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23dc683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c.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23.月光曲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月光曲》(课件播放《月光曲》)。
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会有所了解。
(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
那么,《月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意境。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fe0cd4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2.png)
六、句子解析
1.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盲姑娘一直以来的愿望,而盲姑娘把这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 便说说”,说明了她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她十分理解哥哥说的“音乐会入场券太贵,咱们 又太穷”话中含有的不安和痛楚之意,她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随便说说 ”,让我们感受到了盲姑娘的善解人意,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凄楚和酸涩,更让我们感受到 了盲姑娘那种被生活所迫,而强压住内心对音乐热爱的无奈。是啊,生活本来就已经很艰难 了,听贝多芬的音乐会是多么奢侈而又无望的事啊!学习本句,要侧重语意的领会。可通过 联系上文中兄妹俩的对话,反复朗读,让学生领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 “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 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 人心弦的诗篇。 【设计意图: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贝多芬想用艺术为贫苦人造福的高尚情怀,为理解 课文内容做铺垫。】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第二课时 《月光曲 》知识点汇总
知识点:
一、我会写组词: 谱:pǔ(谱写、乐谱、靠谱) 莱:lái(蓬莱、莱阳、莱茵河) 茵:yīn(绿茵茵、绿草如茵) 盲:máng(盲人、盲道、色盲) 纯:chún(纯蓝、纯熟、纯粹) 键:jiàn(键盘、琴键、按键) 缕:lǚ(一缕、一丝一缕、千丝万缕) 陶:táo(陶醉、陶瓷、陶器)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f23d5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让读者感动。
课文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听钢琴曲时的感受,为学生学习现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
3.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趣。
教学重点: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初步尝试在音乐中联想并进行练笔。
教学难点:通过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体验,探究其创作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谈话简介,激趣导入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哪篇课文吗?是的,《月光曲》。
请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谁听过这支曲子?既然大多数人都没有听过,我们想一想,《月光曲》,该是什么样的旋律呢?从音乐声中仿佛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请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2.生自由回答。
【点评】相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月光曲》是陌生的。
他们也许在课前预习时知道了这个传说,但未必有机会领略到曲子的妙处。
这里设计了猜测、设想的教学环节,引出学生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知传说1.现在请同学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呢?2.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莱茵河盲姑娘蜡烛琴键谱成幽静请大家从上面的词语中找出一个形容环境的词语,那就是“幽静”。
通过对“幽”字查字典和不同语境的意义选择理解词语的意思,想想此处使用这个“幽静”的妙处。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反思及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反思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a21473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4.png)
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对月光的描绘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月光的描绘。
2.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描写,体会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月光,感受月光的美丽和神秘。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月光的感受和联想。
Step 2: 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通过课文的注释和词典,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Step 3: 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各小组选取一个修辞手法或词语用法,进行分享和解释。
Step 4: 课堂讲解(1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课文中的抽象描写和表达。
2.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月光的美丽景象。
Step 5: 写作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进行创意写作。
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月光的短文,或者写一首关于月光的诗歌。
Step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也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月光的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5篇)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1affb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c.png)
《月光曲》教学案例与反思(精选15篇)《月光曲》与反思篇1[情景说明]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案例教学中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探究,尝试“读通――读懂――读好”的阅读全过程。
从音乐的角度切入,拓宽语言文字理解的视野,使学生感受“研究朗读”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居高临下抓住文章重点。
从而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弹曲、谱曲、热爱劳动人民、深入贫苦群众的人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题(发现)1、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利用实物投影)。
2、师:今天,我们就从语文的角度对《月光曲》作进一步的研究。
(板书课题)3、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读畅。
(提倡使用工具书)2、学生自由交流读后的感受。
要求不受限制,畅说欲言。
3、确定小组研究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读懂)1、学生自由读课文。
(围绕选定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课本上圈画。
)2、小组内交流课题的研究情况。
(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研究与交流。
)3、小组展示研究结果:在各小组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引导,并鼓励其他学生参与评价,形成人人积极参与、个个能够评判的浓厚学习氛围。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通过抓住贝多芬“夜晚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琴声”、“看到穷兄妹俩酷爱音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等要点,让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爱心,感悟抓住要点进行阅读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调是怎样的?教师随机点拨: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学生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体会曲调“舒缓――明快――激昂”的变化,并试着读出这种变化。
(3)《月光曲》为什么能成为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引导学生根据前两个问题的研究,尝试归纳、总结出这一问题的答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月光曲》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月光曲》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b06a4f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c.png)
3.分析课文描绘的月光场景,感悟音乐与自然美景的相互映衬;
4.探讨作者如何运用文字表达情感,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5.课堂讨论,分享对《月光曲》的感悟和心得。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月光曲》的语言表达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和基本情节。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为盲女所作,灵感来源于月光下的海景。它是音乐与情感交融的典范,展现了音乐家的人文关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课文描绘的月光场景,理解音乐与自然美景的相互映衬,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文字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月光曲》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2.增强学生对音乐与文学相互交融的认识,提高跨学科综合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4.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的尊重与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5.培养学生的同理心,通过理解课文情感,提升人际交往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掌握课文基本情节;
