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过四句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

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帼”也有“巾”的意思。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

出自贫苦女子之手啊!其“哀民生之多艰”的高标令人敬仰。

“大家闺秀”旧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而“小家碧玉”的“碧玉”二字并不似南方以珠为宝,称女孩为“珠女”,或后人称美女为“玉人”。汉代《乐府诗集》收有《碧玉歌》,其中引《乐苑》注释道:“《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府诗集》收《碧玉歌》三首,后两首首句皆为“碧玉小家女”,由此可知这位名叫碧玉的妾出身贫寒,后来人们就把贫家女称为“小家碧玉”了。旧时敬称富家女孩还有“千金小姐”一称。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以德能代称女子者亦有几例。如“才女”指有才华的女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指聪明能干的妇女。“英媛”指贤德的女子,“英”指杰出,“媛”代称美女。晋代诗人傅玄《艳歌行》说:“妙哉英媛德,宜配侯与王”,赞叹虽发自内心,却不无“凤凰要把高枝站”的封建意识。

“哲妇”一称更耐人寻味。从字面上看,“哲”指明达有才智,“哲妇”当是“才女”加“英媛”,该是褒义。但《辞源》释名:“多谋虑的妇女”,这就大大值得推敲。“机敏聪慧”、“善解人意”可谓“多谋虑”,但“居心叵测”、“诡计多端”何尝不是“多谋虑”呢?偶读《诗经·大雅》,忽然发现了“哲夫成城,哲妇倾城。”朱熹传曰:“哲,知也。城,犹国也。哲妇,指褒姒也。”说男子有知即本领大有方略可以立国,而“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不作坏事不讲仪容就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嘛。而“哲妇则适以覆国”——太有谋虑,有“知”,就像褒姒一样,会毁了周幽王的江山社稷。是故,“哲女’’并非褒扬女子明慧,而是充满了女人是“祸水”或“尤物”的封建气息。

旧时对有文才的女子还有“扫眉才子”和“柳絮才媛”两称。“扫眉”即画眉毛,指女子,加“才子”二字,意为女才子。郁达夫《日本谣》之八:“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后来干脆用“扫眉”二字代“扫眉才子”。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柳絮才媛”自“咏絮才”而来。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是吟咏天月明净,夫婿有“微云”之才,妻子又有咏絮诗情,夫唱(“倡”通“唱”)妇随,自然传为佳话。

此外,对文才极高的女子,古代还有“不栉进士”一称。据唐代刘讷言《谐噱录》载:一个叫关图的人,妹妹极有文才,她常常对别人说:“有一进士,所恨不能栉耳”。“栉”是男人束发用的梳篦。这位女子自视甚高,认为已经达到“进士”水准,只可惜旧时不许女子科考,即“不能栉”。

“一唱雄鸡天下白”,进入新社会,女子扬眉吐气,毫无愧色地自立于各行各业,因此出现了“半边天”的代称。意为妇女同样有移山填海、顶天立地的力量。倘若那位“不栉进士”生于当世,该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浩叹了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生命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着。就年龄而论,女子从小到老各年龄段均有代称。

唐代对小女孩有一个亲昵而别致的美称叫“小茶”。诗人元好问曾为一位五岁女孩题诗曰:“牙牙学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因为这位幼女能够背诵元好问的诗歌数首。而“似小茶”说明“小茶”的年龄当大于五岁,那背诗的小女孩颇有“幼年少成”的可爱。果然从明代朱有熄的《元宫词》中寻到了“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字句。“女真”是满族祖先,五代始称女真。“千户妹”无疑是大家闺秀。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知,“小茶”或“茶茶”的年龄当在十三四岁之际。

那么,为什么用“茶”代女孩呢?据唐代李匡义《资瑕集·阿茶》所解释,“茶”为“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