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变化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末清初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 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 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 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 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 反&
2如何评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批判 与继 承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
实学;
4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概况: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5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6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7晚清(19世纪末):借孔子的名义,推行维新变法。
8 民国初年:打倒孔家店9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运动10现代化的传统文化代表“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在此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兼并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加速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民族关系上:民族的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一)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思想方面:创立儒家思想1)产生背景①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经济、政治、思想)②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①他提出“仁”,“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转变

民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转变近代史上的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文化变革的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历史性变革,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社会变革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以及内部清政府统治的削弱,民间因此壮大,各种组织秘密出现。
这些秘密组织主要是宣扬革命思想、反清复明,其中以兴中会、同盟会、海瑞罢官等为代表。
同时,中国社会也从封建社会转向了近代社会。
近代社会的兴起为官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群体创造了新机会、新空间。
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汉口等城市,已经成为了商业、工业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批的移民和流动人口。
商业、工业、手工业、劳动力等多种社会力量的交互作用,使得城市社会呈现出复杂的组成和分工。
同时,种种不良习俗和封建陋习逐渐被打破。
比如在封建社会下,妇女长期受到束缚,需要按照规定形式举行各种婚祭、嫁妆等,而且要忍受着丈夫百般折磨,处境十分悲惨。
但是,在新思想的兴起下,对妇女权利的呼声日渐高涨,尽管这个时期的妇女通常受到了社会、文化等多种力量的冲击,但是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已经开始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思想文化变革民国时期,思想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辈们在摆脱敌对势力的同时,也一直为推动社会变革付出艰难的努力。
首先,思想文化领域逐渐从封建向现代化转变。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地位非常重要,这样的思想在支持社会稳定、孝道、忠诚、礼让等方面都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封建思想也有其缺陷,比如放松的社会制度限制、降低人性的追求等等。
因此,在民国时期,一些新思想逐渐兴起,如科学、民主、平等、自由等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
其次,文化艺术也出现了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新文学采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新思想、新观念,呼吁自由、平等、民主等民间诉求。
清朝民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变化

一、儒家思想在清朝时期趋于没落(一)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引起了民主思想的产生,这更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王阳明的同乡黄宗羲开始奋力批判儒家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而李贽则更愤事疾俗,学起楚狂人,大骂孔丘。
可见随着新生生产方式的产生,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再指导其生产了。
(二)清朝本是封建社会的尾声,却来了个“回光返照”——康乾盛世。
但这康乾盛世就是生拉硬拽也不可能和儒家思想挂上钩,这是统治者适时调整其政策的结果。
清朝的文化领域死气沉沉,主要代表是乾嘉学派,有戴震、纪晓岚和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
他们开口闭口谈义理,钻研于程朱理学和考据。
科举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点也不经世致用。
儒家思想在清朝的发展彻底停滞,成了无源之木,无本之木,种种制度日渐腐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已经展露无遗,各种矛盾竞相激化,白莲教、小刀会、太平天国、义和团,一拨跟着一拨,顾此失彼,摁下葫芦浮起瓢。
于是乎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轰倒中国大门,曾经那么荣耀那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开始在无尽的深渊里痛苦呻吟了。
(三)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腐朽保守的封建残存思想仍存在。
近代民主人士便又宣扬“两位先生”,对儒家思想展开彻底批判,把孔丘骂得一文不值。
在新中国成立后,反右派和“文革”的开展,儒家思想又遭到更为惨烈的摧残……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
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们时,近代便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污垢呼天。
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
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5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地位、 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 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 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 长”。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 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 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中国共产党:
5.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
提倡它吗?为什么?
