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现象和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现象的反思

山寨文化现象其实山寨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
说白拉就是冒牌、仿制、东拼西凑。
在现实生活中,免不了此类事情的发生,假如一篇文章东拼西凑的现象太多啦。
手机、码相机等....对新事务的包容程度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体现,很欣慰地在CCTV《我的今日之最》和《新闻联播》看到了对“山寨”现象的中性解读。
我觉得“山寨”更是一种经济现象,说明了竞争多元性的合理性。
垄断便千疮百孔不攻自破,价格自然回归合理,这种合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山寨”的两个极端是灭亡和发展。
将早期“来路不明”的资金投入到光明的领域,取自身之发展,谋自主之品牌,或许能洗净身上的污点,缔造一个成功的企业。
“山寨”思路创造了一种合理合法的“学习”“临摹”的迂回突破的思路。
但从市场角度看,其生存却并不缺乏足够的土壤。
一面是外界的高消费门槛,一面是真实的生活、满足一下虚荣心。
山寨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叫副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但不必表现为反文化,反倒是主流文化的补充形式,对这种文化不必大惊小怪。
一方面,山寨产品为广大收入还处在中低水平的群众有更广阔的消费选择,弥补了消费中的段差--即太高消费承担不起,又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因此,“山寨”版产品也许质量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存在侵权嫌疑。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具有方兴未艾之势的山寨相象,更多的则是呈现出无规范、放任自由,对我国尚未成熟的市场的影响、冲击。
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攻坚阶段,更多的是要考虑建设完善、高效的市场体制。
这种现象也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亟待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
穷人和富人一样,都想享用名牌优质产品,问题是穷人没有足够的钱,于是就想以低成本享用名牌产品。
这是穷人的天赋人权,是对高端产品垄断性、反人民性的一种突破。
民间仿制名牌产品的山寨现象,正是适应了这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因而具有必然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山寨现象作为一种模仿行为,依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其一,模仿是创新的起点,在当今世界尤其如此;其二,山寨模仿者有能力把产品的成本降到最低,以适应低端消费者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
山寨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

山寨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最近一段时间,山寨大流行。
这里的山寨可不是指山区设有围墙或栅栏的村庄,而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一、“山寨”一词的由来“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
在广东话中,其本来含有“不正规”或“不正统”的意思。
“山寨”的提法不是源于广东,而是来自香港。
香港和广东的省会城市广州一样,讲的都是粤语。
在香港,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也被港人讥之为“山寨货”。
二、从山寨到山寨文化七十年代未期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开放,一大批港式的粤语词汇如:“大排档”、“新潮”、“抄更”等流入广东,逐渐成为内地的日常用语。
“山寨厂”、“山寨货”的说法也是那个时候传入的。
粤语素来喜欢省略、干练,通常一个词既可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故“山寨厂”和“山寨货”也可简称为“山寨”。
由于“山寨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假冒产品,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
“山寨现象”的产生是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关联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许多高科技、民营科技企业以及一些乡镇企业都有“山寨”发展的痕迹。
“山寨”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不愿管辖的意味。
当“山寨产品”出现后,因为概念的因素人们往往会与“黑工厂”、“地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
实际非也。
“山寨”作为产品的代名词而被社会认可和炒作,并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是与广东民间IT业发展相关联的,即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其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2001年、2002年那段时间,如果内地人到深圳、广州去出差,就会发现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现象:很多当地人拿的都是诸如“NOKLA”、“Samsan g”这样的牌子手机,无论是正规商店还是街头小摊,摆得最多卖得最好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至少在内地闻所未闻的品牌手机。
山寨文化_解读山寨文化

山寨文化_解读山寨文化摘要:山寨文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关键词:山寨文化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精品意识创新意识忽如一夜春风来,山寨文化遍地开。
如今社会“山寨”林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出现了山寨手机、山寨家电、山寨服装、山寨汽车、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电影、山寨音乐、山寨广告、山寨百家讲坛等,“山寨”渐渐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
本文就山寨文化谈些看法,希冀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在汉语词典中,“山寨”一词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或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
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山寨”一词,出自粤语,最初产生于经济领域,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人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2008年,一直瑟缩在显性和隐性文化之间的“模仿”文化有了一个粤式名称:山寨。
这个由草根命名的草莽词汇,迅速蔓延全国。
“山寨”的定义范围也不仅局限于电子产品,名人、建筑乃至所有有名气的事物,甚至连本就虚无缥缈的“国学大师”,都有了自己对应的山寨版。
究其原因有很多,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从文化的接受者来说。
山寨有很多正统产品所没有的东西。
相对正统手机的高昂价格,山寨手机的价格低廉、包装精美、功能齐全无疑成了很多渴望小资生活,经济却不是太宽裕的消费者的首选。
另外,山寨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网络的消解力量使传者和受众边界完全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双重身份,既是传者也是受众。
受众对于自己能亲自参与导演的“山寨”文化趋之若鹜,导致了“山寨”风行。
二是从文化的传播者来说。
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生存环境有关。
长期生活在都市中,压力让每一个职场中人喘不过气来,上班和下班成为日复一日的必修课,烦累和苦闷无以痛快释放。
山寨现象与科技创新

