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莲花湖中学2022—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学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备课负责人:龙仁雄备课时间:2022-10-20一. 学习目标1、知道文景之治。
2、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
3、了解东汉的统治。
4、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二.重点难点重点是: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学情分析四.导学过程(一).导(复习导入)1、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简述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情况。
3、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你是如何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道理的?(二).学(自主学习,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 , , 。
文帝景帝还提倡,以身作则。
文景时期,重视,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文帝、景帝这一时期的统治为“”。
2、汉武帝在位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接受的建议,“, ”。
把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均受到排斥。
武帝还大力推行,在长安举办。
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 , ,, 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
(三).授(教师归纳讲授详见PPT)(四).练(大一统的汉朝练习题)五.教师课后小结:《大一统的汉朝》练习题班级姓名1、西汉建立的时间是()A.公元前220年B.公元前202年C.公元202年D.公元220年2、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A.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减轻人民的负担C.发展农业生产D.巩固封建统治3、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在()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4、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西汉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出现在()A.汉高祖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5、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出现于()A.孔子创办私学时B.秦朝统一后C.汉朝刚刚建立时D.汉武帝统治时期6、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他们二人在以下哪个问题上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措施()A.中央集权B.经济发展C.外族入侵D.儒家学说7、文景之治:大一统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汉武帝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时代的一个鼎盛局面。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班姓名学习目标:1.列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了解汉武帝采取巩固大一统措施的历史背景。
3.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强盛的局面。
汉武帝是如何强化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二、快乐自学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课本54-57页。
1.西汉初年社会政治、思想、经济领域面临哪些困境?2.汉武帝针对上述情况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各有何作用或影响?3.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对西汉王朝有何影响?三、合作探究1.有人说,汉武帝的“推恩令”实在是一箭多雕、妙不可言。
你能看出汉武帝的这一招有何高明之处吗?2.试比较一下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思想对我们现代生活有哪些影响?四、课堂小结颁布推恩令汉政治上武建立刺史制帝巩罢黜百家固思想上使西汉开始进大独尊儒术入鼎盛时期一统统一铸币王经济上盐铁官营朝平抑物价五、达标检测1.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有①商②西周③秦朝④西汉()A.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②④2.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谁统治时期?﹙﹚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高祖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有何相似之处﹙﹚A.背景相似B.方法相似C.结果相似D.根本目的相似4.后人把秦始皇、汉武帝并称为“秦皇汉武”主要是因为﹙﹚A.他们都用儒家学说治国B.他们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帝国。
C.他们都推行了郡县制D.他们都攻打匈奴,修筑长城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5.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是从哪一位皇帝开始(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6.阅读材料:材料一: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七上历史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带答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点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期的统治措施是:①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②奖励农桑;③提倡节俭;④重视“以德化民_____ ”知识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大一统措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知识点3.东汉的统治公元九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最终导致农民战争爆发。
一、精挑细选,了解历史1、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A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2、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是(C )A.分封刘家子弟,巩固统治B.平定叛乱,保持稳定C.进一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D.彻底铲除诸侯,消除割据3、2011年4月,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
你知道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D -)A.大学B.儒学C.郡国学D.太学4、孔子的学说被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开始于(C )A.春秋B.秦朝C.西汉D.东汉5、七年级新生王刚同学想了解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情况,你建议她观看(D)A.《封神榜》B.《秦王李世民》C.《康熙王朝》D.《汉武大帝》6、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盛世景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是(B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二、思考领悟,以史明今阅读下列材料:“田地悠悠,人事悠悠,不废江河万古流。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历史功绩。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3.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2)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理解“大一统”;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一、“推恩令”的实施1.背景:西汉初,势力强大,地方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内容:提出,规定诸侯王除以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影响: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1.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 ”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
2.措施(1)接受董仲舒“ ,”,把儒家学说立为,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汉武帝在长安兴办,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3.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盐铁专卖1.背景: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措施(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2)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
(3)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平抑物价;3.作用:使国家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北击匈奴1.汉初与匈奴关系(1)背景:匈奴首领单于统一蒙古草原,南下袭扰;汉初国力疲弱。
(2)关系:对匈奴实行“ ”。
