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69a612c4b73f242336c5fee.png)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db8ee523c1ec5da50e270b2.png)
二、绝对利益说的图形解释
Tw
Y’
C
进口(X)
D’
Y
Y0
Y1
A
出口(X) D
Y0 ’
出口(Y)
Ⅱ
Ⅱ I
进口 (Y)
C’
Y1 ’
A’
B
I
X0 ’ X2
Tw
O
X1 A国情况
X0
X
O
X’
B国情况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基 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两 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和 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 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 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Tw 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 Lj ) 大 米 ( aLR) 小 麦 ( aLw ) 中 国 美 国 1.0 1.25 2.0 1.0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 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 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中,我们分别用 aLR 和 aLw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 即生产成本。
2、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L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a Lj Qj 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 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 对优势。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国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893dd23a45177232e60a206.png)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内容 •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
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 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 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 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 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 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 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 动生产率。
• 国际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消除过剩的方 法之一,来解决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之间的矛盾。
四、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 斯密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 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 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 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 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 合实际情况,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
进行专业分工之后,A国将全部的3个劳动单位用于生产3单位X 产品,B国将3个劳动单位全部用于生产3单位Y产品。两国按照1X: 1Y进行X产品和Y产品的交换,两个的消费总量均会有所增加。全世 界X、Y共6单位,较之分工前各增加一单位。在A、B两国组成的世界 总消费也得到了提高。
二、绝对利益说图解
A国 Y
一个2X2X1的模型:A国和B国,且A+B=W,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 一种投入要素。
国家 X产品 Y产品 共计
A国
1
2
分工前 B国
2
1
4
分工后 A国
3
0
6
B国
0
3
A、B两国劳动耗费均为3单位。在分工前,A国生产X产品只耗费 1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要2单位,B国相反。此时,A国在生产X产品 上占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全世界X、Y商品共4 单位。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be0783d5727a5e9856a61ab.png)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e5f919680eb6294dd886c96.png)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3)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3)](https://img.taocdn.com/s3/m/ac4f991d14791711cc79176d.png)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 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 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 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4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三点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 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 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 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 外来侵略。
10
二、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年)是继亚 当· 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杰出代表人物。 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 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1岁的李嘉图独 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 25岁时他已拥有百万英镑财产。这时 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 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 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 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 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 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 的声誉。
18
三、专业化分工后,世界经济规模的变化: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3 6
B 12 4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分工后 2 2 3 4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3 2.5
X Y
3 6
12 8
19
四、交换给两国带来的贸易利益的获得 A 3 6 B 12 4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67cb1af0029bd64783e2cbe.png)
400
3.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实行自由贸易,美国以120吨小麦 (100天劳动)交换英国200匹布(100天劳动),双方均获利。
表2-6 贸易前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美国 分工前 小麦 布匹 120吨 100匹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分工前 120吨 100匹
英国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分工后英国和美国都比分工前多得100匹布。 2.国际分工给世界(假定只有美国和英国)带来的总利益是增加了 200匹布。 3.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通过国际贸易由两国均分(每国100匹布) 。
• •
葡萄酒(单位) (80+90)/80=2.125
(100+120)/100=2.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共生产了2.2单位;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共生产了2.125单位。 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呢绒增加了0.2单位,酒增加了0.125单位。 最后,李嘉图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分工导致的产量的增加转变为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当 然这还取决于交易条件。按照李嘉图的假定,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1。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五、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模型 六、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绝对优势论 ?
