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1.05.18•【字号】哈发[2001]第11号•【施行日期】2001.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哈发(2001)第11号2001年5月18日)为落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把哈尔滨市建设成为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特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加快旅游业发展(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发展旅游业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加快发展哈尔滨市旅游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以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为目标,坚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高旅游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水平,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争取“十五”期末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
(二)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行政管理职能。
成立由市长担任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旅游委员会,负责对全市旅游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旅游政策的制定及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
旅游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与市旅游局合署办公。
全市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与积极支持旅游工作,主动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尽快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战略格局。
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设立工作机构,指导、管理、协调本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工作。
二、突出特色,搞好规划,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三)依托哈尔滨市资源特色,搞好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协调。
市旅游主管部门要根据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组织研究制定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库。
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高度重视和体现旅游功能;建设、市政、交通、文化、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把旅游开发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大型工程和其他项目在工程设计、功能定位上要统筹考虑旅游功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哈政办规〔2020〕19号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哈政办规〔2020〕19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的若干规定》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9月14日关于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的若干规定第一条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市政府、区县(市)政府、哈尔滨新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工作部门(以下统称制定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工作适用本规定。
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行政机关或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和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下列文件内容如未涉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则不属于本规定所称的规范性文件:(一)内部管理制度,包括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管理规范、工作制度、工作计划,以及对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行政、外事、财务、保密、工作考核、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规范的文件;(二)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发展规划、发展纲要有关文件;(三)为实施专项工作任务而制定的工作方案、工作部署、工作计划等;(四)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五)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呈报的请示、报告,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作出的不创设行政管理规则、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批复;(六)公布办事时间、办事地点等事项的便民通告;(七)对具体事项作出的行政决定;(八)各类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九)对周期性工作做出要求,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但对具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具有反复适用性的文件;(十)其他不属于规范性文件的文件。
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纲要.doc
序言跨入新世纪,中国将发展成世界旅游强国,黑龙江省将建设成为中国生态旅游特色强省。
中共哈尔滨市委和哈尔滨市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提出了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把哈尔滨建成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
为此,中国旅游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与哈尔滨市旅游局联合编制《哈尔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主题:不断提升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全面建设世界冰雪旅游名城。
本规划年限:2002—2020年。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条件一、旅游业发展环境(一)国际环境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据世界旅游组织2002年6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发表的公报,2002年世界旅游总人数为6.93亿人次,比2000年减少0.6%(约减少400万人次);2002年世界旅游收入达到4620亿美元,比2000年下降2.6%。
统计数字表明,旅游业“是一个有耐力的、稳定的经济行业”。
世界旅游热点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东亚太地区将超过美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区。
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探险旅游等将成为21世纪世界旅游的潮流。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推动下,由中、俄、日、韩、朝、蒙6国构成的东北亚经济圈将逐步形成,旅游业将成为促进东北亚经济圈发展的先导产业。
(二)国内环境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为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大发展创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全面向世界双向开放,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中国旅游业与世界各国接轨创造了机遇。
