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4.19《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2

合集下载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剩余时间完成训练案。

2.重点预习:文章思路及第三段的文言知识。

3.把有疑问的题或词中的句子做好标记或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3、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前活动】翻译重点句子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知识链接】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预习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三段,结合注释及课文翻译把握文意,将重要的词语语义标注在课文中。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9《报任安书(节选)》课件2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9《报任安书(节选)》课件2

精选教育课件
16
罢了。总之,到死的那一天,然后是非才会有个定论。这封信不能 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只能)简略地说说一些固塞而鄙陋的想法。 谨再次致意。
简析:第3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 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精选教育课件
17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一段: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
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
作者的谦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
g)者〕从前。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这是
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
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
慎重。,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
精选教育课件
4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 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 题多为“报……书”“答……书”“与…… 书”“上……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 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精选教育课件
5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
精选教育课件
12
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推断、研究。天,自然界。人, 人类。,通〔通〕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草创〕起 草稿。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 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通邑 〔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 (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9报任安书导学案

19报任安书导学案

19 报任安书导学案司马迁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3、背诵三四段.方法与过程:自主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点评---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妙语珍藏:神奇的转折司马迁握着那杆沉甸甸的铁笔走来。

他那依然矫健的身姿,依然从容的步履,丝毫没有带着对那次人生转折的沧桑与苦痛,他轻轻耳语:“是转折赐予了我勇气。

”有些惊讶,那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屈辱竟没能在他身上留下一点痕迹。

不,留下了,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史家之绝唱”。

我明白了,如若没有转折,司马迁恐怕还不知道自己修史的决心竟有如此之大,是转折赐予了他执着。

转折是如此神奇啊。

一、研习第三段(一)知识梳理1、给加点字注音倜傥..()()仲尼厄.()厥.()有国语膑.()脚思垂空文以自见.()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思垂空文以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字(1)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厥.有国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以.舒气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思垂空文...以自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_《报任安书(节选)》优教导学案(第2课时)

粤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_《报任安书(节选)》优教导学案(第2课时)

《报任安书(节选)》优教导学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会赏析本文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互动课堂】夯实基础(1)请写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2)请写出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3)请写出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况(4)请写出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解读文本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全文共3段第1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第2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

思考:从这些古人身上作者学到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些什么?第3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思考: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3.文法览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鉴赏)(1)全文情感真切。

(2)措辞婉转,柔中见刚。

(3)文辞流畅优美(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4.个性感悟:学完本文,你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生死观?课堂小结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

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高中文言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高中文言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第二段:自诉卑微的身世和屈辱的地位,以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上所受的折磨。
第三段:写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文采表于后世”。
第四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五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第六段: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和自己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三)疏通文句,解释下列加点的重点词语:
17、重施刑于大夫18、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19、亦颇识去就之分20、恨私心有所不尽
21、文采不表于后也22、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3、屈原放逐,乃赋《离骚》24、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5、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26、思垂空文以自见
27、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2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二.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曩者阙然蝼蚁诎体赭衣箠楚髡刑黥刑
槛阱定计于鲜暴肌肤榜箠头抢地圜墙强颜羑里
魏其侯罔加没世不可胜计倜傥厥有国语占卜
囹圄缧绁说难放失旧闻愠色闺閣之臣剌谬
贪生恶死
(二)整体把握文章,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部分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先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没有及时答复表示歉意。
2.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
3.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学习过程: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大声诵读课文,正音断句;尝试翻译课文,整体理解文意;请用黑色笔将课下注释搬入课文中;将不理解的文言词语用红笔圈出来。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存实词、虚词与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一辈子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司马迁(前145-前86?)38岁继父职为太史令。

47岁时因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此文是司马迁54岁时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前91年),朝中发生巫蛊案(巫师用邪术加祸于人为“巫蛊”。

汉武帝时,女巫教宫人埋木偶免灾。

帝病,负责护卫京城的佞臣江充谓帝崇在巫蛊,因于宫中掘地搜查。

江充与戾太子刘据有嫌隙,遂诬称在太子宫得木偶甚多。

太子恐惧,起兵捕杀江充,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太子失败自杀)。

任安当时任北军使者护军(掌京城禁卫军北军),乱中同意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前写信给司马迁,期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司马迁因此写了这封回信。

此文中,司马迁以极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写了内心的无限痛楚,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和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他为实现理想而甘受凌辱,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此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关于了解司马迁的生平思想以及他的文学观,本文也有重要价值。

