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
三、解题思路: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使语句通顺。
四、具体翻译步骤: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这段话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学习、友谊和人格修养的看法。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温习。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
- 有朋自远方来:有朋友从远方来。
-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
-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 不亦君子乎:这不也是君子吗?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
五、总结: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逐字逐句进行翻译,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 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翻译进行润色,使语句通顺。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积累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翻译方法及阅读提升演练
• 一、同句互文。即在同一个句子里出现的互文。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句,“秦”和“汉”是互相补充。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东船西舫悄无言”“主人 忘归客不发”“东犬西吠”亦属此类,还有“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
• 二、邻句互文。即在相邻的句子里出现互文。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军”“壮士”组成互文,意思是,将军和壮士有的战死了,有 的回来了。
⑶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 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⑷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 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 一、结构特征:互省。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句前部分省去 “壮士”,句后部分省去“将军”,“将军”与“壮士”分置,前后互 相交错补充。
• 二、语义特征:互补。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木兰对着窗户,已包含对着镜子,“理”和“贴”两个动作是在同一情境中进行的, 译时应将它们拼合起来。
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③高孕虚,万景坌④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 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⑤。月来松闲,雕缕轩墀⑥。石列笋虡⑦,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
然上人⑧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刘某记。
(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 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 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3 课外文言文阅读(六考点六技巧)从整体上看,文言文阅读难度加深,课外文言文的比例逐步提高。
考查的文段、内容容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材料的组合形式上看,除了常见的单篇(或节选)文言文外,诗文联读、两篇(段)对比阅读以及群文阅读、试题最后一题中链接文言材料的形式逐渐增多。
从具体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查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断句是必考的。
实词的理解注重引导学习及解题方法,融入查字典法、语境推断法、成语助记法、课内外迁移法等;断句一般会提示断几处,降低错误率;句子翻译则给出关键词助记,提醒考生重视关键词与采分点,也有的结合文意理解、句子赏析考查;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或与其他篇目链接探究,或融入情境,或跨学科考查。
一些试卷还会将文言文阅读整体设置为专题任务群,在真实情境中解决所有任务,注重问题的解决。
从题型上看,客观题的比例大幅度减少,主观题成为主要考查形式,特别是开放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考点一、词语(实词、虚词)(一)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考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的活用。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
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
(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
3.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1)语境推断。
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2)联想推断。
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中考文言文翻译点分析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文言文翻译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意,还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
以下将从文言文翻译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指一个字在文中因形声相近或意义相近而代替了另一个字。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确定其正确的意思。
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论语·为政》)这里的“终”通“终”,意为“结束”,因此翻译为“我曾经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
”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思。
在翻译时,要结合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习”有“学习”、“温习”等多种意思,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实词在特定语境下会活用为其他词性。
在翻译时,要准确把握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这里的“欲”本为动词,但在句中活用为名词,翻译为“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四、特殊句式文言文中存在许多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在翻译时,要正确识别并处理这些特殊句式。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下》)这是一个省略句,翻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五、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不仅要理解文意,还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例如:“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善也。
”(《论语·里仁》)这里的“君子”、“仁”、“善”等词语,需要结合儒家思想进行翻译。
六、翻译技巧在翻译文言文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对于一些难以直译的词语,可以适当进行意译,但要保持文意的准确。
2.保持句子结构。
文言文翻译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与方法一、基本方法:直译与意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与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就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就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就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就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就是保留。
凡就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就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就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就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就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您”。
“调”就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就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就是“为什么”。
“变”,就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就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就是“近臣”。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该如何翻译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最高要求。
“信”要求是忠于原文的内容及含意,用现代汉语逐字逐词落实,从而达到句句落实;
“达”的要求是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要与原句一致;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调、引、增、删”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1)[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专有名词,一律保留。
如人名、地名、书名、国名、官职或年号等。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2)[换]替换词语。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到了现代语境中呈现出另外的意思(古今异义),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用现代汉语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
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调]调整语序。
文言文中涉及到一些特殊句式,比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语序。
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以何战?)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4)[引]引申词义。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往往是通过词语本来的意思引申而来。
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结合语境进行合理地拓展派生。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本的规模。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中考语文名师指点: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中考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
指导复习的教师,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
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一步地前进,下文为大家准备了中考语文名师指点。
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步骤是:“解词”→“串意”→“顺意”,通过这三步来完成的。
即先解读重点词语,明确其含意和用法;再将一个一个、一组一组词意,语意串连起来,形成句意;最后,把整个语句顺畅起来,亦即各词语间不连贯的使其连贯起来,不通顺的使其通顺起来。
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四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
例如,将下面《寇准传》中的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寇准传初,张咏在成都,闻准①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②供帐,大为具待③。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④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②严:敬重。
③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④《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对于这一段行文的翻译,要先弄清一些词语的含义。
通过初读,文中的主要人物:张咏,又称“张公”“咏”;寇准,又称“寇公”“准”。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中考语文名师指点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
文言文翻译的常见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如: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错误译法:崇祯皇帝第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
正确译法: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解析:原句中的“崇祯五年”是年号,“西湖”是地名,均可原封不动地保留到译句中。
2.该翻译的没有翻译。
如: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错误译法:带领妻子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正确译法: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解析:原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应翻译为“妻子儿女”。
②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错误译法:其岸势像犬牙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正确译法: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原句中的“其岸势”是“那溪岸的形状”的意思,这些词语都要翻译出来。
3.重要词语翻译不当。
(1)一词多义的实词翻译不当。