据世界旅游组织发表的公报,2001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首次超过德国和英国,从前几年居世界第7位跃升到第5位,仅次于美国、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过夜旅游者人数仍居世界第5位,列法国、西班牙、美国、意大利之后。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接待1.37亿入境旅游者,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出境旅游达1亿人次,居世界第4位。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4•【字号】哈政办综[2006]57号•【施行日期】2006.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哈政办综〔2006〕57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根据《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通知〉的通知》(黑政办发〔2005〕52号)和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黑土规组〔2005〕1号)要求,为做好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修编原则(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修编原则科学合理地依法编制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效保护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各类区域用地,保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贯彻节约和集约用地方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规划期限、范围和目标(一)规划期限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2005年为基期,2010年为近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二)规划范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为本市市域范围,土地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包含8个行政区和11个县(市)。
行政区包括南岗、道里、道外、动力、香坊、平房、呼兰和松北8个区,县(市)包括阿城、双城、尚志、五常4个市和依兰、木兰、延寿、方正、通河、巴彦、宾县7个县。
关于推动哈尔滨市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
哈尔滨市 文化“ 走 出去” 现 状及存在的主 要问题
1 .哈 尔滨 市 文 化 “ 走 出去 ” 现 状
文化 “ 走 出去 ” 主要分 为两条途 径 : 一是 文化 的对外 交流 , 二是文化 产 品出 口。首 先 , 在对 外文 化 交流 方面 , 哈 尔滨市 具有对俄文化 交 流 的传 统 , 尤其 与 哈 巴罗夫斯
2 . 哈 尔滨市文化 “ 走 出去” 存在 的主要 问题
文化的进一 步了解 , 增 强 中国文 化 的国 际影响 力和 国际 话 语权 , 进而提升我 国的文化软 实力 。《 黑龙江 省 国民经 济和社 会发 展第 十二个 五 年规 划纲 要》中明 确提 出“ 加 强文化交 流 , 推动龙江文化 “ 走 出 去” 的战略 。哈尔 滨 市
效机 制。哈尔 滨市的 国际友好城市数量 位居全 国省会 城
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 , 可以充分利用这 一优 势 , 由市 政府 与各国际友好城市签署 文 化交 流协议 , 定 期组织 艺术 院 团互 访 , 邀请外 国文 艺团体艺术家来哈尔滨 市交流 、 指 导
作者简介 : 刁菲 ( 1 9 8 5一) , 女, 黑龙 江省哈 尔滨人 , 哈 尔滨市政府发展研 究 中心 , 硕士, 研 究方 向 : 商 贸财经。 2 0 1 3年第 5期 ・ 总第 2 2 7期 ・ 5 9
高度重视文化 产业的发展 , “ 十二五 ” 期 间要将 其 培育成
哈尔滨市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 中暴 露出一些不 足之 处, 如哈尔滨市演艺 院团存 在整体水平不高 、 精 品节 目缺 乏、 高端艺术人才 匮 乏和发 展后 继乏 力等 问题。在文 化 出 口方面尚无 完善的文 化 出 口统 计系 统 , 文化 出 口企 业 普遍规模 较小 , 尤其 缺少 国家级重点出 口企业 和项 目, 与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66号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的通知黑政办发〔2012〕66号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八月二十三日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二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黑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做好“十二五”时期全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推进高教强省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教发〔2011〕9号)和《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发展机遇和形势需要(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以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宗旨,科学把握发展节奏,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各项改革和事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
——工作重心有效转移。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全面实施《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黑政发〔2008〕68号)和《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黑政办发〔2005〕8号),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和科技支撑,有效实现了高等教育重心由重视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的目标要求。
据统计,全省普通本专科招生年均增幅由“十五”期间的16.6%下降到“十一五”期间的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5年的23.16%提高到2010年的33.97%,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5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大学毕业生120万人,其中,研究生6.4万人,普通本专科生80.5万人,成人本专科生26.7万人,我省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由2005年的240万人提高到2010年的35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5年,比2005年提高了0.8年。
哈尔滨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隆重开幕
大会执行 主席石忠信 主持开幕式 。
代 市长林铎 在会上作 《 政府工作报 告 》。报 告分
放和科技 创新 为动力 ,以改 善 民生 和维 护社会稳 定为 三个部 分 : “ 十一 五”时期 简要 回顾及2 1年 工作情 00
I f 者 ME 记
宋 继 红
2 1年 1 7 0 月2 日,哈尔滨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在 发展定 位 ,全力 实施 “ 1 北跃 、南拓 、中兴 、强 县”发
国际会议中心环球剧场隆重开幕 。5 3 3 名市人大代表出 展战略 ,全面实施 我市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 十二个 席会议 。这次会议 的主要任务 是 ,深入 贯彻党 的十七 五年规 划 ,推动 经济社会更 好更快发 展 ,为把 哈尔滨 大和十七 届三 中、四中 、五 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 理 建设成 为现代大都市 打下坚实基础 。 论和 “ 三个 代表 ”重要 思想 为指导 ,坚持 以科学 发展
会 议的全体委员
列 席 会 议
市 委 、市政 府 有 哭部 门 ,市 属部 分 企事 业 单位 ,各 区 、县 ( )及市政 府驻外地 办事处 的负责人 ,兄 弟城市驻 哈办事处 的 市
负责 同志列席会 议。