2.汉武帝时北击匈奴(1)原因:西汉强盛起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发展国力强盛原因;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过程1.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通过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学习,知道儒学在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作的努力,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家国情怀)自主学习任务一削弱地方势力设问1:汉武帝为削弱地方势力采取了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1、的实施(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2)提出者:主父偃(3)推恩令的内容: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由皇帝制定封号。
(4)推恩令的作用: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
2、建立制度(1)背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土地,聚敛财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刺史权力:代表中央地方官员和豪强及子弟的不法行为(3)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易错点:是监察中央官员;刺史是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自主学习任务二加强经济管控设问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经济上采取了那些措施?1、农业(1)朝廷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地数万顷,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商业(1)背景: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他们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2)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3)措施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4、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自主学习任务三尊崇儒术设问3:汉武帝在思想上有什么烦恼?如何解决?核心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3.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汉武帝统治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背景。
2.了解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的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
3.认识大一统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重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习难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内容【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一】“推恩令”的实行材料一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从之。
——《汉书·主父偃传》(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汉武帝继位将面临哪些政治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加强政治上的统一,他实施了什么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背景 政治:西汉初, 势力强大,地方 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经济:富商大贾掌握国家命脉,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思想: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诸侯门下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
目的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措施 政治 ① 采纳 的建议颁布 ,削弱诸侯王势力。
②建立 ,监视地方豪强官吏。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加强了对 的控制,巩固了政治统治 思想 ① 接受 实行 把儒学立为 思想。
② 在长安兴办 ③ 以儒家的作为教材汉武帝时期,儒学居于地位,加强了思想上的统治经济 ① 中央统一铸造 ②实行盐铁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改善了 ,为汉武帝推行政策奠定了基础军事 派 北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 (对抗匈奴的高潮)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对外 关系 ①派张骞出使西域 ②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 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时期。
【合作探究二】“尊崇儒术”的实行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采取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理解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目的和意义。
3.理解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推恩令”的实施(1)西汉初年,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抗衡。
(2)汉武帝采纳______的建议,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3)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政策,汉武帝即位后接受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以、、、、为教材。
从此儒学居于______地位,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在全国设,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
这些措施的作用是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巩固了________,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时期。
(二)合作探究1.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回答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危机(问题)?材料二:“推恩令”: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务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
——《汉书》卷15上《王子侯表上》(2)“推恩令”的具体做法怎样?(3)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比汉景帝“削藩”高明在哪?2. 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秦坑儒谷汉代讲经图材料二:武帝时,察举制成为一种固定的选官制度。
不仅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而且科目不断充实。
……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材料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人教版《中国历史》上册回答问题:(1)秦始皇、汉武帝在统一思想上的做法有哪些不同?(2)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及其作用?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历史社会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稿教学目标知识能力: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1)西汉是谁在什么时候建立的?都城在哪里?新授:一、文景之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节,分析汉朝的经济状况如何?问: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么造成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邦和其后继者颁布法令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阅读课文,请学生找出刘邦和后继者文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1)(2)(3)让学生看书列举文帝,提倡节俭的事例。
并结合课本"动脑筋",说说你的看法什么是文景之治呢?让学生看书归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板书)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1、请说说你所知道的汉武帝,刚即位时,汉武帝就面临着哪些严重考验呢?政治上:诸侯势力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怎么削弱诸侯国势力呢?请同学们看书,议一议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变小了对国家政权的巩固有什么好处?这样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2、诸侯国的威胁解决了,当时诸子百家各家学派的思想很活跃,经常指责中央,不利于中央政策的统一实行,思想上不统一怎么办呢?阅读课文,找出答案。
教师强调:汉武帝推尊的“儒术”,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样汉武帝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局面。
第十二课导学案
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
习
活
动
安
排
一、自学环节
1、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________、________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2、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补充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二、展示环节