2.课文说明原文较长,课文是节选的。

开头删去了说明回信迟的缘故部分。

其下司马迁详述因为替李陵说情而获罪的通过,意为婉言表明自己不能为任安辨白而难行施救,并不是缺乏仗义执言的勇气,自己曾为李陵辩护确实是明证。

(武帝刚愎自用,不爱谏言,而司马迁所惜非生命,而惜《史记》之未成。

第二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高中语文 报任安书(第二课时)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二中学2021年高中语文报任安书〔第二课时〕教案新必修5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二、研习2—4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一一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1〕所自树立:自己用来立身的。

指工作和职位。

〔2〕用之所趋:意思是为什么去死。

用,因;之,代死。

〔3〕诎〔qū,屈〕体:指身体被捆绑。

诎,同“屈〞。

〔4〕剔毛发:剔,通“剃〞。

〔5〕婴金铁:指颈上套着铁圈,即所谓钳刑。

婴,环绕。

〔6〕被箠楚“箠〞通“棰〞,杖〔7〕及以致是,言不辱者……“以〞通“已〞〔8〕见狱吏那么头枪地“枪〞通“抢〞,碰撞〔9〕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10〕审矣,何足怪乎?审:明白〔1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所以:……的原因。

〔12〕见狱吏那么头枪地枪:通“抢〞,触,碰。

〔13〕受械于陈械:刑具。

〔14〕念父母,顾妻子妻子:妻子儿女。

〔15〕定计于鲜鲜:不以寿终。

〔16〕恨私心有所不尽恨:遗憾;私心:自己的心愿。

〔17〕古者富贵而摩灭者“摩〞通“磨〞〔1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3、落实详细文言语段翻译。

翻译:我之所以要抑制忍受、苟且偷生,囚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也在所不辞,是以心中还有末了之事为恨,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世为耻呀!〔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翻译: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非凡的特殊人物可以名扬后世。

三、指导学生熟读铺排句和用典句1、铺排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品教案(第2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品教案(第2课时) doc

语文必修Ⅴ粤教版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品教案(第2课时)
学习第二段
1、教师范读第二段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字音:愠色(yn)倜傥(ttǎng)
4、词句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证:纪:法纪)②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④惟倜傥非常之人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思路分析:完成《史记》,实现了我人生的最大价值。

(1)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在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

(2)作者说他是学习先贤,当时《史记》草创未成,就遭此灾,他痛惜全书没有完成。

因此,受酷刑而无愠色,遭戮笑却能忍耐,最后终于完成了《史记》,偿还了前面受辱的债。

5、熟读并背诵本段。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9课《报任安书》word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语文必修五第19课《报任安书》word学案及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四单元19、《报任安书》研学案班级姓名高二语文备课组编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重难点:2、3三、背景材料及体裁1.背景资料《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

年轻时比较贫困,后来做了大将军卫青的舍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

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于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

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

任安入狱后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搭救自己。

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所以,这封信是一篇研究《史记》和司马迁的生活、思想的重要文章。

2.体裁“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报任安书》可以说是居书信散文之首,为千古压卷之作。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怯懦..()沉溺.()缧绁..()厄()..()臧.获()倜傥厥()膑.脚()放失.()稽.()愠.色()被戮.()垢弥..()闺閤.()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粤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导学案002

粤教版-语文-高二-《报任安书》导学案002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重点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课时安排】4课时一、预习检测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曩蝼蚁箠楚诎体槛阱圜墙强颜暴肌肤占卜缧绁愠色倜傥羑里髡刑劓刑刖刑绛色魏其赭衣贪生恶死没世孙膑剌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含义。

(1)及以至是(2)被箠楚受辱(3)其次剔毛发(4)幽于圜墙之中(5)见狱吏则头枪地(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8)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9)则仆偿前辱之责(10)及罪至罔加3.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①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②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③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④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⑤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⑥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⑦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①虽仆虽怯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②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盖文王拘而演《周易》退而论书策③以思垂空文以自见欲以究天人之际仆以口语遭此祸④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卒就死耳⑤道不得通其道然此可为智者道伐无道,诛暴秦⑥用而用流俗人之言用之所趋异也⑦重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重为乡党所笑⑧通通邑大都通古今之变通其狂惑5.解释加点的词语曩者..久不报,幸勿为过...,阙然..请略陈固陋定计于鲜.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太史公牛马..之渐..走其次不辱理色..积威约《兵法》修列..耳..苦望.仆不相师.所谓强颜而文采..非常之人称焉..不表于后世也唯倜傥思垂空文...以自见.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与时俯仰..今虽欲自雕琢..要之..死日太上不辱.先倡优..所畜勇者不必死.节韩非囚.秦衣.赭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流俗之所轻.也6.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句子。