背景
当时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向海外的发展。
重商主义定义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 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2f3f4f3700abb68a882fb04.png)
一、背景知识
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 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 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 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 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 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 和自由贸易。 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 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 映。
小麦消费量 英国 120
布的消费量 200
美国
120
200
五、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间的
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 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 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 具有绝对优势,而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 ,英、美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绝对优 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1.主要论点
(1).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 尺度; (2).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了获得金银 , 而获得金银的重要 手段是对外贸易; (3).对外贸易要最大限度地追求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2.贸易政策 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出限入政策, 发展本国工业,扩大出口;通过关税和其它保 护措施限制制成品的进口,严格货币发行,限 制金银外流,从而达到贸易顺差。
小 麦
60 50 40 30 20 10 0
布
0 20 40 60 80 100 120
第02章 古典贸易理论(讲义)完整版
![第02章 古典贸易理论(讲义)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59ae024a7302768e9939b8.png)
2.1 The Evolution of Classical Trade Theory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Adam smith’s Contribution to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1.Criticism to mercantilism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⑴ 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⑵ 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学说的基本思想。
Smith challenged the mercantilist views on trade by arguing that, with free trade,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 of factor inputs could increase world output, which could be shared by trading nations. All nations could simultaneously enjoy gains from trade. Smith maintained that each nation would find it advantageous to specializ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ose goods in which it had an absolute advantage.Mercantilism)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的标志。
所以,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致贵重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zero-sum game),鼓吹经济民族主义(Nationalism)。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4b3e4dad15abe23482f4d30.png)
√
√
(三)贸易所得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大米(吨) 小麦(吨)
中 国 美 国
100 80 50 100
分工前各自的生产消费量 大米 小麦 50 25 中 国 40 50 美 国
分工后各自的消费量 分工后各自的生产量 大米 小麦 100 0 50 50 中 国 0 100 50 50 美 国
贸易所得:中国比原来多消费了25吨小麦,美国比 原来多消费了10吨大米,两国通过贸易都受益。
X Y Y a y Ly La ax a y La Lx Ly X ax Lx
其中
La
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
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
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假设 ax/ ay> bx / by ,即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 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不同点
早期: “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从别人那里买进的不能超过我们
出售给他们的。否则,我们将陷入穷困。而他们则日趋 富足。” 强调金属货币余额 ——货币差额论 晚期: 重视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反对政府限制 货币输出。 ——贸易差额论
3、错误与局限性
将金银等贵金属同财富等同起来的财富观是错误的。
是否能解决斯密的难题呢?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 大米(吨) 中 国 美 国 100 150 小麦(吨) 50 100
中国和美国产品的机会成本 中国:1吨小麦的机会成本=2吨大米 美国:1吨小麦的机会成本=1.5吨大米 ★结论:中国具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二)贸易影响和贸易所得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本章结构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c59d202a300a6c30c229f55.png)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势 ,各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 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 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 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 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 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 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世界的 的贸易 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 模式 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
2、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 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流 动,不可以跨国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消费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无 经济利润; 8、无运输成本; 9、两国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 ·
100 110
90
Autos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国在开展 专业化生产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所以两国的生产专业化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这种分工就会停止,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 到均衡。