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积极,而有些学生则相对沉默。为了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我尝试提出一些更具开放性的问题,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然而,我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可能还不够,我需要进一步探究学生们沉默的原因,是否是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讨论的主题缺乏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下次课堂上尝试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内发挥作用,提升他们的参与度。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5798c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b.png)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精选7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1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相关新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力。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电脑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一、音乐导入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⑴字、词的掌握情况:①认读生字、生词。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⑵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⑶交流初读感受: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⑷质疑问难: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曲子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听着琴声,好象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好像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大海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三、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探究课文1、自渎,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⑴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谈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bd9d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6.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说话训练。
(3)通过合作学习,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兄妹手足情深。
(2)感受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以及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激起学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体会《月光曲》的旋律、内容,以及体会贝多芬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激情、灵感。
教学难点理清《月光曲》的内容、旋律与兄妹联想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我们开始今天的课堂。
现在大家听到的就是──(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钢琴曲《月光曲》)。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美丽传说。
二、整体感知打开课本,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二部分(2~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也可以是感受最深的地方。
1、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理由。
三、直奔中心,感受《月光曲》那么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一首世界闻名的乐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一个插图,能找找是哪个自然段写了这幅图吗(生:第八自然段)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贝多芬情不自禁地按起琴键来。
我们就来读第8自然段。
(学生齐读)闭上眼睛想象:此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想象,描述此景)师提示:可以是小屋里是什么情景可以是屋子里的人物形象。
(如:月光照射下,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屋内的摆设更显得寒伧,烛光是微弱的,钢琴是陈旧的,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
这里充满了人间真情。
23《月光曲》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案
![23《月光曲》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5c88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2.png)
23《月光曲》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月光曲》第2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一曲的原因,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重点】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知道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以及弹完一曲又一曲的原因,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方法】谈话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内容1、同学们,你们喜欢月亮吗?喜欢夜晚皎洁的月色吗?美好的夜色当然少不了美妙的音乐(播放视频)。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刚刚大家听到的是贝多芬的《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课题)2、关于《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传说。
(板书:传说)3、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填空题)带领学生共同完成。
二、品读对话,探究灵感来源(一)品读第2部分1、课件出示句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里有人在谈话。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走了进去。
2、思考:一年秋天,贝多芬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演出。
一天夜晚,正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却走近了一所茅屋,还轻轻地走了进去,那是什么原因让他这样做了呢?3、指名学生反馈,教师引导板书:听琴声谈话4、课件出示句子:“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①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②从兄妹的对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到什么?③指名反馈,师引导归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a2bf7a0b4c2e3f5627630c.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
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
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3)借助查阅资料初读,读懂课文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a47b5d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53.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向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主角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生透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
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
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2篇】《月光曲》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讲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文中没有描写“月光曲”优美旋律的文字,但我们分明会感受到月光曲变化的旋律、曲调、节奏,它主要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的,在文中是第9自然段,也是课文写得最美的一段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贝多芬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难点是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这重点、难点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要突破它,靠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必须让学生反复地读,自己感悟出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56ab1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5.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生自由谈)小结: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大音乐家。
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
其中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曲子叫《月光曲》(板书课题),传说中,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看看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1、交流收获:(1)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那么谁能简单地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在这个故事中,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若学生答上一个问题时已说出,这里就灵活处理)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2、质疑问难: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是想进一步探究的内容?(根据学生问题的多少确定是直接交流还是小组讨论再交流)3、梳理问题: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并相机板书。