粤教版《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高二备课组附答案)讲解

粤教版《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高二备课组附答案)讲解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积累文言知识:重点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重要的实词、虚词。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二、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征和二年,太子刘据发兵诛杀了借巫蛊诬陷他的大臣江充等人。

当时,任安收到太子的发兵命令却按兵不动。

事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心怀不忠”,将他逮捕入狱,判处腰斩之刑。

身遭不幸和蒙受耻辱的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任安被杀前对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三、课前预习(一)填空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 4.19 报任安书(节选)

高二语文粤教版必修五学案 4.19 报任安书(节选)

19报任安书(节选)学习目标1.理清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作家作品课文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回信。

后来,任安因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让自己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曩.者(nǎng)阙.然(quē)沉溺.(nì)缧绁..(léi xiè)臧.获婢妾(zāng)摩.灭(mó)倜傥..(tìtǎng)膑.脚(bìn)放失.旧闻(yì)轩.辕(xuān)愠.色(yùn)前辱之责.(zhài)戮.(lù)剌.谬(là)闺之臣(ɡé)★通假字古者富贵而名摩.灭(通“磨”)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思垂空文以自见.(通“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稽其成败兴坏之纪.(通“记”,历史记录)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古义:谦词,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今义:牛马走路。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情意。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意气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

今义:勤劳而踏实。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人之本性。

今义:人的感情,人之常情;情面;恩惠,情谊;指礼节应酬等习俗;礼物。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班级:姓名:学号:【复习目标】1.背诵、默写名句、名段。

2.掌握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累写作素材,学习将课文中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知识梳理】(自主完成案)一、名句默写。

1. 人固有一死,,,用之所趋异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

4.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5.《诗》三百篇,。

6.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二、给加点字注音。

曩.者( ) 阙.然( ) 诎.体( ) 赭.衣( ) 放佚.( ) 膑.脚()圜.墙( ) 稽.( ) 缧绁..()..( ) 受榜箠.()倜傥..()剌谬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次诎体受辱。

2.其次关木索3.见狱吏则头枪地4.及以至是5.及罪至罔加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思垂空文以自见9.放失旧闻10.则仆偿前辱之责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曩者辱赐书2、若望仆不相师3、幸.勿为过.4、阙然..久不报.5、特.以为智穷罪极6、用.之所趋异也7、定计于鲜.也8、暴.肌肤9、系狱..之外..抵罪 10、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11、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12、不可胜.记13、思垂.空文以自见 1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15、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16、虽万被戮.17、垢.弥甚耳 18、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19、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 20、与时俯仰五、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古义:2.意气勤勤恳恳。

古义: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古义:4.念父母,顾妻子。

古义: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古义:6.下流多谤议。

古义: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8.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9.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10、素所自树立使然古义: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1.孙子膑脚2.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3.倡优蓄之4. 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5.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6.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7、以污辱先人 8、衣赭衣【合作探究】(课堂合作案)一、写出下列字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报任安书》教案
二、全文把握
未经节选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说明未能及时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说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贤进士”的原因。
第三段:叙述因为李陵事件下狱的经过。
第四段:写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写自己完成《史记》的心情。
第六段:表达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课文节选了后三段。
三、课文分析
学习第一段
1、教师范读第一段
都打破了。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二、课文析读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
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作人,对女性尊重。
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
多少美丽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其次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
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4、思路分析:
这一段,司马迁重点写了自己受刑后对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叙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历的记载的小
官,“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本来就被人看不起。现在子承父业,更是微
不足道。
(2)接着写卑微的地位带来的结果:假如我伏法被诛的话,就好像九牛身上
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只蝼蚁一样渺小,我的死是无足重轻的。命如蝼蚁草
烈的颂歌,这就比《牡丹亭》又大大前进一步。
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尊重。他是理想完善的“人”,
但是现实中的男人他觉得太丑恶了,只有美丽的女性才比较能做他塑造“人”
的完美形象的原型。他唱的女性的颂歌,其实就是“人”的颂歌。但是,他又
眼见一幕又一幕的女性的悲剧,眼见这人世间仅有的美,逃不了毁灭的命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报任安书节选学案含解析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报任安书节选学案含解析

