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拓展】诸子百家历史观概述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诸子百家高一知识点梳理
诸子百家高一知识点梳理在中国古代的哲学领域,诸子百家被称为是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流派,它们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智慧。
本文旨在梳理和介绍一些与诸子百家相关的知识。
一、诸子百家的定义诸子百家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学派和流派。
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一个个争霸的小国,各个国家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出现和发展。
二、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墨子。
墨子的学说强调了爱、和平和公正的重要性。
他反对战争和杀戮,提倡不以武力去解决争端。
墨子还强调社会合作和公共利益,他的学说对于后世的儒家和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道家是诸子百家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它的创始人是老子。
道家的学说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运行规律。
老子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道,争取与之合一。
道家的观点对后来的佛家和禅宗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它的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的学说强调了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治理。
孔子提倡仁爱和责任感,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个人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同时也塑造和改善社会。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五、法家法家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学派,它的创始人是韩非。
法家的学说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和严厉的统治。
韩非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法制和有效的管理,国家和社会才能达到稳定和繁荣。
法家是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学派,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政治改革。
六、其他学派除了上述几个重要学派外,诸子百家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学派。
比如名家,他们强调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纵横家,他们主张权谋和策略;兵家,他们关注战争和军事。
这些学派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上都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和智慧。
总结: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了多元化和丰富性。
诸子百家的历史沿革
诸子百家的历史沿革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
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百家思想概论
诸子百家思想概论第一篇:诸子百家思想概论诸子百家思想概论1、诸子百家的概念;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的时期。
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都在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诸侯国的阶级关系不断出现新变化,不同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诸子所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是因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政治方略。
儒家主张以德化民;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法家主张信赏必罚;墨家主张兼爱尚同;名家主张去尊偃兵。
汉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为绝学,农家独立成一门技术性学科,阴阳家演化为神秘的方术。
因此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影响的只有儒、道、法。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子、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吕不韦等。
2、简述法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法家,在春秋时期是比较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他们主张法治,推崇法律的至高无上,认为社会就必须要有严厉的法律,违法必纠,做到法律的绝对权威,即今天的人们常言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同时,因为法家的思想观念是维护私有制已经形成的社会,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维护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这样,就必然已经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心理需要,当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喜欢,法家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具了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喜欢讲儒家思想的“仁政”,以达到麻醉人民的作用,但在竭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和利益的同时,更喜欢法治,因此,实际上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以法律来维护他们的利益。
诸子百家简介
墨家
•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 名的由来。 •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 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 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 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 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 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但无论如何, 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 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农家
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 派别。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汉书·艺文志》 列为“九流”之一。后人颜仁郁曾作唐诗: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 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就是受农家 思想。
医家
医家泛指所有从医的人。
其代表人物为扁鹊。
诸子百家的意义
• 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 发展方向。以后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 术发展的道路、 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 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 都可以从先 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 在认识学术 文化发展规律方面,先秦百家争鸣也给了 我们重要的启示。
老子
•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 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 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 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 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道家代表人物 庄子
