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钝化现象
铁在硝酸中: 铁在硝酸中:
“异常” 异常” 异常 情况
10000 v/g.m-2h-1
20
40
60 Wt/%
80
这种“异常”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 ):由于某种原因 钝化(Passivation):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 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状态,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钝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态(Passive State):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性(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性(Passivity):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i
• 3. 活性氯离子对钝态的破坏作用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 Cl- 离子穿过膜内极小的 孔隙, 孔隙,与钝化膜中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生成可溶 性化合物。 性化合物。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Cl-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 - 具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Cl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排挤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2. 钝化的类型与特征 (1)钝化的类型 )
(a)化学钝化(Chemical passiviation) :金属与钝化剂作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作 钝化剂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金属在外 (b)电化学钝化(Electrochemical passiviation):金属在外 ) 金属在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5)溶液 值 )溶液pH值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某些金属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易溶的酸性 物质, 物质,这种情况下也难钝化
腐蚀 腐蚀 钝态
(5)温度和搅拌 )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温度升高通过提高钝化的临界电流密度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铁在10%硫酸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根据R.Olivier)
电流密度i(mA/cm2) 800 (由a~d,电位增加速度减小)
600
400
B
E
200
-250 |
A
1
C
0 +250 | +500 2 +750 |3| +1000 +1250 4
D
+1500 +1750 +2000 电位(mv) | 5 |
3. 钝化理解的误区
(1)电位朝正的方向的移动 ) (2)腐蚀速率降低 ) (3)阻化剂 ) 钝化剂. 钝化剂 钝化; 钝化 钝性的增加; 钝性的增加;
4. 钝化的特性曲线
(1)腐蚀基本规律与特性参数 )
过钝化 电位 击穿电位 孔蚀电位
E
Etp D
E
过钝化区
初始稳 定钝化 电位
稳定钝化区 EF Ecp Ec C B A lgip 维钝电 流密度 lgicp lgi 致钝电流密度 钝化电流密度 过渡区 活性溶解区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钝化理论; 理解钝化理论;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5-1 钝化作用
(2)钝化的特征 钝化的特征 (a)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b)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c)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d)钝化只是金属表面性质而非整体性质的改 ) 变。 (e)钝化后的金属离开钝化环境后一段时间仍能 )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0.25 1.5
发烟 硝酸
硝酸浓度增加
(3)外加阳极电流密度 ) i>i致钝
(4)离子的影响 )
(a)阳离子 )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但Fe3+、 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Cu2+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b)阴离子 )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2 M 2 O 3 + 4 H 2 O → M 2 O 7− + 8H + + 6e
5.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E E
1 2 3
1——弱氧化剂 弱氧化剂 2——较弱氧化剂 较弱氧化剂 3——中等强度氧化 中等强度氧化 剂 4——强氧化剂 强氧化剂
E E E
E i维钝
4
§5-3 钝化理论
成相膜理论 钝化是相当复杂 的暂态过程 吸附膜理论
1.成相膜理论 成相膜理论
理论: 理论: 认为金属钝态是由于金属和介质作用时在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 良好的保护膜 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保护膜, 独立相存在 良好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 机械地隔开,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1)
§5-5 过钝化与钝化破坏引起的腐蚀
1.过钝化 过钝化 阿基莫夫等人的研究结垢 表明, 表明,普通钢和合金钢钝 态的增强是以一定的氧化 剂最大浓度为限。 剂最大浓度为限。倘若氧 化剂的浓度超出了最适合 的数值时, 的数值时,金属上的钝化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2.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
理论: 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或部分表面)上形成了 理论: 金属表面 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阳极反应活化能增 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 大,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即吸附理论强调了钝化是金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2.二次钝化 二次钝化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φ 如果继续升高电 某些体系(如含 如含Cr量 位,某些体系 如含 量 18~30%的不锈钢 18~30%的不锈钢 硫酸中)会出现电 在10%硫酸中 会出现电 硫酸中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二次钝化。 称为二次钝化。
§5-6 影响钝化的因素
(1)合金成分 ) (a)金属的钝化趋势 金属的钝化趋势 钛、铝、铬、钼、铁、锰、锌、铅、铜。 (b)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
(2)介质的成分与浓度 )
0.1 0.05
重铬酸 钾浓度: 钾浓度: g/L
致钝电位 钝化电位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a)ipp ) 越小越好 (b)ip ) 越小越好 (c)Epp ) 越小越好 (d)维钝区间 ) 越宽越好
(2)反应机理 )
(a)AB区 M +mH2O→Mn+·mH2O + ne (b)BC区 3M + 4H2O → M3O4 + 8H+ + 8e (c)CD区 2M + 3H2O → M2O3 + 6H+ + 6e (d)DE区
• 两种理论的比较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2)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3) 尽管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对金属钝化原因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一步骤。 一步骤