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提示: 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四个 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方面: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仁、 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经济方面: (1)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 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 现实体现: 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5.评价: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 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 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小结:
①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阶段 (孔孟之说,孔创孟荀大宗) ②秦朝时期: 受到沉重打击 (重创) ③西汉武帝时期: 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
用。 道德修养方面: 儒家提倡“孝”、“仁义”、 “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 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起始阶段: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出“仁”和“礼”的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孟子时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义道德,提出了“仁政”的理念,认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荀子时期:荀子则强调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化来改变人性,提出了“礼乐”的理念,认为通过礼乐可以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化。
汉朝时期: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此时,儒家学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宋明理学时期: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某些思想,形成了宋明理学。
理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理即是人性,强调道德实践和内省。
现代新儒家时期:在清朝末期和民国时期,一些儒家学者试图将儒家学说与西方现代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现代新儒家。
他们主张“中体西用”,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吸收西方现代思想的某些元素。
总的来说,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起始、发展、兴盛、衰落、复兴等阶段。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儒家学说
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但都强调仁义道德、社会秩序和人性修养。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鸦片战争前夕(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思想的起步阶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仁爱亲近、礼法秩序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1911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割地,国家面临深刻危机。
这一阶段,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变法方案和现代化思想。
其中代表性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思想上探索了近代化的途径。
3. 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1911-1919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
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开始倡导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革新理念。
4. 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1919年以后):这一时期,新的文化思潮兴起,主要代表为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批判了传统文化,提倡科学、民主、启蒙主义等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反对封建思想和旧道德观念的运动。
5. 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1919-1945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青年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思想家们投身于社会革命和思想解放的运动。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开始引领共产主义思潮,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6. 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1945-1949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牺牲,这一阶段加深了人们对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追求。
毛泽东等人在思想上更加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传统思想的挑战和思想解放的过程,逐渐从儒家思想转向了现代化、民主化和社会主义化的思想倾向。
这一过程不仅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的发展走向提供了思想启示。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

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特征儒家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关于经世致用的主张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形成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仁政”学说、“民贵君轻” “性善论”等。
荀子的思想——人定胜大思想、“性恶论”、礼法并施等。
从孔子创立儒家提出学说,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改造与发展,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特点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3.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诸侯王国威胁中央政权、匈奴的威胁使统治者认识到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政治上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董仲舒的思想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③“三纲五常”学说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成为封建伦理关系的准则;④针对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牛活困顿的现实,提出“限田……薄赋……省役”的主张。
