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法制小故事
古代又关法治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法治的故事:
1. 商鞅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开阡陌封疆等。经过商鞅的变法,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 约法三章:刘邦在进入咸阳后,为了笼络人心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为他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3. 缇萦救父:缇萦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女子,她的父亲淳于意因为被人诬告而被判处肉刑。缇萦为了救父亲,上书汉文帝,请求废除肉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最终废除了肉刑。
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法治的重视和追求,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古代法制故事大全精选_古代法制故事与传说

古代法制故事大全精选_古代法制故事与传说从古代到现代,法制都是不能少的一样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法制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古代法制故事大全精选,希望能帮到大家!古代法制故事:换舍止讼张齐贤是宋初名臣,擅长决狱。
真宗时,戚里有分财不均者,更相诉讼。
又曾入宫自理真宗前,真宗躬听狱讼,也不能决。
张齐贤听说后,说:“是非台府所能决,臣请治之。
”张齐贤坐相府,召讼者问曰:“你非以彼分财多,你所分少乎?“皆曰:然。
他即把他们的诉讼请求记下,命手下人将他们带回家,两家交换住处,财产不动,甲家住进乙舍,乙家住进甲舍,甲家的财产归乙,乙家财产归甲。
两家无词,就此息讼。
真宗大悦,说:“朕固知非君莫能定者。
古代法制故事:额痕为断张泳,宋初名臣。
一次,有个和尚行止不明,有犯罪嫌疑,被张泳下属拘留。
张泳看了这个和尚一会,说:“对他刑讯,他可能是个杀人犯。
”经过审讯,这个人果然是个假和尚,负案在逃。
他杀死一个僧人后,把他的东西据为己有,自己剃发为僧。
僚属问张泳何以知其有杀人嫌疑,张泳说:“我见其额上犹有系巾痕也。
古代法制故事:智破杀人案向敏中,宋初名臣。
明辨有才略。
他作太守的时候,有一个过往和尚夜里向一个民家借宿,主人不同意,他只好睡在门外车厢里。
半夜时分,有强盗到这户人家行窃,把一个妇女连同财物一起偷了出来。
和尚此时没有睡着,看个清楚。
他心想主人没有让自己留宿,现在主人丢了财物及妇人,天明以后肯定要拿洒家见官,到那个时候自己虽百口莫辩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想到这里急急似丧家之犬,忙忙似漏网之鱼,离开倒霉的嫌疑之地。
黑灯瞎火,深一脚、浅一脚走在荒草中,一个不慎掉人一口枯井。
巧的是那个妇人已被强盗杀死,尸首也被扔在枯井中,和尚连声叫苦。
第二天,主人四处寻找,在井中发现了和尚和妇人尸首,不由分说,扭送见官。
和尚被屈打成招:“与妇奸,诱与俱亡,恐为人所得,因杀之投井中,暮夜不觉失足,也坠井中,赃在井旁,亡失,不知何人所取。
”和尚被问成死罪。
古代依法治国的小故事