山寨现象与科技创新山寨现象定义:“山寨”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我们不妨把“山寨”理解成三个层面:1 “山寨产品”:第一个层面是其物质层面,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展起来的产业。
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山寨产品包括山寨手机、山寨数码相机、山寨MP3 等。
2 ” 山寨文化”:第二个层面是精神层面。
其中包括了山寨行为所折射出的主体行为者乃至当前大众的社会心理、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思潮的涌现、价值体系的新建等。
而这一部分正是研究“山寨文化”的核心。
当前对于“山寨现象”的批判正是基于此。
3 “山寨行为”:第三个层面乃行为层面,不仅包括各式具体更包括面对“山寨行为”主流文化的应对方式,以及面对山寨产品涉及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管理机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避。
山寨现象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又是否有利于科技创新?这都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下面以山寨手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山寨手机:山寨手机是一些小的手机厂商依靠模仿并加以创新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手机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手机。
市场份额“山寨手机”主攻农村及二、三级市场山寨手机的优点:1、功能超全面:几乎所有的山寨机都可以以功能全面而著称,什么超大屏幕,拍照摄像头,Mp3/MP4多媒体播放,甚至堪称高端的GPS导航功能,只要MTK一出这些都不在话下。
2、待机能力强:山寨机的待机能力强已经是众多周知的事情,其电池容量更是一个比一个大,前不久某款名为ZJ268的手机更是以32800毫安的的电池容量创下了历史纪录,而可待机两年的噱头更令人惊愕。
3、价格低廉:价格因素绝对是目前山寨机与大牌厂商竞争的最强杀手锏,可能在诺基亚只能买到一部低端手机的钱,转而就足以买一部功能全面的山寨机。
《2024年“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范文

《“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篇一山寨现象的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山寨现象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不仅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创新、版权、法律等多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对山寨现象进行深入反思。
二、山寨现象概述山寨现象指的是模仿、复制知名品牌、产品或文化现象,并以此获取商业利益的行为。
这些山寨产品或服务往往在外观、功能或名称上与原产品或服务相似,但却以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在知识产权法的框架下,山寨行为往往涉及到对原作品的知识产权侵犯,包括商标侵权、著作权侵权等。
三、知识产权法对山寨现象的规范知识产权法是保护创新和创意的重要法律工具。
在知识产权法的框架下,山寨行为被视为对原作品知识产权的侵犯。
这包括对商标、著作权、专利等权利的侵犯。
然而,由于山寨行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知识产权法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四、山寨现象的危害及影响1. 损害原创权益:山寨行为侵犯了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损害了原创者的利益。
2. 破坏市场秩序:山寨产品的泛滥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正常市场竞争。
3. 损害消费者权益:山寨产品质量往往无法得到保障,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4. 阻碍创新发展:山寨现象的存在阻碍了创新和创意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科技进步。
五、对山寨现象的法律反思1. 加强法律监管:政府应加强对山寨行为的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2. 强化执法力度:执法部门应加大对山寨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知识产权法的有效实施。
3. 促进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高公众对创新和创意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4. 完善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应与时俱进,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为创新和创意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六、结论山寨现象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仅侵犯了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也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中国山寨现象的认识

第三,社会中对“山寨”产品的需求。 第四,从山寨文化的精神层面看: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山寨文
化提供更宽广便捷的传播渠道。 第五,山寨文化拥有广泛的传播群体。
对待山寨文化的态度
盗版、仿制
创新、草根、DIY
如何正确对待“山寨文化”
技术 理念 生产方式 思维方式
总结
山寨文化的产生,发展都是有深刻的现实背景的,它的存在是有 一定价值的,我们不能盲目否定或者肯定山寨文化,必须深刻认 识到山寨文化的两面性,正确看待这一文化现象。而山寨文化自 身,也应该通过创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同时我们要认识 到:一旦山寨文化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自己的品牌, “山寨”也就不存在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山寨文化实质是属于 社会转型期这个大背景之下,存在的一种合理的“亚文化”现象。
从文化及价值观念角度来看,山寨文化的出现是对主流文化,主流价值 观的冲击,同时也繁荣了社会思潮,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使得文化发展更趋向于自由
从实用性,经济性原则来看,山寨产品的确满足了社会中的部分消费者 的实际需求;
从产品创新的角度来看,部分山寨产品中存在着一定的创新成分,也是 其积极的一面。
“山寨文化”认识
“山寨文化”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 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 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或者引起争议的文化 现象。山寨文化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物质上的 山寨产品包括了各行各业;精神上的山寨行为(如山 寨诺奖、山寨春晚)更是只要想得到就能山寨得到。 物质上的山寨(主要包括山寨产品和品牌)尚有知识 产权保护法等少数法律约束,精神上的山寨缺乏法律 管理。其实质是由社会实践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论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现象论2008年年底,《新闻30分》连续几天对"山寨"报道后,2008年12月2日,"山寨现象"上了《新闻联播》:"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有评论家说,"这是国家级电视台首度关注网络时代所形成的草根文化,也意味着由这一新兴词汇所代表的民间文化现象,第一次进入官方视线。
" 这一评论确立了"山寨"现象的"民间属性"。
其实早在2003年前后,发源于深圳、广州等南方城市"地下工厂"的"山寨"手机就开始"崭露头角",只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被称为"山寨",它们在大众眼里是盗版和假冒产品。
2006年,台湾芯片商研制出廉价的手机芯片后,小型小规模手工作坊生产的巨大效益显现出来,"山寨"手机开始风靡手机市场。
2008年6、7月份,各大网站建立"山寨手机"的专题,"山寨"一词迅速蔓延开来,并迅速在各个行业开疆拓土:康帅傅方便面、云碧饮料、斯大舒胃药、旺子牛奶、周佳牌洗衣粉、NLKE运动鞋等等。
有意思的是,伴随着褒贬不一的各类评论兴起的,是在"文化场域"刮起了一股"山寨"飓风:"山寨春晚"、"山寨《红楼梦》"、山寨《百家讲坛》、"百谷虎"山寨网站、"山寨诺贝尔奖"、"山寨明星"等等,"山寨"和"山寨文化"瞬间成为充斥大众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热词",并且迅速"招兵买马",各种文化现象,只要与"仿制"沾上边,都被归为"山寨文化"。
《2024年“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范文