意义①有利于国家统一;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清朝的儒学思想

清朝的儒学思想清朝时期的儒学思想丰富多彩,影响深厚,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清朝时期的儒家思想主要包括:汉学派、明清学派、道光学派、丹阳学派等多种不同的流派。
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反映了清朝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的文化和社会发展。
一、汉学派汉学派主要来源于明清之际的经学学者,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古代经典的解读和注释。
这一派别在清初的翻译和原始文献研究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清朝时期,学者们通过对《诗经》、《易经》、《礼记》、《周礼》等古代经典的研究,发展出了丰富多彩的儒家思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经典体系。
汉学派认为自己是延续了宋明理学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儒家经典要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要对社会作出实际的贡献。
同时,汉学派也强调“大同世界”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清朝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明清学派明清学派主要出现在清朝中后期,在王阳明的思想基础上,推崇个人内心的直觉和道德自觉,提倡“知行合一”,认为人们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同时,明清学派也对儒家经典做出了一些批判,指出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和问题。
明清学派的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启蒙的发展。
三、道光学派道光学派主要在清朝中后期兴起,主张只讲究实用,对“经史子集”不予重视。
这一派别强调经济发展和创新精神,同时也强调反对新思潮对传统思想的冲击。
道光学派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但是在后期也受到了很大的反对,因为它的理念和思想过于局限和狭隘,不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
四、丹阳学派丹阳学派主要产生在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时期,它强调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新审视与考察,认为传统儒家思想并非一成不变的,也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
丹阳学派对科学发展的关注和提倡,则是其最为重要的价值和贡献。
前辈学者采取这种新的思想来更新源头之处,对中国封建主义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与阐释,推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政治思想和立宪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政治思想和立宪制度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立宪制度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大事变后,中国逐渐进入到一个倡导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中,这也为政治思想和立宪制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民国时期政治思想的演变民国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以儒家、佛教、道家三家思想为主。
对于传统儒家思想,民国时期废除了科举制度,注重现代教育,以考试分数取代了科举制度。
同时,传统儒学开始逐渐走向历史、文化和哲学研究,成为文化传承的根基之一。
佛教思想在民国时期也逐渐转化为一种现代化的精神信仰。
在其思想体系中,注重于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调和,其对于个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道家思想则主张人应当顺应天命,强调道德的尊重和思想的独立。
这种思想上的自由和个性化成为了民国时期思想转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民国时期立宪制度的演变在民国初年,虽然颁布了五大宪法,但是实际上并未完全贯彻。
辛亥革命后,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临时宪法。
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政治因素,一直到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才出台了“中华民国宪法”,成为中国大陆的最后一部宪法,也被称为“国民政府宪法”,由于长期的战争,这部宪法颁布后未能得到充分贯彻。
在民国时期,立宪制度得到了逐渐完善和发展。
最初的宪法制定主要从西方立宪制度中借鉴。
1916年颁布的“约法十七条”,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然而,由于各种问题导致实施效果不佳。
1923年,警察强制中学生身体检查事件引发的五卅运动,更加深化了国民政府进行宪政实践的决心。
将原来的君主立宪转变为总统制和中国化的官制方案。
1925年,所谓的“改革方案”规定设立地方行政委员会,分设各行政专员管理民政、农业、工业等项目,加强对地方团体的控制与协助。
虽然在中国国土范围内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最终政府宪法真正实现还需要在社会基础、国家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党派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推进。
中国从古至今思想变化总结

中国从古至今思想变化总结中国从古至今的思想变化,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秦时期开始。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主导,强调个体应该尽责任,尊重传统,以及维持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在清朝中后期,中国开启了一个称为“变法运动”的重要思想革新时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等。
这一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政治体制和自由权利,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这些思想家主张认为,中国应该开放对外交流与学习,才能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
不幸的是,这种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动荡的时期。
随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最后一位皇帝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
这一事件寓意着中国封建帝制结束,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西方的思想和政治体制,并试图为中国构建一个新的未来。