•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 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著 有《庄子》,被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是 学生门人的作品,杂篇则是伪作。亦有不 同说法,但《让王》、《说剑》等则被认 为必定不是庄子及门人的作品。
诸子百家介绍范文
诸子百家介绍范文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总称,包括了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哲学观点和学说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其中一些代表性的学派与思想家。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其学说建立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仁爱、礼让、忠诚等美德,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要原则。
儒家追求的是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统一,强调人的价值与道德责任。
道家是另一重要的学派,其思想核心是道家哲学,追求道家之道的境界。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返璞归真、自然而然、不争不抗等,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与道的合一,从而寻求人生的真谛。
墨家兴起于战国时期,其核心为墨子所创立。
墨子强调兼爱、非攻,主张人人平等,反对战争与暴力,提出宽容、和谐与兼容并包的理念。
墨子的思想对之后的中国儒家和道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名家学派以名家思想家公孙龙为代表,主张追求官职与权力,并重视言辞技巧。
名家强调修炼口才与辞令,认为巧言令色可以获得社会地位和个人利益。
法家则是另一重要思想流派,以韩非子为代表。
法家强调法治与严厉的法律制度,主张统一权力和实行重法制度,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公正。
法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纵观诸子百家,每个学派都有着不同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观。
这些学派之间的较量与交流,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文化的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些思想家们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的对象。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诸子百家的学说,探讨其中的智慧与价值,并运用于现代社会中,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中国文化与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积累的一次暴发期,影响较大的有20多家学说,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西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刘歆《七略》"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班固《汉书.艺文志》。
后世就把"小说家"去掉,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九种学术流派。
现在所常说的“九流”多数意思是按照职业身份尊卑来排的说法"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主要思想:三纲五常修齐治平推己及人家国一体天人相应,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代表著作:《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主要思想:"少私寡欲"、"道法自然";小国寡民返朴归真无为而无不为脱胎于原始社会,向往原始共产主义,适合生产力低下时使用,一般在王朝百废待举时期采用。
比如西汉,样本小的时候不用细致管理,放水养鱼,有些类似现在东北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代表著作:《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简介诸子百家,是先秦时期对各个学术派别的总称。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中国先民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几经周折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宋朝时期全面上位;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与中国相邻的国家。
儒家: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儒家中道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以人性为主体,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为历代儒客推崇,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道家:"道"随顺万物,尊重世间万物的种种差异,并辅助各种差异的充分展开。
所以"道"没有统一的形态,趋近"道"也没有统一的方式。
法家:法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墨家:墨家,诸子百家之一,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其与“名家”、“数术家”等并列为先秦诸子百家中专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学派。
阴阳家:诸子百家之一,是盛行于战国末期到汉初的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其创始人,阴阳家的学问被称为“阴阳说”,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21课诸子百家
墨家思想的起源
墨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墨子,名翟, 鲁国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 家。
墨家思想的发展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墨家学派以 “兼相爱,交相利”为思想核心,主张“非攻”、“节用” 、“节葬”等思想,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墨家思想的核心观点与主张
结合时代需求
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时代需求 相结合,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 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推动创新发展
在传承和弘扬诸子百家思想的 基础上,推动其创新发展,为 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动力。
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了 解和认识诸子百家思想,提高 其思想素养和文化水平。
THANK YOU
感谢聆听
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儒家思想传播到东亚 各国并形成了东亚文化圈。
02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孔子创立。
发展
经过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 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 儒家思想体系。
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 要地位,对政治、教育、文化 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领域
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受到儒 家思想的影响,如汉武帝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政策。
社会领域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 社会秩序,对维护社会稳 定起到积极作用。
03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老子 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发展
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形成了玄学。在唐宋时期,道家思 想与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相互融合, 形成了宋明理学。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件--第21课-诸子百家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 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 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 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 秋》 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 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 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 随”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