4、交流并明确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问题你都用什么方法解决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总结归纳出这节课将要运用的学习方法)三、自主探究,读书感悟(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想象、交流等的阅读实践过程中,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中受到感染)(一)了解弹奏月光曲之前的情境(目标: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1、抓住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读书体会,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我们知道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了两首曲子,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前8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他为什么要弹第一首曲子?又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呢?然后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试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自由读书,边读边体会。
3、师凭借问题引导学生谈体会,从中获得情感熏陶:贝多芬为什么要给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呢?谁来谈谈自己的体会?4、全班交流5、贝多芬怀着同情的心情给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那他为什么弹完一曲还要弹第二首曲子呢?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6、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灵活引导,可用交流引导体会,也可引导朗读盲姑娘的话体会等,使学生体会到贝多芬遇到知音时的激动)7、谁还有不同的感受?8、感情朗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对话小结:通过刚才读书交流我们体会到,刚开始贝多芬是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来弹一首曲子给他们听的,可是接着他发现盲姑娘不仅非常热爱音乐而且非常懂音乐,他感到非常高兴、激动,于是产生了激情,要再弹奏一首。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精品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396cd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1.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1篇】《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
教学中,我以贝多芬和盲姑娘的两次对话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感受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这两次对话在课文的资料上,正是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的关键处,把这两个片段读好,就能感受贝多芬丰富的内心世界。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
我在教学在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动画,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是否一致,再划出表示“想象”的词语:好像,仿佛。
就这样,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反思第2篇】《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
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
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月光曲》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月光曲》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7ec668a76eeaeaad1f3306f.png)
第26课《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失明、纯熟、陌生、清幽、琴键、陶醉、苏醒、飞奔、记录、莱茵河、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九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课件:《月光曲》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初读感知1.师:《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2.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三、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
(点击字形结构,会显示例词。
)能说说'幽静''纯熟''陶醉'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
)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
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课文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
)既然是传说,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不是真的。
2.理解"谱写":“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56687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3.png)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演奏《月光曲》的基本节奏和音乐节拍。
2.学生能够听辨出曲调的变化及整体乐曲情感。
3.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特点。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思想和感情,表现个性。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情感目标1.通过实践性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音乐艺术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基本信息本节课将学习名曲《月光曲》,了解它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曲调特点。
2.教学方法1.听觉教学法2.游戏法3.演唱法4.工作小组法5.问答法3.教学过程3.1 音乐启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介绍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教师可以说:“音乐是用声音表现的一种艺术,与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同属于文艺领域,由许多不同的音符组成。
”3.2 乐曲欣赏教师可以在熟悉的课堂环境中为学生播放《月光曲》,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乐曲来了解它的曲调和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
3.3 曲调研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讨论乐曲中所使用的曲调和乐器。
教师可以用类似于“什么样的乐器可以演奏出这样的音乐”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在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来体现它的独特性。
3.4 音乐表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创造的一些动作、神情来表现乐曲的意思,并一起欣赏细节。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以唱歌的方式来表现乐曲中的主题。
3.5 制作一些简单的乐器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制作乐器的能力,研究音乐的原理,把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也用起来。
这样做可以培养他们的机智和创造力,并且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
4.教学效果评估4.1 学生的音乐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的表现力来表达在学习《月光曲》时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4.2 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在设计好的测试中根据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来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判断学生学习《月光曲》的效果,以便下一步教学的方向。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 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 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2fc9e1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c.png)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6篇部编六上《月光曲》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语文上册《月光曲》教案1一、导入新课读课题,你觉得《月光曲》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曲子?从名字猜想我们心中最大的期待是什么?听一听。
咱们今天是语文课,我们语文课首先要从语言文字中听出音乐来,浏览课文,从什么地方你可以听到月光曲的旋律。
二、细读课文自由读9自然段,你从课文中听出了月光曲怎样的旋律。
她好像面对这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指名读。
齐读,一二两句。
读初平和、舒缓的旋律。
范读:月亮也越升越高,穿过一律一律轻纱似的微云。
听出音乐正在向高潮发展。
你还听到了什么样的乐曲。
激动人心的。
情绪高涨的。
我是从“忽然……”听到的。
读。
板书:旋律舒缓起伏激越齐读。
读初令人振奋的旋律。
(是令人振奋吗?)指读第九自然段。
从文字中听出了月光曲旋律的变化,听得对吗?让我们来听一听。
在这段话前还有一句话,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咱们不是皮鞋匠,但也要静静地听。
播放音乐。
(这时候不要介绍乐章,让学生静静地听,就不要打断学生)有同学笑了,为什么笑?为我们鼓鼓掌。
我们都有一双音乐的眼睛,我们听出了音乐的旋律,音乐的旋律都是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创作中去,自读第二自然段,让我们来体会贝多芬创作的过程,创作的心情。
小路上。
心情很放松。
他的心情很平静。
仔细读第二小节,你就能体会到不同的心情。
抓关键词语。
谈感到欣慰,因为人家谈得是她的曲子。
从幽静体会到平静。
高兴,因为他的曲子被广泛的流传了,在这么僻静的地方都能听到他的曲子。
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走进了小屋。
有句话说,弹琴知音,谈话知心。
你能通过他们的谈话知道他们的内心吗?他们很想弹好这首曲子。
读一读,在哪儿知道的?很想听到贝多芬亲自弹奏。
有点无奈。
这个哥哥比较难受,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愿望。
指读哥哥说的话。
沮丧的心情。
因为小姑娘很想听听。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3 月光曲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七单元23 月光曲 优质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8161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1.png)
头来,好像在听孩子们唱歌。
孩子们胸前的红领巾迎风飘扬,好像
也很快乐。
五、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3)
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