然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共和国的早期,中国陷入了内战和战争的混乱时期,无法稳定下来。
这个时期被称为“民国时期”,为了寻求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中国试图融合西方文化与传统中国文化,成立国家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运动。
这种思想运动在一些思想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
同时,中国的共产主义也开始兴起,毛泽东等一些意识形态分子开始为中国提供一种新的思想框架。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获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随着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为新的主导。
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然而,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开放的运动-中国改革。
这场改革使中国逐渐摆脱了封闭状态,并引入了市场经济和自由化的思想。
这种思想变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和改革提供了动力。
进入21世纪,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
这种开放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理念,例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人权等议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见证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和革新。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变化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变迁与革新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清末的教育制度清末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非常落后,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教育。
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官学两种形式组成,私塾通常只招收男孩子,官学则只面向官员的子弟。
此外,清朝政府还设立了府学、道学和院试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培养的是高级官员和文人。
但是,这些机构的教育内容过于注重经典和礼仪,忽视了实用性和现代化。
二、民国初期的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民国政府成立。
当时,民国政府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革教育制度。
1912年,民国政府发布了《教育条例》,规定了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并创立了国立、私立学校两种教育体系。
国立学校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任务,而私立学校则主要以拓展教育资源为主。
此外,民国政府还开设了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工业学校等职业学校,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一时期,教育机构得到了大力发展,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三、中华民族的办学精神民国时期,中国的学者秉承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儒家的仁德思想,致力于改革教育制度。
他们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将教育置于国家和民族建设的战略高度。
例如,陈独秀主张改革教育,提倡普及教育,培养人才,他经常强调:“教育是造就全体国民,造就新文化,创造新精神的最重要的物质嫁。
」鲁迅则认为,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国家强大的关键。
他将教育视为一种治国良方,并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许多主张。
他在《这边》一文中提出:“教育改革始终是维新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社会的中心问题。
”四、教育制度的革新和变迁在教育制度的革新和变迁中,民国时期有很多重大改革举措,例如:1、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结束了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对中国影响的最大流派

第七小组:对中国影响的最大流派,我们小组认为是儒家,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本土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
至今儒家思想在中国还有广泛的影响,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个中国人在其身上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
我们从儒家各个朝代的代表人物和对各个朝代的影响说起,孔子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创立了儒家学派。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带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是孔子的学说在那个兵火纷争的年代并没有引起当政者的重视,而孔子则像过街老鼠,虽谈不上人人喊打,但却是被当政者所讨厌、摒弃。
好的思想主张并不会随着时间的长流被遗忘淹没,相反会逐渐得到重视并运用实施。
在接下来中国几千年里,儒家思想一直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而被官方所推崇。
在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使儒家学派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蔚然大宗。
在汉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对促进儒学发展的重要人物,他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当时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了统治的需要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起用了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学说成为了政府选拔人才任官受爵的标准,使的儒家学派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自汉代至清朝,没有什么思想再能撼动儒家思想在社会上的主流位置。
期间即使出现的佛家、道家的兴起,对于儒家来说也只能是伤其皮肤,而不能动其筋骨。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但是儒家在主流的根基并没有动摇,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有魔力,世界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流中都被其他文化同化了或者中断了,但是中国的文化却是一直同化别的文化,使其发展的更为强大。
一个例子是佛教的传入,儒家吸收了其理论并为其所用,另一个是北魏孝文帝统一北方,鲜卑族在政治上征服了汉人,可汉人在文化上使鲜卑人在文化上使其臣服,孝文帝下令鲜卑人改穿汉人服装、禁止说鲜卑话,废除了鲜卑族的种种特权。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何以_活跃_起来_省略_际活跃的儒家思想_一课的教学思考_朱修庆

