失
恢复
A
B
C
正常水平 D
图1 消耗与恢复过程规律示意图
第Ⅰ阶段,运动时物质的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 过程虽然存在,但消耗大于恢复,故能源物质减 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Ⅱ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 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Ⅲ阶段,在运动时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及各器 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超过原有水平,即超 量恢复阶段。 第Ⅳ阶段,超量恢复逐渐消失,能源物质的 贮备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原水平。
2.3 消耗与恢复的正相关与负相关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消耗 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越明 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复的水 平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然而,当运动负荷 的刺激量超出了这一定的生理范围,将导致 过度疲劳和机体的损害。
2.Leabharlann Baidu 消耗与恢复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机体对于外界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变化的适应 过程称为适应。消耗与恢复是机体内环境的变 化现象,其适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急性的 但不稳定的适应和长久的相对稳定的适应。急 性的不稳定的适应经过多次反复,能形成长久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如果,机体在运动时所引 起的消耗,能在隔日的恢复时间内完全恢复到 原有水平,那么该负荷刺激,必然是机体能完 全适应的负荷刺激,是一种通过较长时间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否则,将不可能在隔日恢 复到原有水平。这是由人体的恢复能力有限性 决定的。
上述特点表明: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 量越大,消耗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 程度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消耗 的能源物质亦少,超量恢复效果也就不明显, 但出现得较早。同时,肌肉中磷酸肌酸、肌肉 蛋白质、肌红蛋白、磷脂、酶活性等物质的超 量恢复速度不同,如磷酸肌酸超量恢复比肌糖 元早,蛋白质则更晚些,即所谓超量恢复的异 时性原理(图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