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料.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1. 早期农业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居民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自然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植物,逐渐形成了农业生产方式。
他们发现了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进行农耕,种植粮食作物如小麦、稻谷和豆类等。
这标志着农业的起始阶段。
2. 农业的逐步发展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农具,如犁、耙和锄头等,提高了农耕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人们开始养殖家畜,如牛、马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劳力。
农业的逐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的形成。
3. 农业的升级与改良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支柱。
农业技术不断改进,人们开始利用水利设施,如灌溉系统和水车,提高农田利用率。
农作物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化,种植技术不断创新。
同时,人们开始研究农业季节管理和土地肥力的保护,为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手工劳动生产出各种产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手工业的起步古代手工业的起步与农业息息相关。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农具、陶器和纺织品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也为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
2. 手工业的繁荣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加深,古代手工业开始走向繁荣。
各种手工职业如铁匠、陶工、纺织工等相继出现。
铁器的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陶瓷的烧制技术日益完善,纺织品的加工工艺不断创新。
手工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流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3. 手工业的精细化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
人们开始研究和应用更加高级的生产技术,如丝织技术、漆器制作技术和制瓷工艺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是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一、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其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期的农业形态为原始农业,人们通过采集、狩猎和渔猎来维持生存。
随着稻谷和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出现,人类开始进行定居农业。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农业逐渐进入了农耕时代。
人们开始种植粮食作物,养殖牲畜,并借助石制、陶器等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中国的农业逐渐进入了农业社会时代。
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推进,如水利工程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种植技术的提高等,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社会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兼并和农民负担加重成为社会问题。
然而,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仍然是经济的中心,同时也孕育了一些重要的农业经济形态和农业技术,如农田水利、农机具的使用以及精耕细作等。
二、手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得到推进,其发展也与中国的资源、技术、地理等条件密切相关。
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兴盛和衰退的不同阶段。
早期,中国的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简单的手工技艺来生产生活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手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分工,并且逐渐进入城市地区。
在宋代,手工业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各种手工业职业和手工技术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瓷器、纺织品、造纸等手工业产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卓越的水平。
宋代的手工业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揭秘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
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揭秘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其统治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代表,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揭示商朝的农业与手工业的特点,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商朝的农业发展商朝时期,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
农业生产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以小麦、稻谷和杂粮为主要农作物。
商朝的农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商朝初期,农业生产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农民依靠简单的农具进行田地的耕种和收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
农民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耒、铜锄等,并运用灌溉、排水等水利技术,提高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2. 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差异商朝的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是商朝的经济中心地带,农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与此相反,南方地区地势湿润,水利条件较差,导致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
3. 社会分工的加强商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加强。
农民专注于农业生产,而其他人则从事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活动等。
各种产业的分工为商朝社会的繁荣和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商朝的手工业发展除了农业,商朝的手工业也是古代中国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在商朝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金属冶炼与制作商朝时期,金属冶炼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商朝人掌握了青铜制作的技艺,制作并广泛使用青铜器具,如青铜器、青铜器具等。
这些青铜器具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炼和金属加工技术,体现了商朝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2. 陶器制作商朝时期的陶器制作在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商代的陶器制作以青铜器为主要样式,注重装饰和工艺中的细节,展现了古代陶器制作的高超技艺和创造力。
3. 纺织业的兴盛商朝纺织业的兴盛也是古代中国生产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行业分类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行业分类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行业分类非常广泛,包括农业、纺织、制陶、制瓷、制铜、制铁、造船、制剑、制盔甲、制药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就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行业分类进行详细阐述。
1. 农业手工业农业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一个比较大的领域。
农业手工业主要包括农具、犁耕工具、灌溉工具、收割工具、打谷工具、种子及肥料制造等。
这些工具的制造使得中国农业产生了[大量的便利,可以提高劳动效率。
在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的领域还涉及到了饲料、医药等方面。
比如制作某些动物的饲料,以便于它们能够更好的生长,同时还有一些治疗家畜及家禽疾病的方法和药物,使得它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2. 纺织手工业纺织手工业是古代中国中的一项重要的产业。
它是生产绸、丝、棉和麻等纤维制品的手工业。
在古代中国,纺织业是属于女性喜欢从事的领域,因此,古代纺织业也被称为女工业。
不过也有男性从事的纺织业,例如用织机织布,或者是用梭子织布等。
3. 制陶、制瓷手工业制陶、制瓷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制陶、制瓷手工业主要有陶器、瓷器等制品。