《“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篇一山寨现象反思——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山寨现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层出不穷,给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本文将从知识产权法的角度,对山寨现象进行深入反思,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山寨现象的概述山寨现象指的是模仿、复制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包括山寨产品、山寨文化等。
这些行为往往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给原创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山寨现象的存在,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也阻碍了创新和发展的进程。
三、山寨现象产生的知识产权法原因分析1.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当前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导致一些山寨行为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例如,对于山寨产品的界定不够明确,对于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严厉等。
2. 执法力度不够: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执法机关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执行。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往往不够,导致一些侵权行为得以逍遥法外。
3. 知识产权意识不足:部分公众对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模仿和复制是合理的行为。
这种观念的普及,为山寨现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四、山寨现象的影响1. 对原创者的侵害:山寨行为侵犯了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给原创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害。
这会导致原创者失去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2. 对市场秩序的扰乱:山寨产品的泛滥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会导致优质产品被埋没,劣质产品占据市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3. 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山寨文化的存在,反映了部分人追求低成本、快速成功的心理。
这种心理容易导致社会浮躁、功利,对社会的文化和道德建设产生负面影响。
五、应对山寨现象的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建设,明确山寨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标准。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跨国山寨行为。
2. 加大执法力度:执法机关应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山寨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山寨文化的弊端

山寨文化的弊端起源:山寨一词原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地盘,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
如今,这个词被用于那些数码产品的生产模式上。
它是一种由民间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烙印。
从IT仿制品到"另类翻版"文化时下被网友们热议的最“雷”话题之一无疑是“山寨”。
几种山寨现象1.山寨厂。
“山寨厂”指的是遍布广东的各种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厂,这些厂商大多没有正规品牌。
2008年,当山寨文化在手机领域摧城拔寨,在数码领域跃跃欲试,用各种各样无所不及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之时,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股来势汹汹风光无限的民间势力曾经有过卑微低下甚至不值一提的惨淡出身。
2001年、2002年那段时间,如果内地人到深圳、广州去出差,就会发现一个很匪夷所思的现象:很多当地人拿的都是诸如“NOKLA”、“Samsang”这样的牌子手机,无论是正规商店还是街头小摊,摆得最多卖得最好的都是一些奇奇怪怪至少在内地闻所未闻的品牌手机。
2.山寨一条街。
山寨一条街掀起受众的山寨关注热潮。
有报道称,在南京文安街有这样一处鳞次栉比的山寨店群,乍一看外观以为是一群国内外知名店铺,仔细一瞧才发现,屈臣氏、星巴克、必胜客、李宁、哈根达斯等已被“山寨”为曲同氏、巴克星、必胜糊、李明、哈根波斯。
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山寨机”,搜索到相关网页315万篇———排在首位的便是“山寨机网”,该网广告竟是“推介国产强机,交流山寨手机文化。
”真是搞笑至极。
3.山寨的野蛮生长从IT仿制品到“另类翻版”文化。
近两年来,国人对美剧追看成风,其中较受欢迎的《丑女贝蒂》最终也被“山寨化”———湖南卫视自制的《丑女无敌》在收视率上一路狂飙。
中国山寨文化