M A S T E R169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何以“活跃”起来了?——对《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的教学思考朱修庆一、根源:儒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基因儒学经历春秋战国的形成、汉代的正统、宋明的复兴,是一个逐步变异的发展过程。
明末清初阶段,社会变化造成了思想界波动。
这种社会变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市民和工商阶层要求打破重农抑商的传统理念,促进了民末清初思想界的新变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人们对这种体制的反思。
“皇权的高度强化已经使皇帝本身发生了异化,缺乏制约的皇帝一旦把个人感情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则会造成无法协调的政治冲突。
”社会发展过程的问题与冲突只能通过强化压制去处理。
所以,会有明朝的锦衣卫制度和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
在专制体制下,维系统治的理论是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君主专制的稳定剂,人们反对君主专制,势必冲击理学思想。
“社会的急剧变革一方面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崩溃,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一大批社会的先知先觉者,对传统的价值观重新评判。
不过,明末清初,社会表现出来的新变化是社会转型的体征。
思想界出现了与理学体系不同的新主张,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本相: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核心明清之际的儒家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尤其是后三者,堪称“有思想、有创见、有鲜明个性、有深厚学养的思想家。
”李贽是明朝中后期思想界的“异端”。
他认为,孔子仅仅是位有影响力的“贤者”,”没有必要以孔子所说的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儒家经典,在李贽看来,并不是“万世之至论”。
他认为,“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论物矣。
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李贽反对用所谓的“道义”和“伦理”来制约人们的个性思想,提倡尊重个人的发展。
李贽的思想是心学发展的内在趋向,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
综合上述,李贽批判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预示着社会思想界的变化。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当代复兴与影响

儒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1 孔子与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提倡平等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的学说在《论语》中得到体现,该书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孔子试图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恢复。
1.2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学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概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的善良天性得到发展。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是战国时期另一位重要的儒家学者。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有所不同,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加以规范和引导。
荀子强调“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还在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学者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推广儒家的治国理念,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为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儒家思想的深化与演变2.1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他将“仁”的理念进一步扩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仁政”的概念。
晚清民国宗族教化之变迁——以海宁查氏和吴越钱氏为个案

晚清民国宗族教化之变迁——以海宁查氏和吴越钱氏为个案在晚清民国时期,宗族教化方面发生了诸多变迁。
本文将以海宁查氏和吴越钱氏为个案,从五个方面探析宗族教化在这两个家族中的变迁。
首先,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渐失去影响力,新思潮逐渐兴起。
晚清时期,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流行,宗族教化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然而,自1895年甲午战争后,西方的文化逐渐被中国接受,培育了新的思想和价值观。
此时,宗族教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家族至上、尊卑有序”的观念,逐渐向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倾斜。
以吴越钱氏为例,钱庭芝在外交领域表现出的积极主动,体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吴菱芳在文学领域及“新文化运动”中传达的批判式思想,也在家族内部开始得到铺开。
其次,家族结构和权力地位发生变化。
宗族教化之前,大部分家族都拥有明确的家长治理结构,但随着家族规模的缩小,权力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特别在国家的大环境下,家族的权势越来越受到侵蚀。
在此背景下,海宁查氏的“十四老”制度被废除,让家族内部成员有了更多自治的机会。
同时,海宁查氏在家族运营结构方面,也更加注重管理能力和成就,从而创造出更大的家族价值。
第三,教育的普及。
晚清民国时期,民间教育有了普及提高的趋势,而宗族教化则更多地借助官方和地方学校培养家族成员。
吴越钱氏尤其重视教育和知识的积累,创造出远远高于平时水准的族谱编纂和家族记录。
第四,宗族之间流动性增强。
随着交通和通讯的进步,人们的流动性也逐渐增加。
这种流动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家族之间接触、交流和融合。
吴越钱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钱氏家族驰骋于南北,在很多地方开创了商业、教育、慈善等方面的事业,让钱氏家族成为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家族之一。
最后,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改变。
清朝的孔门权贵们失去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国家和社会制度逐渐发生变化并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海宁查氏和吴越钱氏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尤其是吴越钱氏家族,在南京国民政府组建之后,进入政治舞台参与重要国家事件。