2 位来 自全市各行业的公 民旁听 了开幕式 。 3 为开好这 次会议 ,市人大 常委会 、 “ 一府 两院 ”和有关方 面 做 了大敏准备 1作 。会 L参加市 十 =届 人大五次 会议 的代 表将分 一 - 组审议 《 政府1 作 报告 》 、 《 一 关于 2 1 年国 民经 济和社会 发展计 00 划执行情 况及2 1 年计 划草案 的报 告 》和 《 0 1 关于 哈尔滨市2 1年 00 预算执行情况和2 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0 1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资料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3.22•【字号】黑政发〔2022〕8号•【施行日期】2022.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黑政发〔2022〕8号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2年3月22日黑龙江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22—2030年)创意设计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先导性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
为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度赋能产业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创意设计资源丰富。
黑龙江流域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文化资源丰厚,鲜卑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等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彪炳史册,共同孕育了豪爽、包容、时尚、进取的人文品格,为创意设计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不竭的智慧源泉。
黑龙江拥有41位两院院士、507个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2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5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3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8所高校、高职、中职设置了110个设计类专业,高校设计类专家学者达871人,设计类在校生达41994人,每年向社会输送近万名专业人才,为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人才储备。
(二)设计产业初具雏形。
2019年全省创意设计企业达1144家,从业人员3033人,资产总额18.53亿元,营业收入10.36亿元。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
挖掘哈尔滨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竞争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持续打造和突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是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铸就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名城的必由之路。
在当今社会,城市发展的关键不再是看你有多少高楼大厦,有多少条高速公路,而更多的是看这座城市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位,看城市是否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
哈尔滨在振兴发展中,也必须培育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文化,保护弘扬我市的特色文化,挖掘出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竞争力,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底蕴。
一、哈尔滨城市的文化特质(一)冰雪文化地处北国的哈尔滨,由于气候的原因,哈尔滨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冰雪文化。
每到冬季,各种冰雕、雪雕作品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都享誉世界,已经深深打上哈尔滨烙印。
(二)欧陆风情文化历史的百年积淀,使浓郁的欧陆风情成为哈尔滨最具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中央大街、中华巴洛克街区、果戈里大街、索菲亚教堂、多国领事馆建筑,等等。
有巴洛克式的建筑,有雅典式的建筑,还有俄罗斯浪漫主义建筑以及法国先锋派建筑。
这些异国情调的建筑无疑给哈尔滨的城市增添了一份靓丽,并形成了哈尔滨独有的建筑文化。
(三)历史遗存文化哈尔滨是与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并在全国第一个迎来解放的大城市,有许多革命遗址,比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新政协筹备旧址、抗联旧址、“四野”指挥部,此外还有七三一遗址、金上京遗址等等,这些都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财富。
(四)音乐文化哈尔滨是全国著名的音乐之城,有培养音乐人才的哈尔滨音乐学院、开展音乐演出的哈尔滨音乐厅,还有以音乐命名的公园。
哈尔滨很早就有了实力不俗的音乐师资队伍,闻名中外的交响乐团、歌剧团、爵士乐队、管弦乐队,设施一流的音乐厅、歌舞剧院,吸引了众多世界顶级音乐家来哈登台献艺,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了哈尔滨人的音乐细胞,形成了哈尔滨丰厚的音乐文化。
哈尔滨以后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以后的发展趋势
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具有很多潜在的发展机会和优势。
以下是哈尔滨未来发展的几个趋势:
1. 经济转型升级:哈尔滨将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冰雪旅游业发展:哈尔滨拥有丰富的冰雪资源和独特的冰雪文化,将继续发展冰雪旅游业,建设更多的冰雪景区和设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推动冰雪产业的繁荣。
3. 教育和科技创新:哈尔滨拥有多所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级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4.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哈尔滨将加大生态环保和城市改善的力度,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和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5. 一体化发展和开放合作:哈尔滨将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国际合作,推动区域内的一体化发展,促进经济合作和交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
总的来说,哈尔滨未来的发展将以经济转型升级、冰雪旅游、教育科技、生态环
保和开放合作为主要方向,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良性互动。
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概述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城市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哈尔滨的人文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现状1. 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哈尔滨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经是中国领土的边疆城市,哈尔滨融合了中俄两个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央大街上保存有众多的欧式建筑,展现了哈尔滨曾经是“东方的巴黎”的历史风貌。
2.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哈尔滨的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为例,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剧院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哈尔滨拥有一批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
这些大学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