一 . 绪论“山寨”是中国出现的一种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定义为:小规模经营的工厂或家庭小作坊被称为“山寨厂”,其出产的产品被称为“山寨货”。
由于“山寨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假冒产品,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翻版”、“冒牌”的意思。
但是“山寨”产品通过低的价格和效仿主流品牌的手段而拥有大量的市场占有率。
文章通过对“山寨”现象兴起的原因分析,从个人的角度谈谈对中国的“山寨”现象的看法和提出一些建议。
二.“山寨”现象出现的原因1.市场需求为“山寨”产品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山寨”产品,作为一种市场上“性价比”高的科技产品,以其多功能、高品质和低价格的优势,打破品牌产品垄断市场的定势,在市场上适应了一些消费群体。
中国拥有一个很大的平民消费群体,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可望而不可及。
“山寨”产品拥有和名牌产品较高的相似度,性能差别也不大,价钱更是便宜,所以在一般性消费上有了巨大市场。
2.政府放松管制为“山寨”产品发展提供了便利。
中国发展经济的初期,政府提倡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提倡发展科技,培养“科技能手”等策略,这样就提供了发展环境。
“山寨”产品极大的满足了国民需求,“山寨”产品也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3.高科技要求的降低为“山寨”产品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研发和使用逐渐降低了生产的技术门槛,为“山寨”提供了便利的技术基础。
IT 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大量涌现,大部分IT人才就业压力增大,使他们只有走自己的路,然而受发展资金的不足和科研条件的限制,只能走加工、模仿和改良发展的轨道,山寨产品才大量出现。
科技、网络的普及科技加快了山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的速度。
三. 个人对山寨的看法山寨文化产品,混淆了公众的价值判断。
当微软在全球发起正版行动,对盗版操作系统进行强制关闭电脑屏幕时,中国人反映是如此的强烈。
这都是山寨文化、山寨心理在影响着他们。
山寨文化的泛滥,助长了懒惰和无知,损害了创造力和竞争力。
山寨文化_精品文档

山寨文化引言:在现代社会中,山寨文化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现象。
这种现象基本上涵盖了各个领域,如电子产品、时尚、艺术等。
山寨文化是指模仿、仿制或复制著名品牌或作品的行为。
虽然山寨文化常常被贬低、被视为侵权行为,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积极推崇和参与山寨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山寨文化的现象和影响。
一、山寨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现象,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
在经济改革初期,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仿冒品的生产和销售十分猖獗。
最初的山寨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如山寨手机、MP3播放器等。
由于这些山寨产品价格便宜,很受低收入人群的欢迎。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寨文化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如时尚、艺术、家居等。
二、山寨文化的原因1. 经济压力: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拥有一个名牌产品是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然而,名牌产品价格昂贵,很多人经济上无法承受,于是选择购买相似外观但价格较低的山寨产品。
2. 创意匮乏:有些山寨产品是源于创新的缺乏。
人们借鉴了著名品牌或作品的外观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或改装,以此来满足市场需求。
3.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完善,导致山寨产品制造商能够比较容易地生产和销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产品。
三、山寨文化的影响1. 经济影响:山寨文化对正版产品市场造成了冲击。
山寨产品的出现降低了正版产品的竞争力,导致正版产品销量下降,损害了正版品牌商的利益。
2. 职业影响:山寨文化影响了一些行业的从业者,如设计师、艺术家等。
由于山寨产品的流行,一些受过专业培训和付出努力的从业者可能会面临职业困境,他们的作品可能会被山寨或模仿。
3. 创意创新:然而,山寨文化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些山寨产品经过改良变得更加创新和个性化,成为了市场上的流行趋势。
四、治理山寨文化的措施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各国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2. 提高消费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通过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增强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消费选择。
山寨文化利弊

什么是山寨文化“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
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
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
没有人认为这些东西能成气候,更不会有人认为这些东西的背后存在一种更深层次的东西,将来会影响中国的IT行业。
“山寨手机”是杂牌手机的戏称。
就是指没有自己的技术,完全依靠攒件组装产品的手工作坊类的小工厂制作的手机。
其外形通常仿照知名品牌的热门产品,做工良莠不齐,无明显品牌标示,但功能极其丰富,价格极其低廉,外观极其新颖,质量极其不可靠。
这些手机通常被称之为“山寨机”。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
它的衍生物,将打破手机的束缚,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
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
而且,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优点1功能全面优点2仿效拼贴容易操作优点3制作成本低廉缺点1易引公愤经典案例:《网球王子》当经典动漫从日本来到中国,而且还要改变形式,成为真人版电视剧,这就不仅仅是要符合国情的问题了,这个山寨版就注定要面对忠实粉丝的指责和排斥,哪怕其中有些意见也很无厘头,但是没办法,粉丝的情感就是大过天。
缺点2全而不精经典案例:越南版《还珠格格》原来不仅仅中国内地有山寨,邻国越南也是有的。
比如他们就有一部直接照搬内地《还珠格格》的剧集在当地收视率颇高,不过,这部越南版实在太粗糙了,剧情照搬那是缺点3版权问题经典案例:印度版《哈利·波特》印度最大的“山寨”——宝莱坞,连名字都那么“山寨”,生产了大量直接照搬好莱坞电影桥段的电影,诸如《风月俏佳人》、《国王与我》等等全部被“山寨”了,最近又搞出一个印度版《哈利·波特》,引起华纳公司不爽,发誓要告倒他们,虽然结果多半是不了了之。
“山寨版”文化现象