清朝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清朝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之久,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才结束。
在清朝时期,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是该朝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入手,讨论清朝的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
儒学思想在清朝儒学思想在清朝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的儒学思想主要由两派构成,分别是道学和阳明学。
道学主张以天道为主,人道为辅,强调个人的灵性和内在道德的培养。
而阳明学则认为心即理,人本身就是完整和谐的,在行为上应该以善意为出发点,通过决断能力和实践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结构。
两派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的政治和文化。
儒学思想在清朝的政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清朝皇帝以儒学《五经》为根本法典,所有政治决策都要遵循儒家的思想传统,并以维护君权为主要目标。
儒家思想对于官员的选拔、考试制度以及社会层次结构形成等方面有着特别的影响。
清朝的科举制度采用文笔考试和策论考试相结合的模式,重视考官的选拔和考试的公正,以确保优秀人才能够进入仕途。
此外,清朝也大力倡导家族和社会地位的观念,鼓励家族成为地方实权机构,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
然而,在清朝时期,儒学思想的强制实施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这一时期的儒学思想注重个人道德的培养,而缺乏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应对思考,因此对于群众的利益得失和社会的发展缺乏深刻的认知和改革意识。
这种思想的缺陷在大约100年后引发了清朝的崩溃。
政治制度在清朝政治制度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和行使权力的规范和程序。
在清朝,政治制度成了维持王朝长期统治的关键之一。
清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官员任命和地方管理两个方面。
在官员任命方面,清朝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及其分支,即普通官员从九品官一直到一品官,而且都有相应资格和任职条件。
因此,清朝的任官制度对考试和选拔的规定非常重视,期望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同时,官员的绩效评估也非常重要,只有合格的官员才能够晋升和得到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家思想在清朝时期趋于没落(一)明朝末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引起了民主思想的产生,这更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王阳明的同乡黄宗羲开始奋力批判儒家思想和封建君主专制,而李贽则更愤事疾俗,学起楚狂人,大骂孔丘。
可见随着新生生产方式的产生,儒家思想已经不能再指导其生产了。
(二)清朝本是封建社会的尾声,却来了个“回光返照”——康乾盛世。
但这康乾盛世就是生拉硬拽也不可能和儒家思想挂上钩,这是统治者适时调整其政策的结果。
清朝的文化领域死气沉沉,主要代表是乾嘉学派,有戴震、纪晓岚和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
他们开口闭口谈义理,钻研于程朱理学和考据。
科举更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点也不经世致用。
儒家思想在清朝的发展彻底停滞,成了无源之木,无本之木,种种制度日渐腐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已经展露无遗,各种矛盾竞相激化,白莲教、小刀会、太平天国、义和团,一拨跟着一拨,顾此失彼,摁下葫芦浮起瓢。
于是乎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轻而易举地轰倒中国大门,曾经那么荣耀那么伟大的一个国家开始在无尽的深渊里痛苦呻吟了。
(三)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但是腐朽保守的封建残存思想仍存在。
近代民主人士便又宣扬“两位先生”,对儒家思想展开彻底批判,把孔丘骂得一文不值。
在新中国成立后,反右派和“文革”的开展,儒家思想又遭到更为惨烈的摧残……儒家思想以传统封建社会为物质承担者,而传统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精神承担者,传统社会的瓦解,致使孔子权威丧失。
当中国被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国们时,近代便开始了反孔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思潮、资产阶级革派的民主思潮,以及达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八十多年前,时人发愤于国之积弱,污垢呼天。
一批深受西学影响又急欲救亡图强的激进青年,以胡适、陈独秀为主将,发起了一场中国近代以来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运动"。
运动员们抱着"打倒孔家店"的决绝姿态,否定了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
众所周知,在"五四运动"发起后至今,其间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后一劫,这场充满强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争"、"批林批孔"的"文革"运动,使儒学历经空前的厄运。
亿万人民(其中不乏文育)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国的大地上,就这样使孔孟儒学乃至孔孟本人蒙上了不白之冤。
至此,历五四,经文革后的儒家所有学说,似乎全是恶名昭著,不屑一提。
甚至于一些人一听说是"儒学"、"孔孟之道",就怒斥为"腐儒"、"孔老二",神经紧张地象似拉上弓弦的箭矢,不分青天红皂白大加诋毁。
五四时期对儒家礼教批判的局限性(一)陷入精神决定论的误区吴虞指出:“夫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力亦散;如造穹隆然,去其主石,则主体堕地。
他认为如果孝的精神不能树立的话,则忠的学说就没有可以依附的地方。
这样的话,家庭专制制度既然瓦解,那么君主专制制度也会随之消失。
简而言之,吴虞认为只要消除了孝、忠精神,就会使家庭专制、君主专制制度瓦解。
从吴虞的这段推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过分夸大了孝忠精神对家庭专制、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作用,认为孝忠精神的消亡会导致这些政治制度的瓦解,这就陷入了精神决定论的误区。
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应该都明白这么一个规律:作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它的内容、形式及发展方向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所以,如果想要使家庭专制、君主专制等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消亡的话,必须等到该社会的经济基础被一种新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时候才可以。
而不会像吴虞说的那样,家庭专制、君主专制等制度的瓦解只是单一地由孝、忠精神决定的。
但是,孝、忠精神的去除能促进家庭专制、君主专制等制度的瓦解,这就是精神的能动作用。
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下,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根本变革,原有的社会形态也就瓦解了。
