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背景。

2.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能够背诵并默写《琵琶行(并序)》。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运用比较法和文献研究法,深入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主题。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 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2 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诗意和修辞手法。

3.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3.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

3.4 比较法: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3.5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深入研究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1. 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1. 讲解诗歌的诗意和主题。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诗歌。

2. 学生自主练习背诵和默写。

4.4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 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5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琵琶行(并序)》的背诵和默写。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背诵、默写和写作能力。

5.3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思考能力。

5.4 读后感或分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及作者白居易。

分析并掌握《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翻译并理解《琵琶行》的文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从诗歌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2.2 教学难点《琵琶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参考书籍。

3.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了解其背景。

准备好笔记本,以便记录重点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

简要介绍白居易和《琵琶行》的背景。

4.2 朗读与解析学生朗读《琵琶行》。

教师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4.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4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琵琶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活动,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解析和相关的写作或绘画作业。

5.3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测验或提问,了解学生对《琵琶行》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第六章:教学内容与安排6.1 教学内容继续深入分析《琵琶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

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6.2 教学安排讲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等。

通过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第七章:课堂活动与互动7.1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

《琵琶行(并序)》详细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琵琶女在长安城流浪演奏琵琶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本章节主要介绍教案的总体结构和教学目标。

1.2 教案结构本教案共分为十五个章节,分别为:教案简介、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置、教学反思、拓展阅读、教学评价、教学资源、教学拓展、教学建议和课后跟进。

1.3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思维。

第二章:学生情况分析2.1 学生背景本节课适用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2 学生需求学生希望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3 学生特点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喜欢互动和参与,对于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古诗文更易产生共鸣。

第三章: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和主旨。

欣赏诗句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音乐文化。

3.2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课文《琵琶行(并序)》全文。

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唐代音乐文化的相关资料。

4.2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PPT课件。

纸笔等学习工具。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琵琶的兴趣,进而引出《琵琶行(并序)》这首诗。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5.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解析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5.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思维。

5.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感悟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社会的反思。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琵琶行(并序)》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琵琶行(并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理解古代音乐文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2.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琵琶女的命运变化,夸张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用比喻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表现技巧。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现技巧,通过叙事讲述琵琶女的故事,通过描写描绘音乐的美妙,通过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背景,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二、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风格。

(3)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什么。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引入《琵琶行》的诗意。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琵琶行(并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4 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2)探讨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

(2)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如是否需要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

(3)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境的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琵琶行(并序)》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演唱琵琶曲的故事,并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特开设本课程。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2 创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长安城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演唱琵琶曲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以及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主题。

2.3 诗歌结构《琵琶行》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诗部分详细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唱和听众的反应;尾声部分以诗人感慨作结。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序部分解析解析序部分的诗句,理解诗人为何要描写长安城的繁华和歌舞升平,以及琵琶女背景下的出现。

3.2 正诗部分解析分析正诗部分的诗句,解读琵琶女的音乐与歌词,探讨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以及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的人生感慨。

3.3 尾声部分解析阐释尾声部分的诗人感慨,理解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悟,以及这种感悟与琵琶女音乐之间的关联。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了解其诗歌形式的美。

4.2 形象描绘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形象描绘表现琵琶女的音乐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3 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对诗歌表现力的提升。

第五章:课堂实践与拓展5.1 课堂背诵要求学生课堂背诵《琵琶行》,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

琵琶行并序讲读课多媒体课件1.把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了解并初步掌握描写音乐的手法,鉴赏技巧;2.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3.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1.理解音乐描写的多层含义,领悟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层内涵。

2.感悟诗人的心路历程,通过乐与诗的对话,深层理解诗歌主旨。

一、导入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

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

二、诵读全诗,指导朗读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2.教师播放朗读3.学生齐读三、解读小序,初步感知1.开头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②说明了写这首诗的原因和命名,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整体感知,梳理诗歌脉络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②江上聆听琵琶曲③歌女倾诉身世苦④同病相怜伤迁谪⑤重闻琵琶青衫湿4.赏析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前句互文后句管弦指代音乐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离愁、沦落)手法点拨: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研读文本1.本文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诗中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从怎样的角度写的?明确: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一闻琵琶邀相见(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美妙)第二次:“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再闻琵琶诉沦落(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第三次:“却坐促弦弦转急”至“江州司马青衫湿”——三闻琵琶青衫湿(侧面描写)第二次:再闻琵琶诉沦落2.写出了琵琶声怎样的特点?找出音乐节奏的变化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白居易《琵琶行》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情怀,领会白居易诗歌的深远影响与意义。

