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照壁装饰及文化内涵_周华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校风采 Colleges

140

/ 总第274期 / 2016 / 02

内容摘要:大理喜洲为白族的主要聚集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具有白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本文以照壁为研究对象,对照壁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其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分析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照壁、白族建筑、文化内涵、装饰喜洲位于大理坝子北部,西依苍山,东临洱海,是大理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喜洲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目前白族文化的传承地。在喜洲界内保存着大量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在大理喜洲一带,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白族建筑,这些建筑大多都以“三坊一照壁”[2]的形式出现。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有许多精致彩绘装饰图案,分别分布在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檐廊等建筑结

构上,充分体现出本民族的风格。这在照壁的装饰设计中表现尤为突出。本文以照壁为研究对象,从其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分析其文化内涵的表现。

一、照壁在白族民居中的特殊地位

照壁在喜洲白族建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照壁具有围合、避讳及审美的多重意义。照壁又称为“影壁”或者“屏风墙”[3]。影壁二字是来自“隐蔽”的变化,古代人称在门内为“隐”,门外为“避”,由此统称为“影壁”。照壁主要来源于古人对风水的讲究,照壁对门有遮挡作用,因此在门口(或者门内)修建一座照壁,避免直接对门的暴露,让空间游刃有余。同时风水讲究导气,在古代“气”直冲厅堂或者卧室是件令人忌讳的事情。在门口或者门内设计照壁,可以使得外来的“气”通过照壁的“避讳”对宅内建筑不造成“冲击”,与宅内之气相互

协调,从而达到曲折有度、迂回柔和的感觉。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一般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通常也兼作院墙、建筑墙,照壁根据其形态和功能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独角照壁、三滴水照壁和座山影壁。独脚照壁(图1)和三滴水照壁(图2)主要存在于“三坊一照壁”的典型白族传统民居院落。所谓“三坊一照壁”,就是照壁作为正方相对的围墙,起到围合的作用,它与其他三坊共同围合成一个四房的院子。独角照壁还有一个叫法是“一字平照壁”,“一字平照壁”是不分段的,壁面也是等高的,顶部压顶为庑殿顶。独角照壁主要用于仕宦家族,体现其社会地位。三滴水照壁则是在横向上把照壁划分为三段,中间部分高于左右两边,在宽度上中间部分也会比左右两边比例扩大许多,左右两边比较均衡。三滴水照壁比较常见,适用于普通人家。座山照壁(图3)也是白族民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个照壁的

大理喜洲白族建筑照壁装饰及文化内涵

周华溢 Zhou Huayi

1.独脚照壁 

2.三滴水照壁 

3.座山照壁 

4.照壁上的装饰图案 

5.吉祥动物图案装饰 

6.家训装饰 

7.文字与图形结合装饰 

8.姓氏渊源

Decora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 of the Screen Wall of Bai Ethnicity's House in Xizhou Town, Dali

DOI:10.16272/11-1392/j.2016.02.039

院校风采 Colleges141

总第274期 / 2016 / 02 /

设计手法是在民居的入口天井处,将正对大门的山墙当作照壁而不另外再单独设立照壁,这个做法我们称之为座山影壁。座山影壁主要运用的地方为民居入口处,和建筑天井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入口处的独立小空间,对室内建筑起到隐蔽的作用。

二、照壁装饰内容与功能

由于照壁都是位于建筑物最显眼的位置,门外或者门内(入口处),它的外观对于展现建筑的整体风格是至关重要的。(图4)在装饰手法上大多采用木雕、石刻、彩绘、镶嵌砖等方式。照壁上的装饰可以从造型、构成、色彩等几个方面来体现它的特征。概括来说,在中间书以四言题字或镶嵌大理石屏之外,照壁四周会沿着边缘镶勾出几何图形,图形中题写成语文字或者绘以一些水墨画、彩绘等。在色彩上,白族比较崇尚白色,因此可以看到白族建筑都是以白色大面积作为底色,这一点在照壁中也体现出来,大面积照壁为白色铺底,在细部的装饰手法上则采用一些颜色艳丽的色彩,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装饰手法恰到好处,丰富的色调组合也有其特征,并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而是融入白色中,与其共同构筑出素雅、高贵、低调奢华的整体效果。照壁在建筑群中还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增加和丰富建筑群的空间层次。

三、照壁装饰的文化内涵

装饰从来都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表达一种艺术性,艺术性只是其表现的一种手法,在这些装饰手段下蕴藏着许多的题材与寓意,是空间装饰的另一层深意。在照壁设计中,这一点也有很深刻的表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照壁装饰的文化内涵。