所以,吴虞的这种精神决定论是明显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的,我们应该予以否定。
(二)本性“吃人”而不是礼教“吃人”吴虞在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后深有感慨,不久他就在1919年11月1日的《新青年》6卷6号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吃人与礼教》的文章。
在文中他列举了中国历史上3个典型的“吃人”事例,来论证鲁迅先生的主张是正确的,在文章最后吴虞大声疾呼“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礼教是否真的“吃人”?我们还是先看看吴虞引用的一个事例,它引自《后汉书·臧洪传》一书。
内容大致如下:臧洪带兵打仗时被敌军包围,坚持了几天后城中的粮食已经被吃光了,洪为了让部下不被饿死,便下令杀掉自己的爱妾来供兵将们食用。
吴虞认为正是由于封建礼教的三纲观念,才导致臧洪做出“吃人”的举动来。
也就是说吴虞认为封建礼教导致了历史上“吃人”的现象屡屡发生。
从表面上看,他这么说似乎有点道理,可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却不是这样。
“荣格心理分析中的原型理论认为,阴影作为人类心灵中一切本然的高尚与优美、丑恶与卑鄙的源泉,在一切原型中能量最大,潜在最危险,它是人生上所有那些美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
阴影深深根植于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包含了在社会生活中无法完全表现出的人的基本动物性。
”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身上有各自的阴影即黑暗面,而且这阴影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完全去除,是人的本性之一。
正是由于人们身上的阴影无时不在,所以只要它受到过度的压抑就会释放出最大并且最危险的能量来。
那是什么在压抑着人的本性呢?很明显,就是那些社会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即规范,在封建社会就是礼教。
礼教自从被不断利用和改造以来,其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一些僵硬的礼节规范。
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更是糟粕因素占据了礼教的绝大部分,如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
这样变形的礼教把人的正常的本性都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而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人们一方面受到极大的压制,另一方面他们有些人又找不到适当的途径去宣泄。
所以不满越积越深,直到有一天“火山爆发”造成相当的大的危害。
正如例子中的臧洪,他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平日里一定时常受到封建礼教的压制,日积月累又没处发泄。
到了城中粮尽的那一天,他本性中的阴影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于是做出了下令杀妻以食兵将的让正常人惊诧的举动来。
所以,我们不应该说是礼教在吃人,而应该说是人的本性之阴影在吃人。
简而言之就是,礼教与吃人是对立的,由于人的本性吃人,而礼教抑制吃人,当礼教过于压制吃人时就会促使吃人的历史频频上演。
(三)文化观点缺乏创新性吴虞认为中国社会的各种弊端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造成的,他把儒家称为“其流毒不减于洪水猛兽矣,所以大力呼吁改革。
他感叹到:“呜呼!太西有马丁·路德创新教,而数百年来宗教界遂辟一新国土;有培根、狄卡尔创立新学说,而数百年学界遂开以新天地。
儒教不革命、儒学不轮转,吾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已吁!”那么吴虞既然倡导要对儒教进行改革,那他要怎么改呢?吴虞是不是向西方吸收先进的思想用来改造本国的旧思想呢?还是他新设立了一个学说来取代儒家学说?结果都不是,那它是用什么思想来作为攻击儒教的武器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段对话中知道答案。
或曰:子既不主张孔氏孝弟之义,当以何说代之?应之曰:老子有言‘六亲不和有孝慈’。
然则六亲苟和,孝慈无用,余将以‘和’字代之。
既无分别之见,尤合平等之规,虽蒙‘离经叛道’之讥,所不恤矣!”当有人问吴虞,既然他不提倡儒家的孝悌思想,那用什么来代替时,吴虞说用道教所主张的“和”来代替。
同时,他还照搬了许多道教反对儒教的主张,如“礼为忠信之薄,乱之首[1](p.120)”。
他认为由于礼是导致祸乱的原因,所以要丢弃圣智、仁义、孝慈、巧利等礼教的规范,只需要像道家提倡的人人各得其所的生活就足够了。
不仅如此,他又在中国古代其他反儒学说如墨家、法家等学说里寻找能与儒家相抗衡的思想。
他这样做虽然在发掘道、墨、法等家学说的合理因素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可是吴虞仍然是在用中国早已有之的传统思想来反儒家思想,没有跳出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圈,所以他的文化观没有任何创新。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如今且把我国自来道家和法家对于旧道德的主张提出来,和称赞旧道德的绅士遗老一谈。
这都是我国古之人所讲的,不是我杜撰的。
”那么若按吴虞的说法,用道、墨、法等家的思想代替儒家思想,这样做不见得会把中国的问题解决掉。
因为道、墨、法等家的思想是有它们严重的弊端的。
就拿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来说,道教提倡人应该回归到三皇五帝时期,因为当时人与人各得其所,过着没有私心和自由的生活。
他对没有人性束缚的社会相当的向往,主张回归自然。
但是他们的这种出世观,这种脱离社会、逃避现实的做法有什么实际作用呢?最多只能作为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的心理调节剂,而不能当作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否则整个人类社会在缺乏竞争心的情况下哪会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这些非儒学说,“即使取代了儒家思想,也改变不了墨家流失民间,老庄隐退江湖的下场。
”(四)将中西文化错误类比吴虞看到西方重视平等而中国则注重伦理纲常,所以他自认为西方的教义更好。
如他指出:“盖耶教所主,乃平等自由博爱之义,传布浸久,风俗人心皆受其影响,故能一演而为君民共主,再进而为民主平等自由之真理,竟著之于宪法而罔敢或渝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吴虞十分认同西方的耶教即基督教的教义,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基督教提倡了自由民主平等才会促使西方进入君民共主的社会。
毫无疑问,他把基督教和西方社会的发展之间搭建起了前因后果的逻辑联系。
他只在看到了西方社会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表象后,就认定西方教义是好的,并没有深入口号的背后去探查究竟。
其实,西方基督教虽然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并且人要充满爱心,可是这些说法都是为了掩盖西方资本主义的实质:最大限度的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吴虞作为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在新旧思想大冲突的时代,观察问题难免带有片面性。
可以说,吴虞对西方耶稣教的评价带有理想主义色彩。
”这也是由于他对西方文化的研究不够导致。
同时他还出现了对西方学说生搬硬套的错误,这表现在:一方面,从文字的数目上来说,虽然吴虞的著作多达100多万字,但是他谈论到有关西方学说的文字只有只言片语;另一方面,从文章的内容来说,吴虞并不理解西方学说的要义、精髓,而是胡乱地把中西方文化从表面上看相似的观点罗列在一起,然后将它们等同起来,还认为那些西方思想在我国古代早就出现过。
比如,他在《墨子的劳农主义》一文中指出“他的通约,就是卢梭的《民约论》;他的主张,就是列宁的劳农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