在古代,这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器物,比如饮食用具、酒具等。
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瓷器不仅仅是用来装饰我们的家,还有很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因为可以通过瓷器的制作和样式来探究古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
另外,中国的制瓷手工业技术非常高超,在中国也有很多传统瓷器制作工艺被称为非遗项目。
4. 制铜、制铁手工业制铜、制铁手工业在古代中国是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石器时代的结束,铜器、铁器之类的金属工具开始出现,这种工具比石器更加锋利精细,所以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制铜、制铁手工业的输出,让古代中国成为世界上先进的文明之一。
逐步发展起来的制铜、制铁产业,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5. 造船手工业造船手工业是古代中国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为中国的海上贸易和军事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八讲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5 隋唐时期的农业 江南地区土地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水稻
产量大面积提高。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结束。 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
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 主要地位
3-6-1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在公官监督下生 产;
资金雄厚、规模大、分工细、技术水平高;
原材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政府调拨,不入 市场,缺乏竞争。
3-6-2 私营手工业
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中叶占据主导地 位;
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唐代以前主要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 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发展显著,农村 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 后期大规模手工业作坊孕育出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 关系。
商业发展的表现: 商品流通、市场、城市、港口、货币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被成为“丝国”。
唐代出现了“缂丝”技术。
3-1 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品种;西 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 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 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 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 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八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手 工业和商业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李秀辉 2010-10
周朝的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周朝的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探讨周朝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经济在周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
当时的农业生产以种植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稻谷、黍稷等。
为了提高农业产量,周朝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包括水渠、灌溉系统等。
此外,周朝还采取了屯田制度,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增加农田面积,提高农业产出。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改善和发展。
二、手工业在周朝时期,手工业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以冶铁、制陶、丝织和木器制作为主要产业。
周朝发展了冶铁技术,推动了铁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同时,周朝还建立了制陶业,并创造了一些新的陶器工艺,如垂纹陶和彩绘陶等。
此外,周朝还在丝织方面有重要的发展,丝织业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产业之一。
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周朝的商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三、商业周朝是中国商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当时出现了一些商业中心,如周都、齐国的临淄等。
商业活动十分活跃,人们进行商品交换和贸易活动,尤其是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
周朝还逐渐形成了奴隶和农民兼营的商业制度,也有一些专门的商业人士从事贸易活动。
周朝商业的发展对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在周朝的统治下,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有了重要的发展。
周朝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的进步以及促进商业的繁荣,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古代经济的发展为后来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集约化、手工业的兴起、商业贸易的繁荣等不同的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经济模式和特色。
本文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
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农民耕种土地,而农民的劳动力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耕作到精耕细作的演变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业采用了更高效的农业技术,如灌溉系统、耕作工具等,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效益。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展了许多农业制度,如均田制、租佃制等,有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手工业在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等。
这些手工业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还为贸易和出口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采用了许多先进的工艺和技术,如丝织、织布、瓷器的烧制等,使得中国的手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商业贸易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贸易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连接着不同地区和不同的经济体系。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分为内地贸易和对外贸易两种形式。
内地贸易主要是城市之间和乡村之间的贸易活动,而对外贸易则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主要依赖于陆路和水路交通,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这些商业贸易路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交流。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多个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农业的集约化、手工业的兴起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中国古代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西汉的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以迅速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下面将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来阐述西汉时期经济的繁荣。
一、农业的发展西汉时期,农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农民的生产技术有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
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农业技术的改进。
西汉皇帝积极推行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同时,西汉还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数量。
这些努力使得农业成为了西汉时期的支柱产业,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二、手工业的繁荣在西汉时期,手工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各种手艺人纷纷涌现并形成了繁荣的手工业市场。
西汉时期的手工业以瓷器、纺织品和铁器为代表。