坊遍地开花 , 多是仿制国内外流行 的电 MP , 华南 地 区一 度 涌现 出 3 0多个 至连 厕所也被 网络论坛 票选 出 “ 山寨 大 3在 0 最
子产品。外地人 去广东 , 都会奇怪 , 为什 让 国人看 得眼 花 缭乱 的 MP 3牌 子。与 版” 。匪夷所思 的同时 , 也不 由得感叹 , 这 么广东人手上拿的手机 都是 “ NOK A 、 山寨手机相 比 , L ” 这些 山寨 MP 3更早走 向 个词汇很泛很强大。另外 , 山寨相关的 跟 “a ag 这种 似熟非 熟的牌 子, SmSn ” 无论是 全国 , 出现在 大小电脑卖场的柜 台上 , 与 诸如 “ 、同”等 以前也许 闻所未 闻的 雷” “
。山寨达 人。Fra bibliotek可 有律 师 表 示 山 寨 产 品
,
祥 复 制 得 无 与伦 比 的 某 山东 技 校 广 告
这 段 视 频被 网 友 四 处 转载 :
,
一
本 身 可 能违 法 ( 比 如 没 有 获 得 相 关 许 可
证 的 山寨 手机 ) 但 山寨 明 星拥 有 自己 的
,
个同样姓
周 长得貌 似 周杰 伦 的 男孩 被许多女 孩
2 中国中小企业 2 0 2 09
产品
”
,
那就 是 山寨明 星
“
” 。
周 杰伦 的 大 山寨 的最佳
”
的 产 品 误 导 消 费 者进 行 购 买 涉 嫌 消 费
,
红 大 紫似 乎 让 他 成 为 了被
“
欺诈
“
。
明 星 们 也准备 起 诉 这 类 广 告 商和
”
样板
。
最 出 名的 是
一
个把 周杰 伦 + 恒 源
浅谈山寨文化现象

们 至少应该分得清荣辱和好歹 。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 的标榜和昭彰 ,不如说是对 中国 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位的裸露与讽刺 。全 国政协委员倪萍 :现在很多盗版和恶搞都 以山寨为 由头 ,最可怕 的是所 谓山寨都打着 民间文化与草根的旗号,但干的完全不是一样的事情 。在 山寨的大旗下 ,侵权造假和
一
种观 点认 为,所 谓山寨 ,就是恶搞 式模仿,不但侵 犯了原作者的著作权、知识产权 ,还对原作者的
形象造成了不 良影响 。 《 中国青年报》 :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 ,也就是强盗文化 ,它的泛滥 助 长 了懒惰和无知 ,损害 了创造力和竞争力。 《 国际财经时报》王冉说:如果我们分不清真货和假货 ,我
不断热炒 的 山寨 现象 , 已蔓延至社会 生活 的各个领域 ,山寨 手机 、山寨歌 曲、 山寨 电视 剧、 山寨 明 星 、山寨 电影 、山寨大 学。当我们从 仿制产 品扩展 到文化 的视域 来审视 山寨现 象,山寨现象 已经 由一种商 业现象迅速发展 为一种文化现象 ,即山寨文化现象 。中央 电视 台2 0 年底 的 《 08 新闻3 分》和 《 O 新闻联播 》
一
5 — 6
盗窃行为逐渐 从 暗处走 向明处 ,从 小众走 向大众 ,从边缘走 向主流 ,这是 中 国法 制和文化 建设 的双重悲 哀 。模 仿和造 假是没有 出路的 ,如果 中国彻 底沦 为一个 山寨大 国,将是一件十 分可怕的事情 。对于那些涉 及侵权 造假仿 冒盗版的 山寨文化产 品,既不 能纵容包庇 ,更不应提倡与鼓励 。网络:人们对 山寨 的青睐 ,
神州民俗 21 16 1 期 0 年第 5
辜会文化 土
浅 谈 山 寨 文 化 现 象
强海平
对山寨现象的文化分析

1 生长土壤 : 、 后现代主 义的勃兴 、 平
民主 义 的创 造 力 与社 会控 制 的弱 化
如果说新媒体 为“ 山寨 ” 化 的形 成 文 提 供 了 必要 的传 播 载 体 , 么后 现 代 主 义 那 的勃 兴 为 山寨 文化 的流 行 注 入 了 强心 剂 。 从 形 式 上讲 , 现 代 主 义 是 一股 源 自现 代 后 主 义但 又 反叛现 代 主 义 的 思 潮 . 与现 代 它 主 义 之 间是 一 种既 继 承 又 反 叛 的 关 系 ; 从
社 会 根源 。山 寨现 象 的 出现 , 际上 是 社 实
会 差 异 引发 的 草 根阶 层 的 躁 动 。 主要 表现
在 以 下 几个 方 面 :
() 1 草根实力 。 精英文化的权威文化
压 抑 造成 了平 民 文 化 的厚 积 薄 发 . 由于 文
( )“ 3 山寨 ” 得 广 大 中低 收入 阶层 使
一
L 寨 一词 , 已有之 。 寨者 , 山 古 山 山上 的 寨子 也 。 良民草 民所 居 住 的山寨 , 某种 群 是
体 集体 居住 的建 筑群 而 已 。 如今 山寨 后 但
爿 有了 特殊 的社 会意 义 。 山寨 ” 品至 少 ∈ “ 产
可 以 分 为两 种 : 种 是 具体 的 商 品 , 如 一 比
山寨 文化 绝 不 仅 仅 是 造 假 之 风 和 模 仿之 风 的 随意 结 合 , 是 社 会在 一定 条 件 而
下 的必 然 产物 。 对 目益 加速 的 生 活 节奏 面
或 者满 足 一下 自己 的 表现 欲 、 演欲 。 表 二、 山寨 现 象 的文 化 分析
2发 展 契机 : 咱 们 草 根 有 力量 ” 、 “
山寨文化