19 报任安书(节选)一、读准字音曩.者( ) 恶.死( ) 缧绁..( )( ) 倜傥..( )( ) 愠.色( ) 剌.谬( ) 阙.然( ) 臧.获( )虽累.百世( ) 闺 ( )nǎng wù léi xiè tì tǎng yùn là quē zāng lěi gé二、辨别通假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3.思垂空文以自见( )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 6.则仆偿前辱之责 ( )1.“摩”通“磨”2.“底”通“抵”3.“见”通“现”4.“失”通“佚”5.“纪”通“记”,历史记录6.“责”通“债”三、一词多义1.阙⎩⎪⎨⎪⎧阙然久不报 ( )若阙地及泉 ( )阙秦以利晋 ( )城阙辅三秦 ( )2.师⎩⎪⎨⎪⎧若望仆不相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吾从而师之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 3.相⎩⎪⎨⎪⎧若望仆不相师 (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4.然⎩⎪⎨⎪⎧阙然久不报 (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 )5.以⎩⎪⎨⎪⎧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 )思垂空文以自见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6.之⎩⎪⎨⎪⎧况仆之不得已乎 ( )而用流俗人之言 ( )无兄弟之亲 (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1.名词,隔了很久 动词,通“掘”,挖掘 动词,侵损 名词,代指都城长安2.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军队3.xiāng,副词,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 xiāng,副词,互相,交互 xiàng,动词,帮助,辅佐 xiàng,名词,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 xiàng,名词,相貌 xiàng,名词,赞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4.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代词,这样 连词,然而5.介词,用 连词,因为 介词,因为 表目的连词,来 介词,用6.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四、词类活用1.若望仆不相师.( )_________ 2.孙子膑.脚 ( )_________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 )_________ 4.思垂.空文以自见 ( )_________ 5.且勇者不必死.节 ( )_________ 6.略陈固陋..( )_________ 7.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 )_________ 8.曩者辱.赐书 ( )_________ 1.名词用作动词 效法 2.名词用作动词 受膑刑 3.名词用作状语 像牛马一样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流传5.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而死6.形容词用作名词 固塞鄙陋(的意见)7.形容词用作名词 富贵的人8.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了耻辱五、古今异义1.意气..①勤勤恳恳....②①意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9《报任安书》导学案(教师用)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积累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4、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文言句式。

2、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学习方法: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很难弄清句意,可结合《教材精析精练》的有关资料认真预习,加强对文意的理解。

学习课时:三课时课前预案资料助读一、李陵事件: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二、写作背景介绍: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任安,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相似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关于此信的写作年代,一说是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另一说是在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

但他有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在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

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波谰起伏。

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

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

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迭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三、复习司马迁及其《史记》填空。

(1)《报任安书》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是我国第一篇。

(2)司马迁,字,西汉著名、和。

他的作品开创了的史学体例,对后代的史学产生深远影响,后来的“二十四史”都属于体例。

(3)《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全书共篇,包括、世家、、表、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答案:(1)《汉书·司马迁传》西汉司马迁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2)子长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纪传体纪传体(3)130、本纪、列传、无韵之离骚四、读课文,读准字音:曩(nǎng)缧绁(léixiè)倜傥(tìtǎng)垢(gòu)闺閤(gé)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剌谬(là)五、名家评《报任安书》:详见《教材精析精练》第78页相关内容。

课堂学案(两课时)内容:听课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内容,概括主要事件。

一:导入: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

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拼音和填空题)三、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之处。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摩通磨)2、《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3、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6、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象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拜两拜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从前;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3、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责任4、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意气:古义,情意;今义,侠义;勤勤恳恳:古义,诚挚恳切;今义,勤奋望:怨望、埋怨;师:名词作动词用,效法5、请略陈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6、阙然久不报:隔了很久7、幸勿为过:幸:希望,副词;过:责备,动词。

谦辞与敬辞:牛马走、辱、幸8、仆于妻子何如哉:如何9、亦颇识去就之分:职分(界限)10恨私心有所不尽:遗憾11、鄙陋没世:终结一生12、仲尼厄而作《春秋》:困穷13、不韦迁蜀:贬谪14、发愤之所为作也:愤懑15、以舒其愤:舒散16、仆窃不逊:不谦虚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散乱的文献1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纲纪、规律19、会遭此祸:恰逢,正好20、虽万被戮,岂有毁哉:即使21、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经历;耻辱22、通其狂惑:达(抒发)23、曼辞以自饰:美好(三)、文句翻译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就人的本性而言,没有不贪生厌死的,(难免要)怀念父母和妻子儿女;至于为正义和公理所激奋的人,则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有所不得已的缘故。

3.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至于)《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4、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5.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五、研讨: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史记》没有完成。

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六: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二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四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五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课后巩固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思垂空文以自见B.仲尼厄而作《春秋》C.则仆偿前辱之责D.古者富贵而名摩灭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有无不同,请具体解释: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3.下列句中不含谦辞或敬辞的一句是()A.曩者辱赐书B.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C.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文王拘而演《周易》B.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C.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再拜:再一次下拜B.推贤进士为务务:事务、工作C.若望仆不相师师:效仿D.刑不上大夫刑:刑罚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