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
传奇故事,表现了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也表现
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34)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
余音绕梁异曲同工行云流水高山流水
一唱三叹余音袅袅靡靡之音弦外之音
阳春白雪高歌猛进歌舞升平四面楚歌
六、课堂演练,布置作业
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5、36)
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7)
(1)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2)听一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自己想到的
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意境优美、感人至深的文章。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将重点放在贝多芬情感的变化和文字描绘的音乐意境上。
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主要通过人物的三段对话来感受。
第一次对话时皮鞋匠兄妹,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手足情深,妹妹善解人意,哥哥为达不到妹妹的要求而感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276686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67.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作业设计】1.比一比, 再组成词语茵()盲()券()屡()粼()谱()菌()育()卷()缕()嶙()普()2.按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是:①②③3.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时而。
4.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 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B、迫切C、诚恳、热情D、体谅、安慰①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②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③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④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教学设计【作业设计】一、情感体味(填序号)。
A.遗憾、内疚B.迫切、渴望C.诚恳、热情D.赞叹、惊喜E.体谅、安慰1.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得,那有多好啊!()2.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3.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不,我是来谈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5.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二、课内阅读。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③()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
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1.按原文填空。
2.用“”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2)(3)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第④句表现了乐声(),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
A.气势逐渐增强B.轻柔舒缓C.高昂激越。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月光曲》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月光曲》教案+教学反思(特级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40c5e37c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11.png)
《月光曲》教案(二)【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2.聚焦第九小节,理解画面与乐曲节奏的关系,了解并尝试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写;3.体会贝多芬在创作乐曲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并理解这种情感;4.感受艺术创作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畅谈理解1.引入、读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2.畅谈对《月光曲》的了解师:课文都已经读过了,我请三位同学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己对《月光曲》的了解,可以是通过课文了解的,也可以是课外了解的。
二、概说曲中事用“贝多芬兄妹俩月光曲”三个关键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越读越美,初读能看到一段美丽的传说,再读能听到了一首美妙的钢琴曲,接着读能感受到一种美好的情怀。
这一段美丽的传说,你有没有读懂。
贝多芬、兄妹俩、月光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美丽的传说。
三、联想曲中调(一)提出疑问读懂联想1.理出第九小节的三个部分(1)抛出问题,聚焦第9小节师:大家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使兄妹俩陶醉的这首曲子---《月光曲》的旋律和节奏是什么样的呢?哪个小节描写了这乐曲的旋律和节奏?(2)研读文本,理出画面变化师:这个小节里月光和海面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梳理出变化来。
(3)故意质疑,引发思考师:这一小节明明写的就是海面和月光的变化,是兄妹俩看到的,大家为什么说是他们听到的乐曲的旋律和节奏呢?师:也就是说,他们耳朵里听到的是贝多芬弹的时而轻柔舒缓、时而明快有力、时而雄浑激荡的钢琴声,眼前出现了微波粼粼、风卷巨浪、波涛汹涌这样的画面,是吗?小结:文中写的月光和海面的变化并不是真实存在,而是兄妹俩在听贝多芬弹奏钢琴曲时产生的联想,对吗?2.指导朗读感受旋律师:既然从课文中读出了《月光曲》的旋律和曲调,我们再来读一读第9小节,尝试用语音语调来表现《月光曲》旋律的变化,你们自己先试一试。
(分三部分指导读完)师:现在我们把三部分连起来读一读,注意旋律的变化啊,看大家能不能让老师陶醉在读书声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9个生字,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的故事或传说。
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提示:《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课件2】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
”“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
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
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段意:①总的介绍。
②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
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月光曲》?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3】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第一层:第2—6自然段第二层:第7—10自然段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4:相关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
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
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了茅屋。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聆听谈话)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出示【课件5】男的()地说一个姑娘()地说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
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板书:同情)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指点: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
指名分角色读本段4、5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
后来她作出了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
出示【课件7】()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那么激动,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还说,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
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4.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学)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8】(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
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
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
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
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话。
)出示【课件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照亮了茅屋。
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
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现在我们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学生自学。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板书:好像……仿佛……)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
老师轻声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你们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天相接)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板书:月亮升起)(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板书:月亮升高)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想一想,这儿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见右图)(板书:微波粼粼)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入情境)(4)第三幅画面: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9.描述性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
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