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哈尔滨的人文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哈尔滨人文环境发展趋势的分析1. 哈尔滨将继续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哈尔滨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将继续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城市规划和建设会在保护传统与发展变革之间寻求平衡,努力保留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科学规划,以展示城市不同历史时期的魅力。
2.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哈尔滨作为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将继续深化与国内外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引进高水平文化活动和展览,促进哈尔滨与其他城市之间的文化互动。
同时,加强与俄罗斯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哈尔滨的人文环境。
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哈尔滨作为冰雪之都,将继续发展冰雪旅游产业。
通过举办冰雪节、建设冰雪景区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哈尔滨。
与此同时,发展其他特色旅游产品,如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进一步提升哈尔滨的人文环境形象。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29•【字号】哈政办发〔2016〕44号•【施行日期】2016.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哈政办发〔2016〕44号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29日哈尔滨市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重点工作任务落实,根据省、市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着力先行先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注重落实措施与《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建立协作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动哈长城群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共建、开放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享,切实发挥哈尔滨市在哈长城市群中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实现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宜居宜业绿色城市群的建设目标。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强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有利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体系,打造城市群创新共同体,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
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成长性好,潜力巨大,前景光明,但也存在诸如体制机制等问题和不足。
综合分析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和优势,提出以文化旅居生活综合体和泛旅游产业集聚区发展为主的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同时还指出了适宜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的五个发展对策。
标签:文化旅游;对策;哈尔滨哈尔滨推进文化旅游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必须牢牢把握。
当前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正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发展前景良好,但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在发展策略和发展路径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精准的决策。
一、哈尔滨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哈尔滨文化旅游成长性好,前景乐观。
哈尔滨市政府全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进行规划布局,实施政策激励,近年来更加致力于引资落实大项目。
目前哈尔滨市旅游局正在编制《哈尔滨文化旅游总体规划》,将在全市范围内整合资源,统筹发展。
市政府还极力推动组建文化旅游集团,以马迭尔集团、友谊宫等企业为主体组成的文旅集团年内将成立运行。
与此同时,哈尔滨本地民营企业正在积极作为,共同支撑文化旅游发展。
譬如,东建集团旗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作为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正在规划打造旅游小镇。
黑龙江省赛格文化设计公司也正在深度挖掘哈尔滨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制作《哈尔滨记忆一百年》纪录片和《梦回哈尔滨》大型室内情景剧。
更为可喜的是,哈尔滨松北万达文化旅游城将在2017年建成。
哈尔滨万达文化旅游城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规划有文化、旅游、商业、酒店四大内容。
有代表性的项目有大型秀剧场,中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电影城之一的电影乐园,世界规模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占地40公顷、属于世界级的大型室外主题游乐公园。
随着这些世界级和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项目建成,不仅将给未来哈尔滨文化旅游大发展带来新的生机,而且它将引领哈尔滨文化旅游,以及哈尔滨国际文化城的形象跃上更高层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缺乏权威的文化旅游管理机构,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文化旅游管理涉及文化局和旅游局,两家管理机构因为职权尚不清晰,职责尚不明确。
哈尔滨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哈尔滨旅游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哈尔滨的旅游文化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首先,哈尔滨以其独特的冰雪资源和冰雪文化闻名于世。
每年冬季举办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此外,哈尔滨还通过举办冰雪运动比赛和冰雪艺术展览等活动,将冰雪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其次,哈尔滨还以其独特的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
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城市,哈尔滨曾是俄罗斯人的聚居地,留下了众多的俄式建筑和文化遗迹。
游客可以在中央大街、圣索菲亚教堂等地感受到浓厚的俄罗斯风情,尝试俄式美食和购买俄罗斯特色商品。
此外,哈尔滨还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吸引了无数的美食爱好者。
哈尔滨有着独特的东北菜系,以及受到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影响的菜肴。
著名的俄式餐厅和冰淇淋店成为了游客品尝当地美食的热门去处。
另外,哈尔滨还注重文化艺术的推广与开展,在城市中心建设了许多文化场所,如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剧院等,在不同时间举办了许多音乐会、戏剧演出等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哈尔滨的旅游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资源开发不够充分,一些潜力尚未发掘。
其次,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旅游信息的推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等方面。