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是由分立趋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也是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针对社会急剧 的发展变化,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看法, 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 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 间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明各自的思想 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道家
• 老子,姓李,名耳, 字聃(dan)。道家 创始者,春秋后期 楚国人。 • 著有《老子》(又 名《道德经》)一 书。
孟子和他的思想
• 孟子,名轲,战国时鲁国邹 人。
• 孟子的思想和主张:① 发展、推广仁政思想, 主张“民贵君轻”; 提倡做人要有骨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
墨子和墨家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末战国初期 宋国(今河南商丘)人,一说鲁国(今山东滕州)人,是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 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创立墨家学说,并有 《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 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 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 “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 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 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诸子百家》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诸子百家简介 • 儒家思想 • 法家思想 • 道家思想 • 其他学派 • 诸子百家的现代意义
01 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的 各种学派和思想家,他们提出了各自 的理论、观点和主张,为中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法家思想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如过于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力、忽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等 。因此,在当今社会中,应当在法家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改进,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进 步。
04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概述
产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道家思想作为当时的一种重要哲 学流派,主张“道法自然”,强
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阴阳家思想
总结词
强调阴阳五行,主张天人合一
详细描述
阴阳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和五行所构成。阴 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发展变化都与阴阳五行的运动变化有关,因此阴阳家主张天人 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阴阳家也提倡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法则,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各异,学派众多 ,涵盖了政治、哲学、军事、经济、 文化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的思 想格局。
诸子百家的历史背景
0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转折点,社会动荡不安,各国 争霸,各种政治力量和思想家纷 纷涌现。
02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的文化 传承奠定了基础。
的规范。
孟子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认 为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
诸子百家概略
以下是整理的《诸⼦百家概略》,希望⼤家喜欢!诸⼦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孔⼦、庄⼦、墨⼦、孟⼦、荀⼦等学术思想的代表⼈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
诸⼦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物和派别的总称。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化发展奠定了宽⼴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时期称为诸⼦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东汉班固在《汉书》中则把先秦以来的学派归纳为⼗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说家。
吕思勉认为“术数”、“⽅技”、“兵书”三略,亦可称为先秦诸⼦,可算为⼗⼆家。
⼀、儒家⼜称儒学、儒教,东亚地区思想、哲理与宗教体系,中国思想⽂化主流,前5世纪由孔⼦创⽴,脱胎⾃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价值,着重君⼦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承,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轻徭薄赋,抨击*,⼒图重建礼乐秩序,移风易俗,保国安民,富于⼊世理想与⼈⽂主义精神。
主要代表⼈物:孔⼦、孟⼦、荀⼦等。
儒家起初仅属诸⼦百家之⼀,在秦代⼤受迫害,⾃汉代起却得到朝廷独尊,成为官学与国教,掌握⽂化教育与⼊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国历史⽂化的崇⾼地位。
在两晋南北朝和唐代,儒家与佛、道⼆家并称三教,儒学⼀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继后经宋儒重新阐释,形成理学,发展⼼性之学,儒家得以重振声势,伦理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各个层⾯,并流传到朝鲜、⽇本、越南、琉球等地,⼤受尊崇,成为东亚⼀⼤学术思想体系,在朝鲜尤其深⼊民⼼,其流布较在中国本⼟更为普及。
儒家尊崇孔⼦为圣⼈,以四书五经为经典,得孟⼦、荀⼦、董仲舒、韩愈、⼆程、朱熹、王阳明、顾炎武、朝鲜李退溪、⽇本⼭崎闇斋等等⼤儒加以发扬,历久⽽犹新,对东亚政治⽂化与道德教育都有重⼤贡献。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概述
“克己复礼以为仁 。”
《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德治
强调治国者以身作则的道德表率作用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 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天命观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雍也》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 述而》
代表人物: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仁”
“仁者爱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家
孔子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的伦理哲学
“礼”
“不知礼,无以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思考
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学说对战国时期封建统治者最有 用?