使两国贸易处于均衡状态的这一共同的商品相对价格 称为贸易均衡商品相对价格。
(一)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1、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3、强调分工的重要性。
4、在国际贸易中,不仅出口带来利益,进口也同样给一国 带来好处。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价格-货币-流通机制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a852bbe2af45b307e87197fb.png)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成本说的主要论点(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 名称为后人所加 ,最初的表示是散文式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有
利条件 (4)正和博弈(双方获得利益,世界整体获益) ❖ 一个例证:见下表
✓开放条件下,即两国进行分工与贸易,A国集中生产X产品,144个劳动 能生产48个单位的X,B国集中生产Y,其产量为36。世界共生产48个单位 的X和36个单位的Y,分别比贸易前多23个单位和11个单位。
✓进一步,如果按1:1的价格交换,例如,各国可能的得到:A国可消费 28单位的X,20单位的Y,B国可以消费20单位的X和16单位的Y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成本说”:一个实例
表2-1 两国生产X与Y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
A国
B国
生产单位X的劳动投入
3
12
生产单位Y的劳动投入
6
4
假设两国拥有相同的劳动量例如144个工作日,生产等量的X与Y,那么,
✓可以看在封闭条件下(贸易前),A国可生产:144/(3+6)=16个单位 的X产品与16个单位的Y,同理,B可9个X和9个单位的Y产品,世界共生 产25个单位的X和25个单位的Y;
❖ 在具定有义 比上 较,优如势果。ax同/a理y>b,x/Bby国,在则Y称的A生国产在上X生具产有上比 较>a优y/a势x)(因为若ax/ay>bx/by,则必定有by/bx
❖ 显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与否取决 于其是否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在此可以证明,国 际贸易能够在存在绝对优势条件下发生,而且在 存在比较优势条件也能发生。绝对优势是国际贸 易发生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6cbaaed1f34693daef3e83.png)
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 × 模型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模型( A和B两国的 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和 两国的 两国的X和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
X X
= axL = bxL
x x
Y = a yLy, = byL
y
ax、bx、ay、by均为正的常数, 其中, ax、 bx分别表示 A、 B 两国的 X 部门劳动生产率; ay、by分别表示 A、B 两国的 Y部门劳动生产率;Lx、Ly分 别表示 X、Y部门的劳动投入。
三、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 生产可能性边界( 国
X Y Y = ay Ly + = La ax ay La = Lx + Ly X = ax Lx
其中 L a 表示 国的劳动供应总量, 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 国的劳动供应总量 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 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
思考
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 微笑曲线 是国内重要科技业者宏基集团 创办人施振荣先生, 施振荣先生 年为了“ 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 年为了 再造宏基” 有名的“微笑曲线” 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 有名的“微笑曲线” 理论,以作为宏基的策略方向。经 历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施振荣先生将“微笑曲线” 历了十年多,以迄今日施施振荣先生将“微笑曲线”加以 修正推出了所谓施氏“产业微笑曲线”以作为台湾 台湾各种产 修正推出了所谓施氏“产业微笑曲线”以作为台湾各种产 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 业的中长期发展策略之方向。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思考
当前通货膨胀与国际贸易有关系吗? 当前通货膨胀与国际贸易有关系吗?为 什么? 什么?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免费)国际经济学--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3c6e0395727a5e9856a6194.png)
20:06
28
三 贸易前的均衡解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PA=aLX /aLY PB=bLX /bLY 观察:
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A<PB
结论: 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 优势所在 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相对价格的差异 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因此国际贸易完全是因两国劳动生 产率的差异而产生的
5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国际分工依据绝对优势的标准来分工
贸易发生的基础是各国生产成本存在绝对差异
20:06
6
二 亚当· 斯密对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2)提出绝对优势这一概念
绝对优势模型
A、B两国,X、Y两种产品,劳动唯一要素;
一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数量 封闭条件下的产出消费量 X产品 Y产品
20:06
37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20:06
33
四 贸易型态与贸易利益
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曲线
当国际相对价格P2>A国封闭情况下的相对价格PA
A国专业化生产X,X的生产量为LA/aLX A国的消费点由社会无差异曲线和国民收入预算线 (经过生产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确定 A国X产品的过剩供给为正(P2越高,消费与生产 的差额越大)
表:2: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X的劳动生产率 Y的劳动生产率
20:06
B
1/12 1/4
20
1/3 1/6
02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
![02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cd0a081a964bcf84b9d57b4f.png)
相对高 相对低
比较优势
劳动成本
核 心 思 想
: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衡取其轻”
“如果两个人都能制造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 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些。不过制帽时 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 那么这个较强的人就专门制鞋,那个较差的 人就专门制帽,岂不是双方都能获利。” ——大卫· 李嘉图
(一)进步性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 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作用。 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贸易利益来源于生产 领域,而非流通领域。
(二)局限性 它所揭示的国际贸易利益是一种短期利益即 静态效应,短期利益有时往往和动态的长远 利益相矛盾。 实行自由贸易的条件过于苛刻,不具有普遍 性 造成劳动生产效率的原因没有进一步揭示 完全专业化生产的结论与现实出入较大
bY 以此类推,B国X产品的机会成本是: bX aY bY 如果, a < bX X
说明A国生产X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B国的机会成本,则A 国在生产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具有比较劣势
aY bY a X < bX
A国产品X的相对劳动效率>B国产品X的相对劳动效率
aX bX aY bY
劳动生产率
根据下表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1)如果美国的工资率是6美元,英国的 工资率为1英镑,小麦和布在美国和英国的 国内价格是多少? (2)如果汇率为1英镑=2美元时,小麦 与布的美元价格是多少? (3)在此汇率下,两国进出口结构如何?