综上所述,哈尔滨的旅游文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通过进一步开发潜力资源,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相信哈尔滨的旅游文化将呈现出更加繁荣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第十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一、现状概况哈尔滨市自1994年1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名城保护规划。
现已公布市区40处文物保护单位,134处保护建筑,3处保护街坊,3条保护街道,1个保护地区。
二、存在问题1、名城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一方面作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的不够全面,另一方面,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脉的延续缺乏深入的研究,城市建设如广场、建筑、雕塑等缺乏历史文化的延续,没有形成哈尔滨的地域特色。
2、改造与保护矛盾尖锐随着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是一个重大挑战。
为寻求经济效益,成片地拆除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建设了大量与原有建筑及街区不协调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对城市风貌造成了严重损害。
3、保护意识淡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淡薄,加之受经济利益驱动,致使个别保护建筑被拆除。
4、保护资金不足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虽然政府在名城方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全社会参与名城保护的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了名城保护规划的实施。
三、名城特色哈尔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都市型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其主要的色为:1、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哈尔滨城市文化是在北方寒地文化、本土地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及西方外来文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混合体。
多元文化的共同作用造就了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特征。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哈尔滨产生了一大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建筑质量及艺术价值较高的优秀历史建筑,形成了具有鲜明外来文化特征的历史空间和历史环境,造就了哈尔滨“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固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哈尔滨多元文化的建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文庙和极乐寺的建立和其它具有民族特点的建筑的存在作为一种平衡的力量使哈尔滨留下了清晰的民族文化印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使哈尔滨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商业文化,并有了“独冠关东”的美称。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共25页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9-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中华巴洛克招商手册
中华巴洛克国际旅游文化中心
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旅游文化于一体
省委、市委领导在参加调研时强调,中华巴洛克一定要做大、 做强、做好,像上海新天地一样成为标志性街区,而且要超过上 海新天地。让游人在欣赏中华巴洛克特色建筑艺术的同时,感受 到关东风土人情,一定要把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打造 好,使街区成为拉动哈尔滨第三产业的新亮点。各部门都要做主 人,敢担当,能做多大,市委就给多大舞台。要加大对中华巴洛 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宣传力度,聚人气,聚财气,使其成为继 太阳岛、索菲亚广场、中央大街之后的哈尔滨又一城市新名片。 根据规划,政府投入20亿元人民币,对目前国内现存最完整 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 工作,即对旧有保护建筑、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修复性改造。 省市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将大大加快中华巴洛克商业街的 快速发展,将吸引本地及国内外的大批客流,促进巴洛克商业街 不断完善,形成中华巴洛克式新城市综合体。为本地及国内外投 资经营者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丰厚的收益。
龙江美食第一城, 龙江美食第பைடு நூலகம்城,哈市美食第一街
历史悠久,薪火相传。道外区是哈尔滨市的开埠区和经济、 政治、文化的肇兴之地,也孕育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的饮食文 化,众多哈尔滨优秀餐饮企业和老字号品牌在道外区繁荣发展、 生生不息,道外区饮食文化代表着哈尔滨市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 发展,浓缩了老哈尔滨餐饮文化的精粹。 美誉度高、省内文明。哈尔滨人早就有“吃在道外、玩在道 理、穿在南岗”的民间谚语,可见道外的小吃美食早已凝固在了 哈尔滨人的脑海里,一想到吃,首先会想起道外区,中华巴洛克 美食街恰恰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为美食街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 地缘优势,使道外区餐饮文化资源得到更多的挖掘,逐渐得到省 内、甚至全国游客的认可。红红火火满街人的景象很快会呈现。 特色鲜明、文化浓郁。道外区在百余年城市发展间,形成了 众多的餐饮文化品牌和老字号,良好的口碑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 的游客 。 老道外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将是中华巴洛克的独有优势也 是中华巴洛克重新兴起的第一步,接着会有更多的商业活动出现。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社会信用正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现将《黑龙江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黑龙江省“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为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要求,进一步加强黑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黑龙江省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黑龙江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黑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决策部署,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8年10月,成立了省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承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黑龙江省“诚信龙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议事协调机制,商议、协调解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大问题,统筹安排部署、推动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开展。
44个成员单位在黑龙江省“诚信龙江”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统一推进本部门本单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各市(地)、县(市、区)相继成立了营商环境建设监督部门,明确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职能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职责,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图