法家。战国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造成严重灾难, 人民厌恶割据混战,渴望统一。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历 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 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 的对象是广大臣民,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主张建立君 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 韩非子的思想既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 立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战国后期最强的秦国所采用。秦统一 中国以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 “制天命而用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 论》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百家争鸣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历史是一个不需要很高思维能力的科目,但注重思维的严谨,所以要学好历史就必须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鉴于此,店铺准备了这篇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百家争鸣,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人。
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
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
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著作是《韩非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是孔子说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在文化上的贡献: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体现了老子的主张。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思想野史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思想野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思想创新和多样化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派,被统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伦关系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宁。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与儒家思想不同,墨家提出的思想强调了普世的爱和利他主义。
墨子认为“兼爱非攻”,主张以无私的爱和和平来解决社会问题。
墨子还推崇工程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主张实用主义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和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思想由老子和庄子创立。
道家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宇宙万物都有一个自然的道,人应该追求与道相合的生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
庄子则主张放弃世俗的追求,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哲学、文学和艺术有着重要影响。
墨子、老子和庄子之外,还有其他诸多学派和思想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法家思想主张以法律和制度来治理社会,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纵横家强调实用主义和政治技巧,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们的主要学派。
农家主张农业的重要性,并提倡农业技术的发展。
名家思想强调辩论和辩证思维,对中国古代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法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丰富多样,各有千秋。
他们的思想成果和学说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世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为中国古代历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儒家的仁爱之道,到墨家的公益之义,再到道家的自然之道,这些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语文网:诸子百家简介
诸子百家简介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思想学术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总称。
诸子指各派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百家泛指各学派,《荀子·解蔽》:“诸候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解下》:“百家之学或称而道之”。
西汉刘歆概括总结为:“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根据刘歆的《七略》,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把先秦至汉初各学派分为儒家、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又著录其他各家著作。
诸子百家之儒家儒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以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春秋时期孔子所创立。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学说内容,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主,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
据近人研究认为,儒本指以相礼为职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早年曾以“儒”为业,深悉礼,通六艺,并以之授徒。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率群弟子周游列国,形成影响巨大的一个学派。
孔子死后,该派被称为儒家。
战国时儒家有八派,以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影响为最大。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便从先秦诸子之一跃为在古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派别。
一些早期儒家著作也被奉为经典。
为适应各个时期统治阶级的需要,儒家总是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学说来,为统治者服务,深受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欢迎。
在儒家的发展史上,汉末至唐,儒家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冲击,逐渐衰落,遂形成三教鼎立的格局。
宋明时代,有兼取佛道思想成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他们以佛、道思辨理论改造儒学,极大地提高了儒家哲学的思辨性,儒家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近代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儒家学说受到西方学说的冲击,也受到激进思想家的猛烈批判,遂被各种新的学说取代。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
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派别的总称)—搜狗百科儒家儒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
由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由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分;“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阶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着“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分,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孔子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王守仁。
代表人物介绍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
据史记所说,他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