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错误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增加了它原来的规模。
正确译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
解析:把“增”译成“增加”不恰当。
“增”有“增加”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引申为“扩大”的意思。
(2)误译古今异义的词(以今义释古义)。
有的文言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发生变化,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切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错误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正确译法:(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离开。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错误译法:先帝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正确译法:先帝不因为我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③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备战中考文言文翻译
苏秦到晚上就翻出书本苦读。深夜 (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 刺自己的大腿。
三 李贺,字长吉,七岁能辞章……每日旦出,骑 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即书投囊中。 ①末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程课者。及暮 归,足成之。……母使婢探囊中,见所书多,即怒 日:“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②
用现代的词替换
通假字译为本字 古今异义的区别
第二式: ①通假字译为本字。 ②词类活用译出活用特征; 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
翻译下列句子:
宾语前置句 ①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②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第三式: 把文言句中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 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及其它 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过来。 主谓倒装句
11、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听说(这件事),不肯与(他)会面。 1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 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他们就邀请渔人 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
1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清幽的香气,(夏天) 美好的树木繁茂滋长,形成浓郁的绿荫。
18、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 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
译: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 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4)文言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 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 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 4、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 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 表达出来。 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
中考文言文句子翻译六字歌诀六字歌诀:留、对、换、补、删、调文言句子的翻译是以准确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六个字:留、对、换、补、删、调。
1.留:即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那些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谥号、年号、庙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翻译时照搬即可。
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2.对:即对译法。
对应直译,逐字落实。
指译文尽可能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风格,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要求字字落实。
如:如:“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3.换:即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翻译时要替换为现代词语。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要换成“无”。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使用借代手法的要换。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补:即增补法。
补出相关省略成分和省略的语意。
文言文省略现象较多,常考的是省略主语、宾语和介词“于”,为使译文明白通顺,不产生歧义,必须补充译出被省略的成分。
可先将其补足,然后依照常规句式翻译,译出补足部分后用括号标示。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实词解释方法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划分句子节奏的方法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统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统编版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汇总一、知识点汇总No.1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No.2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三: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字原则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八字原则2016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关键词语,就很难准确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关键词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最好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特殊句式,还是固定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特殊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般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具体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委婉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俱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还不能毁掉这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 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三、改错题
1、西蜀之去南海。 四川到南海。 四川距离南海。
2、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你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率领妻子儿女和村人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率领妻子儿女和村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义,通假 选 字,应慎重挑选。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搬 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
不用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一、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三、做到“信”、“达”,
抢译题(二)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把它们运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 刺史颜证认为这个小孩很奇怪,留下来做自己的小吏。
搬
文言文翻译技巧 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A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B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C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 等换成“你”。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七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
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成文言文翻译的难
点
例如: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 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
留 扩删 补 调换 选 固意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九字法”一 (1)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
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针对实词) 例如: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权谓吕蒙曰“卿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谢:①拒绝 ②感谢 ③凋谢 ④告诉 ⑤道歉 ⑥告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B、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
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
D、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
E、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之主人矣 ( )
清文明言节文翻译的方法
Ⅱ 乎 ①表反问语气 ②形容词词尾 ③表揣测 语气 ④表比较 ⑤表疑问语气 ⑥介词
文言文翻译原则和方法
每一次的发奋努力,必会有加倍的赏赐。
故事导入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 ‘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 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中考必考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必考翻译,这是考生最为头疼的一个题目。
满篇的“之乎者也“,实在不知道如何理解?别担心,今天给大家传授文言文翻译技巧,助你除却文言文失分之殇。
文言翻译的原则,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例外的表达方法。
直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信“,指译文能确凿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
“达“,就是译文明白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雅“,则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要求译文的措辞考究,文笔优美。
对于同学们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确凿无误)和“达“(通顺流通)就很可以了。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语的理解要求较高,不能正确把握语,就很难确凿翻译出全句。
因此,对语更要字字落实。
确定词义要联系详尽语言环境,想想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合成词与其意思相同、相近,可以替换(替换与被替换者
最佳具有相同语素)。
同时,要特别注意所翻译句子的个性特征:是分外句式,还是不变结构?含有词类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等),还是有古今异义?若有,一定要辨证施治。
如:“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你的译文要做到“信“,就必须落实“冀““身“这两个实词的意义,落实“复“这个虚词的意义,落实“为……“这一分外句式的特点。
全句可译为: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是不会再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嘲笑。
意译,指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而把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的一种翻译方法。
我们在前面讲过,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大凡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字字落实的直译法;直译有困难时,我们才采用意译这种辅助手段。
详尽而言,文言中用了比喻、互文、借代、婉转等手法的句子,我们可采用意译法。
比喻句是不能直译的,如《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若直译为“老鹰飞到天上“,显然荒唐,因为它在文中是比喻那些“追求高位的人“。
用借代修辞的句子,翻译时要换借体为本体,如“布衣之怒“的“布衣“应翻译为“平民“,“伛偻提携“应翻译为“老老少少的行人“,等等。
运用互文的句子,应将几句简化合并,如翻译“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就应根据上下文的相互呼应和相互补充的表意形式,翻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再如,古代把国王或王后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死说成“填沟壑“,把上厕所说成“更衣“等,我们在翻译时都应根据其意义译成今天的用语。
技巧是死的,人是活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力求文言文阅读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