.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概要(2010-2020)第一章总则一、规划修编的重点1、确定城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以全球化的视野,从东北亚、国家和区域认识哈尔滨城市的战略地位,确定未来哈尔滨的城市定位。
从资源环境、产业转型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进行综合研究,调整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以及实现目标所必需的生态保障和资源保障。
2、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调整市域空间布局,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框架,提升中心城区区域地位,推进市域各城镇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协调,促进全市区县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3、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配合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构筑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基地,明确土地开发强度控制要求,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4、培育健康和谐的生活载体系统面对快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的诸多城市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实施“四增四减”策略,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旧城区改造、现代服务功能培育、空间景观环境塑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和规划,增强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
5、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立足东北地区的区域协调,以快速交通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化内部交通网络,加强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整合,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
6、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格局以建立节约型城市为根本,严格控制城市规模,优先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优先关注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采取空间区划的方法,建立空间管制体系,保护以河湖、湿地、基本农田、风景名胜区等为主的自然空间,构建科学安全、低碳环保的生态格局。
三、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规划范围分为市域、规划区、中心城区和主城区四个层次,其中市域指哈尔滨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5.31万平方公里;规划区指哈尔滨市区,总面积为7086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的行政辖区,呼兰城区及双井镇、长岭镇、沈家镇、孟家乡和阿城城区(包括新利街道、舍利街道)及蜚克图镇、料甸乡、红星乡,总面积为4187平方公里;主城区指哈尔滨市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呼兰区规划的城市建成区,总用地面积458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解读今后五年,我市文化产业将通过构建“一轴两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推进六大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实施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培育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进入到全面高速发展期。
“一轴、两带、六大特色区域”立体式优化城市文化产业格局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
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文化。
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文化景观带,建设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
两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
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建设完善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产业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靖宇大街、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展示哈尔滨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欧陆风情文化。
六大特色区域:1.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
2.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
3.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博览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
4.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
5.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文化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
6.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六大文化产业统领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市现有基础,壮大优势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业态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实力。
重点发展六大优势产业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十大园区建设放大集聚效应按照合理布局、特色定位和互动发展的原则,完善已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进一步统筹规划,建设对全市文化产业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园区(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1.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外包加工、网络游戏、人才培训、音像出版、广告创意、影视后期、新媒体开发、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动漫与网络游戏产业聚集地。
建设国家广电总局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创业平台,满足基地内企业的高端动漫影视等数字内容制作需要。
2.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华谊兄弟影城、山水图书城、哈尔滨音乐厅、松花江展览馆、中国木雕艺术馆、中国冰雪画美术馆、哈尔滨观复博物馆等园区内13个文化项目。
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
3.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使其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
打造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
4.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构建包括材料供应、印前工艺、印刷生产、印后工艺、物流等产业链,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