2、学习诗歌中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的美质。

教学重点:1、提示诗歌形象和语言的内含,体会作品情意和艺术特点,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

3、理解《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方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含。

教学过程:一、作品提示。

1、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

《琵琶行》上一篇七言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曲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琵琶:弹拨乐器。

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ao)而鼓之”。

“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

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

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

本篇中琵琶女所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达室进的“曲项琵琶”,梨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3、行: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性质的歌辞。

二、预习思考。

1、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学生: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琵琶行(并序)》的主要内容,体会其语言美和情感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 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和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的分析过程,提高实践能力。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虽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但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点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点评,我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反馈:我会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的结果,包括对他们的作业的批改和点评。通过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八、课堂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堂评价:
1. 提问: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的背景、情感变化、人物形象等方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涵,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讲授法,为学生提供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学特征。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_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低沉抑郁——欢快明朗、清脆悦耳——低沉、以至停顿——激越、雄壮
即在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通于视觉了。再像“莺语花底滑”、“冰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通于触觉了。“幽咽泉流水下滩”,“幽”是感觉,是听觉通于感觉。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 ,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一是因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理解。
二是因为自己受政治的斗争迫害而「辞帝京」,离乡背井来到荒远的浔阳。怜人又自怜,因而泪湿青衫。
主旨: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体会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③侧面描写。形成了一种荡气回肠、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画面感极强。
3.演奏的过程中营造了怎样的典型境界?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营造了典型境界。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在特定的场合下,乐曲的暂时休止比连续不断的演奏更能触动人们的心弦,更易让人受到感染。创造出了曲止情续、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3. 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掌握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翻译重点句子,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练习:挑选一些典型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选择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读后感评价: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琵琶女的故事和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并序);(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感慨,理解作品中的人性关怀;(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琵琶行》(并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诗歌手法的分析: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青衫泪”、“江州司马”等;2. 诗歌韵律的把握:平水韵、韵脚、节奏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参考资料、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并序),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古代文化知识;(2)分析诗歌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诗人情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与其他描写音乐的诗作如《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琵琶文化,包括琵琶的历史、演奏技巧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案1【课例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4)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文中音乐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运用情境教学法,感受文中描绘的音乐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美,提升审美情趣;(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注人生百态。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原文的阅读与理解;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与理解;2. 古代音乐知识的普及与应用;3. 诗歌的音乐性与情感关系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文本;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解决字词障碍,理解文本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点词语、句式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5. 情感体验:运用情境教学法,播放琵琶音乐,让学生感受文中音乐氛围;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3.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音乐知识,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内涵;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3.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文中音乐与情感的相互关系;4.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中音乐氛围;5.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团队协作能力等;八、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古典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拓展文学视野;2. 文化探究:深入了解古代音乐、舞蹈等相关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 艺术欣赏:欣赏古代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感受音乐与艺术的相互关系;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如模拟古代音乐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一、趣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拜访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有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叹:“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容易在这都市居住发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小学课本的《草》,全名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

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公元846年,唐宣宗即位之初,有意起用闲居洛阳的白居易(75岁)为宰相。

但诏书还没发出去,白居易去世的消息就传来了。

宣宗伤感不已,提笔写下《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二、作者简介:始于儒,中于道,终于释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易锡并称“刘白”。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三、写作背景
有文学才华,在长安居住虽然容易,但在政治仕途上,行走就不一定一样容易了。

(无辜被贬)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

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

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

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

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

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

三、小序研习
1、朗读小序,扫清语音障碍;
明确——
湓浦口(pén)贾(gǔ)人因为(wéi)
2、自主研习,弄清文言知识;
明确——
左迁:贬官(迁谪意)
明年:第二年
铮铮然、悯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创作
两个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3、合作探究,概括内容与作用;
小序内容——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要经过
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作用——
说明了写作的原因和命名由来
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研习诗歌
(一)聆听朗读,完成——
1、请找出序文和诗正文两相对应的地方;
2、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二)具体研习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