小麦(公斤/小时) 布(码/小时)
美国 4 1
英国 1 2
分工前各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小 麦 劳动生 产率 劳动投 入量 布 劳动生 产率 的机会成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1简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即国际经济学纯理论1简](https://img.taocdn.com/s3/m/8b2a755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c5.png)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 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 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成本。
国际贸易发生的条件 只要两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出现差异,就存在国际贸易的 基础。 国际间商品相对价格的相同,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条件: 一、国际间的生产函数相同; 二、国际间的要素禀斌(Factors Endowments)相同。 三、国际间的消费型态(Consumption Patterns)相同。 四、生产函数为一次齐次函数(不存在规模经济) 五、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为完全竞争。
亚当·斯密认为
– 交换是人类的天性;
– 交换产生分工;
– 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
– 分工的依据是先天有利的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 产条件
亚当·斯密(Adam·Smith) 1766年在其“ 国富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理的研究”)(Inquiry into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中提出了经济 自由主义和国际分工, 创立了绝对利益理论。
到了五十年代,斯密就提出经济自由
主义的基本思想。从1751年开始,斯密 在格拉斯哥大学连续任教十二年,先后 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即社会科学), 颇受学生欢迎。在这段被他称之为“一生 中最幸福的时期”中,斯密参加了政治经 济学俱乐部活动(被称为“俱乐部人”) ,而且,他每年总要到爱丁堡呆上二至
三个月,宣扬他的经济自由思想。他曾 在讲演中说道:“应该让人的天性本身自 然发展,并在其追求自己的目的和实施
Y
PX/PY
A YA
0
PA
C1
EA
P1
XA
A
第二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
![第二章 古典自由贸易理](https://img.taocdn.com/s3/m/39d11055b9d528ea80c77969.png)
分工后
毛呢 钢铁 英国 20单位 0单位 德国 0单位 40单位
交换比价的确定 10:20<e<10:15
(二)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于相互需求强度
国际贸易形成的相互需求中,对对方产 品需求强度相对大的国家,贸易条件对该 国就不利。
(三)关于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
含义: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 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 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 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
随后,马歇尔又用几何方法对该理论作了进 一步的论证和分析。
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阐述了相互 需求理论,指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例取决于两国对彼此 商品的需求程度。
·
·
约
尔阿
翰 穆
尔 弗 雷
勒
德
马 歇
(一)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分工后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葡萄牙
(80+90)/80= 2.125
(100+120)/10 0=2.2
可以看出,两国分工生产各占比较优势的产品,
两国投入两种商品的劳动总量未变,但其总产量却 增加了。
然后,假定两国各按1:1的比例区交换葡萄酒和 毛呢,则交换结果如下:
交换后
葡萄酒
毛呢
英国
1
1.2
葡萄牙
1.125
1
可见,这种分工对两国都有利,从大的范围来讲, 这种分工和交换的结果必然是世界消费总量和财富 总量的相应增加。
通过上述例子,李嘉图说明了:最有效和最合 理的国际分工原则,就是各国均生产自然条件比较 有利的、成本比较低的商品,并用这种商品与其他 国家交换自己所需的其他商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 绝对优势理论的图例分析
小麦
以劳动计算的单位生产成本
美国
中国
3
12
布
6
4
各国专业化地生产绝对成 本低的产品,用以交换别 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
美国生产小麦, 进口布;
中国生产布,进 口小麦。
国际贸易的成因在于两国绝对成本的差 异
美国绝对优势: 小麦;中国绝对 优势:布。
利益得失分析
表1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产品 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布的劳动投入量
美国 3 6
中国 12
8
中国: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 美国:则均具有绝对优势。 比较优势 美国:小麦 中国:布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产品
美国A
中国B
小麦X的劳动投入量
3
布Y的劳动投入量
6
12 8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产品
小麦X的劳动生产率 布Y的劳动生产率
美国A
1∕ 3 1∕ 6
中国B
1∕ 12 1∕ 8
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bx∕bY
结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两国“两优择重,两劣择轻”进 行分工生产。美国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小 麦换取中国的布,中国则专门从事布生产,并出口 部分布换取美国的小麦,双方在贸易中均可获利。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2020年7月16日星期四
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 二、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 三、大卫·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四、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重点:绝对利益理论和相对利益理论