1.空间教化 

(1)祈福类装饰主题的表达

祈福一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在白族建筑中,这一点也表现得特别突出。在白族传统民居中,用到了我们所熟悉的一些祈福装饰图案,比如云头纹、如意纹、万字纹、菱花纹等。装饰的图案还包括字体、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及民族特征鲜明的物品等。装饰手法主要有取意、象征与谐音三种。取意就是

把具有吉祥意义的文字直接雕刻在建筑物上,

照壁上常能看到一些醒目的吉祥文字,比如

“福”“禄”“寿”“喜”等字。象征则主要是用

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动物、植物图案来表示出

吉祥的涵义。比较常见的一些动物图案有鹤、

鸟、鱼、龙、狮等等。(图5)这些植物和动

物图案所衍生的共同特征就是对美好事物的向

往,祈福生活。在照壁装饰上也常常会出现谐

音图案的组合,比如喜鹊和梅花组合,寓意为

“喜上眉梢”,莲花和鱼组合寓意“年年有余”

等等。

(2)家风教育

白族民居建筑为白族家族的住所,在建筑

中各个家族也会体现出自身的特点,通常会通

过装饰手法把家风表现出来。(图6)在照壁

上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家训。照壁上常题有一

些道德文字,如“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敏则有功”等[4]。在喜洲白族很多家族

都有世代相传的家谱、家训,这样在建筑物上

体现家训即对建筑进行了很好的装饰,形成特

有的建筑风格,同时也让家风家训得到传承和

发扬。

(3)怡情养性

照壁上的装饰图案有着各种各样的涵义,

总体概括起来都是对人生美好的祝福和发扬人

类优良的品德。人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

自然会受到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

些装饰图案还能为生活增添一种情趣,满足人

的精神生活需求,让人修身养性。这类装饰中

最主要的是一些植物花卉,“梅兰竹菊”就是

最常用和最具代表的图案,以花卉为基础的题

材大量出现。有单幅呈现的,也有组合表达的,

有的地方用于填补空隙,有的地方则是用于镶

边衬托等。“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每一

种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表现出坚忍、高雅、

淡泊、忠义的人格魅力。除了“梅兰竹菊”外,

常见的照壁图案还包括传统花鸟、山水及人物

三大类。崇尚自然,取其气韵,以此来喻德养性。

2.民族地域文化的载体 

照壁装饰在有限的面积中,采用了众多的

工艺、丰富的材料及各种精致的造型图案,这

在建筑装饰中是少见的。照壁装饰也是作为一

种民族地域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的。

白族有着优良的民风,很多内容被演变成

文字和图案雕刻在照壁上。(图7)白族人认为

白色是吉祥、高雅等各种美好概念的象征,也

是美和善的象征,照壁的白色调充分表现了这

种民族文化。由于照壁在整个建筑中的特殊地

位,照壁装饰也是特别讲究和突出的。通过照

壁直接表现出该民族的特有地方色彩。如在照

壁上直接可以看到姓氏渊源。(图8)白族地

区拥有一些特殊的姓氏名称。在照壁上我们还

可以看到家族的传承与先祖的业绩。比如家族

曾出过的名人大家,在照壁上可以看到这样的

文字“进士递”“科甲联芳”“司马第”等等[5]。

喜洲历史上就是大理地区大家族、贵族等居住

之地,在照壁上书写出家族的业绩,成为当地

的一大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这既展现出家族的

悠久历史,也是对后人的一种鼓励。

结语

照壁因其特殊的位置和极强的表现力,在

喜洲白族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

作为屏障、隔断,也是整个建筑的“脸面”[6],

能体现出屋主的社会地位、性情品德、家族历

史等。喜洲白族民居中的照壁装饰艺术是白族

文化的一种体现和传承,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同

时,应该对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

承,利用现代工艺和技术,对传统艺术进行保

护和延续,让这种文化内涵通过建筑代代相传。

注释:

[1]高正蓓:“白族合院式传统民居装饰的调查与研究”,《大

理学院学报》,2010.11,第16-20页。

[2]李建华、夏莉莉:“文化生态层级理论下的西南聚落形态—

以大理喜洲聚落为例”,《建筑学报》2010.12,第55-57页。

[3]袁铮、王炎松:“大理周城白族民居建筑文化特征”,《建

筑历史》,2001.6,第79-84页。

[4]江净帆:《空间之融—喜洲白族传统民居的教化功能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第61-80页。

[5]胡晓燕、焦丹:“大理白族民居书画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第32-35页。

[6]姜龙:“汉式喜洲白族居民门楼的建筑情感表达”,《四川

建筑科学研究》,2012.10,第266-268页。

周华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