古代依法治国的小故事《咱聊聊古代依法治国那些事儿》在古代,依法治国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事儿呀!今天咱就来讲几个有趣的小故事,让大家瞧瞧古代人是怎么玩儿这一套的。
先来说说商鞅变法。
商鞅这哥们可是个狠角色,为了推行他那套依法治国的理念,啥招都使出来了。
他在秦国弄了个徙木立信,就是让人把一根木头从这儿搬到那儿,就给人重赏。
嘿,你别说,这还真吸引了一帮子人来试试,结果真的有人轻轻松松就拿到了赏钱。
这一下,大家都知道商鞅这家伙说话算话,他说的法那也肯定靠谱。
于是乎,秦国的法治就这么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这商鞅啊,就像是个古代的法治推广大使,手段高明得很呐!还有那个包公,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铁面无私,黑着个脸审案子,谁也不敢在他面前瞎糊弄。
有一次,一个权贵犯了法,自以为有关系有背景,根本不把包公放在眼里。
结果呢,包公可不管他是谁,直接按照律法给办了。
这权贵傻眼了,哭爹喊娘的也没用,谁叫他碰上了包公这个硬茬子呢!包公就像是古代律法的守护神,谁违法他就跟谁过不去。
再讲讲唐太宗李世民。
他治理国家也是有一套,特别重视法律。
有一次,他的一个宠臣犯了法,好多人都劝他网开一面。
可李世民不干,他说:“朕是天子,更要遵守律法,要是朕都不守法,那还怎么要求臣民守法呢?”哇塞,这觉悟,真不愧是一代明君呀!就因为他这依法治国的态度,唐朝才变得那么强盛。
你看看,古代这些人都知道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法律就像是个金箍棒,能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都给捋顺咯。
要是没有法律,那这世界还不得乱套啊?古人尚且如此,咱现代人更得学学他们的精神呐!不能因为有关系、有背景就可以乱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也别想跑。
所以说呀,依法治国可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古代人早就玩儿得转啦!这些小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咱得好好琢磨琢磨,把古代的好经验用到现代来,让咱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咋样,听完这些小故事,是不是觉得古代依法治国的事儿还挺有意思。
古代法律案例选讲(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
在我国古代,法律制度源远流长,许多著名的法律案例流传至今,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律制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文将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法律案例,进行详细讲解,以期对古代法律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古代法律案例选讲1. 秦始皇焚书坑儒案背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对儒家经典进行焚毁,对儒家学者进行迫害。
案例:李斯、韩非等人因反对焚书坑儒而被秦始皇处死。
分析:此案反映了秦始皇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压制,以及法律对思想自由的限制。
虽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文化、学术的严重倒退。
2.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其他学派被排斥。
案例:儒家学者董仲舒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成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
分析:此案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以及法律对其他学派的不公平对待。
虽然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也限制了学术思想的多元化。
3.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背景:隋文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弊端百出,不利于选拔人才。
案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
分析:此案反映了隋文帝对选拔人才的重视,以及法律对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的实行,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为后世所沿用。
4. 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李建成、李元吉背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害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
案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为帝。
分析:此案反映了古代皇位继承的残酷现实,以及法律对皇位继承的干预。
虽然李世民通过暴力手段夺取了皇位,但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5.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背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除地方割据势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案例: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迫使地方将领交出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古代法制小故事一相传春秋时期,鲁国制定了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以赔偿和奖励。
这条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因此得以重返故国。
后来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贡,他是一个很有钱地商人,他从国外赎回来了很多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赔偿,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但孔子却大骂子贡不止,说子贡此举伤天害理。
祸害了无数落难的鲁国同胞。
孔子说:“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尝和奖励。
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孔子还说:“子贡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圣人说,子贡此举是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最为可恶的恶行。
”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
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而且如果他们求国家给一点点补偿的话反而被人唾骂。
很多鲁国人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
短评:法律职业者是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有谋全局、谋万世的意识呢!古代法制小故事二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开创了依法治国开始。
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追杀,他逃到秦国的边界的一个旅馆那里要投宿,因为逃亡没带证件,旅馆的人不让他住宿,他问为什么,旅馆的人说是商鞅规定的,不登记证件而住宿是要被处罚的,所以他宁愿不赚这个钱也不让商鞅住宿。
他说他就是商鞅,但旅馆的小伙计哪认识商鞅啊,坚决不同意让他住宿,商鞅只好露宿街头。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