瓷器制作工艺的发展,使得西汉的瓷器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棉花和丝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纺织品因其质量精良而远销海内外。
铁制品的生产也取得了重大突破,西汉时期发明了冶铁新技术,生产的铁器在质量和种类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些手工业的繁荣不仅丰富了商品市场,也为西汉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三、商业的繁荣商业在西汉时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汉时期,发展了一系列的商业制度和政策,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市场体系。
商人和商业行会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支持,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西汉皇帝还积极推行开放政策,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时期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内外市场的交流和扩大,不仅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物质享受。
总结起来,西汉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保证了人民的温饱,手工业的繁荣推动了经济体制的进步,而商业的繁荣则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农业与手工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本文将详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一、农业的发展1. 农业技术的进步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的进步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条件。
首先,铁器的使用广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铁制农具的使用使得农民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垦土地、耕种、灌溉和收割作物,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还包括水利工程的发展和农作物的选择。
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农民能够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田的灌溉面积。
农业技术的进步也促使了农作物的选择,种植技术的改良推动了粮食作物的产量提高。
2. 农业经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作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支柱,对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产品的丰收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由于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作物产量的增加,农民所得到的农产品大幅增加,使得社会各阶层的粮食供应得到保障。
此外,农业生产的兴旺也推动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粮食、棉花、丝绸等农产品成为各国之间的重要贸易品,推动了地区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二、手工业的发展1. 工艺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成为了另一个重要的经济领域。
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造等众多行业。
在这个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工艺技术的进步。
例如,在纺织业方面,人们发明了织布机,提高了纺织品的生产效率。
在陶瓷业方面,人们研究和改进了陶瓷烧制的工艺,制作出了更加精美的陶瓷器皿。
此外,铁器的制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器的生产大幅提高。
2. 手工业的商业化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产品开始进入市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
手工业的商业化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纺织品、陶瓷器皿和铁器等手工业产品成为了当时社会贸易的主要商品。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历经漫长的历史时期,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受到地理环境、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形态逐渐演变,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关系也不断调整。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
中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定居农业再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采集、打猎与渔猎逐渐向农业过渡,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土地上栽种、养殖。
由于降雨的不确定性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农业生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且高效的体系。
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是农民自耕自种,大部分农产品用于自给自足。
农业生产以谷物为主,主要包括小麦、稻米和谷子等。
此外,农业生产还涉及到副业,例如畜牧业、果树种植和蚕桑养殖等。
农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民的饮食,也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兴盛手工业是古代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手工业主要由农民和手工业者负责生产。
手工业的发展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业、造纸业等。
通过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中国古代的丝绸制造技术独步世界,丝绸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
陶瓷业也是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亮点,瓷器的制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铁器业的发展使得农具和战争武器的生产逐渐得到改进。
造纸业的进步为知识的传播和保存提供了基础。
通过手工业的兴盛,手工产品得以供应国内和出口到海外,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技术进步。
三、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同时也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
历史第一单元---发达古代农业
在 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 较多的生产和劳动,采用先进的 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
耕作方式和生 耕作技术 耕作制度 水利工程、
产工具
灌溉农具
春秋战 铁犁牛耕 垄作法---当时 国 (农用动力革命) 世界最先进
都江堰
两汉
耦犁---赵过 推广、犁壁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
2.表现:世(界神最农早是培中植国水 农稻业和的粟始;祖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耕作方式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石刀、石斧、 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耧车
代田法---赵 过
一年一熟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魏晋南 北朝
北旱田耕耙耱技术、 南水田耕耙技术
翻车(灌溉、经济重心转移 江南一年两熟、水力高转筒车 江浙地区 一年三熟 (丘陵山地)
明清
风力水车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⑵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2、原因: ⑴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 工具和技术; ⑵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⑶自然条件较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不利因素:
①分散、简陋——旱、涝等自然灾害,抗灾能力弱; ②分散、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 ③封建政府赋税、徭役沉重;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④商品经济的冲击(在中国相当有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4、著
作:《河渠书》《沟洫志》
5、灌溉工具: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时地)
隋唐五代 北方 立井水车
隋唐五代 南方
高转筒车
宋代
水转翻车
水力为动力
清代
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思考】根据上述归类,请你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的基本特点 1、从农业的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 2、从土地所有制来看: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土地制度 中占主导地位 3、从农业的经营方式来看: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②农民起义
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通过改革来抑制土地兼并并 都未能成功?