近年来,“山寨”、“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生活的热门词语。
这股在大江南北刮起的“山寨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山寨文化”的核心是“山寨产品”,“山寨产品”首先出现于广东沿海地区,以模仿手机和数码产品起家,以高仿造性、快速化和平民化为特征,迅速渗透到了服装、电脑、影视等诸多领域。
人们将以低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嫁接其功能并加以适当变换与创新,并最终在功能、外观与价格方面全面超过主流品牌的现象称为“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从一个侧面折射了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生活。
对“山寨文化”现象,目前存在不同认识。
赞同者认为,“山寨文化”打上了群众智慧、草根创新的烙印,并且是挑战普通老百姓消费不起的强势品牌产品的有力武器。
“山寨文化”使精英文化草根化、平民化,调动了广大群众的智慧,为普通群众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反对者则认为,“山寨文化”实际上是文化的倒退,其核心是剽窃。
鉴于“山寨产品”具有模仿与创新“擦边球”的性质,也有人认为中国的“山寨文化”夹杂了草根精神、民间智慧,该现象既有漠视知识产权保护的因素,也有民间需求表达渠道长期被少数人把持、垄断和压抑的因素。
“山寨文化”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对此存在不同认识,但很多人都把“山寨”当作模仿的代名词,把“山寨文化”当成一种模仿文化。
模仿则与知识产权保护直接挂钩。
因此,关于“山寨文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首先可以从模仿的角度加以认识。
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认识模仿,可以将其分为合法模仿与构成侵权的模仿两种类型。
从人类获取、学习知识的角度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在纯粹个人学习、获取知识与经验方面,模仿是不需要受到限制的。
但是,通过模仿他人在先产品而制造的“山寨产品”,必须在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演变为具有侵权性质的、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假冒、仿冒行为。
山寨文化“山寨剧”浅析