展示自学环节的各习题
小组展示
三、检测环节
1、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D、道家和兵家
2、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德化民的政策,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应运而生,史称()
A、吸取秦亡教训B、推行儒家教育C、破格录用人才D、削弱诸侯国力量
课
后
反
思
鸡西市第四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历史
年级
初一学年
课题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授课模式
四环教学模式
课型
预展型
学
习
目
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
3、假若穿越时空来到西汉的最高学府,你将在这里学习()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知道汉武帝在政治、思想文化、经济、军事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2.知道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学会评价汉武帝。
3.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统一的思想观念。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1.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评价汉武帝一生的功过。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1.推恩令(1)原因:西汉初,________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
地方上的________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
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_______的“________”计谋,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________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3)影响:中央对_______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________”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__________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还在长安兴办________,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________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1)措施: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________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_。
还在全国各地设________,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历史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作业设计
设计人:审核人:
一、选择题
1.以下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景帝④汉文帝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④③②①
2.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始于()
A.秦朝
B.汉朝
C.春秋
D.战国
3.汉武帝接受谁的建议,施行“推恩令”?()
A.文帝
B.梁王
C.主父偃
D.董仲舒
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是指()
A. 诸子百家
B.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二、问答题
1、结合第9课和本课的知识,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2、秦始皇与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提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上都是既有功又有过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课前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快速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当时在位的两位皇帝
是和。
2、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并大力推行教育,在长安举办。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指导】:明确目标、问题导学、阅读课本、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等。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认真细致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画要点,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问题,用红笔将疑难问题标出,同桌或小组讨论解决,注意随时巩固基础知识)
(一)文景之治:
阅读课本67和68页,完成以下任务:
1、背景:西汉初年,社会状况如何?
西汉初年,经济,到处一片景象。
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2、措施:汉高祖、和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变西汉初年的状况?
①减轻。
②注重发展。
3、表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表现是。
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了此局面的形成?
①奖励。
②提倡。
③重视。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阅读课本68和69页,完成以下任务:
1、措施:
(1)政治上:为加强,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
(2)、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句话含义是。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开始进入时期。
(三)东汉的统治:(自学完成)
阅读课本69和70页,完成以下任务:
1、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
2、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3、东汉中期以后,和交替专权,政治十分黑暗,东汉政府名存实亡。
二、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的问题吧)
(一)、小组合作学习(对桌一对一讨论交流自主学习的问题答案,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确定小组的最佳成果。
)
(二)、质疑反馈: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讨论解答。
(三)、阅读下列材料:(先自主探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交流)
(材料)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即位时只有16岁,年轻有为,他下诏,令各郡县推举人才,由他亲自出题,让被举荐的人作答,通过这样的考察,武帝发现了像董仲舒等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
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问题下面的问题:
1、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原因?(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回答)
2、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从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两方面回答)
3、大一统局面出现的作用?
4、请用一句话评价汉武帝,谈一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三、知识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结本课的内容)
四、自主整理,回味消化:整理导学案上的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
五、达标检测:(细心造就成功)
1、从人类诞生到今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都非常注重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
汉武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听取了下列哪位人物的建议:( )
A孔子 B李斯 C韩非 D董仲舒
2、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使一个民族成为有素质、有礼仪、有教养的民族。
儒家思想在我国居于统治地位开始于( )
A春秋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3、为了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儒学,西汉时期出现了国家举办的学校,并成为我国古代最高学府。
它是( )
A大学 B太学 C书院 D翰林院
4、公元纪年法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纪年方法,我国也采用,你知道我国历史上跨公元前后的朝代是( )
A夏朝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5、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诸子百家
B.除诸子以外的诸子百家
C.法家和墨家
D.道家和兵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请回答:
(1)汉武帝在政治上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
(2)汉武帝在思想文化上为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的措施?
【课后提升】:
比一比: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历史既有功也有过,应辩证的看待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