古今中外法治有关的小故事简短50字故事1:古代中国的刑法在古代中国,曾经有一个富有的商人,他非常吝啬,从不肯帮助任何人。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找他借钱治病,但是商人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请求。
后来,这个穷人病重去世了,他的儿子非常愤怒,决心找商人报仇。
于是,他向法官告发商人不仁不义。
法官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做出了公正的判断:商人因为没有违法犯罪,只是多次拒绝施舍,并没有犯罪行为。
穷人的儿子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随意对他报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不要因为个人情感而违反法律。
故事2:现代美国的民权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美国,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
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和罗莎·帕克斯(Rosa Parks)等人,推动了美国的民权运动,为黑人争取平等权益。
他们通过和平抗议、示威,以及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最终,他们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美国政府颁布了《民权法案》,结束了种族歧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是保护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途径来争取权益是公民的权利。
故事3:古代中国的刑案侦破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村庄发生了一起命案,村民们都非常害怕,并且怀疑是村里的一个人犯了罪。
于是,他们向地方官员报案。
地方官员派人进行调查,并邀请村里的所有人参加一个庭审。
在庭审中,地方官员听取了所有村民的证词,并根据证据进行判断。
最终,凶手被查实,他被判处死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需要有公正的判决,只有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故事4:现代德国的战犯审判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对纳粹德国的战犯进行了审判。
在纽伦堡审判中,盟军法庭对纳粹领导人进行了公正的判决。
这些战犯被指控犯下了种族灭绝罪、战争罪等暴行。
法庭通过搜集相关证据,听取受害者和目击者的证词,并根据证据做出了判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法治可以追究战争罪以及违反人道主义原则的行为,为民众带来正义和公平。
古代法制小故事

古代法制小故事导读:古代法制小故事范文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中国古代法治小故事(一)

中国古代法治小故事(一) 故事的主角是唐朝时期的名臣狄仁杰。
狄仁杰在唐太宗时期以明法科举入仕,担任过多种职务。
他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在武则天时期,被任命为宰相,负责主持国家的司法和政务。
狄仁杰很注重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他曾为一个受冤枉的官员辩护,使其免于死刑。
他也曾力主对那些贪赃枉法、残害百姓的官员严惩不贷。
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法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社会秩序也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有一次,一个名叫李二的囚犯在狱中越狱逃跑。
狱官们惊慌失措,担心因此受到惩罚。
狄仁杰得知此事后,他命令狱官将李二追捕归案,并且要以法治国,不能因为害怕惩罚而忽略法律的公正。
在狄仁杰的坚持下,李二被成功追捕归案。
狄仁杰亲自审理此案,他详细询问了李二的犯罪经过和逃跑原因。
在听取了双方的证词后,他发现狱官并没有包庇李二,而是因为疏忽才让他逃跑了。
狄仁杰认为,虽然李二犯了罪,但狱官并没有故意包庇他。
因此,他不应该因此受到过重的惩罚。
于是,他决定对李二从轻发判,同时要求狱官们以后要更加小心谨慎,不能因为害怕惩罚而忽略法律的公正。
狄仁杰的做法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尊重。
他以身作则,
展示了中国古代法治的精神和原则。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法律的公正和公平,并且要以身作则,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法制小故事
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法律法规自古就有。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关于古代的法制小故事,有兴趣的朋友欢迎阅读!
1、鼠狱
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
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
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
他父亲回来,很生气,动手打了他。
张汤遂挖掘鼠洞,将老鼠捉拿归案,老鼠偷的肉还没有享用完,“鼠”赃俱获。
张汤按正式审判程序,审讯老鼠,记录供词,写成文书,最后定罪判决,处老鼠以磔刑。
其父回家看到他写的供辞文书如同出自一个老练的狱吏之手,大为惊讶。
以后遂让张汤书写判案文书。
2、三尺法
杜周是西汉时有名的酷吏,为人持重少言、内心阴刻。
皆任廷尉、御史大夫。
汉武帝对他颇为欣赏。
什么原因呢?一是因为他逐捕深治,二是他治狱,专以皇帝旨意为准。
皇帝所讨厌的人构讼,他就枉法而陷之:皇帝欲开释的人,他就网开一面,找借口释放。
有人就此责问他:“君为天下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旨为狱,狱者固如是乎?”所谓三尺法指的是写在三尺长竹筒上的法律条文。
对这样的责问,杜周一笑置之,振振有词地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应该说,杜周道的是实情,说出了封建社会里十分普遍的执法心态和现象。
杜周能坦率承认这一点,还有几分可爱之处。
3、太守断牛
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4、法当有常
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
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有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