封建土地私有制 4、根源: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
改革田制
无法触动经济基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 改革失败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二)农业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三)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井渠
从山地水源开凿的暗渠,往往延伸二三十公里, 沿渠每隔一定距离挖有竖井,当暗渠流经农田时 再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于灌溉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一)生产技术土地制度
(四)土地兼并 (五)水利建设
1、治理黄河:大禹治水、王景治黄河 2、水利工程:李冰的都江堰、郑国的郑国渠 3、水利技术:如“井渠法”(又叫“坎儿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 二、手工业 三、商业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相互关系: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具有反作用
一 古代农业
“农业”的相关概念
中国古代历史的农业与手工业
中国古代历史的农业与手工业中国古代历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古代文明一样,农业和手工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与手工业的重要性、发展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中国文明的核心。
在古代,农业对于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通过耕作土地,种植粮食和养殖牲畜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古代中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古代中国农业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粮食生产的集中化和水利工程的发展。
先民们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灌溉系统和水坝,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科学的种植方法和耕作技术的改进,也使得农作物的生产更加高效。
二、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除了农业,古代中国还以手工业为支撑,这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手工业的兴起使得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陶瓷、铁制品、造纸等行业。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
三、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农业与手工业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手工业产品,如农具和纺织品等。
而手工业则需要农业提供的原材料来支撑生产。
这种互动关系为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互动还表现在农耕文化的传承和技术的改进上。
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些知识和经验则通过农耕文化的传承不断积累和提炼。
同样,手工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如农耕工具和农业机械的逐渐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四、农业与手工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业与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作为农业与手工业的集散地,城市不仅为这些产业提供了市场,也成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
联系: 首先,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 其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 再次,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综上所述: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 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 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 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
井田制
• 1.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君把 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 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 公田)里集体劳作 • 3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奴隶 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 4瓦解: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 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 国君缴纳赋税。 •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
中国大运河(Grand Canal) 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 工程,是中国古代汉族劳 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 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 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 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 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 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 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 全长2700公里,,是中国 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 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 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汉代 唐代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曲柄锄、大镰、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镂车
铁犁牛耕(普及全国)
铁犁牛耕
曲辕犁
西汉耦犁(二牛抬扛)
一牛挽犁的犁耕,始于东汉,至今沿用……
构 造 变 化
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经济史涵盖了广泛的时间范围,包括从远古时期到20世纪初的漫长历史阶段。
以下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些主要内容:1. 农业经济:- 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是主要经济活动。
农民通过种植稻米、小麦等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维持生计。
- 农业技术的发展,如水稻的引入和农田水利系统的建设,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手工业和手工艺:- 古代中国发展了丰富的手工业和手工艺品,包括陶瓷、丝绸、纺织品、铁器等。
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本地需求,还成为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上的重要商品。
3. 商业和贸易:- 商业活动在古代中国的城市中蓬勃发展,如长安、洛阳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推动了经济的跨区域发展。
4. 货币和金融:- 古代中国逐渐发展了各种形式的货币,包括铜钱和纸币。
货币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
- 商业银行和票据交易等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5. 政府管理和政策:- 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采取了各种经济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税收政策、对商业的监管等。
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
6. 社会结构和阶层:- 经济活动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
地主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在社会层次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7. 自然灾害和经济衰退:- 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对古代中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导致农业歉收,社会动荡,经济衰退。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经济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贸易等方面的多方面发展和变化。
必修 第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讲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规定:土地可以买卖;家里有 两个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征收他们的赋税;粟帛生产得多的, 受到免除徭役的优待。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 要部门是农业。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 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仅不如经营土地那样使生活有保障, 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分清他们区别的时候要把握他们的一个共同点——这两个政 策都是官方针对民间的。还要注意二者有继承关系,海禁产生于 明朝,后来发展成为闭关锁国,被清政府沿用
1、(2012大纲全国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
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B
A.防止官商勾结 C.重义轻利
5.对统治者重视程度的影响。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 度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 治者的重视。
1.(2015新课标1)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B
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B.维持社会等级 D.重农抑商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此 话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为官 的途径,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 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因此D项不正确,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 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 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D
最新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 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 响。
“重农抑商”的原因还包括中国“封闭式大陆”的独特地理 环境。
影响: 积极: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
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等。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 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 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 的相应变化。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 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 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②秦汉编户制度;③隋唐租庸调制;④唐中后期两税 法;⑤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⑥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⑦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2011大纲全国卷)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 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 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 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
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重农抑商(重本抑末)政策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
【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 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 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B项。
2.(2015新课标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
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 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C
消极:“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 度
集中;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等。
海禁:有一个简单的描述叫做“片帆不得下海”——是出于政 治目的,防止内外的反对势力结合起来威胁自身统治——但是对 经济连带的进行封锁。
闭关锁国:则更多的是一项经济政策,连带政治、文化。在这 项政策之下不是完全封闭、完全禁止,而是严格限制对外经济、 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是最早的经济中心,南方经济后来居 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趋向平衡。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 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 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 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元朝,为解决“南 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南宋 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 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 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 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 一定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 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贡赋和赋税
贡赋:土贡与军赋的合称。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 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以表示尊敬;赋原为军赋,随 着朝代变迁,赋的概念遂从军赋扩大到农田等。
赋税: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 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 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 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它苛捐杂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