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诸子百家】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
【诸子百家】有着怎样的历史沿革?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诸子百家谱系【先秦时期】文武道{顺天应人}微周公王道{礼法}小、姜子牙{霸道}{兵法}大【春秋战国】管子、老子、孔子、晏子、孙子、范蠡、扁鹊、尹文、列子、庄子、田骈、黄老、杨子、邓析、公孙龙子、惠子、鬼谷子、张仪、苏秦、孙膑、庞涓、孟子、墨子、告子、商鞅、申不害、慎子、许行、邹衍、荀子、韩非子、吕不韦。
【汉】司马迁、淮南子、董仲舒、王充。
“百家”按照“百家姓”的“姓”以“子”为称呼为代表的思想家。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
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儒家的“仁政”、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
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
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
后来,刘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马谈划分的基础上,增“纵横、杂、农、小说”等为十家。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袭刘歆,并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后来,人们去“小说家”,将剩下的九家称为“九流”。
自此,中国古代学术界都依从班固,百家就成了“九流”。
今人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一书中再增“兵、医”,认为:“故论先秦学术,实可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兵、医十二家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信息拓展】诸子百家历史观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确立的历史大变动的时期。
诸侯坐大,列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官学难以为继,王室文化官员纷纷出走,混迹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诸子百家为了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竟相着书立说,相互诘辩,开创了思想领域内的“百家争鸣”时代。
原来控制在周朝统治者手中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虽仍为一些人所坚持,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们,或者在旧的思想形式下注入新内容,或者旗帜鲜明地对它进行批判,不断地和传统思想观念发生着斗争。
在这些新的封建思想中,历史观是主要内容之一,其基本情况如下:
1、取证于史,以佐政见
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取证于历史,是诸子学说的共同点。
他们抱着不同的政治目的去寻求理想的历史榜样,申明历史榜样以张大其政治理想。
例如,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韩非子·显学》)。
道家抬出了比尧舜更早的神农、黄帝,甚至说及“浑沌”。
荀子指责他们是“呼先王以欺愚者”,而用大量史事论证其“法后王”即复“周道”之古的主张。
法家斥称道先王的儒、墨“非愚则诬”,而主张“法后王”。
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推成戒败,以佐政见。
为了论说政治主张,而“取舍”(甚至包含虚构)历史以证成其说,是诸子之学的共同倾向,也是一切剥削阶级历史观的共同倾向。
因此,诸子举例的材料,虽不无很高的价值者,但不可尽信,必须认真地考察才能判定其真伪。
2、内容广泛,包括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
诸子言论,涉及到十分广泛的历史内容,对人类社会和国家的起源,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优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代表人物等问题,都有论列。
从中反映出的历史观点,也远比以往丰富,从整体上说,几乎确定了我国古代社会历史观点的全部基本范畴。
其中,儒、墨、道、法、阴阳诸家的社会历史观点,特别突出。
3、“天人”关系上的神人并举而又重民轻神
“天人”关系,在商周时代是社会意识的一个核心课题,春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看法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左传》文公三年),又由于各诸侯国在扩大自己势力的活动中,还需要打着周天子,也就是打着天的旗号,所以,这一时期对天的态度是很矛盾的,对天的怀疑和否定一般采取了比较曲折的表达方式。
有人在崇神的形式下,神人并举而实际上强调人的作用,这种重民轻神的思想在《左传》里表现得最为突出。
战国时期,一方面,天命思想虽然动摇,但依然占有主导的地位,另一方面,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唯物主义的天道观大有发展,也更加系统化了。
儒、墨、道、阴阳诸家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传统的“天人相予”的思想。
虽然其中一些人注意到了人的作用,和传统的天命思想有所区别,但从根本上说,还依赖于“天”来解释人类社会的问题。
4、历史兴亡上的道德决定论
春秋战国时期谈历史教训,绝大多数仍然是围绕着“敬德”。
经过西周数百年的发展,周礼到春秋时逐渐转化为人们行动的道德准则,形成了人不离于口的忠、孝、贞、敬、信、仁、义、勇、知等等道德观念。
这样,道德的准绳同样具有了法制的作用,成为维持奴隶制的有力武器。
因此,直接从“周礼”出发,或者从道德观念出发来褒贬人物,引证评论历史,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倾向保守方面的人们的特点。
他们的这种意识,充分表现在作为当时的现代史的《春秋》之中。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敬德保民”既是个已经很深蒂固的传统口号,而且在当时各诸侯国争霸的政治实践中,也是一面确能发展自己、争取多数的旗帜,所以他们虽然实际上在不断地破坏着“周礼”的旧观念,而表面上却仍是持着维护“周礼”的立场。
不过,他们的“敬德保民”,只是作为发展巩固自己的原则,和征讨其它诸侯国的理由罢了。
因此,他们引证历史,主要是总结“敬德保民”而霸的经验和制造打击别国的根据。
《左传》中有不少事例都可以说明这种倾向。
二、回归原始的道家
诸子百家由春秋后期的老子创立道家开起端。
道家到战国中期时分化为庄子学说和黄老道家。
这里介绍老子和庄子的历史观。
1、回归原始社会的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老聃,又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图片老子像、老子画像1、老子画像2、老子蜡像)。
做过周室守藏史。
西隐时留下《道德经》一书(图片《道德经》书影1、《道德经》书影2、《老子》古帛书)。
在是书中,老子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75),并且大声疾呼,“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5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77)。
这些都是社会进步带来的恶果,“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5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
治国,国之福”,如何治理呢?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理想的社会就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兵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最终回到了原始社会。
2、“同与禽兽居”的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一说为河南商丘)人,名周(图片庄子像、庄子像2)。
著有《庄子》一书(图片《庄子》书影1、《庄子》书影2)。
在该书里,庄子和老子一样,对当时的统治者深恶痛绝,大声斥责;对待人生则认为活着不如死了痛快。
所以要顺应世俗,随遇而安,与世无争,不要为世所用。
以伐木杀雁的寓言来说明“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社会的进步是对人类本性和自然天道.的破坏,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主张取缔全部文明,“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俪工捶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胠箧》)。
理想社会应该是:“山无溪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马蹄》)。
比之于老子,庄子是更落后了。
小结:老子和庄子对当时社会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但是面对争战不休的诸侯,他们又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现实社会如此的混乱不堪,往前看又看不到出路,所以就只好看回看,开历史倒车了。
所以道家开出的济世方子不合时宜。
这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部分文人的消极历史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