一、重商主义(mercantilism)
兴盛时期:15世纪~18世纪中叶
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 1.财富观:贵金属 2.扩大财富的途径:增加对国内金银的开采、开展对 外贸易或者掠夺 3.国际贸易中一国的盈利就是另一国的损失 4.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
重商主义思想在 21世纪仍然活跃
二、亚当·斯密及其绝对利益理论
(一)亚当斯密生平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 ~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派创始 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
代表作: 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 成名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
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国富论》的主要观点
① 什么叫绝对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比另一国更有效率(即 生产率高),我们称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 国而言,这个国家具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产品
加拿大
尼加拉瓜
小麦(成本)
2
6
香蕉(成本)
5
3
② 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
(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3)这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 (5)规模报酬不变。 (6)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 (7)无运输成本。 (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1900年12月27日中国《新闻报 》
(三)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1.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1)关于财富的定义 (2)关于国家干预 (3)关于持续地保持贸易顺差的意义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运用
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一 个国家应该生产和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劳动生 产率高)的产品,进口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劳动生 产率低)的产品,这样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 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3、分工前后利益分析
表1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产品
美国
中国
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3
12
布的劳动投入量
6
8
若放弃1个单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的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后 的净效果为:
表2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美国
中国
世界生产净变化
小麦
+2
-1
布
-1
+1.5
+1 +0.5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
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生产和消 费, “市场经济是有效的”;
主张自由放任的政策,反对政府干预。
后人对《国富论》的评价
在促成我们现代生活方式的许多因素之中,《国富论》 这本书所发生的影响,可媲美任何一本现代的典籍。
--著名批评家 雷纳 西洋公学译书院新译亚当·斯密《国富论》。欧洲200 年前理财政策多与中国相似,自此书出,英国首先采用,遂 立今日富强之基。今日中国患贫久矣,和议既立,必以整理 财政为先,译成是书以备参考。
第三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 表示A国的劳 动供应总量
机会成本
A国:机会成本=∣dY/dX∣
=∣斜率∣
=aY/aX (为一常数) 同理 B国:机会成本=bY/bX
产品
美国
中国
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3
布的劳动投入量
6
12 4
表2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产品
美国
中国
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3
布的劳动投入量
6
12 8
三、大卫·李嘉图的相对利益理论
(一)大卫·李嘉图生平简介 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1772.04.18—1823.09.11) 英国政治经济学家,最有影响力的
产品
美国
中国
小麦的劳动投入量
3
12布的劳动投入量来自64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产品生产,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为:
表2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美国
中国
世界生产净变化
小麦
+2
-1
+1
布
-1
+3
+2
如果一国在生产任何产品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是不是都要靠 进口,自己不生产了?(如下表2)
表1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要的劳动量
2、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 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生 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 产劣势较小的商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 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简而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弊相权取其轻”。
什么叫比较优势
古典经济学家;商业天才,金融和 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代表作: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1、模型基本假设 (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