5.哈师大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建设文化艺术研发创意中心、文化艺术企业孵化中心、文化艺术人才培训中心和文化艺术成果展示中心,重点吸引大型广告公司、媒体集团、咨询策划和文化中介、文化产品设计机构及总部入驻,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
6.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
打造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文化旅游名镇,使其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
7.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城市多个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性和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
8.数字产业基地拓展转型图书出版业务,开辟手机出版、网络出版、数字报刊、数字音乐和图像出版等领域。
建设新媒体产业基地。
以“平房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加快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
在哈南工业新城,创作中国原创动漫精品,发展动漫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逐步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云计算”核心产业,打造“中国云谷”。
9.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音乐之城”的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所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
10.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十三大项目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建设一批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点项目,牵动全市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1.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哈尔滨大剧院、市职工文化艺术宫、市综合文化馆(含美术馆和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厅及哈尔滨音乐博物馆、李兆麟纪念馆等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
2.广电产业开发项目加强数字网络建设,推进呼兰、阿城两区和十县(市)网络整合。
以广电网络为依托,建成互联互通、可管可控的“三屏合一”高清立体数字电视互动平台、数字城市平台、城市物联网应用平台、三网融合新业务平台。
3.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做大做强哈尔滨新闻网,把哈尔滨新闻网打造成为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门户网站,使之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的网络平台,跻身国内城市知名网站行列。
以高端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倡导健康生活、传递家用信息为办报宗旨,创办《新晚社区报》,尽快提高市场占有率。
4.影视产业项目。
继续办好“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恢复和重建阿城区、呼兰区和各县(市)电影院,全年增加30块电影屏幕,加快推动哈尔滨(香坊)影视基地建设,推出《萧红》、《大瘟疫———1910》、《哈尔滨往事》、《大铁路》、《小镇警官》等一批优秀影视产品。
5.演艺娱乐产业项目重新包装和升级改版《COOL·哈尔滨》冰上舞蹈秀演出节目,将其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文化旅游常态演出节目。
引导扶持刘老根大舞台、莫斯科大剧院、俄罗斯风情小镇、俄罗斯风情街等我市特色演艺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将其打造成知名的演艺娱乐品牌。
加快推进黄河公园文化娱乐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使其成为我市新的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的优势项目。
6.历史街区开发项目加快推进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利用,引进俄罗斯油画、集邮品、旅游纪念品和外宣品等文化商品进驻街区,吸引文化名人及其作品进驻街区,将其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文化餐饮、休闲购物等综合功能的传统历史文化街区。
加快启动“哈尔滨·1898”项目建设。
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历史原貌的思路,对园区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打造具有俄罗斯风情元素的文化旅游休闲区。
加快推进中央大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开发建设。
利用百年名街优势,完善和丰富中央大街文化展览、文化演艺、文化贸易、文化交流、影视拍摄等功能,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之街、音乐之街。
7.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被列入国家2011年十大重点考古项目为契机,以考古发掘、保护利用和收集展示重要文物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阿城区金上京会宁府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抓住国家高度重视“731旧址”保护开发项目的重大机遇,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加快遗址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
以纪念萧红诞辰百年为契机,对萧红故居周边区域的呼兰文庙、石公祠、钓鱼台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整合建成主题文化公园。
8.城市雕塑景观项目在哈尔滨文化中心周边区域规划建设城市文化雕塑园,在市区重要公共场所增设文化雕塑,展示北方特色民俗文化和世界历史文化风情。
9.模特时尚产业项目提高档次水平,办好“哈尔滨城市小姐大赛”、“中国模特新面孔选拔大赛”和“哈尔滨百姓服装节”等活动。
发挥我市模特人才资源优势,在哈师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模特演艺培训场馆。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哈尔滨市模特网站”。
适应市场需求,成立哈尔滨模特培训演艺推广公司。
将模特培育与我市“白雪公主”形象大使品牌结合起来,推出一批独具我市特色的“白雪公主模特”。
10.舞蹈演艺产业项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以资助、参股、自办等多种形式参与舞蹈演艺团体的演出经营。
鼓励扶持哈报集团与哈尔滨歌剧院合作,组建哈报集团舞蹈团,探索艺术表演院团与新闻媒体联合办团新模式。
进一步整合全市舞蹈表演资源,形成若干表演团队,将“哈尔滨大众舞蹈节”常态化、品牌化,带动我市舞蹈演艺产业健康发展。
11.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将“哈尔滨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和“旅游商品交易博览会”常态化,树立特色品牌,实现市场转化。
重点建设群力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金安国际旅游商品超市、道外向阳古玩交易市场、南岗文化大厦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和民俗产业园项目。
12.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推进哈尔滨党史纪念馆、双城市“四野”指挥部、尚志市《暴风骤雨》土改文化博物馆、赵一曼纪念园、赵尚志纪念园、巴彦县“抗联之旅”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打造我市红色旅游线路。
13.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区、县(市)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香坊区工业博物馆和双城市、依兰县、通河县、宾县博物馆建设等项目。
抓好双城市承旭文化公园、通河县六合公园、依兰县仿古旅游项目的建设。
培育五大骨干文化集团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实力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