铁在硝酸中: 铁在硝酸中:
“异常” 异常” 异常 情况
10000 v/g.m-2h-1
20
40
60 Wt/%
80
这种“异常”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 ):由于某种原因 钝化(Passivation):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 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状态,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钝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态(Passive State):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性(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性(Passivity):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i
• 3. 活性氯离子对钝态的破坏作用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 Cl- 离子穿过膜内极小的 孔隙, 孔隙,与钝化膜中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生成可溶 性化合物。 性化合物。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Cl-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 - 具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Cl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排挤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2. 钝化的类型与特征 (1)钝化的类型 )
(a)化学钝化(Chemical passiviation) :金属与钝化剂作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作 钝化剂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金属在外 (b)电化学钝化(Electrochemical passiviation):金属在外 ) 金属在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5)溶液 值 )溶液pH值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某些金属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易溶的酸性 物质, 物质,这种情况下也难钝化
腐蚀 腐蚀 钝态
(5)温度和搅拌 )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温度升高通过提高钝化的临界电流密度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铁在10%硫酸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根据R.Olivier)
电流密度i(mA/cm2) 800 (由a~d,电位增加速度减小)
600
400
B
E
200
-250 |
A
1
C
0 +250 | +500 2 +750 |3| +1000 +1250 4
D
+1500 +1750 +2000 电位(mv) | 5 |
3. 钝化理解的误区
(1)电位朝正的方向的移动 ) (2)腐蚀速率降低 ) (3)阻化剂 ) 钝化剂. 钝化剂 钝化; 钝化 钝性的增加; 钝性的增加;
4. 钝化的特性曲线
(1)腐蚀基本规律与特性参数 )
过钝化 电位 击穿电位 孔蚀电位
E
Etp D
E
过钝化区
初始稳 定钝化 电位
稳定钝化区 EF Ecp Ec C B A lgip 维钝电 流密度 lgicp lgi 致钝电流密度 钝化电流密度 过渡区 活性溶解区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钝化理论; 理解钝化理论;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5-1 钝化作用
(2)钝化的特征 钝化的特征 (a)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b)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c)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d)钝化只是金属表面性质而非整体性质的改 ) 变。 (e)钝化后的金属离开钝化环境后一段时间仍能 )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0.25 1.5
发烟 硝酸
硝酸浓度增加
(3)外加阳极电流密度 ) i>i致钝
(4)离子的影响 )
(a)阳离子 )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但Fe3+、 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Cu2+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b)阴离子 )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2 M 2 O 3 + 4 H 2 O → M 2 O 7− + 8H + + 6e
5.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E E
1 2 3
1——弱氧化剂 弱氧化剂 2——较弱氧化剂 较弱氧化剂 3——中等强度氧化 中等强度氧化 剂 4——强氧化剂 强氧化剂
E E E
E i维钝
4
§5-3 钝化理论
成相膜理论 钝化是相当复杂 的暂态过程 吸附膜理论
1.成相膜理论 成相膜理论
理论: 理论: 认为金属钝态是由于金属和介质作用时在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 良好的保护膜 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保护膜, 独立相存在 良好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 机械地隔开,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1)
§5-5 过钝化与钝化破坏引起的腐蚀
1.过钝化 过钝化 阿基莫夫等人的研究结垢 表明, 表明,普通钢和合金钢钝 态的增强是以一定的氧化 剂最大浓度为限。 剂最大浓度为限。倘若氧 化剂的浓度超出了最适合 的数值时, 的数值时,金属上的钝化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2.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
理论: 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或部分表面)上形成了 理论: 金属表面 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阳极反应活化能增 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 大,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即吸附理论强调了钝化是金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2.二次钝化 二次钝化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φ 如果继续升高电 某些体系(如含 如含Cr量 位,某些体系 如含 量 18~30%的不锈钢 18~30%的不锈钢 硫酸中)会出现电 在10%硫酸中 会出现电 硫酸中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二次钝化。 称为二次钝化。
§5-6 影响钝化的因素
(1)合金成分 ) (a)金属的钝化趋势 金属的钝化趋势 钛、铝、铬、钼、铁、锰、锌、铅、铜。 (b)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
(2)介质的成分与浓度 )
0.1 0.05
重铬酸 钾浓度: 钾浓度: g/L
致钝电位 钝化电位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a)ipp ) 越小越好 (b)ip ) 越小越好 (c)Epp ) 越小越好 (d)维钝区间 ) 越宽越好
(2)反应机理 )
(a)AB区 M +mH2O→Mn+·mH2O + ne (b)BC区 3M + 4H2O → M3O4 + 8H+ + 8e (c)CD区 2M + 3H2O → M2O3 + 6H+ + 6e (d)DE区
• 两种理论的比较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2)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3) 尽管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对金属钝化原因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一步骤。 一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