山寨文化“山寨剧”浅析山寨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种草根娱乐、大众文化,而山寨剧则是山寨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本文通过对山寨剧追根溯源,对山寨剧的概念,流行原因,发展趋势,以及一些经典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由山寨文化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山寨剧未来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使读者对山寨剧的文化特征有了更具体的概念,对山寨剧及山寨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引言随着“山寨”涵义的不断延伸,许多网友就将那些模仿热播电视剧的剧情、人物和风格,并改头换面的“本土”电视剧,形象地称为“山寨剧”。
“山寨剧”在国内由来已久,比如《将爱情进行到底》、《丑女无敌》等。
在国际上,翻拍其他乃至别国的影视剧,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那么山寨剧的由来是怎样的?山寨剧的背后又包含着怎样的文化背景呢?通过对山寨剧的研究,可以解开我们种种疑问,使我们对“山寨剧”这一特殊的文化产物有更加充分的理解。
二、山寨剧(一)山寨剧概念的界定所谓山寨剧,就是从国外知名电视剧改编而来的本土剧,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这一词的突然流行,缘起于湖南卫视近来开播的电视剧《丑女无敌》,该剧完全根据美剧《丑女贝蒂》改编,山寨味浓烈,引来观众“口水”不少。
山寨剧主要特征是小公司、低成本、低门槛、质量粗糙、重视娱乐性、模仿国内外名剧、但能吸引某个特定消费群体的喜爱。
(二)山寨剧的缘起山寨剧流行,归根到底是一个原因:国产电视剧原创力匮乏,没有好剧本,只能“借鉴”人家的。
“好的题材大部分都有人写过了,看到人家的成功,总有人想走捷径。
”谈起山寨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编剧说出了大实话。
江南大学影视研究室的青年教师赵翌在接受采访时,从更深的层面表达了对山寨剧现象的忧虑:“长期依靠‘山寨’别人的剧本,而且成为一种风潮,中国的影视剧会越来越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
”据他介绍:“其实美剧也会借鉴人家的东西,比如《丑女贝蒂》本身是翻拍委内瑞拉原版,去年NBC电视台又翻拍了澳大利亚的《冤家母女》。
“山寨文化”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山寨文化逐渐形 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开始涉及更 多的领域和形式,如山寨电影、山寨 音乐等。
03
争议
山寨文化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引发了广 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其侵犯了知识 产权,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其提供了更 多的选择和文化多样性。
山寨文化的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
互联网是山寨文化传播的主要 渠道,包括社交媒体、视频分
逐渐消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山寨文化将逐渐失 去生存空间,逐渐消失。
转型发展
部分山寨文化将在创新和转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具有独 特魅力和市场价值的文化形式。
文化多元
山寨文化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文化多样性,为人们提供更多元、 更富有创新性的文化选择。
山寨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社会批判
01
技术进步推动
山寨产品的出现往往与正规产品形成竞 争,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
02
03
法律风险
模仿知名品牌的山寨产品存在法律风 险,可能面临侵权指控。
山寨文化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法律制裁
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山寨产品,各国法律都有相应的制裁措施, 包括罚款、没收、刑事责任等。
道德责任
生产山寨产品不仅违反了知识产权法,也违背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 德。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法规。
提高消费者意识,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提高消费者意识
消费者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购买侵权产品,共同 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我们应该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鼓励消费者购买合法、质量可靠的产品,抵制假 冒伪劣产品,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05
结论
山寨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山寨的几个基本概念山寨:有人认为, “山寨”原含义是代表那些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有着不被官方察觉或者 不愿管辖的意味。
当“山寨产品”出现后,因为概念的因素人们往往会与“黑工厂”、 “地 下工厂”生产的“三无”产品相联系。
艾君认为,山寨就是山里的村寨的意思,指的是具有弱小、隐蔽、容易被社会忽视的特点。
艾君不赞成将山寨理解成土匪似的占山为王的势力范围。
山寨产品: 艾君认为, 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 由一些有智慧头脑型的民间 人士, 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 无法满足生活需求品的群体对某种欣赏的产品 (包括文 化产品) 的消费欲望, 或者因为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久没有创新和换代, 而 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 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性低价位”的品牌产品(但不是名牌产品)。
山寨文化: 艾君认为, “山寨文化”则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以及推向市 场过程中,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 或者引起争议的社 会现象。
二、关于山寨文化现象起源 应该说, 艾君关注 “山寨” 这种现象有近 20年了。
只是那个时候人们将这种 “复制、 模仿、 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推向市场的一种“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具有多功能 性低价位” 的产品方式还没有叫它为 “山寨产品”, 这种科技经济发展的模式也没有人去争 议、关注。
也就是说像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日用小商品”、“白沟皮货”、“中关村科技 产品” 等制造加工现象没有人去关注它的性质、工艺制造过程,以及产品组件等等。
所以现 在许多专家、学者将“山寨”源于归为广东,艾君还是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
艾君认为, 将这种模式和现象给冠以 “山寨” 这个名词可以说起源于广东, 但本质上的山寨 产业模式、山寨产品、山寨兴起并非就是单一起源于广东。
“山寨现象”出现和产生的背景是与改革开放大背景相关联的。
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 力发展市场经济”、走“科教兴国之路”,提倡“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和“让一部分 人先富起来” ,要“走多种经营之路” , 技能手”、“致富状元”等大政方略。
这为 境。
随着国门敞开, 国际旅游和交流的增多, 国人看到了许多梦里都没有见到过的产品, 馋,但价格太贵只能望而生畏。
那时,我们经常听到“外国的月亮也是圆的”这句话。
实际 上说明那时的中国的确太落后了,觉得发达国家的一切都很新鲜。
国人需自强。
“向科技进军”、“向现代化进军”,“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是那 个时期最响亮的口号。
不懂?没见过?就要谦虚向别人学习、 向别人看齐。
然而, 许多高科 技产品价格太高,技术转让费也昂贵。
可那时的中国国力太弱,钱太少了,卖不起。
难道这 是理由?如何办?只有自力更生。
别人有的我们也要有, 别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
那个年代 多少有志者, 包括民间科技能手, 为国家补上了科技不足、 资金不足这一难题。
采取的方式, 就是研究、仿制、改良和创新。
他们为中国的民间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八十年代,尤为典 型的“山寨”大本营就是“温州的日用小商品”、“河北白沟的皮制品”、“青岛即墨路小 商品”等,以廉价、实用、时尚著称,实际多为仿制品和复制品,但迎合了当时老百姓口袋 还没有鼓起来的生活所需, 为我国的商品流通和发展开了先河。
在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的大 多数高科技、民营科技都有目前所讲的“山寨”痕迹。
过去的电脑的组装、电视机的组装、 铅字打印机等,其本身就是最大的“山寨产品”。
实际上。
至今许多大型有自己品牌的电脑 一些产品的进口,以及非法走私品的钻孔而入,中 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品无论式样和功能都让人眼 “搞活城乡贸易” ,倡导“科技攻关热” ,培养 “科 山寨主”的产生和“山寨产品”发展提供了环厂家还有“山寨”痕迹。
为何?你想过吗?电脑的脑子这个最核心的部分“ 己本厂生产的就无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可言。
三、关于山寨现象在广东热起来的原因 那么, 为何“山寨现象”在我国已经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后的今天, 呢?艾君认为,这是因为 IT 业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势的产业有关。
近几年,我国手机、数 码产品、 游戏机等 it 业发展迅猛, 也备受国人青睐, 由此而引发的 IT 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 大量涌现。
据悉,近几年我国各种教育渠道培养的 IT 业的大学毕业生有上千万。
正规、大 型、知名的it 企业就业岗位的不足,使大部分IT 人才无法进入大型的知名的 it 企业工作。
就业的压力, 使他们只有走自己的路, 自主发展创新之路。
因为受发展资金的不足和科研条 件的限制,只能走短平快、加工、模仿和改良发展的轨道。
而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自主创业的优势,许多“ IT 山寨王”靠这种方式发了财,赚到了钱, 全国 it 人才大量涌入也就成为正常。
这些“ IT 山寨王”是很有思维也很有经营头脑的人才。
他们最了解市场的需求,也最懂得 这个行业发展的特点。
针对眼下合资企业、国内大型企业因品牌效应价格高、产品更新慢, 难以满足普通百姓需求的情况下,“ it 山寨王”自然会瞄准这一市场的潜力,迅速加工、 模仿和改良自己的低价位的平民产品投放市场。
市场竞争本身就是饵鱼讹诈,存在着残酷性。
这一现象,自然也会引起一些正规、大型、知 名的 IT 企业的反感和舆论压制。
但对于这种“山寨现象”在国际上也找不到合理的法律依 据进行限制。
高科技产品的复制用的仅仅是从原理,从商标、 内容和形状都进行了修改,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盗版复制; 高科技产品的仿制并没有使用对方的商标更并非完全意义上 的造假;高科技产品的改良却是科技创新的范畴。
所以,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也是束手无策。
另外,因为研究“山寨”现象的人少,许多人误解了“山寨产品”的概念,没有搞清楚“山 寨”仅仅是个借用的概念,实际“山寨”已经赋予了现代许多理念。
所以造成社会上有人把 “黑工厂” 、“地下工厂” 生产的 “三无” 产品误解成了 “山寨产品” ,有人将善打擦边球、 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的行为当成了“山寨行为”。
在这种多方面造成的文化背景下,“山寨”现象引起争议, “山寨文化”的发展起源于民间,在发展中被社会所接受, 然会冲击着人们意识观念中的传统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四、艾君认为,“山寨现象”的出现和流行是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讲, 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 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对于现代意义的 “山寨文化现象” 必须正确地理解它的发展背景和出现的时代意义。
不能只 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反面,不去认识它的正面;不能凭主观和感受对待它,而不从客观 和发展角度去分析它。
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培育市场的国家,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文化”,倡 导借鉴、 学习和改良意识和行为, 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也会为科技进步打下扎实的 科技基础。
“山寨文化” 的出现和流行, 实际上就是带有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
从一定意义上 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 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 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 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 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具有很强的 创新意识和智慧。
我们不能将社会存在的造假行为、 盗版行为等侵权行为强加到 “山寨文化” 的范畴。
“山寨文化”中的复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带有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的复制。
“山寨文化” 的复制是一个模仿、 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无论从产品名称、 产品内容或者技术的内涵 和范畴以及表现出的式样都已经焕然一新, 尽管会有相似性, 但像并非是也。
已经并非是原 来意义上的产品了。
“相似” 并非“就是” ,这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从法律上对 “山寨现象” 进行法律制裁的原因。
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和管理理念,以及人的思维价值观的 变革,都带有目CPU 都不是自 却在广东被炒作起来了被炒作起来也成为必然。
被政府所包容, 因而这种文化自 促进产品的革新进步和时代的变革。
山寨现象”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前所言的“山寨文化” 的现象。
无论从电视机、电脑、汽车,还是食品包装、报刊版式、女人所有用品等等,都是从“山寨产品” 开始逐渐走向自主创新自己发展的轨道。
不仅在我国,就是我国的台湾经济、韩国经济、日本经济的腾飞前期,都是在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带来质的飞跃,都有“山寨现象”的痕迹。
艾君认为,在目前国际上技术封锁,各国经济和科技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要补上技术的差距、观念的落后,重视山寨文化现象的研究和合理规范运用对实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减少差距有着时代意义,包容、学习、借鉴和改良就是打开思维的钥匙,学会了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发展自我、壮大自我的过程。
就是一种敢向世界挑战的勇气和思维,就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山寨现象”出现的时代意义: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
从一定意义上讲,“山寨”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产业模式和形式。
应该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包容它的存在、规范一些行为和社会道德,让“山寨”成为发挥民间智慧和创造力,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市场流通、促进消费的一种动力-- 对待“山寨文化现象”问题,艾君认为,如果我们站在中国,站在当今的中国,站在市场经济发展期的中国,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
山寨现象”的时代积极意义辩证地看待“山寨现象”则会发现它的五、存在有一些时代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山寨产品”对产品垄断带有监督职能。
模仿、借鉴、改良和创新而生产出低廉的价位、完备的功能的产品,有效地监督和促进了名牌主流产品的霸主垄断地位,促使其产品的透明化和销售价格的回落,形成了市场产品的竞争氛围。
二是“山寨产品”促使社会主流产品的技术革新。
“山寨产品”低廉的价位、完备的功能,甚至其技术的革命性,给一些名牌主流产品企业以压力感,迫使他们进行技术革命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有效地促使了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三是“山寨现象”搞活了流通。
山寨现象来自民间,最能体现出民间的对产品的诉求,所以备受民间草根群体的喜爱,促进了社会的消费,搞活了流通市场。
四是“山寨文化理念”带来了思维意识的革命。
艾君过去曾经多次撰文讲过,看一个民族的是否进步主要看这个民族的思维和意识,以及这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观一个民族是否有生命力,就要看这个民族是否有包容品质和对事物认识的前瞻意识,是否能迅速接纳、借鉴世界上具有科学价值的先进文化和思维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